U型棚在动压区的应用

U型棚在动压区的应用

一、U型棚在动压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林[1](2020)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南方唯一煤炭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誉,但煤层开采条件复杂。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围岩结构的非对称性、非均质性及两帮煤岩分界面的影响,导致巷道服务期间呈现出明显非对称大变形特征,锚网索、U型钢等传统支护方案难以适应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严重阻碍了当前贵州煤炭工业智能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进程。本论文以贵州某矿1511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工业试验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围绕该类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基于现场调研和力学测试,分析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及支护体失效的力学特征,得出:持续底臌、煤岩分界面滑移错动、两帮变形位置差异是该类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的主要特征;巷道围岩最大单轴抗压强度为24.95MPa,黏土矿物含量最高达57%,耐崩解性指数低至8.70%,力学强度整体较低,属于典型的软弱围岩;围岩松软破碎可锚性差,卡缆无限位结构设计、支架与围岩接触关系差及非均布载荷作用下导致的非对称破坏分别是锚网索、U型钢支护失效的主要诱因。(2)针对常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台在巷道矿压模型试验中存在的弊端,改进设计了可根据模型试验需求调节试验台尺寸及加载位置的竖向与侧向传力装置;为解决倾斜煤岩层模型精准铺设及半煤岩巷道精准开挖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以“标签定位画线、预置巷道模型”为主的试验方法。(3)基于改进后的试验台及试验方法,开展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掘进及回采过程中非对称变形破坏试验,获得了掘采扰动影响下巷道围岩的裂隙和应力分布特征,揭示了非对称变形破坏形成的裂隙发育及应力驱动机制:掘进扰动阶段,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煤柱侧,巷道围岩裂隙以两帮弧形三角煤及煤柱顶板区域发育为主,在空间位置上呈现明显非对称分布特征,随着开采扰动强度不断增加,煤柱逐渐屈服失稳,围岩应力集中区域由初始煤柱侧区域逐渐转向下帮实体煤侧,巷道围岩新发育裂隙由初始以顶板及窄煤柱区域为主开始转向下帮实体煤侧,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进一步凸显。(4)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巷帮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结合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掘采扰动非对称变形破坏试验将基本顶断裂位置类型划分为煤柱上方靠采空侧和煤柱上方靠巷道侧两种,并指出:两帮以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变形为主,其为应力及变形能释放的主要通道;掘进期间,围岩应力集中主要位于上帮煤柱侧,加上煤柱自重应力沿煤岩分界面的下分量作用,上帮剪切滑移错动变形量大于下帮,非对称变形逐渐显现;回采期间,随开采扰动强度和上帮煤体滑移错动变形量增大,窄煤柱逐渐屈服失稳,应力集中向下帮实体煤侧转移,造成下帮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变形加剧,且两帮煤体变形位置的空间差异性使得巷道非对称变形破坏进一步显现;基本顶断裂位置与煤层厚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煤层倾角呈负相关,基本顶断裂位置位于煤柱上方时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变形最剧烈。(5)基于巷道两侧变形量的相对差异程度定义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率”,定量表征了其非对称变形特征,非对称变形率越大,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特征越明显,并与巷道两侧变形空间位置差异性相关;基于三维数值分析,获得了不同开采条件下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演化规律:随着掘进扰动煤柱宽度、开采扰动强度、煤层倾角、煤岩比例及采深的增加,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率依次呈现斜“S”型、波动下降型、“V”型、单峰型、平稳型变化;煤柱宽度为3~5m、煤层倾角为10°时,非对称变形率相对较小,而开采扰动强度、煤岩比例及采深越大,上下帮弧形三角煤区域的围岩变形量越大,非对称变形特征越明显,且围岩塑性区主要在巷道顶板及煤柱侧区域扩展。(6)为实现U型棚的高阻让压支护,改进了U型棚的卡缆限位结构并设计了其夹板防滑防崩断安全卡缆套装;基于现场煤岩分界面位置变化,研发了以提升棚索协同控制效应为主导的一种锚索锁棚结构;引入了一种基于“十”字型搅拌装置的软弱围岩锚索锚固增效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锚固增效验证试验;并以此提出了以煤柱合理宽度确定为主控手段,以“非对称预应力穿层锁棚锚索”为核心的“棚—索”协同锚护控制技术体系。(7)提出并建立了以矿用激光巷道断面检测仪和矿用锚索无损检测仪为主要检测手段的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快速无损支护质量检测及评价体系,并进行了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掘采期间,巷道断面最大收缩率约为23%,最大非对称变形率为5.2%,锚索承载可靠,作用及时,巷道整体均匀协调变形,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刘国利,赫章文,张涛[2](2019)在《动压区主运系统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动压区影响下的巷道变形严重问题,通过分析巷道的不同支护条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加固方案,在柴里煤矿233集皮进行了工业性试验,通过巷道变形监测,得出动压区巷道变形规律。

马振通[3](2017)在《回采工作面动压区U型钢支护托棚加固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回采工作面两巷U型钢支护动压区的收敛变形问题,减少动压区的频繁维修对生产的影响,张村矿通过井下现场的多次研究和试验,最后采用废旧U型钢加工成直线托棚,配合单体柱形成"门式"支护,对工作面动压区进行加固。通过现场实践应用,托棚加固不但提高动压区的支护强度,减小巷道的收敛变形,减少巷道翻修次数,降低材料投入成本,而且施工方便,劳动强度低,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效果。

成世兴[4](2017)在《开拓准备巷道稳定性分类与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任楼矿开拓准备巷道为工程背景,通过调研和文献查阅的方式,收集了任楼矿开拓准备巷道19条,获得了任楼矿开拓准备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任楼矿差异支护现状以及差异支护经济效益,巷道差异支护的对象包括服务年限、层位岩性、顶底两帮、地压影响、区域类型五个方面,提出了任楼矿巷道差异支护设计思路及技术路径。分析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并对主要因素和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选取单轴抗压强度和埋深作为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的最主要参数。研究了开拓准备巷道顶、底、帮分类指标和巷道整体分类指标,将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为五类,提出了各类型巷道基本支护方案。利用MySQL构建了包含巷道类型、区域类型、围岩力学参数、支护参数、支护效果评价等信息的皖北矿区开拓准备巷道样本数据库。数据库中收集了皖北矿区5个典型矿井的50条开拓准备巷道,共计5500个数据。采用Visual Studio 2010、C#语言,结合MySQL数据库,开发出"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包含开始模块、巷道数据库模块、安全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系统操作说明模块5大模块。以51回风上山为例介绍了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工程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差异支护参数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差异支护参数能满足三种不同岩性条件下的巷道支护。

李洪刚,蒲双宁,叶赞[5](2016)在《近距离顶煤层开采下部巷道加固措施》文中指出针对近距离顶煤层开采对下部巷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因煤层开挖导致的地应力重新分布在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形成应力集中现象,距离越近,动压显现越突出等问题,从巷道变形特征着手,由表及里揭示变形因素,然后依据变形因素分析变形机理,依据现代力学理论与原理,研究变形的控制机理及控制措施。通过控制措施,对巷道进行补强支护,变形量得到抑制并控制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可以保证巷道的正常使用。

马金飞,李金华,赵永平,张宗良,谭兴[6](2015)在《三软煤层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文章结合火铺矿的复杂的地质及煤层赋存条件,对三软煤层回采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原有支护方案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对提出该条件下围岩控制思路,而后筛选适用的支护方案,并最终确定选用U型棚联合支护。根据工业试验及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该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有效地控制了表面及深部围岩的剧烈变形,使围岩破坏范围减小,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回采巷道的掘进速度。

张科学[7](2015)在《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因采动或动载诱发煤岩体变形能剧烈释放,并伴随地下采掘空间煤岩体突然、急剧和猛烈破坏的现象。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持续增加,地下开采面临的构造地质条件日趋复杂,我国越来越多的煤矿开始出现冲击地压现象,破坏性冲击地压频繁发生且日益严重。冲击地压的孕育和显现是构造特征和地层特征,在采掘动态平衡过程中能量稳定态积聚、非稳定态释放的结果,是煤岩体性质、地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综合反映,同时该问题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义马矿区是冲击地压的高发矿区,且冲击地压多发生在回采巷道,巷道冲击地压的本质是巷道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的突然失稳、变形和破坏。向斜构造应力、断层构造应力、上覆巨厚砾岩局部离层断裂垮落造成巷道的非均匀应力和开采扰动是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现场调研、相似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技术。首先,针对义马矿区11个典型工作面发生的89次冲击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义马矿区冲击地压以回采巷道冲击地压为主,冲击引起的回采巷道变形破坏以底鼓为主;通过设计具有义马矿区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地质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并采用数字散斑全位移场监测、应力场监测、能量场监测,研究采动影响下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和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及失稳变形破坏特点,并分析了巨厚砾岩离层断裂时巷道围岩变化规律和断层滑移活化时巷道围岩变化规律。其次,建立具有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特征的数值模型,研究采动影响向斜作用下巷道围岩冲击特性,从向斜轴部和翼部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入手,对比分析向斜轴部和翼部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异同;研究采动影响断层作用下巷道围岩冲击特性,从断层下盘和上盘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入手,对比分析断层下盘和上盘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异同;研究采动影响巨厚砾岩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从不同砾岩厚度条件下对比分析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研究采动影响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对同时间不同地点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同地点不同时间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和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最后,提出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和具体防治措施,并对回采巷道强力柔性支护体系、u型钢联合支护体系和锚杆支护体系进行进行评价总结,同时根据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前兆规律,得出强力柔性支护体系是适合义马矿区回采巷道的防冲支护。本文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依据义马矿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和煤岩体冲击倾向性试验结果,对义马矿区11个工作面89次冲击事件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掘进冲击地压共发生29次,占32.6%,回采冲击地压共发生59次,占66.3%,其它冲击地压共发生1次,占1.1%,义马矿区冲击地压以回采冲击地压为主,但掘进冲击地压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工作面冲击地压共发生9次,占10.1%,巷道冲击地压共发生80次,占89.9%,义马矿区冲击地压以巷道冲击地压为主;结合冲击地压的发生时序和发生位置,得出义马矿区冲击地压以回采巷道冲击地压为主,共发生51次,占57.3%;巨厚砾岩局部离层断裂垮落造成巷道的非均匀受力是诱发下巷冲击地压的主要原因;冲击引起的回采巷道变形破坏以底鼓为主,并伴随上帮移出、下帮肩角鼓出等破坏;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向斜构造应力、断层构造应力、上覆巨厚砾岩局部离层断裂垮落造成巷道的非均匀应力和开采扰动。2.设计具有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地质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得到工作面直接顶垮落和老顶断裂变化规律,即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35m,垮落高度2m,老顶初次垮落步距为85m,垮落高度为66m,老顶巨厚砾岩垮落高度已扩展至90m;得到巨厚砾岩断裂离层变化规律,即工作面回采90m时,巨厚砾岩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局部发生离层垮落,离层范围20m,垮落高度扩展至110m;得到断层滑移活化变化规律,即工作面回采95m时,断层有滑移失稳迹象;断层易发生滑移失稳破碎的区域是交界区、直接顶区和老顶区;断层滑移失稳加剧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尤其是断层滑移活化前,巷道底鼓变形更加严重,甚至发生巷道底板冲击。3.通过研究巷道围岩全阶段变化特征、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巷道围岩变化特征、距断层不同距离巷道围岩变化特征、巨厚砾岩离层断裂时巷道围岩变化特征和断层滑移活化时巷道围岩变化特征,得到了如下规律:(1)回采过程中的断层滑移活化阶段巷道围岩位移大于巨厚砾岩断裂离层阶段;随工作面推进巷道围岩能量场变化呈增大趋势;回采70m时,巷道围岩能量积聚较大;回采85m时,巷道围岩能量释放较大;回采95m时,巷道围岩能量急剧释放;工作面回采至断层距离28m时,断层发生失稳、滑移和活化,巷道围岩能量急剧释放,巷道变形以底鼓突变表现,巷道彻底破坏,甚至发生底板冲击。(2)巷道距工作面距离大于50m区域为巷道显现影响区,但巷道围岩变形很小;巷道距工作面距离1050m区域为巷道显着影响区,巷道围岩变形有大幅度的增加;巷道距工作面距离小于10m区域为巷道突变影响区,巷道围岩变形急剧增加,甚至突变增加,巷道底鼓变形表现的尤为突出。(3)距断层下盘20m,巷道围岩变形最为严重;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随着距断层下盘距离减小先是缓慢增加,再是非线性急剧增加,最后突变增加,尤其巷道底鼓表现的更为明显;巷道围岩顶底板变形明显大于两帮变形,其中底鼓最为严重,断层帮变形次之。(4)断层下盘煤岩体位移及移近速度明显大于断层上盘,断层下盘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大于断层上盘;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活化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最严重为巷道底鼓,右帮移近次之,顶板下沉和左帮移近较小。4.建立具有向斜、断层和巨厚砾岩特征的数值模型,采用3dec、flac3d和cdem数值软件计算得到如下规律:(1)采动影响下向斜轴部巷道围岩变形以底鼓为主,向斜翼部巷道围岩变形是底板和帮部同时变形;向斜轴部巷道围岩变形整体上大于向斜翼部,其中向斜轴部巷道底鼓量约为向斜翼部的2倍;向斜轴部巷道底板13m深度围岩变形剧烈,底板58m深度围岩较为稳定,而向斜翼部巷道底板1m深度围岩变形明显大于底板28m深度围岩,且底板28m深度围岩变形具有线性变化规律。(2)断层下盘附近围岩应力比断层上盘应力易转移;断层下盘底板围岩稳定后的应力小于断层上盘;断层下盘附近围岩能量比断层上盘易发生积聚和易释放;巷道围岩能量的释放以底板和帮部最为明显,断层下盘底板围岩能量瞬间变化幅度为1500kj/m3,明显大于断层上盘能量瞬间变化幅度914kj/m3,约为断层上盘能量释放的1.5倍;断层下盘巷道围岩塑性区以底板扩展为主,逐渐向左帮扩展,断层上盘巷道围岩塑性区也以底板扩展为主,但逐渐向右帮扩展;断层下盘巷道底鼓最大值为1.83m,明显大于断层上盘巷道底鼓最大值1.04m,约为断层上盘底鼓的1.8倍;巷道底板13m深度围岩变形较为严重,底板58m深度围岩较为稳定。(3)采动影响巨厚砾岩作用下巷道围岩趋于稳定后,砾岩厚度在50190m时左帮围岩应力值大于底板围岩,帮部易发冲击,砾岩厚度在260400m时左帮围岩应力值小于底板围岩,底板易发生冲击;巷道底板围岩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在砾岩厚度50190m时呈现波动变化,且应力值较小,在砾岩厚度260400m时应力迅速增大,最后稳定在高应力状态,最大应力值分别为42mpa和37mpa。(4)采动影响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应力总体上呈现“几”字型分布;巷道底板和右帮围岩能量总体上呈现“一”字型分布,易发生围岩冲击;巷道顶板和左帮围岩能量总体呈现“厂”字型分布,不易发生围岩冲击。(5)巷道底板围岩随距工作面距离减小,水平应力对巷道围岩变形起到控制作用,且由于水平应力的大范围释放,易引发底板冲击地压,底板深部围岩水平应力对围岩变形起到关键控制作用,且底板13m深度围岩发生突变后,其应力值明显低于底板58m围岩应力;随距工作面距离减小,巷道围岩应力整体上由水平应力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垂直应力起到辅助作用。(6)回采巷道顶板、底板、右帮围岩能量随距断层距离减小能量变化不大,且能量值较低,底板能量值几乎都为0;巷道左帮围岩能量随距断层距离减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最后突变增加,距断层距离50m时为极小值点,距断层距离20m时为突变极小值点;随距断层距离减小巷道底板13m深度围岩能量整体上低于底板58m;巷道随距断层距离减小,巷道围岩变形呈现非线性增加,甚至急剧突变,尤其巷道底鼓表现的更为明显,底板13m深度围岩变形比较剧烈,底板58m围岩较为稳定,变形量较小;距断层60100m时巷道围岩变形显现;巷道距断层2060m时巷道围岩变形显着显现;巷道距断层1020m时巷道围岩变形突变显现。5.提出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即采动影响或动载作用下,复杂构造应力释放主要造成围岩水平应力突变增加,其首先传递到断层帮,但帮部支护强度通常较高,因此应力迅速向底板转移并积聚大量能量,当巷道围岩积聚的能量大于其到达巷道煤壁所消耗的能量与煤壁强度的极限承载能之和时,自身围岩强度和支护强度都较低的底板是其能量释放的最佳位置,于是底板围岩急剧失稳、变形,甚至完全破坏,进而引发底板冲击。6.提出义马矿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和具体防治措施,并对回采巷道强力柔性支护体系、U型钢联合支护体系和锚杆支护体系进行评价总结,依据应用实践得到的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前兆规律,得出强力柔性支护体系在防冲巷道支护中对巷道围岩应力场、能量场和位移场的关键控制作用明显优于U型钢联合支护体系和锚杆支护体系,且可以很好的适应并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对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防治起到积极且显着的作用。

马德鹏,王同旭,刘阳[8](2015)在《综采动压区沿空掘巷“时-空”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油页岩综采动压区沿空掘巷中面临的支护困难、围岩变形量大等问题,对掘进与回采的"时-空"关系、巷道支护加固方案及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基于理论及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初步确定巷道掘进方案;结合掘进期间的矿压观测结果,确定掘进与回采合理的时空关系。追尾掘进时,巷道合理的滞后距离为136 m,滞后天数不应小于36 d;对头掘进时,巷道进入停采线的距离应小于50 m。根据围岩变形观测情况,对不同地段巷道分别设计了加固及修复方案,加固维修后的巷道能够满足生产要求,对类似条件下巷道掘进具有指导意义。

祝金龙[9](2015)在《动压条件下深部矿井孤岛体的支护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在我国总的能源体系中仍占有极高的使用率,而浅部煤层随着多年开采已几近枯竭,需要在更深的地层进行采煤作业。深部岩石常常受到高温、高压、高渗透和开采扰动的影响,而且一些巷道的结构较为复杂,这些都给巷道的支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方法对动压条件下深部矿井孤岛体的变形机理和控制对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分析了深部巷道的变形特征,运用弹性和塑性理论分析了动压条件下巷道的位移应力场。借助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孤岛地段的变形特征,指出了交叉点巷道的变形状况和岩柱的应力状况。(2)建立了岩柱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其变形机理。运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双控锚索对岩柱的支护作用以及空间锚索桁架对巷道的支护作用。(3)借助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双控锚索+空间锚索桁架的方法对孤岛支护作用,结合某矿区的现场实测,证明了这种支护方法可有效地控制孤岛地段的变形。针对底鼓现象,模拟了预应力锚索和底板锚杆对孤岛巷道底板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复杂条件下类似巷道结构提供参考。

丁国峰[10](2014)在《沿空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非均匀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煤矿开采地质环境更加复杂,许多矿区都出现了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难题,特别是治理难度极大的沿空动压巷道支护难题。因此分析沿空动压巷道的围岩稳定性和合理支护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下峪口煤矿11#煤采区1110工作面瓦斯尾巷的地质采矿条件,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动压影响下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和非均匀支护技术等几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首先,在深入分析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结果和地质采矿条件,得到了1110工作面瓦斯尾巷的主要影响因素,即邻近1108工作面回采时的采动影响、邻近巷道的掘进扰动和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时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等。其次,对沿空动压巷道围岩稳定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回采巷道围岩复合结构中各部位的岩体强度、应力状态及变形破坏等特性方面的差异显着,在上述分析主要因素的影响下,沿空动压巷道围岩变形呈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和非对称性,巷道围岩弱结构体和支护承载结构的薄弱处剪胀变形强烈,巷道底鼓严重,巷道围岩—支护承载结构产生结构性失稳破坏。最后,根据沿空动压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和支护承载体破坏特征,提出了沿空动压巷道非均匀支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加固巷道顶板和两帮可有效控制动压巷道底板变形;对巷道围岩弱结构体和支护承载体的结构薄弱处进行加强支护,可大大提高巷道围岩复合结构中的弱结构体和支护承载结构薄弱处的稳定性;同时根据沿空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采取非对称支护方式,主要是加强巷道采空区侧的支护强度,从而提高围岩—支护承载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沿空动压巷道非均匀支护技术现场工业性实践,巷道围岩变形和支护体承载状况监测结果表明,巷道围岩的不均匀变形和非对称变形程度大大降低,巷道底鼓得到了有效控制,支护承载结构受载得到了优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沿空动压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为控制巷道底鼓提供了一定借鉴,不仅对试验巷道,而且对其他类似条件下的巷道支护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U型棚在动压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型棚在动压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半煤岩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贵州省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测试
    2.1 工程地质
    2.2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与支护体失效特征
        2.2.1 沿空半煤岩巷围岩非对称变形特征
        2.2.2 支护体失效特征
    2.3 沿空半煤岩巷围岩物理力学及矿物特性测试
        2.3.1 点荷载强度指数
        2.3.2 岩石耐崩解性指数
        2.3.3 坚固性系数
        2.3.4 岩石风化及水理特性
        2.3.5 围岩矿物特性
    2.4 支护体失效力学分析
        2.4.1 锚网索支护失效力学分析
        2.4.2 U型钢支护失效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掘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试验
    3.1 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台改进
        3.1.1 现有试验台概况及存在问题
        3.1.2 改进方案
    3.2 试验模型设计及数据采集
        3.2.1 相似条件和相似材料
        3.2.2 模型铺设及加载
        3.2.3 试验方案
        3.2.4 数据采集
    3.3 掘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裂隙分布特征
        3.3.1 掘进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裂隙分布特征
        3.3.2 回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裂隙分布特征
    3.4 掘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3.4.1 掘进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3.4.2 回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力学机理
    4.1 煤岩分界面应力分布特征
    4.2 煤岩分界面滑移错动非对称变形机理及其定量表征
        4.2.1 煤岩分界面滑移错动非对称变形机理
        4.2.2 非对称变形定量表征
    4.3 基本顶断裂位置及关键块失稳对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分析
        4.3.1 基本顶断裂位置对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分析
        4.3.2 基本顶破断关键块失稳对巷道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分析
    4.4 窄煤柱宽度留设力学分析及实测研究
        4.4.1 窄煤柱宽度留设力学分析
        4.4.2 基本顶断裂位置实测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开采条件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5.1 数值分析方案
    5.2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5.2.1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5.2.2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5.2.3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5.3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5.3.1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5.3.2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5.3.3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5.4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的倾角效应
        5.4.1 不同倾角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5.4.2 不同倾角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5.5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的煤岩比例效应
        5.5.1 不同煤岩比例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5.5.2 不同煤岩比例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5.6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的采深效应
        5.6.1 不同采深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5.6.2 不同采深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5.7 本章小结
6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控制技术体系及评价
    6.1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控制技术体系
    6.2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非对称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6.2.1 限位卡缆U型棚壁后充填高阻让压支护技术
        6.2.2 非对称预应力穿层锁棚锚索支护技术
        6.2.3 软弱围岩锚索锚固增效方法
    6.3 非对称变形快速无损检测及支护效果评价
        6.3.1 非对称变形激光检测
        6.3.2 锚索轴力无损检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动压区主运系统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巷道支护现状分析
    2.1 工字钢棚支护
    2.2 锚喷支护
    2.3 U型棚支护
3 加固方案确定
4 变形监测
    4.1 测点布置
    4.2 监测结果分析
5 结论

(3)回采工作面动压区U型钢支护托棚加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面概况
2 动压区托棚支护
    2.1 动压区变形情况
    2.2 托棚设计
        2.2.1 托棚设计原理
        2.2.2 托棚的施工要点
3 应用效果
4 存在问题
5 结语

(4)开拓准备巷道稳定性分类与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巷道围岩分类研究现状
        1.2.2 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1.2.3 智能决策在巷道支护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开拓准备巷道支护效果及差异支护研究
    2.1 矿井概况
    2.2 开拓准备巷道基本信息收集
    2.3 典型巷道支护效果评价
        2.3.1 -720 南翼轨道大巷支护效果评价
        2.3.2 51回风上山支护效果评价
    2.4 开拓准备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2.4.1 客观因素
        2.4.2 主观因素
    2.5 任楼矿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现状
    2.6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研究
        2.6.1 差异支护的对象
        2.6.2 差异支护的基本思路
    2.7 本章小结
3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3.1 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
    3.2 与围岩稳定性有关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3.2.1 计算模型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3.3.1 开拓准备巷道采动应力计算
        3.3.2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的确定
        3.3.3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整体分类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4.1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流程
    4.2 开拓准备巷道数据库的建立和连接
    4.3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介绍
        4.3.1 系统登录窗口及主操作界面
        4.3.2 开始菜单
        4.3.3 巷道数据库
        4.3.4 安全管理
        4.3.5 用户管理
        4.3.6 系统操作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51回风上山差异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巷道围岩位移
        5.2.2 巷道围岩应力
        5.2.3 巷道轴向围岩应力
        5.2.4 巷道轴向围岩位移
    5.3 差异支护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三软煤层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2 原支护方案及支护效果分析
    2.1 巷道断面及支护设计
    2.2 巷道变形破坏及分析
    2.3 巷道围岩控制思路
3 优化支护方案
    3.1 斜梯形工字钢架棚+锚梁网索支护参数设计
    3.2 U29可缩性支架+锚梁网索联合支护参数设计
4 现场应用与支护效果分析
    4.1 表面变形实测
    4.2 深部围岩变形实测
5 结语

(7)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1.2.1 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1.2.2 断层作用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1.2.3 巨厚砾岩作用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1.2.4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2.1 工程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2 煤岩体冲击倾向性实验测定
        2.2.1 煤岩体冲击倾向性判别指标
        2.2.2 煤岩冲击倾向性指标的实验测定
        2.2.3 煤岩冲击倾向性实验结果
    2.3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分析
        2.3.1 千秋矿冲击地压规律分析
        2.3.2 跃进矿冲击地压规律分析
        2.3.3 义马矿区矿冲击地压规律分析
        2.3.4 回采巷道易发冲击地压原因分析
    2.4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特征
        2.4.1 千秋矿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特征
        2.4.2 跃进矿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特征
        2.4.3 义马矿区矿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特征
    2.5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试验研究
    3.1 相似模拟试验原型工程地质背景
        3.1.1 试验工作面工程概况
        3.1.2 实际岩体力学及物理性质
    3.2 相似模拟试验目的
    3.3 相似模拟试验系统介绍
        3.3.1 模型加载系统
        3.3.2 液压控制系统
        3.3.3 数据采集系统
        3.3.4 红外探测系统
    3.4 相似模拟试验内容设计
        3.4.1 模型相似比及相似参数
        3.4.2 相似试验材料制备
        3.4.3 相似试验模型构建
        3.4.4 相似模型制作步骤
        3.4.5 相似模型测点布置
        3.4.6 数据采集监测手段
        3.4.7 模型试验加载方案
    3.5 相似模拟试验开采过程及结果分析
        3.5.1 直接顶垮落变化规律
        3.5.2 老顶垮落变化规律
        3.5.3 巨厚砾岩离层断裂变化规律
        3.5.4 断层滑移活化变化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研究
    4.1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全阶段变化规律
        4.1.1 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全阶段应力场变化规律
        4.1.2 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全阶段能量场变化规律
        4.1.3 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全阶段位移场变化规律
    4.2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变化规律
        4.2.1 采动影响下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巷道围岩应力场变化规律
        4.2.2 采动影响下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巷道围岩位移场变化规律
    4.3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变化规律
        4.3.1 采动影响下距断层不同距离巷道围岩应力场变化规律
        4.3.2 采动影响下距断层不同距离巷道围岩位移场变化规律
    4.4 巨厚砾岩离层断裂回采巷道围岩变化规律
        4.4.1 采动影响下巨厚砾岩离层断裂巷道围岩应力场变化规律
        4.4.2 采动影响下巨厚砾岩离层断裂巷道围岩位移场变化规律
    4.5 断层滑移活化回采巷道围岩变化规律
        4.5.1 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活化巷道围岩应力场变化规律
        4.5.2 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活化巷道围岩位移场变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数值研究及机理
    5.1 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数值分析
        5.1.1 CDEM数值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5.1.2 向斜轴部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1.3 向斜翼部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1.4 向斜轴部和翼部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对比分析
    5.2 断层作用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数值分析
        5.2.1 FLAC~(3D)数值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5.2.2 断层下盘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2.3 断层上盘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2.4 断层下盘和断层上盘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对比分析
    5.3 巨厚砾岩作用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数值分析
        5.3.1 3DEC数值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5.3.2 不同砾岩厚度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4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数值分析
        5.4.1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数值模型建立
        5.4.2 同时间不同地点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4.3 同地点不同时间距工作面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4.4 距断层不同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分析
    5.5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防治体系
    6.1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原则及体系
        6.1.1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原则
        6.1.2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现有体系
    6.2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及措施
        6.2.1 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
        6.2.2 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具体防治措施
    6.3 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防冲支护体系评价分析
        6.3.1 千秋矿21221工作面下巷现有支护体系
        6.3.2 千秋矿21221工作面下巷防冲支护设计
        6.3.3 防冲支护体系对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的影响分析
        6.3.4 防冲支护体系在跃进矿25110工作面下巷的现场应用
        6.3.5 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前兆规律及防冲支护体系应用效果对比
        6.3.6 回采巷道防冲支护体系评价总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综采动压区沿空掘巷“时-空”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采场覆岩运动分析
2 数值模拟分析
    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2.2 1404运输巷里段追尾施工模拟
    2.3 1404运输巷外段对头掘进施工模拟
3 动压区巷道掘进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实测
    3.1 1404运输巷测站设置
    3.2 1404运输巷里段围岩变形规律
    3.3 1404运输巷外段围岩变形规律
    3.4 1404运输巷外段单体柱受力观测
4 掘进期间巷道支护加固及修复现场试验
    4.1 巷道加固方案
    4.2 巷道修复施工方案
    4.3 巷道返修及贯通期间矿压观测
5 结论

(9)动压条件下深部矿井孤岛体的支护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深部岩石力学发展概况
        1.2.2 支护技术发展概况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文整体内容结构的安排
第二章 动压条件下深部巷道变形的理论研究
    2.1 深部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
    2.2 巷道变形破坏形态
    2.3 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2.4 深部巷道破坏机理
    2.5 动压条件下巷道变形规律理论分析
        2.5.1 弹性分析
        2.5.2 弹塑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支护孤岛巷道数值模拟
    3.1 计算软件及本构模型的选择
    3.2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3.3 边界条件的确定
    3.4 孤岛巷道整体变形状况及巷道相互影响效应分析
        3.4.1 结果云图分析
        3.4.2 路径显示分析
第四章 孤岛支护技术研究
    4.1 一般巷道支护技术及支护方法分析
        4.1.1 U型可缩性钢支架支护技术和壁后充填技术
        4.1.2 锚杆支护技术
        4.1.3 锚索支护技术
        4.1.4 锚索桁架支护技术
        4.1.5 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
        4.1.6 锚注支护技术
        4.1.7 组合支护技术
    4.2 动压条件下深部孤岛支护方法的选取
        4.2.1 孤岛中间岩柱支护对策
        4.2.2 岩柱周围巷道支护对策
    4.3 底鼓治理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孤岛支护数值模拟与工程应用
    5.1 建模及网格划分技术
    5.2 支护后结果云图分析
    5.3 支护后结果路径显示分析
    5.4 底板锚索锚杆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5.5 孤岛支护方法的实践工程运用
        5.5.1 工程概况
        5.5.2 支护方法及材料技术参数
        5.5.3 现场应用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沿空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非均匀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试验巷道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破坏形式
    2.1 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2.2 巷道围岩破坏形式
    2.3 1110 工作面瓦斯尾巷围岩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和不同阶段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沿空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取
    3.2 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3.3 邻近工作面回采影响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3.4 侧向支承压力下不同巷间煤柱宽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3.5 本区段工作面回采影响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沿空动压巷道非均匀支护技术
    4.1 非均匀支护理念及技术核心
    4.2 非均匀支护技术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现场工业性试验
    5.1 1110 工作面瓦斯尾巷失稳破坏原因分析
    5.2 非均匀支护技术方案
    5.3 施工质量管理及安全技术措施
    5.4 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5.5 现场支护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U型棚在动压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D]. 高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2]动压区主运系统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J]. 刘国利,赫章文,张涛. 价值工程, 2019(24)
  • [3]回采工作面动压区U型钢支护托棚加固技术[J]. 马振通. 煤矿安全, 2017(09)
  • [4]开拓准备巷道稳定性分类与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成世兴.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5]近距离顶煤层开采下部巷道加固措施[A]. 李洪刚,蒲双宁,叶赞. 2016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上), 2016
  • [6]三软煤层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J]. 马金飞,李金华,赵永平,张宗良,谭兴. 煤, 2015(12)
  • [7]构造与巨厚砾岩耦合条件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研究[D]. 张科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8]综采动压区沿空掘巷“时-空”关系分析[J]. 马德鹏,王同旭,刘阳.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03)
  • [9]动压条件下深部矿井孤岛体的支护稳定性分析[D]. 祝金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10]沿空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非均匀支护技术研究[D]. 丁国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U型棚在动压区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