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溉对作物根区硝酸钾运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浔[1](2021)在《地下水位波动带氮素迁移转化研究》文中提出
赵伟鹏,王倩姿,王东,王贺鹏,李文超,许华森,马文奇,孙志梅[2](2021)在《设施大棚黄瓜–紫甘蓝轮作体系产量和土壤氮平衡对氮素调控剂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对设施大棚蔬菜产量、土壤氮分布及土壤–蔬菜系统氮平衡的影响,为调控优化设施蔬菜生产中的氮素养分管理技术、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供试蔬菜大棚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种植年限8年,种植模式为黄瓜(Cucumis sativus L.)–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轮作。试验设不施氮肥处理(N0)和施氮肥处理;在相同施氮量下,再设施氮不施抑制剂(N)、配施脲酶抑制剂(N+UI)、配施硝化抑制剂(N+NI)和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N+UI+NI) 4个处理。所有处理在黄瓜定植之前基施有机肥41500 kg/hm2,除N0外,其他处理同时底施化肥N 56.3 kg/hm2。在试验开始一个月后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追肥,全生育期总计共施入化肥N 304 kg/hm2。紫甘蓝茬不再施用有机肥,只在定植前底施化肥N 135 kg/hm2(N0处理除外)。测定指标包括黄瓜、紫甘蓝产量和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收获季植株含氮量,分析作物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和土壤-蔬菜系统的氮素平衡状况。【结果】与N处理相比,N0处理黄瓜产量没有显着降低,但紫甘蓝产量显着下降了12.7%;3个配施抑制剂处理(N+UI、N+NI和N+UI+NI)的黄瓜产量较N处理无显着增加,但吸氮量显着提高了7.6%~11.9%,氮素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显着提高34.5%~53.3%,13.5~22.5倍和1.5~3.6个百分点,其中N+UI+NI处理的农学效率和收获指数最高;3个配施抑制剂处理的紫甘蓝产量显着高于N处理,其中N+UI+NI又显着高于N+UI和N+NI,3个抑制剂处理紫甘蓝吸氮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着提高18.0%~21.4%和34.8%~68.3%。3个抑制剂处理的两茬累积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显着高于N处理,分别显着提高了76.9%~94.2%和52.8%~98.3%,其中N+NI的累积表观氮素利用率最高,N+UI+NI农学效率最高。综合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考虑,N+UI+NI的效果最优。配施抑制剂后,黄瓜、紫甘蓝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提高,至紫甘蓝收获期,0—100 cm剖面的硝态氮累积量显着增加215.1%~275.2%,氮素盈余量显着下降15.1%~17.8%,但其氮素盈余率仍维持在35.5%~37.1%。【结论】由于连续的高氮投入,导致种植多年的蔬菜大棚土壤氮素供应水平较高,当季施用氮肥以及配施氮抑制剂的增产效应不明显。但在适宜的氮素肥力水平下,氮肥配施脲酶/硝化抑制剂可显着提高蔬菜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显着降低土壤氮素盈余率,并将氮素有效保存在100 cm以内的土层中。然而,菜田土壤累积的大量氮素在大水漫灌时可能发生淋溶损失,因此在多年连作的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氮肥的优化施用与调控技术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海东[3](2020)在《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同玉米、小麦、水稻并列为全球的四大粮食作物,其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滴灌与施肥相结合能够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直接运送到其根区,有利于提高其水肥利用效率,同时兼具节省水肥、管理方便等优点。本研究以马铃薯(紫花白)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9年5-9月在陕北榆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铃薯试验站进行。2016-2017年,试验设滴灌频率、滴灌水量和施肥量3个因素。滴灌频率分别设置为4天一灌(D4)、8天一灌(D8)和10天一灌(D10);滴灌水量根据作物蒸发蒸腾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C)分别设置为60%ETC(W1)、80%ETC(W2)和100%ETC(W3);施肥量(N-P2O5-K2O)分别设置为100-40-150 kg/ha(F1)、150-60-225 kg/ha(F2)和200-80-300 kg/ha(F3),共27个处理,N、P2O5以及K2O的比例为1:0.4:1.5。2018-2019年于2016-2017试验基础上,在滴灌频率D8条件下,进行了滴灌水量和施肥量2因素试验,滴灌水量仍设三个水平;施肥量增设0 kg/ha(F0)和250-100-375 kg/ha(F4),共1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供水供肥模式对滴灌马铃薯生长、生理、产量、品质、水肥吸收利用以及根区土壤水分养分迁移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揭示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灌水频率、灌水量和施肥量三者互作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以及水肥生产效率的影响规律。当施肥水平相同时,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块茎产量、单株产量、商品薯、淀粉含量、维C含量、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在亏缺灌溉W1和W2条件下随着灌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充分灌水水平W3下,随灌水频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灌水频率和施肥量相同时,除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外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频率和灌水量相同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变大,但肥料偏生产力变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还原性糖含量变化规律与淀粉和维生素的变化相左。利用理想点法(TOPSIS)发现陕北马铃薯最佳的灌溉施肥组合为灌水频率8天(D8),灌水水平为充分灌溉(W3),施肥水平为F3;灌水频率D10不利于综合效益的获得。(2)探明了不同滴灌施肥条件下,灌水量和施肥量互作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的影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呈单峰曲线变化,净同化率(NAR)呈指数降低变化,干物质量呈S型曲线变化,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在2018年介于播种后64.85-73.75 d,在2019年介于播种后64.45-70.54d;当施肥量相同时,马铃薯的叶面积持续时间(LAD)、SPAD值和净收益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量相同时,净收益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018和2019年,处理W3F2的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性糖含量最低;产量最高处理为W3F4,分别为51740 kg/ha和51335 kg/ha,但在充分灌水水平W3条件下,施肥水平F3和F4之间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净收益和SPAD值均无显着性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低灌溉水平W1的品质最差,当灌溉水平相同时,施肥F3处理的品质最优,不施肥F0处理的最差。(3)明确了不同滴灌施肥水平下,马铃薯各器官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利用规律。马铃薯生育前期,叶片中的氮、磷、钾含量最高,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氮磷钾累积吸收量呈现慢-快-慢“S”型曲线生长变化规律,在播种后大约60-70 d增长速率最大;在收获期,氮、磷、钾主要集中在块茎中,块茎中氮素含量占比超过60%,磷素超过70%,钾素大于50%。马铃薯各器官的氮磷钾累积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各处理之间的肥料农学效率无显着性差异;磷素利用效率显着高于氮素和钾素;在同一灌水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肥料偏生产力呈指数递减,而肥料利用效率呈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与施肥量呈二次抛物线性关系,当施肥水平为F3时最大。(4)阐明了不同滴灌施肥水平下,马铃薯根区土壤养分运移特征。在0-100 cm土层内,当施肥水平相同时,由于流失和植物吸收,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垂直深度上,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向下运移;当灌水水平相同时,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累积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大而增大;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水平的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布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滴头下0 cm处的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高肥处理获得高产的同时增大了养分残留与流失的风险,对环境效益不利。(5)揭示了不同滴灌施肥水平下,马铃薯根区水分运移特征以及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在40 cm以下普遍低于上层。在马铃薯全生育期,低灌水水平W1的底层50 cm和7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灌水水平W3的底层50 cm和7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各土层含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水分消耗最快,并且土壤含水量大体上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施肥量一样时,灌水量变大,马铃薯耗水量变大,但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灌水水平相同时,马铃薯的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充分灌水水平W3条件下,施肥水平F3和F4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差异;马铃薯的水分-产量响应系数ky为1.726。(6)提出了陕北风沙区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等综合效益最佳的灌溉施肥策略。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陕北榆林风沙区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品质、水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环境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在陕北风沙区处理中水高肥W2F4,高水中肥W3F2和W3F3以及高水高肥W3F4均表现优异,进一步评分排名发现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等综合效益最佳的灌溉施肥组合为充分灌水W3(100%ETC),施肥量(N-P2O5-K2O)F3(200-80-300 kg/ha)。
毕亚然[4](2020)在《设施温室膜下滴灌田间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研究设施温室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素(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多重分形理论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滴灌施肥方式对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及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制定最佳滴灌施肥制度;(2)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变异特征和时间稳定性特征,旨在提出土壤墒情的适宜监测点位和简化的测点布设方法。最终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滴灌施肥时机条件下土壤水氮随时间变化在湿润层的迁移转化规律显示,单次灌水施肥后3天内,前期施肥处理氮素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与水分耦合性较好,而后期施肥处理氮素主要在表土0-10cm聚集。施肥后的灌水使后期施肥处理硝态氮向下呈现明显的迁移趋势。三茬作物的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研究均显示,后期施肥处理情况下两茬设施辣椒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2.51%-4.66%和2.77%-15.26%,秋茬茄子产量提高了42.23%-50.86%,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同样有明显提高,故建议在滴灌施肥过程中应尽量将施肥时机向后推移。(2)统计分析和多重分形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研究区尺度上,铵态氮在整个纵向剖面上含量低且均匀分布。硝态氮主要在浅层0-30cm土层集中分布,表现为表层含量高、变异性强且随深度增加变异程度逐渐减弱。氮素空间分布变异程度总体上表现为0-50cm土层>0-30cm土层>30-50cm土层,说明单一的研究尺度不足以完整的表征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特征。灌水前后土壤含水空间分布结构变化不大,浅层0-40cm土层土壤含水增加明显,变异性减弱,40-100cm和0-100cm土层变异程度增大。在两滴灌带之间尺度上,硝态氮易随水运动主要在滴灌管之间集中分布,铵态氮易被胶体颗粒等吸附,从而在滴灌带之间均匀分布。(3)方差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在整个温室尺度上,土壤水分监测点建议仅重点布设在东西沿长度方向3/4左右位置。在两滴灌带之间尺度上,作物生育期内铵态氮的适宜监测区域位于滴灌带中间,深度为10-20cm范围;硝态氮适宜监测区域主要集中在距离左侧滴灌带0-30cm处,尤其10-20cm深度土层硝态氮含量建议作物生育期内都要重点监测;距两侧滴灌带30cm处不同深度的点位为土壤水分的适宜监测区域。
杨文柱[5](2019)在《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和氮肥施用的农田生态系统氮(N)素利用和氮素盈余的环境影响问题已受到全球范围普遍关注。当前,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提高产量优势研究成果较多,然而,针对喷滴灌施肥灌溉与传统沟灌比较,氮素利用、氮素盈余、氮循环和氮平衡问题系统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本研究以内蒙古阴山南麓马铃薯(Favorite)田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三年野外原位观测试验,应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喷灌施肥灌溉处理、滴灌施肥灌溉处理、以传统沟灌处理为参照,每种灌溉生产方式设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共6个处理。利用通气法、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和数值模拟法,定量化确定喷滴灌施肥灌溉与传统沟灌比较的马铃薯田土壤水氮时空变化、马铃薯氮素利用、土壤NH3、N2O排放过程、特征、强度及驱动机制的影响规律,揭示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氮平衡机制,建立氮素管理指标体系,为客观评判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氮素管理水平和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探寻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和和环境效应双赢的生产体系原理构建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田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和传统沟灌比较,喷滴灌施肥灌溉条件利用马铃薯生长。喷滴灌施肥灌溉和传统沟灌施用等量氮肥273.0 kg N·ha-1,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产量最高,在45.23-48.08 t·ha-1之间;喷灌施肥灌溉马铃薯产量次之,为39.59-42.39 t·ha-1;传统沟灌产量最低,为29.84-35.36 t·ha-1。滴灌处理分别比喷灌和沟灌处理产量增加13.4%-17.6%和36.0%-51.6%;喷灌处理比传统沟灌生产方式增加19.9%-32.7%。(2)阐明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不会发生深层水分渗漏。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水分剖面垂直分布为0-30cm水分活跃层,水分分布均匀,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9.7%、18.9%。喷灌30-40cm土体和滴灌20-30 cm水分骤变层,喷灌40-60 cm土体和滴灌30-40 cm水分缓慢降低,喷灌60-120 cm土体,滴灌40-120 cm土体水分相对稳定层。沟灌方式0-80 cm土体水分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湿润层达80 cm,平均含水量23.7%。土壤水分水平方向呈现规律:滴灌在离滴头水平方向0-10 cm水分含量高,喷灌在喷头正下方10-20 cm土体水分含量最高,沟灌方式距垄中心40 cm水分含量最高。(3)揭示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N时空变化特征,确定了不同灌溉生产方式土体NO3--N截留量。不同灌溉生产方式不同土层NO3--N浓度存在显着差异(p<0.01)。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O3--N含量在马铃薯根区10-30 cm土体出现累积,最高值出现在水平离滴头10 cm、深度10-20 cm土体,平均为27.58 mg·kg-1;喷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NO3--N浓度在马铃薯根区附近20-40 cm土体出现累积,最大值出现在水平距喷头20 cm、深度20-30 cm土体,平均为34.52 mg·kg-1;传统沟灌方式土壤0-30 cm土体NO3--N含量较低,马铃薯根区以外,30-80 cm土体却有较明显增加,最大值出现在40-80 cm土体,平均为73.66 mg·kg-1。0-120cm滴灌土壤氮截留量平均为54.6 kg·ha-1,喷灌土壤氮截留量平均为72.27 kg·ha-1,传统沟灌是滴灌施肥灌溉土壤的4.72倍,是喷灌的3.57倍。传统沟灌生产0-120cm土体氮截留逐年增加,而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氮截留量逐渐降低。(4)揭示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各器官氮积累和氮素分配规律,分析了马铃薯对氮需求关键时期。三种不同灌溉生产方式马铃薯根、茎、叶N素累积量从出苗后逐渐增加,块茎膨大期最大,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叶氮素累积量最高,平均为881.6 mg·株-1,传统沟灌马铃薯叶的氮素累积量最低,平均为504.3 mg·株-1,成熟期降低。薯块N素累积量从苗期到成熟期呈升高趋势。三种灌溉方式中,氮素分配比例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叶的氮素分配比例最高;和传统沟灌比较,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叶的氮素分配比例最高,平均达42.6%,传统沟灌马铃薯叶N素分配比例最低,平均达29.9%;块茎膨大期与成熟期,薯块氮素分配比例最高。块茎形成期至块茎膨大期属于马铃薯N供给重要时期。(5)明确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N2O排放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与土壤N2O排放呈显着正相关。与传统沟灌比较,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能显着降低N2O排放,具有明显减排效果。不同灌溉生产方式马铃薯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均在7、8月份出现排放高峰。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2O平均累积排放量为137.29 mg m-2,喷灌土壤为164.63 mg m-2,沟灌土壤为323.72 mg m-2。与传统沟灌比较,滴灌施肥灌溉增温潜势降低50.0%-65.5%;喷灌施肥灌溉降低40.7%-59.7%。(6)确定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NH3排放过程和强度的驱动机制。与传统沟灌处理比较,滴喷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能显着降低NH3排放。NH3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r=0.81,p<0.01,n=36)、土壤水分含量(r=0.80,p<0.01,n=36)、NH4+-N(r=0.76,p<0.01,n=36)和NO3-N含量(r=0.74,p<0.01,n=36)均呈极显着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NH3排放通量可由土壤NH4+-N和土壤NO3--N确定的逐步回归方程决定(r2=0.85,n=36,p=0.001)。不同灌溉生产方式马铃薯田土壤NH3排放追肥期显着高于基肥期,峰值出现在追肥后2-7天,7、8月NH3排放量最高。传统沟灌生产方式NH3累积排放量最高,平均为118.68 kg·ha-1;喷灌施肥灌溉累积排放量最低,平均为69.58 kg·ha-1;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3累积排放量比传统沟灌NH3排放平均减少33.03%;喷灌施肥灌溉土壤NH3累积排放量与传统沟灌相比平均减少39.83%。(7)阐明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N肥利用特征,明确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具有高效氮素管理水平。喷滴灌施肥灌溉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进入环境的损失。喷滴灌施肥灌溉可显着增加N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N肥利用率最高,为68.13%-83.84%;喷灌施肥灌溉次之,为65.20%-76.22%;滴灌施肥灌溉氮肥利用率是传统沟灌2.50-2.62倍,喷灌是传统沟灌的2.30-2.50倍。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平均吸氮量417.63 kg·ha-1,喷灌马铃薯359.70 kg·ha-1,传统沟灌162.00 kg·ha-1。(8)揭示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氮输入、输出、盈余及平衡规律。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显着降低马铃薯田氮素盈余量,与传统沟灌相比,降低45.6%-61.8%。喷滴灌施肥灌溉明显减少N素淋失、NH3排放、N2O排放损失,减轻环境代价。针对传统沟灌,施氮量是马铃薯田氮素主要输入项,马铃薯收获N和土壤N截留是主要输出项。针对喷滴灌施肥灌溉,施N量和土壤矿化N是主要输入项,马铃薯N吸收是主要输出项。氮素气体损失主要途径是NH3排放损失。
秦显艳[6](2019)在《尿素施用对盐碱土入渗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水分和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疆气候干旱少雨,盐碱土分布面积广,盐碱化程度高,对新疆农业生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盐碱地改良多为农民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对盐碱地的盐分进行淋洗,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水分上升,还会造成次生盐渍化的危害,更甚还会对地下水以及土壤造成污染。我国是氮肥用量最多的国家,氮肥作为作物养分被施入土壤中,不适量的氮肥用量必然造成氮肥的浪费,导致其对水体和土壤的危害。因此,想要充分地利用新疆盐碱地资源,就要合理地对其进行改良、利用,更要注重改良后盐碱地状态,合理的改良方法对新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水环境安全、土地环境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施氮对盐碱地上水分-盐分-氮素的影响研究对新疆土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盐碱地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施氮条件下的室内土柱试验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入渗情况方面来看,连续施氮方式下,当土壤盐分含量≤0.9%时,盐碱土上施氮具有减渗效果。在所设置施氮浓度下,N600入渗效果最优(N600为氮肥浓度600mg/L的缩写,下同)。当土壤盐分含量为1.2%时,施氮同样有降低盐碱土入渗性能的效果,但是施氮量对其影响效果不明显;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土壤盐分含量越高入渗性能越差。水-氮交替入渗对盐碱土上溶液的入渗具有促进作用,在累积入渗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节约氮肥的效果。(2)从含水量方面来看,在盐碱土上施氮,N900处理下的含水量最小,施氮处理下N600含水量最大。在Y0.3和Y0.9上不同施氮量对其含水量影响差异不大,而在Y1.2上不同施氮量对其含水量影响较大(Y0.3为含盐量为0.3%土壤的缩写,下同)。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下层根区土层的含水量均为不施氮时最大。因此如果只考虑含水量问题时,N0为含水量最优处理;如果为氮肥溶液入渗,N600为含水量最优处理;水-氮交替方式下含水量差异不明显。长历时入渗方式下,由于水分的蒸发作用,对比1天、5天、7天入渗情况,3天后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光照使得蒸发作用进一步加强,水分含量进一步降低。(3)从含盐量来看,在Y0.3上N600为脱盐量最大处理。在Y0.9和Y1.2上N0处理洗盐效果最好,施氮情况下,N600脱盐量最大。N600为施氮条件下能够缓解盐碱土盐分含量的最优处理。不同施氮方式对其影响较小。长历时入渗3天后盐碱土的返盐情况最严重。从脱盐效率来看,在Y0.3为N600时脱盐效率最高,在Y0.9和Y1.2为N900时脱盐效率最高;水-氮交替方式下,6小时连续施氮脱盐效率最高。(4)从氮素含量来看,随着入渗溶液进入土壤,土壤硝态氮呈现为淋洗状态,铵态氮和总氮呈现为累积状态。N0对硝态氮淋洗效果最弱,在施氮情况下,N600对其淋洗效果最弱,N300最强;N600处理下铵态氮和总氮累积量总体上最大。6小时连续入渗方式下的硝态氮淋洗量较少,铵态氮和总氮累积量最大。长历时入渗对比入渗后立即取土,总氮含量减小,铵态氮累积量降低,随着入渗历时增加,硝态氮淋洗量呈上升趋势。长历时入渗方式下的总氮以及硝态氮呈淋洗状态,铵态氮为累积状态;光照处理下平均总氮含量升高,平均硝态氮含量和平均铵态氮含量降低;入渗结束后的土壤含水量与总氮增加时,土壤含盐量降低,但是总氮含量的增加对含盐量的影响不大;盐碱土初始含盐量越高,其入渗后的含盐量受水分和总氮含量的影响越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室内一维土柱入渗条件下的盐碱土水盐运移、氮素运移情况进行分析,盐碱土入渗后的盐分变化情况,受入渗后水分含量以及总氮含量的共同影响,随盐碱土初始含盐量的增加,其受两者的影响越大。综合考虑在实际生产中的情况,作者认为在所设置的氮肥浓度中,N600为最优施氮量,此时盐碱土上的入渗、含水、脱盐以及氮素运移情况较优。
殷从焱[7](2019)在《温室内水氮管理模式对黄瓜水肥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蔬菜生产需求,我国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在近40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农民为追求高产丰收,盲目采用大量施肥、频繁灌水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水氮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以郑州新密市大隗镇和合村的温室大棚为试验基地,设置两种灌溉方式(滴灌DF、畦灌BF),三个施氮水平(高氮100%、中氮75%、低氮50%),不完全组合形成四个处理(DF100、DF75、DF50、BF100),加上后期补充两个处理(滴灌中水高氮T2、滴灌低水高氮T3)总计六个不同水氮处理进行试验,研究不同水氮管理对土壤水氮分布、氮素深层运移及黄瓜生长的影响效应,并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最优化的水氮管理模式,为设施黄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当地的传统水氮管理模式下,水氮施入量均远超黄瓜生长正常需求,这反而一定程度抑制黄瓜生长,更是对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威胁;(2)试验地传统大水灌溉的畦灌方式相较于滴灌消耗水量多出近50%,但并未展现出明显优势,可见滴灌模式能够在保证黄瓜正常生长需求的前提下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而试验地推荐施氮量至少需要在传统施氮量4.5kg/ha?d的基础上降低一半,即为低氮处理施氮水平;(3)试验地水氮管理模式下,氮素在土壤中的淋失量较大,淋失速率在8m以内为2m/a,对于试验地所处的黄灌区来说,浅层地下水普遍分布于30m深度,在当前水氮管理模式下,淋失氮素对此含水层的污染是可以预期的;(4)试验设置的不同水氮处理在作物产量上并没有显着差异,因此,高肥多水不一定高产出,高产出不一定高净收益;(5)当地黄瓜种植水分利用效率低,最好的第三季试验滴灌处理也有近一半水分下渗损失,畦灌处理更是只有两三成水分得到有效利用;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考虑,最优水氮管理模式均为DF50(滴灌低氮)处理;(6)研究运用模拟综合评判法,考量了四种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设施黄瓜种值的经济效益、品质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结论为,滴灌低氮处理在保证黄瓜品质不出现显着差异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好,对土壤及地下水的影响小,是最优选择。
邹小阳,刘涛,杨以翠,肖克飚,胡封兵,黄启亮,袁永慧,林珠[8](2018)在《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滴灌技术的灌水量、滴灌周期、滴头流量和灌溉水矿化度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动态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土壤盐分运移的机理及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了地下水埋深和化学改良方法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动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黄令淼[9](2018)在《痕量灌溉下土壤水氮、玉米产量与品质关系及灌溉制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痕量灌溉是当前新兴的一种地下滴灌,它能够小流量缓慢向作物根区供水,针对这种灌溉方式下的不影响作物生长,而且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对痕量灌溉对玉米的生理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系统研究痕量灌溉对水分及氮素运移的影响,探究了不同压力水头和施肥量对玉米根系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基于RZWQM模型的灌溉制度优化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测定痕量灌溉下玉米的株高、株径、干物质和光合速率等指标,可以看出痕量灌溉下,随着生育期的进行,不同施肥处理对株高影响明显,8月10日前施底肥再按0:5:5追肥的处理最高。从干物质累积量来看,施底肥再按0:5:5追肥的处理能增加玉米抽雄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余各处理对于生殖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2)通过对痕量灌溉下土壤水分、土壤基质势、土壤氮素运移和土盆内氮素累积量测定结果及氮素利用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连续灌水的灌溉方式下,水分主要影响纵向35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而间隔灌水情况下滴头附近含水率较低,可能是由于流量大,水分渗透到下层土壤中。从不同的施肥处理下可以看出,不施底肥再按2:4:4追肥的处理和施底肥再按0:5:5追肥的处理在氮素运移上较为接近,均有利于根系对于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的的深层渗漏。适宜工作水头为2m水头压力灌溉。适宜的灌水基质势范围为-30—-60kPa,在华北平原区,玉米生育期降雨量约为280mm,总灌水量约为80mm。根据铵态氮和硝态氮运移转化规律,适宜的施肥制度为苗期不施底肥,按总肥量的20%施加,拔节期按40%追施氮肥,灌浆期按40%追施氮肥。(3)通过对痕量灌溉下植株和土壤氢氧同位素、玉米根系、产量和品质的测定结果及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小流量连续灌水能够增加玉米生苗期及拔节期根系的生长发育,这个时期普通滴灌处理即间隔灌水情况下根系生长发育较为迟缓。痕量灌溉下成熟期不施底肥而后按3:3:3追肥的处理根系表层发育较强,与不施底肥再按2:4:4追肥的处理根系深层发育较强。苗期根系主要利用0-20cm 土层内的水和肥,拔节后期根系主要吸收20-40cm的水和肥,灌浆期为40-80cm的水肥。痕量灌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玉米的根系吸水深度在生育前期出现浅层增加的趋势,生育中期吸水深度在深层有增加趋势,而在生育后期吸水深度和普通地下滴灌没有差异。痕量灌溉灌水采用2m-5m水头的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综合指标是最高的,因此推荐使用的痕量灌溉水头是2-5m。从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以看出,基本上灌水采用0.5N-0.75N的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综合指标是最高的,因此推荐使用的痕量灌溉小流量施肥模式为0.5-0.75N的施氮水平。(4)通过对RZWQM模型的土壤含水率、土壤贮水量、株高、叶面积、干物质和土壤氮素转化参数率定及验证,可以看出拟合效果较好,表明模型能很好的模拟土壤含水率、土壤贮水量和作物参数、氮素转化等参数。基于三种水文年型的水分模拟情况可以看出表层含水率受到灌水和降雨影响较大,波动较大,而深层土壤含水率受降雨和灌水影响较小,基本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综合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来看120kgN/hm2的施氮量较有利于作物生长。过多的施氮并未增加作物的产量,各水文年型下的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水文年降雨量对玉米氮素渗漏有显着影响,随着水文频率的增加(即降雨量减少)硝态氮渗漏量降低。
陈勇[10](2018)在《活化微咸水膜下滴灌下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区淡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开发微咸水资源以缓解水资源危机,微咸水的直接利用会对土壤和作物产生危害,微咸水活化处理后减缓微咸水毒害作用。为指导活化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本文选取南疆代表性棉田,通过大田试验分别研究了未活化微咸水、去电子微咸水和磁化微咸水膜下滴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kg/hm2、250kg/hm2、300kg/hm2、350kg/hm2、450kg/hm2 时,施氮量对土壤水盐分布、土壤养分分布、棉花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了各施氮量下棉花产量,提出了活化微咸水下生物量与施氮量及生长时间的增长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均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硝态氮含量最大值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各处理0-40cm剖面内硝态氮含量变化较大,施氮量大于300kg/hm2时硝态氮会被淋洗到根区以下。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减小趋势,磁化微咸水下氮累积量大;(2)活化微咸水下土壤剖面中速效磷含量均高于未活化微咸水,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活化方式之间存在差异,去电子微咸水与未活化微咸水相比速效磷含量高出8.22%-55.25%,磁化微咸水与未活化微咸水相比速效磷含量高出1.74%-57.79%。不同活化方式各下各处理速效磷含量均值表现为磁化>去电子>未活化;(3)株高随着施氮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活化方式间株高差异不大。施氮量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延后。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吐絮前期生物量增加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生物量增加速率减小;(4)相同施氮量下采用不同活化方式时籽棉产量存在差异,施氮量为150kg/hm2、250kg/hm2、300kg/hm2、350kg/hm2、450kg/hm2时,去电子微咸水较未活化微咸水产量分别高出17.2%、8.6%、11.5%、10.2%、6.3%,而磁化微咸水较未活化增加6.4%、2.7%、10.9%、3.7%和4.8%。去电子微咸水灌溉与磁化微咸水相比,去电子微咸水灌溉增产效果优于磁化微咸水;(5)通过对施氮量下棉花产量分析,未活化微咸水、去电子和磁化微咸水灌溉下,获得最高产量时施氮量分别为460.8kg/hm2、433.26kg/hm2、439.01 kg/hm2,最高产量分别为7573.2kg/hm2、8112.91kg/hm2、7917.42kg/hm2。通过对经济效益分析来看,未活化与活化微咸水灌溉下,施氮量由150kg/hm2增加到300kg/hm2时,净收益增加最显着。
二、灌溉对作物根区硝酸钾运移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溉对作物根区硝酸钾运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肥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1.2.2 水肥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
1.2.3 水肥对马铃薯生理的影响 |
1.2.4 水肥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1.2.5 不同水肥条件下水分和养分在土壤中运移、转化分布规律 |
1.3 存在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水肥供应对马铃薯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1.2 水肥供应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2.1.3 研究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对马铃薯根区水分、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 |
2.1.4 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综合评价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马铃薯生长指标测定 |
2.3.2 马铃薯SPAD值测定 |
2.3.3 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测定 |
2.3.4 马铃薯品质测定 |
2.3.5 马铃薯叶面积持续时间(leaf area duration,LAD hm~2 d hm~(-2)) |
2.3.6 马铃薯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NAR) |
2.3.7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 |
2.3.8 植株养分的测定 |
2.3.9 马铃薯耗水量 |
2.3.10 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
2.3.11 马铃薯氮素、磷素、钾素利用效率 |
2.3.12 肥料偏生产力 |
2.3.13 肥料农学利用效率 |
2.3.14 肥料利用收率 |
2.3.15 水分-产量响应系数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灌水频率、灌水量和施肥量互作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
3.1 马铃薯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干物质量 |
3.2 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3.3 马铃薯品质 |
3.4 马铃薯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 |
3.5 相关性分析 |
3.6 基于理想点法(TOPSIS)的水肥管理优化 |
3.7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4.1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
4.1.1 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 |
4.1.2 马铃薯叶面积持续时间 |
4.1.3 收获期干物质量 |
4.1.4 各生育期总干物质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
4.2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群体净同化率和SPAD值的影响 |
4.2.1 群体净同化率(NAR) |
4.2.2 马铃薯SPAD值 |
4.3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4.4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
4.5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经济效益的影响 |
4.6 马铃薯产量构成要素与品质主成分分析 |
4.7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5.1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下马铃薯氮素吸收 |
5.1.1 各生长阶段马铃薯各器官氮累积量 |
5.1.2 各生育期氮累积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
5.2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磷吸收的影响 |
5.2.1 各生长阶段马铃薯各器官磷累积量 |
5.2.2 各生育期磷累积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
5.3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钾吸收的影响 |
5.3.1 各生长阶段马铃薯各器官钾累积量 |
5.3.2 各生育期钾累积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
5.4 氮素、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 |
5.5 马铃薯肥料利用效率 |
5.6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水肥供应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养分变化的影响 |
6.1 土壤硝态氮 |
6.1.1 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 |
6.1.2 土壤硝态氮累积量 |
6.2 土壤速效磷 |
6.2.1 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分布 |
6.2.2 土壤速效磷累积量 |
6.3 土壤速效钾 |
6.3.1 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 |
6.3.2 土壤速效钾累积量 |
6.4 土壤水分 |
6.4.1 2018年马铃薯土壤水分变化 |
6.4.2 2019年马铃薯土壤水分变化 |
6.4.3 马铃薯灌水前后土壤水分变化 |
6.5 马铃薯耗水量 |
6.6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6.7 水分-产量响应系数 |
6.8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的马铃薯水肥耦合效应评价 |
7.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7.2 模糊综合评价 |
7.3 讨论与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设施温室膜下滴灌田间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转化及空间分布研究动态 |
1.2.2 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动态 |
1.2.3 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分析方法研究动态 |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滴灌施肥方式对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作物影响试验设计 |
2.2.2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空间变异特征试验设计 |
第三章 设施农田滴灌施肥时机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
3.1 不同滴灌施肥时机条件下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关系 |
3.1.1 沿滴灌带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
3.1.2 垂直滴灌带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 |
3.2 滴灌施肥方式对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1 作物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及耗水规律的研究 |
3.2.2 滴灌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施农田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空间变异特征 |
4.1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氮素空间变异性研究 |
4.1.1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硝态氮和铵态氮空间分布特征 |
4.1.2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硝态氮和铵态氮空间变异性描述性统计 |
4.1.3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氮素多重分形特征判定及分析 |
4.2 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
4.2.1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描述性统计 |
4.2.2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多重分形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时间稳定性分析 |
5.1 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的时间稳定性分析 |
5.1.1 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聚类分析 |
5.1.2 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方差分析 |
5.1.3 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相关性分析 |
5.2 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含量空间分布时间稳定性分析 |
5.2.1 铵态氮含量空间分布时间稳定性分析 |
5.2.2 硝态氮含量空间分布时间稳定性分析 |
5.2.3 土壤水分含量空间分布时间稳定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水资源短缺问题 |
1.1.2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和发展 |
1.1.3 氮素利用和氮素平衡问题 |
1.1.4 本文研究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研究进展 |
1.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研究进展 |
1.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农田土壤氮淋失研究进展 |
1.2.4 喷滴灌施肥灌溉氮肥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1.2.5 喷滴灌施肥灌溉农田氮素平衡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 |
2.1.3 土壤 |
2.1.4 水文 |
2.1.5 农业 |
2.2 试验设计 |
2.2.1 滴灌施肥灌溉田间设计 |
2.2.2 喷灌施肥灌溉田间设计 |
2.2.3 传统沟灌田间设计 |
2.3 采样方案和测定分析方法 |
2.3.1 马铃薯植株采集和测试 |
2.3.2 土壤NH_3采集和测定 |
2.3.3 土壤N_2O采集和测定 |
2.3.4 土壤采集和测定 |
2.3.5 马铃薯田氮素平衡分析 |
2.4 气象观测 |
2.5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水氮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
3.1 引言 |
3.2 结果 |
3.2.1 大气温度和降水变化 |
3.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
3.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剖面NO_3~--N分布特征 |
3.2.4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体剖面NH_4~+-N分布特征 |
3.2.5 马铃薯生育期前后土壤氮素变化规律 |
3.2.6 马铃薯收获后土壤氮素累积截留量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吸收、累积、分配规律 |
4.1 引言 |
4.2 结果 |
4.2.1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生物量特征 |
4.2.2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素含量变化 |
4.2.3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素累积和分配 |
4.2.4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素分配 |
4.2.5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产量 |
4.3 讨论 |
4.3.1 喷滴灌施肥灌溉对马铃薯产量影响 |
4.3.2 喷滴灌施肥灌溉对马铃薯氮素分配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驱动因子 |
5.1 引言 |
5.2 结果 |
5.2.1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变化规律 |
5.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 |
5.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系数 |
5.2.4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强度 |
5.2.5 喷滴灌施肥灌溉N_2O排放增温潜势 |
5.3 讨论 |
5.3.1 喷滴灌施肥灌溉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
5.3.2 喷滴灌施肥灌溉N_2O排放系数 |
5.4 结论 |
第六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及影响因素 |
6.1 引言 |
6.2 结果 |
6.2.1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变化特征 |
6.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累积排放 |
6.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系数及排放强度 |
6.2.4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驱动因子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利用和农田氮平衡特征 |
7.1 引言 |
7.2 结果 |
7.2.1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利用效率 |
7.2.2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氮素平衡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参与课题和论文发表情况 |
(6)尿素施用对盐碱土入渗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三章 施氮对盐碱土水盐运移过程的影响 |
3.1 连续施氮方式下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
3.2 水-氮交替方式下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
3.3 长历时入渗方式下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氮对盐碱土氮素含量的影响 |
4.1 连续施氮方式下氮素运移规律研究 |
4.2 水-氮交替方式下氮素运移规律研究 |
4.3 长历时入渗方式下氮素运移规律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肥盐分布及作用关系分析 |
5.1 肥盐分布 |
5.2 肥盐作用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导师评阅表 |
(7)温室内水氮管理模式对黄瓜水肥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氮供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1.2.2 水氮供给对蔬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3 水氮供给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1.2.4 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
2.1 试验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处理设计 |
2.2.2 田间管理 |
2.2.3 试验设计特色 |
2.3 观测分析指标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3 灌溉模式对土壤水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 灌溉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1 作物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水分变化 |
3.1.2 作物生育期内土层贮水量动态变化 |
3.1.3 作物生育期内表层土壤水势动态变化 |
3.1.4 作物收秧时深层土壤含水率多年动态变化 |
3.2 灌溉模式对土壤氮素运移的影响 |
3.3 灌溉模式对深层土壤氮素运移的影响 |
3.3.1 深层土壤剖面~(15)N同位素含量多年动态变化 |
3.3.2 深层土壤剖面Cl~-含量多年动态变化 |
3.3.3 深层土壤剖面NO_3~-含量多年动态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施氮水平对土壤水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4.1 施氮水平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
4.1.1 作物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水分变化 |
4.1.2 作物生育期内土层贮水量 |
4.2 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
4.2.1 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变化 |
4.2.2 作物拉秧后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5 不同水氮处理对作物生长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
5.1 不同水氮处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5.1.1 不同灌溉模式及施氮量对黄瓜日产量的影响 |
5.1.2 不同灌溉模式及施氮量对黄瓜总产量的影响 |
5.1.3 不同灌溉模式及施氮量处理黄瓜的经济效益 |
5.2 不同灌溉模式及施肥量对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5.2.1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
5.2.2 灌溉水分生产率 |
5.2.3 氮素利用效率 |
5.3 五季试验土壤氮平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长期农耕对表层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7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分析 |
7.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1 目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2 准则层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3 各评价指标权重汇总 |
7.3 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 |
7.4 评价体系的应用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因素 |
1.1 灌水量 |
1.2 滴灌周期 |
1.3 滴头流量 |
1.4 灌水矿化度 |
1.5 地下水埋深 |
1.6 化学改良方法 |
2 结论 |
(9)痕量灌溉下土壤水氮、玉米产量与品质关系及灌溉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布置 |
2.4 观测指标和测定方法 |
第三章 痕量灌溉对玉米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 痕量灌溉盆栽灌水量的变化 |
3.2 盆栽不同处理间质量动态变化 |
3.3 痕量灌溉对玉米株高株径的影响 |
3.4 痕量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的影响 |
3.5 痕量灌溉对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痕量灌溉对土壤水分、氮素运移的影响 |
4.1 痕量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4.2 痕量灌溉不同压力水头对土壤基质势变化的影响 |
4.3 痕量灌溉对土壤铵态氮运移变化的影响 |
4.4 痕量灌溉对土壤硝态氮运移变化的影响 |
4.5 不同生育期盆栽玉米土壤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4.6 盆栽玉米的氮素利用率 |
4.7 讨论 |
4.8 小结 |
第五章 痕量灌溉和施肥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痕量灌溉不同压力水头对氢氧同位素分布的影响 |
5.2 痕量灌溉对根系分布的影响 |
5.3 痕量灌溉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5.4 痕量灌溉及施肥量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5.5 痕量灌溉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综合影响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RZWQM模型的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
6.1 RZWQM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
6.2 土壤氮素转化参数率定及验证 |
6.3 不同水文年型水分管理对土壤水分影响模拟分析 |
6.4 不同水文年型水分管理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活化微咸水膜下滴灌下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微咸水滴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作物对养分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
1.2.3 氮肥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研究进展 |
1.2.4 施肥对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进展 |
1.2.5 养分调控对土壤水盐运移及作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
1.2.6 活化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2.2.1 滴灌制度 |
2.2.2 施氮量设计 |
2.2.3 活化水的制备 |
2.3 田间监测项目 |
2.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2.3.2 土壤水盐监测 |
2.3.3 棉花生长指标及产量测定 |
2.3.4 土壤养分取样位置和测定方法 |
3.未活化微咸水下施氮量对土壤水盐肥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
3.1 施氮量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
3.1.1 滴灌前后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3.1.2 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内的变化特征 |
3.1.3 施氮量对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
3.1.4 滴灌前后施氮量对含盐量的影响 |
3.1.5 施氮量对剖面平均含盐量的影响 |
3.1.6 剖面积盐量 |
3.2 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1 生育期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规律 |
3.2.2 铵态氮生育期内的分布 |
3.2.3 施氮量对硝态氮转化的影响 |
3.2.4 微咸水下施氮量对速效磷的影响 |
3.3 未活化微咸水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
3.3.1 施氮量对株高的影响 |
3.3.2 施氮量对茎粗的影响 |
3.3.3 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4 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 |
3.3.5 施氮量对蕾铃质量分数的影响 |
3.3.6 施氮量对有效铃个数、蕾铃脱落率、单铃重的影响 |
3.3.7 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
3.3.8 施氮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
3.4 施氮量与棉花生长模型关系 |
3.4.1 株高增长模型 |
3.4.2 生物量增长模型 |
3.5 经济效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去电子微咸水下施氮量对土壤水盐肥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
4.1 施氮量对土壤水盐的影响 |
4.1.1 滴灌前后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4.1.2 去电子微咸水滴灌下施氮量对不同土层含水量的影响 |
4.1.3 生育期耗水量 |
4.1.4 去电子微咸水滴灌前后施氮量对含盐量的影响 |
4.1.5 施氮量对剖面平均含盐量的影响 |
4.1.6 积盐量的影响 |
4.2 施氮量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
4.2.1 生育期内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
4.2.2 去电子微咸水灌溉下施氮量对铵态氮的影响 |
4.2.3 去电子微咸水灌溉下施氮量对氮转化的影响 |
4.2.4 去电子微咸水下施氮量对速效磷影响 |
4.3 对棉花生长指标的影响 |
4.3.1 施氮量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
4.3.2 施氮量对茎粗的影响 |
4.3.3 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4.3.4 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 |
4.3.5 施氮量对蕾铃质量分数的影响 |
4.3.6 施氮量对单铃重、蕾铃脱落率和单铃重的影响 |
4.3.7 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
4.3.8 施氮量与活化方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
4.4 施氮量与棉花生长模型研究 |
4.4.1 施氮量下株高增长模型 |
4.4.2 施氮量与生物量增长模型 |
4.5 经济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磁化微咸水下施氮量对土壤水盐肥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
5.1 施氮量对土壤水盐的影响 |
5.1.1 施氮量对滴灌前后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5.1.2 施氮量对土壤含水量分布的影响 |
5.1.3 棉花生育期耗水量 |
5.1.4 滴灌前后施氮量对含盐量的影响 |
5.1.5 施氮量对剖面平均含盐量的影响 |
5.1.6 施氮量对积盐量的影响 |
5.2 施氮量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
5.2.1 生育期内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
5.2.2 生育期内铵态氮含量的变化 |
5.2.3 施氮量对氮转化的影响 |
5.2.4 生育期速效磷含量的变化 |
5.3 施氮量对棉花生长指标的影响 |
5.3.1 施氮量对株高的影响 |
5.3.2 施氮量对茎粗的影响 |
5.3.3 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5.3.4 施氮量对生物量的影响 |
5.3.5 施氮量对蕾铃质量分数的影响 |
5.3.6 施氮量对单铃重和蕾铃脱落率的影响 |
5.3.7 施氮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5.3.8 施氮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
5.4 施氮量对棉花生长模型的 |
5.4.1 株高增长模型 |
5.4.2 生物量增长模型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活化方式对土壤水分养分棉花生长影响 |
6.1 活化方式下蓄水量的差异 |
6.2 活化方式下滴灌前后土壤脱盐率 |
6.3 活化方式对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6.4 活化方式对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6.5 活化方式对氮累积量的影响 |
6.6 活化方式对速效磷的影响 |
6.7 活化方式对株高的影响 |
6.8 活化方式对生物量的影响 |
6.9 活化方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6.10 本章小结 |
7.主要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灌溉对作物根区硝酸钾运移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水位波动带氮素迁移转化研究[D]. 邹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设施大棚黄瓜–紫甘蓝轮作体系产量和土壤氮平衡对氮素调控剂的响应[J]. 赵伟鹏,王倩姿,王东,王贺鹏,李文超,许华森,马文奇,孙志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6)
- [3]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 王海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设施温室膜下滴灌田间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研究[D]. 毕亚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5]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D]. 杨文柱. 内蒙古大学, 2019
- [6]尿素施用对盐碱土入渗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D]. 秦显艳.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温室内水氮管理模式对黄瓜水肥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D]. 殷从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邹小阳,刘涛,杨以翠,肖克飚,胡封兵,黄启亮,袁永慧,林珠.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2)
- [9]痕量灌溉下土壤水氮、玉米产量与品质关系及灌溉制度优化研究[D]. 黄令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10]活化微咸水膜下滴灌下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D]. 陈勇.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