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一、坚持不懈地调整经济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邓丹[1](2021)在《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调整是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进行调整,并展开三轮行动研究,研究目的为:(1)通过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来提高随班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提高随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为一线随班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课程调整经验与建议,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某普通初中学校的一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作为研究个案,随班语文老师与特殊教育专业实习生形成协同教学的形式,共同从初中随班生的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调整。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质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能提高随班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普通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及实习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随班教师与实习教师协同开展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的形式具有可行性。据此研究结论提出建议: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沙首伟[2](2021)在《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文中认为中国高铁在“走出去”过程中,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迅猛发展必将继续保持。对中国高铁“走出去”而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根本的支撑和保障。基于对建筑企业高铁“走出去”发展现状、人员构成、管理方式等的系统分析,本文选择对拓展国际市场至关重要的人才管理作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优化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管理策略进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以“能力素质”和“知识管理”为主线,重点研究了国际市场项目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素质、不同层级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国际化人才知识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人才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基于能力素质及知识管理的人力管理策略。融合能力素质理论及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的人才战略规划、人才招聘与配置、人才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及员工关系管理等人才管理的6个模块关键内容,丰富现有的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以期为身处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中国建筑企业在人才支撑方面提供准确分析、科学支持和实战参考。能力素质是个人所具备的潜在的、不明显的、深层次的特征,可以有效区分绩效出色者与绩效一般者的个体特征。为深入分析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的能力素质,本文对多家建筑企业中海外项目绩效优秀的员工和绩效一般的员工进行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通过编制行为量表、问卷调查、统计检验和分析,建立了包括自我指向能力维、元能力维、他人指向能力维三个维度的海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对不同岗位级别能力素质的重要性进行了差异分析与检验。为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海外竞争环境,国际化人才除了具备对应的能力素质外,还应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本文结合海外市场特点,构建了中国高铁“走出去”海外人才的知识管理水平及知识是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并提出知识管理水平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各假设的合理性,并结合模型验证的结果提出基于知识管理水平框架、知识管理个人影响因素、组织影响因素及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管理水平提升方案。为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个人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相互关联、互为依托。仅仅提高个人能力亦或提高个人知识都不会是最佳方式。因此,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探究了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动关系,并进行了决策应用分析。通过以能力素质模型24项能力元素作为条件属性,知识结构3个维度指标作为决策属性构建决策表,运用遗传算法融合粗糙集算法对条件属性进行约简,得到可以较好预测个人知识水平的7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和能力进行依赖度分析并对决策应用可能性进行了探索研究。为促使能力和知识的联动关系更具有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海外人才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能力视角和知识管理视角分别基于人才管理6大模块提出高铁“走出去”海外项目人才管理优化建议。能力素质模型从员工关键行为能力出发,将绩效优秀员工关键行为能力转化为岗位能力要求,可以作为人力资源部门“选、用、育、留”的参考依据。知识管理本质上是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是知识的产生源泉和关键载体的属性,同时考虑知识型员工相对普通员工而言的特有属性,以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并为组织内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管理手段的支持。从能力素质和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为海外人才管理提供了一条创新性思路。

马曦[3](2020)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后到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2004年)、2004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五个时间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等诸方面,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积累了五条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经验。建设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第一,需要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第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将国家意志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第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第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极大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和历史研判,不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也给高校思政课课程指明了新趋势,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新的社会发展现实,结合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勇挑重担,不断探索和发挥新的宣传职能,在促进硕士研究生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科学本领、高涨服务意识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和要求。这具体包括,第一,健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第二,打造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人才储备充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在认识、总结新中国七十余年思政课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笔者尝试面向江苏省九所高校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展开调研,分析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科学认识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为提供更高质量的思政课出谋划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表现出教学时效性更加突出、教学反馈不断深化、教学针对性逐渐强化的特点。在发展成就上,表现出课程重要性更加凸显、领导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初见成效三个方面。在发展的问题上,则体现在教学方法有待丰富、教学模式有待深化、学生获得感较为欠缺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形势。在各类教学软硬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之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成为硕士研究生思政课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全民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日益临近,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鼓足干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提升社会主义建设本领,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发展建设中去。从实际工作来说,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制,需要从全局角度考虑、从细节之处入手。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需要强化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性,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第二,需要强化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加强教师队伍考核。第三,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强化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最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具有“民族担当、爱国热情、时代关怀、世界视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文淇[5](2020)在《深度休闲特征与流畅体验关系的研究 ——以骑行者为例》文中认为深度休闲活动能够满足参与者追求乐趣,社交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还能给参与者提供良好的心理体验。流畅体验作为积极的心理学体验,能够产生巨大的积极心理效益。随着国内骑行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深层次的骑行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基于深度休闲理论和流畅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骑行参与者的深度休闲特征、流畅体验及二者之间关系。随机调查408名骑行者的深度休闲特征及流畅体验情况,通过统计与分析,得出研究结果:(1)骑行参与者的深度休闲特征较高,能够感知到较高水平的流畅体验;(2)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是否加入骑行团队的样本在深度休闲特征上存在差异;(3)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收入的样本在流畅体验上存在差异;(4)骑行参与者可以在骑行中获得流畅体验,其中生涯性、坚持不懈、强烈的认同感、持久的效益对流畅体验各特征有预测作用。个体在骑行中获得的益处对个体产生流畅体验的影响最大,将骑行作为事业一般坚持并认同骑行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流畅体验感受。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国内深度休闲和流畅体验的研究,进一步拓宽深度休闲理论在休闲体育领域的应用;同时可以提高大众的深度休闲意识,促进深度休闲体育活动的发展,进一步获得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流畅体验;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和普及深度休闲和健身知识,倡导健康休闲活动方式,营造良好运动氛围。

陈晨[6](2020)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文中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业则是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动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创业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成为创业队伍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必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还出现了缺位的现象。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这不仅关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与正确的创业价值观的养成,更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将价值观作为切入点,将Y大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材料为基本支撑展开研究。理论研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首先分析了创业价值观的相关基础概念,探讨了创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创业价值观在创业教育中所发挥的意义做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基于现实需要提出了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内容构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Y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当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社会价值观导向、高校创业价值观教育、家庭价值观影响和学生个体认知四个层面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指出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包括社会舆论氛围的欠缺、高校支持力度的不足、传统深层的家庭观念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内在因素。对此,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优化与提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积极的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确保社会主流舆论的正确导向,整合政府和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完善高校创业价值观教育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的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师资队伍以及搭建实践平台;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父母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及调整心态,对子女合理期待;要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应社会潮流,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从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赵洲[7](2020)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L区纪检人员选拔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队伍,才能发挥纪检监察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促进与保障作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选优配齐县(区)级以下纪检系统工作人员,从研究纪检监察人员的选拔模式入手,通过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模型应用到纪检系统人员选拔模式优化中,推进县(区)级以下纪检系统人员的优化。本文以C市L区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为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运用相关理论手段和方法,对L区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运用胜任力模型对选拔模式进行优化的设想。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关键事件访谈法对县(区)级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胜任力要素进行了提取。对两种方法提取出的胜任力要素进行归纳汇总,初次构建了县(区)级以下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同时也为编制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胜任力问卷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依托问卷星平台和微信平台对问卷进行了发放及收集,将所得数据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检验了胜任力特征的认可程度以及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并为构建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因子分类法。最终构建了基层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胜任力模型,包括“业务能力”、“工作态度”、“个人素质”三个维度,“专项业务能力”、“通用业务能力”、“素养”、“觉悟”、“学识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六个方面,涵盖“办案业务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32项胜任力特征。研究形成如下结论:(1)在纪检监察系统人员选拔中应更加注重专项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考察,同时对于通用业务能力、觉悟和素养也是基本应必备的能力素质,而学识和身体素质这一因子中更突出重视学习能力而对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法律、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并无太高要求。(2)结合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胜任力模型,在传统选拔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三种测评方式: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行为事件访谈。

樊梦婷[8](2020)在《如何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育资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文中提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基础教育暴露出了重视“教学”、轻视“育人”的实际问题,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近几年来,对学生非认知领域尤其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国际教育的改革方向,不仅提上了全球的教育政策议程,更是具体体现在教科书这一课程内容的载体中。因此,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资源能够反映特定时期国家、社会对于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主观期望。基于语文学科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考虑到学科内容体系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权威性及其影响力,本研究以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小学全年级使用的小学语文部编本为分析文本并将阅读课文主副题和口语交际教学板块视为分析单位,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这五个维度和19个一级指标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以及三个学段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进行优化。自我认知包含识别情绪/情感、识别优势和自信,自我管理指的是管理情绪、自律、设置目标和坚持不懈反映的自我能力,社会认知具体分为同理心、赏识差异、了解规范以及识别资源和支持,沟通、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协商以及建立人际关系共同构成了人际交往技能,负责任的决策涉及分析情境、解决问题和道德责任。小学语文部编本中蕴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资源呈现出五大特征: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小学语文部编本中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内容覆盖面,三个学段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能力领域上,教材更强调个体的自我能力;反映了国家对课程知识拥有的话语权,即课程知识的官方立场;顺应国际教育对21世纪核心素养已形成的共识;小学语文部编本中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过于强调情感层面。为了使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今后的编制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反映社会与情感能力,首先在内容上,应该加深对个体非认知维度的关注,并丰富社会与情感领域核心能力的内涵,其次在呈现形式上,强化个体综合性、系统化运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文本以及课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融合。

池夏冰[9](2020)在《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突的时代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提出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失具体路径,教育戏剧的体验特性为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是稀缺的。研究者以案例研究为主,收集和分析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实物资料等质性资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等量化数据,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探究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功能及其教学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研究准备,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围绕关键概念回顾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是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并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第六章),将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应用于语文课堂并检验其有效性。第四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特征、感觉偏好和阅读策略。第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在行为方面,它能唤醒学生的运动感觉,改善学生的朗读表现,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在移情中深化文化体验;在认知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理解、分析、创造这三类认知表现。第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文本理解方面,教育戏剧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领会作品的深意;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双重角色能促使学生连接文化和自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参与—描述—阐释—反省”教学循环圈以及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文化体验发展;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戏剧能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创设自由而宽容的开放情境,合作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相互尊重包容有助于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四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本研究顺应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潮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了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探索出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教学活动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将西方教育戏剧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本土化并革新。研究受限于实践条件、教学资源等因素,未来有待通过量化研究、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路径,继续提升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品质。

林伟华[10](2019)在《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文中提出“立德树人”背景下,数学教师教育在肩负知识与技能传授任务的同时,其育人使命更加突显,其中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是重要的一环。如何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落实并推行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和价值,是数学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地方师范院校大一数学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文献资料、德尔菲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基于优势关系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教育实验、个案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探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对高校数学师范专业大一新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学情感素养培养的群体和个体策略,并在实验研究中验证其有效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指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与师范生培养相适应的积极性心理特征,其外延可划分成数学道德情感、数学理智情感、数学审美情感3个维度。2.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由11个因素28个条目组成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以作为测量工具。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整体得分不是很理想,其中数学严谨感、数学逻辑感的得分相对较高,数学原则感、数学责任感、数学对称美感、数学奇异美感的得分相对较低。4.通过教学实验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群体培养策略,具体为:我的数学情感主题班会、小组访谈或一对一访谈、数学素养专题讲座、师范生眼中的数学家与数学情感研讨、数学文化授课、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什么及塑造途径的学生座谈会、师范生与院长沟通的师生座谈会。5.通过个案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其中,提升“数学原则感和数学责任感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面谈交流的自尊心教育方式、加强数学责任感培育、加强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与配合;提升“数学自强感和数学执着感偏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专业认同度指导、树立数学自强感、提升数学自强感的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审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树立坚定信念、数学审美情感教育、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等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数学奇巧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增强合作意识与能力、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教育。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提出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内涵与外延,经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求证,具有一定共识性和可推广性。设计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化,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2.编制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结果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数学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测量工具。3.通过实验验证,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可以通过相应的培养策略来进行提升。一方面论证了在大学阶段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启示要加强运用数学情感素养在育人方面的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范生情感素养培育方面有所作为,实现数学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坚持不懈地调整经济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不懈地调整经济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程调整是提高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1.1.2 普通学校的语文课程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生活需要
        1.1.3 我国关于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1.3.2 智力障碍
        1.3.3 随班就读课程调整
        1.3.4 协同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
        2.1.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原则
        2.1.2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类型
        2.1.3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实施流程
    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2.1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调整的研究
        2.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2.3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2.4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评价调整的研究
    2.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3.1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3.2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3.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实施流程调整的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2.4.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为随班就读课程调整提供了思路
        2.4.2 特殊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呈现二元对立的局面
        2.4.3 已有随班就读课程调整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内容
        3.2.1 设计随班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3.2.2 探讨课程调整后随班学生的变化
        3.2.3 分析课程调整后随班教师的变化
        3.2.4 发现课程调整中遇到的问题
    3.3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3.4 研究方法
        3.4.1 行动研究法
        3.4.2 访谈法
        3.4.3 参与观察法
        3.4.4 文本分析法
    3.5 研究工具
        3.5.1 《随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3.5.2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3.6 研究思路
4 研究过程
    4.1 行动研究准备阶段
        4.1.1 随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得的教育支持不足
        4.1.2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语文学业水平不高
        4.1.3 语文教师不了解随班就读教学
        4.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共同设计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总方案
    4.2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2.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2.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2.5 第一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3 第二阶段:修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3.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3.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3.5 第二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4 第三阶段:改善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4.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4.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4.5 第三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后的反思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语文课程调整后随班生取得的进步
        5.1.2 语文课程调整提高了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
        5.1.3 语文课程调整提升了实习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5.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协同开展课程调整具有可行性
    5.2 讨论
        5.2.1 做好课程调整准备有利于提高随班语文教学效率
        5.2.2 智力障碍随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5.2.3 课程调整引导随班语文教师的态度发生积极转变
        5.2.4 协同开展随班课程调整优势显着
        5.2.5 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面临的挑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
        6.2.2 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
        6.2.3 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
        6.2.4 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
        7.1.1 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学科的调整
    7.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第一次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第二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附录四 第一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五 第二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六 第三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致谢

(2)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人才管理研究现状
        1.2.1 人才管理研究发展概况
        1.2.2 人才管理与能力素质研究发展
        1.2.3 能力素质模型在建筑企业的人才管理研究综述
        1.2.4 人才管理与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1.2.5 知识管理在建筑企业的人才管理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能力视角下的人才管理
        2.1.1 智力与能力素质
        2.1.2 能力研究的学派
        2.1.3 能力结构
        2.1.4 能力识别——关键行为事件访谈
    2.2 知识管理及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人才管理
        2.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2.2.2 知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2.3 研究中运用的其他理论方法
        2.3.1 粗糙集理论
        2.3.2 遗传算法
        2.3.3 灰色关联分析
        2.3.4 结构方程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高铁“走出去”及其人才建设发展现状与特点
    3.1 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现状
    3.2 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
    3.3 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3.4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人才培养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能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研究思路
    4.2 关键行为事件访谈
    4.3 因素分析
    4.4 不同岗位级别能力素质重要性的差异
        4.4.1 元能力
        4.4.2 自我指向行为能力
        4.4.3 他人指向行为能力
    4.5 能力元素重要性显着性差异检验
        4.5.1 研究思路
        4.5.2 能力素质重要性检验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5.1 假设及模型提出
        5.1.1 个人知识管理水平架构及相关假设
        5.1.2 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
    5.2 模型与假设的验证分析
        5.2.1 数据收集及样本描述
        5.2.2 量表信效度检验
        5.2.3 模型验证
    5.3 研究结果分析及建议
        5.3.1 研究结果和假设分析
        5.3.2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粗糙-遗传算法的国际化人才能力与知识关系研究
    6.1 基于粗糙集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决策表构建
        6.1.1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的知识表达
        6.1.2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决策表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属性约简
        6.2.1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属性约简步骤
        6.2.2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属性约简结果
    6.3 有效性分析
    6.4 决策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能力-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管理策略分析
    7.1 人才管理规划
    7.2 人才招聘与配置
    7.3 人才培训与开发
    7.4 人才绩效管理
    7.5 人才激励管理
        7.5.1 薪酬与福利管理
        7.5.2 员工关系管理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附件B 国际市场人才能力特征调查问卷
附件C 国际市场人才能力特征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D 建筑施工海外项目人才知识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E 能力知识决策表原始数据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当前国外思政课课程的体制及研究介绍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二)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阶段与经验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阶段
        一、起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60 年代中期
        二、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到80 年代末
        三、稳步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初期(2004 年)
        四、深化发展:2004 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 年)
        五、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
        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将新思想新理论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
        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
        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第二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第一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一、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历史方位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意识形态要求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要求
        一、建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打造高水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第三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现状——基于江苏省九所高校的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及样本
        二、思政课现状及观点
        三、研究提炼
    第二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发展成就
        一、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更加彰显
        二、课程教学协同机制更加健全
        三、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普遍提高
    第三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二、教学机制体制建设亟待加强
        三、学生学习动机仍需加强
第四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第一节 强化课程改革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性
        二、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
        四、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第二节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
        二、注重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
        三、注重教师队伍考核
    第三节 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
        一、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
        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三、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江苏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表

(5)深度休闲特征与流畅体验关系的研究 ——以骑行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概念界定
        2.1.2 深度休闲理论
        2.1.3 流畅体验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深度休闲特征的研究现状
        2.2.2 流畅体验理论的研究现状
        2.2.3 深度休闲特征与流畅体验关系的研究现状
    2.3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过程
        3.3.1 问卷制定前的访谈
        3.3.2 问卷的编制
        3.3.3 问卷的发放
        3.3.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4 研究结果
    4.1 样本的基本情况与参与情况
    4.2 骑行参与者深度休闲特征的研究
        4.2.1 深度休闲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骑行参与者深度休闲特征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4.3 骑行参与者流畅体验的研究
        4.3.1 骑行参与者流畅体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骑行参与者流畅体验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4.4 骑行参与者深度休闲特征和流畅体验的关系研究
        4.4.1 .深度休闲特征和技能-挑战平衡的回归分析
        4.4.2 深度休闲特征和行动意识融合的回归分析
        4.4.3 深度休闲特征和清晰的目标的回归分析
        4.4.4 深度休闲特征和明确的反馈的回归分析
        4.4.5 深度休闲特征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的回归分析
        4.4.6 深度休闲特征和控制感的回归分析
        4.4.7 深度休闲特征和自我意识丧失的回归分析
        4.4.8 深度休闲特征和时间的转换的回归分析
        4.4.9 深度休闲特征和自成性体验的回归分析
        4.4.10 深度休闲特征和流畅体验关系小结
5 分析与讨论
    5.1 骑行参与者深度休闲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1.1 深度休闲特征的总体状况分析
        5.1.2 深度休闲特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骑行参与者流畅体验分析与讨论
        5.2.1 流畅体验的总体状况分析
        5.2.2 流畅体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骑行参与者深度休闲特征与流畅体验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深度休闲特征与流畅体验的关系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业价值观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 创业与创业教育
        (二) 价值观与创业价值观
    二、创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观的论述
        (二)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价值观的论述
第二章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内容与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内容
        (一) 家国情怀
        (二) 奉献社会
        (三) 创新发展
        (四) 理性冒险
        (五) 集体主义
        (六) 坚持不懈
        (七) 诚实守信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意义
        (一) 思想引领
        (二) 价值培育
        (三) 社会服务
第三章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分析
    一、问卷设计
        (一) 问卷的构成
        (二)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大学生对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认识
        (三) 大学生对创业价值观的认识
    三、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局限
        (二) 高校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局限
        (三) 家庭价值观影响的局限
        (四) 大学生个体认知的局限
    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舆论氛围的欠缺
        (二) 高校支持力度的不足
        (三) 传统深层的家庭观念
        (四) 大学生个人的内在因素
第四章 塑造正确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
        (一) 社会主流舆论的正确导向
        (二)政府企业的支持
    二、完善高校创业价值观教育的体制机制
        (一) 调整课程设置
        (二) 培养师资队伍
        (三) 搭建实践平台
    三、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一) 调整期待
        (二) 转变观念
    四、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 顺应社会潮流
        (二) 提升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基于胜任力模型的L区纪检人员选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务员胜任力国外研究现状
        1.2.2 公务员胜任力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的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C市L区纪检监察系统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C市L区纪检系统人员现状
        2.1.1 L区纪检系统人员职级结构分析
        2.1.2 L区纪检系统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2.1.3 L区纪检系统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2.1.4 L区纪检系统人员学历专业结构分析
    2.2 C市 L区纪检监察系统存在问题
        2.2.1 选拔制度缺乏科学性
        2.2.2 初始提名不规范
        2.2.3 双重领导弊端
第3章 面向C市L区纪检监察人员构建胜任力模型
    3.1 构建纪检系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1 构建纪检系统人员胜任力模型必要性
        3.1.2 构建纪检系统人员胜任力模型可行性
    3.2 构建基层纪检监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探索分析
        3.2.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基层纪检人员胜任力要素提取
        3.2.2 基于关键事件访谈法的基层纪检人员胜任力要素提取
        3.2.3 基层纪检监察系统人员胜任力要素汇总
    3.3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初步构建
    3.4 关于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胜任力特征初步模型的问卷调查
        3.4.1 调查问卷编制与收集
        3.4.2 样本分析
    3.5 SPSS软件检验
        3.5.1 描述性分析
        3.5.2 信度分析
        3.5.3 效度分析
    3.6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最终构建
        3.6.1 维度一业务能力
        3.6.2 维度二工作态度
        3.6.3 维度三个人素质
        3.6.4 C市 L区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第4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纪检人员选拔模式优化
    4.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纪检人员能力素质重要性分析
    4.2 L区纪检人员选拔模式的优化
        4.2.1 传统选拔方式
        4.2.2 选拔模式优化
        4.2.3 传统选拔方式与胜任力素质模型方式的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如何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育资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社会与情感学习”的研究
        (二)关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与情感能力
        (二)教育资源
第二章 教科书分析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一)学科范围:语文
        (二)分析主体: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部编本
    三、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四、分析工具
        (一)分析单位及其对应的统计方法
        (二)分析类目:借鉴CASEL的五维度划分
    五、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信度
        (二)效度
第三章 教科书文本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以“主副题”为分析单位的数据统计结果
        (一)主类目和一级指标的编码数据整体呈现
        (二)主类目和一级指标在学段中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二、自我认知
        (一)识别情绪/情感:反映个体的情感能力
        (二)识别优势:识别和评估自身的实际成就水平和潜力
        (三)自信: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主要受到自我成功经验和关键社会角色的影响
    三、自我管理
        (一)管理情绪:调节情绪及想法以适应特定的文化规则,或改变情绪的外在表达
        (二)自律:两种“自律”观
        (三)设置目标:目标“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
        (四)坚持不懈:正向的努力坚持
    四、社会认知
        (一)同理心:学段之间各有侧重
        (二)赏识差异:以群际认知为对象
        (三)了解规范:基于“他人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四)识别资源和支持:主要来源是父母和老师
    五、人际交往技能
        (一)频度分析和内容分析
        (二)沟通:在交际情境中明确交际原则,培养相应的口语交际核心能力
        (三)团队合作:在“责任分担”中体现个体的合作素养
        (四)社会参与:强调单向帮助
        (五)协商
        (六)建立人际关系:“分享”和“关心体贴”是教科书中最为强调的人际关系准则
    六、负责任的决策
        (一)分析情境和解决问题:强调两者在一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共同参与
        (二)道德责任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小学语文部编本中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内容覆盖面,三个学段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二)在社会与情感能力领域上,小学语文部编本更强调个体的自我能力领域
        (三)小学语文部编本中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呈现反映了国家对课程知识拥有的话语权,即课程知识的官方立场
        (四)小学语文部编本中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呈现顺应国际教育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认识的新趋势
        (五)小学语文部编本中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过于强调情感层面
    二、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建议
        (一)在内容上,加深对个体非认知维度的关注,丰富社会与情感领域核心能力的内涵
        (二)在呈现方式上,强化个体综合性、系统化运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容,构建与其他学科教学文本以及课外教学资源间的联结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各个一级指标在三个学段间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趋势折线图
    附录2:小学语文部编本阅读课文目录
后记

(9)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序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育戏剧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三、教育戏剧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
        五、教育戏剧与情感教育
        六、教育戏剧与文化传播
        七、教育戏剧与体验发生
        八、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
        二、文化体验教学
    第三节 总结
        一、探究教育戏剧在文化体验中的价值
        二、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案
        三、基于本土语境讨论教育戏剧和文化体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一、长期参与
        二、三角检验
        三、自我反思
        四、外部审查
        五、深度描述
第四章 教育戏剧文化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分析框架
        二、体验水平分析框架
        三、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五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系统构成
        三、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第二节 思想基础
        一、释义学的“体验”精神
        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三、阅读交互理论
    第三节 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第一节 教学设计示例
        一、《卖炭翁》
        二、《背影》
        三、《愚公移山》
    第二节 教学实践分析
        一、学生文化体验的个案分析
        二、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分析
        三、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分析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
        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
        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得到实践印证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
        二、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
        三、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
        四、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
    第三节 研究贡献
        一、理论层面的贡献
        二、实践层面的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数学情感素养研究概述
        1.1.1 数学情感内涵
        1.1.2 数学情感要素
        1.1.3 数学情感评价
        1.1.4 数学教师情感
        1.1.5 数学情感述评
    1.2 数学情感素养相关研究综述
        1.2.1 数学素养
        1.2.2 数学核心素养
        1.2.3 情感素养
    1.3 研究述评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选题理论背景
        2.1.2 选题现实背景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范围
        2.2.4 研究内容
        2.2.5 研究方法
        2.2.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概念化
    3.1 素养和情感的定义解析
        3.1.1 素养的定义
        3.1.2 情感的定义
    3.2 数学情感素养的定义
        3.2.1 邻近属概念分析
        3.2.2 种差分析
        3.2.3 概念界定
    3.3 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外延的划分
        3.3.1 邻近概念外延的梳理
        3.3.2 外延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
    4.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1.2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4.1.3 可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4.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4.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4.3.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4.3.2 多属性群决策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3.3 指标体系词条解释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与现状调查
    5.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
        5.1.1 明确编制原则
        5.1.2 确定问卷结构
        5.1.3 编制问卷题项
        5.1.4 问卷预测与分析
    5.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现状调查
        5.2.1 调查取样
        5.2.2 调查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群体培养实验研究
    6.1 群体培养策略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对象
        6.2.2 实验工具
        6.2.3 实验过程
    6.3 实验结果
        6.3.1 独立样本实施效果
        6.3.2 配对样本实施效果
    6.4 实验分析与讨论
        6.4.1 实验的独立样本分析
        6.4.2 实验的配对样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个体培养实验研究
    7.1 个案研究可行性概述
    7.2 个体培养策略
    7.3 实验方法
        7.3.1 实验对象
        7.3.2 实验工具
        7.3.3 实验过程
    7.4 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坚持不懈地调整经济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D]. 邓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D]. 沙首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D]. 马曦. 南京大学, 2020(1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深度休闲特征与流畅体验关系的研究 ——以骑行者为例[D]. 文淇. 浙江大学, 2020(04)
  • [6]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D]. 陈晨. 扬州大学, 2020(05)
  • [7]基于胜任力模型的L区纪检人员选拔模式研究[D]. 赵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8]如何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育资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D]. 樊梦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D]. 池夏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D]. 林伟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