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房颤动(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景,梁家燕,覃艳斐,韦文合,莫昌干[1](2021)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临床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较少,临床缺乏一种易掌握、简单高效的预测方法。目的探讨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1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4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R 4.0.3软件包)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方法(自采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采用校正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对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在564例甲亢患者中,92例并发心房颤动,设为观察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6.31%;472例未并发心房颤动,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内径(LAD)大于对照组,吸烟者占比及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1,95%CI(1.013,1.091)]、吸烟[OR=5.166,95%CI(2.292,11.644)]、LVEDD[OR=1.167,95%CI(1.112,1.226)]、LAD[OR=1.567,95%CI(1.388,1.769)]及血清anti-TPO[OR=1.005,95%CI(1.003,1.008)]、hs-CRP[OR=1.297,95%CI(1.141,1.475)]、NT-proBNP[OR=1.006,95%CI(1.003,1.008)]水平是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将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因素,构建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为0.95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风险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预测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2,P=0.954);列线图模型预测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该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前后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3;列线图模型预测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95%CI(0.935,0.972)],最佳截断值为0.151,灵敏度为0.924,特异度为0.864。结论本研究甲亢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6.31%,年龄、吸烟、LVEDD、LAD及血清anti-TPO、hs-CRP、NT-proBNP水平是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较高的预测价值。
张李[2](2021)在《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甲亢合并房颤的病因病机,举隅典型病例,总结陈如泉教授诊断和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临床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临床诊疗本病的用药规律,总结陈如泉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并提取核心处方和可能的新方组合,为临床运用提供指导。方法:1.通过采集陈如泉教授门诊及住院部诊疗资料,综合回顾甲亢合并房颤的相关病案,阅读有关论文、着作,详细分析和总结甲亢合并房颤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点。2.通过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门诊及光谷内分泌科的甲亢合并房颤患者,按照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48例,将病例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录入数据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等分析,运用“熵聚类”及“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新方分析。结果:1.甲亢合并房颤的病因为禀赋不足、情志内伤、久病劳倦,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气滞、血瘀,病变脏腑涉及心肝肾脾等多脏,尤其是肝脏和心脏。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气滞、瘀血导致血液运行不畅。2.临床分型主要分为心气亏虚型、心阴不足型、心肝火旺型、心阳虚衰型。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定悸,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心气亏虚型治以益气补血、养心定悸,方选生脉散加味;心肝火旺型治以清肝泻火、宁心定悸,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朱砂安神汤加减;心阳虚衰型治以温阳利水、宁心定悸,方选真武汤或桂枝甘草汤加减。3.药物使用频次分析显示,药物功效涉及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等类别,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丹参、炙甘草、黄芪、龙骨、牡蛎、生地黄、赤芍、枳壳、夏枯草、郁金等。4.四气分析频次依次为寒、温、平、凉、热等。五味分析频次依次为甘、苦、辛、酸、咸、涩。归经分析频次依次为肝经、心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等。5.常用药对组合有炙甘草与丹参,丹参与黄芪,龙骨与牡蛎,炙甘草与黄芪等。6.聚类得到新方组合有4个。分别为新方Ⅰ号:黄精、山药、菟丝子、川楝子;Ⅱ号:龙骨、川芎、牡丹皮、酸枣仁、麦冬、人参;Ⅲ号: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穿山龙;Ⅳ号:女贞子、炙甘草、党参、甘松、泽泻。结论: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其辨为心气亏虚型、心阴不足型、心肝火旺型、心阳虚衰型四个证型。遣方用药时多用炙甘草、黄芪等补益之品,丹参活血之品,及龙骨、酸枣仁等安神之品。顺应本病的病因病机,用药以甘温为主,且多配伍用药,常用炙甘草、丹参,龙骨、牡蛎等,既能益气活血,又能宁心安神。最后通过分析得到的4个新方,对临床诊疗本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马征[3](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加倩[4](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贾秋蕾,石晶晶,胡元会,石树青,褚瑜光,魏艺[6](2020)在《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NKI、万方、CBM、维普、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全面收集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773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他汀类药物组)组与单用胺碘酮(对照组)治疗房颤比较,他汀类药物组房颤复发率(21.02%)低于对照组(41.11%,RR=0.51,95%CI:0.45~0.58,P<0.00001),他汀类药物组治疗后左房内径(LAD)小于对照组(MD=-3.20,95%CI:-4.15~-2.25,P<0.00001),C反应蛋白(CRP)小于对照组(MD=-1.88,95%CI:-2.32~-1.43,P<0.0001)。他汀类药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00%)较对照组(3.93%)高(RR=1.73,95%CI:1.11~2.71,P=0.02)。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对治疗房颤有较好疗效。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质量较低,增加了本次系统评价结论产生偏倚的风险,因此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任佩欣[7](2020)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Periostin蛋白水平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测定非瓣膜性房颤与非房颤患者血清TGF-β及Periostin蛋白水平;2.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Periostin蛋白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61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非房颤住院患者27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个人史(包括吸烟、饮酒)、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骨膜蛋白(Periostin,Pn)]及左心房内径的比较采用t检验;血清TGF-β、Periostin蛋白水平及左心房内径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试验组患者血清TGF-β、Periostin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吸烟率、饮酒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及血清TC、TG、HDL、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TGF-β水平与Periostin蛋白水平(r=0.366)、左心房内径(r=0.302)呈正相关(P<0.05),Periostin蛋白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320,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F-β水平、左心房内径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组血清TGF-β、Periostin蛋白水平高于非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非房颤组。血清TGF-β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Periostin蛋白水平、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Periostin蛋白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血清TGF-β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
曹鹏[8](2020)在《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P波最大时限(P-wave maximum duration,Pmax)与最小时限(P-wave mininum duration,Pmin)以及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验证是否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以及两者结合使用时对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回顾性研究方式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被诊断为有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96人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无心房颤动的其他患者194人作为对照组,以同一型号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自动分析仪采集符合条件的心电图,并测量出P波最大时限和P波最小时限,计算出P波离散度。对于所有连续变量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S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对按属性类别分类的计数资料、分类变量等数据,以百分比(%)、构成比等表示,应用卡方(c2)检验。以上检验应用水准a=0.05,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Pmax≥110 ms和Pd≥40 ms的取值范围时,以及当Pd≥40 ms+Pmax≥110 ms满足后面条件: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界定值时,定为“平行试验”;必须两项指标同时达到各自的界定值时,定为“系列试验”。分别测算各自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性(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PV(-)],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曲线下面积(ROC-AUC),对以上试验诊断的指标预测进行准确度分析。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为(66.7±10.54)对(67.73±10.04)岁,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性别及伴随疾病等一般性资料经c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max、Pd和LAD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24.47±18.10)对(118.09±14.78)毫秒、(45.40±21.50)对(25.6±17.40)毫秒、(40.75±7.58)对(38.05±5.95)毫米,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min小于对照组(77.51±17.09)对(90.51±15.98)毫秒,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max≥110 ms时,Se=78.1%,Sp=27.3%,PV(+)=52%,PV(-)=55.2%;当Pd≥40 ms时,Se=67.3%,Sp=82%,PV(+)=79%,PV(-)=71.3%;“平行试验”时,Se=85.7%,Sp=25.3%,PV(+)=53.7%,PV(-)=63.6%;“系列试验”时,Se=59.7%,Sp=84%,PV(+)=79.1%,PV(-)=67.4%。在以下情况时,其ROC-AUC的值AZ分别为:Pmax≥110 ms时,AZ=0.527,95%CI:0.470~0.584,P=0.358,与原假设AZ=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不高;Pd≥40 ms时,AZ=0.747,95%CI:0.697~0.796,P<0.001,与原假设AZ=0.5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比较高;Pd≥40 ms+Pmax≥110 ms时,AZ=0.719,95%CI:0.667~0.770,P<0.001,与原假设AZ=0.5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比较高。结论:1.P波最小时限减小,以及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和左心房内径的增大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心房结构性重构后在心电图上的一种表现。2.当Pmax≥110ms被用于“诊断试验”的诊断时,误诊率高,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不高。3.当Pd≥40 ms时,特异性高,误诊率低,对房颤的预测价值较高。4.当Pmax≥110 ms+Pd≥40 ms时,“平行试验”灵敏度(敏感性)较高,漏诊率较低,可以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普查筛查诊断预测指标。“系列试验”特异度高,误诊率低,可以将两项指标联合用作对已经筛检出来的高危人群作进一步排除患阵发性房颤可能的诊断指标。5.P波离散度作为体表心电图无创、方便、经济和快速的试验诊断指标,其预测价值高,可以被用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石晶晶,石树青,胡元会,魏艺,师帅,张雪松,张广辉[9](2020)在《基于CiteSpace Ⅴ知识图谱对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中药治疗心房颤动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已发表的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相关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通过CiteSpaceⅤ生成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知识图谱,并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图谱包含111个节点,290条连线,目前国内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共形成6个聚类,研究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心悸、中西医结合、稳心颗粒及胺碘酮,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或疗效观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研究是研究的热点趋势,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探究。
覃诗华[10](2019)在《Graves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初步探讨初发Graves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淋巴细胞绝对值(LYM)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找出使TRAb及其他相关指标改善的治疗方案,提高中西医治疗Graves病的疗效,降低副作用,减少复发率。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初次到门诊及病房就诊,未用过任何药物,符合诊断标准的116例患者,根据其症状辨证分型为痰气热结证、肝火旺盛证、心肝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四种证型,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记录患者性别、姓名、年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TRAb、TPOAb、TGAb、ENU、LYM、ALT、AST指标。分析Graves病不同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Graves病组TRA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Graves病组TRAb水平比对照组高(P<0.01)。TRAb水平在Graves病不同证型比较,肝火旺盛组>痰气热结组>心肝阴虚组>气阴两虚组(P<0.01)。(2)Graves病组TPOAb、TGA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TPOAb、TGAb水平在不同证型比较,痰气热结组、肝火旺盛组、心肝阴虚组、气阴两虚组无明显差异(P>0.05)。(3)Graves病组ALT、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ALT、AST水平在Graves病组不同证型组比较,肝火旺盛组>痰气热结组>心肝阴虚组>气阴两虚组(P<0.01)。(4)Graves病组NEU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NEU水平在Graves病组不同证型组比较,肝火旺盛组<痰气热结组<心肝阴虚组<气阴两虚组(P<0.01)。LYM水平在Graves病组不同证型组比较,肝火旺盛组>痰气热结组>心肝阴虚组>气阴两虚组(P<0.01)。结论:(1)TRAb在Graves病不同证型中水平有差异,在肝火旺盛组水平最高,在气阴两虚证组水平最低。(2)TPOAb、TGAb阳性率偏高的患者Graves病发生率较高。然而不同证型分布水平上无明显差异。(3)部分Graves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ALT、AST水平升高。Graves病中医证型以肝火旺盛证组ALT、AST水平最高,在气阴两虚组ALT、AST最低。(4)Graves病患者NEU水平低于对照组,LYM水平高于对照组,NEU水平在肝火旺盛组水平最低,在气阴两虚证组最高;LYM水平在肝火旺盛组最高,在气阴两虚组最低。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房颤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房颤动(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资料收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构建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 |
2.4 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2)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 |
1.病名认识 |
2.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1.1 禀赋不足 |
2.1.2 情志内伤 |
2.1.3 久病劳倦 |
2.2 病机认识 |
3.辨证论治 |
3.1 心阴不足型 |
3.2 心气亏虚型 |
3.3 心肝火旺型 |
3.4 心阳虚衰型 |
第二部分 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用药规律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数据录入 |
1.6 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 药物频次统计 |
2.2 药物性味统计 |
2.2.1 四气统计 |
2.2.2 五味统计 |
2.3 药物归经统计 |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2.5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2.5.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 |
2.5.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
2.5.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
3.讨论 |
3.1 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分析讨论 |
3.2 药性频数统计结果分析讨论 |
3.2.1 药物四气、五味频数统计结果讨论 |
3.2.2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结果讨论 |
3.3 组方规律分析讨论 |
3.4 新方分析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甲亢合并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3)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6)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及筛选 |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4.1 房颤复发率 |
2.4.2 左房内径 |
2.4.3 C-反应蛋白水平 |
2.4.4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
2.5 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研究质量分析 |
3.2 研究间的异质性 |
3.3 疗效分析 |
3.4 安全性分析 |
(7)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Periostin蛋白水平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实验结果比较 |
2.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原理、方法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临床资料结果 |
2.2 主要观察指标的检验结果 |
2.3 用于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
2.4 设定界定值后试验诊断指标的对比 |
2.5 对试验诊断各预测值的准确度的评价 |
3 讨论 |
3.1 心房纤颤 |
3.2 P波离散度 |
3.3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 |
3.4 本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心房纤颤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CiteSpace Ⅴ知识图谱对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关键词 |
2.2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聚类分析 |
2.2.1 聚类分析 |
2.2.2 时间线视图 |
2.3 突现 |
3 讨 论 |
(10)Graves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Graves病的认识 |
1.1 Graves病形成的病因 |
1.1.1 遗传因素 |
1.1.2 精神因素 |
1.1.3 免疫因素 |
1.2 Graves病对各器官组织的损害机制 |
1.2.1 Graves病对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
1.2.2 Graves病对精神神经系统的表现 |
1.2.3 初发Graves病对消化系统的表现 |
1.2.4 Graves病引起甲亢性肌病的表现 |
1.2.5 Graves病对内分泌系统的表现 |
2 Graves病的治疗 |
2.1 支持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2.3 放射碘(I~(131))治疗 |
2.4 外科方式治疗 |
2.5 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 |
2.6 Graves病的TRAb转阴的治疗方法 |
3 研究TRAb在初发Graves病中的意义 |
4 中医对Graves病的研究 |
4.1 中医对Graves病的认识 |
4.2 Graves病辨证论治 |
4.3 中医方药结合西药治疗 |
4.4 中医理论与免疫 |
4.5 中医药治疗Graves病的研究机理 |
4.6 中医药在免疫学方向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统计方法 |
2 统计结果 |
2.1 两组性别比较 |
2.2 两组年龄比较 |
2.3 一般情况 |
2.4 各证型性别分布 |
2.5 不同证型年龄段分布 |
2.6 不同证型年龄分布 |
2.7 Graves病组与对照组甲状腺功能比较 |
2.8 Graves病组与对照组TRAb、TPOAb、TGAb比较 |
2.9 Graves病组与对照组ALT、AST比较 |
2.10 Graves病组与对照组NEU、LYM比较 |
2.11 不同证型TRAb、TPOAb、TGAb比较 |
2.12 不同证型ALT、AST比较 |
2.13 不同证型NEU、LYM比较 |
3 讨论 |
3.1 对一般情况的分析 |
3.2 初发Graves病与TRAb的分析 |
3.3 初发Graves病与TPOAb、TGAb抗体的分析 |
3.4 初发Graves病与ALT、AST的分析 |
3.5 初发Graves病与NEU、LYM的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房颤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研究[J]. 陈秋景,梁家燕,覃艳斐,韦文合,莫昌干.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08)
- [2]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分析[D]. 张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 贾秋蕾,石晶晶,胡元会,石树青,褚瑜光,魏艺.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07)
- [7]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Periostin蛋白水平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任佩欣.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8]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D]. 曹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基于CiteSpace Ⅴ知识图谱对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石晶晶,石树青,胡元会,魏艺,师帅,张雪松,张广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7)
- [10]Graves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D]. 覃诗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