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圆顶结构的故障模式

伴随圆顶结构的故障模式

一、伴随穹窿构造的断层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夏诗雨[1](2020)在《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原名为李伍铜矿,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江浪穹窿变质核杂岩体中。从矿床勘探开发至今已有60余年,现已被划归为危机矿山。虽然里伍铜矿床已完成了勘探地质工作,但就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却不是很高,前人对于里伍矿段的矿相学、矿床学、变质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显得有些欠缺。虽然众多单位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对于里伍矿段的矿床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基本没有较全面针对里伍铜矿田的里伍矿段开展系统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模式方面的研究。鉴于此,将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作为选题,以矿床宏观地质特征为基础,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从而了解矿石矿物的交生关系和生成顺序,划分成矿阶段和成矿期,确定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时代,并最终建立该矿段成因模式,为外围及深部找矿提供基础数据。通过矿石显微矿相学研究,发现里伍矿段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等,可见明显充填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具备明显的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的结构特征。根据矿石组构、矿物间的交生关系及矿物共生将里伍矿段矿物生成顺序分为四个期:沉积富集期、构造变形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通过对里伍矿段7片包裹体片,共计64个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的测试发现冰点温度介于-1.5℃~-14.1℃,平均为-7.05℃,而均一温度范围主要集中于两个区间:158.3℃~222.1℃,平均温度188.55℃、265.4°C~303.6℃,平均温度283.5℃,推测为主成矿期的两个阶段:中高温热液蚀变阶段和中-低温硫化物沉淀阶段。通过均一温度、冰点的测试数据,计算出包裹体盐度介于2.57~17.87wt%之间,通过Na Cl-H2O溶液包裹体密度式计算出里伍矿段的成矿流体密度为0.91g/cm3,而利用流体体系密度计算模式图解投点计算其密度为0.955g/cm3,根据前人总结的经验公式,计算出里伍矿段的压力范围为318.43×105Pa~959.98×105Pa。通过矿石氢、氧同位素的研究发现,δ18O值处于在-0.90~7.33‰的范围,平均值是3.105‰,δD值处于-61.2~-75.8‰的范围,通过投点发现矿床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为岩浆水和变质水,后期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通过矿石硫同位素研究发现δ34S值介于2.79‰~8.95‰之间,不同金属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源,并且推断地幔硫为主要硫源。铅同位素测试结果:206Pb/204Pb的值处于18.179~18.537之间,207Pb/204Pb处于15.751~15.935之间,而208Pb/204Pb则处于38.890~39.277,结合前人测试数据,发现里伍矿段矿石铅以混合铅来源为主,主要是地壳铅,少量地幔铅,并且铅源大概率来自于含矿变质岩系。综上所述,里伍矿段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的特点,兼具很多中高温热液变质矿床成矿作用的特点和中-高温热液成矿作用的特点,因而,本论文推断里伍矿段成矿作用有原始矿源的初始富集,其可能的成矿模式及成矿过程为:最初,因海底火山喷发-沉积而促使原始矿源层的形成,不过并未大规模富集成矿,经历江浪穹窿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变质热液活动及变质作用-成矿作用的共同影响下而富集成矿,属于较为典型的变成(铜)矿床。

乔宇[2](2020)在《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元素迁移机理与找矿标志》文中研究说明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革命带来了全球锂资源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提升我国锂资源储量及其保障程度具有重要现实经济和长远战略意义。甲基卡矿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富、伴生矿种多、选矿性能好等优点,是川西地区大量产出的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的典型代表。研究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及其在表生环境中的迁移分散机理,可以为川西地质条件类似但工作程度较低地区寻找稀有金属伟晶岩型锂矿床提供方法技术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对甲基卡地区区域成矿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穹窿构造变质体和印支期花岗质岩体与岩脉是有利的地质找矿标志,对区域化探取得的水系沉积物中39种元素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得出区域成矿指示元素组合为Li-Be-B-Sn。甲基卡地区区域尺度水系沉积物粒级和流长试验表明,川西高原高寒景观区寻找稀有金属矿床时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最佳采样粒级为-40目,大型矿床各稀有金属成矿指示元素迁移距离(即沿水系的异常分布范围)多达6km以上。试验表明,1点/4km2的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展现出浓集中心明显的Li-Be-B-Sn-Rb-Cs多元素组合异常,而将采样密度放稀到1点/9km2时亦可获得较为明显的Li-Be-B-Sn-Cs异常组合,但异常强度会降低。考虑经济成本和便于高浓度矿化异常源的追溯,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时,最佳采样密度为1点/4km2。通过甲基卡矿床花岗岩岩体岩石、伟晶岩脉矿石及相应土壤、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甲基卡矿区不同岩性岩石中REE和Li含量呈负相关,这与其他地区不同矿化稀有金属伟晶岩(脉)稀土元素总量越低,锂元素含量及锂矿资源量越高的情况相符。研究表明不同岩石中矿化指示元素的赋存状态不同,由此导致风化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如花岗岩中Li、Sn、Be含量较低,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或超显微非结构混入形式赋存于白云母中,在风化过程中更易流失,而伟晶岩矿石中这些元素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中Li主要赋存于锂辉石和锂云母,Be以绿柱石形式存在,Sn以锡石形式存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矿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矿指示元素组合为Li-Be-B-Sn-Rb-Cs-Nb-Ta,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矿指示元素组合为Li-Be-B-Sn-Rb-Cs-Nb-Ta,水系沉积物测量成矿指示元素组合Li-Be-B-Sn-Rb-Cs。

朱猛[3](2020)在《川南叙永地区构造特征与页岩裂缝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地质构造与页岩裂缝特征为判定页岩气藏是否有开采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在川南叙永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叠加改造规律及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裂缝变形特征与发育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构造作用对页岩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并对研究区页岩裂缝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叙永地区地层分布和构造形态整体受控于NEE向和近NS向褶皱构造的发育,同一方向褶皱呈隔挡式组合发育,而近NS向褶皱叠加于NEE向褶皱之上形成了次级穹窿构造、盆形构造和马鞍状构造,且褶皱变形表现出“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征。断层构造以逆断层为主,主要为NEE向-近EW向和NNW向-近NS向两个方向,且NNW向-近NS向断层多切割破坏NEE向-近EW向断层发育。根据构造变形特征、褶皱构造曲率分析和断层构造分形分析的定量评价,可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强叠加构造变形区褶、北部盆形弱变形区、中部鞍状中等变形褶皱区、中部盆形弱变形褶皱区、南部强变形断褶带、东部强变形断褶带和东部穹窿弱变形区7个构造分区。研究区构造主要经历了印支期NNW-SSE向强烈挤压变形阶段、燕山早期NS向挤压改造阶段、燕山晚期近EW向构造挤压和叠加改造阶段以及喜马拉雅期NS向弱挤压与改造阶段4个构造演化阶段。研究区页岩中裂缝与其他岩层中的方位是一致的,发育NNE向、NNW向、NE向和NWW向四组优势裂缝,其中以NE向和NWW向为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较好,发育有顺层裂缝、高角度斜交裂缝和垂层裂缝三类裂缝,垂向上龙马溪组LM1-LM3层位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的广义分形谱和奇异谱对裂缝分布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有很好的表征,通过储层的广义分形谱和奇异谱的定量评价,研究区裂缝密集区较稀疏区更为发育,裂缝的非均质性较弱,裂缝整体发育较好。印支期近NS向的构造挤压作用使得NNE向和NNW向裂缝一般发育在近NEE向褶皱核部,而燕山期近EW向的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地层抬升作用引发的强烈脆性变形使得全区多发育NWW和NE向裂缝。靠近褶皱核部与复杂构造发育区,裂缝发育密集,次生构造发育,在褶皱翼部和构造简单区裂缝稀疏发育、页岩完整。该论文有图98幅,表21个,参考文献146个。

李洪梁[4](2020)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成矿作用理论,对矿集区与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扎西康矿集区内的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19~17 Ma,处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伸展阶段(<25 Ma),矿体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辉砷镍矿、黝铜矿,而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石英和粘土矿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明赛、姐纳各普和马扎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以CO2-H2O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70~290℃、230~270℃和230~260℃之间,平均盐度为3.8 wt%Na Cl.eqv、3.4 wt%Na Cl.eqv和3.6 wt%Na Cl.eqv,平均密度为平均0.82 g/cm3、0.84 g/cm3和0.85 g/cm3,属富CO2的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 Cl-CO2-(CH4-N2)体系,成矿压力与深度分别为73.88 Mpa、6.98 km,64.90 Mpa、6.50 km和62.84 Mpa、6.39 km;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源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综合分析认为,由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活动及由此引发的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改变了地壳应力状态,诱发下地壳强烈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脱流体,形成富CO2的变质流体,携带来自于深源的成矿物质,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沿南北向裂谷运移至地壳浅部,与改造型大气饱和水或建造水混合,在运移至层间破碎带及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等张性空间时,压力骤降,导致流体沸腾、相分离,诱发Au的快速高效沉淀、成矿。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内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方面差异显着。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喜马拉雅带存在2期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即始新世主碰撞挤压背景下,与俯冲的特提期洋壳板片的回卷和断离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以及中新世后碰撞伸展背景下,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及由此引发的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作用相关的金成矿作用。

邓舟[5](2020)在《藏南马扎拉金锑矿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扎拉金锑矿床位于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作为藏南金锑多金属成矿带典型的金锑矿床,目前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矿床成因问题存在一定争议,主要包括造山型和岩浆热液型两种不同成因观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矿床开展野外调查、金属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研究、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H-O-He-Ar同位素分析,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1.马扎拉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下侏罗统陆热组中(J1-2l),矿体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与成矿相关的围岩蚀变包括黄铁矿化、毒砂化、辉锑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等。根据矿物共生组合以及切割关系,马扎拉矿床可分为沉积变质期以及热液硫化物期。热液硫化物期可细分为3个热液阶段,分别为黄铁矿-毒砂阶段、石英-辉锑矿阶段、碳酸盐阶段。2.根据黄铁矿岩相学特征,黄铁矿可划分为四个世代,其中Py0为草莓状黄铁矿;Py1为核-边结构黄铁矿,进一步可划分为Py1a(核部)和Py1b(边部);Py2为发育溶蚀结构且具增生环带的黄铁矿;Py3为中-细粒自形黄铁矿。根据岩相学以及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草莓状黄铁矿Py0为典型的沉积成因黄铁矿;热液硫化物期黄铁矿(Py1-3)为沉积成因黄铁矿遭受热液改造作用形成。3.围岩地层中的草莓状黄铁矿富含Au、Sb等成矿元素,表明围岩是矿区重要的矿源层;硫化物He-Ar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存在少量的幔源物质参与,可能与地层中广泛分布的中—基性火山岩有关;黄铁矿-毒砂阶段的黄铁矿Py1a中富集W、Sn、Be、Ti、Zn等高温元素,与侵位于变质核穹窿的淡色花岗岩岩浆引起的岩浆热液有关。4.黄铁矿-毒砂阶段早期热液硫同位素值接近0,显示岩浆硫的特征。黄铁矿-毒砂阶段的晚期黄铁矿流体具有不同来源流体混合特征(δ34S:0‰~7‰);含矿石英脉H-O同位素显示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流体与变质流体混合,并存在一定大气降水的影响。5.根据包裹体研究,马扎拉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为中温(277℃~291℃)、低盐度(wt%Na CI equiv:1.05~5.01%)、富CO2流体。岩相学观察,代表成矿阶段的石英-辉锑矿阶段石英包裹体中存在明显的流体不混溶现象。指示流体不混溶作用导致的相分离是马扎拉金锑矿床金属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原因。6.通过综合讨论认为区域南北向伸展构造活动、穹窿构造隆起以及淡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是导致马扎拉金锑矿床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早期主要为岩浆流体的大规模迁移活动,并与变质流体混合,演化形成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共同迁移活化区域地层的成矿物质。由于构造减压影响下,流体发生明显的不混溶现象,使得流体相分离,是马扎拉矿床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同时,浅部大气降水沿构造运移,与快速上升的成矿流体作用,这一过程可能会使得成矿流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温度一定程度的降低,加速了成矿物质的沉淀。

宫伟东[6](2020)在《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煤与瓦斯突出综合假说认为突出是地应力、瓦斯、煤体力学性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构造应力是联系上述三因素的纽带。构造应力按照作用时期分为古构造应力和现代构造应力,从构造应力角度研究煤与瓦斯突出主要通过古构造应力和现代构造应力两个层面,首先分析得到了平顶山东部矿区的古构造应力、现代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及大小;然后根据测试的瓦斯、构造煤及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煤发育规律及瓦斯赋存规律,基于上述规律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及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突出事故掘进工作面为原型,运用FLAC3D软件建立煤岩层为倾斜状态且设置有构造软煤带的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数值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对掘进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研究矿区,运用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岩石力学等理论方法,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手段,弄清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及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野外及井下观测共轭剪节理,共采集1816条剪节理数据,运用赤平投影法反演了研究矿区成煤后所经历的古构造应力;通过搜集分析研究矿区地应力数据,得到了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并用震源机制解反演的结果验证上述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平顶山东部矿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形成后,共经历印支期、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及喜山期四期古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分别为NS、NW、NE、NNE向,其中燕山晚期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最大,印支期作用强度最小;燕山晚期古构造应力作用在研究矿区形成近NWW、NW向区域控制性断褶构造,印支期、燕山早-中期及喜山期古构造应力在研究矿区主要形成次级构造及小型构造;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为NEE向,八矿、十矿、十二矿、首山一矿现代构造应力大小在30MPa以上,一矿现代构造应力在20MPa左右。(2)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在对研究矿区古构造应力及构造煤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弄清了研究矿区古构造应力控制构造煤发育的机理,重点研究了断褶带构造煤形成机制。构造煤的形成、发育过程中古构造应力是关键因素,碎裂煤、碎粒煤在挤压、剪切及张拉构造应力作用下均能形成,鳞片型糜棱煤主要在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揉皱型糜棱煤主要在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土状糜棱煤主要在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构造煤形成后后续构造应力作用可能使低破坏程度构造煤向高破坏程度构造煤转化;煤系地层中断层、褶皱等构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构造煤的形成过程,构造应力是通过主导矿区地质构造的分布从宏观上控制构造煤的分布,基于上述分析得到了构造应力作用导致研究矿区断褶带构造煤呈带状、层状分布的形成机制。燕山晚期构造应力是研究矿区区域、层域层次上构造煤形成发育的最为关键的一期构造应力,而其他三期古构造应力则主要影响局部构造煤的形成、发育。(3)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通过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认为古构造应力作用导致了研究矿区瓦斯赋存不均衡。煤层渗透性是影响瓦斯赋存的关键因素,利用真三轴煤岩压-渗实验设备测试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无构造区、断层区煤岩试样的渗透率,研究了构造应力对瓦斯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从构造应力影响瓦斯生成、瓦斯运移及保存环境三方面研究了构造应力对矿区瓦斯赋存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断层区煤样的渗透性对应力最为敏感,无构造区煤样次之,顶板岩样渗透性对应力最不敏感;无构造区、断层区煤样平行层理渗透率受最大构造应力影响最大,垂直应力影响次之,最小构造应力影响最小,垂直层理渗透率受最大构造应力影响最大,最小构造应力影响次之,垂直应力影响最小,构造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更为关键;断层区煤样在构造应力加载30MPa时渗透率在0.1md左右,煤体渗透率极低,导致压性断层构造煤带通常为高瓦斯区。古构造应力驱动瓦斯从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运移,最终导致压性构造带瓦斯富集,张性构造带瓦斯较小。基于上述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古构造应力对该矿区瓦斯赋存的影响可分为印支期与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期三个关键时期。(4)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矿区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发生突出事故最多,煤与瓦斯压出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73.88%,表明构造应力是矿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最为关键的动力。为更深入的研究构造应力在突出中的动力效应,结合本文第二章对断层区构造煤发育规律及第三章对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运用FLAC3D软件建立煤岩层为倾斜状态且设置有构造软煤带的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数值模型,模型按掘进方向与断层面走向的夹角分为0°、30°、60°、75°四个工况,模拟了不同构造应力条件下正断层、逆断层附近掘进过程中的应力演化;基于突出能量方程,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现代构造应力的大小对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瓦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构造应力作用强度越大,突出风险越大;正断层、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均随现代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对突出影响远不及构造应力的大小对突出的影响;相同的构造应力及瓦斯条件下,逆断层附近掘进工作面应力集中程度略大于正断层,突出风险较正断层区域大。(5)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研究基于构造应力控制构造煤发育及影响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结合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的影响的研究,弄清了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古构造应力主要通过影响构造煤发育、瓦斯赋存及地质构造分布对煤与瓦斯突出产生影响,古构造应力残存应力相对于现代构造应力可忽略不计,古构造应力的影响主要在煤体自身物理性质方面。现代构造应力的方向及大小对突出均有影响,其中应力大小影响更为关键。现代构造应力主要提供煤岩弹性应变能,是煤与瓦斯突出发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断层、褶皱等构造区域弹性应变能增大,突出危险性增大;现代构造应力通过影响煤层渗透性影响其瓦斯膨胀能,开采扰动则是煤层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导火索。当研究矿区掘进过程中构造应力大小超过20MPa时,应先采取卸压措施,直至构造应力降至安全水平;掘进工作面应尽量布置在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小角度相交的方向;当掘进至走向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大角度相交的断层区域时,该类断层区往往构造应力集中、瓦斯压力较大,应加强瓦斯抽放和卸压措施。

张程,杨洪祥,冯嘉,刘俊来[7](2019)在《辽东古元古代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窿:热造山带典型构造样式》文中提出中下地壳的底辟上升是地壳中物质运移和热传递的一种重要机制,由这种机制产生的一系列穹窿构造不仅为揭示区域构造环境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了解地壳深部物质流动的窗口。辽东半岛的古元古代造山带内就发育有这样一套花岗片麻岩穹窿构造,为了深入理解这套花岗片麻岩穹窿的成因以及对造山带演化的影响,本文对其不同构造层次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特点和变形演化研究。结果显示,典型的花岗片麻岩穹窿可分为三层结构:混合岩化的花岗岩内核、发育顺层韧性剪切带的幔部以及含大型构造透镜体的外壳。其中核部花岗岩塑性流动变形发育,并具有明显的交代现象。顺层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环境由靠近岩体的角闪岩相到远离岩体的低绿片岩相,并且没有明显的退化变质特点,拉伸线理具有统一的NW-SE方向。根据年代学数据与区域构造分析,花岗片麻岩穹窿构造是在区域收缩体制下花岗岩底辟形成的产物,其出现标志着辽东古元古代造山带变为一个由垂向和横向对流作用为主导的热造山带。

楼仁兴[8](2019)在《松辽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群油气成藏规律》文中提出松辽盆地东南部主要包括了王府、榆东、榆西、德惠、梨树、双辽、三岔河和增盛8个断陷,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是对于整个松辽盆地东南部火石岭组—营城组的油气成藏规律并未开展过系统的研究工作。因此,对研究区火石岭组—营城组区域性的断陷组合与发育演化特征、沉积体系与有利储层展布特征、油气藏控制因素及成藏规律等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认识。本文以松辽盆地东南部8个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大量的单一断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地震解释、钻测井分析及岩芯观察等为手段,结合丰富的油气相关测试数据,系统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部深层断陷群断陷结构、组合及其演化机制特征,总结不同断陷类型的构造、充填演化及成藏的差异性,揭示研究区不同构造样式断陷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成藏规律。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联合解释以及断陷盆地结构分析,研究区8个断陷盆地的轴向主要为NE向、NNE向和近SN向,主要受NNE、NE、近SN和NW向主控断层控制。根据控陷断层的平面联结方式,研究区断陷可分为单断式、相向复合式和多边复合式三种半地堑组合形式。在地震精细解释与构造格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应用平衡剖面方法,将研究区断陷期构造演化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衰减期三个演化阶段。研究区不同构造样式类型断陷剖面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约为0.685.73km,其中近SN向控制的单断式断陷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最大,约为5.73km,其对应的断陷期地层伸展率为17.54%;由NNE—NE向断层控制的相向复合式断陷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次之,约为5.20km,对应的断陷期地层伸展率为16.46%;多边复合式断陷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最小,约为0.68km,对应的断陷期地层伸展率为1.95%。通过对岩心、综合录井、测井以及骨干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恢复了研究区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火石岭期研究区南北部以火山岩为主、中部发育半深湖相沉积;沙河子期断陷湖盆扩张,形成了扇三角洲砂体广布的湖泊—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营城期边缘控盆断裂活动相对减弱,湖泊水体较沙河子期变浅,但湖盆范围有所扩大,形成了湖泊—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利用储层烃类流体包裹体测温,并结合德惠和王府断陷的代表性单井埋藏热演化史,确定了研究区单断式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至少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事件,分别为泉头期—青山口期和青山口末期—嫩江期,其对应的油气成藏时间为98.391.0Ma和88.981.0Ma;相向复合式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至少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事件,分别为营城末期、泉头期和青山口末期—嫩江期,对应的成藏时间为100.0Ma、97.994.6Ma和8783Ma。根据重点断陷深层油气分布与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的相关分析分析,揭示了松辽盆地东南部火石岭组—营城组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有四点:发育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火山穹窿,或存在扇三角洲前缘舌状上倾尖灭砂体/透镜状湖底扇砂体、火山岩区邻近生烃洼槽的火山穹窿构造、断层。综合分析研究区断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结合油气成藏规律和控制因素,建立了两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单断式断陷油气成藏模式:(1)斜坡带烃源岩与侧向交互的储集砂体构成上倾尖灭岩性成藏带,(2)中部次凸形成垂向运移为主的火山穹窿成藏带和横向运移为主的透镜型岩性成藏带或构造—岩性复合成藏带,(3)缓坡边缘形成垂向运移为主的火山穹窿成藏带。相向复合式油气成藏模式:(1)中部次凸西翼斜坡带烃源岩与侧向交互的储集砂体形成上倾尖灭夹岩性-断层成藏带,(2)中部次凸形成垂向运移为主的火山穹窿成藏带和横向运移为主的上倾尖灭成藏带或断背成藏带,(3)中部次凸东翼斜坡带烃源岩与侧向交互的储集砂体形成上倾尖灭夹透镜状岩性成藏带,(4)断陷两侧控盆断层陡坡边缘形成垂向运移为主的火山穹窿成藏带。

胡志康[9](2019)在《藏南绿柱石的包裹体研究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的穹窿附近发现了大量绿柱石矿化的痕迹,错那洞片麻岩穹窿便是其中的典型实例。错那洞片麻岩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穹窿核部主体为淡色花岗岩,伟晶岩呈脉状穿插于周围岩体中,绿柱石大量分布于伟晶岩中。岩体中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钠长石、白云母等,此外还含有少量黑电气石、钾长石等矿物,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独居石等。通过对黑电气石进行SEM-EDS面扫描,可以看出电气石具有明显的元素分带现象,意味着其经历了多期次的岩浆演化,结合本地区出现的与W-Sn矿化作用有关的白钨矿、锡石等矿物,认为成矿岩体具有高度演化的特征。通过对绿柱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观察,发现含有大量气液两相包裹体及矿物包裹体,对这些绿柱石气液两相包裹体进行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显示气液包裹体中气相部分主要由CO2、N2等组成,液相部分主要由CO32-、HCO3-、K+、SO42-等组成,说明成矿流体富含多种挥发分。这些挥发分的存在,降低了结晶温度,并携带巨大的热量,促进了岩浆熔体的长期缓慢结晶,同时也促进了岩浆的高度分异演化。通过研究我国新疆地区、华南地区、川西地区、云南地区等产有绿柱石矿床的矿区,发现这些绿柱石中均含有大量的CO2、H2O等挥发分流体,此外这些与矿化作用有关的岩体均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是一种高分异的花岗岩。通过对附近未发生稀有金属矿化的Dala岩体进行锆石U-Pb定年及氧同位素研究,认为Dala岩体形成于主碰撞造山阶段(约43Ma),区别于错那洞岩体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约20Ma),后者与伸展作用有关。Dala岩体是在地壳增厚过程中由角闪岩的深熔作用为主,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作用的深熔作用而形成。Dala岩体不具有高度演化的特征,因而未发生绿柱石等稀有金属成矿。综上所述,绿柱石成矿其中两个重要因素便是高分异演化的岩浆体系和富含挥发分的成矿流体,这对于进一步的找矿具有指示意义。

郭梁[10](2020)在《滇东老厂地区构造特征及煤储层裂隙发育预测》文中指出煤储层裂隙是煤层气的储存空间与运移通道,是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但埋藏地下,发育不均,使得对于它的预测成为了煤层气开发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以滇东老厂为研究区,以构造控制为主线,在大地、区域及野外等不同尺度构造分析的基础上,探究老厂地区构造组合及其形成机制;进一步构建基于岩性、厚度与应力的裂隙预测模型,运用有限元应力模拟法对煤储层裂隙发育密度及方向进行预测。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老厂地区构造可分为德黑-箐口弧形挤压变形带、老厂菱形穹窿变形带、普桥-龙滩帚状压扭变形带和补阳-小腊甲弧形挤压变形带四个构造分区。其形成是弥勒-师宗断裂、百色-隆林断裂、南盘江断裂、老厂古隆起及大水井古隆起等基底构造以及龙潭组煤系地层形成以来的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期构造运动叠加作用的结果,其中印支期马洋江及钦州残余海槽的闭合奠定了老厂地区主体构造格局。(2)马洋江与钦州残余海槽的闭合过程中,由南向北的合力,于老厂菱形穹窿变形带形成走向NE的老厂背斜;环绕老厂穹窿,于德黑-箐口弧形挤压变形带形成德黑、箐口向斜;普桥-龙滩帚状压扭构造带形成顺时针扭动的压扭性帚状构造及其伴生NE、SW走向的张性构造;于南部补阳-小腊甲弧形挤压构造带形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断裂等主体构造。(3)改进了基于库伦剪破裂准则的岩石裂隙密度计算模型,较以往的模型增加了岩层厚度的影响。基于野外实测数据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岩层厚度对于裂隙密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正态函数来予以表示。(4)运用裂隙密度计算模型,建立了基于地表岩层露头裂隙测量和有限元应力模拟软件模拟的地下煤储层裂隙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地下煤储层与地表岩层的地质模型施加基于构造分析获得的同一边界应力条件,获得煤储层与岩层裂隙密度分布,通过地表岩层实测密度约束,反推煤储层裂隙密度分布。(5)老厂地区煤储层裂隙密度多为10~20条/m。其中F1-19断层、F9断层及B401背斜附近,较为密集,接近弥勒-师宗与百色-隆林断裂的德黑-箐口向斜、老厂背斜附近,发育较为稀疏。裂隙方向主要发育NNE和NEE两组。结合区内构造发育和裂隙发育,认为老厂地区煤层开发甜点区应位于雨旺区块南。

二、伴随穹窿构造的断层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伴随穹窿构造的断层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里伍铜矿区域位置及自然地理
    1.2 里伍铜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变质岩为围岩铜矿床研究现状
        1.3.1 世界上铜矿床的主要类型
        1.3.2 变质岩为围岩的铜矿床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
    2.2 区域地层
        2.2.1 堆垛层系统
        2.2.2 褶叠层系统
        2.2.3 板岩带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4 岩浆岩
        2.4.1 变质基性岩
        2.4.2 酸性侵入岩
    2.5 区域变质岩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6.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构造、岩石(岩浆岩、变质岩)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矿区岩石
    3.2 赋矿层位、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3.3 矿石类型
    3.4 矿石组构
        3.4.1 矿石的矿物组成
        3.4.2 矿石化学成分
        3.4.3 矿石结构
        3.4.4 矿石构造
    3.5 围岩蚀变
    3.6 矿石矿物交生关系
    3.7 矿物生成顺序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2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4.2.1 包裹体形态及大小
        4.2.2 包裹体的分布
        4.2.3 包裹体的类型
    4.3 包裹体物理性质
        4.3.1 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温度
        4.3.2 包裹体盐度
        4.3.3 包裹体密度、压力
    4.4 包裹体的成分
        4.4.1 气相成分
        4.4.2 液相成分
第5章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氢、氧同位素特征
    5.2 硫、铅同位素特征
        5.2.1 硫同位素组成
        5.2.2 铅同位素组成
第6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6.2 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6.2.1 主要控矿因素
        6.2.2 找矿标志
    6.3 矿床成因模式讨论
        6.3.1 成矿物质来源
        6.3.2 成矿流体来源、类型及其迁移机制
        6.3.3 成矿时代
        6.3.4 成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2)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元素迁移机理与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锂资源分布及伟晶岩锂矿研究现状
        1.2.2 锂元素的内生及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1.2.3 甲基卡矿床成矿模型研究现状
        1.2.4 甲基卡地区地球化学勘查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与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杂谷脑组(T_3z)
        2.2.2 侏倭组(T_3zw)
        2.2.3 如年各组(T_3r)
        2.2.4 两河口组(T_3lh)
        2.2.5 新都桥组(T_3xd)
        2.2.6 第四系(Q)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4.3 脉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第三章 矿区地质背景
    3.1 地层
        3.1.1 侏倭组(T_3zw)
        3.1.2 新都桥组(T_3xd)
        3.1.3 第四系(Q)
    3.2 矿区构造
    3.3 岩浆岩
        3.3.1 花岗岩
        3.3.2 伟晶岩
    3.4 矿区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第四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 样品采集及加工
        4.1.1 水系沉积物粒级、流长实验采样方法
        4.1.2 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加工
    4.2 样品分析及质量评述
第五章 甲基卡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1 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5.1.1 元素丰度特征
        5.1.2 元素离散特征
    5.2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2.1 相关分析
        5.2.2 R型聚类分析
        5.2.3 因子分析
    5.3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第六章 甲基卡矿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6.1 试验区矿化类型及特征指示元素
    6.2 水系沉积物粒级组成特征
    6.3 水系沉积物元素分布特征
        6.3.1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的粒级分布特征
        6.3.2 水系沉积物中矿化指示元素的迁移变化特征
第七章 甲基卡矿区元素原生到次生的迁移规律
    7.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迁移规律
        7.1.1 岩石中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1.2 水系沉积物及土壤中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1.3 化学风化指数特征
    7.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2.1 岩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2.2 土壤、水系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迁移规律
    7.3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迁移规律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川南叙永地区构造特征与页岩裂缝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页岩气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与交通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及目标层位
    2.3 区域构造特征与演化
    2.4 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分析
3 叙永地区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3.1 褶皱构造发育规律
    3.2 断裂构造发育规律
    3.3 研究区构造分区
    3.4 研究区构造形成机制
    3.5 小结
4 页岩裂缝特征与定量评价
    4.1 裂缝发育特征
    4.2 裂缝发育的构造控制作用
    4.3 储层微观裂缝定量评价
    4.4 储层裂缝预测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藏南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扎西康矿集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古生界(Pz)
        2.2.2 三叠系(T)
        2.2.3 侏罗系(J)—白垩系(K)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3.3 穹窿构造
    2.4 区域岩浆作用
        2.4.1 白垩纪岩浆岩
        2.4.2 渐新世岩浆岩
        2.4.3 中新世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明赛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地质特征
        3.1.3 Au的赋存状态
    3.2 姐纳各普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Au的赋存状态
    3.3 马扎拉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地质特征
        3.3.3 Au的赋存状态
    3.4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流体包裹体
        4.1.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成分特征
        4.1.3 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4.1.4 成矿压力与深度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2.2 H-O同位素组成
        4.2.3 He-Ar同位素组成
        4.2.4 S-(Pb)同位素组成
    4.3 讨论
        4.3.1 成矿流体特征
        4.3.2 成矿流体来源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5.1 成矿年代学
        5.1.1 明赛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2 姐纳各普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3 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年龄限定
    5.2 控矿要素
        5.2.1 地层与成矿
        5.2.2 构造与成矿
        5.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5.3 矿床成因
        5.3.1 热液金矿床的分类
        5.3.2 矿床成因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5.5 成矿模式
        5.5.1 成矿流体的形成
        5.5.2 金迁移的介质
        5.5.3 金迁移的驱动力及机制
        5.5.4 金的沉淀机制
第6章 区域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6.1 与藏南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
        6.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1.2 控矿构造
        6.1.3 矿床地球化学
    6.2 矿集区找矿潜力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藏南马扎拉金锑矿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金锑矿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藏南金锑成矿带研究现状
        1.2.3 马扎拉金锑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系与古生代地层
        2.1.2 中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中生代岩浆岩
        2.3.2 新生代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马扎拉金锑矿床地质概况
        3.1.1 矿区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金属矿物岩相学特征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处理
        4.2.2 金属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4.2.3 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4.3.2 He-Ar同位素研究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选样和分析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5.3.1 流体温度和盐度
        5.3.2 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
    5.4 H-O同位素特征
第6章 马扎拉金锑矿床成因
    6.1 金的赋存形式
    6.2 成矿物质来源
    6.3 成矿流体来源
    6.4 成矿元素的迁移-沉淀机制
    6.5 马扎拉矿床成因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

(6)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1.2.2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区域构造应力研究现状
        1.2.4 构造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构造演化研究
    2.1 平顶山东部矿区地质背景
    2.2 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2.1 古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2.2 现代构造应力研究方法
    2.3 平顶山东部矿区节理现场观测及古构造应力反演
        2.3.1 野外节理现场观测
        2.3.2 井下节理现场观测
        2.3.3 古构造应力特征研究
    2.4 平顶山东部矿区现代构造应力研究
        2.4.1 地应力测试数据搜集
        2.4.2 地应力特征研究
        2.4.3 现代构造应力特征研究
    2.5 平顶山东部矿区成煤后构造演化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
    3.1 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煤发育特征现场观测
        3.1.1 构造煤分类及研究方法
        3.1.2 构造煤区域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1.3 构造煤层域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1.4 构造煤局部发育规律现场观测
    3.2 构造应力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
        3.2.1 构造煤的微观裂缝观测及形成的构造应力类型分析
        3.2.2 构造应力叠加作用形成构造煤机制
        3.2.3 断褶带构造应力形成构造煤机制研究
    3.3 平顶山东部矿区构造应力演化控制构造煤发育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
    4.1 平顶山东部矿区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4.1.1 瓦斯含量测定及其分布特征
        4.1.2 瓦斯压力测定及其分布特征
        4.1.3 断褶构造带瓦斯赋存异常
    4.2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渗透性真三轴实验研究
        4.2.1 真三轴实验煤岩试样制作
        4.2.2 真三轴压-渗实验装置简介
        4.2.3 真三轴压-渗实验方案及步骤
        4.2.4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构造应力影响煤岩试样渗透率规律研究
    4.3 构造应力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机制研究
        4.3.1 构造应力影响煤层瓦斯生成量研究
        4.3.2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扩散运移分析
        4.3.3 构造应力影响瓦斯渗流运移研究
        4.3.4 构造应力叠加作用影响瓦斯赋存研究
        4.3.5 构造应力对瓦斯保存环境的影响
    4.4 构造应力演化对平顶山东部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5.1 平顶山东部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
        5.1.1 突出强度分析
        5.1.2 突出类型分布
        5.1.3 突出工作面类型分析
        5.1.4 煤与瓦斯突出点分布特征
        5.1.5 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特征
    5.2 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正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及突出风险分析
        5.2.1 煤与瓦斯突出能量演化规律
        5.2.2 工程背景及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2.3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2.4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2.5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2.6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3 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下逆断层区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及突出风险分析
        5.3.1 工程背景及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3.2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3.3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3.4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应力演化
        5.3.5 构造应力作用强度不同时掘进工作面突出风险分析
    5.4 现场突出事故验证
        5.4.1 地质构造对突出的影响
        5.4.2 构造应力方向与掘进方向夹角对突出的影响
        5.4.3 构造应力大小对突出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研究
    6.1 古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
    6.2 现代构造应力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机制
        6.2.1 现代构造应力为突出提供弹性应变能
        6.2.2 现代构造应力影响煤层瓦斯膨胀能
    6.3 基于构造应力影响突出理论的防突措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表A 平顶山东部矿区戊组煤瓦斯含量数据
    附表B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瓦斯含量数据
    附表C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瓦斯压力数据
    附表D 平顶山东部矿区丁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附表E 平顶山东部矿区戊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附表F 平顶山东部矿区己组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统计

(7)辽东古元古代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窿:热造山带典型构造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辽东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穹窿
    2.1 花岗岩核
    2.2 壳-幔部层状岩系
    2.3 构造样式与运动学特征
3 关于花岗片麻岩穹窿成因讨论
    3.1 花岗片麻岩穹窿的特点及其与变质核杂岩、穹窿构造的对比
    3.2 片麻岩穹窿与热造山带
    3.3 花岗片麻岩穹窿成因与辽吉造山带演化
4 结论

(8)松辽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群油气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研究区断陷构造特征
    3.1 断陷基本特征
    3.2 断陷构造类型
    3.3 断陷群构造演化
    3.4 主控断层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形成机制
第4章 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
    4.1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4.2 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
第5章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5.1 烃源岩发育特征
    5.2 储集层发育特征
    5.3 生储盖组合发育特征
第6章 油气成藏规律
    6.1 油气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类型
    6.2 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6.3 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藏南绿柱石的包裹体研究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背景
    2.2 喜马拉雅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
3 矿区地质概况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作用
4 岩石学研究
    4.1 野外及手标本观察
    4.2 室内观察
    4.3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5 包裹体研究
    5.1 包裹体的分类
    5.2 样品准备工作
    5.3 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及特征描述
    5.4 拉曼光谱分析
    5.5 结果分析
6 高分异花岗岩与绿柱石成矿
    6.1 Be元素在自然界的丰度
    6.2 我国的绿柱石矿床特征
        6.2.1 新疆地区
        6.2.2 川西地区
        6.2.3 华南地区
        6.2.4 云南地区
    6.3 讨论
7 与Dala岩体的对比
    7.1 区域地质背景
    7.2 实验原理
    7.3 锆石样品的准备
    7.4 分析方法
    7.5 数据结果及分析
    7.6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滇东老厂地区构造特征及煤储层裂隙发育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及含煤地层
    2.2 含煤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小结
3 研究区构造特征
    3.1 老厂地区构造发育规律及特征
    3.2 裂隙发育特征
    3.3 老厂地区构造形成机制
    3.4 构造演化史
    3.5 小结
4 裂隙发育规律
    4.1 裂隙发育公式推导
    4.2 数学模型定性验证
    4.3 小结
5 煤储层裂隙预测
    5.1 建立预测模型
    5.2 预测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伴随穹窿构造的断层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D]. 夏诗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元素迁移机理与找矿标志[D]. 乔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12)
  • [3]川南叙永地区构造特征与页岩裂缝特征研究[D]. 朱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藏南马扎拉金锑矿矿床成因研究[D]. 邓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平顶山东部矿区的构造应力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研究[D]. 宫伟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7]辽东古元古代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窿:热造山带典型构造样式[J]. 张程,杨洪祥,冯嘉,刘俊来. 岩石学报, 2019(09)
  • [8]松辽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群油气成藏规律[D]. 楼仁兴. 吉林大学, 2019(11)
  • [9]藏南绿柱石的包裹体研究及成因探讨[D]. 胡志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滇东老厂地区构造特征及煤储层裂隙发育预测[D]. 郭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伴随圆顶结构的故障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