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完全性肛肠闭锁结肠造口术的麻醉管理

新生儿完全性肛肠闭锁结肠造口术的麻醉管理

一、新生儿完全直肠肛门闭锁结肠造瘘麻醉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献良,孙忠源,穆鑫,谢文雅,刘会锋,潘登,杨敏,邵雷朋,侯广军[1](2021)在《腹腔镜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对策,以及并发症与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23例在3~4月龄行腹腔镜辅助下治疗的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在新生儿期已行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瘘。其中直肠膀胱瘘32例,直肠前列腺球部瘘48例,直肠尿道瘘43例。手术方式为在腹腔镜监视下游离出直肠盲端及瘘管,切断瘘管,并在腹腔镜下修补尿道瘘。通过电刺激找到外括约肌中心点,在腹腔镜监视下应用穿刺器从外括约肌中心向盆腔穿刺形成一隧道,将直肠盲端从此隧道内拖出,与会阴部皮肤吻合。结果 123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直肠肛门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因并发症而再次手术27例,其中直肠黏膜脱垂12例,尿道憩室5例,尿道瘘2例,直肠回缩3例,肛门瘢痕狭窄5例。并发症发生在直肠膀胱瘘术后8例(25.00%),直肠前列腺球部瘘术后9例(18.75%),直肠尿道瘘术后10例(23.25%)。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直肠泌尿系瘘部位无明显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方案及熟练的腔镜手术技巧,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防止切口感染,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再次手术。

周莹,沈淳,黄焱磊,郑珊[2](2020)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原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且行肛门成形术的544例AR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不同类型ARM患儿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再手术原因、术式选择及术后转归。结果 276例直肠会阴瘘患儿均行一期肛门成形术,其中再手术5例(后切开3例、前矢状入路2例),后切开手术组和前矢状入路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927,P <0.001;χ2=6.782,P=0.009)。127例直肠尿道球部瘘患儿分别行一期或分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一期24例,分期103例),其中再手术45例(一期1例,分期44例),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χ2=55.683,P <0.001;χ2=12.645,P <0.001)。22例直肠膀胱瘘患儿中行分期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17例,5例行一期腹腔镜辅助拖出肛门成形术,其中再手术9例(一期腹腔镜组3例,分期经腹骶会阴组6例),一期腹腔镜组和分期经腹骶会阴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8,P=0.579;χ2=0.976,P=0.323)。109例直肠前庭瘘患儿均行一期肛门成形术,前矢状入路50例,后矢状入路59例,再手术7例(前矢状入路6例,后矢状入路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3),但前矢状入路组再手术率高于后矢状入路组(χ2=4.782,P=0.029)。2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患儿行分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2例直肠阴道瘘患儿行一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6例肛门狭窄患儿在麻醉下强力扩肛,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ARM术后并发症大部分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的,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可避免或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王坤,蔡晶,卢应酬,李小卫,翟国敏,伍岗泉[3](2020)在《探讨改良式肠造瘘术在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中的可行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式肠造瘘术在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0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1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患儿,其中男8例,女3例。所有患儿经查体及辅助检查并根据Krinkenbeck分类确诊为中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手术均行本院改良式肠造瘘术,术后监测指标包括术后肠功能恢复、营养以及是否出现肠造瘘并发症(造瘘口回缩、造瘘口突出、伤口感染以及切口疝)等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在急诊手术条件下顺利完成本院改良的肠造瘘术,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术后肠造瘘并发症,并分期实施肛门成型及肠关瘘手术,目前身高和体重均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结论对于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患儿,采用本院改良的肠造瘘术是安全可行的。

夏兴容,刘远梅[4](2020)在《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占消化道畸形第一位,发病率为1/5 000~1/1 500,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惟一方法。绝大部分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者需进行一期结肠造瘘、二期肛门成形手术治疗,其中肛门成形手术方式经过学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目前主要包括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及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虽然通过手术治疗可纠治患者形态上的畸形,但肛门直肠畸形由于本身胚胎期肠神经系统及肛门周围肌肉发育的障碍,术后仍有约1/3的患儿出现污粪、便秘、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尤以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为重。但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更会造成严重后果及并发症。

吴财威,杨少波,朱海涛,董岿然,郑珊,沈淳,黄焱磊,陈功[5](2019)在《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不同结肠造瘘方式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期结肠袢式造瘘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8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肠造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115例,女童33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 240±572)g,平均胎龄(38.07±1.1)周,根据造瘘方式分为3组:A组采取结肠袢式造瘘(A1组:横结肠袢式造瘘术;A2组: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B组采取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式造瘘;C组采取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对各组手术时间、造瘘口脱垂、造瘘口内陷、远端粪石残留、Ⅱ期术前评估及手术难易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3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仅3例(20.0%),A2组术前远端造影成功4例(66.7%),B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46例(79.3%),C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34,P<0.001)。B组出现远端造瘘口闭塞3例,A、C组未出现远端闭塞病例。所有患儿于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16例,其中A1组13例,A2组3例;B组和C组均未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3组远端肠管积粪扩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76,P<0.05)。A组中有5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而B、C组各有1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3组腹壁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5,P<0.05)。A组有1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该例无肠管内陷;B组有3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脱垂肠管为近端;C组有2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均为造瘘近端肠管。3组肠管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P=0.808)。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肛门闭锁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效果优于结肠袢式造瘘及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的造瘘方式。乙状结肠近降结肠处造瘘,可降低二期手术难度。

肖辉[6](2019)在《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及肛门直肠畸形Ⅰ期腹腔镜治疗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目的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目前认为其与基因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未见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角度研究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中的报道。因此我们设计本实验,检测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中胎鼠后肠组织中非编码RNA的表达谱,采用Agilent芯片技术检测其相关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s,lncRNAs,mRNA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s,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探讨其在肛门直肠畸形胚胎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结合肛门直肠畸形现有的研究现状,总结miRNAs和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进一步阐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方法以正常胎鼠为对照组,构建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作为实验组(n=6),分别搜集两组胎鼠末端1cm直肠组织,提取RNA,纯化,检测标本合格后,利用安捷伦(Agilent)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检测各组miRNAs,lncRNAs和mRNAs的表达谱,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以Fold-change值大于2倍以上变化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评价标准,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s,lncRNAs,mRNAs,并进行差异分析、聚类分析、靶基因预测,以及对靶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以及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eomes)通路注释,最终可以得到miRNAs和lncRNAs参与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的一个生物信息图谱。结果对芯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行两组比较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s有33个(Fold-change≥2;P<0.05),其中8个上调,25个下调;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164个(Fold-change≥2;P<0.05),其中36个上调,128个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s有 772 个(Fold-change≥2;P<0.05),其中 350 个上调,422 个下调。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肛门直肠畸形模型胎鼠组后肠组织中miRNAs,lncRNAs和mRNAs的表达谱发生显着差异改变,部分差异表达的mRNAs与现有的研究报道一致。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和lncRNAs与神经肌管分化、骨骼肌发育以及胚胎发育密切相关,这与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特征相符。miRNAs和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研究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方向。第二部分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评价目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外科领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为1/5000,手术治疗是根治肛门直肠畸形的主要方式。而现阶段针对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多采用三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即结肠造瘘—肛门成形—瘘口关闭。整个手术周期长,患儿需要反复的麻醉和手术打击。正是基于该治疗现状,迫使生后早期纠正肛门直肠畸形,使患儿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长发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传统三期腹腔镜肛门成形术(three-stage LAARP)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one-stage LAARP)的治疗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之间于我中心成功实行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one-stage LAARP)的新生儿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尿道球部瘘12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8例。并与本中心同时期行三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three-stage LAARP)的36例患儿作疗效对比,其中直肠尿道球部瘘16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20例。通过对比一期腹腔镜手术组和三期腹腔镜手术组患儿的手术年龄,骶骨比例(sacrum ratio,SR),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等指标进行系统的评价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0例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均成功进行一期LAARP,两组患儿术中均无中转,术后均接受随访。接受一期腹腔镜手术组的患儿平均年龄为43.1±8.1(30-65 hours),而三期腹腔镜组接受根治术的平均年龄为4.9±1.2 months(3-7 months),两组在手术时年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一期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2.2±15.9 min,而三期腹腔镜组接受肛门成形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5±12.7 min(P=0.13)。两组患儿在骶骨比例(SR)、畸形类别、合并其他畸形、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均无血管、输尿管、尿道、输精管等副损伤。术后MRI证实直肠远端位于盆底肌中心。一期腹腔镜组18例患儿术后第一天开始自主排便(90%,18/20),与三期腹腔镜组术后建立自主排便的比例(94.4%,)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两组患儿均获得较好的自主排便运动,均在90%以上。两组患儿中均无持续污粪及Ⅲ级便秘情况的发生。结论对于肛门直肠畸形并直肠尿道瘘的新生儿,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条件下,可接受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获得较满意疗效,与三期手术无明显差异,且能达到无瘢痕化目的,能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刘锋,尚帅,董彦清,耿建磊,任慧,王丽亚[7](2019)在《超声引导穿刺在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治疗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便携式超声仪对12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行床旁超声检查,观察直肠盲端与肛穴皮肤之间的距离,并在超声引导下经肛穴中心穿刺置管,注射器冲洗灌肠解除低位肠梗阻,取代Ⅰ期结肠造瘘手术。结果 12例患儿无1例死亡,通过床旁超声引导下经肛穴中心穿刺直肠置管,患儿低位肠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经充分术前准备,行腹腔镜辅助下Ⅰ期根治手术,术后随访,患儿排便功能均良好,术后肛门功能障碍和便秘发生率均较文献报道低。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下Ⅰ期经肛穴穿刺置管代替结肠造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樊纬,黄金狮,陈快,陶俊峰,刘智文,徐美汉,曾祥勇,万颢,李辉兵,杨治,陶强[8](2019)在《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瘘的腹腔镜辅助治疗效果评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无肛尿道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至2018年3月采用腹腔镜辅助治疗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瘘男性患儿93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在腹腔镜辅助下游离直肠至瘘管颈部,膀胱颈部瘘和前列腺部瘘采用腹腔内结扎直肠尿道瘘管,尿道球部瘘经会阴部扩大盆底隧道导入丝线于会阴部结扎。切断瘘管后直肠盲端自盆底隧道拖出与会阴皮肤切口缝合形成肛门。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98~205(136±32) min,术中出血量2~5 mL。术后6~24 h开始进食,导尿管留置7~10 d。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依据kelly评分随访患儿肛门功能1年以上,优61例(5~6分),良26例(3~4分),差6例(0~2分),肛门功能较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对于治疗无肛直肠尿道瘘是安全可行的,能准确辨别盆底肌群中心,有效保护横纹肌复合体,有助于建立排便功能,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白玉作[9](2018)在《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热点问题探讨》文中认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小儿外科代表性疾病之一。传统上根据直肠盲端与耻骨直肠肌的关系将ARM分为高位、中位和低位3类畸形,即Wingspread分型,是手术术式选择的依据。低位肛门直肠畸形,如直肠会阴(皮肤)瘘,选择一期会阴肛门成形术,已是多年不变的共识。对于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从20世纪50年代的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到80年代的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1-2]以及2000年以来腹腔镜辅

莫优炼,胡小华,杨六成,钟陈,冯大军,张平锋,苏嘉鸿,张家德[10](2018)在《后矢状入路经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不同年龄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后矢状入路经骶会阴肛门成形术(Pena术)治疗不同年龄段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分为新生儿一期手术组(A组)、三期手术组(B组)、有体表瘘管的中高位肛门闭锁扩张瘘管后一期手术组(C组)。比较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并发症以及远期排便功能。结果 46例均行后矢状入路经骶会阴肛门成形术(Pena术)。三组一般资料、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远期排便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4)。结论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在不同年龄段行后矢状入路经骶会阴肛门成形术(Pena术)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肛门功能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儿病情、家属需求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灵活选择合适年龄段进行手术。

二、新生儿完全直肠肛门闭锁结肠造瘘麻醉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完全直肠肛门闭锁结肠造瘘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观察指标
    三、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一、直肠会阴瘘和直肠前庭瘘手术方式的选择
    二、一期还是分期手术
    三、结肠造口位置及方式
    四、并发症

(3)探讨改良式肠造瘘术在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中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式
2 结果
3 讨论
    3.1 结肠造瘘术在中高位肛门闭锁中的应用
    3.2 改良造瘘术式在临床上的可行性
    3.3 手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4)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RM手术发展史
2造瘘方式的选择
3一期手术、分期手术的选择
4 PSARP
5 LAARP

(5)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不同结肠造瘘方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基本情况
    二、随访结果
        1. Ⅱ期手术前远端结肠造影成功率比较。
        2. 各组患儿结肠造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讨 论

(6)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及肛门直肠畸形Ⅰ期腹腔镜治疗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引言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评价引言
    1.引言
    2.资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仅列第一作者)

(7)超声引导穿刺在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中高位肛门闭锁治疗现状
    3.2 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的尝试
    3.3 床旁超声在先天性肛门闭锁治疗中的应用
    3.4 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的优点

(8)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瘘的腹腔镜辅助治疗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随访内容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
    2.2 术后随访及肛门功能情况
3 讨论

(9)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热点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1:一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
2 问题2: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还是传统肛门成形术?

(10)后矢状入路经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不同年龄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式
        (一) 术前准备
        (二) 手术体位与麻醉
        (三) 手术方法
        1. A组采取改良Pena术式。
        2. B组、C组采用经典的Pena术式。
        (四) 术后护理
        (五) 术后随访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三、随访结果
讨论

四、新生儿完全直肠肛门闭锁结肠造瘘麻醉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及对策[J]. 王献良,孙忠源,穆鑫,谢文雅,刘会锋,潘登,杨敏,邵雷朋,侯广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02)
  • [2]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因素分析[J]. 周莹,沈淳,黄焱磊,郑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10)
  • [3]探讨改良式肠造瘘术在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中的可行性[J]. 王坤,蔡晶,卢应酬,李小卫,翟国敏,伍岗泉. 临床研究, 2020(05)
  • [4]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治疗进展[J]. 夏兴容,刘远梅. 山东医药, 2020(10)
  • [5]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不同结肠造瘘方式的对比研究[J]. 吴财威,杨少波,朱海涛,董岿然,郑珊,沈淳,黄焱磊,陈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9(06)
  • [6]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及肛门直肠畸形Ⅰ期腹腔镜治疗疗效评价[D]. 肖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超声引导穿刺在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中的应用[J]. 刘锋,尚帅,董彦清,耿建磊,任慧,王丽亚.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03)
  • [8]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瘘的腹腔镜辅助治疗效果评估[J]. 樊纬,黄金狮,陈快,陶俊峰,刘智文,徐美汉,曾祥勇,万颢,李辉兵,杨治,陶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9(06)
  • [9]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热点问题探讨[J]. 白玉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8(23)
  • [10]后矢状入路经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不同年龄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比较[J]. 莫优炼,胡小华,杨六成,钟陈,冯大军,张平锋,苏嘉鸿,张家德.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8(08)

标签:;  ;  ;  ;  ;  

新生儿完全性肛肠闭锁结肠造口术的麻醉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