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W态作量子信道实现纠缠态的隐形传送(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靖[1](2021)在《复合系统中基于熵的量子纠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量子纠缠作为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物理资源,在量子信息处理中有着广泛应用.众所周知,冯·诺依曼熵是用于量子纠缠判别、纠缠度刻画等的理论基础和数学工具,因而利用冯·诺依曼熵研究量子纠缠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研究了复合量子系统纠缠与熵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冯·诺依曼熵分析纠缠态的纠缠度与参数关系.基于团簇态实现两粒子纠缠态的隐形传输,首先分析传输前纠缠态的纠缠度变化与参数的关系;其次获得塌缩态的纠缠度与所传纠缠态参数和信道参数的关系;最后由纠缠度和成功概率,综合分析得到信道参数的合理范围.2.研究量子测量与系统的关系及信息增益与纠缠的关系.首先引入纯化系统,将测量引起的噪声建模为三体量子系统;其次分别讨论信息增益与相干信息、系统扰动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该系统,获得信息增益与纠缠的关系.
袁好[2](2020)在《量子态与量子操作的传送与分享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基于事先构建好的量子和经典信息通道,量子隐形传态在不用传送实际物理载体的情况下可以将一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远程的量子比特上。由于它的这种没有经典过程可以实现的神奇特性,量子隐形传态及其相关技术在量子通信和远程量子计算中的资源配置和远程操控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即是从量子隐形传态技术出发,研究了如何利用多量子比特纠缠态实现量子态与量子操作的隐形传送与分享。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量子操作分享(QOS)研究利用5量子比特GE态、cluster态以及6量子比特AME态,我们分别设计了3个三体量子操作分享(QOS)方案,它们都具有任意性和确定性等特征。与现有文献报道的同类方案相比,我们提出的这些方案经典与量子资源消耗较小、方案的本征效率相对较高、所需要的必要量子操作相对较少。另外,我们还给出了适用于去完成QOS任务的量子信道态的一般纠缠结构,并且给出了三种获取具有这些特殊结构的多量子比特纠缠态的一般方法。2.双向量子操作隐形传送(BQOT)研究结合量子操作传送和双向量子隐形传态的思想,2018年,Zhou Si-Qi等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子操作隐形传送的概念,但他们随后给出的具体方案却存在严重缺陷。利用8量子比特cluster态作为量子通道,我们提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量子操作隐形传送方案。在该方案中,通信双方可以同时把他们的单量子比特幺正操作作用到对方的一任意未知靶位量子态上。该方案成功的机会是确定的,待传送的量子操作是任意的,可以应用在未来的量子网络中实现双向远程控制。3.双向可控量子隐形传态(BCQST)研究基于5量子比特Brown态,我们提出了一个双向可控量子隐形传态(BCQST)方案。在该方案中,一旦获得了第三方监督者的同意和帮助,两个远程用户可以相互隐形传送给对方一个任意未知的单量子比特目标态。与使用相同量子信道态实现BCQST任务的Chen Yan方案(Int.J.Theor.Phys.,2014,53:1454)相比,我们提出的方案少用了1个两量子比特幺正操作并避免了2个非局域联合操作。这使我们方案中采用的必要量子操作的难度和强度都相对较小,同时执行程序的灵活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此外,分析和计算表明我们的方案消耗的经典资源更少而内禀效率更高。4.混态下量子态分享(QSTS)研究在量子网络中,由于量子比特被混淆或退相干等原因,多量子比特纠缠纯态可能会演化为混态。作为开创性研究,我们讨论了这种情况下的混态作为量子通道来处理量子信息的可能性,并具体提出了利用一种特定的混态(6量子比特真纠缠纯态中的2个量子比特被混淆衍生而来)来实现一个三体QSTS任务的有效方案。我们对该方案的许多方面都做了具体的分析,包括方案实现的确定性、分享者的对称性、方案的安全性、量子信道的本质作用以及目前在实验上的可行性等。
曹圣楠[3](2020)在《基于测量的量子无线网络通信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量子通信作为新型的通信技术,是量子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与量子超密编码。其采用量子态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可以在增强通信安全、扩大信息承载量等方面对现有传统通信系统起到补充和提升的作用。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量子无线网络因其灵活特性被广泛关注,它使信息可以更为安全有效地在节点之间传输。量子隐形传态可以利用纠缠粒子之间的特性使得未知量子态在远距离的量子系统之间进行传输,适合应用于量子无线网络。一方面,量子纠缠资源是影响远距离信息传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网络中缺少合适且充足的量子纠缠资源,网络通信的范围将会受到限制,而cluster态已被证明对噪声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另一方面,在量子无线网络中的两个节点不一定直接相连,可能需要在多个中间节点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信息的传输。因此,本文研究基于测量的量子无线网络通信方案:运用一类新cluster态作为量子信道,使确定路由路径中的所有节点共享纠缠资源,根据多节点的冯诺依曼测量结果来实现单向和双向量子无线网络通信是有意义的。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两种基于离散量子游走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进而提出了基于测量的单向量子无线网络通信方案,可分别传输未知单量子态和两量子态。针对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利用1维、2维、3维的cluster态来构建量子信道,将cluster纠缠粒子合理分配给各节点;根据各节点的冯诺依曼测量结果,目的节点执行相应的恢复操作。在经典通信开销和量子通信开销方面与已有方案进行性能对比,并对窃听攻击进行安全性分析。所提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了资源消耗和操作复杂度。(2)提出了基于测量的双向量子无线网络通信方案。主要分析了网络中节点为最小奇数和最小偶数的情况,将多节点可能出现的测量结果组合与相应恢复操作总结整理,并模拟窃听攻击者与中间节点建立纠缠试图获得未知量子态信息的过程。与已有方案进行性能对比,所提方案提高了传输效率,具有一定安全性。(3)介绍了被划分为主干网络和客户端网络的量子无线双层网络,并将上述提出的通信方案应用于该网络中,提出了基于测量的双层网络构架下单向和双向量子无线网络通信协议。详细说明了发送方、本地位置寄存器、各中间节点、cluster态生成器以及接收者如何对未知量子态信息进行传输的过程,并分析了协议的可行性。
杨雅茗[4](2020)在《基于物联网通信信道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加密技术在大素数分解的难解性、长距离信息发送的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漏洞。而量子通信技术的测不准原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非正交态不可区分等特性,使得量子通信技术具有相对的安全性。通过利用量子相关技术对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升级和合作用以提高效率。由于基于物联网通信信道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是目前信息传输方面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主要对基于物联网通信信道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七粒子纠缠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首先,针对通信过程中粒子簇分散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个以七粒子纠缠态作为纠缠通道传输任意两粒子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方案,协议中七粒子纠缠态由一个五粒子纠缠态和一个Bell态组成,实现了在第三方控制下双方成功完成量子隐形传态的过程。其次,该协议在传输过程中充分利用Bell态测量和GHZ态测量的方式,扩大了测量方式的可选择性。最后,对于该协议的传输安全问题,进行拦截重发攻击、纠缠测量攻击以及参与者攻击方面的安全性分析,证明了该量子信道传输的安全性。(2)基于八粒子纠缠态的循环式三方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首先,针对循环传输信道粒子少且可传输未知粒子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八粒子纠缠态为量子纠缠信道进行循环式三方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的研究。其次,为了传输更多的粒子,本协议中引入受控非门(Controlled-NOT,简称C-NOT)对未知量子态进行C-NOT门操作。实现了仅以八个信道粒子成功传输六个未知量子态的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最后,对于该协议的八粒子纠缠信道的传输安全问题,利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对循环式三方纠缠信道进行检测,以及对信道内外攻击行为进行安全性分析,保证了该量子信道的安全性。(3)基于物联网通信信道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首先,针对物联网通信中的安全攻击和传输距离短的问题,本协议提出量子隐形传态在物联网通信方面的应用研究。量子纠缠效应可保证通信信道的绝对安全以及通信过程的绝对高效。其次,提出量子中继器以及无线量子网络模型,实现了物联网的远距离传输研究和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可靠性。最后,针对该方案中物联网通信信道的传输安全和传输方身份认证的问题,利用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对该通信过程进行安全性分析以及身份认证,证明了该通信协议的传输是安全可靠的。
吴帆[5](2020)在《基于高维纠缠态的循环量子隐形传态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学和经典信息学结合的新型学科.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到来,信息安全事件逐年增多.量子隐形传态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青睐.量子隐形传态是量子信息应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它不同于传统的经典通信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无克隆定理的主要优点,可以实现理论上无条件的安全通信.基于大数据和量子网络背景,借助算子理论和算子代数的重要数学基础和工具,本文研究了在高维系统中的循环量子隐形传态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单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设计了两个单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其一,采用六粒子的量子信道,基于Bell态测量的方式实现三方循环量子隐形传态.其二,在第四方的控制下,借助七粒子的量子信道实现三方循环受控量子隐形传态.两种方案都可以扩展到多方循环量子隐形传态的情形.2.多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利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设计了两个多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方案.一是采用Bell态测量方式实现循环量子隐形传态.二是使用单粒子测量方式实现循环量子隐形传态.两种方案都可以扩展到多粒子高维态概率性循环量子隐形传态的情形且具有成功的总概率相等.3.分析方案的可行性、资源消耗及效率.一方面,文中所涉及的方案都具有实验可行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对文中的方案进行效率分析,说明方案的优势.
陈金莲[6](2020)在《噪声下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设备接入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安全是现代化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加密系统是实现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加密技术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迅速提升而变得不再完全可靠。而量子的不可克隆、不可区分和不确定特性,因在量子通信方面具有无条件安全的特点,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量子隐形传态是量子通信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它通过对相应的初始量子态和坍缩量子态执行测量操作和幺正操作来重构未知量子态信息,从而实现了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除此之外,量子隐形传态还具有信道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和传输距离远等优势,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就目前而言,更加高效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以及基于量子隐形传态原理的应用依然是研究热点。因此,本论主要对噪声下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以及量子隐形传态原理在智能电网设备接入认证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噪声下双向量子隐形传态协议首先,针对双向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基于一个四粒子GHZ态和两个Bell态的双向量子隐形传态协议,协议中通信双方通过对相应的粒子分别执行四个单粒子测量操作和一个四粒子联合测量操作,实现了两个任意单粒子量子态和一个未知三粒子量子态在通信双方之间的相互传输。该协议具有低资源消耗、高传输效率的优点。其次,建设性的提出了一个信道认证方案,解决了量子信道可能存在窃听攻击的问题,确保了双向量子隐形传态中量子信道的安全性。最后,分析了四种联合噪声对该协议造成的影响,通过研究保真度和量子噪声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量子噪声影响的可视化。(2)噪声下受控量子隐形传态协议首先,针对受控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中存在的计算复杂且通信成功率低的问题,设计了基于一个七粒子纠缠态的受控量子隐形传态协议。协议中发送方和控制方对他们自己手中的粒子分别执行两个GHZ测量操作和一个投影测量操作,再加上接收方执行相应的幺正操作,最终能够实现未知Bell态的远距离传输。其次,对该协议的性能进行分析,包括通过对比说明其在传输效率和通信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利用诱骗光子技术保证了其安全性。最后,由于在受控量子隐形传态中存在两条量子信道,因此量子噪声对信息传输产生的影响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量子信道同时遭受相同噪声和不同噪声影响的情况,得出这两种情况下保真度与量子噪声之间的关系。(3)智能电网中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设备接入认证针对量子隐形传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推广及运用遇到瓶颈的问题,利用双向量子隐形传态和受控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提出了智能电网环境中第三方控制的设备接入双向认证协议。描述了认证协议的实现过程以及认证原理,并进一步扩展,实现了智能电网中跨控制中心的设备接入认证协议,通过分析可知,该协议具有高安全性。
郭肖[7](2020)在《基于超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子隐形传态是一种能够直接传输量子信息的通信方式,是构建量子网络的关键技术。目前,对于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单自由度下的独立假设,无法满足远距离可靠的量子隐形传态要求。由于光子具有偏振、动量、空间、时间和频率等多个自由度上的纠缠特性,通过选取多个自由度上同时纠缠的单光子作为纠缠源,实现超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来提高信道容量,传送更多的量子信息。因此,超纠缠量子隐形传态也逐渐成为量子通信中的研究热点。在实际的量子隐形传态过程中,量子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导致量子相干性减弱,量子态变成非最大纠缠态甚至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影响量子系统的保真度,降低量子隐形传态的效率。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噪声下的超纠缠量子隐形传态以及减弱噪声干扰的方法。首先,论文简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了国内外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与发展。给出了支撑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包括量子比特、常用的量子操作门、标准的量子隐形传态、隐形传态的关键技术、常见的两种超纠缠量子态的制备与测量。为了研究噪声对于量子隐形传态的影响,我们定义了量子平均保真度的公式,利用超算符求和的方法,对量子噪声进行建模。将比特翻转噪声、相位翻转噪声、幅值阻尼噪声、退极化噪声这四种常见的噪声干扰到偏振-空间超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过程中,计算并仿真了噪声作用于不同粒子上的平均保真度。为了评估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的效率,我们选取了合适的信道参数,通过比较不同噪声影响时的平均保真度,进一步分析了噪声对于隐形传态效率的影响。其次,为了减少噪声对于隐形传态的影响,我们利用量子纠缠提纯技术,得到最大纠缠态。基于无消相干子空间对偏振自由度进行逻辑比特编码,构建了免疫联合退相位噪声的模型。设计了偏振-空间超纠缠的双向量子隐形传态,并将免疫噪声模型引入隐形传态过程,通过仿真比较有噪声作用和免疫噪声两种情况下的保真度,验证了免疫噪声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实现了基于双向隐形传态的量子对话应用,并且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为研究噪声下多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提供了新思路。
陈金莲,李冬芬,周覃,杨燕涵[8](2019)在《未知六粒子纠缠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及原理验证》文中研究表明Zhao等提出利用一个八粒子团簇态作为量子信道,实现一个未知六粒子纠缠态的隐形传态方案,他们的方案中发送方需要执行一个八粒子冯·诺依曼投影测量。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利用一个四粒子团簇态作为量子信道传送该未知六粒子纠缠态,发送方只需执行简单的门操作和单粒子测量,接收方执行适合的幺正操作并引入四个辅助粒子,就能完成隐形传输的任务。在IBM公司的量子云计算平台上实现了所提出方案的原理验证。与之前的方案相比,所提出改进方案具有低资源消耗、高传送效率和易于实验实现的优点。
王宏基[9](2019)在《多方参与的量子秘密信息传送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由于量子通信在通信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超越经典通信的独特性质,使得量子通信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量子通信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并朝着实用化方向快速发展。其中,量子信息传送作为量子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理论上的实现方案需要不断优化以提高效率,并降低实现难度。同时,环境中量子噪声的存在以及其与量子信息传送系统相互作用,会对信息传送过程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多方参与的量子秘密信息传送方案。(1)提出了一个基于Bell态和Cluster态的非对称量子对话方案。基于两量子比特Bell态和四量子比特Cluster态之间的纠缠交换关系,该方案能够使Alice传送给Bob的私密信息和从Bob收到的信息量不相等,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量子对话方案只能传送相等容量私密信息的问题。所以,该方案更加符合真实的通信场景,并且有效地降低现有方案中存在的信息冗余。其次,进一步考虑基于单个控制方和多个控制方的场景,使得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2)研究了噪声对并行量子密钥协商机制的影响。以多量子比特GHZ态作为并行量子密钥协商过程中的量子分发态,分别研究了四种量子噪声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输出态的测量保真度与分发量子态的量子比特数和噪声系数之间的关系。(3)提出了基于多条路由路径实施Dicke态共享的方案。方案中,源节点可以将待传送的Dicke态以分流流量的方式,通过多条路由路径并行的隐形传送,这将减小某些中间节点的负担,降低网络拥塞。此外,方案仅仅要求两量子比特Bell态测量和单量子比特幺正操作。所以,方案对技术要求的复杂性较低,即方案的可行性更高、物理实现更容易。
宋丹[10](2019)在《基于施密特分解的多量子比特隐形传态协议研究》文中认为量子通信是量子力学与信息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依托量子态的量子特性,对通信系统中的经典信息进行传输,旨在提高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量子隐形传态系统借助经典信道传输辅助信息,通过量子信道实现量子态的分发和传输,具有与经典信息论相比更安全高效的应用价值,该技术还将促进量子网络和量子计算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掌握了一些量子隐形传态的基础理论。针对量子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性质,证明了量子傅里叶变换计算基的完备正交性。对量子系统进行施密特分解,将所研究的问题根据量子系统与预传输态施密特秩的相等与非相等关系分成两类。2、针对量子系统与预传输态施密特秩的相等关系,提出了一种五量子比特Brown态预先分发作为量子信道的四量子比特GHZ态的隐形传态协议。通过探索系统线性变换的方法,得到投影测量基与幺正变换矩阵的对应关系。该方法使特定量子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的设计更具普适性。进一步对GHZ态的隐形传态协议进行了n维扩展,并验证了基于施密特秩相等关系中线性变换方法的正确性。3、针对量子系统与预传输态施密特秩的非相等关系,提出了一种五量子比特Brown态预先分发作为量子信道的三量子比特W态的隐形传态协议。通过探索系统量子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得到投影测量基与幺正变换矩阵的对应关系。分析表明,量子傅里叶变换能够适用于更复杂的粒子结构,并具有将复杂系统简化的能力。进一步对W态的隐形传态协议进行了n维扩展,并验证了基于施密特秩非相等关系中量子傅里叶变换方法的正确性。
二、用W态作量子信道实现纠缠态的隐形传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W态作量子信道实现纠缠态的隐形传送(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系统中基于熵的量子纠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章组织结构 |
1.3 文中常用符号说明 |
2 预备知识 |
2.1 量子比特 |
2.2 量子力学引论 |
2.3 量子纠缠 |
2.4 冯·诺依曼熵 |
3 两粒子纠缠态隐形传输及纠缠度量分析 |
3.1 团簇态实现两粒子纠缠态隐形传输 |
3.2 隐形传输前纠缠度量分析 |
3.3 隐形传输后塌缩态纠缠度量分析 |
3.4 小结 |
4 量子测量三体模型中信息增益与系统纠缠 |
4.1 测量过程中噪声建模 |
4.2 量子测量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量 |
4.3 信息增益与系统纠缠的关系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量子态与量子操作的传送与分享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量子信息基础知识 |
2.1 量子隐形传态 |
2.2 量子态分享 |
2.3 量子操作远程实现 |
2.4 量子操作分享 |
第三章 量子操作分享研究 |
3.1 利用5量子比特GE态实现量子操作分享方案研究 |
3.1.1 方案的应用背景 |
3.1.2 方案的实施过程 |
3.1.3 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3.1.4 与现有的一些QOS方案的比较 |
3.2 利用6量子比特AME态实现量子操作分享方案研究 |
3.2.1 方案的应用背景 |
3.2.2 方案的实施过程 |
3.2.3 方案特性的讨论 |
3.2.4 与Peng量子操作共享方案的比较 |
3.3 利用5 量子比特cluster态实现量子操作分享方案研究 |
3.3.1 方案的应用背景 |
3.3.2 方案的实施过程 |
3.3.3 方案潜在的物理本质 |
3.3.4 与现有方案的比较 |
3.4 适用于QOS任务量子信道态的一般纠缠结构 |
3.4.1 适用于三方QOS方案的5量子比特纠缠态的一般纠缠结构 |
3.4.2 适用于三方QOS任务的多量子比特纠缠态的一般纠缠结构 |
3.4.3 适用于多方QOS任务的多量子比特纠缠态的一般纠缠结构 |
3.4.4 适用于执行QOS任务的量子信道态的获取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向量子操作传送研究 |
4.1 方案的应用背景 |
4.2 方案的执行过程 |
4.3 方案的特性及实验可行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向可控量子隐形传态研究 |
5.1 方案的应用背景 |
5.2 方案的执行过程 |
5.3 分析与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态下的量子信息处理研究 |
6.1 方案的应用背景 |
6.2 方案的执行过程 |
6.3 分析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测量的量子无线网络通信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量子隐形传态 |
1.2.2 多用户量子无线网络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量子力学基础 |
2.1.1 希尔伯特空间与量子比特 |
2.1.2 量子力学假设 |
2.1.3 量子力学基本定理 |
2.2 量子纠缠 |
2.3 量子隐形传态 |
2.4 经典无线Mesh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测量的传输单量子态的量子无线网络通信 |
3.1 引言 |
3.1.1 基于n节点线上量子游走的量子隐形传态 |
3.1.2 基于n节点环上量子游走的量子隐形传态 |
3.2 基于测量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整体描述 |
3.3 基于一维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3.1 基于一维4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3.2 基于一维6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3.3 基于一维8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4 基于二维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4.1 基于二维5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4.2 基于二维8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5 基于三维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通信方案 |
3.6 性能分析 |
3.6.1 经典通信开销 |
3.6.2 量子通信开销 |
3.7 安全性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测量的传输两量子态的量子无线网络通信 |
4.1 基于测量的两量子态通信方案整体描述 |
4.2 基于一维5 粒子cluster态的两量子态通信方案 |
4.3 基于一维6 粒子cluster态的两量子态通信方案 |
4.4 基于二维6 粒子cluster态的两量子态通信方案 |
4.5 性能分析 |
4.5.1 经典通信开销 |
4.5.2 量子通信开销 |
4.6 安全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测量的传输单量子态的双向量子无线网络通信 |
5.1 基于一维5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双向通信方案 |
5.2 基于一维6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双向通信方案 |
5.3 性能分析 |
5.4 安全性分析 |
5.4.1 基于一维5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双向通信方案 |
5.4.2 基于一维6 粒子cluster态的单量子态双向通信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测量的双层网络架构下量子无线网络通信 |
6.1 基于测量的单向量子无线网络通信协议 |
6.2 基于测量的双向量子无线网络通信协议 |
6.3 可行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物联网通信信道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量子通信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 |
2.1.1 量子力学的五大假设 |
2.1.2 量子力学的两大定理 |
2.2 量子密钥分发 |
2.2.1 BB84协议 |
2.2.2 E91协议 |
2.2.3 E92协议 |
2.2.4 EPR协议 |
2.3 量子隐形传态 |
2.3.1 量子隐形传态的基本概念 |
2.3.2 量子隐形传态实现过程 |
2.4 量子直接安全通信 |
2.4.1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基本概念 |
2.4.2 高效编码两步方案 |
2.4.3 量子一次便笺方案 |
2.4.4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网络方案 |
2.5 量子信息论 |
2.5.1 量子比特和量子门 |
2.5.2 量子纠缠 |
2.6 物联网基础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受控隐形传态协议研究方案 |
3.1 引言 |
3.2 受控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方案 |
3.2.1 受控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方案 |
3.2.2 协议设计 |
3.2.3 协议比较 |
3.2.4 安全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循环式三方量子隐形传态方案 |
4.1 引言 |
4.2 基于多粒子的循环式三方隐形传态 |
4.2.1 基于多粒子的循环式三方隐形传态 |
4.2.2 协议设计 |
4.2.3 循环式三方隐形传态方案比较分析 |
4.2.4 安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物联网通信的量子隐形传态 |
5.1 引言 |
5.2 物联网中的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 |
5.2.1 量子中继器 |
5.2.2 协议设计 |
5.3 循环式三方通信中的密钥分发协议 |
5.3.1 协议设计 |
5.3.2 安全性分析 |
5.4 物联网通信的身份认证研究 |
5.5 安全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高维纠缠态的循环量子隐形传态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研究思路及组织结构 |
1.3 符号说明 |
2 预备知识 |
2.1 量子比特及基本原理 |
2.2 量子力学基本假设 |
2.3 量子纠缠 |
2.4 量子比特的逻辑运算 |
3 单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 |
3.1 三方单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 |
3.2 多方单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 |
3.3 三方单粒子高维态循环受控量子隐形传态 |
3.4 多方单粒子高维态循环受控量子隐形传态 |
3.5 小结 |
4 多粒子高维态循环量子隐形传态 |
4.1 基于广义Bell态测量的循环量子隐形传态 |
4.2 基于单粒子测量的循环量子隐形传态 |
4.3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噪声下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设备接入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现状 |
1.2.2 智能电网中设备接入认证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理论知识 |
2.1 量子信息的基本概念 |
2.1.1 量子比特 |
2.1.2 量子测量 |
2.1.3 量子逻辑门 |
2.2 量子纠缠态与纠缠交换 |
2.2.1 量子纠缠态 |
2.2.2 量子纠缠交换 |
2.3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
2.3.1 不确定性原理 |
2.3.2 态叠加原理 |
2.3.3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
2.4 量子噪声与量子保真度 |
2.4.1 量子噪声 |
2.4.2 量子保真度 |
2.5 智能电网中设备接入认证逻辑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噪声下双向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3.1 双向量子隐形传态 |
3.2 理想环境下双向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3.2.1 量子信道的制备与认证 |
3.2.2 协议描述 |
3.2.3 安全性及传输效率分析 |
3.3 量子噪声影响分析 |
3.3.1 量子保真度的计算过程 |
3.3.2 比特翻转噪声 |
3.3.3 退极化噪声 |
3.3.4 相位阻尼噪声 |
3.3.5 振幅阻尼噪声 |
3.3.6 分析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噪声下受控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4.1 受控量子隐形传态 |
4.2 理想环境下受控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4.2.1 协议描述 |
4.2.2 安全性分析 |
4.2.3 对比分析 |
4.3 量子噪声影响分析 |
4.3.1 量子保真度的计算过程 |
4.3.2 两个量子信道的噪声类型相同 |
4.3.3 两个量子信道的噪声类型不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设备接入认证 |
5.1 第三方控制的设备接入双向认证 |
5.1.1 认证过程 |
5.1.2 原理分析 |
5.2 基于量子隐形传态实现认证的优势 |
5.2.1 安全性 |
5.2.2 高效性 |
5.3 跨控制中心的设备接入认证 |
5.3.1 认证过程 |
5.3.2 安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基于超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及发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量子隐形传态方案的研究 |
2.1 量子隐形传态的基础理论 |
2.1.1 量子比特 |
2.1.2 量子纠缠 |
2.1.3 量子测量 |
2.1.4 幺正变换和常见的量子门 |
2.1.5 几种量子门的光学实现 |
2.2 标准的量子隐形传态 |
2.2.1 量子隐形传态的基本原理 |
2.2.2 量子隐形传态的密度矩阵形式 |
2.3 量子隐形传态的关键技术 |
2.3.1 量子态的制备 |
2.3.2 Bell态的测量 |
2.4 基于多自由度的超纠缠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2.4.1 基本原理 |
2.4.2 偏振-时间超纠缠态的制备与测量 |
2.4.3 偏振-空间超纠缠态的制备与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纠缠量子隐形传态的噪声分析 |
3.1 量子噪声和保真度 |
3.1.1 超算符求和 |
3.1.2 常见的量子嗓声 |
3.1.3 噪声下的量子保真度 |
3.2 噪声下保真度的相关计算 |
3.2.1 基于非最大纠缠信道的超纠缠隐形传态 |
3.2.2 噪声建模 |
3.2.3 噪声下量子保真度的计算 |
3.3 噪声对量子隐形效率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免疫噪声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4.1 构建免疫噪声模型 |
4.1.1 量子态纠缠提纯技术 |
4.1.2 免疫联合退相位噪声模型 |
4.2 免疫噪声的超纠缠双向量子隐形传态 |
4.2.1 基于超纠缠的双向量子隐形传态 |
4.2.2 双向隐形传态的退相位噪声分析 |
4.2.3 免疫噪声下的隐形传态保真度 |
4.3 基于双向隐形传态的量子对话 |
4.3.1 量子对话协议 |
4.3.2 超纠缠的量子对话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基本情况 |
2. 教育背景 |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1 申请(授权)专利 |
3.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
(8)未知六粒子纠缠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及原理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Zhao方案 |
3 改进方案 |
3.1 准备工作 |
3.2 传输过程 |
4 实验验证 |
5 对比分析 |
6 结论 |
(9)多方参与的量子秘密信息传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量子信息学的基础理论 |
2.1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
2.1.1 测不准原理 |
2.1.2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
2.1.3 非正交量子态不可区分定理 |
2.2 量子信息的基础知识 |
2.2.1 量子比特 |
2.2.2 量子逻辑门 |
2.2.3 量子纠缠态 |
2.2.4 量子测量 |
2.3 量子通信技术 |
2.3.1 量子纠缠交换 |
2.3.2 量子隐形传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ell态和Cluster态的非对称量子对话方案 |
3.1 基本概念 |
3.2 不对称量子对话方案 |
3.2.1 方案的实现过程 |
3.2.2 性能分析 |
3.3 受控量子对话方案 |
3.3.1 基于单个控制方的非对称量子对话方案 |
3.3.2 基于多个控制方的非对称量子对话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噪声对并行量子密钥协商机制的影响 |
4.1 量子噪声 |
4.2 量子密钥协商过程 |
4.3 并行量子密钥协商机制的噪声影响 |
4.3.1 比特翻转噪声分析 |
4.3.2 相位翻转噪声分析 |
4.3.3 振幅阻尼噪声分析 |
4.3.4 去极化噪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量子网络中Dicke态的共享方案 |
5.1 Dicke态中单个量子比特的共享方法 |
5.2 基于中间节点的Dicke态中单个量子比特的共享方法 |
5.3 方案的实现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施密特分解的多量子比特隐形传态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量子隐形传态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量子比特与纠缠态 |
2.3 局域操作与经典通信 |
2.4 投影测量与幺正变换 |
2.5 量子傅里叶变换及计算基的完备正交性证明 |
2.6 施密特分解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量子系统与预传输态施密特秩相等的隐形传态协议 |
3.1 引言 |
3.2 单量子比特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3.2.1 技术框图 |
3.2.2 协议流程 |
3.3 四量子比特GHZ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3.3.1 技术框图 |
3.3.2 协议流程 |
3.4 n量子比特GHZ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3.4.1 技术框图 |
3.4.2 协议流程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量子系统与预传输态施密特秩非相等的隐形传态协议 |
4.1 引言 |
4.2 Bell基的量子傅里叶变换表示 |
4.3 三量子比特W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4.3.1 技术框图 |
4.3.2 协议流程 |
4.4 n量子比特W态量子隐形传态协议 |
4.4.1 技术框图 |
4.4.2 协议流程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及主要贡献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用W态作量子信道实现纠缠态的隐形传送(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系统中基于熵的量子纠缠研究[D]. 李文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量子态与量子操作的传送与分享理论研究[D]. 袁好. 安徽大学, 2020(03)
- [3]基于测量的量子无线网络通信方案的研究[D]. 曹圣楠.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基于物联网通信信道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D]. 杨雅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基于高维纠缠态的循环量子隐形传态相关问题研究[D]. 吴帆.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噪声下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设备接入认证研究[D]. 陈金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基于超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方案研究[D]. 郭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未知六粒子纠缠态的量子隐形传态及原理验证[J]. 陈金莲,李冬芬,周覃,杨燕涵. 量子电子学报, 2019(04)
- [9]多方参与的量子秘密信息传送方案研究[D]. 王宏基.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基于施密特分解的多量子比特隐形传态协议研究[D]. 宋丹. 西北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