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城市防护林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存刚[1](2021)在《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及植被需水量时空分异》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水分作为陆地表面水循环过程中的基础参数,对植被生长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都会产生显着的影响。兰州市南北两山位于黄土高原西部边缘地带,区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蒸发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复杂,严苛的自然条件导致南北两山植被生长困难。但自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实施以来,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对该区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区域地表水土过程和分布特征。因此,开展对南北两山地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与监测,获取区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结果,并依据需水量模型对南北两山植被生态需水量进行定量估算,对促进南北两山植树造林以及喷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兰州市南北两山为研究区,以Sentinel-2 L2A和Landsat8 OLI两种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南北两山表层土壤水分的实测数据,分别与垂直干旱指数(PDI)、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和植被调整垂直干旱指数(VAPDI)构建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并对各反演模型进行验证和精度评价,最终选取反演精度高的Sentinel-2 L2A遥感影像和MPDI干旱指数对兰州市南北两山表层土壤水分进行反演与分析,最后依据植被需水量模型对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需水量进行定量估算,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Sentinel-2 L2A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的PDI、MPDI和VAPDI与南北两山表层土壤水分实测数据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平均R2分别为0.37、0.64和0.59,说明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红光波段(Red)和近红外波段(NIR)反射率计算的遥感干旱指数构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三种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模型验证结果的四种模型验证精度评价指标的定量评价结果来看,Sentinel-2 L2A和Landsat 8 OLI两种遥感影像的MPDI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精度最高,且基于Sentinel-2 L2A为数据源构建反演模型的验证精度优于Landsat 8 OLI影像。因此,基于Sentinel-2 L2A遥感影像构建的MPDI反演模型的反演效果最优。(2)利用Sentinel-2 L2A遥感影像MPDI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模型对兰州市南北两山2019年生长季共9个时点的表层土壤水分进行动态监测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时点的土壤水分均值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土壤水分在春末夏初含量较低,夏季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而后开始降低,因此要着重关注和预防春末夏初及秋旱的发生。从空间分布来看,生长季9个时点中除南山的东南部及西南部边缘地带为湿润和无干旱等级外,其他地区在不同时段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发生轻旱的区域主要呈面状和条带状分布在北山的大部分地区及南山的北部;发生干旱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小,主要呈条带状及零星点状分布于南北两山的沟谷地带;发生重旱的区域所占面积最小,多个时段面积占比不足1%,主要分布在北山的东部,该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水分受地表蒸散发的影响较大,因此导致土壤水分含量低,土壤干旱程度大。(3)根据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需水量估算结果可知,兰州市南北两山4-10月的植被需水量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植被需水量最大值为3985.66×104m3,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为979.11×104m3,出现在10月份。4-9月南北两山大部分区域的植被需水量均在2000×104m3以上,占林地、草地和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均达到50%以上,主要呈面状和条带状分布在南北两山的北部及南山的东南部地区。(4)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整体较低,因此在预防整个环境绿化工程范围内干旱发生的同时,应着重关注和预防北山绿化工程范围内的干旱。在植被需水量上,应着重关注绿化工程范围内4-8月份植被需水量,其中夏季的7、8月份绿化区域需水量达到最高,因此这一时期应加大对绿化区范围内植被的灌溉用水量,保证植被正常生长。
张瑞君[2](2020)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园林绿化作为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的“底子”和“外衣”,既是城市健康的表征,也是保障市民健康的要素之一。城市的绿色空间和园林绿地是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成果,在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净化城市空气、减弱城市噪音、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希望以此为基础,为位于民族边疆地区自然气候较为恶劣的城市进行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进行阐释,重点梳理城市园林绿化、社会治理的概念,以及多元治理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等内容;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官方资料,分析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条件与现状,梳理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造成这些困境和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深挖其根源。选取国内三个较为典型的城市,对其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背景和采取的重要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可以供乌兰察布市进行借鉴的先进经验。最后基于多元治理理论,提出了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李静[3](2020)在《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河道是城市文明的起源,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彰显魅力的组成部分。河道承担着排洪、调节气候、水资源涵养和生态的功能。滨水区也承载着景观和亲水功能,是城市中居住、交流、以及日常活动的高质量生境走廊。当前,全球都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通过修复城市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河道景观以及增加游憩价值来提升城市的标志形象,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城市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展,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入到城市周边的河道,来自于乡村、田野等清新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输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河道景观,它不但能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居民的休闲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作为城市中难得的滨水空间是一条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本文以城市双修为背景,结合区域的特殊概况和当地的人文特点,制定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将生态修复理念和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文章分别从生态、游憩、景观、文化等多方面来对新河河道进行景观修复设计研究,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区域文化特色的河道景观廊道为总目标,把新河河道景观修复看作促进沣西新城水生态轴线的重要部分,使得河道景观不但能够反映城市水域空间的风景,更能彰显城市的魅力。在修复过程中,利用景观美学设计方法和作用对其河道景观区的基本设施做了具体的规划和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在突出生态的理念的同时紧扣乡土文化和植物景观的景观特征,营造生态、休闲及视觉形象良好的河道景观,塑造一个具有生态的、富有活力的新河河流廊道,给更多其他城市的河道景观修复建设提供参。
刘英[4](2020)在《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园林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对城市居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植物的使用是赋予园林绿地生命力及活力的重要手段表现形式。本文重点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对其8种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的功能性、景观性以及生态型等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在植物应用中差异较大,实际应用树种不足300种,配置模式较为单一,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不明显。(1)在街道绿地中主要以乔木与灌木配置为主。植物布置方式单调,空间资源利用不足,尤其是缺乏垂直绿化,景观层次不够丰富,在观赏性和功能性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2)在小区绿地中,绿化植物种类总数多,乔灌木搭配合理,色彩丰富,管理得当,符合住宅小区植物选择与管理的要求,为居民营造除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对于老旧小区来说,绿化面积不足,植物种类少,管理不当的情况仍需改善。(3)以陕西师范大学校园为例的校园绿地中,其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基本达到四时有景,三季有花的校园景观目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以环城公园为例的公园绿地中,整体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乡土树种大量应用,但是其观赏性不足,观赏植物的用量较少且搭配形式单一,没有与城墙文化做到呼应,无法烘托历史文化氛围。(5)钟鼓楼广场的植物配植种类较简单,4种乔木均为常绿乔木。针对调查现状和存在问题,对西安较为适宜用的植物材料,种植模式以及如何在种植方面体现西安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建议对乡土植物加大挖掘和开发力度,西安市,近靠秦岭,植物资源丰富,秦岭内有大量的新奇的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地中中,除了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搭配,综合运用种植手段,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以及保证苗木长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壤改良、移栽技术、后期管理几个方面也进行了措施建议。
刘琰[5](2019)在《《论撰史》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撰史》是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比较全面的史学评论专文,文中卓越的见解,经过岁月的洗礼仍对我们的史学研究具有启迪作用。然而,国内学者对《论撰史》的研究似乎比较少,对这些"硕果仅存"的论文加以研读和分析,可以认识到对《论撰史》的研究还需有待提高。
吴晓英[6](2019)在《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兰州市是中国甘肃省的省会,是连接中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文化、经济城市。由于兰州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雾霾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兰州市南北两山由过去不宜大面积人工造林的情况下,经过大量工作人员不断的研究、努力,终于在近年来,逐步增加了绿化面积,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提高了兰州市的生态坏境,凸显了生态价值。在西北五省中,奠定了绿化的基础和扮演了绿化先锋的角色。
李睿[7](2018)在《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渐渐失去了平衡。研究表明,建设森林城市能较好地处理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城市林业规划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优化现有的森林格局,探索使城市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城市林业规划方法理论来指导森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植物造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基础调查与查阅文献的方法、SWOT分析法结合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特殊性相结合,根据辽宁省辽阳市的自然状况、地域特点、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需求等,针对辽阳市创建森林城市中遇到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对辽阳市域范围内城市林业的配置、景观结构的布局进行规划,研究城市林业规划的方法、步骤、布局依据及森林功能效益的落实与应用,为其他即将建设森林城市的现代城市提供借鉴和指导。经过研究得知,城市林业规划应注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高度可行性等原则,配置植物及生态工程规划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多学科理论,协调城市森林内部的关系。在辽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为辽宁省辽阳市规划了“一主三副,一轴两环,一带三区,三网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和“一带一屏,两环四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并根据指标规划了生态、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工程。同时,规划研究中发现,建设森林城市不光需要林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居民的大力支持,来满足在资金投入、城市林业管理的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的创森参与度,发挥城市森林更大的效益。
牟菲,唐红[8](2017)在《浅议兰州市南北两山面山城市防护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防护林建设工作的虽取得了卓越成效,但与兰州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通过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南北两山面山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是兰州市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杨晓迪[9](2016)在《基于物联网的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土地的荒漠化日渐加剧,将对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非常大的威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干旱无雨或少雨的荒漠地区,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新疆是典型的内陆荒漠区,到处都有遭受荒漠化的可能。在新疆建设以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巩固绿洲生态的平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经走进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在林业的多个方面也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林业监控系统是保护林地资源以及林地环境的有效手段,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将为林业生态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温湿度监测系统。根据新疆干旱区城市库尔勒市防护林现状,分析得出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监测难度大,可见实现针对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对系统的测量参数、数据传输方式、主控芯片等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并确定使用32位的STM32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使用SIM900A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短信方式进行无线信息传输,采用SHT20型号的空气温度湿度传感器和HL-TR05型号的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测量,采用手机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两种方式显示温度和湿度的测量结果。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每个模块及其工作原理,阐述了系统数据采集和发送模块以及数据读取和存储、数据展示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性能、准确度、极端环境和精度测试,并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算术平均法和中位值法相结合的复合数字滤波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本文在硬件选型、电路布局以及软件设计实现过程中,充分地贯彻了低功耗的设计原则,并且采用了锂电池分别对各个电路供电的方式。本文实现了通过手机和PC对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土壤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的目的。经过对系统进行测试,该系统在实用性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
孙刚[10](2015)在《城市防护林设计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了城市防护林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城市防护林设计经验,从城市防护林类型、功用、设置几方面简要探讨了城市防护林设计,以期对城市防护林设计提供参考。
二、浅议城市防护林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城市防护林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及植被需水量时空分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植被需水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植被 |
2.2 数据来源 |
2.2.1 土壤水分实测数据 |
2.2.2 Sentinel-2 遥感数据 |
2.2.3 Landsat8 遥感数据 |
2.2.4 气象数据 |
2.3 遥感影像预处理 |
2.3.1 辐射校正 |
2.3.2 镶嵌和裁剪 |
2.4 遥感影像基础参数计算 |
2.4.1 土壤线 |
2.4.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2.4.3 植被覆盖度(FVC) |
2.4.4 垂直植被指数(PVI) |
2.4.5 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 |
3 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模型构建 |
3.1 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方法 |
3.1.1 垂直干旱指数(PDI) |
3.1.2 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 |
3.1.3 植被调整垂直干旱指数(VAPDI) |
3.2 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模型构建 |
3.2.1 基于PDI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 |
3.2.2 基于MPDI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 |
3.2.3 基于VAPDI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 |
3.2.4 反演模型验证对比分析 |
4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水分遥感反演 |
4.1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水分空间格局 |
4.2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水分时间变化 |
4.3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
4.4 环境绿化工程范围内土壤水分特征 |
5 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需水量分异 |
5.1 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
5.1.1 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 |
5.1.2 植被系数(Kc) |
5.1.3 植被面积(Ap) |
5.1.4 土壤水分限制系数(Ks) |
5.2 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需水量分异 |
5.3 环境绿化工程范围内植被需水量特征 |
5.4 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绿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中英文对照索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发文量分析 |
2.高被引文献分析 |
3.核心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
4.高频关键词分析 |
(三)国内研究的热点主题 |
1.对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
2.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及植被应用的研究 |
3.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国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发文量分析 |
2.高被引文献分析 |
3.核心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
4.高频关键词分析 |
(五)国外研究的热点主题 |
1.对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论探讨 |
2.对城市化发展与园林景观规划的研究 |
3.园林绿化建设中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的测量与应用 |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七)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图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技术路线图 |
(八)创新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园林绿化的概念 |
(二)生态城市理论 |
(三)多元治理理论 |
二、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
(一)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 |
1.乌兰察布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政策沿革 |
2.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的治理架构及工作流程 |
(二)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
1.街头、公园绿地建设成效显着 |
2.市建成区道路绿化达标率高、道路绿化状况良好 |
3.住宅小区的公共绿地达标率高 |
4.城市河道绿化治理成效显着 |
(三)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公众满意度调查 |
1.样本数据介绍 |
2.公众对道路绿化的满意度 |
3.公众对居住小区绿化的满意度 |
4.公众对公园绿地绿化的满意度 |
5.公众对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综合满意度 |
三、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规划设计层面 |
1.园林设计精品意识差、街头绿地植物多样性不足 |
2.园林绿化设计缺少地方特色文化 |
3.园林绿化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缺少协调性和衔接性 |
(二)政府管理层面 |
1.园林局下属科室之间存在自监自管与职责不清的双重困境 |
2.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
3.园林绿地的布局和设计缺少前期民意调研 |
(三)社会参与层面 |
1.城市居民的知绿、爱绿、护绿意识不足 |
2.社会志愿组织力量薄弱、参与程度较低 |
3.公众对于小区绿化和公园绿化的满意度较低 |
四、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园林绿化要求的建设资金存在缺口 |
1.政府园林绿化养护的经费匮乏 |
2.社会资金的引进乏力 |
3.财政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 |
1.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的人员缺少实践经验 |
2.人才队伍老化、年轻骨干人员匮乏 |
3.人才激励机制的效果不佳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管理体制不完善 |
1.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理念相度落后 |
2.部门决策过程较为封闭、社会参与度不足 |
3.政府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市场监督体制不够完善 |
五、国内经验借鉴 |
(一)河北张家口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模式 |
1.张家口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张家口市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主要举措 |
(二)内蒙古乌海市——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的“国家园林城市” |
1.乌海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乌海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主要举措 |
(三)河北保定市——“三阶段”绿化监督管理机制 |
1.河北保定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保定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
六、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
(一)构建园林绿化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
1.政府优化资金结构、控制预算成本 |
2.创新PPP融资模式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 |
3.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园林绿化建设 |
(二)通过“引进来+留下来”打造多元化人才梯队 |
1.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
2.与当地校企签署共建协议、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人员 |
3.提供培训机会、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 |
(三)创新园林绿化工作的管理方式和监管机制 |
1.构建规划先行、职责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 |
2.拓宽公众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的渠道 |
3.实现对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全过程监督评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1.1 论文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河道景观修复设计概述及案例分析 |
2.1. 概念阐释 |
2.2. 河道景观修复的发展过程 |
2.2.1.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理论发展状况 |
2.2.2.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实践状况 |
2.3. 研究课题的相关理论 |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2. 河道景观修复的理论 |
2.3.3. 河道景观设计 |
2.3.4. 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方法 |
2.4. 国内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实例分析 |
2.4.1. 沣河生态景观区南段景观实例分析 |
2.4.2. 太平河河道中段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2.4.3. 海南屯昌吉安河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
2.4.4. 上海后滩湿地公园 |
2.5. 案例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3. 新河沣西新城段现状调研 |
3.1. 新河沣西新城段背景 |
3.2. 沣西新城段其他水系状况 |
3.3. 新河及其周边河道防洪标准 |
3.4. 道路交通 |
3.5.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现状调研 |
3.5.1. 研究范围及区段划分 |
3.5.2. 区段1现状 |
3.5.3. 区段2现状 |
3.5.4. 区段3现状 |
3.5.5. 区段4现状 |
3.5.6. 区段5现状 |
3.6. 新河沣西新城段问卷调查 |
3.6.1. 调研问卷结果 |
3.7. 新河段河道存在问题 |
3.7.1. 不满足防洪安全 |
3.7.2. 水体污染严重 |
3.7.3. 河道丧失其生态功能 |
3.7.4. 生境的破碎化 |
3.7.5. 缺乏河道景观及亲水功能 |
3.8. 交通道路网络连通性差 |
3.9. 小结 |
4.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策略研究 |
4.1. 新河景观修复设计目标 |
4.2. 新河景观修复设计原则 |
4.3. 新河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
4.3.1. 防洪安全修复 |
4.3.2. 水环境的改善 |
4.3.3. 建立生物栖息空间 |
4.3.4. 建立人工湿地 |
4.3.5. 建设多功能生态护岸 |
4.3.6. 植物多样性修复策略 |
4.4. 新河段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4.4.1. 景观分区设计 |
4.4.2. 水域景观设计 |
4.4.3. 亲水空间的营造 |
4.4.4. 道路交通设计 |
4.4.5. 植物景观设计 |
4.4.6. 环境配套设施设计 |
4.5. 小结 |
5.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实践研究 |
5.1. 沣西新城上位规划及新河段景观修复设计范围 |
5.2. 新河河道景观修复设计总规划 |
5.3. 新河段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 |
5.3.1. 提高防洪能力 |
5.3.2. 恢复自然生态岸线 |
5.3.3. 栖息地的建立 |
5.3.4. 人工湿地的实施 |
5.4. 新河段景观设计 |
5.4.1. 景观功能分区分析图 |
5.4.2. 景观结构分析图 |
5.4.3. 设计总平面图 |
5.4.4. 景观分区设计 |
5.4.5.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
5.4.6. 植物景观设计 |
5.4.7. 专项设计 |
5.5. 小结 |
6. 结论、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学术成果 |
附录Ⅱ 图表目录 |
附录Ⅲ 法规依据 |
附录Ⅳ 调研问卷 |
(4)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研究进展 |
1.2.1 街道植物规划 |
1.2.2 居民小区植物规划 |
1.2.3 校园植物规划 |
1.2.4 公园植物规划 |
1.2.5 城市广场绿地植物规划 |
1.2.6 防护林带植物规划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园林植物应用理论与配置原则 |
2.1 园林中植物的造景功能 |
2.1.1 营造时序景观的功能 |
2.1.2 凸显空间变化的功能 |
2.1.3 制造观赏景点的功能 |
2.1.4 勾画地域特色的功能 |
2.1.5 烘托建筑的功能 |
2.2 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形式 |
2.2.1 自然式 |
2.2.1.1 孤植 |
2.2.1.2 丛植 |
2.2.1.3 群植 |
2.2.1.4 林带 |
2.2.2 规则式 |
2.2.2.1 对植 |
2.2.2.2 列植 |
2.2.2.3 篱植 |
2.2.3 混合式种植 |
2.3 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原则 |
2.3.1 科学性原则 |
2.3.1.1 保证“生态位” |
2.3.1.2 合理的种植密度 |
2.3.1.3 以乡土树种为主 |
2.3.2 经济性原则 |
2.3.3 艺术性原则 |
2.3.3.1 符合基本的美学原则 |
2.3.3.2 考虑季相变化 |
2.3.3.3 合理搭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色彩 |
2.3.4 文化性原则 |
2.3.4.1 植物色彩的文化性 |
2.3.4.2 植物栽培史的文化性 |
第三章 西安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种类调查与分析 |
3.1 西安地理位置及气候概况 |
3.2 调查结果 |
3.2.1 西安市街道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
3.2.2 西安市居民小区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
3.2.3 西安市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
3.2.4 西安市公园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
3.2.5 西安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调查分析 |
3.2.6 西安市防护林带树种调查分析 |
第四章 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的讨论 |
4.1 西安适宜的园林植物推荐 |
4.2 西安不同绿地种植模式的推荐 |
4.2.1 道路绿化种植模式推荐 |
4.2.1.1 城市主干道种植模式推荐 |
4.2.1.2 园林道路种植模式推荐 |
4.2.2 广场游园种植模式的推荐 |
4.3 关于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 |
4.4 关于乡土植物应用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论撰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撰史》内容研究 |
二、《论撰史》中西史学比较研究 |
三、《论撰史》的研究困境 |
四、结语 |
(6)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化条件 |
(一) 南山。 |
(二) 北山。 |
二、生态建设现状 |
(一) 绿化逐渐成型。 |
(二) 生态景观成型。 |
(三) 生态服务成型。 |
三、生态改造的影响 |
(一) 净化空气。 |
(二) 改变气候。 |
(三) 改善水土。 |
(四) 促进旅游。 |
四、生态化中的问题 |
(一) 制度问题。 |
(二) 维护成本。 |
(三) 植物成本大。 |
(四) 市民意识。 |
(五) 生态景观。 |
五、结语 |
(7)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林业概述 |
1.2.1 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趋势 |
1.2.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指标计算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森林城市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生物多样性理论 |
2.3 森林美学 |
2.4 生态学理论 |
2.4.1 森林生态学 |
2.4.2 城市生态学 |
2.4.3 景观生态学 |
2.5 植物造景理论 |
3 城市林业规划研究 |
3.1 城市林业的功能 |
3.1.1 生态功能 |
3.1.2 社会服务功能 |
3.1.3 经济功能 |
3.2 城市林业规划原则 |
3.2.1 生态安全原则 |
3.2.2 以人为本原则 |
3.2.3 因地制宜原则 |
3.2.4 高度可行性原则 |
3.2.5 重视效益发展原则 |
3.3 城市林业规划内容框架 |
3.4 城市林业规划时的考虑因素 |
3.4.1 自然因素 |
3.4.2 布局因素 |
3.4.3 经济因素 |
3.4.4 文化因素 |
3.5 城市林业规划的布局和规划指标 |
3.5.1 布局 |
3.5.2 规划指标 |
4 案例——辽阳市 |
4.1 基本概况 |
4.1.1 自然状况 |
4.1.2 社会经济状况 |
4.2 生态环境状况 |
4.2.1 空气环境 |
4.2.2 水环境 |
4.2.3 声环境 |
4.2.4 固体废物 |
4.2.5 土壤环境 |
4.2.6 矿区环境 |
4.2.7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
4.2.8 农村生态环境 |
4.3 森林与绿地资源现状 |
4.3.1 森林资源现状 |
4.3.2 绿地资源现状 |
4.4 SWOT及对策分析 |
4.4.1 分析 |
4.4.2 对比 |
4.5 辽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分析表 |
4.6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总体布局 |
4.6.1 指导思想 |
4.6.2 建设愿景 |
4.6.3 建设目标 |
4.6.4 规划期限 |
4.6.5 总体布局 |
4.7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
4.7.1 人居环境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与提升工程 |
4.7.2 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
4.7.3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 |
4.7.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4.7.5 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 |
4.8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
4.8.1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
4.8.2 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
4.8.3 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
4.8.4 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建设工程 |
4.8.5 生态休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
4.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
4.9.1 建设现状 |
4.9.2 建设目标 |
4.9.3 建设内容 |
4.10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
4.10.1 林火防护体系建设 |
4.10.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
4.10.3 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
4.10.4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5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基于物联网的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物联网的优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林业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林业发展现状 |
1.3.3 国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发展现状 |
1.3.4 国内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发展现状 |
1.4 库尔勒市防护林近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1.6 论文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温湿度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1.1 参数的测量分析 |
2.1.2 数据传输方式分析 |
2.1.3 数据处理功能分析 |
2.1.4 供电方式分析 |
2.1.5 显示方式分析 |
2.1.6 设备故障检测方式分析 |
2.2 系统的整体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湿度监测系统硬件介绍及集成 |
3.1 数据采集平台硬件电路设计 |
3.2 主控芯片的介绍 |
3.2.1 STM32微控制器概述 |
3.2.2 ARM Cortex-M3内核简介 |
3.2.3 STM32主控芯片特点 |
3.2.4 控制模块工作原理 |
3.3 数据采集模块介绍 |
3.3.1 传感器的定义 |
3.3.2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
3.3.3 温湿度传感器概述 |
3.3.4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型 |
3.3.5 传感器及其接口模块工作原理 |
3.4 无线通信模块介绍 |
3.4.1 SIM900A模块概述 |
3.4.2 无线通信模块工作原理 |
3.5 数据显示平台硬件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湿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数据采集和发送软件设计 |
4.1.1 开发环境介绍 |
4.1.2 温湿度采集程序的设计 |
4.1.3 数据发送程序的设计 |
4.2 数据读取和存储、数据显示软件设计 |
4.2.1 数据读取和存储程序的设计 |
4.2.2 数据显示程序的设计 |
4.3 系统程序的测试 |
4.3.1 发送端程序测试 |
4.3.2 接收端程序测试 |
4.3.3 实验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温湿度监测系统测试 |
5.1 系统的性能测试 |
5.2 系统的准确度测试 |
5.3 系统的精度测试 |
5.4 系统的极端环境下温湿度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的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城市防护林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城市防护林类型 |
3 城市防护林功用 |
3.1 防护作用 |
3.2 生态效益 |
3.3 社会效益 |
3.4 经济效益 |
4 城市防护林设置 |
4.1 林带结构 |
4.1.1 通透结构 |
4.1.2 半通透结构 |
4.1.3 紧密结构 |
4.1.1复合结构 |
4.2 树种选择与植物配置 |
4.2.1 树种选择 |
4.2.2 植物配置 |
5 结语 |
四、浅议城市防护林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及植被需水量时空分异[D]. 徐存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瑞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D]. 李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D]. 刘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论撰史》研究综述[J]. 刘琰. 青年与社会, 2019(11)
- [6]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质量的影响[J]. 吴晓英. 青年与社会, 2019(11)
- [7]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D]. 李睿.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浅议兰州市南北两山面山城市防护林现状[J]. 牟菲,唐红. 花卉, 2017(02)
- [9]基于物联网的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杨晓迪.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10]城市防护林设计初探[J]. 孙刚. 绿色科技,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