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视觉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

非视觉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

一、非视觉信息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明[1](2021)在《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眼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会自动激活,但是这些自动激活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的,目前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考察语音重叠的效应。其中,绕口令效应是语音重叠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绕口令效应是揭示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的有力证据。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着长于阅读正常句子的时间。目前,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汉语,都证实了绕口令效应的存在,并且围绕绕口令效应“是什么(What)”;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的研究发现都是基于英语绕口令的研究得出来的。其中,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问题,汉语阅读中还缺少直接的证据。关于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发音干扰解释中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特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那么这些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值得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中认为相似或者重叠的语音表征会储存在工作记忆中,那么这些相似性表征信息的数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的,也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将以精密的眼动仪为研究工具,围绕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开展三项研究,系统地探讨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研究一主要考察“何时发生(When)”这一问题(实验1),即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实时地记录在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由于绕口令效应与语音密切相关,而相比于默读而言,语音在朗读中的影响可能更大。以往的研究也发现语音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澄清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同时操纵了句子类型(绕口令和控制句)和阅读方式(朗读和默读)两个变量,进一步考察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的结果发现朗读时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阶段开始产生直到句子整合阶段。而默读时绕口令效应出现的相对较晚,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研究二主要从发音干扰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发音干扰的解释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表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因此研究二将从发音位置(实验2)和发音类型(实验3)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因素。实验2操纵音素重叠的位置(声母重叠,韵母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了不同音素重叠的位置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声母重叠和韵母重叠两种条件下读者的阅读速度均显着更慢,注视时间更长。并且,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韵母重叠比声母重叠产生的干扰更大。实验3操纵音素重叠的类型(相同音素重叠,相似音素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在不同音素重叠的类型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相同音素重叠和相似音素重叠都产生了显着的绕口令效应,即读者在相似音素和相同音素重叠条件下的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时间更长。而相同音素与相似音素所产生的绕口令效应的干扰程度没有显着差别。研究三则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研究三主要操纵了音素重叠的次数这一变量,考察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4和实验5)。实验4操纵连续音素重叠的次数(重叠2个字、重叠4个字、重叠8个字,重叠12个字),考察了随着音素重叠次数的增加,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重叠2个字和重叠4个字相比,读者在重叠8个字和重叠12个字上的注视时间更长,且注视时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整体的数据呈现出随着音素重叠字数的增加,读者的阅读速度逐渐变慢,注视时间逐渐增加的趋势。考虑到在自然的绕口令句子中,连续的音素重叠中往往会插入一些语音无关字,因此在实验5还操纵了间隔的音素重叠这一变量(间隔0个语音无关字、间隔1个语音无关字、间隔2个语音无关字、间隔3个语音无关字),从而考察随着语音无关字的加入,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在绕口令中插入语音无关的字会影响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随着间隔字数的增加,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会逐渐下降,并且这种显着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词汇识别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从三种间隔条件与无间隔条件的对比来看,至少在绕口令中要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才能诱发绕口令效应强度的显着变化。综合三个研究的结果,结论如下:(1)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发现说明: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绕口令效应,且不同阅读方式下绕口令效应的发生时程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默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才开始出现,直到句子整合阶段;对于朗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到句子整合阶段一直存在。(2)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发音干扰以及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首先,从发音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生会受到音素的发音特征,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的影响。韵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所产生的干扰大于声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且这种干扰主要出现在晚期的句子整合阶段。相同音素和相似音素所诱发的绕口令效应没有显着差异。其次,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强度还会受到音素重叠的数量的影响。音素重叠次数越多,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就越大,对读者产生的干扰就越多。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汉语绕口令效应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累加的趋势。此外,语音无关字数的插入会降低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至少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就会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产生显着影响。(3)汉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说明语音在汉语阅读中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汉语阅读中也会受到精细的语音表征的影响(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另一方面,汉语阅读中语音信息的影响出现的较晚,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但影响比较持久,一直到句子的理解与整合阶段。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模型。

庄颖颖[2](2020)在《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学习、工作、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阅读?那么在一个高效阅读模式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而当今的阅读教学特别是英语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仍然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教学法,教师的“满堂灌”使课堂枯燥沉闷,抹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追求升学率,也一味地采用题海战术,然后核对正确答案,这种标准化的答案束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也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以下3个问题:1.目前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状况如何?2.交互阅读模式能否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3.学生对交互阅读模式的评价如何?笔者以山东泰安某实验中学初三阶段的两个班为被试班级,对传统的自下而上和交互式两种阅读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初三(11)班为控制班,对其使用传统的自下而上教学模式,初三(12)班为实验班,采用交互阅读教学模式,实验周期是16周,以探讨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效用。本研究所用实验工具包括调查问卷、访谈、前后阅读测试、SPSS 21.0统计软件。实验前对控制班和实验班87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并对9名不同教龄的英语教师,以及根据成绩选取初二年级13个班的26名学生进行访谈,旨在实验前了解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阅读测试,测试数据通过SPSS 21.0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并分析了英语阅读成绩是否受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首先对两个班的阅读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结果显示,两班的阅读成绩无显着差异,而后测对比结果显示两个班有明显差异;之后对两个班的前后阅读成绩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控制班的两次期末成绩无显着差异,而实验班有明显的差异。实验后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成绩分层选取8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交互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交互阅读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技巧,并使他们的阅读成绩得到提高。本研究在交互阅读模式研究的成果上,以图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完善了交互阅读模式理论,拓展了交互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为初中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证案例。

黄誗俐[3](2018)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感知学习风格与教材插图交互作用调查研究 ——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教师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视听手段以促进英语教学提出了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为了追求进度而忽视了教材中的图片的作用,缺乏对学生利用插图辅助完成阅读理解这一技能的培养。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基础上,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07版)中记叙文本所含的插图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同时,对漳州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三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探究记叙文本中的插图如何实现图片的意义,了解在阅读中视觉信息的使用策略方面,高、中、低分组学生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以及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了解不同感知学习风格的男女学生在记叙文阅读理解过程中使用插图的策略有何差异。通过对问卷数据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本文有如下发现:第一,教材插图通过色彩、大小、矢量、前景化等不同方式实现图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同时,这些插图与相应的文本内容联系紧密,共同构建起了完整语篇。第二,总体上,高中生对教材插图持基本满意态度,并肯定了插图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阅读习惯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插图的关注度不高。此外,在阅读中视觉信息的使用策略方面,高、中、低分组学生表现情况无显着性差异,但在元认知与情感策略的使用上有待加强。第三,在阅读中,视觉型和非视觉型的男女学生主要在元认知和情感层面的策略上存在差异。但是不同感知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基本都能关注图片模态信息且基本具备利用插图辅助阅读的学习策略,但对于这些策略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一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模态课程资源,注重在信息化背景下对教材的有效使用。二是要加强语篇插图使用策略指导,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引导不同类型学生的合理使用教材插图。三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视觉材料,培养学生的插图使用技能,鼓励学生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多模态信息,提高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张玉晶[4](2016)在《维吾尔语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影响因素的眼动研究》文中指出以往对于阅读过程中注视位置效应的研究都是以拼音文字或者是中文为研究内容,尽管研究的内容不同,但是都较为一致的证明了注视位置效应的存在。低水平的视觉线索和高水平的语言因素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读者注视点移向何处起着怎样的作用,关于这一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探讨过,但目前还处于争论状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维吾尔语阅读过程中的注视位置效应以及维吾尔语本身的词内空格(作为低水平视觉线索)和词缀(作为高水平语言因素)对注视位置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主要目的是考察在维吾尔语阅读过程中有无偏向注视位置以及低水平的视觉线索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实验二则在实验一结果的基础上利用维吾尔语本身的词缀特点来进一步探究高水平的语言因素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Eyelink-2000型眼动仪,以含有目标词的句子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记录法,以母语为维吾尔语的大学生为被试,分别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考察维吾尔语本身特点对注视位置的影响。实验一:维吾尔语阅读中注视位置及低水平视觉线索对注视位置的影响研究。采用3(词长:短,中,长)×3(词内空格:无,少,多)的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是否存在偏向注视位置,以及词长和词内空格数量对维吾尔语注视位置的影响,实验二:高水平语言因素对注视位置的影响研究。采用2(词长:中,长)×2(词内空格:少,多)×2(词缀类型:构词词缀,构形词缀)的三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维吾尔语阅读过程中存在偏向注视位置,随着词长的增加,平均首次注视的相对位置朝着词中心和词首方向移动。(2)在维吾尔语阅读过程中,低水平的视觉线索——词长和词空格是是决定读者眼睛移向何处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对于短词来说,首次注视位置随着词空格的增加而朝词尾移动;对于长词来说,随着词空格数量的增多,首次注视位置朝着词首移动;词长越长,读者对该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越高。(3)词缀类型作为高水平语言因素不影响维吾尔语阅读中眼睛移向何处。

赖文华,王佑镁,杨刚[5](2015)在《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对数字化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过程。文章基于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图式理论,采用双因素实验和眼动分析,探讨语言图式与内容图式对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眼动行为和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表明:语言图式丰富者阅读成绩与动画区域的回视次数显着相关;内容图式与图片区域的观察时间存在显着相关;两种图式在文本和动画区域的观察时间、回视次数指标上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在测试成绩指标上的交互作用不显着。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电子课本资源的设计开发以及阅读指导具有借鉴意义。

周春艳[6](2014)在《英语阅读中非视觉信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视觉信息可以弥补视觉信息的缺乏,因此阅读者应通过理解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丰富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预测文章等非视觉信息的运用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效率。

周春艳[7](2013)在《非视觉信息与SSR的互相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是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共同作用的过程。持续默读可以增加学生非视觉信息的运用能力;增加非视觉信息可以提高持续默读的效率,二者相互作用。如何利用二者提高阅读有重要意义。

倪锦诚[8](2013)在《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认知过程及其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研究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认知过程,二是实证研究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有效性。前一方面研究旨在揭示阅读的语言认知观、阅读信息处理的交互性以及回顾前人对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种阅读模式的研究发现,后一方面研究旨在揭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种阅读模式的利弊、使用度和有效性问题。本博士学位论文在理论回顾基础上,采用访谈、问卷、实验等方法研究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种阅读模式的利弊、使用度和应用效果。研究者根据词汇、句子、语篇等语言成分的阅读认知特点以及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种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模式或阅读加工策略的特征等内容设计访谈问题、问卷问题和实验操作程序。研究受试来自上海开放大学和上海或外省市的普通高校,访谈和问卷涉及各阅读教学模式或阅读模式的利弊、使用度及其与学习者英语阅读水平的相关性等内容,实验内容则涉及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种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模式或阅读加工策略的应用有效性。研究者对各研究环节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统计手段包括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性检测等推断性统计。本博士学位论文共有七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阅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阅读的问题和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阅读的认知观,具体内容涉及阅读的认知内涵、阅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拼字辨析、音位解码、词汇识别、句子理解、语篇理解等阅读的语言认知领域。第三章研究阅读的信息和记忆、阅读信息的处理方式、阅读信息处理的交互性等内容。第四章研究阅读模式和策略,回顾和探究前人对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种阅读模式和阅读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五章阐述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涉及研究对象和抽样步骤、工具和衡量手段、研究步骤、数据收集和处理方式等内容。第六章是对访谈、问卷和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第七章是研究结论,提出提高学习者二语阅读能力的策略,并阐析本研究的弱点和后阶段进一步研究的建议。通过访谈研究发现: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各有优点,但都存在不足;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实现了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又有利于他们把握文本的重要细节,既有助于学习者习得语言知识又有助于他们习得文化背景知识,既适用于初级语言学习者又适用于高级语言学习者,既克服了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操作过程机械单调的问题又发挥了自上而下阅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因使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可能造成的阅读速度缓慢而影响阅读理解效率和因使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可能造成的阅读速度太快而易曲解文章之意的问题。本次访谈还发现多数大学师生进行外语阅读或阅读教学时都优先选择使用交互作用阅读(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推断:1)学习者的英语阅读水平与其对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使用度负相关,与其对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使用度正相关,而与其对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使用度则无正负相关性;2)无论学习者的英语阅读水平高低怎样,他们对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使用度都很高,远高于对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或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使用度。通过实验研究推断:学习者英语阅读水平相近时,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应用效果显着优于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或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即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应用有效性显着高于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或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交互作用阅读模式与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或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明显较高的使用度和有效性缘于其与阅读理解的语言认知过程相一致。自下而上阅读和自上而下阅读是阅读认知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只进行自上而下阅读或只进行自下而上阅读仅仅实现阅读理解过程的单向信息传递,仅仅是阅读认知过程的单面而不是双面,而学习者单凭单面阅读认知难以进行完整的阅读理解。交互作用阅读模式集自下而上阅读和自上而下阅读的优势于一体,实现了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有机交融,是两种阅读模式的交互作用过程,真正反映了阅读理解的语言认知过程。

孟红霞[9](2012)在《中文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阅读过程中,眼睛何时(when)移动和移向何处(where)是眼动控制所涉及到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中眼睛移向何处(即眼跳行为)是由低水平的视觉线索决定,还是由高水平语言因素决定?目前还处于争论状态,表现为眼动控制模型的不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中文阅读过程中眼跳行为的特点。本论文包含两项研究,共5个实验。研究一主要探讨中文阅读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向注视位置,读者眼跳选择的目标,以及低水平的视觉线索因素是否影响读者的眼跳行为。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高水平语言因素对阅读过程中眼跳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研究一包含3个实验。实验1,以含有目标词为双字词的句子为实验材料,考察偏向注视位置是否存在,读者的眼跳选择目标,以及笔画数对中文阅读注视位置的影响。实验采用2(首字笔画:多、少)×2(尾字笔画:多、少)的被试内设计。让读者阅读包含四种类型目标词的实验句,并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实验2,考察汉字结构对注视位置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因素(汉字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被试内设计。实验3,在实验1和2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词切分模糊词组(如“集体力量”)为目标区域,采用阴影标记形成四种呈现方式:正常无阴影条件、词间阴影条件、模糊条件和字间阴影条件,考察词边界信息对词切分模糊词组注视位置效应是否有影响。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进一步探讨高水平语言因素是否对中文阅读的注视位置效应产生影响。分为两个实验。实验4,采用单因素(合成词结构类型:并列、偏正)被试内设计,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考察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实验5在实验4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合成词结构类型:并列、偏正)被试内设计,进一步考察同首词素异结构(如“尘垢”和“尘封”)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实验4的结果。综合两项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不同的注视事件中,中文读者的眼动行为表现出分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读者对目标词只有一次注视的情况下,首次注视更倾向于落在词的中间位置;当读者对目标词有两次及两次以上注视的情况下,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词首位置。表明在中文阅读过程中,单次注视条件下存在偏向注视位置。(2)在多次注视条件下,当读者的首次注视落在词首位置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最高,并且再注视更倾向于落在词尾的位置,表明中文读者的再注视模式比较清晰,有规律。(3)中文读者阅读过程中,对目标词所有向前的注视位置分布并非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平滑曲线,而是在词尾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结果支持眼睛移向何处的决定是以“词”为基础,词是读者下一次眼跳选择的目标,进一步验证了词在中文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与拼音文字的结果相似,词的低水平视觉线索——笔画数是中文阅读过程中眼睛移向何处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当首字为多笔画字时,首次注视倾向于落在首字位置;当首字为少笔画字时,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双字词的尾字上。从读者对副中央凹词汇的预加工深度的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解释。(5)汉字结构、词边界信息等线索不影响中文读者的眼跳行为。此外,词汇的高水平语言因素——合成词结构亦不影响中文阅读过程中眼睛移向何处的决定。

苏琴[10](2012)在《探析非视觉信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阐述了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相关理论, 通过实践证明了非视觉信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非视觉信息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方法。积极有效的阅读应当做到结合运用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

二、非视觉信息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视觉信息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汉语绕口令
        1.1 汉语绕口令的含义
        1.2 汉语绕口令的语音学特点
        1.2.1 相同的声母或者韵母重叠
        1.2.2 相近的声母或者韵母重叠
        1.2.3 相同音节的重叠
        1.3 汉语绕口令的类型
    2 绕口令效应
        2.1 绕口令效应的概念
        2.2 绕口令效应的研究范式
        2.2.1 句子合理性判断任务
        2.2.2 词汇判断任务
        2.2.3 自由回忆任务
        2.2.4 自定步速阅读任务
        2.2.5 自然阅读任务
    3 绕口令效应的发生机制
        3.1 发音干扰解释
        3.2 语音工作记忆干扰解释
    4 绕口令效应的研究现状
        4.1 绕口令效应“是什么(What)”
        4.1.1 绕口令效应是语音混淆而非视觉混淆
        4.1.2 绕口令效应对阅读效率的影响
        4.2 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
        4.2.1 绕口令效应仅出现在晚期的句子加工阶段
        4.2.2 绕口令效应既存在于词汇识别阶段也存在于晚期的句子整合阶段
        4.3 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
        4.3.1 围绕发音干扰的探索
        4.3.2 围绕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探索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框架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4 本研究的创新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汉语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
        实验1 汉语绕口令效应的时间进程:阅读方式的调节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2 实验方法
        3 实验1 结果
        4 实验1 讨论
    研究二 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音素重叠的位置和类型
        实验2 音素重叠的位置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2 实验方法
        3 实验2 结果
        4 实验2 讨论
        实验3 音素重叠的类型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2 实验方法
        3 实验3 结果
        4 实验3 讨论
    研究三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音素重叠的次数
        实验4 连续的音素重叠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2 实验方法
        3 实验4 结果
        4 实验4 讨论
        实验5 间隔的音素重叠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2 实验方法
        3 实验5 结果
        4 实验5 讨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 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
    2 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基于发音干扰的探索
    3 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基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探索
    4 汉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
    5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互阅读模式
    2.2 英语阅读模式的发展
        2.2.1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
        2.2.2 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2.2.3 交互阅读模式
    2.3 国外交互阅读模式研究述评
        2.3.1 阅读过程方面
        2.3.2 课堂教学方面
    2.4 国内交互阅读模式研究述评
        2.4.1 课堂教学方面
        2.4.2 研究设计方面
        2.4.3 课堂作用方面
    2.5 交互阅读模式的理论基础
        2.5.1 图式理论
        2.5.2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问卷
        3.3.2 访谈提纲
        3.3.3 阅读试卷
        3.3.4 SPSS软件(21.0版)
    3.4 研究方法
    3.5 研究过程
        3.5.1 交互阅读模式课堂设计
        3.5.2 传统阅读模式课堂设计
        3.5.3 交互阅读模式课堂教学案例
        3.5.4 传统阅读模式课堂教学案例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前数据分析
        4.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1.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1.4 前测阅读成绩分析
    4.2 实验后数据分析
        4.2.1 后测阅读成绩分析
        4.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研究的意义
        5.2.1 理论意义
        5.2.2 实践意义
    5.3 教学启示
    5.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英语阅读教学中感知学习风格与教材插图交互作用调查研究 ——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课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教材中的多模态
        二、感知学习风格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视觉语法
        二、图式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外多模态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外教材插图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教材插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简介
        二、教材文字模态分析
        三、教材图片模态分析
        四、文字与图片模态相关关系分析
    第二节 问卷结果与讨论
        一、记叙文本中插图意义的分析与讨论
        二、高、中、低分组学生在阅读中对视觉信息的使用策略的分析与讨论
        三、视觉型和非视觉型的男女学生使用插图策略的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访谈结果与讨论
        一、总体态度情况分析与讨论
        二、插图的使用及关注情况分析与讨论
        三、实例插图使用情况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教学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插图在阅读中的使用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4)维吾尔语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影响因素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阅读中的基本问题
        1.1.1 注视
        1.1.2 再注视
        1.1.3 眼跳
        1.1.4 跳读
    1.2 阅读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1.2.1 眼球运动模型
        1.2.2 认知加工模型
    1.3 注视位置效应
        1.3.1 注视位置效应概述
        1.3.2 注视位置效应影响因素
        1.3.3 不同文字中的注视位置效应的相关研究
    1.4 维吾尔语的特点
        1.4.1 维吾尔语字母特点
        1.4.2 维吾尔语构词特点
2 问题提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实验一:维吾尔语阅读中偏向注视位置及低水平视觉线索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仪器
        3.2.5 实验程序
        3.2.6 数据整理与分析指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维吾尔语阅读过程中的PVL曲线
        3.3.2 被试在维吾尔语阅读过程中不同水平下的各眼动指标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4 实验二:词缀作为高水平的语言因素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
        4.2.5 实验程序
        4.2.6 数据整理与分析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被试在维吾尔语阅读过程中不同水平下的各眼动指标分析结果
        4.3.2 词缀作为高水平语言因素对首次注视位置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5 总讨论
    5.1 维吾尔语阅读中的偏向注视位置
    5.2 维吾尔语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因素
        5.2.1 词长和词空格作为低水平视觉线索对于注视位置的影响
        5.2.2 词缀作为高水平语言因素对注视位置的影响
6 结论
7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7.1 创新之处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对数字化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变量确定
    (三)被试选择
    (四)实验材料
四、实验结果
    (一 )语言图式对数字化阅读中眼动指标和测试成绩的影响
    (二 )内容图式对数字化阅读中眼动指标和测试成绩的影响
    (三)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交互作用
五、结果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6)英语阅读中非视觉信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意义的体现
2 英语阅读中非视觉信息的作用
3 非视觉信息对英语阅读的启示
    3.1 掌握词语隐含意义
    3.2 丰富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及经验知识
    3.3 提高阅读速度
    3.4 充分运用阅读策略

(7)非视觉信息与SSR的互相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非视觉信息与SSR的相互作用
    (一) 非视觉信息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持续默读的效率
    (二) 长期持续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非视觉信息阅读的能力
三、非视觉信息与SSR的应用
    (一) 长期坚持持续默读
    (二) 充分利用非视觉信息进行阅读
        1. 了解词的隐含意义。
        2. 丰富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常识。
        3. 运用阅读策略。

(8)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认知过程及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阅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 阅读模式研究
        1.2 阅读认知研究
    2 阅读的问题
    3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章 阅读的认知观
    1 阅读的认知内涵
    2 阅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3 阅读的语言认知观
        3.1 拼字辨析
        3.2 音位解码
        3.3 词汇识别
        3.4 句子理解
        3.5 语篇理解
    4 小结
第三章 阅读信息的处理
    1 引言
    2 阅读的信息和记忆
        2.1 阅读信息
        2.2 阅读记忆
        2.3 自动化阅读
    3 阅读信息的处理方式
        3.1 系列处理和平行处理
        3.2 阅读信息的处理流程
    4 阅读信息处理的交互性
        4.1 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处理的交互性
        4.2 阅读文本和大脑的交互性
        4.3 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互性
        4.4 注意系统的交互性
    5 小结
第四章 阅读模式和策略
    1 引言
    2 阅读模式理论基础
        2.1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
        2.2 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2.3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
        2.4 阅读模式的关联性
        2.5 小结
    3 阅读策略问题
    4 前人实证研究
        4.1 付博的研究
        4.2 苏佳卓的研究
        4.3 陈保红的研究
        4.4 魏静静的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方法
    1 引言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综述
    4 研究对象和抽样步骤
    5 工具和衡量手段
    6 研究步骤
    7 数据收集和处理步骤
    8 信度分析
第六章 数据统计和分析
    1 研究方法重述
    2 数据统计和分析
        2.1 访谈数据整合
        2.2 问卷数据整合
        2.3 实验数据整合
    3 讨论
        3.1 利弊和使用选择问题
        3.2 模式使用度与阅读水平相关性问题
        3.3 阅读加工策略问题
        3.4 模式有效性问题
        3.5 其它问题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1 问题和研究步骤的重述
    2 研究结论
    3 提高二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4 本研究的弱点
    5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I 阅读教学模式问卷和访谈调查
    附录 II 阅读模式问卷和访谈调查
    附录 III 阅读加工策略问卷调查
    附录 IV 问卷组和实验组英语阅读水平前测
    附录 V 实验组英语阅读水平后测

(9)中文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阅读中眼动的基本问题
        1.1 眼跳和注视
        1.2 眼跳潜伏期
        1.3 再注视
        1.4 跳读
    2 阅读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2.1 眼球运动模型(oculomotor models)
        2.2 认知加工模型(cognitive models)
    3 拼音文字阅读中的注视位置效应
        3.1 偏向注视位置和最佳注视位置
        3.2 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因素
    4 中文阅读中的注视位置效应
        4.1 中文书写文本的特点
        4.2 中文阅读的注视位置效应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与设计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思路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低水平视觉线索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1 汉字笔画数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3 实验2 汉字结构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4 实验3 词边界信息对词切分模糊词组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5 综合讨论
        6 研究一结论
    研究二 高水平语言因素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4 合成词结构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3 实验5 同首词素异结构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
        4 综合讨论
        5 研究二结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 中文阅读过程中的注视位置效应
    2 注视位置效应对建构中文眼动控制模型的启示
    3 研究注视位置效应的方法论
    4 注视位置效应研究在中文阅读教与学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非视觉信息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眼动研究[D]. 宋子明.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庄颖颖.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3]英语阅读教学中感知学习风格与教材插图交互作用调查研究 ——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为例[D]. 黄誗俐. 闽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维吾尔语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影响因素的眼动研究[D]. 张玉晶.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5]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对数字化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J]. 赖文华,王佑镁,杨刚. 电化教育研究, 2015(07)
  • [6]英语阅读中非视觉信息的应用[J]. 周春艳. 海外英语, 2014(02)
  • [7]非视觉信息与SSR的互相作用研究[J]. 周春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3(04)
  • [8]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认知过程及其有效性研究[D]. 倪锦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9]中文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研究[D]. 孟红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12(09)
  • [10]探析非视觉信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与应用[J]. 苏琴.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1)

标签:;  ;  ;  ;  

非视觉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