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纵隔类癌的CT表现

一例纵隔类癌的CT表现

一、1例纵隔类癌的CT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陈优,何来昌,谭永明,占雅如,黄雨滢,陈静婷[1](2020)在《少见部位原发性类癌的影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少见部位原发性类癌的影像表现及病理表现,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类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术前6例行CT平扫及增强,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1例仅行CT增强,另有1例行CT增强及MRI平扫。结果 10例少见部位原发类癌,男7例,女3例。鼻腔、喉部、膀胱各1例,肾脏3例,纵隔4例(均来源于胸腺),其中2例为非典型类癌,其余8例均为典型类癌。1例鼻腔内原发类癌(非典型)MRI上表现为右侧鼻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侵犯右侧中下鼻甲、翼腭窝、右侧上颌窦、右侧筛窦以及右侧中下鼻甲,肿块呈不均匀强化。1例喉部原发类癌CT增强仅见会厌软组织稍增厚,MRI平扫示右侧声带不均匀增厚,喉腔内不规则小结节。4例纵隔原发类癌(其中1例为非典型类癌),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软组织,1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示3例(2/3均匀强化)轻中或中度强化,1例(1/3)明显均匀强化。3例肾脏原发类癌,平扫2例呈囊实性,1例呈实性,实性肿块患者已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3例内均见钙化;增强扫描示2例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较明显不均匀延迟性强化,囊变区不强化,1例实性肿块轻度延迟性强化。1例膀胱原发类癌表现为左侧膀胱三角区肿块,呈囊实性以广基底与膀胱相连,增强扫描病灶明显环形强化,囊变区不强化。结论鼻腔、喉部、膀胱、肾脏、纵隔等部位的原发类癌很罕见,影像学上多以实性肿块或囊实性肿块形式存在,其中鼻腔类癌软组织肿块多呈填充样改变;喉部类癌一般体积小,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纵隔内类癌多为轻中度强化,肿块内明显强化的线样血管或可作为纵隔胸腺类癌的提示;肾脏原发类癌一般肿块较大,常出现坏死、囊变,钙化相对少见,多呈实性或囊实性,增强扫描实性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可有延时性强化;膀胱类癌多发生于膀胱三角区/侧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可有强化。当鼻腔、喉部、纵隔、肾脏、膀胱等部位影像学出现以上表现,尤其是临床上出现典型类癌综合征时,可以提示类癌的可能,但最终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刘东[2](2020)在《EBUS-TBNA诊断的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38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8例EBUS-TBNA证实为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谱构成、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为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PCCM-2),行EBUS-TBNA并经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等资料,分析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谱构成,并比较引起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不同疾病的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男性9例,占23.68%,女性29例,占76.32%,年龄于25-73岁之间,平均年龄50.81±12.19岁。有吸烟史患者5例,无吸烟史患者33例。2.EBUS-TBNA穿刺纵隔淋巴结个数及穿刺针数:对24个气管旁淋巴结(4R组22个,4L组2个)、35个隆突下淋巴结(7组35个)、1个肺门淋巴结(10R组1个)、7个叶间淋巴结(11R组5个,11L组2个)、1个叶淋巴结(12R组1个)共68个淋巴结进行了穿刺活检,共穿刺144针,平均每个淋巴结穿刺2.12针,平均每个病例穿刺3.79针。3.38例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患者的疾病谱构成:病因明确的病例共32例,占84.21%,病因不明确的病例共6例,占15.79%。32例病因明确病例的临床诊断分别是:结节病16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3例,真菌感染1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矽肺1例,其所占比例分别是42.11%,34.21%,2.63%,2.63%,2.63%。4.临床特点分析:结节病以咳嗽(56.25%),胸闷、气短(43.75%),咳痰(37.50%)为主;纵隔淋巴结结核以咳嗽(92.31%),咳痰(76.92%),发热(61.54%)为主。4例结节病患者无症状。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发热、咳嗽的发病率多于结节病患者(P<0.05)。5.支气管镜特点分析:在结节病患者中,前三位最常见镜下表现分别为黏膜充血水肿(75.00%)、气道分泌物(68.75%)、结节(43.75%);在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前三位最常见镜下表现分别为气道分泌物(76.92%)、黏膜充血水肿(69.23%)、结节(53.85%)。结节病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各镜下表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影像学特点分析:结节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病变以双侧、多发为主,淋巴结短轴直径(short axis diameter,SAD)平均值为18.83±7.39mm,SAD以10~20mm(包括20mm)区间内最多,共7例(43.75%),肺结节影、胸膜下结节、小叶间隔增厚为其前三位影像学表现,分别占入组结节病患者的56.25%、37.50%、37.50%。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纵隔淋巴结病变以双侧、多发为主,SAD平均值为20.33±4.44mm,SAD以10~20mm(包括20mm)区间内最多,共5例(38.46%),肺结节影、胸膜下结节、斑片/实变影为其前三位影像学表现,分别占入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的53.85%、38.46%、38.46%。二者纵隔淋巴结的短轴直径、数目、部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核患者可伴有空洞、胸腔积液等表现,结节病无上述表现。7.随访结果:完成随访患者27例(其中结节病13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0例)。13例结节病患者中,症状好转12例(92.32%);9例患者接受治疗(激素或激素联合抗结核治疗),其中淋巴结变小7例(58.33%),淋巴结无明显变化2例(16.67%);未接受治疗4例,其中淋巴结变小3例(25.00%)。1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中,症状好转10例(100.00%);9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其中淋巴结变小7例(70.00%),淋巴结无明显变化1例(10.00%)。结论:1.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以结节病为最常见病因,纵隔淋巴结结核为第二常见病因。2.结节病患者平均年龄大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发热、咳嗽的发病率多于结节病患者。3.结节病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在支气管镜表现无显着差异。4.结节病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在纵隔淋巴结的直径、数目、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核患者可伴有空洞、胸腔积液等表现,结节病无上述表现。5.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预后良好,部分结节病患者可自愈。

瞿姣,袁欣,赵卫,李德艳,杨亚英[3](2019)在《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灶位于鼻腔鼻窦7例,纵隔14例,肾脏2例,膀胱4例,前列腺2例,肝脏1例,卵巢1例。30例行CT检查,平扫+增强26例,平扫4例;11例行MRI平扫+增强。病变均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强化程度及方式不一,8例DWI高b值扩散受限呈混杂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1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28/31伴坏死,2/31伴钙化,31/31伴周围组织侵犯,17/31伴淋巴结转移。7例鼻部神经内分泌癌周围骨质均表现为膨胀性与浸润性破坏并存。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中,12/14见分隔样强化或小血管穿行征。结论: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表现为大肿块,坏死常见,钙化少见,极易侵犯周围结构。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周围骨质膨胀性与浸润性破坏并存且不伴骨质硬化,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伴分隔样强化或瘤内血管穿行征较具特征性。

吴靖雯,吴建满,罗敏,孙维路,马明平[4](2019)在《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内分泌癌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表现。结果 8例位于前纵隔,8例位于前中纵隔,3例位于中纵隔,2例位于中后纵隔,1例位于后纵隔。10例呈类圆形或多结节融合状,1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18例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囊变;9例出现钙化,表现为散在或多发斑片状、弧形钙化。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12例,明显强化4例,静脉期12例病灶内可见多发迂曲小血管影。结论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当前中纵隔出现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物,病灶内出现灶性坏死或大片状坏死伴散在斑片状钙化灶,增强扫描不均匀中度强化伴静脉期多发小血管影,则高度提示本病的可能,但确诊仍需病理。

陈涛,陈伟,吴彩云,曾宪升,严静东[5](2019)在《肺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与PET-CT表现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CT与PET-CT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肺原发性LCNEC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10例均行胸部CT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全身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检查。结果CT扫描示10例肿瘤中央型及周围型各5例;9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缘见毛刺;7例边界清晰;7例密度不均匀,其中4例内见囊变坏死区,3例见点片状钙化;5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5例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4例肺内见小结节;1例邻近肋骨骨质破坏;1例肝脏及双侧肾上腺区多发转移灶。18F-FDG PET-CT扫描示2例肺内肿块、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呈明显高代谢,提示肺恶性占位伴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理示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核为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示9例Syn、CD56及CK呈阳性,7例Cg A、6例Ki-67、4例TTF-1、3例NSE及2例CEA呈阳性。结论肺原发性LCNE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上病灶多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伴邻近胸膜增厚、粘连或纵隔淋巴结肿大;PET-CT上呈明显高代谢伴同侧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但确诊仍需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周金鑫[6](2018)在《18F-FDG PET/CT在库欣综合征临床诊断及其糖代谢研究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ACTH依赖的库欣综合征患者定位诊断以及糖代谢紊乱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至2018年1月本中心行18F-FDG PET/CT检查的ACTH依赖的库欣综合征患者47例,比较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垂体MR、双侧岩下窦采血以及18F-FDG PET/CT在库欣病中的诊断效能。同时,回顾性纳入本中心上述时间段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库欣综合征患者52例,分为非糖尿病组(CS-N)和糖尿病组(CS-D);选择18F-FDG PET/CT检查的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体检者33名(Control),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20人(T2DM)作为对照。分别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多部位骨骼肌、脂肪的SUVmax及其组织厚度。并将血皮质醇、血促肾上腺激素(ACTH)以及糖、脂、骨、生长代谢等相关指标与骨骼肌、脂肪的SUVmax及其厚度行相关性分析。比较CS-N与CS-D组各临床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探讨库欣综合征患者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在库欣综合征诊断方面,ACTH水平大于161.8pg/ml可作为能够定位病灶的标准。仅根据18F-FDG PET/CT中垂体SUVmax无法准确诊断库欣病。本研究中20例EAS患者病理类型分别为:纵隔类癌11例、支气管类癌4例、胰腺NETs 4例,鼻腔内的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其SUVmax分别为7.1±2.4(3.5-10.1)、2.0±0.1(1.9-2.2)、13.2±8.3(4.8-26.4)、10.6。纵隔EAS容易复发转移(45.5%),复发灶多呈低代谢,SUVmax 2.0-3.2。肺内结节中典型的支气管类癌代谢较低,而感染灶代谢较高,结合CT形态有助于鉴别诊断。18F-FDG PET/CT中胰腺EAS均呈高代谢,其诊断特异度甚至高于胰腺MR。此外,18F-FDG PET/CT对在外周及中枢双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糖代谢方面,18F-FDG PET/CT显像示库欣综合征患者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远不及同等血糖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CS-D组患者的肱二头肌、腰大肌、肩胛下肌、冈下肌SUVmax均显着高于其余三组,而脂肪组织存在部位差异,表现为CS-D组颈部皮下脂肪SUVmax降低、CS-N组腹腔脂肪SUVmax升高。在结构方面,库欣综合征患者存在广泛的骨骼肌含量减少和脂肪堆积,BMI指数的升高是库欣综合征患者发生糖尿病除了皮质醇以外另一个主要危险因素。生长激素、成骨活性与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脂肪的葡萄糖摄取及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8F-FDG PET/CT在ACTH依赖的库欣综合征定位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库欣综合征引起的糖尿病以胰岛细胞功能受损为主,胰岛素抵抗并不显着。库欣综合征患者肌肉广泛性萎缩,在血糖升高时葡萄糖摄取增高;脂肪囤积则以颈部皮下和内脏脂肪为主。生长代谢、成骨活性在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脂肪葡萄糖摄取以及结构的变化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

卢海波,朱丽,钟晶,吴建伟[7](2015)在《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MRI以及PET/CT征象,以便对肿瘤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结果 5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分别位于前纵隔2例、中纵隔2例、后纵隔1例。其中4例呈浸润性生长、包绕周围血管,1例位于隆突下呈膨胀性生长;4例CT检查呈中度强化。1例在MRI上呈不均匀性较长T1较长T2信号,3例行18F-PET-CT检查,最大摄取值中位数(SUVmax)为9.2(6.728.5)。本组5个病例全部发生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均为Ⅳ期,并接受放化疗。结论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呈浸润性生长、不均匀软组织密度或信号、中度对比增强、易转移、糖代谢明显增高等特点,影像检查有利于肿瘤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

孙传恕[8](2011)在《纵隔实性病变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纵隔实性病变的影像与病理学特征;以病理学为基础,对比分析纵隔实性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探讨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期为纵隔病变的病理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并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纵隔实性病变86例,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11-82(平均50.6)岁。依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及组织形态分为7组,分别为胸腺瘤10例,胸腺鳞癌10例,其他上皮源性肿瘤(癌)15例,小细胞性恶性肿瘤32例,间叶来源肿瘤4例,生殖细胞肿瘤5例,良性病变10例。全部病例均进行至少一次胸部MSCT(4排或16排)检查,行常规及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有胸部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阅片,重点观察纵隔实性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病灶密度及有无纵隔血管侵袭等。病理切片由2位有病理诊断经验的病理科医师双盲阅片,并对于结果不一致或诊断依据不充分的病例,补充部分免疫组化染色后由2位病理医师会诊后确定诊断。结果:1、86例纵隔实性病变中,恶性肿瘤76例(88.4%),良性病变10例(11.6%),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前纵隔(77.6%),形态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86.8%),边缘模糊(72.4%),密度不均(72.4%),及不均匀中等度强化(86.8%),明显与良性病变不同(P值均为0.000)。2、胸腺肿瘤20例,其中胸腺瘤10例,胸腺鳞癌10例,均位于前纵隔。在肿物直径>5cm、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及钙化等CT特征中,B3型胸腺瘤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组织类型;而胸腺鳞癌所占的百分数则明显高于胸腺瘤,比较胸腺瘤与胸腺鳞癌的形态、边缘及密度改变,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0.05)。3、其它上皮源性肿瘤15例,其中非胸腺来源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非胸腺鳞癌)9例,腺癌3例,非典型类癌3例。肿瘤多位于中纵隔及纵隔旁分别占86.7%和80%。比较胸腺鳞癌和非胸腺鳞癌的CT特征,二者在纵隔分布上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33),非胸腺鳞癌均位于中纵隔偏于一侧,而胸腺鳞癌均位于前纵隔,50%居中。4、小细胞性恶性肿瘤32例,包括淋巴瘤16例,小细胞癌12例,髓细胞肉瘤、浆细胞瘤、PNET和小圆细胞瘤各1例。平均年龄44.8(1182)岁,其中淋巴瘤平均37.6岁,男性平均59岁,女性平均27.8岁。小细胞癌平均56.5岁,男性平均54.1岁,女性平均61.3岁。32例中,淋巴瘤和小细胞癌分别占50%和37.5%。淋巴瘤在发病年龄、纵隔分布、病灶密度上与小细胞癌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0.05)。小细胞性肿瘤与上皮源性肿瘤对比,二者在纵隔分布、病灶密度及是否存在血管侵袭性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5)。小细胞性肿瘤多位于前纵隔,肿瘤密度多小于40Hu,肿块更易压迫血管移位并侵袭包绕血管。5、间叶源性肿瘤4例,其中间皮瘤3例,单向性滑膜肉瘤1例。平均年龄52.3(2077)岁。间皮瘤位于前纵隔,形态不整,边缘模糊,并累及胸膜。滑膜肉瘤位于后纵隔,圆形,边缘光滑,局部椎体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6、生殖细胞肿瘤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4(2482)岁。其中未成熟畸胎瘤4例,精原细胞瘤1例。均位于前纵隔,圆形或类圆形,与纵隔血管间分界不清。病灶均大于5cm。增强CT扫描轻中度强化。7、良性病变10例,平均年龄56.4(2158)岁,其中良性肿瘤4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胸骨后甲状腺肿各1例),良性病变4例(结核病2例,结节病2例)。前纵隔1例,见于胸骨后甲状腺肿;中纵隔3例,其中神经纤维瘤1例,结节病2例;后纵隔6例,为神经鞘瘤和结核病。神经鞘瘤均位于脊柱旁沟,1例可见椎间孔扩大。神经纤维瘤呈柱状,经胸廓入口延伸至颈部。胸骨后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腺相连。结节病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核病1例病灶内钙化,邻近椎体破坏,1例见邻近胸椎间隙变窄。增强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本研究通过对86例纵隔实性病变不同组织类型的CT征像分析和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前纵隔,形态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度强化,与纵隔良性病变明显不同。2、B3型胸腺瘤较其它类型更多见肿物直径≥5cm、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及钙化等CT特征。胸腺癌与B3型胸腺瘤CT表现类似。3、位于前纵隔,居中的鳞状细胞癌提示胸腺来源,而位于中纵隔偏于一侧的鳞状细胞癌提示非胸腺来源。4、纵隔小细胞性恶性肿瘤多见于淋巴瘤和小细胞癌。对于小细胞肿瘤,年龄小于40岁、位于前纵隔、病变密度大于40Hu的纵隔小细胞恶性肿瘤倾向于淋巴瘤,而年龄大于40岁、位于纵隔旁及密度小于40Hu的病变倾向小细胞癌。5、在小细胞性恶性肿瘤与上皮源性肿瘤病理鉴别存在困难时,如果影像学表现为肿块位于前纵隔、铸型包绕纵隔大血管及密度不均匀时有助于诊断小细胞性肿瘤。

祁瑾,叶兆祥,肖建宇,白广鑫,战忠利[9](2007)在《支气管肺类癌: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CT表现并与病理改变进行对照,了解各种CT征象的病理基础,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支气管肺类癌,将CT表现与病理改变进行对照。结果:32例肺类癌CT上表现为中心型(21例)或周围型(11例)。肿块直径在1~6.6cm之间,呈圆形或卵圆形(17例)、分叶状(9例)或不规则形(6例),病灶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少数(6例)在肿块内见点彩状或弥漫样钙化。10例作增强扫描检查,肿瘤均有中度至明显强化,半数CT值上升50Hu以上,平均上升43Hu。结论:支气管肺类癌的CT表现与其病理特征一致。境界清楚、边缘光滑、钙化发生率较高,强化明显、较少转移以及"粘液嵌塞征"、"平行征"等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韩丹,巫北海,宋光义[10](2003)在《纵隔和胸腺类癌的CT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析纵隔和胸腺类癌的CT表现 ,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1994年~ 2 0 0 1年间经 6所医院病理证实的 6例胸腺类癌和 6例纵隔类癌共 12例进行临床、病理、CT对照分析。结果 :①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 ,极少出现类癌综合征 ;②CT表现为前上纵隔或向前上纵隔生长的肿块 ,常位于心底部大血管和心包周围 ,沿血管间隙生长 ,易压迫或侵犯大血管和心包 ,造影后轻中度强化 ,易发生胸内外转移 ;③CT表现与病理、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纵隔和胸腺类癌较罕见 ,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 ,但确诊需依靠病理

二、1例纵隔类癌的CT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纵隔类癌的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少见部位原发性类癌的影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CT/MRI表现(图1~5)
    2.2 病理表现
3 讨论
    3.1 鼻腔原发类癌
    3.2 喉部原发类癌
    3.3 纵隔原发类癌
    3.4 肾脏原发类癌
    3.5 膀胱原发类癌

(2)EBUS-TBNA诊断的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3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检查仪器及方法
    3.图像分析
结 果
讨 论

(4)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影像学分析: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 部位:
        2.1.2 大小及形态:
        2.1.3 密度及强化特征:
        2.1.4 坏死囊变及钙化:
        2.1.5 周围浸润及转移:
    2.2 病理结果:
3 讨论

(5)肺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与PET-CT表现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检查设备和方法
    1.3 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CT表现
    2.218F-FDG PET-CT表现
    2.3 病理免疫学表现
3 讨论
    3.1 肺原发性LCNE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
    3.2 肺原发性LCNEC的影像学表现
    3.3 鉴别诊断

(6)18F-FDG PET/CT在库欣综合征临床诊断及其糖代谢研究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中文
    绪论
    第一部分:~(18)F-FDG PET/CT在 ACTH依赖的库欣综合征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1.引言
        2.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依据
        2.3 实验室指标
        2.4 ~(18)F-FDG PET/CT显像
        2.5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影响ACTH依赖的库欣综合征患者原发灶检出的因素
        3.2 ~(18)F-FDG PET/CT在库欣病中的诊断价值
        3.3 ~(18)F-FDG PET/CT在异位ACTH中的价值
        3.4 ~(18)F-FDG PET/CT在中枢及外周同时存在病灶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4.讨论
        5.结论
        6.图表
    第二部分:基于~(18)F-FDG PET/CT研究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及脂肪组织的糖代谢规律
        1.引言
        2.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依据
        2.3 实验室指标
        2.4 ~(18)F-FDG PET/CT显像
        2.5 图像分析
        2.6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的葡萄糖摄取规律
        3.2 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主要影响因素
        3.3 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可能的影响因素
        3.4 库欣综合征各部位脂肪葡萄糖摄取的差异及可能影响因素
        4.讨论
        5.结论
        6.图表
    第三部分: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脂肪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依据
        2.3 实验室指标
        2.4 ~(18)F-FDG PET/CT显像
        2.5 图像分析
        2.6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脂肪的形态的变化规律
        3.2 库欣综合征患者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因素
        3.3 库欣综合征患者脂肪堆积的影响因素
        3.4 脂肪堆积是库欣患者出现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讨论
        5.结论
        6.图表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ENGLISH VERSION
    Introduction
    Part Ⅰ: Value of ~(18)F-FDG PET/CT in location of ACTH-dependent Cushing's syndrome
        1.Introduction
        2.Study subjects and methods
        2.1 Study subjects
        2.2 Criteria of diagnosis
        2.3 Laboratory tests
        2.4 ~(18)F-FDG PET/CT imaging
        2.5 Statistical analyses
        3.Results
        3.1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tection of ACTH-dependent CS’s primary lesions
        3.2 Diagnostic value of ~(18)F-FDG PET/CT for CD
        3.3 Diagnostic value of ~(18)F-FDG PET/CT for EAS
        3.4 Diagnostic value of ~(18)F-FDG PET/CT for CS patients with both central and peripheral suspected lesions
        4.Discussion
        5.Conclusion
        6.Figures and Tables
    Part Ⅱ: Glucose Metabolism Changes of Skeletal Muscle and Adipose in CS Patients studied by ~(18)F-FDG PET/CT
        1.Introduction
        2.Study subjects and methods
        2.1 Study subjects
        2.2 Criteria of diagnosis
        2.3 Laboratory tests
        2.4 ~(18)F-FDG PET/CT imaging
        2.5 Image Analyses
        2.6 Statistical analyses
        3.Results
        3.1 Glucose uptake of skeletal muscle in patients with Cushing’s syndrome
        3.2 Major effect factors of skeletal muscle glucose uptake in CS patients
        3.3 Possible effect factors of skeletal muscle glucose uptake in CS patients
        3.4 Difference of adipose tissues’ glucoseuptake in various parts and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S patients
        4.Discussion
        5.Conclusion
        6.Tables and Figures
    Part Ⅲ: Mass changes of skeletal muscles and adipose tissues in patients with Cushing’s syndrome and their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1.Introduction
        2.Study subjects and methods
        2.1 Study subjects
        2.2 Criteria of diagnosis
        2.3 Laboratory tests
        2.4 ~(18)F-FDG PET/CT imaging
        2.5 Image Analyses
        2.6 Statistical analyses
        3.Results
        3.1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skeletal muscle and fat
        3.2 Factors affecting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3.3 Factors affecting Fat accumulation
        3.4 Fat accumulation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diabetes in Cushing patients
        4.Discussion
        5.Conclusion
        6.Figure and Tables
    Full text conclusion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7)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起源、临床、病理及免疫
    3.2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及意义
    3.3 鉴别诊断

(8)纵隔实性病变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9)支气管肺类癌: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理表现
    1.3 CT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1例纵隔类癌的CT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少见部位原发性类癌的影像分析[J]. 陈优,何来昌,谭永明,占雅如,黄雨滢,陈静婷.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0(08)
  • [2]EBUS-TBNA诊断的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38例分析[D]. 刘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表现[J]. 瞿姣,袁欣,赵卫,李德艳,杨亚英. 放射学实践, 2019(10)
  • [4]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J]. 吴靖雯,吴建满,罗敏,孙维路,马明平. 福建医药杂志, 2019(05)
  • [5]肺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与PET-CT表现及病理分析[J]. 陈涛,陈伟,吴彩云,曾宪升,严静东.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9(06)
  • [6]18F-FDG PET/CT在库欣综合征临床诊断及其糖代谢研究中的价值[D]. 周金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J]. 卢海波,朱丽,钟晶,吴建伟. 东南国防医药, 2015(03)
  • [8]纵隔实性病变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D]. 孙传恕.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9]支气管肺类癌: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 祁瑾,叶兆祥,肖建宇,白广鑫,战忠利. 中国肿瘤临床, 2007(21)
  • [10]纵隔和胸腺类癌的CT表现[J]. 韩丹,巫北海,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3(07)

标签:;  ;  ;  ;  ;  

一例纵隔类癌的CT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