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106例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

白塞病106例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

一、白塞氏病l06例临床分析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叶瑞贤,张锡宝[1](2021)在《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沙利度胺在临床的应用已经有60余年,因其具有镇静止痒、抗炎、免疫调节、抑制血管生成及抗肿瘤作用,在临床的适应症逐渐扩大。目前,沙利度胺在皮肤科可以用于血管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口腔黏膜疾病、瘙痒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大疱性皮肤病等。本文就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在皮肤疾病的应用现状以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刘滨,刘维[2](2021)在《刘维教授从阴毒论治白塞氏病学术思想》文中提出刘维教授以阴毒立论,选用地榆甘草汤加减方治疗白塞氏病。阴毒致病,常体现为毒邪伤及阴分。白塞氏病从临床所见,认为毒邪可侵犯太阴、少阴、厥阴经络,尤以太阴脾经受伤为着。地榆甘草汤能入阴解毒,敛疮止溃,对白塞氏病口腔、外阴及肠胃溃疡效果明显,在临床使用中还应依据毒邪的性质和所侵犯的部位随症加减。文章同时对地榆甘草汤治疗白塞氏病的免疫机制加以论述。

张羽[3](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及外阴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疾病发展至后期可累及多个系统。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西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暂无特效药物,治疗上主要以局部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但西药大多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学从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出发,有一定的优势,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使用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历史悠久,其相关治疗经验代代相传,白塞病的中医药治疗也在传承中不断的创新,但目前尚无对于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系统的文献分析,归纳与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与现状,了解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及现状对于未来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及创新有重要意义,故本课题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大致规律与方向,为未来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临床及科研的参考。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丰富,本课题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总结其用药方式和辨治规律,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整体规律与方向的基础上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与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治疗白塞病提供参考。2.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二十年(2000-2020)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临床及科研的参考,并对周彩云教授临床治疗白塞病的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临床诊治白塞病的经验进行探讨与总结,探索周师治疗白塞病的辨证思路与用药规律。3.研究方法3.1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对中医药治疗白塞病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通过阅读筛查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EXCEL及CiteSpace对文献中的内容(文献发表时间、刊载期刊、核心作者、文献类型、中医证型及中医治疗)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与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与诊疗规律。3.2数据挖掘研究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西苑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的白塞病患者,共纳入80例,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由周彩云教授本人诊治,整理记录信息完善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中医诊断与辨证治则、舌脉信息、方药等。通过数据挖掘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周彩云教授诊治白塞病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证型分布、药物频次、用药规律等,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总结周彩云教授诊治白塞病的学术经验。4.研究结果4.1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4.1.1文献基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330篇文献,其中名医经验78篇,病例报道35篇,临床研究115篇,实验研究6篇,理论研究64篇,综述类27篇,文献研究5篇;年度发文量虽然较为波动,但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根据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析文献发文地区分布,330篇文献分别分布在我国22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其中排名前十的地区为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广东省、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及辽宁省;纳入的330篇文献分别分布在119种期刊中,刊登文献量排名前十的文献分别为新中医、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河北中医、风湿病与关节炎、山东中医杂志、中医研究、中国民间疗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及陕西中医。4.1.2中医辨证与用药特征因综述类文献中涉及到的辨证分型及用药与名医经验类、临床研究类等类型文献内容有相同之处,故综述类文献仅用于分析文献基本特征,不用于辨证及用药特征的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及用药特征的文献共303篇。纳入的303篇文献中,辨证分型出现的证型频次共计185次,共74种不同证型,将74种不同证型提取其关键词进行分类,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阴虚、热毒、脾虚、血瘀、阳虚、气虚、肝郁、气滞、心火亢盛、血虚、血热;白塞病的治疗方法较为多样,其中涉及到内治法的文献共234篇,外治法9篇,内治法结合外治法60篇;白塞病内服汤药分为专方(自拟方)和验方,其中急性期验方使用频次最高的十种方剂为甘草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五味消毒饮、清胃散、赤小豆当归散、导赤散、黄连解毒汤,专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十味中药分别为生甘草、黄柏、黄芩、黄连、生地黄、当归、土茯苓、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疾病缓解期验方使用频次高于两次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参苓白术散、赤小豆当归散,专方使用的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十味中药分别为:茯苓、白芍、白术、当归、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麦冬;外治法中,熏蒸外洗方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冰片、黄连、白及等;针灸选穴选择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合谷、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脾俞。4.2数据挖掘研究结果4.2.1患者一般情况周彩云教授诊治的80个病案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44例,男女比例为1:1.22。年龄大多分布在20-60岁之间,占病例总数的83.8%。4.2.2患者基本症状纳入的白塞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82.1%)、关节痛(27.4%)、眠差(23.8%)、生殖器溃疡(22.6%)、纳差(15.5%)、结节性红斑(15.5%)、咽痛(14.3%)、面部痤疮(10.7%)等;舌象主要为舌红(60.0%)、舌淡红(26.35%)、舌暗(17.5%)、齿痕舌(13.8%);舌苔主要为苔黄腻(37.5%)、苔白(31.3%)、苔白腻(12.5%)、苔薄白(12.5%)、苔薄黄(7.5%)等;脉象主要为脉沉细(42.5%)、脉滑(27.2%)、脉弦(10.0%)、脉滑数(10.0%)、脉细(10.0%)、脉数(10.0%)等。4.2.3辨证及用药规律纳入的白塞病患者主要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61.3%)、脾虚湿困(13.8%)、气阴两虚(8.8%)、阴虚湿热(6.3%)、肝胆湿热(5.0%)、热毒蕴结(3.8%)等;主要治法治则为清热利湿(67.5%)、健脾利湿(12.5%)、益气养阴(8.8%)、滋阴清热(7.5%)、清热解毒(6.3%)、清肝泻火(6.3%)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金银花(90.5%)、生甘草(86.9%)、玄参(84.5%)、茯苓(78.6%)、当归(72.6%)、赤芍(65.5%)、牛蒡子(63.1%)、生薏苡仁(61.9%)、大青叶(50.0%)、浙贝母(47.6%)、芦根(45.2%)、白茅根(42.9%)、百合(41.7%)、蒲公英(39.3%)、黄连(31.0%)等;基于关联规则,得出核心药物8味,分别为金银花、玄参、赤芍、当归、生甘草、牛蒡子、茯苓、生薏苡仁,并得出65组高频药组,频次较高的药组分别为金银花-玄参、金银花-甘草、玄参-甘草、金银花-玄参-甘草、玄参-当归等;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得出1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芩、胖大海、木蝴蝶,白茅根、瓦楞子、大青叶,白茅根、赤芍,炙甘草、甘草、玄参、蒲公英、郁金、酸枣仁等,及8个新方组合,分别为黄芩、胖大海、木蝴蝶、大腹皮,白茅根、瓦楞子、大青叶、海螵蛸,白茅根、瓦楞子、赤芍、海螵蛸等。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330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白塞病的发病与湿毒、脾虚等病因密切相关,急性期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缓解期以补脾益肾养阴为主,通过对80个周师临床治疗白塞病的验效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周师临床诊疗白塞病,主要从湿、热、毒三邪入手,认为白塞病的关键病机为湿热毒蕴,脾虚湿困,瘀血贯穿始终,治疗大法为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活血化瘀。在临床用药方面,周师以四妙勇安汤为基础方加减辨证治疗。

刘静娜[4](2021)在《清热明目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热明目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大鼠眼前节的炎症反应及组织病理学表现,评估清热明目颗粒对EAU大鼠的疗效,以及对大鼠脾脏及淋巴结上清液中IL-2、IL-10、IL-17及IFN-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清热明目颗粒在EAU大鼠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Lewis大鼠30只,随机选取5只为空白组,余25只大鼠免疫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雷公藤组,每组各5只。将相同体积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binding protein,IRBP)R16多肽片段与含有2.5 mg/ml结核分枝杆菌H37RA完全弗氏佐剂(CFA)充分混匀后,皮下注射至大鼠进行免疫,建立EAU动物模型。免疫的同时,空白组、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予清热明目颗粒悬浊液灌胃,雷公藤组予含雷公藤甲素的悬浊液灌胃,连续7天。自免疫后第7天,每日在裂隙灯下观察各组大鼠双眼的眼前节表现,参照炎症分级对疾病进行评分;免疫后第15天摘除各组大鼠单侧眼球进行组织病理学处理,在显微镜下检查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切片,参照组织病理学分级进行评分;摘除各组大鼠单侧眼球后处死大鼠,收集脾脏及淋巴结孵育3天的上清液,ELISA测定各组上清液中IL-2、IL-10、IL-17以及IFN-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自免疫后第7天开始每日在裂隙灯下观察各组大鼠双眼的眼前节表现,自免疫后第8天起,造模组大鼠依次出现虹膜血管扩张、充血,前房浑浊,瞳孔缩小(膜闭)等炎症反应,成功建立EAU模型,造模成功率为100%。2免疫后第8~12天模型组大鼠炎症评分开始递增,且明显高于空白组,第13~15天炎症评分达到高峰,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后第9天,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炎症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免疫后第13天,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与模型组、雷公藤组比较,炎症评分显着降低(P<0.01),雷公藤组与模型组相比炎症评分降低(P<0.01);免疫后第15天,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炎症反应明显轻于模型组、雷公藤组,炎症评分显着降低(P<0.01);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组间各时间段炎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5天,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破坏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雷公藤组,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雷公藤组(P<0.01),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组间组织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上清液中IFN-γ、IL-2、IL-17表达明显升高,而IL-10的表达显着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显着降低了上清液中IL-2、IFN-γ的表达(P<0.01或P<0.05),同时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显着降低了IL-17的表达(P<0.01),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雷公藤组均提高了IL-10的表达(P<0.01或P<0.05)。与雷公藤组相比,清热明目颗粒给药组降低了上清液中IL-2、IL-17蛋白的表达(P<0.01),提高了IL-10的表达(P<0.01)。结论1清热明目颗粒能够减轻葡萄膜炎导致的视网膜组织损伤,降低眼内炎症反应,对EAU具有预防性的治疗效果。2清热明目颗粒能够显着降低IRBP特异性T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17的水平,提示清热明目颗粒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清热明目颗粒干预的IRBP特异性T细胞中IL-10水平显着升高,提示清热明目颗粒能促进IL-10的分泌,对EAU发生具有保护作用。3清热明目颗粒能够改善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严重程度,主要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来达到抗炎作用,这可能与细胞因子IL-10的调节相关,通过调节Th1/Th2的关系,达到改善EAU的目的。图8幅;表6个;参158篇。

林繄依[5](2021)在《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意义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是中药获得上市资格,实现其现代化价值,进而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即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与其来源方剂之间的关系。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提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为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选取源于经典古方的中成药品种,全面收集与之相关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研究证据三方面既存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系统梳理新时期中药评价的信息基础,构建涵盖上述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成为推动中药品种临床评价工作切实可行的方法。目的以中成药通塞脉片及作为其来源方剂的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为例,参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探索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即立足于中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之间的关系,从基础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整合以医案文献为代表的人用经验,和以相关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为内容的研究证据,实践多元证据集的构建方法,进而明确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并找出其待开发的潜在优势应用领域。方法1 理论分析参考“三结合”理念形成多元证据集构建思路。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收集梳理通塞脉片其来源古方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的相关古籍及现代研究成果,形成多元证据集的中医药理论基础。2 文献调查采用文献检索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纳入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类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原始研究。以计量分析的方法描述纳入文献的发表趋势、文献类型、疾病种类等,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绘制病种证据图。统计并阅读分析病例报告类型的文献,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相关的医案进行比对分析,以病种为基点对通塞脉片进行临床定位,从而整合人用经验方面的证据。3 系统评价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采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评判通塞脉片对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从而整合研究证据。结果1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从药味和组方角度来说,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力强,且能滋阴养血,对于以热毒内蕴、阴血亏虚或阴虚血瘀为主证的病症有针对性。顾步汤清热解毒之力略逊,补气滋阴之力更强,适用于热毒攻伐、气阴两伤、瘀血阻滞之证。而通塞脉片身兼二方之长,但作用更为和缓,更宜于瘀血阻络、气阴不足为主证的疾病的恢复期。2历年来四妙勇安汤及通塞脉片的研究数量较多,总体呈上升态势。顾步汤则受关注度较低,相关的原始临床研究以及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研究数量均较少,年均不足一篇。通过计量及聚类分析,发现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的治疗范围既源于在古籍中的主治病种,又结合现代的临床实际而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四妙勇安汤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多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而通塞脉片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则多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3经统计发现,四妙勇安汤与顾步汤的病例报告数量较多的病种与原方出处所载的主治病症“脱疽”基本相符。而临床医家在异病同治的辨证理念指导下,更将四妙勇安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做了极大的拓宽。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分析,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具体的、有别于其说明书的临床定位。4现有证据表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主动脉斑块与管腔面积比;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C反应蛋白水平。通塞脉片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四妙勇安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可以升高踝肱指数,降低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通塞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从基础理论角度看,通塞脉片的临床定位在证候方面是气阴不足、瘀血阻络,在病种方面为脱疽与脑梗死恢复期,且头疮作为通塞脉片潜在的主治病种,有待将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2从人用经验角度看,虽然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明确的临床定位,但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相关病例报告较为集中的病种如脱疽、心脑血管病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均应视为通塞脉片的潜在临床定位方向。3从研究证据角度看,通塞脉片对血脂指标、CEC计数等均有良好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方面有较高有效率,而其对炎症指标、病理指标、血粘度和踝肱指数等指标的作用,是将来研究可以选择的方向。4本课题以通塞脉片为例,系统梳理了现代中成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相关的基础理论、人用经验及研究证据,借鉴“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理念,构建了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探索了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为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与评价工作提供了方法学方面的示例。

汤舒玲[6](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中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网和Pub Med以上5个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为依据选择合格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利用Microsoft Excle2016、Matlab2018b和Gephi0.9.2、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用药频次、中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1篇,得到217条白塞病的处方,包含225种中药,累计使用频次达2314次。从功效分类来看,清热药(39.3%)使用最多,其次为补虚药(27%)、利水渗湿药(9.1%)、活血化瘀药(6.1%)、解表药(4.7%)、温里药(2.8%)。清热类药物中包括了清热燥湿药(12.2%)、清热凉血药(11.6%)、清热解毒药(10.2%)、清热泻火药(5.0%)、清虚热药(0.3%);补虚类药物中包括了补气药(14.6%)、补血药(7.1%)、补阴药(4.4%)、补阳药(0.1%)。从药物属性来看,中药四气中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次为热、温、平、凉;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心、肝、肺、脾、胃、肾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有甘草、生地黄、当归、赤芍、黄连、黄柏、牡丹皮、金银花、黄芩、茯苓、玄参等49味核心中药。关联分析得到两种、三种、四种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个数分别为10个、15个、6个。聚类分析可将前25味核心中药聚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包括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第二类包括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第三类包括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结论:中医治疗白塞病的药物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及补气药物为主。通过性味归经分析得出,中医治疗白塞病以寒性药物使用率最高,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心、肝、肺、脾、胃、肾为主。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塞病的治疗重视“湿”、“热”、“毒”、“瘀”、“虚”的基本病机,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疗以清热解毒、补气祛湿、凉血活血为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针对以上五大病机,总结出三类用药组合:针对湿热内蕴证型,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针对热入营血证型,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针对脾虚不运证型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本研究利用频次、复杂网络、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对现有文献中具有客观疗效的有关白塞病的组方用药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挖掘出的部分核心药物、强关联药对及药物组合。本研究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一些借鉴和新的思路,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有效地处方用药。

司东旭[7](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姜楠[8](2021)在《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成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早期干预,减少复发。方法:回顾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初诊的成年HSP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将资料较完整的HSP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诱因、首发症状、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用药等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转化为百分率,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最后,将经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资料共纳入成年HSP患者106例,其中男54例(50.9%),女52例(49.1%),男女性别比为1.03:1.0;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发病年龄(35.09±13.66)岁;有皮肤表现的106例(占100%),关节受累表现的32例(占30.2%),消化道受累表现的33例(31.1%),肾脏受累表现的50例(占47.2%)。2、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单因素分析:临床表现方面,感染、持续性紫癜、肾损害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发病季节、高血压、关节症状、消化道症状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方面,白细胞(W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尿蛋白、血尿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Ig G、Ig A、Ig M、C3、C4、白蛋白(ALB)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药物方面,未发现抗组胺药、皮质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影响成人HSP复发。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感染、持续性紫癜、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尿蛋白阳性为成人H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成人HSP复发率为25.5%,且发病6月内为复发高峰期,需严密监测;2、感染、持续性紫癜(>1个月)、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高、尿蛋白阳性为成人H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发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高血压、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PLT、Ig G、Ig A、Ig M、C3、C4、ALB水平及治疗用药与成人HSP复发无关。4、临床医生应该对具有复发高风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缩短患者病程,并为其远期预后提供帮助。

曾兴琳[9](2020)在《清心培土方贴脐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心火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清心培土方贴脐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心火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贴脐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并明确贴脐法治疗本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清心培土方贴脐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心火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运用随机数字分配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清心培土方贴脐,对照组予以清心培土方口服,两组均予以润肤剂及“蛇黄软膏”外用,疗程共为4周。通过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4周后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瘙痒、影响睡眠程度及SCORAD评分和治疗4周后的疗效指数等指标进而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各症状积分及SCORAD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的各症状积分、SCORAD评分、总有效率及疗效指数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的各症状积分、SCORAD评分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瘙痒及影响睡眠程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中药贴脐与中药口服在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各症状积分和SCORAD评分上疗效相当,且在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瘙痒及影响睡眠程度方面,中药贴脐较中药口服耗时更短。表明中药贴脐治疗特应性皮炎具有确切疗效,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

韩露[10](2020)在《PCT联合WBC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红皮病性银屑病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CT、WBC、CRP、ESR等指标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红皮病性银屑病(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GPP患者的血液学指标,以期为GPP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的89例GPP和EP患者。1.收集GPP和E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既往有无银屑病病史、发病诱因、是否发热、最高体温、局部皮损是否红肿热痛、淋巴结是否肿大、扁桃体是否肿大及是否有分泌物、病原学检查(包括来自于血、痰、脓、肺泡灌洗液、大便、尿液或其他培养物的标本)、胸部X线/CT、结核抗体、病毒抗体、WBC、NEU、LYM、NLR、PLT、PCT、ESR、CRP、中医证型、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2.根据有无发热,将89例患者分为发热组和不发热组,并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将发热组进一步分为低中热组和高热组;根据感染类型,将89例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疑似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和支原体、真菌、结核等感染组;根据中医证型将GPP患者分为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热组、阴虚血瘀组。3.按照不同组别分别比较WBC、NEU、NLR、PLT、PCT、ESR、CRP等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分析细菌感染组中WBC、NEU、PCT、CRP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P和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WBC单独和联合水平对GPP和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一般资料:(1)研究病例组成89例患者中共有GPP29例、EP60例。其中发热患者58例,包括细菌感染31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非感染16例,疑似细菌感染7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3例及系统性真菌感染1例;不发热患者31例,包括非感染30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和结核感染1例。(2)诱因:本研究89例GPP、EP患者中43例找到明确诱因,包括12例免疫抑制剂减量不规律、12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系统/外用不明药物、2例大面积外用激素突然停药、2例疲劳和7例其他原因(系统口服激素1例、服用“金银花露”1例、未行正规治疗1例、药物过敏1例、月经1例、中药外洗1例、使用胎盘素1例)。其中,免疫抑制剂减量不规律、上呼吸道感染、系统/外用不明药物为主要诱因。(3)性别:89例GPP和EP患者中共有男64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2.56:1。其中,发热组男42例,女16例;不发热组男22例,女9例。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男24例,女7例;非感染组男8例,女8例。(4)年龄:89例GPP和EP患者年龄5-81岁,平均(48.28±1.5)岁。其中,发热组年龄5-81岁,平均(44.97±20.73)岁;不发热组年龄26-81岁,平均(54.84±12.84)岁。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年龄11-68岁,平均(43.23±18.15)岁;非感染组年龄6-81岁,平均(46.56±22.51)岁。89例GPP和EP患者中,年龄<12岁者5例,占所有患者的5.62%;12岁≤年龄<18岁者4例,占所有患者的4.49%;18岁≤年龄<40岁者17例,占所有患者的19.10%;40岁≤年龄<60岁者37例,占所有患者的41.57%;年龄≥60岁者26例,占所有患者的29.21%。其中,年龄段在40-60岁所占比例最高,为GPP、EP好发年龄段。2.各组间参数比较:(1)发热组与不发热组参数比较:发热组WBC、NEU、NLR、PLT、ESR、PCT、CRP均高于不发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与不发热患者中非感染组比较(剔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细菌感染组中WBC、NEU、NLR、ESR、PCT、CRP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PL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参数比较(剔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细菌感染组的WBC、NEU、PCT、CRP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NLR、PLT、ESR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发热患者非感染组中低中热组与高热组参数比较:低中热组的NEU、NLR、PCT均低于高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PLT、ESR、CR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GPP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热组与阴虚血瘀组参数比较:WBC、NEU、NLR、ESR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与毒热炽盛组相比,NEU、NLR在阴虚血热组、阴虚血瘀组中均低于毒热炽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在阴虚血热组和阴虚血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毒热炽盛组相比,阴虚血瘀组的WBC低于毒热炽盛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阴虚血热组的WBC与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瘀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虚血瘀组相比,毒热炽盛组和阴虚血热组的ESR均高于阴虚血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毒热炽盛组和阴虚血热组间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PCT、CRP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感染组中WBC、NEU、CRP与PC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WBC与NEU存在显着相关(r=0.98,P<0.05),且两者与CRP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579,P<0.05;r=0.621,P<0.05),而与PCT之间相关性不高(r=0.275,P>0.05;r=0.245,P>0.05)。但PCT与CRP之间存在相关性(r=0.609,P<0.05)。4.GPP与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相关变量分析:将WBC、NEU、PCT、CRP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相关变量,结果显示PCT、WBC与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OR=1.01 P=0.06<0.1;OR=2.87 P=0.07<0.1)。5.PCT、WBC等指标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PCT和WBC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均具有一定检验效能:当PCT单独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最佳截断值为0.035ng/m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0、0.687;当PCT为0.155n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为0.458、0.800;当WBC单独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最佳截断值为10.315×109/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3、0.625;PCT联合WBC的检验效能较两者增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当联合因子截断值为0.4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0.900、0.68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GPP和EP的好发年龄段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CT、WBC均可作为GPP及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NEU、NLR、PCT与GPP、EP发热程度有关,其在评判GPP、EP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NEU、NLR在鉴别GPP毒热炽盛型与非毒热炽盛型(阴虚血热型、阴虚血瘀型)时具有参考意义;ESR在鉴别GPP阴虚血瘀型与非阴虚血瘀型(毒热炽盛型、阴虚血热型)时具有参考意义。GPP和EP发热原因复杂,临床需仔细搜索病原体,对免疫抑制和抗感染治疗抵抗患者应注意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

二、白塞氏病l06例临床分析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塞氏病l06例临床分析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
    1.1 镇静止痒
    1.2 抗炎、免疫调节
    1.3 抑制血管生成及抗肿瘤
2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2.1 血管性皮肤病
        2.1.1 麻风结节性红斑
        2.1.2 白塞氏综合征
        2.1.3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2.2 结缔组织病
        2.2.1 皮肤型红斑狼疮
        2.2.2 其他结缔组织病
    2.3 口腔黏膜疾病
        2.3.1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2.3.2 口腔扁平苔藓
        2.3.3 其他原因引起的口腔溃疡
    2.4 瘙痒性皮肤病
        2.4.1 瘙痒症
        2.4.2 结节性痒疹
    2.5 皮肤肿瘤
        2.5.1 Kaposi肉瘤
        2.5.2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2.5.3 恶性黑素瘤
        2.5.4 皮肤T细胞淋巴瘤
        2.5.5 皮肤Rosai-Dorfman病
    2.6 大疱性皮肤病
        2.6.1 寻常型天疱疮
        2.6.2 类天疱疮
        2.6.3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2.6.4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2.7 其他
3 不良反应
    3.1 致畸性
    3.2 外周神经炎
    3.3 深静脉血栓
    3.4 其他
4 结语

(2)刘维教授从阴毒论治白塞氏病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论述
2 治法方药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1
    3.2 病案2
    3.3 病案3
4 现代研究
5 小结

(3)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白塞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白塞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
        1.4 白塞病的诊断
        1.5 白塞病的西医治疗
        1.6 小结
    2. 白塞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古籍中的病因病机
        2.3 现代医家对狐惑病病因病机探讨
        2.4 中医药治疗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排标准
        1.3 确定分析类目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筛选报告
        2.2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时间分布及增长规律
        2.3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地区分布
        2.4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期刊分布
        2.5 核心作者
        2.6 关键词共现
        2.7 中医证型分布
        2.8 中医治疗基本情况
        2.9 中医药治疗的具体运用
    3. 讨论
        3.1 白塞病相关文献的整体状况分析
        3.2 中医治疗白塞病状况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排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数据挖掘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信息
        4.2 症状频次
        4.3 舌脉频次
        4.4 辨证分型
        4.5 治法治则频次
        4.6 药物频次
        4.7 四气、五味、归经频次
        4.8 高频药物使用剂量
        4.9 数据分析
    5. 讨论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2 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临床经验探讨
    6.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清热明目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物
        1.1.3 主要实验试剂
        1.1.4 主要实验器材
        1.1.5 相关药物制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制备
        1.2.3 给药剂量及药物干预
        1.2.4 眼部观察及炎症评分
        1.2.5 视网膜组织病理观察及评分
        1.2.6 标本采集及检测
        1.2.7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各组大鼠眼部观察及炎症评分
        1.3.2 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表现及评分
        1.3.3 大鼠IL-2、IL-10、IL-17 以及IFN-γ蛋白的表达水平
    1.4 讨论
        1.4.1 清热明目颗粒的相关研究
        1.4.2 成功建立EAU动物模型
        1.4.3 清热明目颗粒减轻EAU大鼠眼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病理损害
        1.4.4 清热明目颗粒能够抑制IL-2、IL-17及IFN-γ的表达,促进IL-10的分泌
    1.5 小结
结论
第2章 综述 中医治疗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
    2.1 西医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2.1.1 临床流行病学
        2.1.2 发病机制
        2.1.3 西医治疗
    2.2 中医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2.2.1 病因病机
        2.2.2 中医治疗
        2.2.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浅谈中医循证医学——双重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浅谈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与通塞脉片的源流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药品种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思路及其理论基础
    1 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意义及流程
    2 通塞脉片及其来源方剂
    3 方解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中药品种相关文献梳理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通过分析医案文献整合人用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2 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证据的整合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检索策略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古代医家对白塞病的认识
        1.1 狐惑病与白塞病的历史渊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现代医学对白塞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
        2.4 诊断标准
        2.5 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及内容
    1.研究对象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文献筛选和数据的管理
        2.2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2.3 数据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出与筛选结果
        3.2 药物的功效分类和性味归经的频次分析
        3.3 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5 聚类分析结果
    4.讨论
        4.1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白塞病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意义
        4.2 用药频次和药物属性分析
        4.3 核心药物和配伍规律分析
        4.4 现代医家对《金匮要略》的继承和发展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中医治疗白塞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相关程序
致谢

(7)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1.1 整体观念
        1.2 脏腑辨证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3.4 温润方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8)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成人HSP诊断标准
        2.1.3 本研究相关观察指标定义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病例收集
        2.2.2 随访时间、内容和方法
        2.2.3 分组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流行病学特征
        3.1.1 发病年龄、性别与季节
        3.1.2 发病诱因
        3.1.3 临床表现
    3.2 治疗情况
    3.3 复发情况
    3.4 成人HSP复发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3.5 成人HSP复发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临床症状与成人HSP复发相关性
    4.2 实验室指标与成人HSP复发相关性
    4.3 治疗用药与成人HSP复发相关性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清心培土方贴脐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心火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临床分型的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2.7 医学伦理原则
    3.试验设计
        3.1 计算样本量
        3.2 随机分组
    4.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案
        4.1.1 治疗组
        4.1.1.1 敷贴制作
        4.1.1.2 中药贴脐
        4.1.2 对照组
        4.1.3 基础治疗
        4.2 技术路线图
        4.3 观察方法
        4.3.1 一般项目记录
        4.3.2 疗效观察指标
        4.4 疗效判定标准
        4.5 安全性评价指标
        4.5.1 一般体格检查指标
        4.5.2 不良反应记录
        4.5.3 不良反应的分级
        4.5.4 安全性评价
        4.5.5 不良反应的处理
        4.6 观察方法与疗程
        4.7 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入组情况及脱落情况
        5.2 一般资料及基线分析
        5.2.1 一般资料
        5.2.2 基线比较
        5.3 临床疗效
        5.3.1 各组治疗前后SCORAD评分比较
        5.3.2 各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5.3.2.1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5.3.2.2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5.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5.3.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SCORAD评分比较
        5.3.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各症状积分比较
        5.3.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4 周后)疗效指数(%)比较
        5.3.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疗效等级资料比较
        5.4 不良反应记录
        5.5 典型病例
第二部分 讨论
    1.特应性皮炎中医论述
        1.1 疾病名称溯源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1.2.2 当代医家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方法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1.3.2.1 药物治疗
        1.3.2.2 非药物治疗
    2.脐疗的认识
        2.1 脐疗法的历史沿革
        2.2 药物贴脐疗法的理论论述
        2.3 药物贴脐疗法的临床应用
    3.本课题的选方用药依据
        3.1 辩证依据
        3.2 方药分析
        3.3 清心培土方中药的相关研究
        3.4 清心培土方现代研究进展
        3.5 贴脐药物中加用冰片依据
        3.6 蛇黄软膏选用依据
        3.7 蛇黄软膏药物分析
    4.药物贴脐疗法作用于AD的机理
        4.1 “经络理论”说
        4.2 “解剖结构”说
        4.3 “经络筋膜”说
        4.4 “生物全息”说
    5.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5.1 研究数据分析
        5.2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6.本课题的创新性
    7.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特应性皮炎的西医研究
    1.流行病学
    2.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2.1 遗传因素
        2.2 环境因素
        2.3 屏障功能障碍
        2.4 心理因素
    3.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3.1 一般治疗
        3.2 局部用药
        3.3 系统用药
        3.4 紫外线疗法
    参考文献
附录

(10)PCT联合WBC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红皮病性银屑病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组间参数比较
    3.3 细菌感染组中WBC、NEU、CRP与 PC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GPP与 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相关变量分析
    3.5 PCT、WBC等指标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讨论
    一、PCT联合WBC在 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二、PCT等炎症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GPP患者中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论文发表
致谢

四、白塞氏病l06例临床分析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J]. 叶瑞贤,张锡宝. 皮肤科学通报, 2021(04)
  • [2]刘维教授从阴毒论治白塞氏病学术思想[J]. 刘滨,刘维. 天津中医药, 2021(08)
  • [3]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D]. 张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4]清热明目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D]. 刘静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D]. 林繄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D]. 汤舒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7]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姜楠. 南昌大学, 2021(01)
  • [9]清心培土方贴脐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心火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曾兴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PCT联合WBC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红皮病性银屑病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D]. 韩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白塞病106例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