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洞区块水库精细描述研究

明洞区块水库精细描述研究

一、明——东块油藏精细描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0)在《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很多油田随着数十年的高速开采,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诸多区块已经处于特高含水期,储量的认识和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认识,掌握油气水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储量增值保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储量价值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为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开展特高含水期的储量价值评价,选择开发四十年并且综合含水大于90%的Z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掌握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目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发现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勘探维度、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定性维度的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并确定了评价研究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确立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层级关键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形成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标准。通过针对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确保综合评价结论能为ZY油田的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提升,以促使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李婉澜[2](2020)在《辽河油田锦99块杜家台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河油田锦99块主要的含油层系是杜家台油层,本次研究目的是通过精细分析油藏的各项参数,分析影响断块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进一步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发油藏的潜在能力,改善区块的开发效果,为油田的下步措施、挖潜提供依据。本课题从油田历年生产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收集地质、地震、测井、试油等资料,对油藏整体的地质特征进行再认识;细化小层,精细三维地震解释、落实构造;分析沉积微相类型,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定量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预测油藏后期整体的开发效果。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分3个油层组,8个砂岩组,23个小层。(2)锦99块为多次断裂活动所破碎的断块构造,14条断层将研究区分为四大区块:东块、中东块、中西块和西块。其总体形态为一个被多条断层所切割的断垒构造带,西北高,东南低。(3)锦99块杜家台储层以扇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沉积为主,河口沙坝方向为北东向西南,条带状特征明显。(4)储层整体上受构造及沉积背景双重控制。主体相带有效孔隙度发育、渗透率高,物性最好;非主体相带有效孔隙度相对不发育、渗透率低。(5)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沉积相带、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平面上,剩余油集中在断层遮挡高部位以及动用程度较低区域;纵向上,非主相带以及储层物性较差的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赵磊[3](2018)在《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中原油田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其中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为94%。由于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水驱波规律认识不清,液流方向技术不成熟,造成了挖潜开发效果变差。为了提高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以中原油田具有代表性的高含水油藏文25东为研究对象,将数值模拟和最优理论相结合,实现油藏动态优化,量化油藏配产配注,实现地下流线合理分布,提高水驱开发水平。文25东块是中渗油藏典型代表,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北部,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是文中开发区的地堑区,油藏类型属于反向屋脊式层状断块油藏,属三角洲沉积,典型的正韵律沉积。文25东块1979年7月投入开发,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由于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层内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该块1990年开始实施了以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的调整治理,因此目前不但主力层动用较好,水淹严重,二、三类层动用程度也较高,且已不同程度水淹,水驱效果逐年变差,注入水低效循环严重,构造主块内油井大都特高含水。为了优化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针对文25东高含水油藏储层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建立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深入剖析储层的内部建筑结构;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明晰水驱油波及规律及优化原理;建立基于动态分配系数调整液流方向的自动优化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水驱开发效率和降本增效的目的。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老油田特高含水期液流优化挖潜创效水驱技术。本次研究,利用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剖析层内单期次砂体结构,明确了夹层展布及单期次砂体连通关系,首次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认清了层内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获得了液流优化条件下水驱油的平面、纵向波及规律,定量评价了液流方向优化的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二是创新应用非均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评价液流方向优化效果。

朱蕾[4](2018)在《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构造复杂断块进行了精细研究,其整体构造主要受文西、卫东以及濮南等三条区域性的大断裂控制,这些大断裂使得该断块区域地质十分复杂,同时断块内发育一系列次生与伴生的小断层,使其断层复杂化,因此存在着地质认识不够深入,进而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在对该区域钻遇井资料精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HDT测井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等研究方法对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断层的解释模式,并分析研究了卫西、文西、卫东、文90、文213、文127等II、III级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构造交接关系和构造样式类型,同时还开展了复杂断块带内部小断层的精细刻画和储层展布研究,并取得了新认识。基于该复杂断块区的构造解释模式和低序级断层的精细刻画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理顺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的构造,以及局部断块如文90南块、濮85西块、濮85南块、濮153东块等构造精细研究。该研究成果,为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进一步挖潜和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地质支持。在濮153东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滚动评价,并部署实施了滚动勘探井1口,新增地质储量23.25万吨,新增天然气储量2.43亿方,实现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勘探突破性进展。据此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杂断块区断层描述较合理,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对同类型复杂断块区断层分布规律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域进行剩余油挖潜,同时在开采方式、开发层系划分、开发井网和井距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出相应油藏开发方案并应用于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块,取得了明显地开发效果。

孟德福[5](2018)在《北二区二类油藏聚驱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萨北开发区位于萨尔图油田北部,其南部与萨中开发区1-1排分界,北、东到油田过渡带,西至喇、萨油田储量分界线。油田面积118.8km2,地质储量61290×104t,可采储量为23071×104t。构造较为平缓,地层倾角3°左右,地面平均海拔高度150m左右。北二区西部自1964年基础井网萨、葡主力油层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目前共有八套开发井网,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注采不完善,低效井比例大;受断层区注采不完善影响,区块地层压力低;东西部储层发育差别大,全区含水不均衡;厚油层聚驱后层内矛盾突出,含水率偏高;一类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难度大;二类油层动用较差,常规水驱已经无法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为了弥补全区产量递减,有必要在开展北二区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开展二类油藏聚驱技术研究。本文针对北二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层生产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二类油层沉积特征和剩余油分布;针对二类油层,开展了二类油层聚合物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聚合物驱层系优化和开发井网优化,并对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方式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北二区二类油层中有效厚度1.0m以上油层层内及有效厚度0.5m以下的薄差油层和表外层中动用程度低,均存在一定量的剩余油,驱调整对象应主要是有效厚度1m以上的油层;优选出试验区注入聚合物的分子量为300万,聚合物用量为450mg/L.PV,单井注入浓度在4001200mg/L之间;聚驱井网采用在原葡一组聚驱井网排间加排、井间加井布注入井形成175m的五点法面积井网,平均有效厚度注入强度8.2 m3/d.m,折算注入速度0.20PV/a;与水驱效果相比,全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3.7%,累计增油2.0842×104t,每吨聚合物增油55t。

裴然[6](2017)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金湖凹陷阜宁组地层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研究其沉积及砂体特征,结合区内地形、断裂等基本构造特征,建立了不同地质背景下隐蔽圈闭发育模式和成藏模式,重点针对砂岩储层开展系统的地球物理特征研究,通过综合储层预测识别砂体,总结隐蔽圈闭描述的针对性方法,并发现了一批隐蔽圈闭。通过沉积体系和砂体建模研究,明确E1f23砂体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残留水下分支河道和滨浅湖亚相滩坝砂体,表现为平面广泛分布和纵向频繁变化的地质模式。E1f3主要砂体微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砂岩发育部位主体呈条带状展布,前端呈团状或片状分布;开展E1f2和E1f3典型油藏解剖,认为金湖凹陷E1f具备形成岩性和断层—岩性两种类型隐蔽油藏的有利条件,并指出三河中内坡及龙岗地区是寻找E1f隐蔽油藏的有利地区。开展岩石物理分析及储层预测方法测试,探索E1f砂体预测技术。在明确E1f2、E1f3砂体岩石物理特征及敏感参数的基础上,结合砂体纵向、横向发育特点,总结了E1f2滩坝砂体预测主要通过古地貌恢复、微幅构造刻画及属性分析等地质地震综合手段来完成,而以属性、反演等地球物理定量预测在E1f3河道砂体的识别中效果明显。针对E1f隐蔽圈闭开展识别与描述工作,共发现和落实E1f2+3隐蔽圈闭12个,圈闭面积12.1km2,圈闭资源量904×104t。

陈栋[7](2017)在《北部湾盆地徐闻探区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徐闻探区位于北部湾盆地中北部,探区内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震资料品质也较差,致使圈闭落实和目标评价难度大。本课题针对该区两大研究难点,积极攻关构造精细解释方法,深入研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不断总结油气富集规律,系统评价有利钻探目标,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认识:(1)依据海、陆重磁电及主干地震剖面等资料,对探区内各凹陷盆地结构、海陆过渡关系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各凹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单元区划及盆地地层充填特征。(2)通过对区内三级以上断层活动性的分析,明确了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盆地的构造格局,并结合构造恢复结果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分析,将徐闻探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断陷、强烈断陷、晚期断陷及坳陷四个演化阶段。(3)据断裂切割深度、延伸长度及对沉积控制作用的强弱,对区内断层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断层平面和剖面上的组合搭接关系,开展了构造样式研究,明确了区内主要构造样式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4)以构造样式为指导,充分运用各种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在迈陈凹陷层位标定和速度研究基础上,开展涠洲组、流沙港组两期断裂体系的精细解释和组合规律研究,强化四级控圈断层的解释和认识,落实了迈西、迈东、迈陈东等三级圈闭,发现了一批有利的钻探目标。(5)在亚段划分的基础上,从物源、岩心相、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分析入手,对区内迈陈凹陷流沙港组、涠洲组沉积体系及乌石、纪家凹陷涠洲组沉积体系开展了系统的分析。运用地震地层学原理,对迈陈凹陷涠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刻画,明确了有利储盖相带发育区。(6)针对迈陈凹陷涠洲组及流沙港组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在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预测、泥岩盖层评价,明确了流三段有利“甜点”发育区及涠洲组有利储盖组合分布区。(7)对新解释成果开展评价,明确了各凹陷的有利勘探区带和突破目标。提交了徐闻X6、徐闻X7、徐闻X8三口井位,徐闻X6实现了涠三段、流三段工业油流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徐闻探区的勘探步伐。

文子桃[8](2017)在《涠洲11-1油田角二段I油组储层地质建模及模型跟踪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对于井数少且以地震资料为主的涠洲11-1油田,虽然已经投入较长时间的开发,但是地下储层内部结构特征认识程度偏低,开发井含水上升特征异常,严重影响后续开发方案的实施。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动静态资料进行精细地质研究,并在深刻的地质认识基础上建立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的精细地质模型显得尤为关键。此外,随着开发的深入,地下储层的内部结构、物性差异都会相应变化,初期地质模型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开发的需要,急需对地质模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及时将最新的地质认识以及生产动态资料整合到模型中,不断完善地质模型,使其更有效地指导后期油田的开发。本论文以涠洲11-1油田角二段I油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各种资料,开展了精细的地层、沉积、隔夹层、储层非均质性等精细地质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工区水平井居多、地震资料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有限的动静态资料,采用多趋势融合的概率体约束方法建立了能够精细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模型。为了实时认识地下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优选东块井组建立了东块Nj2I油组精细地质模型。经模型精度检验后,针对工区渗透率具非高斯分布的特点,在传统EnKF(Ensemble Kalman Filter)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转换-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Normal Transformation-Ensemble Kalman Filter,NT-EnKF)的模型动态跟踪方法,即将EnKF运用到经正态转换后的变量,在模型更新后再转换回到原来的分布,以此保持先验模型的非高斯结构。最后,实现了对油藏静态参数(孔隙度、渗透率)的实时更新。基于NT-EnKF的模型跟踪效果表明,无论在地质认识上还是生产、动态资料验证上,NT-EnKF得到的结果均优于传统的EnKF。基于NT-EnKF方法得到的更新模型不但继承了传统EnKF方法将各种动态、静态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有机融合为一体的优势,而且保持了原有油藏参数的非高斯分布特征。此外,更新结果更好地再现了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研究区含水上升规律复杂、拟合难度大的问题。这为涠洲11-1油田角二段后期剩余油挖潜以及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对其他油藏参数呈非高斯分布的复杂油气田的跟踪开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张建兴[9](2017)在《涠洲11-1油田角尾组水平井含水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涠洲11-1油田角尾组油藏平面上被断层分为东、中两块,东块和中块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分属于两个油藏,东块为边水驱动,中块为底水驱动。东块纵向上发育高阻层和低阻层两套油层,中块只发育低阻层一套油层。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阻层水平井投产即含水且含水上升规律异常复杂,不同水平井之间含水差异特征明显。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采用油藏地质精细研究、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水平井含水上升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建立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性地提出油藏开发调整建议。研究指出角尾组油藏产水来源包括边水、底水和储层可动水,通过综合地质、油藏工程等信息将研究区水平井含水类型划分为缓慢-快速上升型、先升后降再升型和快速上升型3类。储层非均质性、隔夹层、原始流体分布等是影响油藏水平井含水规律的主控因素。水平井水平段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水平井含水规律的首要因素,水平段中不同储层类型在泥质含量、束缚水饱和度、渗流能力等方面的显着差异对水平井含水规律具有重要影响;隔夹层是影响水平井含水规律的另一地质因素,目的层段发育钙质、泥质、物性三种隔夹层类型,油水界面处钙质夹层展布范围大、连续性好,对含水上升速度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此外,论文通过油藏原始流体分布特征研究揭示了低阻层原始含水饱和度远大于束缚水饱和度,阐明了油藏投产初期即含水的机理。论文提出分区选取相对渗透率曲线法和J函数确定含水饱和度法是实现研究区复杂含水规律历史拟合的有效方法,利用分区选取相对渗透率曲线法表征水平井水平段的渗流差异特征,利用J函数方法建立初始含水饱和度场,有效解决了研究区水平井投产初期含水和含水异常变化的拟合难题,提高了油藏历史拟合精度。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结合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分析成果,论文提出了边水推进型、可动水产出型和底水脊进型3种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油藏类型、隔夹层、井网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揭示了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富集于临滨砂坝主体等主力相带,最终结合预测模型针对性地提出了东块提液、中块布井的开发调整措施。

朱斌[10](2014)在《北一区断西东块二类油层微相约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为我们在地质模型的预测运算中得到精确的数据。应用精细的油藏描述方法可以实现明确流动单元、建立动态地质模型、利用非均质性表征技术、利用储层随机模拟的方法和成果、实现微观渗流机理的高含水开发期的油藏数值模拟。本文针对北一区断西东块进行了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以统计不同沉积微相不同位置处物性数据为基础,分析归纳出北一区断西东块微相边界处物性变化规律所进行的微相边界物性变化研究;通过对北一区断西东块地质模型基础数据的准备进行的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利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北一区断西东块进行水驱模拟研究;在水驱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聚合物驱油模型,进行精细化聚合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利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北一区断西东块得到了正常数值模拟方法中更加精确的结果。经过统计萨葡部分位置物性变化规律,河道砂、席状砂内部和外部物性相差比较明显;在物性变化较大的相边界处,加虚拟井,可提高水驱模拟单井的拟合精度;建立北一区断西东块地质模型达到精度要求,然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北一区断西东块修正相边界前后模型,在很多方面模拟精度达到了较高水准。采用修正后地质模型,大幅提高了水驱和聚驱单井拟合精度。

二、明——东块油藏精细描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东块油藏精细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储量价值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2.1.1 石油储量概念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2.2 储量价值评价内涵
    2.3 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
        2.3.1 地质因素
        2.3.2 开发因素
        2.3.3 经济因素
    2.4 储量价值评价相关方法
        2.4.1 国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2 国内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3 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ZY油田简介
        3.1.1 ZY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3.1.2 ZY油田地层岩性特征
        3.1.3 ZY油田开发概况
    3.2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分析
        3.2.1 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
        3.2.2 评价指标体系
        3.2.3 评价结果
    3.3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3.4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设计
    4.1 评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评价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4.3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4.3.1 勘探价值维度
        4.3.2 技术价值维度
        4.3.3 经营价值维度
        4.3.4 定性价值维度
        4.3.5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4.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4.5.1 评价油藏的选取
        4.5.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5.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5.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精细认识
    5.2 采取调整与挖潜措施落实分类治理
    5.3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成本有效管控
    5.4 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辽河油田锦99块杜家台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区域地质简况
    1.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3 区域地层特征
    1.4 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二章 地层对比与划分
    2.1 地层划分依据
    2.2 地层对比方法
    2.3 地层划分结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3.2 构造及微构造特征
        3.2.1 断裂特征
        3.2.2 构造特征
        3.2.3 微构造特征
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
    4.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性特征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非均质性
    5.4 隔夹层特征
        5.4.1 隔夹层类型
        5.4.2 隔层特征
        5.4.3 夹层特征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1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6.1.1 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6.1.2 动态综合分析法
        6.1.3 数值模拟法
    6.2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6.3 剩余油分布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2.1.2 标志层识别
    2.2 隔夹层平面特征
第3章 储层连通性量化研究
    3.1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其展布
        3.1.1 沉积环境分析
        3.1.2 沉积相特征
        3.1.3 沉积相模式
    3.2 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
        3.2.1 厚油层内部构型概念
        3.2.2 文25东块构型级次方案及构型要素
        3.2.3 厚油层储层构型
        3.2.4 构型结构模式
        3.2.5 物性平面特征
第4章 相控随机建模研究
    4.1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4.1.1 储层地质建模基本流程
        4.1.2 序贯建模方法原理
        4.1.3 厚油层精细储层地质建模
    4.2 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4.2.1 岩心揭示储层构型对剩余油控制
        4.2.2 井间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
        4.2.3 剩余油分布模式
第5章 流线模拟分析研究
    5.1 配产配注量优化
    5.2 理论模型优化
        5.2.1 流线优化效果模拟
        5.2.2 优化时机
        5.2.3 早期优化和选择性关井比较
第6章 室内实验验证及评价研究
    6.1 物理模型的制作
        6.1.1 模型的制作方法
        6.1.2 非均质模型的制作
        6.1.3 模型渗透率和孔隙的测定
        6.1.4 模型饱和度电极的选择和布设
    6.2 饱和度标定实验
        6.2.1 实验岩心及实验流体
        6.2.2 实验方法
        6.2.3 实验结果
    6.3 平面非均质模型水驱实验
        6.3.1 实验材料及过程
        6.3.2 水驱油过程中实验结果
    6.4 平面非均质模型液流方向优化实验
        6.4.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4.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5 正韵律模型水驱实验
        6.5.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5.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6 正韵律层内非均质模型液流优化实验
        6.6.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6.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7 矿场应用评价研究
        6.7.1 开发历史注采优化
        6.7.2 预测方案优化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构造地质学理论
        1.2.2 东濮凹陷构造发展史
        1.2.3 构造样式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项目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开发简史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地层精细对比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第四章 构造精细研究
    4.1 构造研究的思路
    4.2 构造研究技术
    4.3 构造特征研究
        4.3.1 分级梳理各级断层明确相互交割关系
        4.3.2 各断块特征
        4.3.3 建立构造样式指导局部构造精细刻画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特征研究
    5.2 砂体特征
第六章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6.1 选择建模方法及软件
    6.2 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6.3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
第七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7.1 油气成藏条件
    7.2 盐岩分布与油气成藏关系
    7.3 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7.3.1 受大断层和油源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2 受区域性盖层和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3 断块高部位的油气富集
第八章 现场应用及认识
    8.1 有利目标优选
        8.1.1 部署思路
        8.1.2 部署原则
    8.2 现场方案部署及实施情况
        8.2.1 部署情况
        8.2.2 现场实施情况
        8.2.3 效益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北二区二类油藏聚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地质概况
    1.1 区块地质概况
    1.2 开发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1.2.1 开发历程
        1.2.2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二类油层沉积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及层系优化
    2.1 二类油层的沉积特征
    2.2 北二区西部二类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点
    2.3 二类油层聚驱层系组合
        2.3.1 注聚层的优选
        2.3.2 渗透率级差的优选
        2.3.3 层系组合
第三章 二类油层聚合物参数优化
    3.1 聚合物溶液性能评价
    3.2 研究区的注聚参数优化
        3.2.1 聚合物分子量的确定
        3.2.2 聚合物用量的确定
        3.2.3 注入速度的确定
        3.2.4 聚合物溶液浓度的确定
    3.3 配产配注方案设计
        3.3.1 配注计算方法
        3.3.2 单井配产配注结果
第四章 二类油层聚驱开发井网优化研究
    4.1 合理井距的确定
    4.2 井网方式的优选
        4.2.1 与聚驱基础井网相结合,合理优选布井方案
        4.2.2 与水驱井网相结合,进行局部优化调整
        4.2.3 开发效果预测
第五章 二类油层聚驱开发动态及效果分析
    5.1 二类油层聚驱开发动态
    5.2 现阶段聚驱开发取得成果
    5.3 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5.3.1 纯油区东部聚驱开发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
        5.3.2 二类油层相变复杂,跟踪调整难度加大
    5.4 聚合物驱配套调整技术研究与聚驱后挖潜试验
        5.4.1 二类油层沉积模式分类
        5.4.2 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见效特征
        5.4.3 优化配套调整技术,提高二类油层聚驱采收率
    5.5 方案实施要求
        5.5.1 日常资料录取要求
        5.5.2 其它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概述
    2.2 沉积特征
        2.2.1 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特征
        2.2.2 砂体发育特征
    2.3 成藏特征
        2.3.1 三河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2.3.2 龙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2.3.3 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
第三章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及构造精细解释
    3.1 三河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2 龙岗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3 构造精细解释
        3.3.1 层位标定
        3.3.2 构造解释
第四章 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4.1 岩石物理特征分析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1.2 岩石物理参数
    4.2 构造有利区分析
        4.2.1 微幅构造刻画
        4.2.2 近似古地貌恢复
    4.3 属性分析技术
        4.3.1 敏感属性优选
        4.3.2 属性提取与分析
    4.4 地震反演技术
    4.5 小结
第五章 隐蔽圈闭识别与评价
    5.1 隐蔽圈闭识别
        5.1.1 三河地区隐蔽圈闭识别
        5.1.2 龙岗地区隐蔽圈闭识别
    5.2 钻探目标优选与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北部湾盆地徐闻探区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情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结构特征
第三章 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3.1 地质模式指导构造精细解释
    3.2 二、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3.3 构造解释成果
第四章 构造几何学特征
    4.1 各凹陷构造特征
    4.2 断裂体系与主要断层特征
    4.3 构造样式
第五章 构造运动学特征
    5.1 主要断层活动性研究
    5.2 构造发育史分析
    5.3 构造演化力学机制
第六章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1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6.2 构造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6.3 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6.4 构造对油气藏类型的控制作用
第七章 有利区带及重点目标评价
    7.1 构造区带划分与评价
    7.2 有利储盖组合的评价
    7.3 不同构造带成藏模式
    7.4 重点目标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涠洲11-1油田角二段I油组储层地质建模及模型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质模型跟踪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
        1.4.1 主要工作量
        1.4.2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地层发育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 沉积微相特征
        2.3.1 岩心特征
        2.3.2 测井相标志
        2.3.3 地震相特征
        2.3.4 沉积相展布特征
    2.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2.4.1 隔夹层特征
        2.4.2 宏观非均质性特征
        2.4.3 微观非均质性特征
    2.5 油藏特征
        2.5.1 油藏静态特征
        2.5.2 流体性质
        2.5.3 温压特征
第三章 涠洲11-1 油田角二段I油组精细地质建模
    3.1 研究思路
    3.2 构造模型
        3.2.1 断层模型
        3.2.2 网格化模型
        3.2.3 层面模型
    3.3 相模型
        3.3.1 沉积微相模型
        3.3.2 隔夹层模型
    3.4 储层参数模型
        3.4.1 孔、渗模型
        3.4.2 饱和度模型
        3.4.3 净毛比模型
    3.5 模型精度检验
        3.5.1 储量拟合
        3.5.2 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
        3.5.3 见水规律异常解释
        3.5.4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检验
第四章 基于NT-EnKF算法的模型动态跟踪方法研究
    4.1 东块地质模型研究
        4.1.1 东块构造格架模型
        4.1.2 东块相模型
        4.1.3 东块物性参数模型
    4.2 正态转换-集合卡尔曼滤波法
        4.2.1 EnKF算法
        4.2.2 NT-EnKF算法的提出
        4.2.3 正态转换(Normal Transformation)
        4.2.4 NT-EnKF算法
    4.3 基于NT-EnKF的模型跟踪
        4.3.1 NT-EnKF数据准备
        4.3.2 地质模型动态跟踪
        4.3.3 NT-EnKF模型跟踪效果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涠洲11-1油田角尾组水平井含水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平井含水规律研究现状
        1.2.2 剩余油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认识
        1.4.1 主要研究工作
        1.4.2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油藏地质开发概况
    2.1 油藏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地层层序特征
        2.1.3 沉积储层概况
    2.2 油藏开发概况
第三章 油藏地质精细研究
    3.1 沉积微相研究
        3.1.1 地层特征
        3.1.2 沉积相标志
        3.1.3 单井相分析
        3.1.4 连井相分析
        3.1.5 平面相分析
    3.2 储层分类表征
        3.2.1 基于毛管压力曲线的储层分类
        3.2.2 基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储层分类
        3.2.3 储层分类评价
    3.3 隔夹层展布表征
        3.3.1 剖面展布特征
        3.3.2 空间展布特征
    3.4 油藏原始流体分布
        3.4.1 成藏作用力分析
        3.4.2 油藏含水饱和度特征
        3.4.3 油藏投产初期含水成因分析
第四章 油藏工程研究
    4.1 油藏特征
        4.1.1 静态特征参数
        4.1.2 油藏温压系统
        4.1.3 油藏流体性质
        4.1.4 油藏渗流特征
    4.2 油藏开发历程及现状
        4.2.1 开发历程
        4.2.2 开发现状
    4.3 开发规律分析
        4.3.1 产能变化规律
        4.3.2 液量变化规律
        4.3.3 含水变化规律
    4.4 开发效果评价
        4.4.1 含水评价
        4.4.2 能量评价
        4.4.3 采收率评价
    4.5 水平井含水类型划分
        4.5.1 单井含水特征综合分析
        4.5.2 水平井含水类型划分
第五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模模型简介
    5.2 历史拟合方法
        5.2.1 J函数确定含水饱和度
        5.2.2 分区相渗曲线选取
    5.3 历史拟合效果
        5.3.1 全区拟合效果
        5.3.2 单井拟合效果
    5.4 水平井含水规律成因解释
        5.4.1 边水推进型
        5.4.2 可动水产出型
        5.4.3 底水脊进型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
    6.1 剩余油主控因素研究
        6.1.1 非均质性
        6.1.2 微构造
        6.1.3 油藏类型
        6.1.4 夹层
        6.1.5 井网
    6.2 剩余油分布规律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6.2.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6.3 开发调整建议
        6.3.1 完善井网
        6.3.2 提液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北一区断西东块二类油层微相约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1.1 应用精细的油藏描述方法和成果
        1.1.2 应用反应储层和流体变化模型
        1.1.3 应用网洛技术和数值解法
    1.2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发展趋势
    1.3 研究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第二章 油藏基本特征及开发简况
    2.1 北一区断西地质特征
        2.1.1 地质概况
        2.1.2 储层和流体性质
        2.1.3 储层敏感性分析
    2.2 油田开发简况
        2.2.1 北一区断西开发历程及现状
        2.2.2 区块内各类试验区研究状况
        2.2.3 区块概况
第三章 油藏精细描述
    3.1 油藏发育状况
    3.2 沉积特征
        3.2.1 水上分流平原相底弯曲分流砂体
        3.2.2 三角洲内前缘相枝状沉积砂体
        3.2.3 三角洲内前缘相枝坨过渡状沉积砂体
        3.2.4 三角洲内前缘相i它状沉积砂体
    3.3 储层非均质特征
        3.3.1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3.3.2 纵向非均质特征
第四章 微相边界物性变化研究
    4.1 微相边界物性变化研究
        4.1.1 物性参数统计与处理
    4.2 边部渗透率与中部渗透率关系确定
第五章 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
    5.1 地质建模基础数据准备
        5.1.1 基础数据的准备
        5.1.2 建模工作流程
    5.2 地质建模
        5.2.1 沉积相建模方法
        5.2.2 储层属性参数建模方法
    5.3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
        5.3.1 三维网格化
        5.3.2 小层构造模型建模
        5.3.3 构造建模成果
    5.4 沉积微相模型建立
    5.5 储层属性三维地质建模
        5.5.1 孔隙度模型
        5.5.2 渗透率模型
        5.5.3 油水分布模型
        5.5.4 有效厚度模型
    5.6 阻渗面修正法建立属性模型
第六章 精细化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6.1 数值模型的建立
        6.1.1 模拟器的选择与数据准备
        6.1.2 模型储量计算
        6.1.3 相渗曲线
    6.2 历史拟合
        6.2.1 模拟器的选择与数据准备
        6.2.2 油藏整体指标的拟合
        6.2.3 历史拟合结果分析
    6.3 水驱精细拟合
        6.3.1 沉积相砂体边界细分网格
        6.3.2 沉积相砂体边界传导率的调整
        6.3.3 分层注水拟合
        6.3.4 历史拟合结果分析
    6.4 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第七章 精细化聚驱数值模拟研究
    7.1 聚合物驱模型与水驱模型衔接方法
    7.2 聚驱数值模型的选取
    7.3 聚驱数值模型
    7.4 聚驱采出井聚合物浓度粘度变化规律研究
    7.5 聚驱精细数值模拟
    7.6 聚驱剩余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明——东块油藏精细描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D]. 刘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2]辽河油田锦99块杜家台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李婉澜.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D]. 赵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D]. 朱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5]北二区二类油藏聚驱技术研究[D]. 孟德福.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3)
  • [6]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 裴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北部湾盆地徐闻探区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D]. 陈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涠洲11-1油田角二段I油组储层地质建模及模型跟踪方法研究[D]. 文子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涠洲11-1油田角尾组水平井含水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 张建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北一区断西东块二类油层微相约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D]. 朱斌.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明洞区块水库精细描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