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的沿革与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贺鹏飞[1](2021)在《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是包括了工业建筑遗产等诸多类型遗产在内的遗产综合体,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目前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对工业建筑遗产基础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开始探讨如何去保护这些遗留下来的城市工业文化特色。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不全面,比较匮乏,导致近些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有着可供研究的工业建筑遗产被拆除、破坏的现象,在这些被破坏的工业建筑遗产中,建国初期的“156项目”便是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代表。这些工业项目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支撑和基础,它所含有的一系列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如历史、科技和社会等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建国初期,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其原有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建国初期八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随后,在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和国家重点建设的“156项目”在西安建厂的一共有17个,其中主要的行业代表有电力、机械和军工等三大产业,在之后的几十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工厂到目前或拆除或遗留下来的一些价值特色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本文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为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价值作出基础研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其价值等作出理论基础。本文对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了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的背景和规划特征、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的现状、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体系的建构、高压电瓷厂的价值和保护研究等等。首先以高压电瓷厂为研究对象,多次对其进行现状调研和测绘,并就其建筑和厂区进行相关技术图纸的绘制,并分析总结其现状概况;其次,以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基础研究对高压电瓷厂进行评价体系建构,然后结合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的实际情况,在对比论证后选取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其价值评价方法,从而对高压电瓷厂的价值进行判断并总结是否有对其保护和再利用的可能性;最后,对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研究,通过梳理高压电瓷厂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保护体系和再利用的相关措施,提出对高压电瓷厂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建议,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彭强[2](2021)在《大规格BT22(Ti-5Al-5Mo-5V-1Cr-1Fe)钛合金铸锭生产工艺研究》文中认为BT22钛合金是重要的航空结构材料,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叶片、起落架等。其合金元素含量高达12.7%,其中高熔点合金含有5%,易偏析合金2%,并含有5%的低熔点合金,容易发生偏析等质量缺陷,因此熔炼工艺的选择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BT22钛合金,通过小规格铸锭的试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铸锭冶金质量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并开展大规格铸锭的工业化生产,研究生产工艺的可靠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进行了规格为Φ622 mm重2000 kg的小锭真空熔炼试验,研究了原料选择、合金添加、熔炼工艺对冶金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为了制备混料均匀的单块电极,在原料选择时应当使用高等级小粒海绵钛和小粒度并且尺寸均匀的中间合金,其中金属Cr的粒度应控制在3 mm以内;通过保证单块电极混料均匀,确保自耗电极焊接质量,规范各道工序清理和防护,加强熔炼过程管理,能够降低α缺陷;通过原料的合理选择和采用“一小二大三适中”的工艺,并且在电极制备和真空熔炼过程中,严格管控,避免带入新的污染物,可有效降低高密夹杂;通过对原料选择、合金添加方式、电极制备、氧含量控制、工艺参数(熔炼功率、磁场、热封顶)、合金元素偏析行为以及铸锭冶金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确定了BT22钛合金合理的生产工艺。研究中通过对电磁场控制模型、流场控制模型、温度场控制模型、熔池控制模型分析,建立VAR熔炼的计算机仿真数学模型,模拟了Φ820 mm规格、投料量6.8 t的BT22铸锭的熔炼过程。研究发现,铸锭熔池深度随输入能量大小变化,首先形成小熔池,然后熔池深度逐渐增加,最终深度又逐渐降低。采用适合的熔炼工艺参数,可降低合金元素偏析程度,得到化学成分均匀的铸锭。熔炼过程中,底部最先开始冷却,随后结晶器四壁开始冷却;从而在铸锭底部和边部形成细晶区,中部形成柱状晶区,头部为等轴晶区和缩孔位置。模拟结果还表明,采用“小电流、低熔速”的熔炼工艺,可以形成相对稳定、扁平状的液态熔池,从而减少偏析现象。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Ф820 mm规格BT22铸锭的试生产,研究大规格铸锭生产工艺的稳定性。研究表明,通过采用2~12.7 mm小颗粒海绵钛和强磁过筛控制,能避免原料中高密物质的带入,能有效提高铸锭的冶金质量。通过精准测量海绵钛和中间合金重量,采用自动混布料系统,并在焊接前进行电极块掉头处理,可以提高铸锭的化学成分均匀性。通过真空焊箱焊接一次电极,能有效降低因氧化造成的低密夹杂等冶金缺陷。试生产的Ф820 mm规格BT22铸锭,化学成分均匀,通过对20个铸锭的化学元素统计分析,表明生产工艺稳定、可靠;对铸锭锻造后的Ф400 mm棒材的性能测试表明,各项指标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张倩[3](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张莹[4](2021)在《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力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代表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新中国建立之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研究这一时段技术学科的提出和中国力学专业创建不仅是对学科历史的补充,而且为当今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带来一些有益启示,更是为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学术界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前人已经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但尚存一些薄弱环节。研究着力于以下三方面工作:一、考察在1949年之后中国力学学科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包括对科学家在力学专业建立之初对力学专业性质的讨论;二、梳理三种类型的力学专业的创建情况;三、分析技术科学思想对力学学科在中国建立的影响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对三种类型的力学专业建立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力学学科是在科学家的影响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下建立起来的,是中国特色学科。研究以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力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进行历史考察,为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国家一级学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何燕平[5](2021)在《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连接点,必须紧跟产业结构的步伐进行调整。本研究以云浮市6所中职学校为实践调研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结合云浮市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传统支柱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三次产业,但仍存在部分专业重复建设、专业门类涵盖不齐全等问题。同时,研究还发现云浮市三次产业结构与从业结构、专业结构不适配,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专业设置过少;现有专业结构无法满足传统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本研究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适配的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不够重视,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中职学校立足区域经济进行专业设置的意识不足,片面追求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同时教育经费有限、专业设置成本高、“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训设备少等因素亦制约着云浮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工作;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也导致专业设置无法与产业结构相适配。为此可通过加强政府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统筹专业发展布局;发挥学校的办学主体作用,转变专业设置观念,基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依托地方经济建设特色专业,通过集团联合办学促进特色专业集群;提高企业参与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积极性等措施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
刘稆[6](2021)在《铜质齿环精密成型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同步器齿环作为车辆变速箱中同步转速的关键零件,其性能表现关系着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态驾驶表现。这种市场大批量稳定需求的零件精度要求高,工况恶劣,当前行业内主要采用复杂耐磨黄铜精密成型工艺获得。由于采用复杂耐磨黄铜材料,且薄壁结构特殊性,在精密成型时的成型质量稳定性、零件机械性能、模具寿命制约着这一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从齿环材料HMn64-8-5-1.5锰黄铜的高温热变形行为出发,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对铜制齿环精密成型工艺与组织性能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热压缩实验获得齿环材料的高温流变特性。针对同步器齿环使用的耐磨黄铜HMn64-8-5-1.5,采用热模拟实验机对材料进行热压缩实验,获取其真实的应力应变曲线。结合应力应变以及不同状态下的材料微观组织,分析材料的高温热变形流动规律。基于Hansel-Spittel模型建立材料的本构方程。2、根据项目需求,结合当前制造基础,确定合适的工艺路线。分析多种齿环毛坯的获取方式以及微观组织、机械性能,基于当前的工艺设备和项目需求分析,结合材料的高温流变特性,以及成型缺陷的解决方案,确定采用挤制管材-精锻-机加工-检验-包装的工艺路线。同时在主要考虑热膨胀和弹性变形带来的影响情况下完成精锻齿形模具的型腔尺寸设计。3、依托DEFORM-3D仿真分析软件,模拟分析齿环的成型过程。通过分析齿环成型流动规律,找到齿环角隅部位充填不满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角隅部位充填不满指导调整方向。4、采取多因素实验方法,设计影响齿环成型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组合,使用DEFORM-3D对组合的参数模拟分析。分析齿环成型工作条件下,摩擦因子、毛坯始锻温度、上模下压速度对齿环成型后的等效应力、材料损伤、角隅部位材料填充方面的影响规律。为了获得应力分布均匀,低材料损伤、低成型力且齿形饱满的齿环,得到相对合适的成型参数。5、工程验证,按照设计的工艺路线进行生产验证,分别使用光谱仪、硬度计、齿轮检测中心、材料显微镜、万能拉伸实验机和台架实验台等实验检测设备,对工程验证的模具硬度、化学成分、模具组织、管坯组织、管坯机械性能、管坯组织进行确认合格。通过对成型齿环的形位尺寸、组织、硬度、齿形轮廓饱满性检验,以此验证工艺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某型小模数齿环个例研究,但研究思路能为同系列薄壁中小模数齿形类零件大批量稳定加工提供方向指引,其中使用的检验技术方法均贴合实际工程意义。
李佳[7](2021)在《秦汉时期燕涿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涿”乃一区域地理概念。《汉书·地理志》曰:“燕地,……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燕涿”即“燕地”南部的涿郡部分,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北部的易县、涞水、高碑店、涿州、定兴全部,徐水、涞源、雄安部分地区,外加廊坊市固安、北京市房山区一部。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燕涿”既有太行“群山西峙”,也不乏“地高民稠”的山麓平原,以拒马河为代表的河流穿境而过,群川东汇、陂泽众多,丰富的水资源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基础之一,“督亢渠”的建成使用化“斥卤”为“膏腴”,改善了当地的土壤条件。这些都为秦汉时期“燕涿”社会历史“大戏”的上演搭建了必要的舞台。行政沿革是最高统治集团治国方略的直观反映,也表明区域社会在整个国家体系中的相应地位。汉高祖“分燕置涿”,汉景帝设立“匈奴降者”侯邑,汉武帝划“良乡入涿郡”,一系列“强干弱枝”的行政建置调整都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而光武帝时的省并县邑,很可能是边疆民族形势重压下中央政府的无奈之举,显示出“燕涿”介于边郡与内郡之间的特殊地位。交通是区域社会在更加宏观的社会体系中所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国家动荡之际,“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是天下归一的必要条件;政治承平之时,途径“燕涿”的“邯郸广阳道”“燕齐故道”等通路为中央之施政、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打下基础。研究秦汉时代“燕涿”交通史个案,或许对于全面认知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不无裨益。如,与刘邦击匈奴有关的涞水板城等文化遗址,有助于研究平城之战汉军东线军事行动在整个战局走势中的重要作用。经济与社会组织情况是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燕下都汉墓随葬铁农具、徐水南白塔水井遗址等考古发现,对于认知秦汉时代“燕涿”农业发展水平颇有帮助。燕下都出土“衔环铜铺首”、涿州东汉墓出土“彩绘陶镜台”等精美文物,则能让人领略“燕涿”手工业发展的成就。《盐铁论》对于本地“富冠海内”的描述,应与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组织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一定意义上,豪族是汉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燕涿”的豪族经历了西汉重武向东汉通经的明显转变,以涿郡太守为代表的地方官员的施政方略亦由尚法而崇儒。文化或许是区域社会特质的最佳体现。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质的起源与发展与“燕涿”关系紧密。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礼乐文化始祖,“合符釜山”很可能与“燕涿”有关,为慷慨悲歌文化奠基。上演于秦国大一统背景下的“易水诀别”成为慷慨悲歌文化的最强音。以范阳祖氏后裔“中流击楫”为代表,“燕涿”慷慨悲歌之文化余韵不绝于史。探讨慷慨悲歌文化向中山、赵地的扩展,求索这一文化的成因,对于反向认识秦汉时期“燕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龚哲[8](2021)在《铜/铝室温轧制复合的二次轧制变形行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铜、铝金属易氧化,而表面的氧化会阻碍层间冷轧复合,需要较大的轧制压下率才能得到良好结合效果的复合材料。有文献报道,二次轧制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复合板,同时减小对轧制力的要求。因此,对二次轧制制备铜/铝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以二次轧制法制备铜/铝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轧制工艺、退火热处理工序对铜/铝金属轧制复合的影响,对比一次轧制与二次轧制铜/铝复合板粘合结果,归纳了轧制过程中复合板变形规律、铜层和铝层的厚度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二次轧制工艺对界面形貌、界面结合质量的影响,并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二次轧制复合有限元模型层间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以经验公式初步确定层间参数,再用调试法建立层间内聚力单元模型,随后展开剥离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际剥离结果的对比,确定了首道次50%、60%压下率的层间力学参数。(2)通过对轧制的样品的宏观对比、界面显微观察和剥离实验,分析了不同轧制道次的铜/铝复合板临界粘合压下率及其接触界面粘接机理;同时对影响二道次轧制界面粘合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并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了临界粘合的判别条件。(3)针对轧制过程中铜、铝的变形行为差异,通过实验样品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二次轧制工艺铜/铝复合板的变形规律;并通过界面观察和剥离测试研究了二次轧制后铜/铝复合板的结合性能变化规律。
任宵辰[9](2021)在《异质非等径随机排列的三维颗粒压制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质非等径随机粉体颗粒在压制致密化生产过程中,模腔内部颗粒的变形特征及规律很难认知。传统的方法就是通过试验法反复测量压坯致密度,这样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本文运用JAVA编程语言构建了随机非等径粉体颗粒(以铜-钨粉体颗粒为例)在工程实际中复杂的自然堆积真实状态以及通过有限元分析MSC.MARC从微观角度出发,模拟了粉体颗粒在压制成形过程中的状态,以期发现粉体颗粒在压制变形中的特征规律,从而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时间、节约生产成本。本文首先解决的是如何构建粉体颗粒在自然状态下堆积方式的几何模型,其次对粉体颗粒在压制过程中进行了位移、应变、节点流动轨迹分析,并通过分析致密化工艺(摩擦系数、温度)以及互换材质对致密度影响,最后利用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文取得的研究结果及创新如下:(1)基于JAVA编程语言实现了Cu-W三维粉体颗粒在模腔中随机堆积的初始松装状态,其初始松装相对密度为41.602%。(2)采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异质非等径随机粉体颗粒进行压制,其仿真结果表明:在压制初始阶段,模腔内粉体颗粒整体由上往下流动,靠近冲头的形变量最大;压制达到稳态时,因为弹性后效的原因,颗粒之间仍然存有一定的缝隙。(3)研究单个颗粒的应变过程,其结果表明:颗粒与颗粒接触变形与颗粒与模壁接触变形规律不一致,位于压制初期区域的Cu颗粒向下移动趋势明显,转动趋势不明显;位于压制中期区域的Cu颗粒向下移动和转动趋势均显着;位于压制后期区域的Cu颗粒向下移动趋势不显着,转动趋势显着;整个压制过程中W颗粒多数呈现明显的移动和转动趋势,只有极少数运动特征不明显。产生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Cu相比W,屈服强度较小,材质会影响制品致密度。(4)研究温度、摩擦系数以及粉体材质等对致密化的影响规律,其结果表明:温度从200℃升高到1000℃时,相对密度从90.04%提高到92.19%,相差2.15%;摩擦系数增大到0.4时,压坯的最终致密度为90.670%;硬质粉体颗粒在掺杂为大尺寸时,压坯的最终致密度仅为85.480%;在实际生产中配比适当的粒径比及摩擦、温度可以提高制品致密度。
陆刚[10](2021)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以精美独特的“野兽纹”着称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类青铜器大量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整理,导致大量珍品流失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和保护,我国学术界对其所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系统。然而截至目前,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考古学领域,很少有从艺术学与民族学视角所做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这便是笔者特别关注并确立本选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缘起,意在探索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内涵。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成果、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演变、生态环境、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还原”。结合上述“背景”,分别研究(饰有动物纹造型或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典型特征的)兵器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提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乃起源于农耕社会而成熟于游牧社会,它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其中气候“干冷化”使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加剧,间接导致铜刀造型的成熟先于动物纹饰件,而北方地区铜锡矿资源的分布状况,也直接影响了早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规格与形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可分为浮雕与圆雕两类。笔者研究发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动物纹浮雕主要有五种构成样式:1.表现动物头部或全身侧面特征的、属“原初形态”的单体动物纹样式;2.由单体动物纹沿着虚拟中轴“镜像”生成的轴对称构成样式;3.单体动物纹围绕底端中心点旋转而生成的中心旋转构成样式;4.单体动物纹通过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生成的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5.借助视知觉的“完形”倾向表现视知觉动力的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由1-4可视为单体向复合纹样的演进过程,体现对装饰意味的追求。第5种是从现实动物咬斗情景中抽取出来的、以“合”的图像表现“分”的力量的构成样式,体现对武力与坚韧意志的崇尚。鄂尔多斯式动物主题圆雕分为双兽组合与群兽组合。双兽组合多对称设置、重心后移、重力前倾营造恭谨肃穆的氛围,用作辕饰或竿头饰妆点仪仗;群兽组合以不同姿态动物造型营造自然生活气息,用作明器服务灵魂。不同的使用功能决定着不同的组合形态与情感表达。对应北方族群的信仰,可以发现动物纹饰件主要作为“神灵”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其主题的意义比造型和形式更重要。早期的造型简练而粗犷,代表先民们虔诚信奉的神灵、寄托着生之祈盼,在审美形态上体现出一种“纯朴之美”;战国晚期匈奴强盛,族群精神影响造型艺术风格。虎、野猪、“怪兽”等主题通过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展现力量、制衡、坚韧、悲壮,在美学形态上体现为一种“崇高之美”;游牧经济形成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简便易行的法律制度、节约务实的规约习俗无不与游牧生业模式紧密契合。动物纹饰件单纯的主题、简洁的形式、精巧的形制、便携的特点均适宜以节约、务实为“生存原则”的游牧生活,在审美形态上体现为轻松、便捷、适宜的“简约之美”。匈奴衰落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北方草原为鲜卑人所继承,但主题、风格、材质、工艺均有所改变;向南,其已传至江苏及两广地区;向西,流传至天山、阿尔泰山脉以及乌拉尔地区。但是,随着北匈奴在“西迁”路上与异族文化不断融合,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也逐渐容纳新“成份”、汇入新文化之中。逐渐“沉淀”为一种仅具有装饰意味的“造型元素”。
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的沿革与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的沿革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 |
1.1.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和保护策略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概况 |
2.1 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概况 |
2.1.1 电工城产生背景 |
2.1.2 规划特征 |
2.1.3 各厂区工业建筑概况 |
2.2 西安高压电瓷厂现状分析 |
2.2.1 历史沿革 |
2.2.2 厂区整体分析 |
2.2.3 厂区建筑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研究 |
3.1 价值与评价关系辨析 |
3.1.1 概念阐释 |
3.1.2 关系辨析 |
3.2 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
3.2.1 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
3.2.2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
3.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
3.3.1 代表性 |
3.3.2 稀缺性 |
3.3.3 完整性 |
3.4 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4.1 相关价值指标体系 |
3.4.2 我国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
4.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指标体系建构 |
4.1.1 指标体系建构原则及评价范围确定 |
4.1.2 指标体系目的及建构步骤 |
4.1.3 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具体说明 |
4.1.4 指标体系建构 |
4.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方法选择 |
4.2.1 评价方法分析 |
4.2.2 评价方法筛选及确定 |
4.3 建立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评价模型 |
4.3.1 模型建立思路及原则 |
4.3.2 指标权重确定 |
4.3.3 模糊综合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 |
5.1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价值分析 |
5.1.1 历史价值 |
5.1.2 科技价值 |
5.1.3 艺术价值 |
5.1.4 社会价值 |
5.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体系测评 |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指标体系测评 |
5.2.3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价值测评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
6.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6.1.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存现状 |
6.1.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
6.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研究 |
6.2.1 保护对象的确定 |
6.2.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体系 |
6.2.3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策略研究 |
6.2.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再利用策略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表录 |
图录 |
附表 |
附表一: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表 |
附表二: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调研现状 |
(2)大规格BT22(Ti-5Al-5Mo-5V-1Cr-1Fe)钛合金铸锭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稀有金属的冶金特点 |
1.3 钛的主要物理性能及应用 |
1.4 钛及钛合金铸锭现代熔炼技术 |
1.4.1 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法 |
1.4.2 冷床炉熔炼法(CHM法) |
1.4.3 目前我国钛熔炼技术状况 |
1.5 BT22(Ti-5Al-5Mo-5V-1Cr-1Fe)合金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方案 |
2.2 原辅材料的选择 |
2.3 BT22钛合金铸锭的生产 |
2.3.1 合金元素的加入方式 |
2.3.2 自耗电极的制备 |
2.3.3 真空自耗电极熔炼 |
2.3.4 铸锭取样及超声波探伤 |
3 Φ620 mm规格BT22钛合金铸锭的试制、缺陷分析及冶金质量控制 |
3.1 BT22钛合金冶金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
3.1.1 α稳定脆性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3.1.2 高密度夹杂缺陷(HDI)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
3.1.3 BT22钛合金“黑斑”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
3.2 BT22钛合金过程控制对铸锭冶金质量的影响分析 |
3.2.1 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工艺特点 |
3.2.2 BT22钛合金中合金元素偏析行为 |
3.2.3 合金元素加入方式 |
3.2.4 自耗电极制备 |
3.2.5 铸锭氧含量的控制 |
3.2.6 熔炼工艺参数对合金铸锭的影响 |
3.3 Φ620 mm规格BT22钛合金铸锭的熔炼 |
3.3.1 原材料 |
3.3.2 合金添加剂加入方式的选择 |
3.3.3 配比确定 |
3.3.4 电极制备 |
3.3.5 铸锭熔炼 |
3.3.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Φ820 mm规格BT22钛合金铸锭熔炼工艺的仿真模拟 |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1 电磁场控制模型 |
4.1.2 流场控制模型 |
4.1.3 温度场控制模型 |
4.1.4 熔池中的湍流混合控制模型 |
4.2 BT22钛合金铸锭熔炼模拟 |
4.2.1 模拟区域 |
4.2.2 计算方法及材料参数 |
4.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Φ820 mm规格BT22钛合金铸锭的工业化生产 |
5.1 原料的选择 |
5.2 合金添加剂加入方式的选择 |
5.3 合金配比确定 |
5.4 电极制备 |
5.5 熔炼工艺制定 |
5.6 铸锭化学成分均匀性控制 |
5.7 铸锭冶金质量的控制 |
5.8 结果检验 |
5.8.1 化学成分检测 |
5.8.2 棒材组织与性能分析 |
5.9 结果检验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
一、政策先行 |
二、资金保证 |
三、智力支撑 |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力学学科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力学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资料来源 |
第2章 中国力学学科的建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
2.1 国家的政策支持 |
2.2 力学家的推动作用 |
2.3 对力学学科性质的讨论 |
2.4 力学学科的建立 |
第3章 基础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同济大学数理力学系为例 |
3.1 师资建设历程 |
3.2 课程设置沿革 |
3.3 历年人才培养统计 |
第4章 应用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为例 |
4.1 师资队伍建设进程 |
4.2 课程历史沿袭 |
4.3 历届毕业生统计分析 |
第5章 技术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为例 |
5.1 师资力量优化过程 |
5.2 专业课程设置变革 |
5.3 历年毕人才统计 |
第6章 三种不同类型的力学专业建设对中国力学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
6.1 力学专业与人才培养 |
6.2 科学家的影响 |
6.3 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 |
6.4 摆脱西方的模式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社会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
二、专业设置的原则 |
三、专业设置的方法 |
四、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
五、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研究 |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 |
二、专业与专业设置 |
三、产业结构 |
四、适配性 |
第二节 研究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力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产业结构理论 |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
一、产业结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 |
第四章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
一、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
二、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特点 |
第二节 云浮市产业结构现状 |
一、云浮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二、云浮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现状 |
第五章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分析 |
第一节 云浮市产业结构与从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
第二节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三次产业专业设置适配性分析 |
一、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三次产业专业设置整体性分析 |
二、各县(市、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分析 |
第三节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传统支柱产业适配性分析 |
第四节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特色产业适配性分析 |
第六章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存在的问题 |
一、三次产业结构与从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 |
二、三次产业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衡 |
三、专业设置无法支撑传统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
第二节 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适配原因分析 |
一、政府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社会层面 |
第七章 优化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政府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
一、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专业设置工作 |
二、为专业设置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基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调整专业设置 |
一、转变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观念 |
二、结合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 |
三、集团办学建设特色专业集群 |
第三节 提高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积极性 |
一、提高企业主动参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意识 |
二、引入行业力量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铜质齿环精密成型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同步器齿环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铜质齿环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铜制齿环材料的组成及组织性能现状 |
1.3.2 铜制齿环材料的毛坯制备现状 |
1.4 齿环类零件精密锻造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 |
1.5 精密锻造成型模具的研究进展 |
1.6 精密锻造成型数值模拟的进展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材料高温流变特性 |
2.1 材料及试样的制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本构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3 齿环制造过程工艺分析 |
3.1 成型过程中的主要工艺缺陷 |
3.2 锻造毛坯选择 |
3.3 工艺线路确定 |
3.4 精锻成型模具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齿环成型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的简介 |
4.2 模拟分析 |
4.3 模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齿环成型工艺参数优化 |
5.1 实验设计 |
5.2 实验结果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齿环成型质量工程验证 |
6.1 齿环原料检测 |
6.1.1 光谱检验 |
6.1.2 金相检验 |
6.1.3 拉伸试验 |
6.1.4 硬度检验 |
6.2 模具检验 |
6.2.1 光谱检验 |
6.2.2 硬度检测 |
6.3 下料准备 |
6.4 工艺试验 |
6.5 试验结果 |
6.5.1 低倍检验 |
6.5.2 金相检验 |
6.5.3 硬度检验 |
6.5.4 尺寸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秦汉时期燕涿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燕涿的称谓及其界定 |
(二)研究状况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秦汉时期燕涿的生态环境 |
(一)燕涿的地貌特征 |
1. “群山西峙”的太行山地 |
2. “地高民稠”的山麓平原 |
(二)燕涿的气候 |
1.燕涿的气候波动:由湿润而干冷 |
2.地形对燕涿气候的影响:多雨中心与较长的无霜冻期 |
(三)燕涿的水资源 |
1.群川东汇:“涞水”“濡水”“易水” |
2.陂泽众多:“金台泽”“督亢泽”“鸣泽” |
(四)燕涿的土壤 |
1.冀州:“厥土惟白壤” |
2.督亢:从“斥卤之地”到“膏腴之地” |
二、秦汉时期燕涿的行政沿革 |
(一)秦汉燕涿行政建置概述 |
1.改“都”为“县”:始皇二十一年置“广阳郡” |
2.分燕置涿:高帝十二年置“涿郡” |
3.光武帝时期的省并县邑 |
(二)汉代燕涿行政沿革特点——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
(三)西汉时燕涿的匈奴降者侯国:“侯之以劝后” |
三、秦汉时期燕涿的交通 |
(一)燕涿的总体交通形势 |
1. “杜大行之道”——燕涿的南北向交通 |
2. “燕齐大道”——燕涿的东向交通 |
3. “距蜚狐之口”——燕涿的西向交通 |
(二)燕涿交通个案研究 |
1.涞水板城遗址与汉高帝击匈奴——平城之战汉军东线战事发微 |
2.五阮关、蒲阴陉再论 |
四、秦汉时期燕涿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组织 |
(一)燕涿的社会经济 |
1.燕涿的农业——燕下都汉墓铁农具与徐水南白塔水井遗址 |
2.燕涿的手工业——燕下都“衔环铜铺首”与涿州东汉墓“彩绘陶镜台” |
3.燕涿的商业——涿方足布与《盐铁论·通有》之“富冠海内” |
(二)燕涿的社会组织 |
1.燕涿的豪族——“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与“学为儒宗” |
2.涿郡太守的施政方略——由尚法而崇儒 |
3.燕涿的乡里基层——“聚族而居”“守望相助” |
五、秦汉时期燕涿的风俗文化 |
(一)燕涿与燕赵“慷慨悲歌”文化 |
1.黄帝“合符釜山”:燕赵慷慨悲歌之源 |
2.“易水诀别”与“敢于急人”:燕赵慷慨悲歌最强音 |
3.“中流击楫”:燕赵慷慨悲歌余韵 |
(二)从“弹弦跕躧”到“多慷慨尚义节”——燕涿对中山、赵地文化特质的影响 |
(三)燕赵慷慨悲歌文化探因 |
1.燕涿“世积乱离”与燕赵“慷慨悲歌” |
2.燕涿“诸方杂人来附”与燕赵“慷慨悲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铜/铝室温轧制复合的二次轧制变形行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概述 |
1.1.1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发展 |
1.1.2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 |
1.2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1.2.1 爆炸复合法 |
1.2.2 轧制复合法 |
1.2.3 固-液相铸轧法 |
1.2.4 液-液相铸造法 |
1.3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与研究现状 |
1.3.1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层间复合机理 |
1.3.2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有限元分析在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开发中的应用 |
1.5 课题背景 |
1.5.1 课题来源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实验概述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技术路线 |
2.1.3 实验设备 |
2.1.4 实验内容 |
2.2 铜/铝复合板材室温轧制工艺确定 |
2.2.1 热处理工艺的确定 |
2.2.2 铜/铝室温二次轧制的工艺流程 |
2.3 确定二次轧制有限元模拟参数 |
2.3.1 铜/铝二次轧制复合模拟的关键问题 |
2.3.2 剥离测试模型简化 |
2.3.3 确定组元材料力学性能 |
2.3.4 剥离模型建立 |
2.3.5 复合板界面层参数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铜/铝室温二次轧制临界复合的最小压下探究 |
3.1 实验方案 |
3.2 轧制道次对铜/铝复合板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影响 |
3.2.1 不同轧制道次的临界复合最小压下实验分析 |
3.2.2 不同轧制道次的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界面形貌观察 |
3.3 不同二次轧制工艺对铜/铝复合板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影响 |
3.3.1 二道次轧制对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影响 |
3.3.2 中间退火处理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影响 |
3.3.3 二次轧制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界面形貌观察 |
3.4 不同工艺的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剥离曲线分析 |
3.4.1 不同轧制道次的临界复合最小压下剥离曲线分析 |
3.4.2 二次轧制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剥离曲线分析 |
3.5 有限分析判断铜/铝复合板的临界复合最小压下 |
3.5.1 铜/铝材料冷轧复合界面结合条件判定 |
3.5.2 临界复合最小压下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3.5.3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铜/铝二次轧制复合的变形行为与结合性能研究 |
4.1 铜/铝复合材料的二次轧制变形行为研究 |
4.1.1 实验方案 |
4.1.2 二次轧制中铜/铝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 |
4.1.3 二次轧制中铜层和铝层的厚度变化规律 |
4.1.4 有限元分析二次轧制变形行为 |
4.2 二次轧制工艺对铜/铝复合材料的结合性能影响 |
4.2.1 二道次压下率及退火热处理对铜/铝界面形貌影响 |
4.2.2 二道次压下率及退火热处理对铜/铝结合强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异质非等径随机排列的三维颗粒压制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案 |
2 异质粉体颗粒随机堆积模型的构建 |
2.1 几何模型假设 |
2.2 随机密集颗粒生成原理 |
2.3 数学模型的程序脚本编写 |
2.3.1 JAVA简介 |
2.3.2 模型程序编写 |
2.4 本章小结 |
3 粉体颗粒随机堆积有限元建模 |
3.1 有限元模型构建 |
3.2 材料属性设置 |
3.2.1 几何特性的定义 |
3.2.2 材料参数的定义 |
3.3 求解处理 |
3.3.1 接触理论 |
3.3.2 摩擦理论 |
3.3.3 边界及载荷条件设置 |
3.3.4 求解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4 粉体颗粒压制成形的结果与分析 |
4.1 粉体颗粒流动变形分析 |
4.2 粉体颗粒应变分析 |
4.3 节点流动轨迹分析 |
4.4 相对密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异质粉体颗粒致密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
5.1 压制温度对致密化的影响 |
5.2 摩擦系数对致密化的影响 |
5.3 异质粉体互换材质后对致密化的影响 |
5.4 试验验证与对比 |
5.4.1 金属粉末的制取 |
5.4.2 粉末配混 |
5.4.3 粉末压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 颗粒随机堆积部分代码 |
(10)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关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概念 |
1.1.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起源问题 |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选题缘起 |
2.研究现状 |
2.1 国外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
2.2 国内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
3.研究思路及问题聚焦 |
3.1 研究思路 |
3.2 问题聚焦 |
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生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 |
1.1 生态环境与经济形态 |
1.1.1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气候状况 |
1.1.2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经济形态 |
1.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出现的物质与技术前提 |
1.2.1 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 |
1.2.2 成型工艺与技术水平 |
1.3 “创作”族群与形成过程 |
1.3.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创作”族群 |
1.3.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形成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
2.1 兵器与工具造型的演变 |
2.1.1 早商时期铜刀与短剑的造型 |
2.1.2 晚商至西周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
2.1.3 春秋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
2.2 动物纹饰件造型的演变 |
2.2.1 西周时期的“双珠兽头饰” |
2.2.2 春秋晚期:动物纹饰件的滥觞 |
2.2.3 战国时期:动物纹饰件的繁盛 |
2.2.4 两汉时期:动物纹饰件的衰落 |
2.3 生活用具与车马具造型的演变 |
2.3.1 从晚商到春秋的实用器具 |
2.3.2 车马具造型的“鼎盛时期” |
2.3.3 “轮状节约”体现的衰败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饰件的构成样式 |
3.1 浮雕(透雕)饰件的构成样式 |
3.1.1 单体动物纹饰件 |
3.1.2 轴对称构成样式 |
3.1.3 中心旋转的构成样式 |
3.1.4 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 |
3.1.5 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 |
3.2 圆雕的组合形式 |
3.2.1 双兽组合形式 |
3.2.2 群兽组合形式 |
3.3 装饰纹样的类别与“衍生”规律 |
3.3.1 装饰纹样的类别 |
3.3.2 装饰纹样的“衍生”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
4.1 “神性”主题与北方民族的宗教观 |
4.1.1 古代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 |
4.1.2 动物主题所蕴藏的“神性” |
4.1.3 游牧民族的“护身符” |
4.1.4 “宗教信仰”与动物纹饰件的“纯朴之美” |
4.2 造型风格与族群文化精神 |
4.2.1 生存条件与族群文化 |
4.2.2 游牧文明与族群审美 |
4.2.3 民族精神与动物纹饰件的“崇高之美” |
4.3 青铜器形制与游牧生业模式 |
4.3.1 生活方式与行为规约的内在“原则” |
4.3.2 实用功能与规格形制 |
4.3.3 游牧生业模式与动物纹饰件的“简约之美”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流传 |
5.1 动物纹造型在北方地区的流传 |
5.1.1 动物纹主题的延续 |
5.1.2 动物纹风格的演变 |
5.1.3 贵重的材质与“西来”的工艺 |
5.2 “西迁”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
5.2.1 与斯基泰、卡拉苏克青铜器的关系 |
5.2.2 “西迁”之路上的造型演变 |
5.3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原地区的流传 |
5.3.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直接”流传 |
5.3.2 纹饰主题与造型风格的流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的沿革与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D]. 贺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大规格BT22(Ti-5Al-5Mo-5V-1Cr-1Fe)钛合金铸锭生产工艺研究[D]. 彭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4]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D]. 张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云浮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D]. 何燕平.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6]铜质齿环精密成型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D]. 刘稆.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7]秦汉时期燕涿社会研究[D]. 李佳. 渤海大学, 2021
- [8]铜/铝室温轧制复合的二次轧制变形行为分析与实验研究[D]. 龚哲. 燕山大学, 2021(01)
- [9]异质非等径随机排列的三维颗粒压制数值模拟[D]. 任宵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D]. 陆刚. 内蒙古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