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新水泥有限公司2000t工艺线生料均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马忠诚[1](2020)在《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与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镁水泥具有良好的后期微膨胀特性,对大体积混凝土(如大坝)的后期温降收缩具有补偿作用,能显着提高其抗裂耐久性。然而,国内外关于水泥熟料中具有后期微膨胀作用的方镁石的定量测定方法仍无标准可循,对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晶体含量、尺寸和分布的调控技术及其在水泥制备中的应用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发明了一种能够准确定量水泥中方镁石含量的方法;阐述了煅烧温度与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尺寸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水泥中方镁石晶体的调控机制;建立了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含量、尺寸与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镁水泥工业化制备。得出以下创新性成果:(1)发明了一种能够准确定量水泥中方镁石含量的方法,解决了国内外现有方镁石定量方法中难以有效区分固溶态MgO(无后期微膨胀作用)和方镁石的难题。该新方法通过研发一种方镁石内标物,综合分析压蒸试验方法、热重分析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三种方法的测试原理,实现这三种方法测试过程的协同匹配,优化相关的试验条件,建立了这三种方法与水泥中方镁石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发明的方法中确定内标物为1400℃下分析纯级碱式碳酸镁或氢氧化镁试剂的灼烧产物,压蒸压力为2.2MPa,压蒸时间为4h,并经测试,其回收率达到99.92%~100.14%,回收效果好,准确度高。(2)系统揭示了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因素对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含量、尺寸、分布及水泥强度、膨胀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尺寸与煅烧温度之间的关系,阐明了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晶体的调控机制。提高煅烧温度、延长保温时间和降低冷却速率,均可促进熟料中方镁石在液相中的迁移和长大,提高熟料中方镁石的含量,增大方镁石晶体的尺寸。煅烧温度在1350℃~1450℃时,方镁石分布较为均匀;煅烧温度达到1500℃时,熟料中方镁石的分布趋于集中。在1350℃~1500℃范围内,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含量与煅烧温度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而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尺寸与煅烧温度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煅烧温度,定量调控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含量和尺寸。煅烧温度为1450℃时,制备的高镁水泥471天强度最高,达到86.57MPa。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持续提高;保温时间为60min和吹风冷却条件下制备的高镁水泥,其后期膨胀增进率最高,达106.25%。(3)建立了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与方镁石含量和尺寸之间的关系。在1350℃~1500℃范围内,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尺寸与方镁石含量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与方镁石含量及方镁石尺寸之间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煅烧温度1400℃~1450℃、保温时间60min、冷却速率为吹风冷却时,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晶体尺寸在3μm~7μm,以5μm~7μm为主,分布较为均匀,高镁水泥后期强度增进率和后期膨胀增进率较高。(4)方镁石测定方法和晶体调控技术实现在高镁水泥制备过程中应用。采用以上调控技术进行高镁水泥的工业化生产,并用发明的测定方法检测其方镁石含量,制备的高镁水泥中MgO含量为4.10%,方镁石含量为2.25%,方镁石晶体尺寸以3μm~7μm为主,分布较为均匀,高镁水泥的后期膨胀增进率达到93.90%,具有微膨胀性。该高镁水泥配制的混凝土540天龄期时自生体积变形值为22.1×10-6,其余各项综合性能良好。
韩国庆[2](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水泥预热分解系统建模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分解炉是预热分解系统的核心设备,分解炉能否稳定工作对生料分解率、熟料质量和产量有重要的影响,而分解炉出口温度又是分解炉稳定运转的重要指标。文章构建了分解炉出口温度Hammerstein模型,并对其实现控制。本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说明主要的研究内容。接下来介绍了水泥预热分解系统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并由系统的控制机理引出了分解炉出口温度与风料煤之间的关系。利用守恒定律建立旋风预热器和分解炉的机理模型,由于系统模型复杂,难以建立精确的机理模型,所以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建模。先建立线性ARMAX温度模型,然后建立Hammerstein模型。非线性Hammerstein模型由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与ARMAX级联而成。仿真结果表明,Hammerstein温度模型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对分解炉出口温度进行准确和稳定估计。针对Hammerstein模型采用两步法广义预测控制,将非线性预测控制问题转化为线性模型的预测控制和非线性模型的求逆问题,从而简化了非线性模型的控制算法求解,将基于Hammerstein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应用到分解炉出口温度的控制中,并进行了优化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控制策略对分解炉出口温度进行控制的方案是可行的。
江旭昌[3](2020)在《浅论水泥回转窑窑型的发展》文中认为在研究水泥生产工艺技术时一直围绕三个中心:一是如何提高和保证水泥熟料和水泥的质量;二是如何提高水泥熟料的产量,以增加经济效益;三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同时如何提高其热效率,即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增产降耗和节能减排这个永恒的目标而努力前行。因而相继出现了多种窑型,而且热效率愈来愈高。按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可概括为干法回转窑、湿法回转窑、半干法或称半湿法的立波尔窑、悬浮预热回转窑、预分解回转窑,包括新型超短窑和高固气比窑等,窑型发展的最重要核心标志就是其热效率逐渐提高。水泥回转窑的窑型是随着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改变的,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就是热效率。
陈锦玲[4](2019)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量持续增加,已有填埋场长期超负荷运行,而新建处理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处理能力滞后于生活垃圾增长,从而导致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具有减量化效果好、投资成本低、无需重新选址等优势,是缓解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压力的重要补充途径。然而,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我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其技术稳定性、环境/能源/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定量化评估不足,难以据此确定该项技术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政策导向。本研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构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模型,基于企业长时间序列实际运行数据定量化评价技术应用的有效程度及稳定性;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净现值评价等方法,建立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经济性方面效益,并与生活垃圾焚烧、卫生填埋等主流处理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及全国1066家水泥熟料企业产能和空间分布情况,评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应用潜力,并基于项目净现值的经济评价结果提出促进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接近了生产前沿面,企业的技术相对成熟,运行工况较为稳定,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对生产系统的影响不显着。(2)相比于卫生填埋、焚烧等主流处理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具有更好的减量化效果和更低的污染排放:减量率相比于卫生填埋提升了 214%,相比于焚烧提升了 20.6%-73.0%,总污染排放在温室效应潜势、酸化、光化学效应方面的环境影响潜值相比卫生填埋分别减少了 99.7%、77.2%、90.0%,相比焚烧分别减少了 99.6%、82.4%、92.4%。(3)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理论潜力为4273.7-6890.5万t/年,可以解决2020年58.4%-80.7%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缺口。(4)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的净现值分析,建议制定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地方财政补贴政策,建议平均补贴额度为108元/t;若考虑生活垃圾处理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补贴额度为97元/t,与其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财政补贴水平基本相当。
詹明秀[5](2017)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二恶英排放特性和生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简称固废)技术既能为水泥工业提供能源或资源,又能同时处理固废,是一项双赢的技术。然而在协同处置固废过程中会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恶英,如何控制和减少二恶英的生成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得以大力推广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产生的二恶英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作用,针对其在水泥窑生产工艺流程的关键生成区域、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开展全过程研究,探索水泥窑生产过程中二恶英的可能生成机理以及二恶英和氯苯在整个工艺过程的质量平衡,并提出污泥干化热解气(简称干解气)抑制水泥窑二恶英生成的技术设想,为水泥企业开展协同处置固废处置业务提供技术参考。本文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研究结果结论,主要包括:1)本文调研的六座国内典型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时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浓度均低于0.1 ng I-TEQ/Nm3的限值。固废协同处置量和固废种类对水泥窑烟气中二恶英浓度的影响较小,而水泥生产线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减少二恶英的排放量。关联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水泥窑烟气排放对周边大气和土壤中二恶英浓度的影响较小,水泥窑烟气中二恶英并不会大量扩散和沉降到厂区周边大气和土壤中。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并不会增加环境中人体毒性潜值,是一项对环境友好的固废处置技术;2)本文研究了水泥窑预热器区域和燃后区域烟气中气固相二恶英和氯苯的全过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预热器C1级(First stage of cyclone separator,简称C1级)是水泥窑系统二恶英生成的主要区域,其二恶英生成的主要途径可能是从头合成反应。质量平衡计算表明二恶英和氯苯的净排放量分别为-1268mg I-TEQ/year和-40kg/year,表明二恶英和氯苯在水泥窑中是一个减少过程。另外,水泥窑旁路系统开启后回转窑内累积的无机氯由89kg/h下降为73kg/h,同时旁路开启后窑尾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浓度由0.037+0.035ng I-TEQ/Nm3下降为0.019±0.007ng I-TEQ/Nm3,表明旁路开启能够破坏窑内氯平衡,有助于减少二恶英的生成量;3)本文探索了水泥窑窑灰回用过程中二恶英从头合成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生成机理,同时研究了温度和含氧量对飞灰中二恶英解析附特性的影响作用。索提窑灰加热后二恶英的生成量为157pg I-TEQ/g,表明窑灰回用至预热器C1级并不会大量地增加二恶英的排放水平。同时,CuCl2被证实是窑灰中二恶英生成的重要催化剂和氯源。另外,窑灰受热后残留的二恶英总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者含氧量的升高而下降。对于二恶英毒性当量的气固相分布,气相二恶英的比例随着温度的上升由300℃时的18%上升为400℃的33%,而含氧量对二恶英气固相分布特性影响较小;4)本文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污泥干解气对二恶英抑制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最优的应用工况,并且深入探究了干解气的主要作用成分及其抑制机理,为同时实现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和抑制二恶英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污泥种类、污泥含水量、污泥使用量和污泥干解温度对二恶英抑制效果的影响较大,而干解气氛对二恶英抑制效果的影响较小。污泥干解气抑制二恶英生成的最佳工况为300℃时在模拟烟气中干解(N+S)/Cl=1的干污泥,毒性当量的抑制率达到了 88.9%。工业应用时,可以抽取预热器C1级出口处烟气到污泥干化装置,然后将干解气回用至预热器C1级入口抑制该区域二恶英生成。
郭玉兴,张明飞,谢小云,刘晔,王琼旿[6](2010)在《在线分析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文中指出在线分析仪及控制软件实现了对大宗物料的实时分析控制,改变了"磨尾取料-样品输送-制样-分析(荧光仪)-控制调整配料秤"这一滞后1h的控制方式,以分钟计的前置控制也革新了生料均化链的工艺设计;在线分析仪的使用简化了新型干法水泥生料均化链的工艺流程,提高了出磨生料的合格率及产品质量,降低了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经济效益显着。
范毓林[7](2007)在《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创新历程》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生产自1824年诞生以来,生产技术历经了多次变革。从间歇作业的土立窑到1885年出现回转窑;从1930年德国伯力鸠斯的立波尔窑到1950年联邦德国洪堡公司的悬浮预热器窑;1971年日本石川岛公司和
张超[8](2006)在《日产2000吨DD型预分解窑综合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是水泥工业发展的方向。秦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是国内首条引进的带DD型分解窑外分解窑,由于对窑外分解窑系统认识不清,该条线长期不能达标生产,为了尽快使生产线达到设计指标。本课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对窑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采取以下方法对系统进行诊断和研究:(1)对系统作了热工标定;(2)对3级预热器做冷模试验;(3)对DD型分解炉做冷模实验。通过系统研究发现:(1)该预热器系统为双系列高阻型预热器,由于阻力高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2)DD炉阻降低,流场基本合理,但炉容偏小;(3)篦冷机的热效率低,影响了热量回收,增加了热耗;(4)由于炉容偏小,为了达产往往强制喂煤,这使得燃烧向上移,造成预热器内筒烧损。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烧成系统不能够达标。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1)改善煤质,降低煤粉细度,同时改进炉用燃烧器,提高煤粉燃烧速度,使得分解系统达到稳定生产;(2)改造蓖冷机,提高热效率,降低系统热耗;(3)改进两路阀确保两列分料均匀;(4)改进内筒结构。采取以上措施后,窑系统产量由1800t/d稳定提高到2100~2200t/d,热耗由830×4.18kJ/kgcl降低到750×4.18kJ/kgcl。
万春红[9](2006)在《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DCS的工程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水泥生产工艺及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水泥生产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由立窑生产工艺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转变。后者在降低能耗、提高产量、降低空气污染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属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水泥生产工艺。90年代中后期以来,DCS伴随着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DCS实现实时监控、工艺参数集中调整,保证热工制度的动态平衡,统一协调整个生产过程,功能完善、使用方便。DCS提升了水泥工业的技术水平,使管理科学化,为企业带来显着的综合效益。本论文以开远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为控制对象,采用典型的“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设计思想:控制层以施耐德Qutanium系列PLC为现场控制器,管理层以DELL商用PC为工作站,上位机与下位机采用工业以太网为通信网络,构成PLC型DCS。上位机以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为操作系统,在基于GE公司Cimplilicity组态软件的平台上,开发人机界面友好、功能完善的上位应用软件,实现对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的集中管理;下位机以Concept 2.5 XL为编程工具,遵循IEC 61131-3国际标准,按照工艺要求,开发下位控制软件,完成对964点开关量/277点模拟量的数据采集,对237台设备的顺序逻辑控制/联锁控制,对62个调节回路的监督控制和调节。本论文在总结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过程DCS工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①硬件系统的集成设计:解决现场I/O信号接入PLC I/O柜的抗干扰和可靠性问题;②通信网络设计:解决下位机与上位机通信的实时性和稳定性问题;③上位应用软件设计:解决实时数据库的建立、工艺流程画面设计、各类通用操作面板和状态指示器的设计问题;④下位控制软件设计:解决各类程序功能模块的开发以及与上位组态软件的通信问题。DCS控制软件的研发采用:①面向对象的模块化编程技术,实现组态化编程,使编程柔性化,极大提高编程效率。②信息“打包”的方式,将每台设备的I/O信号打包为16位寄存器,并与全局变量对应,可由下位控制程序/上位应用软件共同读写,通信量得到压缩,通信效率大幅提高,应用软件的层次结构更易于管理和扩展。DCS于2004年5月完成安装调试,2004年6月正式投运,技术性能达到工艺和设计要求,系统至今稳定运行,生产线达标达产。该DCS的集成模式性价比高,是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DCS的典型工程案例,经产品化设计后,可方便的移植到类似系统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陈绍龙[10](2006)在《中、小水泥企业生产适用技术升级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在与新型干法工艺全面接轨过程中,中小水泥企业不断创新、完善、升级,使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接近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水平,生产适用技术升级主要表现环保节能,粉磨节能,锻烧节能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几个方面。
二、启新水泥有限公司2000t工艺线生料均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新水泥有限公司2000t工艺线生料均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与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 |
1.2.2 方镁石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
1.2.3 高镁水泥的膨胀性能 |
1.3 论文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的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材料、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
2.2.1 高镁水泥及熟料成分分析用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
2.2.2 高镁水泥及混凝土性能检测用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
2.2.3 其他仪器设备 |
第3章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测定方法的研究 |
3.1 研究方案 |
3.2 测定原理及步骤 |
3.3 测定公式的推导 |
3.4 内标物的制备 |
3.4.1 镁质原材料的确定 |
3.4.2 灼烧温度的确定 |
3.5 试验条件的优化 |
3.6 回收率的测定(方法验证) |
3.7 XRD定量测定(方法验证) |
3.8 SEM分析和膨胀性能(方法验证) |
3.8.1 SEM分析 |
3.8.2 膨胀性能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调控机制及其与膨胀性能关系的研究 |
4.1 研究方案 |
4.2 煅烧和冷却制度对水泥中方镁石晶体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
4.2.1 高镁水泥熟料中MgO的化学分析及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 |
4.2.2 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XRD分析 |
4.2.3 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岩相分析 |
4.2.4 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SEM分析 |
4.3 煅烧和冷却制度对高镁水泥熟料中其他矿物组成的影响 |
4.3.1 高镁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
4.3.2 高镁水泥熟料的XRD分析 |
4.4 煅烧和冷却制度对高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
4.4.1 高镁水泥的强度性能 |
4.4.2 高镁水泥的膨胀性能 |
4.5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含量、尺寸与其膨胀性能之间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镁石测定方法和调控技术在高镁水泥制备中的应用 |
5.1 高镁水泥矿物组成的优化 |
5.1.1 试验方案的设计 |
5.1.2 高镁水泥的性能 |
5.2 高镁水泥的工业化制备 |
5.3 高镁水泥的混凝土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
致谢 |
(2)基于数据驱动的水泥预热分解系统建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水泥工业概述 |
1.2.1 水泥生产概述 |
1.2.2 预热分解系统发展概述 |
1.3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现状 |
1.3.1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3.2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工艺原理 |
2.1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 |
2.2 预热器 |
2.3 分解炉 |
2.3.1 分解炉工艺流程 |
2.3.2 分解炉中化学反应特性 |
2.4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的控制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的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预热器机理分析 |
3.2.1 质量平衡 |
3.2.2 热量平衡 |
3.2.3 压力平衡 |
3.3 分解炉机理分析 |
3.3.1 质量平衡 |
3.3.2 热量平衡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的数据驱动模型 |
4.1 数据预处理 |
4.1.1 输入变量选择 |
4.1.2 数据滤波 |
4.1.3 数据归一化 |
4.2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的数据驱动线性模型 |
4.2.1 ARMAX模型 |
4.2.2 模型结构辨识 |
4.2.3 模型参数辨识 |
4.3 水泥预热分解系统的数据驱动非线性模型 |
4.3.1 LSSVM基本原理 |
4.3.2 基于LSSVM的 Hammerstein模型辨识 |
4.4 仿真试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水泥预热分解系统的广义预测控制 |
5.1 基于ARMAX模型的预测控制 |
5.1.1 预测模型 |
5.1.2 Diophantine方程的递推求解 |
5.1.3 优化策略 |
5.2 基于Hammerstein模型的两步法预测控制 |
5.3 仿真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优化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 |
6.1 控制系统架构 |
6.2 半实物仿真平台实现 |
6.2.1 优化控制系统 |
6.2.2 模拟水泥预热分解系统DCS |
6.2.3 OPC通讯 |
6.3 优化控制系统功能界面 |
6.4 半实物仿真平台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浅论水泥回转窑窑型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泥回转窑窑型的发展 |
1.1 干法窑 |
1.1.1 干法中空窑 |
1.1.2 传统余热发电窑 |
1.1.3 干法长窑 |
1.2 湿法回转窑 |
1.2.1 普通湿法窑 |
1.2.2 料浆蒸发机湿法窑 |
1.2.3 湿法长窑 |
1.3 立波尔窑 |
1.3.1 一次通过立波尔窑 |
1.3.2 二次通过立波尔窑 |
1.4 新型干法窑 |
1.4.1 悬浮预热窑 |
1.4.2 预分解窑 |
1.4.2. 1 预分解窑的发展简况 |
1.4.2. 2 新型超短窑[8] |
1.4.2. 3 高固气比预分解回转窑 |
2 各种主要窑型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 |
3 结束语 |
(4)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挑战及技术发展现状 |
1.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补充方式 |
1.1.3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国内外应用情况 |
2.1.1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
2.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
2.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方法 |
2.3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DEA技术效率评价 |
3.1 DEA模型简介 |
3.1.1 基本概念 |
3.1.2 DEA基本模型 |
3.1.3 DEA模型的非期望要素处理方法 |
3.1.4 DEA评价步骤 |
3.2 案例企业的工艺技术简介 |
3.3 基于DEA模型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 |
3.3.1 决策单元及数据来源 |
3.3.2 指标体系及数据选取 |
3.3.3 考虑非期望要素的DEA-BCC模型 |
3.4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结果 |
3.4.1 DEA效率值 |
3.4.2 改进方向及潜力空间分析 |
3.4.3 基于DEA评价结果的生活垃圾影响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效益综合评价 |
4.1 评价系统边界及参数设置 |
4.1.1 情景设置及系统边界 |
4.1.2 参数设置 |
4.2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
4.2.1 减量化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2.2 环境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2.3 能源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2.4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3 案例企业物质流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
4.4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 |
4.4.1 减量化效益评价 |
4.4.2 环境效益评价 |
4.4.3 能源效益评价 |
4.4.4 经济效益评价 |
4.4.5 综合评价结果横向对比 |
4.5 小结 |
第5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应用潜力及政策分析 |
5.1 我国水泥熟料产量统计及分布 |
5.2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缺口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潜力评估 |
5.2.1 生活垃圾处理缺口估算 |
5.2.2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潜力评估 |
5.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的相关政策 |
5.3.1 水泥窑协同处置产业引导政策及标准 |
5.3.2 水泥窑协同处置经济激励政策 |
5.4 运行模式及政策建议 |
5.4.1 项目运行模式 |
5.4.2 生活垃圾处理费用补贴计算方法 |
5.4.3 价格监管机制、主管单位及职能 |
5.4.4 风险识别与保障机制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DEA评价模型代码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二恶英排放特性和生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二恶英排放现状 |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
1.1.2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二恶英排放水平 |
1.2 二恶英生成机理和阻滞技术 |
1.2.1 二恶英的生成机理 |
1.2.2 二恶英从头合成影响因素 |
1.2.3 二恶英排放控制技术 |
1.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
1.3.2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简介 |
1.3.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二恶英减排优势 |
1.3.4 国内外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研究进展及其二恶英排放水平 |
1.3.5 影响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二恶英排放的可能因素 |
1.3.6 我国利用水泥窑处置固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1.1 小型三段式水平管试炉 |
2.1.2 小型单段式垂直管试炉 |
2.1.3 小型单段式水平管试炉 |
2.1.4 污泥干化热解气发生装置 |
2.2 样品采集方法 |
2.2.1 烟气样品的采集 |
2.2.2 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 |
2.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3 分析检测方法 |
2.3.1 二恶英分析预处理方法 |
2.3.2 二恶英检测方法 |
2.3.3 二恶英数据处理 |
2.3.4 氯苯检测方法 |
2.3.5 烟气常规污染物检测方法 |
2.3.6 飞灰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
2.4 质量保证和控制(QA/QC) |
第3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二恶英排放特性及环境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对象和采样点分布 |
3.2.1 水泥厂地理位置及生产设备 |
3.2.2 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况 |
3.2.3 空气和土壤采样点分布 |
3.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烟气中二恶英浓度检测 |
3.3.1 协同处置固废前后烟气中二恶英排放浓度 |
3.3.2 固废处置量对二恶英排放特性的影响 |
3.3.3 固废种类对二恶英排放特性的影响 |
3.3.4 生产线规模对二恶英排放特性的影响 |
3.4 水泥窑周围大气中二恶英浓度检测 |
3.5 水泥窑周围土壤中二恶英浓度检测 |
3.6 环境中二恶英与污染源的相关性分析 |
3.7 生命周期评价(LCA) |
3.7.1 方案设置 |
3.7.2 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窑二恶英和氯苯全过程分布特性及旁路系统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工况 |
4.2.1 二恶英和氯苯全过程分布特性研究 |
4.2.2 旁路系统对二恶英排放水平影响研究 |
4.3 二恶英和氯苯全过程分布特性及质量平衡研究 |
4.3.1 固体样品中二恶英和氯苯浓度 |
4.3.2 预热器区域和燃后区域烟气中二恶英浓度 |
4.3.3 预热器区域和燃后区域烟气中氯苯浓度 |
4.4 水泥生产系统中二恶英和氯苯的质量平衡 |
4.4.1 质量平衡计算方法 |
4.4.2 二恶英排放质量平衡及排放因子计算 |
4.4.3 氯苯排放质量平衡及排放因子计算 |
4.5 旁路系统开闭对氯平衡及二恶英排放水平的影响 |
4.5.1 无机氯排放质量平衡 |
4.5.2 旁路系统二恶英排放水平 |
4.5.3 旁路开闭窑尾烟气中二恶英排放浓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泥窑飞灰回用烟气中二恶英生成及其气固相分布特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工况 |
5.3 水泥窑飞灰中二恶英生成特性研究 |
5.3.1 飞灰合成二恶英浓度分布 |
5.3.2 飞灰合成二恶英同系物分布 |
5.3.3 飞灰合成二恶英同分异构体分布 |
5.3.4 主成分分析 |
5.4 水泥窑飞灰回用后气固相二恶英分布特性研究 |
5.4.1 二恶英总浓度变化情况 |
5.4.2 二恶英同系物分布情况 |
5.4.2.1 反应温度对二恶英同系物分布的影响 |
5.4.2.2 反应气氛对二恶英同系物分布的影响 |
5.4.3 二恶英同分异构体及毒性当量分布情况 |
5.4.3.1 反应温度对二恶英同分异构体分布的影响 |
5.4.3.2 反应气氛对二恶英同分异构体分布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污泥干化热解气二恶英抑制技术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模拟窑灰和污泥的理化特性 |
6.2.2 实验工况 |
6.3 污泥干化热解气排放特性研究 |
6.3.1 干化温度对抑制气体析出的影响 |
6.3.2 干化气氛对抑制气体析出的影响 |
6.3.3 污泥种类对抑制气体析出的影响 |
6.3.4 间断式升温对抑制气氛析出的影响 |
6.4 污泥干解气抑制二恶英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 |
6.4.1 不同污泥种类的影响 |
6.4.2 不同污泥含水量的影响 |
6.4.3 不同污泥使用量的影响 |
6.4.4 不同干解温度的影响 |
6.4.5 不同干解氧量的影响 |
6.4.6 不同抑制温度区间的影响 |
6.5 污泥干解气抑制二恶英生成的机理研究 |
6.5.1 烟气SO_2和NO_x等常规污染物变化 |
6.5.2 飞灰表面物化特性分析 |
6.5.3 SO_2和NH_3混合气体的抑制效果 |
6.6 污泥干解气抑制技术应用设想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本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6)在线分析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在线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 在线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2.2 在线分析仪的特点 |
3 在线分析仪在水泥行业的应用范围 |
3.1 在线分析仪在石灰石矿山开采控制上的应用 |
3.2 在线分析仪在石灰石与粘土预配料控制上的应用 |
3.3 在线分析仪在原料配料控制上的应用 |
4 在线分析仪在国内外水泥行业使用情况 |
4.1 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在线分析仪使用情况 |
4.2 辽源金刚水泥有限公司在线分析仪使用情况 |
4.3 云浮天山水泥有限公司使用情况 |
5 使用在线分析仪过程中的问题 |
6 使用在线分析仪的技术经济分析 |
6.1 充分利用石灰石矿山资源 |
6.2 生料均化链的生产工艺优化 |
6.2.1 石灰石预均化堆场与碎石库的经济比较 |
6.2.2 弱化或改变生料均化库的功能 |
7 结语 |
(7)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创新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四平型”预分解窑的形成 |
2 江西万年国产化2000t/d生产线的开发设计 |
3 国产化700 t/d生产线的推广 |
4 中国水泥发展中心在天津水泥院建立 |
5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
6 水泥工业的“中国第一线” |
7 持续技术创新、优化设计 |
8 资源综合利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9 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
1 0 新型干法的新突破、新纪元 |
(8)日产2000吨DD型预分解窑综合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及其发展 |
1.2 秦岭水泥2000t/d生产线预分解窑系统概述 |
1.2.1 概述 |
1.2.2 烧成系统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性能 |
1.2.3 烧成系统工艺特点 |
1.2.4 DD型分解炉的特点 |
1.2.5 运行情况及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冷态模型实验研究及主要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DD型分解炉冷态模型试验 |
2.1.1 DD炉冷态模型装置 |
2.1.2 DD炉的冷模试验流程 |
2.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1.4 DD型分解炉阻力系数 |
2.1.5 DD型分解炉物料停留时间研究 |
2.1.6 DD炉内气体流动分布 |
2.1.7 DD炉内物料流动及燃烧行为分析 |
2.2 预热器系统特性研究 |
2.2.1 旋风筒的阻力特性 |
2.2.2 旋风筒的分离效率 |
2.2.3 各级旋风筒结构分析与评价 |
2.3 小结 |
3 对影响熟料锻烧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分析和改进措施、效果 |
3.1 篦式冷却机 |
3.1.1 改造措施 |
3.1.2 改造效果 |
3.2 燃烧器 |
3.2.1 改进措施 |
3.2.2 使用效果 |
3.3 煤粉制备系统 |
3.3.1 改造措施 |
3.3.2 改造效果 |
3.4 窑头护板 |
3.4.1 改进措施 |
3.4.2 改进效果 |
3.5 预热器两列分料不均 |
3.5.1 改进措施 |
3.5.2 改进效果 |
3.6 窑口耐火材料的改进 |
3.6.1 改进措施 |
3.6.2 改进效果 |
3.7 预热器内筒的改进 |
3.7.1 改进措施 |
3.7.2 改进效果 |
3.8 工艺操作优化 |
4 预分解窑反求计算结论及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
4.1 反求计算方法概述 |
4.2 反求计算数据选用 |
4.3 反求计算结果 |
4.4 反求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4.1 预热器、分解炉各部分的风速 |
4.4.2 各级旋风筒的分离效率及其匹配 |
4.4.3 窑尾预热、分解系统的换热效率 |
4.5 小结 |
5 综合分析及评价 |
5.1 原燃材料特性分析 |
5.2 旋风预热器的分析与评议 |
5.3 分解炉的分析与评议 |
5.4 系统设计思想 |
6 改进方向探讨 |
6.1 分解炉改造 |
6.1.1 改造思路 |
6.1.2 预期效果 |
6.2 低阻、高固气比预热器改进 |
6.3 入预热器喂料由气力输送改造为机械输送 |
6.3.1 改造方案 |
6.3.2 改造效益分析 |
6.4 篦冷机再改造 |
6.5 生料均化库改进 |
6.6 提高窑速 |
6.7 燃烧器改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DCS的工程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水泥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
1.3 新型干法水泥工业现状与发展 |
1.4 新型干法水泥工业技术发展 |
第二章 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简介 |
2.1 工艺流程 |
2.2 生产工段 |
2.3 生产过程的特点 |
第三章 开远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DCS的工程实现 |
3.1 DCS的结构和特点 |
3.2 仪表型DCS与PLC型DCS的比较 |
3.3 控制任务与要求 |
3.4 DCS的方案选择与总体设计 |
3.4.1 DCS的方案选择 |
3.4.2 DCS的总体设计 |
3.4.3 DCS系统构成 |
3.5 DCS硬件系统的集成设计 |
3.5.1 I/O点数的确定 |
3.5.2 现场控制站的选择和配置 |
3.5.3 PLC I/O柜电气设计 |
3.6 应用软件设计 |
3.6.1 工控软件的选择 |
3.6.2 下位控制软件的设计开发 |
3.6.3 上位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 |
第四章 DCS的安装调试 |
4.1 安装调试步骤及主要内容 |
4.2 安装调试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
第五章 DCS的关键技术解决 |
5.1 DCS硬件集成 |
5.2 DCS的通信网络构建 |
5.3 DCS的下位控制软件开发 |
5.4 DCS的上位应用软件开发 |
5.5 DCS的现场安装调试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 |
四、启新水泥有限公司2000t工艺线生料均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与调控机制研究[D]. 马忠诚.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0
- [2]基于数据驱动的水泥预热分解系统建模与控制[D]. 韩国庆.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浅论水泥回转窑窑型的发展[J]. 江旭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20(01)
- [4]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D]. 陈锦玲. 清华大学, 2019(01)
- [5]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二恶英排放特性和生成机理研究[D]. 詹明秀. 浙江大学, 2017(06)
- [6]在线分析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J]. 郭玉兴,张明飞,谢小云,刘晔,王琼旿. 水泥技术, 2010(05)
- [7]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创新历程[J]. 范毓林. 水泥技术, 2007(02)
- [8]日产2000吨DD型预分解窑综合研究与改进[D]. 张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3)
- [9]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DCS的工程实现研究[D]. 万春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2)
- [10]中、小水泥企业生产适用技术升级述评[J]. 陈绍龙. 建材发展导向,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