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设1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我国将建设1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一、我国将建1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兰英[1](2019)在《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农业中的一个大国,农业水平普遍偏低,浪费大效率低下的现象突出;传统的翻耕、灌溉、施肥、收割问题频频,由于过度施肥及农业资源无法得到最大化的生产污染环境并且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临武县隶属湖南省郴州市,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产品不强不优不精、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加剧、土地资源的制约瓶颈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适度发展精准细致的农业。发展精细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能够缓解上述现代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促进精细农业的发展就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充分了解精细农业的国内外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去探索发现临武县精细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其原因,最后通过剖析临武县精细农业成功的案例得出建议,要促进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必须要发展多样式的精细农业模式,必须要注重节水节肥,也必须要对劳动者素质进行提升以及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等。由此来不断提升临武县精细农业的发展。本文在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对湖南省临武县精细农业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是根据国内外对精细农业的研究动态,包括精细农业的内涵、技术应用、体系构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模式等几方面的动态研究,从整体上了解了精细农业。再根据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其次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从临武县精细农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了解临武县及其精细农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精细发展的成功案例—大冲辣椒并且深入剖析成功的发展的经验,由此得出相关启示。最后,依据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案例启示这三个方面提出要促进精细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黄晓[2](2017)在《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很多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内在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山东省也在有机农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省有机农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机农产品市场品类不均衡、品牌建设不完善、分销渠道不畅、市场营销观念落后、促销宣传力度不足等,而且多数消费者有机意识不强,对有机农产品认识不足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山东省有机农产品产业的顺利进行。基于以上情况,对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遵循理论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在简要界定有机农产品与无公害、绿色产品区别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山东省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加以总结,并结合4P组合理论,重点分析了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清晰掌握消费者特点,以问卷的形式对烟台、青岛两地的消费者进行了认知和购买行为的调查并进行分析总结,以进一步了解整个消费市场的特征,有助于下文SWOT分析与策略的制定,文章随后针对山东省的有机农产品营销进行了SWOT分析,详细剖析了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所具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后结合前述分析、4P组合理论和实际案例对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有针对性地制定了SO、ST、WO的策略,基于以上详尽的分析,此次策略的制定更具针对性、客观性、有效性与实际性,期望能助力山东省的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冯国苓[3](2012)在《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对海南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关情况分析后,认为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迅速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建立海南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和措施。

余达锦[4](2010)在《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计划的重大战略之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并指导和推动其城镇化建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既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时代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就是要把其生态环境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夺取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必须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本文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研究背景,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城镇、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理论,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实际问题,研究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必然选择;构建了基于人口和GD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镇辐射力模型和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与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为例进行对比实证分析;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2010-2020发展目标和策略;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对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以典型城镇为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包括优良的生态环境、较高的环境意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研究生态文明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和四大现实基础(生态、科技、能源和经济)上,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制度四个层面分析生态文明的构建。2、提出了生态城镇体系的科学内涵,分析了生态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三者间的异同,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分析指出建设生态城镇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更适合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一种以区域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支柱、小城市和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人民生活富裕的城镇体系。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城镇信息距离测度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为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建设生态城镇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3、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力模型和七城镇经济指数测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和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成本进行了测算,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策略。本文研究并首次构建了基于人口和GD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镇辐射力模型,提出了七城镇经济指数测度模型,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城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首次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和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经济成本进行了测算。通过研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本文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2010-2020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4、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基础上,对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业的“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重点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地级市区间、南昌市区和九江市区与周边部分县市间制造业同构问题,指出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产业运行的原则,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要实现从“点(南昌)——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并建立基于资源——技术——管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融合网络模型,提出相关发展战略。5、以典型城镇为例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的建设,并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城镇为例,分析其产业、生态和城镇化建设,提出相关发展策略。并从制度、基础设施、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发展所需的条件,对制度和政策供给、公共物品供给、教育供给、经济环境供给和生态环境供给五大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模分析理论,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中政府创新行为的富者愈富型基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肖永红[5](2008)在《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规模和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城市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受了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如城市功能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生态问题的困扰,因而城市化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近年来融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从而开始对发展都市农业逐步重视起来,太原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本文中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第一,从城市化视角重新认识都市农业。通过对已有都市农业有关资料研究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对都市农业的功能需求分析作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都市农业的内涵,并从城市化过程中都市农业功能发挥的角度提出都市农业的概念。从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角度来对都市农业的产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二,从供需角度分析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的关系。城市化与都市农业之间是一种紧密联系、相生相伴、互为条件的供需关系。在不同阶段,这一关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提出都市农业发展趋势。在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包括其发展内容、原则及措施。由于都市农业的功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还从定位的角度来对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第四,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在对太原城市化进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太原都市农业的定位与产业布局,并进一步提出实现都市农业的对策措施。本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从城市化的视角来研究都市农业。在本文中以城市化进程为切入点对都市农业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对都市农业的功能进一步进行了拓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第二,从供需角度来分析城市化与都市农业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与都市农业分别作为供需的主体来研究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城市与都市农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的状态。在这种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对内陆省会城市太原的都市农业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太原农业的优势产业进行了分析研究。

王芳[6](2007)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对的难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往往存在低效现象,为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进行研究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本文从浙江省这—特定省份出发,研究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方面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估、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评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结果的绩效评估,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的评估结论。接着,本文使用这—评估体系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全国并不处于优势地位,需进一步改进。另—方面,本文尝试研究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理论假设,本文构建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接着,利用浙江省县级无公害农产品的数据和县级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由此得出结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自身的经济因素、政府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管辖地区的资源禀赋、政府对安全农产品的财政投入和政府管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这五大类。全文包括7章,第1章是导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创新和不足等:第2章综述了前人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和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第3章是研究的理论设计,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理论体系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第4章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状况的回顾,包括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政策和实施,以及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政策和行动两方面;第5章是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结果这三个方面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政府监管绩效进行评估,得出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结果:第6章是对浙江省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先对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7章通过对前文的总结,得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结果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结论,并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邓启明[7](2007)在《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并非天生的弱质产业,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潮流。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现代农业的内涵、标准与发展层次不尽相同。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年来浙江现代农业实践中,逐步创新发展出来的先进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然要涉足的重要趋势与方向。但各方面对此的研究还很缺乏,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还存在不少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理的研究,对这一应用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归纳总结,力求找到支撑系统的主要构件和基本要素,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理论与实践分析框架,使其能够合理解释、科学指导新时期浙江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实践。本选题具有较明显跨学科性质。为此,本文将在简要分析、回顾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以大量实地调查(包括访谈与问卷调查)为基础,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为特色,对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科学内涵等进行较深入分析、总结,着重对高效生态农业的典型实践模式、发展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等进行较深入的调查与实证研究,同时对其发展策略与相应制度(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初步回答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怎样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以及如何提高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能力等问题。全文共9章,除导论(第1章)及全文总结与讨论(第9章)外,主要分理论篇(第2-4章)与实践篇(第5-8章)进行较全面、系统研究。上篇,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包括第2-4章)。本篇首先回顾了农业现代化和循环经济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研究进展(第2章),同时有选择地分析、比较了以色列等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及长三角等地区现代持续农业的成功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第3章),以期为高效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完善,乃至整个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部分理论与实践指导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篇继续以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指导,就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与重大意义,以及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实践模式、发展思路与框架等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考证与归纳、推理(第4章,为本文核心章节之一),对浙江高效生态农业这一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较科学、全面的系统研究与探索,初步构建出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分析框架。本篇研究认为,高效生态农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3R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力就业为目标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是效益农业导入循环经济与生态学理念引发的发展形态变革,也是生态农业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目标和产业竞争的指向实现的转型升级;既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又充分体现和满足了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其特殊性,使现代农业真正建立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社会可接受、环境更友好的基础之上,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性,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与创新。下篇,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研究(包括第5-8章)。主要是以当面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背景、现状、趋势,尤其是对影响农户是否参与高效生态农业的种种因素及其决策机制等进行较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了317份有效问卷),同时以高效生态养殖业为例,进一步调查、评估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及其面临问题与挑战(共获得167份有效问卷),并就高效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策略与可能的制度(政策)安排等进行初步研究、设计,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本篇首先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是否参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种种因素及其决策机制等进行实证研究(第5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户是否采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受其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水平以及他们是否参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否获得过金融贷款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同因素影响程度和显着性不尽相同,尤其是耕地面积在10%显着水平下具有负向影响(另3个变量皆为正向影响)值得注意:户主特征变量、环境特征变量以及农户质量安全与生态意识变量的影响不显着,没有进入到最终估计模型中。其次是以高效生态养殖为例(第6章),对生态养殖小区主要技术依托也进行当面访谈与问卷调查,对其创建的成效及其环境管理问题等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对高效生态养殖户与其他高效生态农业户间可能存在的区别也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就平湖市“以生态畜牧业为依托,以畜禽粪便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与高效生态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种、养、加相结合”县域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实地调研与归纳总结,得出若干有意义的启示。再次是简要分析、总结高效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目的与方法,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因子分析法,初步建立了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候选指标库(一般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区域与微观(农户或农场)层次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以上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完善进行探讨。既丰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也有利于各行为主体根据当地实际及评价目的灵活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初步构建了一个既适合浙江省实际,又符合WTO规则要求的、相对完整的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政府扶持政策体系(第8章),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保障高效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组织与制度(政策)创新问题进行初步研究、设计,以期从技术上、制度上和观念上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氛围与运行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优化升级。总之,本文较系统地分析并总结了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理,提出了将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一项现代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前景,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与组织、制度(政策)安排,既丰富了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扶持、引导与服务,最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中国(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研究成果可供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对当前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杨天和[8](2006)在《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水稻生产为例》文中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是各国政府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日益凸现出来,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农民的增收,正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农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对我国农产品安全与否起着基础和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江苏省水稻生产为例,运用农户行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规制等理论,研究在一定的技术、市场和政府规制等因素条件下农户的生产行为选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基本情况、对稻米质量安全的认知、稻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农户在生产优质安全稻米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问题、优质安全稻米生产过程中的政府规制问题等方面,系统地描述了江苏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的农户在优质安全稻米生产中的总体行为特征,并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因素作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我国农产品生产实际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农户行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规制等理论,分析了农户自身特征、对安全农产品的认知、技术供给、市场因素、生产组织方式、政府规制等重要因素对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影响,构建了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2、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具有全程性,涉及各个环节和方面。基地环境整治、农业投入品管制、法律法规的制定、质量标准制定、安全农产品的认证、信息服务等都需要政府的规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影响到农户的生产行为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3、技术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农户能否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重要前提条件。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是一个体系,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生产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特别需要一些关键生产技术的创新,如高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高效低毒的环保型农药等技术供给。现有的技术创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新要求相比还显得不够,从而使得农户可供选择的技术不多,技术使用成本高,技术效益低,我们必须加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同时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也需要高效的技术服务,当前服务主体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衣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质量安全意识,使用新技术取得的收益等都影响技术服务和农户的技术选择。实证研究表明农技部门、公司、基地、书本、媒体等多渠道的技术服务有利于技术的有效传播。4、农户安全认知水平和自身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越高,其生产行为就越安全。另外,农户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相对于小学文化的户主而言,初中文化的户主生产行为更为安全。初中及以下的户主构成了我省受调查农户的绝大部分,不断提高我省农户整体文化层次,提高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小学文化)的农户的文化素质,将有利于农户提升对稻米安全生产的认识接受能力,增强社会责任与安全意识。5、农户生产行为与其生产组织化程度密切相关,合作社等生产组织方式有利于农户的安全生产,从生产组织方式看,“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使农户生产的安全性最高,其次是“企业+农户”的方式,最低的为农户家庭自主经营。我们应该通过加强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不断规范和引导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6、由于经济水平、农户专业化程度等差异,农户生产的安全行为在区域间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户生产的安全性在地区间的差异大体视为苏北农户生产行为最为安全、苏中其次、苏南最低。7、农户兼业程度的不同影响着其安全生产行为,研究表明由于利益偏好程度等原因,一般地务农为主的农户生产行为安全性最高,其次为纯农户,打工为主的农户生产行为安全性最低。8、在明确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管理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生产能力培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加强市场监管和政策扶持,规范和引导农户安全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组织创新。

莫丽红[9](2005)在《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广西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背景,运用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和KAP(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方法,通过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观察、市场调查、座谈会、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了解和分析了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状况、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为推进广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供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1、生产者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具体实施者和技术规范的执行者,如何使他们提高对无公害的认识、掌握生产技术、按照有关质量和技术标准规范生产,同时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生产者接受并主动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关键所在。 2、生产技术体系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支撑。从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出发,研究并应用有利于人类及生态环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改善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合理使用化肥,提高肥料使用技术及肥料利用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度,是目前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农业投入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堵住高毒高残留农药源头,严惩销售禁销的或假冒伪劣的生产资料的行为,研制出新型的、环保的生产资料,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4、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制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实施标识管理、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是广西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的保障措施。 5、产地环境条件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必需的外界条件。如何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前提条件。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为保障,以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技术支撑力度、强化服务职能和建立激励机制为手段,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禾子[10](2004)在《我国将建一百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达到食品放心工程的预期目标,我国将对食品进行强化源头污染的治理,实施严格的市场推入管理,加强“从农田

二、我国将建1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将建1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文章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基本特征
        2.2.1 产业定位精准化
        2.2.2 生产技术精细化
        2.2.3 经营管理精致化
        2.2.4 业态发展精妙化
        2.2.5 要素配置精细化
        2.2.6 市场对接精细化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生态农业理论
        2.3.2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3.3 精准农业
第3章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3.1 临武县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临武县地理环境
        3.1.2 临武县经济发展现状
        3.1.3 临武县农业发展情况
    3.2 临武县精细农业现状
        3.2.1 品种精细,优势产业园区逐渐形成
        3.2.2 管理精细,新型经营主体适度发展
        3.2.3 加工精深,优势农产品价值空间拓展
        3.2.4 销售精细,农产品商品化率稳步提升
第4章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农产品品种层次开发不足、缺乏特色
        4.1.2 资源化生产、清洁生产不完全
        4.1.3 非优势农产品价值空间较小
        4.1.4 专业化新型服务主体带动能力弱
        4.1.5 农产品优质率低
        4.1.6 精准的市场合作率低
        4.1.7 缺少科技资源的精细配置
    4.2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缺乏对产业精细布局
        4.2.2 缺少精准、高效的施肥用药
        4.2.3 非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4.2.4 对专业新型服务主体的培育不够
        4.2.5 缺少“因土而异”的农业生产方式
        4.2.6 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第5章 临武县大冲辣椒精细发展案例分析
    5.1 大冲辣椒发展概况
    5.2 大冲辣椒精细发展概况
        5.2.1 精准定位产业核心以突出特色农产品
        5.2.2 极致经营管理细节以提升劳动生产率
        5.2.3 精确配置要素以合理优化资源分配
        5.2.4 细化生产技术以推动发展绿色农业
        5.2.5 精确对接市场以开拓增加销售渠道
    5.3 大冲辣椒精细发展的启示
        5.3.1 注重发展科技农业、质量农业和绿色农业
        5.3.2 合理规划和建立精细农产品基地
        5.3.3 注重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第6章 提升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创新思路整合要素,建立精细农产品基地
    6.2 推进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齐发展
    6.3 发展精致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6.4 发展多样的精细农业模式
    6.5 精准施水施肥,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
    6.6 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6.7 政府牵头完善精细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无公害农产品
        二 绿色农产品
        三 有机农产品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绿色经济理论
第三章 山东省有机农产品现状分析
    第一节 山东省有机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
        一 生产基地情况
        二 有机农产品开发情况
        三 有机农产品企业发展情况
        四 山东省有机农产品销售现状
    第二节 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问题分析
        一 产品策略方面
        二 价格策略问题
        三 渠道策略问题
        四 促销策略问题
第四章 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认知和购买行为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情况
        一 调查方法
        二 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
    第三节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状况
        一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总体认知
        二 消费者了解有机农产品的渠道调查
    第四节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调查
        一 有机农产品的选购因素调查
        二 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渠道
        三 消费者支付意愿调查
    第五节 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一 认知水平与购买行为关系调查
        二 产品质量及品牌因素调查
    第六节 总结
第五章 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分析
        一 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
        二 地理条件优势
        三 耕地条件优势
        四 交通运输优势
    第二节 劣势分析
        一 企业营销观念落后,消费者认知不足
        二 分销渠道不畅
        三 经营风险较大,专业人才匮乏
        四 行业不规范性普遍存在
    第三节 机会分析
        一 农业发展转型的需要
        二 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三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第四节 威胁分析
        一 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二 水资源短缺
        三 耕地面积不足
        四 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五节 总结
第六章 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策略制定
    第一节 SO——产品策略
    第二节 ST——价格、促销策略
        一 价格策略
        二 促销策略
    第三节 WO——渠道、品牌、包装策略
        一 渠道策略
        二 品牌策略
        三 包装策略
附录: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认知和购买行为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海南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关情况分析
2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 迅速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3国内关于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情况简述
4建立海南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和措施

(4)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1.1.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1.2 相关基本概念
        1.2.1 生态文明
        1.2.2 城镇化
        1.2.3 生态城镇体系
    1.3 研究意义、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总体框架
第2章 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及相关理论综述
    2.1 生态文明理论
        2.1.1 哲学领域中生态文明的研究
        2.1.2 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中生态文明的研究
        2.1.3 发展经济学中生态文明的研究
    2.2 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研究
        2.2.1 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2.2.2 区域生态经济模型研究
        2.2.3 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生态文明理论
    3.1 生态文明的产生
        3.1.1 对原始文明的生态反思
        3.1.2 对农业文明的生态反思
        3.1.3 对工业文明的生态反思
    3.2 生态文明的内涵
        3.2.1 生态文明要求优良的生态环境
        3.2.2 生态文明要求公众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3.2.3 生态文明要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模式
        3.2.4 生态文明要求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3.2.5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
    3.3 生态文明的构成
        3.3.1 生态意识文明
        3.3.2 生态行为文明
        3.3.3 生态制度文明
        3.3.4 生态产业文明
    3.4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3.5 生态文明构建的意义
        3.5.1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5.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3.6 生态文明构建的基础
        3.6.1 生态文明构建的理论基础
        3.6.2 生态文明构建的现实基础
    3.7 生态文明构建的四个层面
        3.7.1 生态文明构建的经济层面
        3.7.2 生态文明构建的文化层面
        3.7.3 生态文明构建的社会生活层面
        3.7.4 生态文明构建的制度层面
    3.8 生态文明构建的路径选择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研究
    4.1 城镇化发展:国际经验及主要特征
        4.1.1 国际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4.1.2 主要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4.1.3 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4.1.4 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及经验
    4.2 城镇化发展:国内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我国城镇的发展历程
        4.2.2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4.2.3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演变
        4.2.4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5.1 生态城镇体系
        5.1.1 生态城镇体系的内涵
        5.1.2 生态城镇体系的特征
        5.1.3 生态城镇体系与生态文明
        5.1.4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
        5.1.5 生态城镇体系演进的理论基础
        5.1.6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与中心城市、城市圈(群)建设
    5.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5.2.1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
        5.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界定
    5.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现状
        5.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形成
        5.3.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现状
    5.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5.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首位分布明显
        5.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不健全,规模结构失衡
        5.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
    5.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5.5.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空间分布大多具有水源和资源指向性特点
        5.5.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5.6 基于DIT理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研究
        5.6.1 城镇信息距离(UDIT)理论
        5.6.2 城镇体系中的信息结构与信息距离
        5.6.3 城镇信息距离的计算方法
        5.6.4 区域城镇信息距离测度模型
        5.6.5 应用——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为例
    5.7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5.7.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
        5.7.2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当前江西基本省情的必然要求
        5.7.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与策略
    6.1 面向生态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6.1.1 生态城镇(市)与生态城镇化
        6.1.2 生态城镇(市)评价体系与发展准则
    6.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市(镇)辐射力模型
    6.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效应分析
    6.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建设
        6.4.1 小城镇建设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中的功能分析
        6.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发展原则
    6.5 城镇化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线性回归分析
    6.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成本计量模型研究
        6.6.1 生态城镇化成本的内容分析
        6.6.2 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
        6.6.3 区域生态城镇化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
        6.6.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广义经济成本实证分析
        6.6.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狭义经济成本实证分析
    6.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6.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6.8.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
        6.8.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具体措施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研究
    7.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7.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发展总体状况
        7.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总体状况
        7.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
    7.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7.2.1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7.2.2 产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7.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测度研究
        7.3.1 产业同构测度方法
        7.3.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地级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7.3.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地级市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7.3.4 南昌市区、九江市区与周边部分县市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7.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模式
        7.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7.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原则
        7.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7.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融合RTMN模型研究
        7.5.1 生态产业融合
        7.5.2 基于网络理论的生态产业融合模型
    7.6 基于RTMN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7.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以典型城镇为例
    8.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大城市——南昌市区城镇化发展
        8.1.1 南昌市产业发展现状
        8.1.2 南昌市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8.1.3 南昌市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8.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城市城镇化发展——以九江市区为例
        8.2.1 九江市产业发展现状
        8.2.2 九江市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8.2.3 九江市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8.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等城市城镇化发展——以新余市区为例
        8.3.1 新余市产业发展现状
        8.3.2 新余市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8.3.3 新余市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8.4 鄱阳湖生态经济小城市城镇化发展——以高安市为例
        8.4.1 高安市产业发展现状
        8.4.2 高安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8.4.3 高安市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8.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以武宁县为例
        8.5.1 武宁县产业发展现状
        8.5.2 武宁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8.5.3 武宁县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8.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建设——以进贤县李渡镇和高安市八景镇为例
        8.6.1 进贤县李渡镇概况
        8.6.2 进贤县李渡镇小城镇建设实践
        8.6.3 进贤县李渡镇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8.6.4 高安市八景镇概况
        8.6.5 高安市八景镇小城镇建设实践
        8.6.6 高安市八景镇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
    9.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分析
        9.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分析
        9.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分析
        9.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科技保障分析
        9.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资源保障分析
    9.2 都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条件保障中的政府行为
        9.2.1 政府行为
        9.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功能
        9.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中政府创新行为的富者愈富型基模
        9.2.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的发展策略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主要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10.1 总结
    10.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5)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都市农业内涵的研究
        1.2.2 都市农业产生背景的研究
        1.2.3 都市农业发展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
2 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经济学分析
    2.1 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功能
        2.1.1 都市农业的概念
        2.1.2 都市农业的功能
        2.1.3 都市农业的类型
    2.2 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
    2.3 都市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2.3.1 比较优势理论奠定都市农业的发展基础
        2.3.2 农业区位论奠定了都市农业的产业布局
        2.3.3 城市规划理论促进都市农业规划的实践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引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2.3.5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印证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
3 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的关系分析
    3.1 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关系的形成
        3.1.1 城市化发展方向与都市农业的关系
        3.1.2 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的供需关系
    3.2 都市农业与城市化的供给关系分析
        3.2.1 都市农业对城市化供给关系的形成
        3.2.2 都市农业在城市化供给中的功能
    3.3 城市化对都市农业的需求关系分析
        3.3.1 城市化对都市农业需求的产生
        3.3.2 都市农业在城市化需求中的功能
4 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研究
    4.1 都市农业发展比较
        4.1.1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状况
        4.1.2 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状况
        4.1.3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
    4.2 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4.2.1 可持续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容
        4.2.2 可持续都市农业发展的原则
        4.2.3 可持续都市农业发展的措施
    4.3 可持续都市农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4.3.1 可持续都市农业的行业定位类型
        4.3.2 可持续都市农业的经营定位
        4.3.3 可持续都市农业定位中的问题
5 太原基本概况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太原基本概况分析
        5.1.1 自然及区位条件
        5.1.2 社会及经济条件
        5.1.3 商务及旅游条件
        5.1.4 人文历史文化条件
        5.1.5 科技与专业园区条件
    5.2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5.2.1 太原农业发展状况
        5.2.2 太原都市农业现状与特点
    5.3 太原都市农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
        5.3.1 太原种植业现状分析
        5.3.2 太原养殖业现状分析
        5.3.3 太原都市农业内部结构现状评价
6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
    6.2 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劣势
    6.3 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机会
    6.4 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威胁
7 太原都市农业的问题及分析
    7.1 都市农业的投资不足问题
    7.2 都市农业的功能弱化问题
        7.2.1 都市农业生产功能
        7.2.2 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功能
    7.3 都市农业区域特色不显着问题
8 太原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
    8.1 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8.1.1 太原城市化发展过程
        8.1.2 太原市城市化过程对都市农业的需求分析
        8.1.3 太原市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8.2 都市农业在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8.2.1 太原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
        8.2.2 都市农业在产业布局中的定位
    8.3 太原都市农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8.3.1 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布局
        8.3.2 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契合
        8.3.3 发挥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
9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及对策
    9.1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目标与重点
        9.1.1 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及目标
        9.1.2 都市农业的发展原则及重点
    9.2 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9.2.1 加强都市农业发展环境建设
        9.2.2 体现都市农业的文化特色
        9.2.3 营造都市农业的“亲情反哺”机制
        9.2.4 建立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互动机制
        9.2.5 加强都市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
    9.3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的保障对策研究
        9.3.1 都市农业的政府服务保障体系
        9.3.2 都市农业的融资保障体系
        9.3.3 都市农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9.3.4 都市农业的质量监督体系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相关研究
        2.1.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相关研究
        2.1.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相关研究
    2.2 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相关研究
        2.2.1 国内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相关研究
        2.2.2 国外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相关研究
    2.3 简要评述
3 研究的理论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理论体系
        3.2.1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
        3.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的理论依据
    3.3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4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状况回顾
    4.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政策及实施
    4.2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政策和行动
    4.3 小结
5 浙江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
        5.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5.1.2 资料与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估
    5.3 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绩效评估
        5.3.1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5.3.2 绿色食品的生产发展
        5.3.3 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
    5.4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结果的绩效评估
        5.4.1 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结果
        5.4.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
    5.5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整体评估
6 浙江省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1 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模型
        6.1.1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6.1.2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6.1.3 数据来源及几点说明
        6.1.4 实证分析的统计方法说明
    6.2 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描述性分析
        6.2.1 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总体分析
        6.2.2 县级安全农产品的分类分析
    6.3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1 县级样本数据描述
        6.3.2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6.3.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小结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浙江省2001—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相关文件
致谢

(7)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实践发展的需要
        1.1.2 理论研究的需要
        1.1.3 其它方面的需要
    1.2 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的主要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
        1.3.2 怎么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1.3.3 如何提高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能力
        1.3.4 如何对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实证分析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之处
2 农业现代化及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1 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1.1 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提出与实践发展
        2.1.2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2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2.1 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
        2.2.2 循环经济理论的运行机理
        2.2.3 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战略
        2.2.4 循环经济理论的成功实践
    2.3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3.1 循环型农业的基本内涵
        2.3.2 循环型农业的研究内容
        2.3.3 循环型农业的实践模式
        2.3.4 循环型农业的发展道路
    2.4 简要评述与研究选题
3 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实践及其发展演变
    3.1 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历程及其发展演变
        3.1.1 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与成效
        3.1.2 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演变的趋势
    3.2 以色列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演变及启示
        3.2.1 以色列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的背景分析
        3.2.2 以色列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的成效分析
        3.2.3 以色列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
        3.2.4 以色列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
    3.3 中国台湾地区现代永续农业的发展演变及启示
        3.3.1 台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分析
        3.3.2 台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3.3.3 台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成效分析
        3.3.4 台湾地区新农业运动之施政架构
        3.3.5 台湾地区现代永续农业发展趋势
        3.3.6 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3.4 中国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典型实践及其成效分析
        3.4.1 江苏省
        3.4.2 上海市
        3.4.3 辽宁省
        3.4.4 福建省
    3.5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演变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
4 高效生态农业: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选择
    4.1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论
        4.1.2 农业持续发展论
        4.1.3 农业多功能性论
        4.1.4 生态农业及其在浙江的实践
        4.1.5 效益农业的提出与成功实践
        4.1.6 其它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4.2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发展
        4.2.1 现代农业的层次性及其对浙江的启示
        4.2.2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提出与生动实践
    4.3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浙江高效生态农业
        4.3.1 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
        4.3.2 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4.3.3 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功能
    4.4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与框架
        4.4.1 高效生态农业的SWOT分析
        4.4.2 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4.4.3 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框架
5 影响不同主体参与高效生态农业的因素分析
    5.1 研究的问题与目标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1 理论分析
        5.2.2 研究假说
    5.3 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5.3.1 数据来源
        5.3.2 样本特征
        5.3.3 统计分析
    5.4 模型的选择与解释变量说明
        5.4.1 Logistic模型构建
        5.4.2 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5.5 模型估计结果及其分析说明
        5.5.1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5.5.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6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5.6.1 主要结论
        5.6.2 政策含义
6 基于生态养殖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效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6.2 浙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与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6.2.1 浙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6.2.2 浙江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6.3 基于技术骨干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成效分析
        6.3.1 数据来源
        6.3.2 样本特征
        6.3.3 统计分析
    6.4 生态养殖户与其他高效生态农业户间的比较
        6.4.1 户主特征与家庭特征比较
        6.4.2 质量安全及生态意识比较
        6.4.3 所在地环境特征比较
        6.4.4 政府扶持与引导比较
        6.4.5 组织化与社会化服务比较
    6.5 典型案例分析:金色平湖的绿色“点金术”
        6.5.1 发展背景
        6.5.2 模式创新
        6.5.3 成功之路
    6.6 若干结论与政策启示
7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7.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7.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7.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7.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7.2.3 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权重的确定
        7.2.4 研究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5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程序与方法
    7.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与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关系
        7.3.2 一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7.3.3 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描述
        7.3.4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4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完善
        7.4.1 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
        7.4.2 应用前景与发展完善
8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策略选择与制度创新
    8.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8.2 政府扶持农业的主要理论与政策依据
        8.2.1 主要理论依据
        8.2.2 WTO《农业协议》相关规定
        8.2.3 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客观必然性
    8.3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策略与扶持体系构建
        8.3.1 政府扶持目标与发展策略选择
        8.3.2 政府需要加强的重点扶持领域
        8.3.3 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构建
    8.4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需要的组织制度创新
        8.4.1 培育核心农户,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者进入退出机制
        8.4.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解决农业劳动者的结构性矛盾
        8.4.3 加强农业专业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与市场竞争力
        8.4.4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8.5 对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补充思考
9 全文总结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发展前景
    9.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浙江省生态养殖小区(养猪场)建设与环境管理问题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水稻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假说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研究数据来源
    1.7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影响农户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因素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影响农户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因素分析
    2.3 农户生产行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决定的一般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及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3.1 政府规制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3.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进展
    3.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质安全稻米生产技术的供给与农户的技术选择
    4.1 国内外稻米质量标准体系
    4.2 我国优质安全稻米生产技术体系
    4.3 优质安全稻米生产的关键技术供给与农户的技术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生产稻米行为的实证研究
    5.1 调查问卷设计
    5.2 调查点选择
    5.3 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4 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附录 稻米质量安全问题研究—农户行为调查问卷

(9)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有关概念界定及关系
    2.1 有关概念
    2.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3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实施情况综述
    3.1 国外情况
    3.2 国内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框架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步骤
    4.4 研究方法
第五章 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
    5.1 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
    5.2 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及相关技术的接受程度
    5.3 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
    5.4 农业投入品
    5.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
    5.6 农产品市场准入现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6.1 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要制约因素
    6.2 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我国将建1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兰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2]山东省有机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黄晓. 烟台大学, 2017(02)
  • [3]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J]. 冯国苓. 价值工程, 2012(31)
  • [4]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余达锦. 南昌大学, 2010(12)
  • [5]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肖永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6]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D]. 王芳. 浙江大学, 2007(02)
  • [7]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 邓启明. 浙江大学, 2007(03)
  • [8]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水稻生产为例[D]. 杨天和.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3)
  • [9]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 莫丽红.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10]我国将建一百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J]. 禾子. 农村科技开发, 2004(02)

标签:;  ;  ;  ;  ;  

我国将建设1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