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场对某些生物活动的定向效应

地磁场对某些生物活动的定向效应

一、地磁场对某些生物活动中的定向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磊[1](2021)在《仿生电磁场在癌症及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与糖尿病在国内外都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主流的癌症治疗手段包括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外科手术。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但会引起诸多的副作用,还常常伴随着较高的复发率;另一方面,目前治疗II型糖尿病(T2DM)主要依赖改善生活习惯,使用降糖药,以及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的方法控制病情进展。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一半接受治疗的患者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磁场的生物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979年,Wertheimer调查了超高压电站对儿童白血病发病率的影响。由此开启了近代生物电磁学的研究高潮。早期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人工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为电磁场阈值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积极的电磁场生物效应被研究者们所发现,包括电磁场对癌症、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伤口愈合、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抗氧化等健康增强功能。与传统的疾病治疗手段相比较,电磁治疗还具有安全、无痛、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电磁治疗方法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1)生物电磁效应机制尚未明确;2)存在许多不能成功复现甚至相互冲突的实验结果;3)治疗用电磁场参数选择的盲目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电磁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虽然已经有多个生物电磁效应机制被提出,如:自由基对理论、生物化学热力学模型、离子振荡模型等,但这些理论仍然在遭受质疑,没有被证实。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巨大鸿沟,限制了对磁接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生物电磁效应机制研究的突破有赖于生物物理学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存在许多不能成功复现甚至相互冲突的实验结果,这是生物电磁学领域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发现,虽然方向性是电磁场等矢量场的一个重要特征,非常多的研究却忽视了电磁场方向性对生物电磁效应的影响。本文以细胞内ATP水平为检测指标,考察了竖直、水平以及倾斜方向电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了电磁场的生物效应具有方向性。这为早期互相冲突研究文献的校验以及未来生物电磁效应研究实验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在电磁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电磁场参数(包括频率、强度、波形等)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然而,在缺乏明确生物电磁效应机制的情况下,大多数研究只能随意地选取这些参数,这导致很差的治疗效果以及很长的实验周期。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使用仿生学方法来指导疾病治疗用电磁场参数的选择。仿生学是一种从自然界获取灵感,用于指导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方法学。人类在一个充满了电磁场(如地球磁场、舒曼共振等)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进化,已经适应了地球上的自然电磁环境。有研究表明,自然电磁场有利于人体健康,甚至能够辅助某些疾病的治疗。因此,本文提倡模拟自然电磁场的参数来设计人造电磁场,用于疾病的治疗,并把这种模拟自然电磁场设计的人造电磁场叫做仿生电磁场(Bioinspired electromagnetic field,BIEMF)。本文选择了Magna Field(?)作为试验研究的BIEMF发射仪器。其可以发射强度与地球磁场相当,频率与大多数自然电磁场相近的仿生电磁场。首先,利用结晶紫染色实验,证实了0.5 Hz BIEMF具有抑制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的能力。当细胞密度增高到一定程度,BIEMF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消失。对BIEMF抑制Hela细胞增殖机理的初步研究发现BIEMF似乎通过干扰细胞有丝分裂及触发细胞凋亡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然后,通过细胞实验,发现在高葡萄糖浓度培养条件下,10 Hz BIEMF能够促进肝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而不影响细胞的数目。并且,BIEMF结合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比BIEMF单独使用具有更加显着的促葡萄糖吸收效果。这表明10 Hz BIEMF具有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潜力。通过以上细胞实验,本文验证了BIEMF确实具有治疗癌症及T2DM的潜力。这证实了仿生学方法应用于疾病治疗电磁场参数选择的可行性。为了将BIEMF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设计了一款可穿戴的BIEMF发射端。在本文中BIEMF发射端被设计成了硬币大小的独立单元体,实际治疗时,多个发射端组合使用。经ANSYS Maxwell软件仿真计算,所设计扁平空心圆环状电磁场发射线圈的最佳尺寸为:厚度3 mm,内径4 mm,外径10 mm。相较于矩阵形排列的电磁场发射端,按照蜂窝状排列方式组合的发射端所发射的磁场强度更为均匀。最后,通过制作BIEMF发射端实物和搭建BIEMF发射系统,实际检测的磁场强度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论文的最后,为了研究BIEMF是否能够穿透各层人体组织到达靶组织或者靶器官,进行了理论及仿真研究。首先,利用Creo软件建立了人体上腹部及肝脏的三维模型,然后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模拟了10 Hz BIEMF对人体腹部组织的穿透情况。经理论分析及ANSYS Maxwell软件仿真计算,所设计按照蜂窝状排列的扁平圆环状BIEMF发射端所发射的BIEMF能够顺利穿透人体腹壁各组织,并且在肝脏内形成了较为均匀的电磁场分布区域,实现了最初的设计要求,证明其具备作为可穿戴BIEMF治疗仪发射端的能力。

颜伟玉,赵方媛,孟雅苹[2](2020)在《磁场对蜜蜂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地球内部存在着天然磁性现象,被称为地磁场。当今社会电子通讯发达,电磁波信号频繁,地球表面充满了电磁场。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其活动范围大部分都处于磁场环境中。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蜜蜂能利用磁场进行导航,但环境中异常的磁场同样会影响蜜蜂的定位导航、飞行行为、采集活动和学习认知能力等。本文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以期系统地了解磁场对蜜蜂行为特性的影响。

王璐[3](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试图在学习进阶的框架中了解学生思维发展路径,有针对性的构建出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磁场的核心概念,顺利地由学习进阶的低层级达到高层级。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文献查阅,找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2.针对该学习进阶的框架内容,结合以学习进阶为基础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设计出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六份;3.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大姚一中进行实践研究,检验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本研究表明:1.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磁场核心概念;2.能帮助学生更有效提升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层级;3.研究对一线的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吴东旭[4](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磁场”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下物理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和众多基本概念的支撑。学习进阶理论可以将一个学段、甚至一节物理课的学习纳入整个物理课程的学习序列之中。学习进阶将科学核心概念和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从简单的理论体系到专家知识体系的描述的框架,通过将一个学科与其他科学领域(物理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和化学)联系起来,为构建联系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过程通过在概念或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可理解的学习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或规律,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合理的安排与整合。“磁场”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公认的学习难点。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磁场”教学实践已有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仅限于构建学习进阶和提出教学策略或教学实践,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的定量研究尚且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教学实践研究。因此,基于前人的学习进阶相关研究,围绕高中物理磁场教学进行了如下研究:(1)以“磁场”学习进阶的先行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高中物理“磁场”的学习进阶。(2)采用问卷调查法验证与完善“磁场”的学习进阶。(3)通过问卷对即将学习“磁场”内容的高二学生进行测试。(4)根据本研究构建的学习进阶,提出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实践。(5)通过教育测量验证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得到了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本研究构建的“磁场”的学习进阶是合理的,与高中生在学习“磁场”时的思维发展过程相吻合,可以详细得描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3)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学习进阶提出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对高中生学习“磁场”的成绩有积极的影响,且实验前后学生的物理成绩有显着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建议:(1)积极开展构建学习进阶的研究。(2)结合学习进阶的成果,开发教学设计。(3)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闫蒙蒙[5](2020)在《近零磁场对粘虫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地磁场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粘虫是典型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具有群体迁飞和共同定向行为,每年在我国南北往返迁飞危害,严重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安全。已有研究表明粘虫可能根据地磁场进行迁飞定向,为进一步探索粘虫对磁场变化的响应机制,深入阐明生物磁感受机制。本文以粘虫为研究对象,以磁场强度变化为环境影响因子,探究了粘虫生长发育、内参基因稳定性及转录组对近零磁场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了近零磁场对粘虫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效应,揭示了粘虫对磁场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地磁场条件相比,近零磁场显着延长了粘虫幼虫发育历期1.3d(P<0.01)和蛹期0.2d(P<0.01),但对粘虫卵发育历期和卵孵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近零磁场显着降低了粘虫蛹重(P<0.01),且显着延长雄蛾寿命1.7d(P=0.003),近零磁场下粘虫雌蛾寿命缩短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外,近零磁场对雌蛾的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显着降低了初羽化雌蛾卵黄原蛋白基因表达量(P<0.01)。此外,近零磁场下粘虫蛾交配率显着降低10.03%(P<0.01)。2、利用飞行磨系统测试了近零磁场饲养条件对粘虫飞行能力的影响:近零磁场饲养条件显着降低了粘虫蛾的平均飞行速度(P<0.01)和飞行距离(P<0.01),减小了远距离飞行粘虫所占比例。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小型昆虫自主飞行测试装置测定了近零磁场下粘虫蛾自主飞行活动。结果显示:近零磁场下粘虫蛾12h测试期总的自主飞行活动减少,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在近零磁场下,粘虫蛾的飞行活动高峰持续了大约三个小时,从天黑后的6-8小时开始,而在正常地磁场下粘虫的飞行活动则持续增加,直到天黑后的9-10小时之间达到一个峰值,此时近零磁场下粘虫的飞行活动显着小于正常磁场下飞行活动(P<0.05),表明近零磁场下粘虫蛾夜晚飞行节律发生改变。3、近零磁场下粘虫内参基因稳定性影响:以初羽化粘虫雌蛾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软件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Reffinder对不同磁场条件下粘虫雌蛾内参基因进行稳定性评价,筛选用于后续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实验可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近零磁场下粘虫磁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提供保障。实验结果表明,β-Actin和18S在近零磁场下初羽化粘虫雌成虫中表达最稳定。4、近零磁场下粘虫转录组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磁场,近零磁场下粘虫幼虫有439个差异基因,其中215个上调基因,224个下调基因;雌蛾有614个上调基因,1056个下调基因,共1670个差异基因。雄蛾鉴定出1401个差异基因,其中545个上调基因,856个下调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幼虫中氧化还原酶活性、DNA聚合酶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细胞发育生长、海藻糖运输、免疫反应、化学稳态、对外部生物刺激反应、防御反应等条目显着富集;雌蛾中DNA代谢、脂肪酸代谢、硫化合物代谢、蛋壳形成、水解酶、肽酶、核酸酶酶活性等催化和结合过程条目显着富集。雄蛾中DNA代谢、转座、转移酶、聚合酶、肽酶、核酸酶等酶活性条目显着富集。对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幼虫中磷酸戊糖途径,雌虫中溶菌体、血小板、黏着斑、腺苷酸活化激酶、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作用通路、丙酮酸酯代谢等途径显着富集。近零磁场处理可能影响到粘虫体内酶或蛋白中的金属离子或原子的结合与转运,进而影响生物体内信号传递等通路,改变酶或蛋白质的功能或结构,从而引起生物体的生理生化等反应。

赵方媛[6](2020)在《磁场对西方蜜蜂生存能力的影响及磁感应相关基因MagR和Cry的表达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验证采集蜂磁场感应能力,探究磁场对蜜蜂定距离放飞归巢、自然出巢归巢、寿命及学习记忆的影响,克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磁受体基因AmMagR的序列,并分析磁场对该基因和Cry基因(隐花色素基因)在工蜂中表达特征的影响,以期为揭示磁场对蜜蜂的影响和蜜蜂利用地磁导航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磁感装置分析采集蜂对有无磁场、糖水浓度、采集位置的选择率。采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来监测蜜蜂的出巢归巢活动,通过PER试验来探究磁场对采集蜂学习记忆的影响。以西方蜜蜂工蜂为材料,提取其总RNA,通过RT-PCR技术克隆西方蜜蜂MagR基因的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分析在西方蜜蜂工蜂不同日龄(1日龄、5日龄和21日龄)和不同组织(头部、胸部和腹部)中MagR、Cry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不同磁场强度(0Gs、1Gs、1OGs、20Gs、50Gs)下5日龄工蜂胸部MagR、Cry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如下:1.磁场感应结果表明,蜜蜂对有磁场一侧的选择率显着高于无磁场一侧,对训练期间放置过50%糖水一侧的选择率显着高于放置过20%糖水一侧,但在方向选择中,对L1、L2两侧的选择率无显着差异。2.RFID监测结果显示,采集蜂在1Gs、10Gs和20Gs磁场条件下的归巢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在50Gs的磁场环境下归巢率显着降低;采集蜂在无磁场的条件下归巢率最高,归巢时间最短。蜜蜂整个生命周期都处于50Gs磁场环境时,首次出巢率、平均出巢次数、生存率和平均寿命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ER结果表明,当磁场强度为1Gs,10Gs和20Gs时工蜂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降低,在50Gs时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克隆到西方蜜蜂MagR基因,并命名为AmMagR(GenBank登录号:MH635411),其序列长度为 748 bp,编码区长 390 bp,编码130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量为14.142 kDa,理论等电点为9.06,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且在第24-126位氨基酸之间得到一个结构域Fe-Sbiosyn。系统发育树显示,西方蜜蜂AmMagR与小蜜蜂Apis florae AfIscA(IscA 别称 MagR)、中华蜜蜂 cerana cerana AcIscA基因聚成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mMagR和Cry基因均在5日龄工蜂的相对表达量最高,1日龄、5日龄和21日龄工蜂胸部的AmMagR和Cry基因表达量也均显着高于头部和腹部。磁场处理后显示无磁场环境和1Gs处理条件下工蜂胸部AmMagR和Cry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10Gs、20Gs、50Gs处理组。

金继浩[7](2020)在《吉林辉南地区构造热事件的古地磁记录》文中认为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部、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和太平洋板块东部之间,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亚-蒙古造山带的东端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部位,构造-岩浆活动复杂活跃,成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与板块运动过程的热点地区。前人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发现中生代至少存在六期火山活动。此外,有人对该区域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发现,大量的岩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后期重磁化。东北地区古生界沉积岩中是否存在中生代、新生代火山活动影响的记录,探讨其时空演化规律,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对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共31个采点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张夏组灰岩中主要磁性矿物是颗粒较小的磁铁矿和黄铁矿,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铁矿和磁铁矿,且均发生了重磁化,并记录了稳定的中温分量,前者平均方向为D/I=29.1°/59.0°,α95=6.5°,对应的极位置为68°N,213.7°E,A95=8.4°;后者平均方向为D/I=10.9°/50.8°,α95=11.7°,对应的极位置为76°N,264.6°E,A95=13°。综合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张夏组灰岩和徐庄组砂质泥岩均发生重磁化现象,由于磁性矿物的不同,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也不同;2.根据古地磁记录可以推测,吉林辉南地区早白垩世以来,可能发生了两次较为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分别在早白垩世和第四纪,为研究该区域的构造-热事件提供了依据;3.吉林辉南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古地磁记录的岩浆活动,可以推测在全球动力学背景下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响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华北克拉通破坏提供了证据。

霍斐斐[8](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文中指出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距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边界(主缝合带)超过1500km的高原东北部地区,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扩展的前缘地带,是构造隆升相对年轻和活跃的地区,具有特有的“盆—山”地貌格局,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其周边造山带紧密相关,盆地中巨厚的陆相沉积物来自于周边山地,周边造山带的构造隆升以及盆地整体的旋转运动完整地记录着中-新生代以来其南部诸块体陆续向北运动碰撞挤压造成的远程效应相关信息。本文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北部路乐河剖面与西宁盆地车头沟剖面和日月山剖面为研究对象,在精细磁性地层年代控制的基础上,利用古地磁学在研究块体运动旋转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研究这些块体是否旋转,旋转的方式及幅度如何,为理解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构造演化、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变形和隆升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在研究区所引起的远程效应提供基础数据。本次研究在三个剖面共布置采点165个,采集古地磁样品1548块,通过对研究区古地磁样品开展详细的岩石磁学分析、磁组构特征分析、退磁分量分析和数据的可靠性检验,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对路乐河剖面、车头沟剖面和日月山剖面的代表性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包括IRM获得及其反向场退磁曲线及等温剩磁曲线累积高斯模型分析(6个)、磁滞回线(17个)、k-T曲线(12个)和三轴等温系统热退磁(12个)实验,得出大多数样品主要载磁矿物以同时含有磁铁矿和赤铁矿为特征,少数样品主要以磁铁矿(Fe3O4)或赤铁矿(αFe2O3)为主;部分样品中含有少量针铁矿或磁赤铁矿等。2.柴达木盆地路乐河剖面连续分布的中—新生代地层均保留了初始沉积磁组构特征,其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方向指示了古水流方向。系统磁组构研究表明,自中侏罗统大煤沟组(J2d)至中新统下油砂山组(N21y)沉积期间,古水流方向共经历了4次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中—晚侏罗世(大煤沟组(J2d)至红水沟组(J3h)阶段)古水流方向顺时针变化了约22°;至早白垩世(犬牙沟组(K1q)阶段),古水流方向逆时针变化了近65°;到31.76Ma,古水流方向顺时针变化了约63°;到23.02Ma,古水流方向逆时针变化了约56°;其古水流方向持续至20.40 Ma。3.通过按岩石磁学分析结果设计的特征剩磁分离方案,对古地磁样品进行系统热退磁,分离出了低温剩磁组分和稳定的高温特征剩磁,在地层校正之前,低温剩磁组分与研究区近现代地磁场方向接近,应该是近现代地磁场叠加的粘滞剩磁;大部分样品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能通过倒转检验、褶皱检验或砾石检验,可能代表了原生剩磁方向。4.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剖面的古地磁结果显示:自早白垩世犬牙沟组到路乐河组沉积期,该区发生了显着的逆时针旋转达51.4°(-28.9°到22.5°);自路乐河组到下干柴沟组沉积期(44.41-31.76Ma),该地区继续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变形,旋转幅度高达66.1°(22.5°到88.6°);自下干柴沟组自到上干柴沟组(31.76到23.02Ma),该地区发生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变形,旋转幅度高达96.4°(88.6°到-7.8°);自上干柴沟组到下油砂山组沉积期(23.02-20.40Ma),该地区几乎没有发生明显或者发生幅度很小(2.5°)的顺时针旋转变形。在31.76Ma旋转方式由逆时针转变为顺时针旋转,可能是由于受印度板块持续挤压的影响,阿尔金断裂在早渐新世开始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导致的。古水流方向的变化是由块体旋转与周边构造隆升共同导致的。5.西宁盆地车头沟剖面和日月山剖面的古地磁结果显示:自马哈拉沟组的(36.4-34Ma)到谢家组(34.0-24.0Ma),西宁盆地发生了较明显的逆时针旋转变形,旋转幅度为14.5°(22.8°到37.3°);自谢家组(34.0-24.0Ma)到车头沟组(24-21.70 Ma),西宁盆地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变形,旋转幅度10.2°(37.3°到27.1°);自车头沟组(24-21.70 Ma)到其上部的贵德群(<21.70 Ma),西宁盆地顺时针旋转变形幅度高达43.6°(27.1°到-16.8°)。西宁盆地由逆时针转变为顺时针的时间在渐新世早期-末期(34-24 Ma),可能是由于西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东部地区,距离阿尔金断裂较远,所以阿尔金断裂在早渐新世的大规模快速走滑活动在西宁盆地引起的响应直到28Ma才发生。6.以上古地磁结果表明,高原东北部块体的旋转可能有复杂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深部因素。盆地旋转的发生、旋转方式或幅度的改变,与研究区域周边的逆冲或者走滑断裂系统活动的发生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可能是其南的羌塘块体、拉萨块体和印度板块等阶段性北向碰撞挤压所导致的远程效应的综合体现。

莫炜川,胡平东,樊竹,刘缨,赫荣乔[9](2019)在《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感应强度远低于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GMF)强度的亚磁场(hypomagnetic field, HMF)(≤5μT),是地外空间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研究地磁场生物学功能的必要条件。生物体对亚磁场的感知和响应是生物磁学和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综述了动物亚磁效应及其生化和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探讨了多通路介导亚磁生物效应的可能机制。

葛舒超[10](2019)在《稳态强磁场延迟斑马鱼早期发育》文中指出地磁场是地球生命进化和存在的物理条件之一。地磁场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一些鸟类和海洋生物利用地磁场进行定位和长距离迁徙。对现代社会的人类而言,除了地磁场,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电器产生的电磁场中。尤其是随着临床上磁共振成像仪的普及,人类可以接触到强度达地磁场数万倍的高强度稳态磁场。在科研领域,人们相继开发出更高场强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场强度高达地磁场的数十万倍。考虑到磁共振成像的潜在生物应用,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稳态强磁场的生物效应,这也是磁生物学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人们用多种生物从不同方面研究了该问题。但是,关于稳态强磁场对发育的影响,相关研究并不丰富。已有的研究只在数小时的时程或少数几个方面上探究了这一问题。目前,尚没有研究对该问题进行长时程的全面观察。本课题中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的优势,研究了 9.0 T稳态强磁场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影响。与之前文献报道的其他动物相比,斑马鱼体外受精和发育、发育迅速、早期胚胎透明,用较短的时间即可以观测到从受精至幼鱼的发育过程。实验中,将刚刚受精的斑马鱼卵置于9.0T的稳态强磁场中。24小时后,强磁场暴露结束,斑马鱼胚胎回到正常环境中继续发育。在之后的5天内,从多个方面记录斑马鱼的发育情况,考察稳态强磁场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受精后开始持续24小时的稳态强磁场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既不致死,也不致畸,并且不影响胚胎的整体发育模式。但是,强磁场延迟了动物的发育速度,具体表现为暴露组斑马鱼的胚胎在出膜、咽弓发育、身体生长和眼动反应发育等方面均出现延迟,且发育过程中的指标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这种延迟效应并不是永久性的,被延迟的动物在回到正常环境中后会逐渐追平并赶上对照的发育速度,在各项指标上不再有显着性差异。根据生物大分子微管的抗磁各向异性,在机理部分用生物物理模型来解释和模拟稳态强磁场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延迟效应。强磁场改变了微管的聚合速率,并使微管发生转动和弯曲,从而降低了微管在定位和定向纺锤体时的效率,使得细胞周期比正常地磁场环境中的细胞周期更长。由于斑马鱼发育过程中伴随着持续进行的有丝分裂,这种细胞周期的延长不断累积,最终表现为整个胚胎的发育延迟。根据该模型得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与理论预期和实验现象相吻合。此外,在合作课题中,我们利用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外源19F纳米粒子,检测斑马鱼体内的蛋白质活性。在第一个实验中,19F纳米粒子被注入断尾的斑马鱼中,在断尾处Caspase3/7的作用下,纳米粒子显示出磁共振信号,被仪器检测到,实现了对蛋白质Caspase3/7的检测和定位。在第二个实验中,19F纳米粒子被注入荷瘤斑马鱼中,在肿瘤细胞Legumain的作用下,纳米粒子显示出磁共振信号,被仪器检测到,实现了对蛋白质Legumain的检测和定位。19F纳米粒子在位检测蛋白质的功能,为肿瘤的定位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地磁场对某些生物活动中的定向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磁场对某些生物活动中的定向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仿生电磁场在癌症及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癌症治疗现状
        1.1.2 糖尿病治疗现状
    1.2 生物电磁学研究现状
        1.2.1 生物电磁效应
        1.2.2 生物电磁效应机制
        1.2.3 电磁治疗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意义
第2章 BIEMF及生物电磁效应方向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自然电磁场及仿生电磁场
        2.2.1 地球磁场
        2.2.2 舒曼共振
        2.2.3 细胞脉动
        2.2.4 脑电波
        2.2.5 仿生电磁场(BIEMF)
    2.3 BIEMF发射仪器的选择与电磁场的表征
        2.3.1 BIEMF发射仪器介绍
        2.3.2 磁场检测系统的介绍
        2.3.3 二氧化碳培养箱内磁场强度及方向测量结果
    2.4 不同方向BIEMF对细胞ATP合成的影响
        2.4.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4.2 细胞培养
        2.4.3 ATP检测实验
        2.4.4 统计学分析
        2.4.5 ATP检测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IEMF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BIEMF对体外培养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细胞培养
        3.2.3 结晶紫染色实验
        3.2.4 统计学分析
        3.2.5 BIEMF对不同浓度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3.2.6 BIEMF对 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密度依赖性验证试验
    3.3 BIEMF抑制Hela细胞增殖机理初步探究
        3.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3.2 细胞培养
        3.3.3 细胞形态观察
        3.3.4 DAPI染色实验
        3.3.5 细胞有丝分裂染色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EMF糖尿病治疗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BIEMF对体外培养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2 细胞培养
        4.2.3 葡萄糖消耗检测实验
        4.2.4 统计学分析
        4.2.5 葡萄糖消耗检测结果
    4.3 BIEMF对Beta-TC-6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4.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3.2 细胞培养
        4.3.3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
        4.3.4 统计学分析
        4.3.5 胰岛素检测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穿戴BIEMF治疗仪发射端的设计与制作
    5.1 引言
    5.2 BIEMF发射端的设计
        5.2.1 单个BIEMF发射端的设计
        5.2.2 BIEMF发射端组合方式的设计
    5.3 BIEMF发射端的仿真
        5.3.1 ANSYS Maxwell软件简介
        5.3.2 有限元仿真的实现
        5.3.3 仿真结果分析
    5.4 BIEMF发射端的制作与检测
        5.4.1 主要材料及仪器
        5.4.2 BIEMF发射端的制作
        5.4.3 BIEMF发射系统的搭建
        5.4.4 BIEMF发射端的磁场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BIEMF人体组织穿透能力的研究
    6.1 引言
    6.2 电磁场在生物组织中衰减的理论分析
        6.2.1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6.2.2 电磁场在各组织中的衰减量计算
    6.3 人体腹部及肝脏三维建模
        6.3.1 PTC Creo软件简介
        6.3.2 人体腹部及肝脏解剖学结构分析
        6.3.3 人体腹部及肝脏三维模型创建
    6.4 有限元仿真的实现
        6.4.1 三维模型导入及线圈排布
        6.4.2 设置各组织电磁特性参数
        6.4.3 网格划分及求解设置
        6.4.4 仿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磁场对蜜蜂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蜜蜂体内的磁感应机制
2 磁场对蜜蜂行为的影响
    2.1 磁场对蜜蜂导航的影响
    2.2 磁场对蜜蜂采集活动的影响
    2.3 磁场对蜜蜂学习记忆的影响
3 结论与展望

(3)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概念和核心概念
        2.1.1 概念
        2.1.2 核心概念
    2.2 学习进阶
        2.2.1 学习进阶的源起
        2.2.2 学习进阶的定义
        2.2.3 学习进阶的组成要素
        2.2.4 学习进阶的特征
        2.2.5 学习进阶的研究方法
第3章 关于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调查
    3.1 有关磁场主题的学习框架
    3.2 磁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框架
第4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
    4.1 基于学习进阶的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
        4.1.1 一般教学设计模型
        4.1.2 科学教学设计模型
        4.1.3 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
    4.2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教学设计
        4.2.1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学情分析
        4.2.2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学习过程设计
        4.2.3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现象和磁场”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4.2.4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感应强度”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4.2.5 基于学习进阶的“几种常见的磁场”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4.3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教学设计
        4.3.1 基于进阶的“安培力”的学情分析
        4.3.2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学习过程设计
        4.3.3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4.4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教学设计
        4.4.1 基于进阶的“洛伦兹力”的学情分析
        4.4.2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学习过程设计
        4.4.3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第5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教育实验的设计
        5.1.1 实验目的和实验对象
        5.1.2 实验变量和实验假设
        5.1.3 测量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
        5.1.4 实验的设计
    5.2 教育实验的实施安排
    5.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前测和后测成绩总体分析
        5.3.2 进阶层级分析
        5.3.3 访谈分析
        5.3.4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磁场前概念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中物理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情况测试卷
附录 C 学生前测成绩
附录 D 学生后测成绩
附录 E 后测成绩中不同题目选择正确选项的人数
附录 F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磁场”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学习进阶理论
    2.2 皮亚杰的理论发展机制
第三章 “磁场”学习进阶的初步构建
    3.1 高中物理“磁场”重要概念和知识的梳理
    3.2 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磁场”的内容分析
    3.3 高中物理“磁场”错误概念分析
    3.4 “磁场”的学习进阶的初步构建
第四章 基于测量的“磁场”学习进阶的验证与完善
    4.1 调查对象
    4.2 测量工具
    4.3 调查过程
    4.4 调查结果统计及结果分析
    4.5 验证与完善“磁场”的学习进阶
第五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教学实践研究
    5.1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5.2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以“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为例
    5.3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各项目的难度
附录B: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初稿
    B.1 “磁场及其描述”学习情况测试卷
    B.2 “安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B.3 “洛伦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B.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情况测试卷
附录C: 高中物理“磁场”测量工具项目分析摘要
附录D: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
    D.1 “磁场及其描述”学习情况测试卷
    D.2 “安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D.3 “洛伦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D.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情况测试卷
附录E: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图
    E.1 “磁场及其描述”学习进阶图
    E.2 “安培力”学习进阶图
    E.3 “洛伦兹力”学习进阶图
    E.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进阶图

(5)近零磁场对粘虫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粘虫及其迁飞特性
        1.1.1 粘虫的危害
        1.1.2 粘虫的迁飞
    1.2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1.2.1 磁场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
        1.2.2 磁场对昆虫的生物学效应
    1.3 生物磁感应模型
        1.3.1 依赖光的自由基对假说
        1.3.2 磁颗粒介导的磁颗粒假说
    1.4 基因表达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1.4.1 常用内参基因及其特点
        1.4.2 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
    1.5 转录组技术概述
        1.5.1 转录组学的主要技术方法
        1.5.2 昆虫转录组测序在迁飞昆虫中的研究应用
    1.6 研究意义和目的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近零磁场对粘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昆虫
        2.2.2 实验试剂及装置
        2.2.3 粘虫生长发育等指标测定
        2.2.4 卵黄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定量实时PCR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近零磁场对粘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3.2 近零磁场对粘虫蛹重的影响
        2.3.3 近零磁场对粘虫繁殖能力的影响
        2.3.4 近零磁场对粘虫死亡率和交配率的影响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近零磁场对粘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昆虫
        3.2.2 实验装置与试剂
        3.2.3 飞行能力的测定
        3.2.4 自主飞行能力的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近零磁场饲养条件对飞行能力的影响
        3.3.2 近零磁场对粘虫自主飞行能力的影响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近零磁场下粘虫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昆虫
        4.2.2 实验试剂及装置
        4.2.3 总RNA的提取及质检
        4.2.4 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水平
        4.3.2 不同磁场环境下内参基因稳定性表达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近零磁场下粘虫转录组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供试虫源
        5.2.2 实验装置与试剂
        5.2.3 粘虫RNA提取及质检
        5.2.4 转录组测序及信息注释
        5.2.5 GO功能分析
        5.2.6 pathway富集分析
        5.2.7 RT-PCR定量分析
        5.2.8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转录组组装结果与质量评估
        5.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3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5.3.4 差异基因的pathway富集分析
        5.3.5 RT-PCR验证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近零磁场对粘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近零磁场对粘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6.3 近零磁场对粘虫内参基因稳定性的影响
    6.4 近零磁场下粘虫的转录组学分析
    6.5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磁场对西方蜜蜂生存能力的影响及磁感应相关基因MagR和Cry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蜜蜂体内的磁感应机制
    1.2 磁场对蜜蜂行为的影响
        1.2.1 磁场对蜜蜂导航的影响
        1.2.2 磁场对蜜蜂采集活动的影响
        1.2.3 磁场对蜜蜂学习记忆的影响
    1.3 展望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西方蜜蜂采集蜂磁场感应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供试昆虫
        2.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方法
        2.2.2.1 标记蜜蜂
        2.2.2.2 引导蜜蜂
        2.2.2.3 蜜蜂磁场感应训练
        2.2.2.4 蜜蜂磁场感应测试
        2.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磁场对西方蜜蜂采集蜂归巢行为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试验昆虫
        3.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1.2.1 RFID系统的安装和使用
        3.2.1.2.2 磁场装置
        3.2.1.2.2.1 磁场装置组成原件及几何参数
        3.2.1.2.2.2 磁场强度调节
        3.2.1.2.2.3 线圈温度测试
        3.2.2 方法
        3.2.2.1 定距离放飞对归巢行为影响
        3.2.2.1.1 编辑芯片
        3.2.2.1.2 确定放飞地点
        3.2.2.1.3 操作流程
        3.2.2.2 磁场环境对蜜蜂归巢行为及寿命的影响
        3.2.2.2.1 编辑芯片
        3.2.2.2.2 组装RFID系统
        3.2.2.2.3 操作流程
        3.2.2.3 学习记忆
        3.2.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磁场对采集蜂定距离放飞归巢的影响
        3.3.1.1 不同磁场强度下采集蜂的归巢率分析
        3.3.1.2 不同磁场强度下采集蜂的归巢时间分析
        3.3.2 磁场环境对西方蜜蜂自然出巢归巢行为及寿命的影响
        3.3.2.1 磁场环境对西方蜜蜂首次出巢率的影响
        3.3.2.2 磁场环境对西方蜜蜂平均出巢次数的影响
        3.3.2.3 磁场环境对西方蜜蜂生存率及平均寿命的影响
        3.3.3 磁场对西方蜜蜂采集蜂学习记忆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西方蜜蜂磁受体基因AmMagR的克隆及AmMagR和Cry基因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供试昆虫
        4.2.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4.2.1.2.1 磁场装置
        4.2.2 方法
        4.2.2.1 样品采集
        4.2.2.2 样品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4.2.2.3 基因克隆和测序
        4.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2.5 西方蜜蜂工蜂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MagR、Cry基因表达水平
        4.2.2.6 不同磁场强度中西方蜜蜂胸部MagR和Cry基因表达水平
        4.2.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西方蜜蜂MagR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4.3.1.1 去除载体序列
        4.3.1.2 编码蛋白及结构预测
        4.3.1.3 理化特性分析
        4.3.1.4 同源性分析
        4.3.1.5 系统发育分析
        4.3.2 西方蜜蜂工蜂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AmMagR、Cry表达分析
        4.3.3 不同磁场强度中西方蜜蜂胸部MagR和Cry表达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7)吉林辉南地区构造热事件的古地磁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古地磁学研究现状
        1.2.2 重磁化现象研究进展
        1.2.3 岩石磁学在古地磁研究中的重要性
        1.2.3.1 岩石磁学参数与主要磁性矿物
        1.2.3.2 岩石中的主要剩磁类型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完成工作量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2.1 区域地质演化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构造特征
        2.2.2 地层特征
    2.3 野外样品采集
第3章 样品实验与分析
    3.1 岩石学实验与分析
        3.1.1 岩石学实验方法
        3.1.2 岩石学实验结果
    3.2 岩石磁学实验与分析
        3.2.1 岩石磁学实验方法
        3.2.2 岩石磁学实验结果
    3.3 系统热退磁实验与分析
        3.3.1 系统热退磁实验方法
        3.3.2 系统热退磁结果
        3.3.3 古地磁数据的可靠性判定
第4章 古地磁数据的构造地质意义
    4.1 重磁化的时代
    4.2 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青藏高原研究现状
        1.2.2 高原东北部旋转变形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方法
    1.4 论文工作概况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古地磁样品采集
    2.1 柴达木盆地及周边构造地质体
        2.1.1 柴达木盆地
        2.1.2 柴北缘逆冲断裂
        2.1.3 阿尔金断裂
        2.1.4 东昆仑山脉
        2.1.5 鄂拉山断裂
    2.2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磁性地层剖面及年代
        2.2.1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概述
        2.2.2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
    2.3 西宁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3.1 西宁盆地概述
        2.3.2 西宁盆地周边主要断裂
    2.4 西宁盆地新生代磁性地层剖面及年代
        2.4.1 西宁盆地地层研究
        2.4.2 西宁盆地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
    2.5 古地磁样品采集
        2.5.1 路乐河剖面
        2.5.2 车头沟剖面
        2.5.3 日月山剖面
第三章 岩石磁学
    3.1 常见的磁性矿物及其磁学性质
    3.2 岩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磁组构)
    3.3 岩石磁学研究方法
    3.4 岩石磁学实验及结果
        3.4.1 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及反向场退磁曲线(IRM)
        3.4.2 磁滞回线
        3.4.3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
        3.4.4 三轴等温系统热退磁
    3.5 岩石磁学小结
第四章 路乐河剖面磁组构特征分析
    4.1 路乐河剖面磁组构特征
    4.2 古水流方向系统变化特征
    4.3 古水流方向变化讨论
第五章 古地磁退磁实验
    5.1 退磁基本原理和方法
    5.2 样品加工和制备
    5.3 古地磁数据稳定性检验
    5.4 退磁分析
    5.5 低温组分
第六章 古地磁结果及构造意义
    6.1 路乐河剖面
        6.1.1 下油砂山组
        6.1.2 上干柴沟组
        6.1.3 下干柴沟组
        6.1.4 路乐河组
        6.1.5 犬牙沟组
    6.2 车头沟剖面
    6.3 日月山剖面
    6.4 古地磁研究的构造意义
        6.4.1 路乐河剖面
        6.4.2 西宁盆地(车头沟剖面和日月山剖面)
结论
数据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亚磁场概述
2 亚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概况
3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理生化机制
    3.1 氧化应激
    3.2 生化合成与能量代谢
    3.3 动物行为与神经内分泌
4 亚磁场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10)稳态强磁场延迟斑马鱼早期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稳态强磁场
        1.1.1 地磁场和环境中的磁场
        1.1.2 稳态磁场
        1.1.3 稳态强磁场
        1.1.4 磁共振成像中的稳态强磁场
        1.1.5 世界上的稳态强磁场研究中心
        1.1.6 稳态强磁场小结
    1.2 斑马鱼
        1.2.1 斑马鱼概述
        1.2.2 斑马鱼作为生物模型的优势
        1.2.3 斑马鱼早期发育的阶段和特点
        1.2.4 斑马鱼卵裂期细胞分裂的特点
        1.2.5 斑马鱼咽弓的发育
        1.2.6 斑马鱼小结
    1.3 稳态强磁场的生物效应
        1.3.1 磁生物学
        1.3.2 稳态强磁场对细胞的生物效应
        1.3.3 稳态强磁场对小鼠和大鼠的影响
        1.3.4 稳态强磁场对爪蟾胚胎发育的影响
        1.3.5 稳态强磁场对斑马鱼的影响
        1.3.6 稳态强磁场对其他动物发育的影响
        1.3.7 MRI对人体及其发育的影响
        1.3.8 稳态强磁场的生物效应小结
    1.4 选题意义
        1.4.1 选题理由
        1.4.2 创新点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稳态强磁场相关操作
    2.2 斑马鱼实验方法
        2.2.1 动物伦理声明
        2.2.2 斑马鱼的饲养
        2.2.3 斑马鱼受精卵的获取
        2.2.4 斑马鱼受精卵接受强磁场暴露
        2.2.5 斑马鱼发育形态和指标观察
        2.2.6 阿尔新蓝鱼骨染色
        2.2.7 斑马鱼幼鱼QRT-PCR
        2.2.8 斑马鱼早期胚胎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9 斑马鱼幼鱼自由移动行为检测
        2.2.10 斑马鱼幼鱼眼动反应(OKR)检测
    2.3 数据分析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试剂
        2.5.1 HANK's溶液
        2.5.2 PBS
        2.5.3 斑马鱼麻醉剂
        2.5.4 阿尔新蓝染液
        2.5.5 斑马鱼卵裂期胚胎固定液
        2.5.6 甲醇/PBS梯度溶液
        2.5.7 硼氢化钠(NABH_4)溶液
        2.5.8 0.2% PBST溶液
        2.5.9 抗体封闭液
第3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3.1 稳态强磁场对斑马鱼发育的形态学影响
        3.1.1 稳态强磁场不影响斑马鱼胚胎的整体发育进程
        3.1.2 稳态强磁场不影响胚胎存活,但延迟胚胎出膜和身体生长
        3.1.3 稳态强磁场延迟斑马鱼咽弓的发育
        3.1.4 小结
    3.2 稳态强磁场对斑马鱼发育指示基因表达的影响
        3.2.1 肌肉发生
        3.2.2 神经发生
        3.2.3 小结
    3.3 稳态强磁场对斑马鱼发育的行为学影响
        3.3.1 稳态强磁场不影响斑马鱼幼鱼的自由游动行为
        3.3.2 稳态强磁场延迟斑马鱼幼鱼眼动反应的发育
    3.4 稳态强磁场延迟斑马鱼发育的生物物理模型
        3.4.1 模型的物理基础:微管的抗磁各向异性
        3.4.2 模型的生物基础:斑马鱼卵裂期大尺寸的细胞和纺锤体
        3.4.3 理论模型:稳态强磁场对微管的作用
        3.4.4 理论模型:稳态强磁场对纺锤体定位和定向过程的影响
        3.4.5 计算机模拟:稳态强磁场干扰纺锤体的定位和定向,从而延迟发育
    3.5 结论
    3.6 讨论
        3.6.1 稳态强磁场对发育的生物效应:比较斑马鱼和其他生物相关研究
        3.6.2 稳态强磁场影响纺锤体的模型
        3.6.3 理论模型的验证
        3.6.4 比较稳态强磁场对不同阶段斑马鱼的生物效应
        3.6.5 稳态强磁场对发育的延迟作用不是永久性的
        3.6.6 稳态强磁场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中的安全参考
第4章 高场~(19)F磁共振成像检测斑马鱼体内蛋白质活性
    4.1 引言
        4.1.1 斑马鱼高场磁共振成像
        4.1.2 斑马鱼断尾之后的细胞凋亡
        4.1.3 斑马鱼肿瘤移植模型
    4.2 材料和方法
        4.2.1 高场磁共振成像仪
        4.2.2 ~(19)F纳米粒子合成
        4.2.3 斑马鱼基本操作
        4.2.4 斑马鱼尾鳍损伤和吖啶橙染色
        4.2.5 斑马鱼腹腔注射肿瘤细胞
        4.2.6 质粒转化、细菌培养和质粒提取
        4.2.7 向HEK293T细胞中转染DSRED质粒
    4.3 实验结果一
        4.3.1 斑马鱼断尾后,断面处大量细胞死亡
        4.3.2 ~(19)F MRI在斑马鱼断尾处检测到CASPASE 3/7活性
    4.4 实验结果二
        4.4.1 构建斑马鱼肿瘤移植模型
        4.4.2 ~(19)F MRI在斑马鱼腹腔肿瘤处检测到LEGUMAIN活性
    4.5 结论
    4.6 讨论
        4.6.1 斑马鱼在高场MRI生物研究中的优势
        4.6.2 MRI检测肿瘤细胞内LEGUMAIN的潜在应用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稳态强磁场的生物效应相关研究
    5.2 斑马鱼的高场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附录A 纳米粒子结构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地磁场对某些生物活动中的定向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仿生电磁场在癌症及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刘学磊. 吉林大学, 2021(01)
  • [2]磁场对蜜蜂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 颜伟玉,赵方媛,孟雅苹.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5)
  • [3]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D]. 王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磁场”教学实践研究[D]. 吴东旭. 延边大学, 2020(05)
  • [5]近零磁场对粘虫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能力的影响[D]. 闫蒙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磁场对西方蜜蜂生存能力的影响及磁感应相关基因MagR和Cry的表达分析[D]. 赵方媛.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7]吉林辉南地区构造热事件的古地磁记录[D]. 金继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8]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D]. 霍斐斐. 西北大学, 2019(04)
  • [9]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J]. 莫炜川,胡平东,樊竹,刘缨,赫荣乔. 生命的化学, 2019(05)
  • [10]稳态强磁场延迟斑马鱼早期发育[D]. 葛舒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地磁场对某些生物活动的定向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