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工程沉管灌注桩桩基承载力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钟宣[1](2020)在《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各类工程的兴建,已不可避免的选择在岩溶地区兴建工程,而各种不良地质问题也伴随而来。CFG桩复合地基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地基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岩溶地区应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虽有,但在岩溶场地应用稳定性评价方面还是十分的缺乏。除此之外,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沉降变形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阅览文献资料,结合桂林地区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对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原有的地质资料和理论基础上对桂林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的研究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实际情况做了详细地分析、总结,并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就此,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类似工程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1)对CFG桩复合地基三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2)分析两种典型的沉降量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修正公式;(3)总结了稳定因素对覆盖岩溶临空面及桩端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了从定性到定量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从定性到半定量再到定量溶洞顶板稳定性的评价方法;(4)对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在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5)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和简明性进行综合考虑,推荐采用规范法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更为适用;通过静载荷试验沉降量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修正公式计算结果相对规范法更加优越,验证了修正公式的可行性,可用于工程实践中。(6)CFG桩复合地基与桩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当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对岩溶地基进行处理时,不仅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能够更好的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复打措施也保证了稳定性,同时,突出了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邓娟娟[2](2012)在《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工程施工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人为本和环保的理念不断的加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实施,桩基础的施工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显示出桩基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昆明北市区浅层中存在厚薄不均的硬夹层,常用的沉桩方法有预钻孔配合静力压桩法、钻孔灌注桩法、振动沉管灌注桩法等。长螺旋钻机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在昆明北市区是一种常用的沉桩方法,这种施工工艺与其他施工工艺相比有很多优势:噪音小不影响周围居民;振动小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小;尤其当地基浅层中存在硬夹层时,采用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方法可以提高桩的穿透能力和打桩效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此施工工艺,研究此施工技术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了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重点分析了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在施工结束后,采用低应变动力检测法对桩基的完整性进行检测,采用静载试验对桩基承载力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不满足要求的桩,结合施工实际,研究了各种处理方式。通过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施工工艺避免了单一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的问题,该施工工艺的多次成功应用表明了此施工工艺是可行的。然而由于这种施工工艺需要长螺旋钻机和静力压桩机很好的配合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本文编写了《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工法》,对采用这种施工工艺的工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起到了推广此施工工艺的作用。
郭俊豪[3](2010)在《广州某区软土层中桩基竖向荷载下承载力性状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地基条件,桩基础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关注;同时,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为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各类桩基的使用相应增多,其长度也越来越长。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桩基的有效性问题,在对桩基础进行优化设计时,合理确定桩基的有效桩长也是工程实际的需要。在广州地区,桩基础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但是针对珠江三角洲软土地区桩基承载力的研究还很缺乏,在实际的桩基设计中主要参考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经验进行。在珠江三角洲软土地区桩基设计中,为了给合理选取桩长提供参考,本文对广州地区进行桩基竖向承载性状研究,提出适合该地区桩基承载力-桩顶沉降之间关系不仅是桩基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工程界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桩基工程受力特征,对广州某区桩基载荷试验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建立适合广州地区的单桩承载力与沉降之间的关系式,并采用工程实例对桩基承载力-桩顶沉降关系式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如下:(1)基于桩基分类,结合桩基与岩土相互作用,研究竖向荷载下单桩荷载作用机理,为描述不同阶段桩基承载力,轴向荷载下基桩承载力性状采用荷载传递法研究,桩土荷载传递函数采用双折线模型描述,并分别按桩周土处与完全弹性状态、桩周土部分塑性状态和桩周土全部进入塑性状态这三种不同工况进行了探讨。(2)基于深厚软土地基特点,对桩基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软土地基的桩基设计原则、受力特征、失稳状态及产生失稳影响因素,并以桩-土作用效应为出发点,对软土地基中桩长的有效性及桩长合理确定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深厚软土层中的超长桩基有效长度问题进行了研究。(3)研究了广州地区的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并对桩基础竖向抗压试验原理进行了探讨,结合广州某区地质条件,对该地区的桩基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根据桩基统计分布特点对典型桩基试验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适合广州某区的预应力管桩承载力-桩顶沉降关系式,并以实际工程对该公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它的实际指导意义在于可以利用静载竖向荷载的试验数据可以预判其它同类型桩基的沉降量,并且也可以运用到建筑物桩基失稳的计算与判断。
王勇军[4](2008)在《台州市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基础型式合理选用》文中研究表明台州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地区,广泛分布深厚软粘土地基。自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市区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建筑不可避免的在软弱地基上建设。由于软粘土地基的特殊性,经常由于勘察、设计或施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工程质量事故。本文根据多年工程实践,通过多个工程实例分析,对台州市区的工程地质特性和基础型式合理选用作了研究和分析,具体工作以下:首先通过调研较全面分析了台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区,并分区绘制了典型地质剖面图。通过分析给出台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为基础型式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接着结合工程实例,分别介绍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振动沉管灌注桩、预应力管桩和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在台州市区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常见工程质量问题,并提出相应各类工程质量事故的防治措施。论文通过对市区各分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的分析,对市区成片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起到了借鉴的作用;通过对常用基础形式的优缺点研究分析,对典型的质量通病的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对台州市区建筑工程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建筑物的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对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具一定的意义。
朱奎,徐日庆,周鹏飞[5](2008)在《桩基质量事故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从勘察方面、设计方面和施工方面分析了引起桩基质量事故的原因,通过工程实例对桩基质量事故作分类分析,认为勘察方面的不健全、设计方面的过失和施工方面的不规范是导致桩基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刘文华[6](2008)在《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各种演变的沉管灌注桩施工质量更好、施工更快、造价更省,已经从多层建筑使用到高层建筑。建筑物越高对沉管桩的要求也越高,不仅在竖向承载力上要求其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同时在横向上也提出了一定的承载要求,但由于灌注桩多为竖直桩,故考虑桩的水平承载力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沉管灌注桩的水平承载原位试验,重点研究了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及在计算新方法方面做了探讨。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现场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数值模拟与实例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研究了当前国内外对桩水平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对水平承载桩受荷过程中的工作与破坏性状作分析研究,归纳汇总了水平承载桩各种设计计算方法,重点分析对比当前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结合沉管灌注桩原位水平承载试验,分析概括了沉管灌注桩的特点、设计及其水平承载特性,对原位试验数据成果作了细致分析,得出桩受水平荷载作用规律,应用当前流行的几种线弹性地基反力法对试验工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理论计算。通过对原位水平承载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MATLAB软件进行回归拟合,提出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计算新方法。新方法属于非线弹性地基反力法,适用于桩顶自由弹性桩的计算,从建立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可以看出,桩侧地基土反力随深度成线性变化,随水平位移的1/3次方变化。在充分考虑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文新方法的试验依据,提出建立标准桩,采用相似法则来计算实际桩。由于非线性微分方程没有解析解,故本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确定新方法标准桩的各项参数,建立标准桩荷载与变形表,实现了新方法的计算过程。最后将现场试验数据与新方法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在标准桩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别模拟讨论了桩长、桩径、桩身抗弯刚度、竖向荷载等因素的变化对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本次研究在沉管灌注桩的水平承载特性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现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推导了地基土反力随深度与水平位移的关系,提出了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计算的新方法,并在工程开展初步验证和应用。
肖新颖[7](2007)在《温岭软土地区建筑桩基沉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过去的十年里,温岭地区建造了较多高层建筑及大型的构筑物,其中绝大部分采用桩基础。温岭地区普遍赋存典型的软土地层,这些软土层具有厚度大,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的特点。作者在温岭从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近十年,在多层和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和计算方面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掌握了第一手实践资料。本文通过对温岭特征土层的工程地质分析,发现温黄平原(指温岭市与台州市区接壤的一片区域)上部与中、下部岩性明显不同,上部岩性以淤泥类土以及粉细砂为主,而中、下部岩性则以粗颗粒砂性土层为主。故在温岭,桩基设计时多以长桩和超长桩为主。本文对温岭地区常用的几种桩型使用特征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为在桩基设计时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荷载作用水平、土持力层情况,以在及安全和经济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桩型提供了参考建议。通过对两幢已建的典型工程的沉降跟踪观测,分析了桩基沉降量、沉降差和荷载、时间的关系,发现了建筑沉降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自重应力阶段、附加应力阶段和恒应力阶段,而自重应力阶段和附加应力阶段的沉降均为施工阶段沉降,施工阶段沉降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最终总沉降量的大小。本文分析和对比了当前常用的几种沉降计算方法,难以找到一种既计算方便,又符合温岭软土地区的桩基沉降特征的计算方法,作者根据温岭55幢具有代表性的已建建筑的实测沉降资料,经统计得出的了桩基沉降量计算公式。该统计公式使用方便,符合温岭软土地基沉降规律,尤其适合于该地区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对桩基沉降量的预估。
朱奎,徐日庆,吴冬虎,伍龙[8](2007)在《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处理桩基质量事故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温州地区某工程沉管灌注桩施工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经过多种地基加固方案对比后,采用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措施,成功解决了因刚性桩、柔性桩和土变形模量不同产生的桩土变形不协调问题。现场检测和分析表明,该工程采用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是可行的,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均满足要求。
叶松[9](2007)在《沉管灌注桩设计失误导致的若干问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由于其地基基础的设计失误而产生过大的沉降,有些甚至导致建筑物开裂损坏,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对此类房屋进行加固处理,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技术课题,本文通过对某开裂损坏建筑物的加固处理,分析研究了有关桩基设计、地基基础加固中的一些问题。 某开裂受损的单层厂房,经现场检测和结构分析计算,车间开裂损坏是由于柱基的不均匀沉降所致。该建筑物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验算,结果表明,桩地基基础承载力和沉降不满足规范要求。 经调查分析,桩基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原设计未考虑负摩阻力的作用。本文在对该建筑物桩基的负摩阻力验算中,较详细地介绍负摩阻力的计算,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本研究在分析了地基基础加固的各种方法后,从技术、施工等方面选出适合本工程的最佳地基基础加固方案—锚杆静压桩加固,并介绍了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在整个加固施工方面,也得到适合本工程的一些经验。该加固工程已完成,车间桩基沉降速率已稳定。 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当上部结构重量大,需要密集布桩时,负摩阻力影响相对少一些,但对于单层厂房,每个承台和桩承受的上部荷载并不大,而受到的负摩阻力占的比例就比较大,负摩阻力不可忽视。 2.对既有建筑物,由于地基土长期荷载作用下,物理力学特性得到改善,在加固设计中应考虑地基土的长期压密效应,以免加固过于保守。 3.在软土地基基础加固中,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基础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张卫元[10](2006)在《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成因和预防补救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是一个处于蓬勃发展中的大国,各种各样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桩是一种古老的地基处理方法,灌注桩在近十多年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自从吉林省建筑委员会以及质量检查监督站发布关于沉管桩要实行静载检测以来,灌注桩不合格猛增,使得一些处理措施在匆忙急促中不经济、不到位、不准确,有些甚至引起二次失败。就近两年灌注桩的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从分析质量事故原因入手,逐层深入地找出质量事故的症结所在,重在进行事故预防,妥善布置事故补救措施,从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1.研究目的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保留原有的沉管灌注桩的施工简便性的基础上,在设计合理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对沉管桩的施工方法加以改进,以避免缩径与悬桩。并提高其对复杂地层的适应性。为现在的灌注桩的基础施工提供经济可靠的手段。2.主要成果及研究内容(1)主要成果对沉管桩的桩尖加以改进,要求用新型桩尖,使得成桩质量得以显着提高。对沉管桩的施工进行砼预灌,成桩质量得到保证,进行预灌的桩其灌注砼的总量比未预灌的同情况桩灌注砼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通过进行静载荷试验,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二、某工程沉管灌注桩桩基承载力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工程沉管灌注桩桩基承载力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岩溶的分布 |
1.1.2 岩溶地区工程隐患 |
1.2 复合地基的概述 |
1.3 CFG桩复合地基 |
1.3.1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
1.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
1.4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4.1 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
1.4.2 试验研究现状 |
1.4.3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桂林岩溶地区工程性质分析 |
2.1 桂林市自然地理概况 |
2.2 桂林地区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
2.3 桂林地区岩溶地基不良地质现象 |
2.3.1 溶洞 |
2.3.2 土洞 |
2.3.3 岩溶塌陷 |
2.3.4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 |
2.3.5 基岩面起伏(溶槽、溶沟) |
2.4 桂林岩溶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
3.1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3.1.1 置换作用 |
3.1.2 排水固结作用 |
3.1.3 振动挤密作用 |
3.1.4 桩土约束作用 |
3.1.5 褥垫层的作用 |
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强度计算 |
3.2.1 概述 |
3.2.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3.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
3.3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 |
3.3.1 概述 |
3.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方法 |
3.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分析 |
4.1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 |
4.1.1 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问题 |
4.1.2 桩端下溶洞顶板的稳定性问题 |
4.2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因素分析 |
4.2.1 溶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
4.2.2 土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
4.2.3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
4.3 岩溶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
4.3.1 复合地基覆盖岩溶临空面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
4.3.2 复合地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
4.4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对比分析 |
4.4.1 桩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
4.4.2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及现场试验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CFG桩复合地基低应变动力检测 |
5.4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
5.4.1 试验目的 |
5.4.2 CFG单桩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
5.4.3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
5.5 CFG桩复合地基强度及变形计算 |
5.5.1 对工程案例进行承载力计算 |
5.5.2 对工程案例进行沉降变形计算 |
5.5.3 CFG桩复合地基几种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
5.6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的对比分析 |
5.6.1 受力情况对比分析 |
5.6.2 上部荷载传递路径对比分析 |
5.6.3 施工工艺对比分析 |
5.6.4 经济性对比分析 |
5.6.5 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工程施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桩的类型 |
1.2.1 按桩身材料分类 |
1.2.2 按施工方法分类 |
1.2.3 按承载性状分类 |
1.3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 |
1.3.1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 |
1.3.2 常用桩基础施工工艺的选择 |
1.3.3 桩基础施工技术发展趋向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穿透硬夹层的常用沉桩方法的评述 |
2.1 振动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1.1 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 |
2.1.2 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要点 |
2.1.3 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和处理措施 |
2.2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2.1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2.2 冲击钻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2.3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3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技术 |
2.3.1 长螺旋钻机取土的施工 |
2.3.2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 |
2.3.3 长螺旋钻孔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方案的应用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3.2.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3.2.3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评价 |
3.3 本项目穿透硬夹层的常用沉桩方法分析比较 |
3.4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方案的试桩分析 |
3.4.1 设计要求及试桩要求 |
3.4.2 试桩过程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4.3 试桩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桩承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4.1 管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 |
4.1.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
4.1.2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
4.1.3 单桩的破坏模式 |
4.2 工程桩静载试验及结果 |
4.3 单桩承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4.3.1 管桩桩身质量问题 |
4.3.2 吊脚桩 |
4.3.3 桩身倾斜 |
4.3.4 桩端封口不实 |
4.4 处理措施 |
4.4.1 补桩 |
4.4.2 加大承台 |
4.4.3 增加地下室整体刚度 |
4.5 沉降观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质量控制 |
5.1 施工方法控制 |
5.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
5.2.1. 长螺旋钻孔质量控制 |
5.2.2. 静力压桩质量控制 |
5.2.3. 长螺旋钻孔与静力压桩配合的质量控制 |
5.3 桩基检测控制 |
5.3.1 桩身完整性检测 |
5.3.2 桩基承载力检测 |
5.4 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
5.4.1 管桩碎裂 |
5.4.2 沉桩困难,有效桩长不足 |
5.4.3 工程桩终压力偏小 |
5.4.4 桩达到预定设计深度,但桩的承载能力不足 |
5.4.5 桩终压力满足设计要求,但桩的承载能力不足 |
5.4.6 沉桩过程中,桩身垂直偏差太大形成斜桩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工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广州某区软土层中桩基竖向荷载下承载力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桩基发展历史 |
1.1.2 桩基础的应用 |
1.2 国内外桩基础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桩基础荷载理论研究 |
1.2.2 桩基础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1.2.3 桩基础现场试验研究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竖向荷载下桩基础承载力机理 |
2.1 桩基分类 |
2.1.1 根据桩基承台底面位置分类 |
2.1.2 按成桩方法对土层的影响分类 |
2.1.3 按桩基功能分类 |
2.1.4 根据桩基竖向荷载承载机理分类 |
2.1.5 按桩材分类 |
2.1.6 其他分类 |
2.2 轴向荷载下桩基承载力机理研究 |
2.2.1 轴向荷载作用下的单桩沉降量 |
2.2.2 轴向荷载下基桩承载力性状分析 |
2.3 轴向荷载下群桩荷载作用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厚软土层中桩基稳定性研究 |
3.1 软土地层结构 |
3.2 深厚软土层桩基础失稳 |
3.2.1 软土地基的桩基设计原则 |
3.2.2 桩基础破坏形式 |
3.3 深厚软土层中桩基失稳影响因素 |
3.4 深厚软土层中桩基础稳定性研究 |
3.4.1 深厚软基中的桩基础受力特征 |
3.4.2 深厚软基中的桩长的有效性 |
3.4.3 深厚软土中超长桩基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某区桩基承载力研究 |
4.1 广州地区地质结构构造 |
4.1.1 珠江三角洲地层形成 |
4.1.2 广州某区地质特征 |
4.2 桩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原理 |
4.2.1 桩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装置 |
4.2.2 桩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加载方式 |
4.2.3 桩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加卸载与沉降观测 |
4.3 广州某区各类桩基应用情况统计分析 |
4.3.1 广州某区各类桩基应用情况统计 |
4.3.2 广州某区桩基统计分析 |
4.4 广州某区主要结构形式桩基进行承载力分析 |
4.4.1 常规状态下桩基荷载-沉降关系探讨方法 |
4.4.2 不同桩径的桩基荷载-沉降关系性状研究 |
4.4.3 广州某区桩基荷载-沉降理论关系式 |
4.5 工程实例比较研究 |
4.5.1 实例1—广州怡景苑工程 |
4.5.2 实例2—广东省珠江甘蔗试验场桩基工程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广州某地区各类桩基应用情况统计 |
致谢 |
附录 |
(4)台州市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基础型式合理选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粘土地基的概况 |
1.2.2 软粘土地基处理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台州市区工程地质介绍 |
2.1 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概况 |
2.2 工程地质特性 |
2.2.1 岩土工程地质的划分及各个工程地质层特性描述 |
2.2.2 地基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的划分 |
2.3.2 地下水补迁排条件 |
2.4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
3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用研究 |
3.1 概述 |
3.2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用 |
3.3 常见的质量问题 |
3.4 防治措施 |
4 振动沉管灌注桩的应用研究 |
4.1 概述 |
4.2 振动沉管灌注桩的应用情况 |
4.3 常见的质量问题 |
4.4 防治措施 |
5 预应力管桩的应用研究 |
5.1 概述 |
5.2 预应力管桩的应用 |
5.3 常见的质量问题 |
5.4 预应力管桩事故的防治措施 |
6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应用研究 |
6.1 概述 |
6.2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应用 |
6.3 常见的质量问题 |
6.4 防治措施 |
7 结论与建议 |
7.1 本文主要的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 |
(6)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水平承载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1 水平承载桩的工程应用 |
1.2.2 水平承载桩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与应用前景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研究工作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
第二章 水平承载桩计算方法述评 |
2.1 水平承载单桩的性状 |
2.1.1 水平承载单桩的工作性状 |
2.1.2 水平承载单桩的破坏性状 |
2.2 地基反力法 |
2.2.1 极限地基反力法 |
2.2.2 弹性地基反力法 |
2.2.3 复合地基反力法(P-y曲线法) |
2.3 POULOS弹性分析法 |
2.4 水平承载群桩 |
2.4.1 水平承载群桩的工作性状 |
2.4.2 水平承载群桩计算方法简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沉管灌注桩原位水平承载试验分析 |
3.1 沉管灌注桩概述 |
3.1.1 沉管灌注桩的特点 |
3.1.2 沉管灌注桩的设计 |
3.1.3 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 |
3.2 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原位试验 |
3.2.1 试验方法 |
3.2.2 工程概况与试验过程 |
3.2.3 原位水平承载试验成果分析 |
3.3 原位试验理论计算分析 |
3.3.1 容许水平承载力 |
3.3.2 桩身水平位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计算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随深度变化参数的指数值确定 |
4.3 随位移变化参数的指数值确定 |
4.4 相似理论求解 |
4.5 水平地基系数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方法参数的数值分析确定 |
5.1 引言 |
5.2 FLAC程序 |
5.3 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FLAC3D模拟 |
5.3.1 桩与土体模拟所需参数确定 |
5.3.2 建模 |
5.3.3 选用计算模型、设置边界条件及初始自重应力平衡 |
5.3.4 加载模拟计算 |
5.3.5 标准桩主要参数确定 |
5.3.6 桩顶自由标准桩荷载与变形表 |
5.4 新方法计算过程 |
5.5 新方法适用条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方法实例验证及沉管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
6.1 实例验证 |
6.1.1 水平地基系数确定 |
6.1.2 水平位移计算 |
6.2 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几个关键因素的讨论 |
6.2.1 沉管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一般特性 |
6.2.2 桩长对单桩的影响 |
6.2.3 桩径对单桩的影响 |
6.2.4 桩身抗弯刚度对单桩的影响 |
6.2.5 竖向荷载对单桩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学习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7)温岭软土地区建筑桩基沉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单桩沉降的基本理论 |
1.3 群桩沉降的基本理论 |
1.4 桩基础工程沉降的问题和处理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温岭地区软土工程地质特点及桩基础工程发展状况 |
2.1 温岭地区软土工程地质特点 |
2.2 温岭桩基础工程发展状况 |
2.3 不同桩基础的沉降观测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土地基群桩沉降实测分析 |
3.1 概述 |
3.2 温岭行政中心主楼工程沉降实测分析 |
3.3 温岭名都花园工程沉降实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群桩桩基沉降分析及温岭桩基沉降综合分析法 |
4.1 概述 |
4.2 《规范》沉降计算方法 |
4.3 叠加法 |
4.4 灰色理论法 |
4.5 温岭建筑桩基沉降统计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的总结 |
5.2 今后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处理桩基质量事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沉管灌注桩质量情况 |
3 质量事故分析 |
4 加固方案选择 |
5 复合地基设计与计算 |
5.1 承载力计算 |
5.2 沉降计算 |
5.3 桩位布置 |
5.4 褥垫层设置 |
6 沉降观测 |
7 结语 |
(9)沉管灌注桩设计失误导致的若干问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软土地质评估的困难和沉管灌注桩的一些问题 |
1.2.1 软土地质评估的问题 |
1.2.2 沉管灌注桩施工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
1.3 群桩的设计 |
1.3.1 单桩竖向承载力 |
1.3.2 负摩阻力作用下的摩擦型单桩承载力 |
1.3.3 群桩极限承载力 |
1.4 沉管灌注桩的设计 |
1.5 群桩地基基础沉降 |
1.6 本文内容 |
第2章 工程背景介绍 |
2.1 车间的概况 |
2.2 上部结构现状 |
2.3 地基基础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间开裂损坏原因分析 |
3.1 上部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
3.2 桩基验算 |
3.2.1 地质勘查资料 |
3.2.2 桩基承载力验算 |
3.2.3 验算桩身强度 |
3.2.4 验算地基基础沉降—不考虑负摩阻力 |
3.3 大面积填土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拉丝车间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案选择 |
4.1 概述 |
4.2 各种加固方案的比较 |
4.3 加固方案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锚杆静压桩加固设计 |
5.1 锚杆静压桩设计 |
5.1.1 设计思路 |
5.1.2 预制桩数量确定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的实施 |
6.1 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基础施工 |
6.1.1 锚杆静压桩施工设备 |
6.1.2 锚杆静压桩施工 |
6.2 锚杆静压桩施工中车间的沉降监控 |
6.3 地基基础加固工程完成后的沉降监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成因和预防补救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分析 |
2.1 我国沉管灌注桩的工程质量现状 |
2.2 质量通病在观念和制度上如何避免 |
2.3 常见的沉管灌注桩的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 |
3 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预防措施 |
3.1 沉管灌注桩的质量事故在设计上的预防措施 |
3.2 沉管灌注桩的质量事故在施工中的预防措施 |
3.3 检测上的保证措施 |
3.4 政府职能部门质量监督上的保证措施 |
4 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处理的补救措施 |
4.1 补桩 |
4.2 锤击拍打 |
4.3 接桩 |
4.4 桩承台用片筏基础或条基连接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某工程沉管灌注桩桩基承载力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D]. 钟宣.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2]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工程施工的应用研究[D]. 邓娟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2(01)
- [3]广州某区软土层中桩基竖向荷载下承载力性状研究[D]. 郭俊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4]台州市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基础型式合理选用[D]. 王勇军. 浙江大学, 2008(08)
- [5]桩基质量事故综述[J]. 朱奎,徐日庆,周鹏飞. 岩土工程技术, 2008(04)
- [6]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D]. 刘文华. 东北大学, 2008(03)
- [7]温岭软土地区建筑桩基沉降规律研究[D]. 肖新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07(09)
- [8]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处理桩基质量事故的应用研究[J]. 朱奎,徐日庆,吴冬虎,伍龙. 建筑结构, 2007(06)
- [9]沉管灌注桩设计失误导致的若干问题分析研究[D]. 叶松. 同济大学, 2007(06)
- [10]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成因和预防补救措施研究[D]. 张卫元. 吉林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