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九)(论文文献综述)
周璇[1](2021)在《郑振铎晚明版画类藏书研究》文中指出
黄远新[2](2012)在《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物流是支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血脉,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各种运动形式交集的活动。如果地区间、部门间、企业间的信息、业务系统分散孤立,资源不能共享,必然造成互补性差,系统性差和缺乏整体竞争力。这些活动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而要想构建一个能实现物畅其流的物流信息系统,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将会造成重复、无序及资源浪费,需要地方政府依靠政策、管理和制度统筹规划。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是四川省三大物流示范中心之一,是四川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的物流节点,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可以预见的是,规划、建设和实施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不管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说,或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是遂宁投资环境的改善,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规划、建设和实施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系统采用的是B/S结构,SQL Server2008数据库,Microsoft.Net平台进行系统开发。本文主要完成了下列工作:第一,对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从而完成了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第二,在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战略架构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和网络架构,并进行了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和最终的系统实现。第三,研究了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并得出结论: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要求,已经采取的安全措施能够较好的满足。
李杰[3](2007)在《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与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的绘制在各阶段行车组织设计内容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能的合理利用,在铁路行车组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既有铁路改造和新线建设项目大量实施,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行车组织设计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进行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系统的研究及设计开发,实现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的自动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式开发了一个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系统(RCBCMS)。论文结合当前先进的软件开发方法XP(Extreme Programming极限编程)详细地阐述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介绍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系统的各功能子模块。建立了用数据流程图、ER图、数据库和IPO图描述的系统模型,并使用Visual C#开发工具实现系统。论文就RCBCMS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系统中使用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的原理与方法,对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的构成进行了概述分析;然后提出客户需求,明确系统目标,结合数据流程图、ER图、数据库和IPO图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接下来分析系统的特点,设计系统结构,选用合适的开发工具,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最后阐述了系统开发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措施,以达成线扩能改造为例,应用RCBCMS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案例分析及测试分析。
周文杰,陈少瑾,储召华,林曼斌,吴斌[4](2006)在《高师《化工基础--蒸馏》CAI课件的开发和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蒸馏”一章为例介绍了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Authorware 6.0制作的《化工基础》CAI课件,着重讨论了该课件的结构和技术特点。本课件适合于高等师范院校及中等专科学校的师生用于教学、自学和辅导,也可以用于化工企业的工人培训等。
小李飞刀[5](2003)在《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九)》文中研究指明 文件操作路路通——文件操作的十种方法文件操作是我们使用电脑过程中最常用的一项工作。如此普通而简单的操作,对于稍有电脑基础的读者来说,都会不屑一顾。但你能一口气说出十种文件操作方法吗熟悉和熟练应用各种文件操作法对提高电脑操作效率会大有裨益,看了下面的十种文件操作法以后,你或许会对"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
Weeker[6](2002)在《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七)》文中研究说明 也许你经常遇到操作过程中鼠标指针显示不正常以及一些图像显示不正常的问题,而此前你查看自己的硬件配置又没有任何问题,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不妨按下面的方法,用调整软件设置的办法调整一下自己的显示配置。小提示 Computer Tips 根据专家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Windows崩溃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就是显示卡驱动程序出问题,该现象所给出的错误信息常常令用户上当受骗,比如:无法解释的锁定问题和鼠标指针问题就经常源于显示卡驱
Weeker[7](2002)在《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开始"菜单中最上方的个人菜单栏中通常会放置一些最常使用的程序的快捷方式,如果放置的快捷方式太多,你会感觉到太拥挤,这时我们可以把不常用的一些快捷方式暂时隐藏起来,等以后需要时再让它现形。下面以隐藏"开始"菜单中"打开Office文档"命令为例来做详细介绍,以Windows 98操作环境来介绍,具
陈国保[8](2013)在《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上车方案阶段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全地面起重机有着通过性强,机动灵活,工作可靠的特点,在基础建设中广泛应用。世界上全地面起重机供应商很多,技术也较为先进,长期以来垄断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市场。近年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刺激着本土工程机械企业之间的竞争,起重机作为一款重要的工程机械,应用十分广泛,起重机的需求量逐年提高,起重机朝着大吨位方向发展。由于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结构比较复杂,形式灵活多变,非线性材料的使用,超静定结构的设计,使得传统计算方法无法满足结构计算的要求,所以在全地面起重机设计阶段,结构计算是设计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有限元技术的迅猛发展,有限元技术可以方便解决结构计算类问题,且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都相当高。因此,对于超大规模的结构计算,选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是比较合理的。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跻身起重机研发强企,打造高端全地面起重机产品,徐工集团决定研发某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在其方案设计阶段,本文利用ANSYS软件对上车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并反馈相应工况的计算结果,设计人员据此做出相应的方案修改,直至最终方案的完善。计算工况来自相应的典型工况,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根据企业设计的初始方案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简化梁模型对主臂方案进行计算分析,校核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典型工况的使用要求,如不满足则修改方案直至可行的方案。然后,对副臂进行参数化建模,主臂利用设计好的参数手工建模。采用ANSYS优化设计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出的方案进行计算分析,经校核,该方案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转台方案设计进行分析,先简化转台方案成为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加载分析,找出转台中的薄弱部分并加以改进,到最终的转台从强度上满足使用要求。在全地面起重机方案设计中,利用ANSYS软件进行辅助计算分析,显着地减少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研发高可靠性的产品,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进行以及国家对基础建设的继续支持,国内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前景光明。作为工程机械的一个分支,全地面起重机是工程机械中一款重要产品,在社会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全地面起重机尤其是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迎来其大好的发展时机,市场潜力巨大,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必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何学飞[9](2011)在《基于Google Earth的实时地理信息系统 ——Google Earth在车辆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行业蓬勃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多,如何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车辆,如何合理调度车辆,提高车辆利用效率,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已成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PS定位技术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数据通讯传输、信息、电子传感、电子控制及计算机处理等技术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有效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阻塞,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车辆监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车辆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了GPS、GPRS、Google地图等系统相关技术的原理与技术特点,提出了系统设计思路和部分模块的实现方法。重点论述了基于用户满意度的中心调度算法的实现,并实现了基于Google地图的监控中心软件的开发。在监控中心软件开发过程中,引入了Google Earth和Google Map的应用,利用Google提供的地图数据和二次开发接口实现了车辆在Web地图上的定位,为用户提供了选择的空间。GPS、GPRS、Google地图的相互结合,完成了车辆的定位,信息的传输以及车辆的监控和管理,成功的实现了系统的预定目标。
夏成建[10](2011)在《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及变形分析》文中认为近年的工程调查表明,已有建筑因耐久性问题发生破坏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钢筋锈蚀引起的破坏非常普遍。目前,钢筋锈蚀导致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退化(特别是局部粘结退化)对构件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受拉纵筋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78101)“含氯环境下混凝土中钢筋开始腐蚀条件的试验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机编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已有实验数据,对受拉纵筋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及变形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研究:分析了局部无粘结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机理,明确了锈蚀引起的粘结退化使截面上钢筋与混凝土应变不协调是影响局部粘结退化梁抗弯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从局部无粘结梁的整体变形协调条件出发,推导了局部无粘结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局部粘结退化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与现有实验资料对比,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局部无粘结梁及局部粘结退化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变形研究:深入分析了完好梁的裂缝开展模式及开裂后钢筋与混凝土的受力情况,揭示了局部粘结退化对钢筋混凝土梁变形的影响机制。以创立完好梁变形计算模型为突破口,建立了局部无粘结梁的变形计算模型,提出了局部粘结退化梁的变形计算模型。通过与现有实验资料对比,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局部无粘结梁及局部粘结退化梁变形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3.为保证本文计算方法及模型的可操作性,利用C#语言实现了全部计算工作的计算机处理,通过加入交互式前处理界面保证了程序的友好性,最终整合完成实用工具软件——局部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及变形计算软件bate1.0。
二、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九)(论文提纲范文)
(2)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遂宁市物流与信息化现状调研 |
1.2.1 产业总体概况 |
1.2.2 企业物流与信息化调研分析 |
1.2.3 遂宁市现有物流信息系统 |
1.2.4 遂宁市物流港的物流信息化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软件工程 |
2.1.1 软件的概念及特点 |
2.1.2 软件工程的定义 |
2.1.3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及知识域 |
2.1.4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
2.2 数据库技术 |
2.2.1 选择 SQL Server |
2.2.2 SQL Server 2008 数据平台简介 |
2.3 .NET 概述 |
2.3.1 Microsoft .NET 简介 |
2.3.2 .NET 的组成 |
2.3.3 .NET 战略 |
2.4 小结 |
第三章 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3.1.1 优势 |
3.1.2 劣势 |
3.1.3 机遇 |
3.1.4 威胁 |
3.2 角色分析 |
3.2.1 信息需求方 |
3.2.2 信息供给方 |
3.3 业务需求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要求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总体战略架构设计 |
4.3 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技术架构设计 |
4.5.1 系统支撑层 |
4.5.2 数据层 |
4.5.3 应用支撑层 |
4.5.4 应用层 |
4.6 网络技术架构 |
4.6.1 网络模型 |
4.6.2 IP 地址规划 |
4.6.3 路由协议设计 |
4.6.4 网络管理设计 |
4.6.5 网络设备选型设计 |
4.6.6 负载均衡设计 |
4.7 接口设计 |
4.7.1 用户接口设计 |
4.7.2 外部接口设计 |
4.7.3 内部接口设计 |
4.8 硬件设施 |
4.8.1 Web 服务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
4.8.2 中间件 |
4.8.3 中间件提供的聚合应用 |
4.9 小结 |
第五章 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总界面 |
5.2 政务信息发布平台 |
5.3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
5.4 物流运作服务平台 |
5.5 企业之窗 |
5.6 物流港管理平台 |
5.7 交流社区(BBS) |
5.8 百宝箱 |
5.9 系统测试 |
5.10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3)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动态 |
1.2.1 国内运输能力确定方法 |
1.2.2 国外运输能力确定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运输能力计算的原理与方法及图形概述 |
2.1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
2.1.1 设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的原则与方法 |
2.1.2 铁路需要通过能力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
2.1.3 铁路输送能力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
2.2 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概述 |
2.2.1 能力绘图区 |
2.2.2 区间绘图区 |
2.2.3 图例绘图区 |
2.2.4 图标绘图区 |
第3章 系统分析与结构设计 |
3.1 客户需求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功能要求 |
3.2.2 系统逻辑模型 |
3.2.3 系统性能要求 |
3.2.4 运行要求 |
3.3 系统的特点 |
3.4 系统的结构设计 |
3.4.1 系统结构设计原理 |
3.4.2 系统功能框架结构 |
3.5 模块设计 |
3.5.1 模块名称 |
3.5.2 模块功能说明 |
3.5.3 模块设计说明 |
第4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系统开发 |
4.1 开发目的及工具选择 |
4.1.1 系统名称的确定 |
4.1.2 开发目的 |
4.1.3 开发工具选择 |
4.2 功能及性能需求 |
4.2.1 功能需求 |
4.2.2 性能需求 |
4.2.3 运行需求 |
4.3 系统实现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
4.3.1 系统开发难点分析 |
4.3.2 解决措施 |
第5章 案例及测试分析 |
5.1 案例分析 |
5.1.1 项目概况 |
5.1.2 RCBCMS界面图 |
5.1.3 输出结果 |
5.2 测试分析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2.3 算法测试 |
5.2.4 测试结论 |
结论 |
1. 论文总结 |
2.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达成线扩能改造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 |
附录2 机务达成线交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高师《化工基础--蒸馏》CAI课件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开发平台及制作工具的选择 |
1.1 硬件配置 |
1.2 制作工具 |
2 界面设计 |
3 课件的结构 |
3.1 教学内容的重构[2] |
3.2 课件结构图(见图4) |
4 课件的设计和技术特点 |
4.1 开头动画和主界面功能的实现 |
4.2 下面以第三节和本章小结为例说明课件具体内容的设计和技术特点 |
4.2.1 第三节: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
4.2.2 小结 |
4.3 本课件的技术特点 |
5 展望 |
(8)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上车方案阶段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全地面起重机结构介绍 |
1.3.1 上车结构 |
1.3.2 下车结构 |
1.4 软件平台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主臂方案计算分析 |
2.1 主臂模型处理 |
2.1.1 模拟主臂几何 |
2.1.2 模拟主臂截面 |
2.1.3 调整主臂质量 |
2.2 边界处理 |
2.2.1 连接关系 |
2.2.2 位移边界条件 |
2.2.3 力边界条件 |
2.3 控制准则 |
2.3.1 强度准则 |
2.3.2 刚度控制 |
2.4 计算工况和求解设置 |
2.4.1 计算工况 |
2.4.2 求解设置 |
2.5 计算结果及结果说明 |
2.5.1 八节+主臂+超起 |
2.5.2 八节+主臂+固定副臂+超起 |
2.5.3 八节+主臂+变幅副臂+超起 |
2.5.4 结果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副臂方案设计分析 |
3.1 副臂介绍 |
3.1.1 固定副臂 |
3.1.2 变幅副臂 |
3.1.3 超起结构 |
3.1.4 副臂优化设计必要性 |
3.2 ANSYS优化设计简介 |
3.2.1 ANSYS优化方法 |
3.2.2 ANSYS优化设计步骤 |
3.3 副臂参数化建模 |
3.4 副臂优化设计过程 |
3.4.1 建立循环使用的分析文件 |
3.4.2 指定优化变量 |
3.4.3 优化结果 |
3.5 校核验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台方案设计分析 |
4.1 转台模型处理 |
4.2 边界及载荷处理 |
4.2.1 连接关系 |
4.2.2 约束边界 |
4.2.3 计算工况的选取 |
4.3 计算结果及说明 |
4.3.1 位移计算结果 |
4.3.2 应力计算结果 |
4.3.3 结果说明 |
4.4 改进后的转台计算结果及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Google Earth的实时地理信息系统 ——Google Earth在车辆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基本支撑技术综述 |
2.1 车辆定位技术研究 |
2.1.1 车辆定位技术选取 |
2.1.2 GPS技术介绍 |
2.1.3 GPS动态定位技术 |
2.1.4 GPS在车辆监控中的应用 |
2.2 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
2.2.1 数据传输技术选取 |
2.2.2 无线分组业务介绍 |
2.2.4 GPRS特点和优势 |
2.3 数据展示技术研究 |
2.3.1 数据展示技术选取 |
2.3.2 Google Earth功能 |
2.3.3 Google Earth与KML、KMZ语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传统的车辆监控系统结构简介 |
3.1.1 传统车辆监控系统结构 |
3.1.2 传统车辆监控系统结构在本系统上的不足 |
3.2 面向用户满意度的中心调度策略的实现 |
3.2.1 在无线网络中影响实时数据传送的因素分析 |
3.2.2 无线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测试 |
3.2.3 面向用户满意度的中心调度策略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思路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1.3 系统设计原理 |
4.1.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 车载终端设计 |
4.2.1 结构设计 |
4.2.2 功能设计 |
4.2.3 车载终端设备数据交互设计 |
4.3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
4.3.1 结构设计 |
4.3.2 功能设计 |
4.4 数据中心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方案 |
4.4.2 数据库安全性设计 |
4.5 调度中心设计 |
4.5.1 结构设计 |
4.5.2 功能设计 |
4.5.3 调度中心数据结构设计 |
4.5.4 数据接收策略 |
4.5.5 数据发送策略 |
4.5.6 调度中心数据解析入库策略 |
4.5.7 调度中心数据数据发送调度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调度中心功能实现及调度策略实现 |
5.1.1 通信流程设计 |
5.1.2 通信功能实现 |
5.1.3 通信内容解析 |
5.2 数据中心实现 |
5.2.1 利用Web Service实现数据库访问 |
5.3 监控中心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
5.3.1 软件开发环境 |
5.3.2 Google Earth在车辆监控中心软件的应用 |
5.3.3 车辆位置查看模块的实现 |
5.3.4 车辆状态监控模块的实现 |
5.3.5 数据调度模块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6.3 用户界面测试 |
6.4 兼容性测试 |
6.5 安全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特点及创新 |
7.1 系统的创新点 |
7.1.1 控制算法 |
7.1.2 引用Google Earth地图 |
7.2 系统的不足与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及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钢筋混凝土构件锈蚀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
1.2.1 钢筋锈蚀的原理 |
1.2.2 钢筋锈蚀的影响因素 |
1.2.3 锈蚀程度的检测 |
1.3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1 锈蚀构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1.3.2 锈蚀构件钢筋的力学性能 |
1.4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性能的研究现状 |
1.5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1.5.1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弯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1.5.2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1.5.3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压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1.6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的研究现状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8 本文研究的适用条件 |
第二章 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研究范围和基本假定 |
2.2.1 研究范围 |
2.2.2 基本假定 |
2.3 局部无粘结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3.1 完好梁与局部无粘结梁的对比 |
2.3.2 局部无粘结梁的变形协调条件 |
2.3.3 局部无粘结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3.4 实验验证 |
2.4 局部粘结退化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4.1 局部粘结退化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4.2 粘结完好时受拉纵筋内力Fs 的计算 |
2.4.3 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变形分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范围和基本假定 |
3.2.1 研究范围 |
3.2.2 基本假定 |
3.3 完好梁的变形计算模型 |
3.3.1 完好梁变形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2 完好梁变形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
3.4 局部无粘结梁的变形计算模型 |
3.4.1 局部无粘结梁变形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2 局部无粘结梁变形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
3.5 局部粘结退化梁的变形计算模型 |
3.5.1 局部粘结退化梁变形计算模型的建立 |
3.5.2 局部粘结退化梁变形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
3.6 局部粘结退化连续梁变形计算模型初探 |
3.6.1 本节工作说明 |
3.6.2 完好连续梁变形计算模型初探 |
3.6.3 局部无粘结连续梁变形计算模型初探 |
3.6.4 局部粘结退化连续梁变形计算模型初探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局部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及变形计算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抗弯承载力计算程序设计 |
4.2.1 本节工作说明 |
4.2.2 混凝土本构关系参数的确定 |
4.2.3 无粘结区受拉纵筋位置混凝土纤维应变ε_(ct) 的计算 |
4.2.4 局部无粘结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 |
4.2.5 粘结完好时受拉纵筋拉力F_s 的计算 |
4.3 变形计算程序设计 |
4.3.1 本节工作说明 |
4.3.2 矩阵类的编写 |
4.3.3 point 类的编写 |
4.3.4 member 类的编写 |
4.3.5 structure 类的编写 |
4.4 界面设计 |
4.4.1 本节工作说明 |
4.4.2 主窗口设计 |
4.4.3 基本信息输入窗口设计 |
4.4.4 锈蚀情况输入窗口设计 |
4.4.5 荷载形式输入窗口设计 |
4.4.6 变形计算窗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录 |
四、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九)(论文参考文献)
- [1]郑振铎晚明版画类藏书研究[D]. 周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远新.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3]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绘图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李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4]高师《化工基础--蒸馏》CAI课件的开发和应用[J]. 周文杰,陈少瑾,储召华,林曼斌,吴斌. 广东化工, 2006(03)
- [5]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九)[J]. 小李飞刀. 电脑应用文萃, 2003(01)
- [6]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七)[J]. Weeker. 电脑应用文萃, 2002(10)
- [7]图解Windows技巧大全(五)[J]. Weeker. 电脑应用文萃, 2002(08)
- [8]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上车方案阶段有限元分析[D]. 陈国保. 吉林大学, 2013(09)
- [9]基于Google Earth的实时地理信息系统 ——Google Earth在车辆监控系统中的应用[D]. 何学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及变形分析[D]. 夏成建.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