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浦大桥空间结构分析

卢浦大桥空间结构分析

一、卢浦大桥空间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毅[1](2020)在《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拼装提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拱桥结构的发展,桥型越来越新颖,大矢跨比、提篮拱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到拱桥设计当中,这不仅对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且普遍增加施工难度,并对施工工艺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依托工程御临河大桥,其大拱施工技术方案从最初的缆索吊装法,到原位支架拼装法,最后采用低位拼装提升法。前后历时一年多,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御临河大桥主桥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拟采用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对最终确定的拼装提升施工方案涉及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同似桥梁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钢箱拱桥的应用和发展,以及钢结构拱桥的的主要施工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的施工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总结。2根据御临河大桥主桥大拱拱肋结构形式与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大拱拱肋采用多种施工技术的特点进行研究;对拟采用的两种施工方案选取关键施工阶段进行重点对比分析,另外从两种施工方案的施工难度、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4个方面进行总结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御临河大桥主桥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的施工,采用低位拼装后整体提升施工技术方案最优。3对拱肋低位拼装施工的各临时结构组成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低位拼装各关键施工阶段的拱肋受力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对栈桥结构进行优化,提出相应的施工建议。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栈桥、支架各组成构件在低位拼装施工过程中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低位拼装施工各关键施工阶段在自重和自重加风荷载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均满足施工要求,且结构自重是关键施工阶段稳定性的主控因素。4对整体提升施工阶段的提升支架的稳定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置合理的风缆初张力,将提高提升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在三种典型施工荷载工况下提升支架的各组成构件强度、钢绞线风缆强度以及整体结构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5对提升施工过程涉及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得到各关键设计参数对提升段拱肋结构的应力、变形的影响规律,其中对拱肋结构应力和变形影响最大的是提升吊点位置参数。

曾俊婷[2](2020)在《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纷纷进行大规模建设,众多现代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接踵而至的是各式各样的彰显城市建设成就的地标建筑,这些地标以奇特的外形、庞大的体积、惊人的高度博得游客眼球,但追求“奇、异、高、大”的地标无序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破坏城市天际线,割裂城市文脉,使得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城市旅游地标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旅游形象的载体,既能生动传达城市的风俗人情,又能展现城市地域性文化景观,对发展城市旅游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地标塑造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旅游地标有利于增强城市作为旅游载体的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正在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上海来讲,旅游地标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城市旅游地标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和空间布局为研究内容。通过城市旅游地标类型及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及相关旅游统计年鉴,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进行类型划分,并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研究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据此分析其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最后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优化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探讨城市旅游地标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形成全文的理论基础。城市旅游地标的形成来自城市地标自然转化和行政机构的决策两方面,同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上不断发展演化,大致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内外因素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地标的分类研究,形成了两大主类、八大干类和三十六个基本类型的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第二,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类型丰富,可分为两大主类、八大干类和三十六个基本类型,主要由人工城市旅游地标构成,呈现数量多、区域差异大的特点。接着从供给层面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总体布局、类型分布和功能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呈核心—边缘分布,中心城区为旅游地标主要集聚区,郊区较为分散;旅游地标类型分布状况与集聚分布状况相一致,人工地标主要分布在城区,综合人文景观与居住与社区类呈集聚分布,其他为均匀或离散分布,自然地标分布在郊区,其相应类型都呈离散分布;在功能布局上,中心城区旅游地标类型丰富,所承载的功能较为全面,东西两岸旅游地标承载功能差异明显。需求层面上从旅游地标的市场感应度和辐射能级两方面进行分析,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外游客感应度最高,是上海旅游形象中心;等级层次越高、组合度越高的旅游地标影响范围就越大,对周围旅游地标的辐射控制力度越高,游客感知越强,有利于城市形象建设。综合以上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城市建设三方面分析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布局成因,发现自然环境影响了自然旅游地标和人工旅游地标的分布位置,社会文化影响了人造旅游地标类型的布局以及东西两岸城市风貌,城市建设影响了旅游地标的空间集聚、市场感应和功能布局。第三,针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特征,从协同化、均衡化、网络化三个方面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高静[3](2015)在《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研究 ——基于伦敦与上海的比较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滨水区更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关实践也已经从发达国家扩散到了全球。在更新的过程中,城市滨水区的生产功能逐渐让位于消费功能,游憩化则逐渐成为了滨水区更新的基本取向。对于大都市而言,作为城市空间骨架的、具有公共属性且稀缺的大都市滨水区更适宜采用游憩化更新的范式,以便提振城市的综合软实力、缝合日益割裂的社会关系、促进大都市的和谐共生。诸多实践则表明,无论最初定位如何,或主动或被动的,游憩化更新几乎都成为了大都市滨水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在不同阶段游憩化受重视的程度有较大差别。但是,关于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深入研究还较为缺乏,相关的更新实践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性探讨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理论、实证和对策三个层面探讨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问题。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滨水区更新理论有待完善的背景下,重点探讨了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了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取向的恰适性。通过梳理发现,滨水区更新有利于大都市功能的多层面提升,但是,当前的大都市滨水区更新实践也面临着三重困境,即收益化导向严重、更新模式复制化传播可持续性不足、社会关系割裂,类似困境严重制约了滨水区综合影响效应的发挥,其根源在相当程度上则可以归结为滨水区与大都市关系定位的失当,从分离到共生、从单一功能突进到多功能兼顾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选途径。同时,分析表明游憩化对大都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系统、提高城市活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而在城市游憩功能构建的过程中,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与大都市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研究还表明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取向主要是受到了休闲时代社会经济转型、滨水区空间属性和资源本底、利益相关者博弈以及规制因素的影响。(2)在国内外滨水区更新历程、游憩化发展进程与表现形态存在差异的背景下,选择伦敦泰晤士河和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作为实证案例,比较了二者的游憩化发展,以便为进一步提炼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机理奠定基础。而为了深入分析,文章详细梳理了案例地滨水区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更新背景下案例地滨水区的更新过程、案例地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表现形态。结果表明,在滨水区游憩化更新进程、游憩化更新节奏、游憩化更新中的博弈力量参与、游憩化更新中滨水区与城市的融合关系四个方面,伦敦案例和上海案例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更新进程方面,泰晤士河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进程与伦敦城市更新的发展较为一致,上海案例的偏差性则较大;在更新节奏方面,泰晤士河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呈现出了一定的渐进性发展特征,上海案例则具有快速推进的特点;在博弈力量参与方面,泰晤士河滨水区游憩化更新中的博弈力量更加多元,上海案例中博弈力量的参与则较为有限;在滨水区与城市的融合关系方面,通过渐进性发展泰晤士河滨水区与大伦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上海案例中相关关系远未达到融合的程度。(3)通过前述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提炼了构成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的核心环节,并对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其中,明确的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战略愿景、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博弈、渐进性的滨水区更新节奏控制构成了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的核心环节,其关系则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对于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而言,在更新中则应坚持游憩化导向下的滨水区更新、构建“三位一体”的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控制体系,并建立具有政府背景的实体机构和独立的监督机构、制定系列化的规制确保滨水区更新的持续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倪尧[4](2013)在《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发展资源在城际间流动迅速,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正逐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多数城市开始寻求营销型策略来实现城市的“再发展”。城市重大事件因其在城市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显着加速助推效应,成为新时代各大城市发展青睐的有效战略工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市场化相融合,城市间竞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因此,对重大事件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助推效应大多与城市土地利用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利用其综合影响力,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优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在对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中,从微观层面,特别是城市内部辖区尺度上,探讨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探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建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的新视角,从而为城市经济转型、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重大事件在全球化和城市发展转型中的重要推动效应,并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具体架构。根据背景和意义分析,本文确立的研究框架为: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测度,研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浅层”和“深层”的影响效应,并深入探讨影响发生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揭示我国在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实证研究中的不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点,但在城市发展新阶段,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围绕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两圈两维”的分析框架,即直接影响圈、间接影响圈;经济环境效应维度、政治社会学的机理分析维度。第三章,首先分析了世博会对城市发展中经济增长、政府管理、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明确这些影响最直接的改变大部分都源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次,分析了开埠、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特别市设立、浦东开发等历史重大事件在上海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推动效应。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典型案例——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概况及对城市的综合影响,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形态拓展,以及城市的经济规模扩张与人口分布变化等。第四章,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世博会的直接影响圈(世博园区)内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业、仓储、居住用地的置换迅速,尤其是大量工业、仓储用地转向城市绿地、商业、商务和文化用地等;土地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增大,均衡度有所提高,用地形状更加规则,集聚度明显增大。第五章,以重点用地类型——工业用地为对象,采用景观指数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世博园区的间接影响圈(中心城区)内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具有缓慢增长到某一点后又不断减少(先增后减)、向外迁移、多核心集聚的特征;工业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在世博背景下包括级差地租、交通运输、集聚效益和政策规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第六章,在城市扩张及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从区县尺度来分析世博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世博期间,园区选址与建设,基础设施、人口与产业郊区化、产业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的加强影响了上海市域的城市空间结构;各区县人均经济差异与地均经济差异明显扩大,且伴随各区县用地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与环境耦合规律。第七章,从政治社会学视角探讨了世博会影响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研究表明:政权力、资本力和社会共治力构成了城市演化的主要力量,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是三方合力共同形成的。上海世博会影响土地利用的利益冲突和博弈直接体现在政治号召“举国体制”下的各方配合和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举国体制确保“后墙不倒”的前提下,城市政府协调、规划让步、社区单位与居民理性配合等实现了各方利益的非零和博弈。第八章,提出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城市在选择重大事件作为战略措施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与之对应。事前要进行科学评估、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尤其是要将重大事件的定位与城市发展相契合;事中主要落实执行因重大事件而产生的规划调整,改变“大拆大建”思路而发展“2.5产业”,推动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调整;在事后,要突破经济窘境,寻求文化、生态功能转型的新路径。

王瑀,储彤[5](2013)在《大跨度钢箱拱桥拱肋安装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波市明州大桥主桥采用主跨450m的中承式双肢钢箱拱结构,大桥拱肋及桥面系梁均采用全焊接钢结构,中跨拱肋的施工采用缆索吊以及斜拉扣索工艺。介绍了该桥在中跨拱肋拼装过程中的施工控制特点、方法及成果,并对施工过程进行了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分析,其施工控制方法和技术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孙佳岭[6](2013)在《上海市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SWOT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林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浦江畔、外环两侧,2009年浦东新区与南汇区合并,使原本位居浦东新区南端边缘地带的三林镇,成为浦东新区的中心地段,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两区的合并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三林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如何优化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土地约束成为区域发展重要瓶颈的当下,研究三林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文献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为基础,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浦东新区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基于SWOT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继而介绍了三林镇土地利用背景与基础,其中包括镇域行政区划变更、镇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以及三林镇集镇规划等,接着对三林镇当前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现存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在以上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三林镇未来土地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构建SWOT分析矩阵,结合当前的突出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三林镇土地利用优势表现在: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网络通达性高,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新兴服务业发展快速;劣势在于:各类型用地结构问题凸显,现有规划存在诸多纰漏,镇域空间结构不连续,政策引导型被动城市化;同时伴随着:属于上海市大力发展的新市镇之一,在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中具有政策导向的优势,镇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三林世博家园带动房地产业发展等机遇;也面临着:土地资源数量紧缺,未来人口增长压力,内部空间发展不平衡,周边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本文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SWOT分析矩阵,结合当前突出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四大途径。首先,统筹区域用地布局,明确镇域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应遵循整个浦东新区用地发展战略。其次,整合各类用地结构,推进用地结构优化。推进农业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发展“总部型农业”;推进产业聚集升级,加快园区产业定位转型;调整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比重,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绿地网络化建设及河流整治工作;盘活存量土地,深度挖掘现有用地。再者,完善现有城镇规划,不断提升规划层次。必要时可将东明路街道与三林镇合二为一;制定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带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整合。最后,统筹发展各居住区,建设生态宜居社区;统一规划居住用地;加大“两违”整治力度等。

陈慧婷[7](2008)在《空间梁拱组合桥承载性能与支座节点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梁拱组合桥是空间结构应用于桥梁的一种新形式,它取拱桥、梁桥之长,避二者之短,造型多变,受力性能优越。由于这种组合体系桥大多为钢结构或钢管混凝土结构,承载性能好,恒载大幅减轻,因此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及在车辆、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问题尤其值得重视。空间梁拱组合桥造型奇特,相应的对支座节点受力产生了特殊要求,导致有些支座需要承担轴向拉伸荷载,有些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平荷载。对于这类支座,应进行专门的试验分析。此外,支座的位移会改变结构原有的内力状态,影响结构的承载性能,有必要研究结构在支座位移下承载性能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以一座空间梁拱组合钢桥——天津海河蚌埠桥为分析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空间梁拱组合钢桥上部结构的静动力性能、整体稳定性进行研究。此外,通过原型试验测试了两个大吨位支座(一个为压剪、拉剪支座,另一个为压剪支座)及其连接构造的整体力学性能。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利用有限元软件,以天津海河蚌埠桥为例,分析了空间梁拱组合桥的静动力性能,比较了单向、多向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的结果;②利用ANSYS对空间梁拱组合桥进行了极限承载力分析,分析了非线性因素(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工况因素、风荷载对该桥稳定性的影响;③对一个大吨位拉压支座——天津海河蚌埠桥1#、6#墩支座二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研究,通过施加拉剪荷载和压剪荷载,测试了支座节点的整体力学性能,根据相关标准对设计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④采用普通千斤顶和预应力方式组合加载的试验方案,对一个大吨位压剪支座——天津海河蚌埠桥2#、5#墩支座三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得到了支座竖向压缩变形、支座盆环径向变形等随加载历程而变化的规律。⑤计算了支座位移对桥梁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考虑支座位移后桥梁稳定性的变化,讨论了不同支座位移条件下的极限承载力。

于洪刚[8](2008)在《大跨度拱桥气动参数识别及风致响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物理风洞试验和理论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海卢浦大桥、广州新光大桥、湖南茅草街大桥、浙江三门口大桥和宜宾岷江二桥风致振动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对气动参数识别、抖振时域分析、静风稳定性分析、风振稳定性评价和涡振控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采用测力天平对矩形拱肋、双陀螺形拱肋、四方柱拱肋和四圆柱拱肋节段模型进行了静风三分力系数识别。不同风攻角下的阻力系数变化幅值不大;四圆柱断面拱肋三分力系数的缩尺模型风洞试验结果受雷诺数影响较大,必须进行必要的修正。2)采用互功率谱方法对矩形拱肋、双陀螺形拱肋和四方柱拱肋节段模型进行了等效气动导纳试验识别。不同气动外形导纳函数识别结果的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但均具有随折算频率递增而衰减的趋势。其中,0°风攻角下,三种不同拱肋模型识别出的阻力方向等效气动导纳函数总体上小于1;升力方向等效气动导纳函数在低频段大于1;折减频率较低的区域,矩形拱肋和双陀螺拱肋模型升力矩方向等效气动导纳函数也大于1。3)采用随机搜索法对矩形拱肋、双陀螺形拱肋和四方柱拱肋节段模型进行了18个气动导数识别,并对三座拱桥进行了抖振时域计算分析,探讨了自激力和气动导纳等因素对抖振响应的影响。气动导纳采用实测值、Sears函数和1等三种不同形式下,抖振位移有明显差别;自激力总体上会减小抖振位移,但幅度不大,工程计算中可以偏安全地忽略自激力的影响。4)采用塑性铰法和低松弛迭代法对广州新光大桥和浙江三门口大桥进行了静风稳定性分析,低松弛法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比塑性铰法要小,偏于安全,而且不需要人为跟踪塑性铰,计算过程简单、实用。5)对大跨度拱桥潜在风振形式研究表明:拱桥驰振和颤振可能性很小、拱肋断面很钝时会出现涡激共振,但拱桥抖振现象比较普遍。

崔宁[9](2007)在《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大城市事件已经成为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执政战略目标的工具。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尝试通过城市事件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同时,如何理解“城市事件”,如何因势利导的利用“城市事件”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受城市之中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呈现持续动态地过程,其内在演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因素。论文研究基于中国城市的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将“政府力”列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最大因素之一,并进一步将政府主导的“重大城市事件”定性为一种非常典型的政府力。在重大城市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不但通过财政投资控制城市事件并发挥影响作用,而且还可通过代表政府的地方利益集团直接参与到城市事件之中,在举办地选择、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政策供给等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轨迹。上海市政府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必须在5年时间内密集投入大量政府资源和最广泛地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政府行为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聚焦于上海世博会,为深入剖析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案例。论文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聚焦于政府主导的重大城市事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政府行为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机制和过程,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在众多政府行为之中抽取与空间结构最密切相关的场地选址、场地拆迁、配套交通建设、规划和后续利用等主要方面,建立重大城市事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联系,分析总结其间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项海帆,葛耀君[10](2007)在《现代桥梁抗风理论及其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59895410)研究中探索的桥梁抗风理论以及近10年来在完成电国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项目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桥梁风环境及其模拟、桥梁抗风研究方法、风振机理及控制方法、大跨度桥梁抗风设计与评价等,反映了中国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卢浦大桥空间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卢浦大桥空间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拼装提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钢拱桥的应用和发展
        1.2.1 国外钢拱桥的应用和发展
        1.2.2 国内钢拱桥的应用和发展
    1.3 钢拱肋施工方法概述
        1.3.1 支架拼装法
        1.3.2 缆索吊装法
        1.3.3 转体施工法
        1.3.4 整体提升法
    1.4 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施工特点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施工技术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主拱肋
        2.1.2 风撑、横梁及门架
    2.2 钢箱拱肋施工技术研究
        2.2.1 缆索吊装施工技术
        2.2.2 竖向转体施工技术
        2.2.3 支架拼装施工技术
    2.3 拟采用施工方案
        2.3.1 支架法施工方案
        2.3.2 提升法施工方案
    2.4 施工方案研究
        2.4.1 方案计算模型
        2.4.2 分析结果
        2.4.3 结果对比分析
    2.5 施工方案比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低位拼装施工过程分析
    3.1 全桥施工过程
    3.2 大拱施工临时结构
        3.2.1 栈桥结构
        3.2.2 支架结构
    3.3 计算相关参数
        3.3.1 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
        3.3.2 荷载参数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模型简介
        3.4.2 拱肋施工阶段划分
        3.4.3 荷载模式
        3.4.4 计算工况
    3.5 关键施工阶段临时结构分析
        3.5.1 结构变形分析
        3.5.2 结构内力分析
    3.6 关键施工阶段拱肋受力分析
    3.7 关键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3.7.1 自重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3.7.2 自重+风荷载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升支架稳定安全性分析
    4.1 稳定性分析基本原理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简介
        4.2.2 计算工况
    4.3 风缆初张力对提升支架稳定性影响
        4.3.1 风缆垂度对弹性模量影响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提升支架安全性验算
        4.4.1 提升架变形计算结果
        4.4.2 提升架强度计算结果
        4.4.3 不同工况下钢绞线最大张力
    4.5 提升支架稳定性分析
        4.5.1 稳定性分析结果
        4.5.2 屈曲模态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整体提升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5.1.2 提升施工计算模型
    5.2 提升点位置参数分析
        5.2.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5.2.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5.3 自重参数分析
        5.3.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5.3.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5.4 风荷载参数分析
        5.4.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5.4.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5.5 温度参数分析
        5.5.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5.5.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5.6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御临河大桥施工技术应用
    6.1 水上栈桥施工
        6.1.1 施工方法
        6.1.2 施工工艺流程
    6.2 拱肋低位拼装施工
        6.2.1 吊机栈桥桥面行走方法
        6.2.2 拱肋施工吊机工况验算
        6.2.3 拱肋吊装节段安装调节过程
        6.2.4 拱肋分段端口焊缝调节措施
    6.3 拱肋提升施工
        6.3.1 提升设备选型
        6.3.2 提升施工要求
        6.3.3 提升施工过程
        6.3.4 提升施工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2)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确定——地标是城市发展及其特色表征
        1.1.2 塑造——旅游地标是城市旅游形象载体
        1.1.3 传承——旅游地标是城市吸引体系重心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 地标
        2.1.2 城市地标
        2.1.3 城市旅游地标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类型学理论
        2.3.2 场所理论
        2.3.3 空间结构理论
        2.3.4 城市意象理论
第三章 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构建
    3.1 城市旅游地标形成
        3.1.1 城市旅游地标发展演化
        3.1.2 城市旅游地标影响因素
    3.2 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
        3.2.1 分类研究概述
        3.2.2 分类原则依据
        3.2.3 分类体系构成
第四章 上海城市旅游地标选划与空间布局
    4.1 城市旅游地标选划及类型构成
        4.1.1 数据来源
        4.1.2 类型划分
        4.1.3 类型构成
    4.2 城市旅游地标供给空间布局
        4.2.1 城市旅游地标形态空间
        4.2.2 城市旅游地标类型空间
        4.2.3 城市旅游地标功能空间
    4.3 城市旅游地标需求空间感应
        4.3.1 城市旅游地标市场空间
        4.3.2 城市旅游地标辐射空间
    4.4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4.4.1 自然环境因素
        4.4.2 社会文化因素
        4.4.3 城市更新因素
第五章 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优化
    5.1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协同化
        5.1.1 空间功能协同
        5.1.2 空间能级协同
    5.2 城市旅游地标时空均衡化
        5.2.1 空间布局均衡化
        5.2.2 时间布局均衡化
    5.3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网络化
        5.3.1 空间结构网络化
        5.3.2 空间职能网络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研究 ——基于伦敦与上海的比较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游憩与游憩化
        1.2.2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滨水区更新
        1.2.3 大都市
    1.3 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游憩管理理论
        2.1.2 城市更新理论
        2.1.3 城市治理理论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价与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3.1 研究评价
        2.3.2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的发展
    3.1 滨水区与城市关系的演变及城市规模的影响
        3.1.1 滨水区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3.1.2 城市规模对滨水区与城市关系的影响
    3.2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功能的提升及其面临的困境
        3.2.1 城市功能的构成及其提升
        3.2.2 滨水区更新对大都市功能的提升
        3.2.3 大都市滨水区更新在现实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3.3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关系的再定位
        3.3.1 大都市滨水区更新困境的根源分析
        3.3.2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关系的再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都市滨水区更新的游憩化取向
    4.1 城市整体观对大都市滨水区更新的约束
        4.1.1 整体观思想
        4.1.2 城市整体观发展框架
        4.1.3 城市整体观对大都市滨水区更新的约束
    4.2 游憩化与大都市滨水区更新
        4.2.1 游憩化对大都市发展的影响效应
        4.2.2 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响应及其与大都市发展的契合性
        4.2.3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表现形态
    4.3 影响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4.3.1 影响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因素
        4.3.2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伦敦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5.1 伦敦与泰晤士河的历史演变
        5.1.1 伦敦与泰晤士河的发展
        5.1.2 泰晤士河与伦敦发展的关系
    5.2 城市更新背景下泰晤士河滨水区的发展
        5.2.1 城市更新的阶段化发展
        5.2.2 城市更新背景下伦敦泰晤士河滨水区的发展
    5.3 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5.3.1 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活动发展
        5.3.2 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黄浦江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6.1 黄浦江与上海城市发展
        6.1.1 上海城市发展
        6.1.2 黄浦江的发展
        6.1.3 黄浦江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
    6.2 上海城市与黄浦江滨水区的更新
        6.2.1 上海城市更新
        6.2.2 黄浦江滨水区的更新
    6.3 黄浦江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6.3.1 黄浦江滨水区的游憩活动发展
        6.3.2 黄浦江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机理与后发地区优势的发
    7.1 泰晤士河与黄浦江案例的比较
        7.1.1 滨水区游憩化更新进程的比较
        7.1.2 滨水区游憩化更新节奏的比较
        7.1.3 滨水区游憩化更新中博弈力量的比较
        7.1.4 游憩化更新中滨水区与城市融合关系的比较
    7.2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机理
        7.2.1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核心环节的构成
        7.2.2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的运行
    7.3 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推进
        7.3.1 先发性与后发性城市滨水区的更新
        7.3.2 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推进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新阶段
        1.1.2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助推器的效应愈发明显
        1.1.3 我国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1.1.4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日渐深入
        1.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架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架构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进展
        2.1.1 城市重大事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2 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的综合影响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
        2.2.1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3 土地利用理论的研究进展
    2.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3.1 对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的影响
        2.3.2 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2.3.3 重大事件对土地经济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与研究切入点
    2.5 本章小结
3 世界博览会与上海城市发展背景特征
    3.1 作为城市重大事件的世界博览会
        3.1.1 世界博览会概况
        3.1.2 世博会的影像作用
    3.2 上海市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3.2.1 上海开埠:租界的缘起与发端
        3.2.2 太平天国运动:难民潮下的“华洋混居
        3.2.3 设立上海特别市:动荡中的“大上海计划”
        3.2.4 浦东开发:改革开放的“东进战略”
    3.3 作为新世纪影响上海的重大事件——上海2010年世博会
        3.3.1 上海世博会概况及其影像
        3.3.2 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土地系统的综合影响
        3.3.3 世博会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4.1 “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4.1.1 上海世博园区概况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 世博园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结构分析
        4.2.2 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分析
        4.2.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上海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5.2.1 上海中心城区概况
        5.2.2 数据方法
    5.3 指标测算和Logistic回归结果呈现
        5.3.1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
    5.4 讨论
        5.4.1 上海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
        5.4.2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驱动机制
        5.4.3 世博会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世博期间上海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环境效应分析
    6.1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与职究单元划分
        6.1.2 研究数据和方法
    6.2 世博期内上海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6.2.1 建成区扩张
        6.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3 世博期内市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分析
        6.3.1 人均经济差异分析
        6.3.2 地均经济差异分析
        6.3.3 环境效应分析
    6.4 城市土地经济产出和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分析
        6.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4.2 2006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6.4.3 2010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耦合关系
    6.5 结论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7.1 城市重大事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机理
        7.1.1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利用类型的影响
        7.1.2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7.1.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7.2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行为分析
        7.2.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划分
        7.2.2 城市社会因素的行为分析
    7.3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冲突与博弈分析
        7.3.1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的行为冲突
        7.3.2 征地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策略
        7.3.3 上海世博会视角下的三种力量博弈策略
        7.3.4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博弈解决策略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重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选择
    8.1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工具
    8.2 因势利导:特定时代与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2.1 重大事件是城市在特定阶段的决策
        8.2.2 重大事件是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3 扬长避短:基于重大事件的土地利用策略分析
        8.3.1 科学评估重大事件的效用
        8.3.2 明确重大事件的战略目标
        8.3.3 重大事件定位要与城市发展相契合
        8.3.4 推动“2.5产业”的发展
        8.3.5 准确借鉴发展经验
    8.4 城市更新:基于重大事件的后续利用视角
        8.4.1 场馆后续利用面临窘境
        8.4.2 以文化生态功能转换寻求突破
        8.4.3 土地利用管理的选择导向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跨度钢箱拱桥拱肋安装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中跨拱肋施工方法的选择
    2.1 缆索吊机系统
    2.2 扣锚索体系
    2.3 主拱合龙施工
3 施工控制特点及方法
    3.1 施工控制特点
    3.2 施工控制方法
4 施工控制内容
    4.1 施工控制仿真计算分析
    4.2 施工控制成果
5 结语

(6)上海市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SWOT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区域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侧重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侧重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之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地利用结构概念与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土地利用
        2.1.2 土地利用结构
        2.1.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2.2 土地利用结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
        2.2.2 土地区位理论
        2.2.3 可持续利用理论
        2.2.4 精明增长理论
第3章 三林镇土地利用背景与基础
    3.1 三林镇基本概况
        3.1.1 自然环境状况
        3.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 三林镇镇域空间演变过程
        3.2.1 镇域内部空间演变
        3.2.2 镇域外部空间演变
        3.2.3 镇域空间演化特点
    3.3 三林镇集镇规划
        3.3.1 《浦东新区三林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3.3.2 最新三林集镇规划调整方案
        3.3.3 三林镇集镇规划特点
第4章 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问题及特征
    4.1 各类型用地结构现状分析
        4.1.1 农业用地结构分析
        4.1.2 居住用地结构分析
        4.1.3 工业用地结构分析
        4.1.4 公共设施用地结构分析
        4.1.5 绿化用地结构分析
    4.2 土地利用结构总体分析
    4.3 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问题及特征
        4.3.1 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问题
        4.3.2 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第5章 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SWOT分析
    5.1 优势(Strength)
        5.1.1 地理区位优势突出
        5.1.2 交通网络通达性大大提高
        5.1.3 特色农业产品发展迅速
        5.1.4 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5.2 劣势(Weakness)
        5.2.1 各类用地结构问题凸显
        5.2.2 现有规划存在诸多纰漏
        5.2.3 镇域空间结构不连续
        5.2.4 政策引导型被动城市化
    5.3 机遇(Opportunity)
        5.3.1 上海市大力发展新市镇
        5.3.2 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政策导向
        5.3.3 镇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5.3.4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5.3.5 三林世博家园带动房地产业发展
    5.4 挑战(Threat)
        5.4.1 土地资源数量紧缺
        5.4.2 未来人口增长压力
        5.4.3 内部空间发展失衡
        5.4.4 周边区域竞争加剧
第6章 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可能途径
    6.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基本原则
        6.1.1 系统性原则
        6.1.2 动态弹性原则
        6.1.3 可持续利用原则
        6.1.4 继承与发展原则
        6.1.5 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6.2 构建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SWOT矩阵
        6.2.1 要素交叉分析
        6.2.2 交义分析结论
    6.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可能途径
        6.3.1 统筹区域用地布局,明确镇域功能定位
        6.3.2 整合各类用地结构,推进用地结构优化
        6.3.3 完善现有城镇规划,不断提升规划层次
        6.3.4 统筹发展各居住区,建设生态宜居社区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件

(7)空间梁拱组合桥承载性能与支座节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空间结构的发展概况
        1.3.2 拱桥的发展概况
        1.3.3 空间梁拱组合桥的发展概况
        1.3.4 空间梁拱组合桥的动力性能研究概况
        1.3.5 空间梁拱组合桥的稳定性研究概况
        1.3.6 盆式橡胶支座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空间梁拱组合桥上部结构的静动力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上部结构
        2.1.2 下部结构
    2.2 有限元模型介绍
    2.3 静力承载性能分析
        2.3.1 分析方法
        2.3.2 线性分析结果
        2.3.3 非线性分析结果
        2.3.4 计算结论
    2.4 空间梁拱组合桥动力特性分析
    2.5 空间梁拱组合桥反应谱分析
    2.6 空间梁拱组合桥时程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梁拱组合桥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分析方法
        3.2.1 解析方法
        3.2.2 有限元方法
        3.2.3 规范方法
    3.3 稳定性分析
        3.3.1 特征值失稳分析结果
        3.3.2 考虑材料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结果
        3.3.3 考虑双重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吨位拉压支座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背景及试验目的
        4.1.1 试验背景
        4.1.2 试验目的
    4.2 试验模型及试验装置设计
        4.2.1 试验模型
        4.2.2 试验装置设计
    4.3 试验控制技术
        4.3.1 试验工况和加载方法
        4.3.2 量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4.3.3 试验检测设备
    4.4 试验过程及结果
        4.4.1 试验过程
        4.4.2 拉剪试验结果
        4.4.3 压剪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吨位压剪支座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背景及试验目的
        5.1.1 试验背景
        5.1.2 试验目的
    5.2 试验模型及试验装置设计
        5.2.1 试验模型
        5.2.2 试验装置设计
    5.3 试验控制技术
        5.3.1 试验工况和加载方法
        5.3.2 量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5.3.3 试验检测设备
    5.4 试验过程及结果
        5.4.1 试验过程
        5.4.2 双向同步加载试验结果
        5.4.3 非同步加载试验结果
    5.5 压剪支座及锚固的有限元分析
        5.5.1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选择
        5.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座位移对空间梁拱组合桥上部结构
    6.1 分析方法
    6.2 竖向位移的影响分析
        6.2.1 静力承载性能分析
        6.2.2 稳定性分析
    6.3 水平位移的影响分析
        6.3.1 静力承载性能分析
        6.3.2 稳定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大跨度拱桥气动参数识别及风致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拱桥发展概述
        1.1.1 石拱桥
        1.1.2 钢筋混凝土拱桥
        1.1.3 钢管混凝土拱桥
        1.1.4 钢拱桥
    1.2 大跨度拱桥抗风
        1.2.1 拱桥抗风研究进展
        1.2.2 拱桥风荷载特点
        1.2.3 拱桥静风与阵风荷载
        1.2.4 桥梁风致振动
    1.3 拱桥抗风研究内容
第2章 拱肋断面定常气动力系数识别
    2.1 矩形断面拱肋
        2.1.1 有机玻璃模型设计
        2.1.2 木模型设计
        2.1.3 试验结果分析
    2.2 双陀螺形断面拱肋
        2.2.1 小模型设计
        2.2.2 大模型设计
        2.2.3 试验结果分析
    2.3 四方柱断面拱肋
        2.3.1 方钢管模型设计
        2.3.2 有机玻璃模型设计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四圆柱断面拱肋
        2.4.1 四圆柱平行拱肋
        2.4.2 四圆柱提篮拱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拱肋断面气动导数
    3.1 桥梁断面气动导数
        3.1.1 自由振动法
        3.1.2 强迫振动法
    3.2 气动导数识别的随机搜索法
        3.2.1 气动导数识别模型
        3.2.2 气动导数识别方法
    3.3 拱肋节段模型气动导数实验
        3.3.1 拱肋节段模型基本参数
        3.3.2 拱肋节段模型测振系统
    3.4 拱肋模型识别结果的比较
        3.4.1 模态与阻尼比分析
        3.4.2 气动导数结果分析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拱肋断面气动导纳
    4.1 气动导纳基本理论
        4.1.1 气动导纳的概念
        4.1.2 气动导纳的经验公式
    4.2 气动导纳的识别方法
        4.2.1 自谱识别方法
        4.2.2 互谱识别方法
    4.3 均匀格栅紊流场
    4.4 气动导纳识别试验装置
        4.4.1 实验模型设计
        4.4.2 实验工况
    4.5 气动导纳识别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气动外形下的气动导纳
        4.5.2 不同风攻角下的气动导纳
        4.5.3 不同风速下的气动导纳
        4.5.4 不同紊流度下的气动导纳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跨度拱桥抖振时域分析
    5.1 风荷载计算
        5.1.1 静风荷载
        5.1.2 抖振力
        5.1.3 自激力
    5.2 对非线性因素的处理
        5.2.1 结构几何非线性
        5.2.2 气动力非线性
    5.3 抖振时域非线性求解
    5.4 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比较
        5.4.1 风场数值模拟
        5.4.2 响应时程和功率谱密度
        5.4.3 不同气动导纳影响分析
        5.4.4 自激力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跨度拱桥静风稳定性分析
    6.1 拱桥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6.1.1 拱桥稳定线性理论
        6.1.2 拱桥稳定非线性理论
        6.1.3 拱桥静风失稳的影响因素
    6.2 拱桥稳定性计算分析方法
        6.2.1 机构稳定分析法
        6.2.2 塑性铰法
        6.2.3 低松弛迭代法
        6.2.4 规范中稳定性计算方法
    6.3 大跨度拱桥静风失稳分析
        6.3.1 钢筋混凝土拱桥
        6.3.2 钢拱桥
        6.3.3 钢管混凝土拱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拱桥风振稳定性研究
    7.1 引言
    7.2 驰振稳定性判断
        7.2.1 驰振判断原理
        7.2.2 五座拱桥驰振判断结果分析
    7.3 涡激共振试验
        7.3.1 宜宾岷江二桥涡振试验
        7.3.2 上海卢浦大桥涡振试验
    7.4 三维颤振稳定性分析
        7.4.1 拱桥颤振判定分析方法
        7.4.2 大跨度拱桥的三维颤振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
    8.2 主要研究结论
        8.2.1 定常气动力测量
        8.2.2 气动导数识别
        8.2.3 气动导纳识别
        8.2.4 抖振时域分析
        8.2.5 静风稳定性分析
        8.2.6 风振稳定性研究
        8.2.7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发展展望
        8.3.1 气动参数识别
        8.3.2 拱桥抖振计算
        8.3.3 拱桥抗风稳定性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重大城市事件”的概念辨析
        1.2.1 “重大城市事件”的定义
        1.2.2 “重大城市事件”的分类
        1.2.3 “重大城市事件”的政府职能
    1.3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辨析
        1.3.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1.3.2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1.3.3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1.4 “城市空间结构”与“重大城市事件”的联系机制
        1.4.1 政府决策的目标性
        1.4.2 政府角色的重要性
        1.4.3 建立在政府平台之上的联系机制
    1.5 世界博览会与上海世博会
        1.5.1 世界博览会简介
        1.5.2 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1.5.3 作为重大城市事件的上海世博会
        1.5.4 政府性质的世博会管理机构
        1.5.5 政府主导的世博会财务计划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框架
        1.6.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6.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6.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6.4 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城市、城市政府与城市事件
    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和城市事件
        2.1.1 经济全球化概述
        2.1.2 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2.1.3 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竞争与合作
        2.1.4 城市与城市事件
    2.2 重大城市事件的效应
        2.2.1 作为战略机遇的城市事件
        2.2.2 对外宣传和推介效应
        2.2.3 功能和环境完善效应
        2.2.4 资源优化和集中效应
        2.2.5 城市协调和同步效应
        2.2.6 公共投资的拉动效应
    2.3 世博会举办城市分布概述
        2.3.1 举办城市的分布情况
        2.3.2 举办城市的目的差异
    2.4 作为城市事件的“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
        2.4.1 申办世博会的政府背景
        2.4.2 申办世博会的经济背景
        2.4.3 申办过程的主要事件
        2.4.4 申办成功的基本因素
    2.5 上海市对上海世博会的期望
        2.5.1 将进一步增强上海经济的增长
        2.5.2 将不断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2.5.3 将推动第三产业的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2.5.4 将大幅度提高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水平
        2.5.5 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的联动发展
        2.5.6 将提升上海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城市精神
第3章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
    3.1 上海城市发展与事件的关联性
    3.2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成型
        3.2.1 城市发展轨迹的转折点
        3.2.2 城市经济发展的积累期
        3.2.3 城市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3.2.4 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概述
    3.3 上海在1950-1980年代的城市发展
        3.3.1 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向
        3.3.2 城市生命力与竞争力的衰竭
        3.3.3 城市基础设施的透支
        3.3.4 城市人口的“纯化”
    3.4 1990年代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3.4.1 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浦东开发
        3.4.2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3.4.3 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
        3.4.4 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
        3.4.5 商业、办公和服务业的扩散
        3.4.6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3.5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3.5.1 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律
        3.5.2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3.5.3 城市更新与空间拓展方式的创新
        3.5.4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瓶颈和路径
第4章 城市事件的区位选址与政府决策
    4.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事件区位选址
        4.1.1 预期风险影响政府选址决策
        4.1.2 场地区位选址决策模型
        4.1.3 世博会场地选址与决策目标分析
    4.2 世博会场地选址客观因素分析
        4.2.1 场地选址的空间因素
        4.2.2 场地选址的现状因素
        4.2.3 场地选址的主题因素
    4.3 世博会选址典型案例分析
        4.3.1 爱知世博会选址案例
        4.3.2 塞维利亚世博会选址案例
    4.4 上海世博会选址决策分析
        4.4.1 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
        4.4.2 场地选址确定过程
        4.4.3 场地选址决策因素
        4.4.4 场地红线范围优化
        4.4.5 场地空间区位概况
    4.5 上海世博会选址的直接影响
        4.5.1 提升黄浦江综合开发的功能品质
        4.5.2 加速中心区城市更新的建设进程
        4.5.3 打开城市中心区向南拓展的空间
        4.5.4 促进强大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形成
第5章 城市事件场地整备与城市功能迁移
    5.1 场地整备的运作机制
        5.1.1 运作的基本目标
        5.1.2 运作的假设模式
        5.1.3 土地储备的运作模式
    5.2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5.2.1 从行政划拨到有偿使用
        5.2.2 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
        5.2.3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5.2.4 土地储备引导下的城市空间拓展
    5.3 上海世博会场地拆迁与安置
        5.3.1 场地拆迁现状概况
        5.3.2 场地拆迁与安置
        5.3.3 场地拆迁延伸效应
        5.3.4 世博会土地储备具体操作
        5.3.5 世博会场地使用与土地储备的关系
    5.4 上海世博会规划的过程与目标
        5.4.1 申博期间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
        5.4.2 突出宣传性的申博规划方案
        5.4.3 强调实施性的办博规划方案
        5.4.4 规划尚未解决的时空矛盾
    5.5 上海世博会场地整备的影响分析
        5.5.1 功能置换与产业扩散
        5.5.2 人口空间分布的调整
        5.5.3 体现政府意志的规划
第6章 城市事件“需求导向”影响下的交通结构演化
    6.1 需求导向的成因机制
        6.1.1 作为决策依据的需求导向
        6.1.2 需求导向实际案例分析
    6.2 交通规划建设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6.2.1 交通需求主体的持续演变
        6.2.2 交通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
        6.2.3 上海市交通需求演化趋势
        6.2.4 世博会交通需求的目标导向
    6.3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特征
        6.3.1 世博会参观者规模与分布
        6.3.2 世博会交通需求主要特征
        6.3.3 世博会与城市之间的需求关系
    6.4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管理
        6.4.1 需求管理研究的基本构思
        6.4.2 时间目标与空间结构要素相结合
        6.4.3 需求管理的重点应对措施
        6.4.4 市域外参观者交通需求特征与应对
        6.4.5 市域参观者交通需求特征与应对
        6.4.6 世博会以外其他活动的交通需求与应对
    6.5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影响分析
        6.5.1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
        6.5.2 市中心交通支撑体系的初步成型
        6.5.3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结构性优化
第7章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的影响研究
    7.1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概况
        7.1.1 后续利用案例概况
        7.1.2 场地拆迁成本的约束性
        7.1.3 后续利用模式分析
        7.1.4 后续利用的官方思路
    7.2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模式
        7.2.1 后续利用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
        7.2.2 土地是后续开发的重中之重
        7.2.3 后续利用的土地开发强度
        7.2.4 后续利用的用地功能布局
    7.3 上海世博会建筑后续利用探讨
        7.3.1 建筑保留模式是矛盾的焦点
        7.3.2 世博会建筑的艺术价值
        7.3.3 保护和保留建筑的后续利用
        7.3.4 新建永久建筑的后续利用
        7.3.5 外国国家馆的保留与后续利用
    7.4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特点及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7.4.1 城市行政分中心的建成
        7.4.2 城市文化重心的南移
        7.4.3 世博会后续利用的国际化倾向
第8章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的实施保障
    8.1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项目风险
        8.1.1 来自政府的风险
        8.1.2 来自开发商的风险
        8.1.3 来自宏观经济的风险
        8.1.4 来自城市规划管理的风险
    8.2 参考案例
        8.2.1 纽约巴特利公园城市
        8.2.2 伦敦金丝雀码头
        8.2.3 案例的经验和教训
    8.3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实施保障的建议
        8.3.1 项目开发的机构保障
        8.3.2 统一规划和分散开发
        8.3.3 采用TOD体系等先进的规划理念
        8.3.4 容积率的控制策略
第9章 结语与展望
    9.1 结语
        9.1.1 城市政府与城市事件
        9.1.2 上海市与上海世博会
        9.1.3 上海世博会的影响研究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历届重要世博会的基本信息
附录B 世界博览会简介
附录C 城市房屋拆迁相关法律体系概述
附录D 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编制过程
附录E 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方案征集规划设计要求
附录F 2004年上海城市交通的硬件设施概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卢浦大桥空间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拼装提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罗毅.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D]. 曾俊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研究 ——基于伦敦与上海的比较案例[D]. 高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4]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倪尧. 浙江大学, 2013(12)
  • [5]大跨度钢箱拱桥拱肋安装控制技术[J]. 王瑀,储彤. 公路, 2013(05)
  • [6]上海市三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SWOT分析方法[D]. 孙佳岭.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7]空间梁拱组合桥承载性能与支座节点试验研究[D]. 陈慧婷. 清华大学, 2008(09)
  • [8]大跨度拱桥气动参数识别及风致响应研究[D]. 于洪刚. 同济大学, 2008(07)
  • [9]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崔宁. 同济大学, 2007(03)
  • [10]现代桥梁抗风理论及其应用[J]. 项海帆,葛耀君. 力学与实践, 2007(01)

标签:;  ;  ;  ;  

卢浦大桥空间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