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因素研究及其启示

国际贸易地理因素研究及其启示

一、国际贸易中的地理因子研究及其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鹏[1](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雷思远[2](2021)在《贸易便利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基于欧盟以及美日韩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和贸易的联系愈发紧密,在这一大趋势下,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国家间贸易往来的影响日渐减弱。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倾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海关通关效率等因素也存在着不同,当下的国际贸易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阻碍贸易往来的因素。贸易便利化是指,通过完善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和改善营商条件来创造一个高效的贸易环境。因此本文从贸易便利化的角度切入,选择了占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接近一半份额的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作为样本国,研究其贸易便利水平变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向欧盟以及美日韩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现状,数据表明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方面,我国对样本国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随之对欧盟以及美日韩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指标选取方面,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质以及欧盟及美日韩的贸易特点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和与之相对应的15个二级指标,涵盖了基础设施、海关环境、金融与电子商务环境以及管制环境四个方面,发现样本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现多元发展趋势。数据表明相对于我国的贸易便利化提升幅度,样本国的提升幅度则相对较小。在实证研究层面,本文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OECD成员国、进口国贸易开放程度等变量,以及与高新技术产品相关性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口国创新能力指标。利用Stata15.0软件和2009-2017年我国高新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探究样本国贸易便利化变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对贸易便利化的一级指标进行了单独回归,以便进一步研究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对该区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对欧盟及美日韩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将提升2.9275%。贸易便利化四个一级指标的回归结果显示,样本国的金融与电商环境和制度环境在此方面作用最为显着。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的相关政策建议。

王刻铭[3](2020)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叶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出口创汇乃至文化输出中均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国内茶叶消费量、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我国茶叶产业“大国小茶”,“大而不强”特征依然存在。茶叶产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效克服发展中的不足,是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茶叶产业现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研究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模型和测算指标体系。运用UN Comtrade链接WITS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测算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价格,将测算结果与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进行对比,探索了中国茶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1992~2017年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先下滑-后筑底稳定-再回升;中国茶叶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近几年产业内贸易趋势出现细微显现,并不明显;中国茶叶出口在1992~2002年期间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而从2003~2017年间则下降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出口价格也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并在2017年突破前期记录,不断攀升。从中国四个茶叶品种不同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明显高于红茶,但中国红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出口价格又明显高于绿茶。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根据钻石理论的四维要素,构建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统一检验框架,建立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钻石四维模型,最后得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生产效率、市场化改革、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茶叶及其四个贸易品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实证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需要茶企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研发创新、价值提升和营销模式优化等四点对策,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坚持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坚持科教兴茶理念,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对我们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格。

李鑫[4](2020)在《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经济领域的竞争是国家间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各国政府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时代发展,出口管制政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手段措施不断多样化,因其隐蔽性好,一直被各国所青睐。美国施行出口管制政策经验丰富,除经济领域外,也常将其运用于政治、军事、国防等领域,出口管制政策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特点十分鲜明。受国际形势变化及美国自身国家战略调整,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宽严交替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特点在高科技领域更为明显。虽然面临来自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仍取得快速发展和瞩目成绩。因此,探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产品出口的影响机理、具体路径、影响程度,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出口管制政策的研究边界,还在实践上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和企业实力。但是,由于美国出口管制的政策公开性不足、在产品层面的精准测度长期缺乏,部分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得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定量评估、特别是对企业微观行为研究不足。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根据公开数据构建了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可测度指标,并借鉴工具变量识别策略开展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我国企业微观绩效的因果评估。首先,本文按照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程度划分了四个等级的标准,通过借鉴巴拉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根据美国在高科技产品层面实际出口的份额差异构建一个衡量出口管制程度的指标,用以测算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的出口管制程度,并将与中国同级别国家的管制程度作为对华出口管制的工具变量。其次,收集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经济复杂度实验室,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知识产权局的相关数据,在企业层面开展了对研发创新、产品出口质量和企业增加值出口的实证检验。再次,在上述分析和实证中证明美国对华高科出口管制政策确实存在,且本文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比较确切的发现了对中国企业产品研发和出口的影响效果及机制。最后,根据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产生影响的效果及本文结论,深入分析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产品出口质量和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机理、影响程度和政策效果。全文共分八个章节,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根据现实背景和已有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重点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包括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不足,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价值。本章从国际政治竞争格局相关理论入手,探析贸易政策与国家关系之间的联系,重点对中美关系背景下的双边经贸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而出口管制政策是美国对外战略重要手段之一。最后,分别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研发、出口质量和出口增加值率三个层面进行文献梳理。第三章,重点对出口管制政策的内涵界定、演化发展及潜在后果进行阐述,明确本文的研究界限,清晰掌握研究内容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趋势。第四章,阐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和指标设定,介绍了本文的核心变量指标设定的主要思路和检验过程,并对美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管制程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第五章,从实证角度研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研发创新的影响,发现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并未完全达到美国预期,中国政府和企业会通过选择共克时艰,企业收到相关领域的补贴和加大主动投资,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企业研发水平上的提升。第六章,重点研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出现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受管制政策限制,中间产品投入受阻,企业生产链条受影响,导致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第七章,探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管制政策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出口增加值率,可能的机制是综合了管制政策对研发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得益于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出口增加值率得到提高。第八章,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从不同层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许佳琪[5](2020)在《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化和全球化正在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朝着网络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发展。以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竞争愈演愈烈,全球贸易关注的对象也从以国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贸易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以全球技术贸易为研究主题,从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两个视角切入,融合大数据挖掘、网络科学、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构建技术贸易的地理网络和产品关联网络,从网络节点、网络关联、网络聚类以及产品空间等方面揭示了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并进一步解析了全球技术贸易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技术贸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国家/地区间经济、科技联系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全球技术贸易网络是由国家地区关联系统、贸易网络系统以及空间位势差组成的功能空间综合体,具有复杂性、多尺度性等特点。(2)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呈现拓扑连接的复杂性。在结构复杂性层面,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技术服务贸易网络则表现为萎缩性,贸易紧密度在时间上表现为由密集到稀疏的演化趋势。在属性复杂性层面,全球技术贸易网络表现出小世界、无标度、异配性中部分或全部复杂性特征。(3)全球技术贸易网络高度遵循空间集聚规律与空间等级规律。从节点分异来看,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形成以美国、西欧、日本等经济实力突出的国家为网络核心,其他个别技术生产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为次级网络枢纽的空间组织模式。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贸易重心逐渐从欧美向亚洲转移;技术服务贸易网络高等级节点则长期锁定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从网络关联来看,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具有显着的空间等级特征,大体上呈现以美国、西欧、东亚等为顶点并向低层级节点递减的空间等级结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贸易流集中于欧洲内部和亚洲内部;技术服务贸易网络则以跨洲域的全球性贸易为主。从网络聚类来看,全球技术贸易社团划分单一,既存在地理邻近性作用下的局部空间集聚,也呈现全局上跨区域的空间零散分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以社团内部扩张为主,技术服务贸易网络最终呈现社团空间同一化。(4)全球技术产品空间存在高度异质性,其演化遵循路径依赖的发展模式。从优势产品来看,全球技术进出口优势产品格局空间同配性和异配性并存,不同类别产品出口优势被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大国占据,进口优势则由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中国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为主的各类出口优势产品数量波动上升,而进口优势产品数量则呈下降趋势。从产品空间来看,全球技术进出口产品空间存在核心-边缘结构,在时间上均表现出由稀疏到密集的演化特征。六大洲进出口产品空间演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新优势产品往往根植于现存优势产品。中国技术出口优势产品边缘化严重,其进口优势产品则逐步从产品空间的核心趋向次级核心与边缘。从产品密度来看,全球技术产品密度分布基本保持时间的惯性和空间的粘性,各大洲在九类进出口产品密度上的优势程度与其优势产品数量的分布相似。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密度波折上升,进口产品密度则呈下降趋势。产品密度推动全球技术产品结构演化,且影响程度在时间序列上不断加深,这体现了路径依赖的过程。(5)“国家/地区属性-多维邻近关系-产品特性”交互作用于全球技术贸易网络。首先,不同国家/地区属性决定了国家/地区的进出口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地区,技术贸易规模维持在较高水平;拥有稳定社会环境和较低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服务贸易规模优势,而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没有凸显优势。其次,国家/地区多维邻近关系引导着国家/地区技术贸易关系的选择偏好,地理位置(实际距离和陆地相邻)、制度环境、历史环境(存在殖民关系)以及社会因素越相近的国家/地区间,越倾向构建技术贸易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语言同构(使用共同语言)正向作用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联系强度,但阻碍了技术服务贸易关系的形成。技术发展水平相似性负向作用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且对技术服务贸易无显着影响。最后,技术产品是否具有原始优势、产品密度大小影响着产品结构的演化。原始优势对技术产品空间的演化具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出口产品密度有利于全球以及各大洲产品空间演化,而进口产品密度仅能在除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产品结构演化中起促进作用。

苏婉茹[6](2019)在《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40年,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加速了贸易开放。实践证明,贸易开放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世界已交融成一个“地球村”,唯有坚持合作共赢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加大和深化,产品与技术的跨国交易需要更加优化的金融服务,由此衍生出更多的金融需求,从而对一国的金融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且相互渗透,故学术界不再局限于研究贸易开放、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始重点关注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现实挑战,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这必将对我国的金融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区域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差异,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可能也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性,因此研究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路径,影响及差异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又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极大的不平衡性,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市1993-2017年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上梳理研究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的作用路径后,实证检验我国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差异。首先,回顾相关文献,以贸易开放和金融发展为切入点,对论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分析,重点对贸易开放作用于金融发展的路径机制进行梳理并构建相应数理模型。其次,分析我国贸易开放与区域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初步描述二者之间的现实关联。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金融发展综合水平,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检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考虑不同时段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并分别考察贸易开放对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得出的研究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理论研究表明,贸易开放会通过促进区域金融规模扩大、提升金融效率、优化金融结构三个层面促进区域金融发展。首先,贸易开放使企业利用全球范围的资源来组织生产,从而激励更多企业选择外部融资,从而整体上扩大金融规模。其次,贸易开放会使贸易保护政策及垄断行为对价格造成的扭曲会逐渐消除,金融部门会将更多的资金分配给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从而提升金融部门的配置效率。最后,贸易开放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进出口结构来优化金融部门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从而改善金融部门的整体结构。(2)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贸易开放(TRO)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均表现为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性。东中西部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34、0.027、0.0994,与理论假设所提出的中部地区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西部地区相悖,原因在于:相较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较低,进行外贸的企业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进入国际市场,提升产量,扩大融资需求与供给,从而带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提升,故对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略高于中部地区。第二,随着贸易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在2001-2017年这一部分的回归中,贸易开放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1993-2000年这一时期,说明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并且不断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这种趋势发展,在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更多的金融需求以及更大的市场空间,既提高了金融资源的运营效率,另外,金融需求不断增加也促使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中资金融机构海外上市,使金融规模逐步扩大和金融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有助于金融发展。第三,从贸易开放与区域金融规模、结构、效率的回归结果来看,贸易开放能从整体上促进区域金融规模的扩大、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但不能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虽然贸易开放程度已经很高,但证券市场发展并不成熟,企业融资依然保持着银行信贷为主的模式,这是贸易开放未能促进各地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1)在贸易开放进程中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2)增强开放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3)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开放并注重区域差异;(4)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优化融资结构;(5)增强各区域抵御外来金融风险的能力。本文的研究新意主要在于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层面分析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路径,并测度出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2001年加入WTO为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两个阶段,检验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及是否与贸易开放程度有关。

吴小国[7](2019)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浪潮涌现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坚定决心,也是持续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国际交往有序进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国际社会更加公正合理发展的伟大举措。而合作机制的构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成为时下中国国际法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国际软法在当前“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概念、主体、形式和效力等基本问题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提升国际软法效力的建议和中国政府完善国际软法实施机制的对策。“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国际法视角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是对其中国际软法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理论上来说,该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深化对于国际软法问题的研究。实践意义上,可以完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作用的发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超越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新丝绸”之路计划等战略。“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构建以现有的多边、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为基础,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革新传统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国际软法是“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性问题的凸显,让国际软法成为国际治理的重要工具,并引起学者们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软法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并提出了国际软法的概念。“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我们要倡导的是软法和硬法二者并重的混合理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创制主体不局限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政府网络也可以成为创制主体。形式也是十分多样,国际宣言、联合公报。谅解备忘录、国际组织的技术标准和示范法等都可以是国际软法的表现形式。在创制路径上可以借鉴亚太经合组织和20国集团的模式。相较于国际硬法来说,国际软法的主体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内容上也更具包容性,更好的满足了国际合作对于国际制度的需求。国际软法在和国际硬法的互动中具有引领、补充和重构功能,并在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金融法和欧盟的相关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突出问题则体现在国际软法的效力与实施上。权力政治、利益分配、国际法碎片化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制约了国际软法效力的发挥。构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破除狭隘国家利益观,完善国际软法的制定模式,保障实质性民主的实现,才能更好的发挥国际软法的效力。在国际软法的实施上,我们则应克服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缺陷,以“过程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不遵约机制”的成功实践,努力完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实施机制。

栾申洲[8](2019)在《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很多国家便开始主动寻求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截止2019年10月,已有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也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各个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研究非常重视,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构建“一带一路”的意义、实施路径及对国内相关省市地区的影响,而有关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甚少,贸易成本由哪些因素构成?贸易成本如何作用于中国的出口,如何影响贸易潜力的大小?现有研究做出的解答不充分。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成本如何影响贸易潜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将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和研究,找出它们的关系,提出增量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概述选题背景和意义、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1)一方面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对于贸易成本的界定。经过梳理发现,以上理论均没有很好地界定贸易成本,虽然大部分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都与贸易成本有交集,但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贸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详细阐述了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影响的理论。根据本文的需要,改进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自然成本,发现了贸易成本影响贸易的新机制。研究了多边阻力引力模型,模型说明了两区域之间的贸易由相对成本决定。还研究了贸易成本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机理。(2)阐述了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机理分析。推导了一个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运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贸易政策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第三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析。(1)详细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构成。主要把贸易成本分为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制度成本等三类。(2)测度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别测度了出口货物集装箱成本、交通设施综合水平、两国之间距离、两国是否是邻国、进出口时间等运输成本;非关税贸易壁垒盛行度、办理海关手续的繁琐程度、关税税率综合水平指数、反倾销成本等贸易政策成本;法律救济成本、互联网用户使用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等制度成本。第四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和贸易潜力基础。(1)详细介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内容包括: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现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基础。主要从5个部门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在初级产品方面进口潜力巨大、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巨大、中国在低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出口潜力未充分释放、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有待开发、中国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比较劣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第五章,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潜力。分成7个区域阐述:中国与东盟、东亚、独联体、非洲、南亚、西亚、中东欧之间的贸易潜力。第六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1)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将把双边的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制度成本引入引力模型,得出了扩展贸易引力模型。选择了与中国有强烈合作愿望的5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5个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国家,分别采用传统引力模型回归、纳入多边贸易阻力因子项回归、分国别模拟贸易潜力影响指数分析等三个维度分析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影响。(2)从部门角度,采用纳入多边贸易阻力因子项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初级产品、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品、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品进出口贸易流量与16种解释变量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定量分析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与贸易潜力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内容包括:(1)总结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和制度成本结论;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结论。(2)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建议。本文的重要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和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分析框架。相关研究有利于突破现有理论局限,为进一步助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框架主要用于量化评价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的影响。不过,本文对贸易成本与贸易潜力关系的研究,没有深入到企业层面。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挖掘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企业层面竞争特点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张高雅[9](2019)在《中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世界体育用品出口第一大国,一直以来为世界提供极具价格竞争力的体育用品,已然是公认的世界体育用品工厂。2016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颁布,为体育用品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利好不断,国内面临消费升级,体育用品制造业正处于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但是,近年来国际形势日益复杂,“逆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国际社会,贸易争端不断,摩擦升级,也给我国体育用品业带来了挑战。此外,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正逐渐消失,产业转型和升级势在必行。对此,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显得格外重要。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体育用品业在国际市场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升我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现状分析,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以及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在深度回顾古典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后,通过对体育用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分析,旨在理清世界体育用品发展情况,认清我国体育用品在世界贸易中的角色,通过分析发现世界体育用品总体发展向好,规模增加,并呈现出口地区集中,进口地区分散的趋势,而我国的体育用品国际贸易有着国际市场份额高、占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比重增速快等特点。而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世界主要体育用品出口国家/地区的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评价,动态研究各国/地区体育用品竞争力状况,发现我国相比于其他国家有着强劲的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并且保持着相对较大的优势,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印度、波兰和突尼斯。再分别以所有国家和发达国家为基础,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形成原因以及我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发现人均GDP、劳动力总数和教育支出占GDP百分比对一国/地区的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显着,教育支出占GDP百分比、贸易总额占GDP百分比和实际有效汇率对发达国家/地区的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显着。最后,针对体育用品的国际贸易现状和竞争力研究结果,本文从宏观层面得出建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拓宽贸易渠道,与进口额大,增速快、潜力大的国家/地区合作以扩大市场;我国应顺应世界体育用品进口国家/地区分布格局变化,从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三个维度出发打造差异化体育用品;增强劳动人口素质,重视体育用品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鼓励产学研融合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内交流,在竞争中实现创新;打造良好金融环境,规避汇率风险,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等建议。

李秀珍[10](2017)在《环境规制、贸易效应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技术、就业、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外贸快速增长也消耗了我国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迫切的环保要求,我国政府提出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时期不断完善环境规制政策,合理评估环境规制贸易效应,转变原有经济贸易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是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主流趋势,同时也是自然环境承受巨大压力、贸易与环境问题步入人们视野的真实写照。虽然各国在经济和政治利益需求下,环境合作充满了博弈和斗争,但是世界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在路上”,在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要求下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以及竞争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评判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对本国外贸发展影响,以及如何合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面临的必然选择。本文尝试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展开研究。提出问题部分主要是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基于相关文献归纳环境规制三类贸易效应的实证观点和理论基础,针对问题设计研究改进计划。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分析国内加强环境保护、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共识,国际上经贸和环境的合作与竞争并存,从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阐述研究意义;第二章进行环境规制影响贸易发展相关文献综述,总结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结论和观点,归纳和分析环境规制负面贸易效应、正面贸易效应和不定贸易效应的实证结果和理论基础,并立足于三类贸易效应及影响设计本文研究改进思路。分析问题部分主要是针对环境规制三类贸易效应,遵循理论解析—统计描述—实证检验(或模拟分析)—政策启示的研究路径,分别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综合不同贸易效应构建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评估指标体系测度分析。具体内容为:第三章基于环境规制负面贸易效应,分析要素禀赋理论下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包括理论解析纳入环境要素的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理论,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贸易比较优势,实证检验细分行业以及污染密集型行业的环境规制与贸易比较优势之间关系。第四章基于环境规制正面贸易效应,分析技术创新影响下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包括构建理论模型来推导分析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和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描述性统计分析我国技术创新和出口结构优化趋势,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与出口结构关系。第五章基于环境规制不定贸易效应,分析要素流动视角下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包括构建理论模型来推导分析环境税变动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与要素产出弹性系数存在密切联系,模拟分析环境税通过要素回报率变动影响总成本构成和产品竞争力,计算分析我国碳税敏感行业及其碳税实施意义。第六章以环境规制三类贸易效应为基础,结合外贸发展影响环境规制,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体系、15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评估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测度与分析。解决问题部分主要是总结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从转变意识、战略规划、具体措施三个维度提出政策建议。第七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从需求和供给角度深刻认识环境规制要求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合理设计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规划,科学选择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本文尝试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数学模型推导法、数值模拟、投入产出法等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环境规制分类贸易效应系统研究与综合效应评估相结合,先系统研究环境规制影响外贸发展的三类效应,然后综合环境规制贸易效应,构建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评估指标体系并测量分析;二是引入要素流动新视角,通过数学模型逻辑推导和模拟分析环境规制贸易影响效应,突破已有研究从政府主导收入再分配或技术创新角度论证环境规制正面影响竞争力的研究框架,从环境规制影响要素的静态效应延展至分析环境规制影响要素分配动态效应;三是通过细分行业检验与不同指标对比研究提高研究结论可靠性和政策建议有效性,充分考虑中国行业齐全且结构性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采用对比性指标和细分化行业进行多维对比研究,针对高碳行业等污染密集型行业进行专门研究。

二、国际贸易中的地理因子研究及其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贸易中的地理因子研究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贸易便利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基于欧盟以及美日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
        2.1.1 贸易便利化概念界定
        2.1.2 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构建方法研究
        2.1.3 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2 关于欧盟及美日韩国家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2.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3.1 高新技术产品范围界定
    3.2 我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3.2.1 中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3.2.2 中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3.2.3 中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区域结构分析
第4章 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
    4.1 贸易便利化指标的选取
    4.2 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及测算
    4.3 测算结果分析
        4.3.1 整体层面分析
        4.3.2 地区层面分析
第5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构建
        5.1.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5.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5.2.1 总体回归结果分析
        5.2.2 分指标回归分析
        5.2.3 分地区回归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3)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1.2.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3.2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宏观研究
        1.3.3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3.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1.3.5 关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测算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结构
    1.6 研究数据来源
    1.7 创新点与不足
        1.7.1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
        2.1.2 茶叶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2 基本理论
        2.2.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波特六因素理论
        2.2.5 后发优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3.1.2 中国茶叶产品产销现状
        3.1.3 中国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3.2 中国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3.2.1 基于产业要素的分析
        3.2.2 基于产业门类的分析
        3.2.3 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3.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基于产业主体的分析
        3.3.2 基于产品门类的分析
        3.3.3 基于产品创新的分析
    3.4 中国茶叶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茶园面积大,但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
        3.4.2 茶类丰富,但是品类结构不平衡
        3.4.3 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大国小茶特征依然明显
        3.4.4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影响大众消费及出口
        3.4.5 产品质量安全,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市场
        3.4.6 产能过剩,销售压力持续加大
        3.4.7 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4.1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概况
        4.1.1 国际茶叶生产地区分布
        4.1.2 国际茶叶产量情况
    4.2 国际主要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4.2.1 立顿
        4.2.2 川宁
    4.3 国际茶叶贸易现状
        4.3.1 贸易总体情况
        4.3.2 茶叶进出口品类分析
        4.3.3 茶叶进出口地区分析
        4.3.4 国际茶叶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5.1.1 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5.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5.1.3 比较优势理论
        5.1.4 相互需求理论
    5.2 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5.2.4 产品出口价格
    5.3 数据样本
        5.3.1 数据样本来源及选取
        5.3.2 HS标准下茶叶出口分类
        5.3.3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
    5.4 实证分析结果
        5.4.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测算
        5.4.2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国际市场份额测算
        5.4.3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5.4.4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5.4.5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品出口价格测算
        5.4.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已有研究回顾
        6.1.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
        6.1.3 已有研究评述
    6.2 基于钻石理论剖析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2.1 自然资源禀赋:土地生产效率
        6.2.2 市场需求条件:本地市场效应
        6.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2.4 国内企业战略行为:市场竞争程度
        6.2.5 茶叶国际竞争力四维支持因素的相互强化机制
    6.3 基于钻石理论实证检验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3.1 实证模型
        6.3.2 估计方案
        6.3.3 量化指标
        6.3.4 数据样本
        6.3.5 检验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结构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条件
        7.1.2 产品创新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7.1.3 价值提升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7.1.4 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科教兴茶理念
        7.2.2 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2.3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7.2.4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
        7.2.5 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
        7.2.6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基本研究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方法
        1.3.2 实证研究方法
        1.3.3 案例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贡献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及贡献
        1.4.2 仍存在的不足
2.文献综述
    2.1 经济竞争是大国竞争重要表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2.1.1 英美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温和轮替的相关研究
        2.1.2 英德重点在经济领域进行竞争的相关研究
        2.1.3 美日关系调整与经济领域紧密度的相关研究
        2.1.4 美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冷战的相关研究
    2.2 贸易政策与国家关系相关理论研究
        2.2.1 自由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2.2.2 贸易管制政策的相关研究
        2.2.3 国家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研究
        2.2.4 贸易政策与国家战略的相关研究
    2.3 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双边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2.3.1 中美双边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2.3.2 中美双边竞争格局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2.3.3 中美双边经贸关系领域的相关研究
        2.3.4 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2.4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层面影响的相关研究
        2.4.1 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及影响的相关研究
        2.4.2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研发影响的相关研究
        2.4.3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2.4.4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出口增加值率影响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评价
        2.5.1 现有研究特点
        2.5.2 现有研究不足
3.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内涵界定、演化发展及潜在后果
    3.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内涵界定
        3.1.1 理论来源
        3.1.2 基本概念
        3.1.3 主要内容
        3.1.4 限制目标
    3.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化发展
        3.2.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整体趋势趋于放松
        3.2.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变小
        3.2.3 出口管制政策随美国政府对华态度不断调整
        3.2.4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可能再次趋于严厉
        3.2.5 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3.3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事实影响及潜在后果
        3.3.1 审批程序繁琐致使美国企业主动放弃对华出口
        3.3.2 管制实施国企业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受挫
        3.3.3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和指标设定
    4.1 美国对不同贸易国家分类方法
    4.2 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
        4.2.1 出口管制政策难于测度
        4.2.2 借鉴经典研究方法设定研究思路
        4.2.3 主要研究目标
    4.3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程度的测定
        4.3.1 出口管制程度的指标设定
        4.3.2 美国对中国和其他类别国家出口管制程度的比较
        4.3.3 检验美国对中国的管制程度水平的测定
    4.4 美国ATP管制程度的分类测算
        4.4.1 分类别测算比较美国ATP产品管制程度
        4.4.2 比较美国对不同种类国家及中国的管制程度水平
        4.4.3 分类比较美国对不同等级国家十大类ATP管制程度
5.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产品研发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方法
        5.3.2 核心变量
        5.3.3 数据来源
    5.4 实证结果
        5.4.1 基准回归结果
        5.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研发影响的机制检验
        5.4.3 稳健性检验
        5.4.4 异质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方法
        6.3.2 核心变量
        6.3.3 数据来源
    6.4 实证结果
        6.4.1 基准回归结果
        6.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质量影响的机制检验
        6.4.3 稳健性检验
        6.4.4 异质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产品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
    7.1 研究背景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3.1 研究方法
        7.3.2 核心变量
        7.3.3 数据来源
    7.4 实证结果
        7.4.1 基准回归结果
        7.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率影响的机制检验
        7.4.3 稳健性检验
        7.4.4 异质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国家层面
        8.2.2 产业层面
        8.2.3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致谢

(5)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数据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全球贸易地理
        2.1.1 发展趋势和路径
        2.1.2 空间格局及演化
        2.1.3 影响机制及因素
        2.1.4 地缘贸易
    2.2 全球贸易网络
        2.2.1 整体网络特性及演化
        2.2.2 产业或产品贸易网络
        2.2.3 产品空间理论与实证
        2.2.4 影响因素及机制
    2.3 国际技术贸易
        2.3.1 技术贸易的内涵和测度
        2.3.2 技术贸易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理论框架
    3.1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基本内涵
        3.1.1 相关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构成
        3.2.1 主客体要素
        3.2.2 环境要素
    3.3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结构
    3.4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功能
    3.5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演化
第四章 基于空间联系的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
    4.1 研究方法
        4.1.1 加权有向网络构建
        4.1.2 网络分析指标
        4.1.3 空间统计指标
    4.2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的时空演化
        4.2.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的时序变化
        4.2.2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的空间演化
    4.3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化
        4.3.1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整体特性
        4.3.2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小世界性
        4.3.3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无标度性
    4.4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节点演化分析
        4.4.1 贸易节点的空间不均衡性
        4.4.2 贸易节点的等级层次性
    4.5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关联演化
        4.5.1 贸易关联的空间不均衡性
        4.5.2 贸易关联的空间层级分布
    4.6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社团的集聚性演化
        4.6.1 网络社团的结构分析
        4.6.2 网络社团的空间聚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品关联的全球技术产品空间的路径演化
    5.1 研究方法
        5.1.1 模型构建
        5.1.2 指标选择
    5.2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时空演化
        5.2.1 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空间演化
        5.2.2 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洲域差异
        5.2.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演化
    5.3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演化格局
        5.3.1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结构演化
        5.3.2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洲域差异
        5.3.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结构演化
    5.4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时空演化
        5.4.1 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空间演化
        5.4.2 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洲域差异
        5.4.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时序演化
        5.4.4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技术贸易演化机制的理论与假设
        6.1.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演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6.1.2 全球技术贸易关联演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6.1.3 全球技术产品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6.2 全球技术贸易演化机制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6.2.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演化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6.2.2 全球技术贸易关联演化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6.2.3 全球技术产品空间演化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6.3 全球技术贸易演化机制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演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3.2 全球技术贸易关联演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3.3 全球技术产品空间演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贸易开放
        2.1.2 金融发展
        2.1.3 区域金融发展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2 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 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区域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3.1.1 内生金融发展路径:经济体内生出金融部门自然发展
        3.1.2 外生金融发展路径:政府主导金融部门发展
    3.2 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路径
        3.2.1 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规模的作用路径
        3.2.2 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结构的作用路径
        3.2.3 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效率的作用路径
    3.3 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机理:一个数理模型
第4章 我国贸易开放与区域金融发展现实关联态势考察
    4.1 我国贸易开放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4.1.1 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开放历程
        4.1.2 我国贸易的现状及特征
        4.1.3 我国贸易开放的区域差异分析
    4.2 我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4.2.1 我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
        4.2.2 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4.2.3 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4.3 我国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的趋势分析
        4.3.1 不同省份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的趋势分析
        4.3.2 不同时期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的趋势分析
第5章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综合水平的测算及分析
    5.1 区域金融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5.2 区域金融发展综合水平测度
        5.2.1 数据来源
        5.2.2 模型构建
        5.2.3 区域金融发展综合水平测算
    5.3 区域金融发展综合水平分析
        5.3.1 各地区金融发展综合水平对比分析
        5.3.2 各地区金融发展综合水平密度估计分析
第6章 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6.2.1 指标选取
        6.2.2 数据说明
    6.3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3.1 模型设定
        6.3.2 估计方法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6.4.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6.4.3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在贸易开放进程中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7.2.2 增强开放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7.2.3 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开放并注重区域差异
        7.2.4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优化融资结构
        7.2.5 增强各区域抵御外来金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1993-2017 年各省金融发展综合水平
附录2: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7)“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概述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
        三、“一带一路”倡议超越历史
    第二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国际法基础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法内容
        二、“一带一路”倡议现有的国际法合作机制
        三、“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国际法保障作用
    第三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主流国际合作模式的弊端
        二、“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地位
    第一节 国际软法的基本理论
        一、国际软法的产生
        二、国际软法的性质
        三、国际软法的概念
    第二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构建对国际软法的需求
        一、“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构建中的法律冲突
        二、国际软法生成模式契合“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构建
        三、国际软法内在理性契合“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与硬法的关系
        一、软法与硬法边界的区分
        二、“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重要性
        三、国际软法与硬法的混合理论
第三章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创制
    第一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创制主体
        一、国家
        二、国际组织
        三、非政府组织
        四、跨政府网络
    第二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表现形式
        一、国际宣言
        二、联合公报与联合声明
        三、谅解备忘录
        四、国际组织的技术标准
        五、示范法
    第三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创制路径
        一、APEC合作模式的借鉴
        二、G20合作模式的启示
第四章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功能
    第一节 全球治理新模式中国际软法的优势
        一、国际法治理论背景下的国际软法
        二、国际软法的优势
    第二节 实践中国际软法功能的发挥
        一、国际人权领域国际软法的实践——以《世界人权宣言》为例
        二、国际环境领域国际软法的实践——以国际气候机制为例
        三、国际金融领域国际软法的实践——以赤道原则为例
        四、欧盟法中国际软法的实践——以“开放协调机制”(OMC,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为例
    第三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功能定位
        一、“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引领功能
        二、“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补充功能
        三、“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重构功能
第五章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效力问题及完善
        一、国际法效力的依据
        二、国际软法效力的特点
        三、国际软法效力的理性分析
        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效力的局限
        五、国际软法效力的完善
    第二节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的实施问题与对策
        一、国际软法的实施
        二、“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实施的缺陷——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为例
        三、完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实施的对策——不遵约机制的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贸易成本文献综述
        1.2.2 贸易潜力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2.1.1 贸易成本理论
        2.1.2 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影响理论
    2.2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机理分析
        2.2.1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模型
        2.2.2 运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2.2.3 贸易政策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2.2.4 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析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构成
        3.1.1 运输成本
        3.1.2 贸易政策成本
        3.1.3 制度成本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测度
        3.2.1 运输成本测度
        3.2.2 贸易政策成本测度
        3.2.3 制度成本测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与潜力基础
    4.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4.1.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现状
        4.1.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
        4.1.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基础
        4.2.1 中国在初级产品方面进口潜力巨大
        4.2.2 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巨大
        4.2.3 中国在低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优势明显
        4.2.4 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有待开发
        4.2.5 中国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比较劣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潜力分析
    5.1 中国与东盟贸易潜力分析
    5.2 中国与东亚贸易潜力分析
    5.3 中国与独联体贸易潜力分析
    5.4 中国与非洲贸易潜力分析
    5.5 中国与南亚、西亚贸易潜力分析
    5.6 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潜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6.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6.1.1 传统引力模型
        6.1.2 构建模型与数据说明
        6.1.3 实证结果分析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层面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6.2.1 构建模型与数据说明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关于贸易成本研究的结论
        7.1.2 关于贸易潜力研究的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提升双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7.2.2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寻求新的贸易增长点
        7.2.3 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7.2.4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联合预警、规避风险
        7.2.5 积极建设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中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
        1.2.2 小结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体育用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分类
    2.2 国际贸易竞争力定义
    2.3 国际贸易理论
        2.3.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3.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3.3 小结
3.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3.1 世界体育用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3.1.1 世界体育用品出口情况
        3.1.2 世界体育用品贸易格局
    3.2 我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3.2.1 我国体育用品进出口情况
        3.2.2 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占我国国际贸易总出口额
        3.2.3 我国体育用品主要出口国家/地区
    3.3 小结
4.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
    4.1 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选取
    4.2 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4.3 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
    4.4 各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5 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竞争力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5.1.1 变量选取依据
        5.1.2 变量含义解释及假设
    5.2 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3 结果分析
6.总结
    6.1 体育用品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6.2 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强国
    6.3 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重要影响因素
7.建议
    7.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宽贸易渠道
    7.2 顺应世界格局变化,着力打造差异化产品
    7.3 增强劳动人口素质,重视体育用品人才培养
    7.4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产业转型
    7.5 打造良好金融环境,规避汇率风险
8.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环境规制、贸易效应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环境规制负面贸易效应相关研究
    2.2 环境规制正面贸易效应相关研究
    2.3 环境规制不定贸易效应相关研究
    2.4 环境规制对外贸发展方式影响相关研究
    2.5 相关研究评述与改进
3 要素禀赋理论下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基于中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3.1 纳入环境要素的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3.2 中国贸易比较优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环境规制影响中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3.4 环境规制影响中国贸易比较优势研究启示
4 技术创新影响下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基于中国出口结构的实证研究
    4.1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与价值链地位理论分析
    4.2 中国技术创新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分析
    4.3 环境规制下技术创新影响中国出口结构实证研究
    4.4 环境规制下技术创新影响中国出口结构研究启示
5 要素流动视角下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基于贸易竞争力的理论推导和模拟分析
    5.1 环境规制影响贸易竞争力理论分析
    5.2 要素流动视角下环境规制贸易效应推导分析
    5.3 中国行业出口竞争力与碳税影响分析
    5.4 环境规制下要素流动影响贸易竞争力研究启示
6 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及评估研究
    6.1 新时期环境规制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
    6.2 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评估指标体系
    6.3 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现状评估
    6.4 环境规制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评估研究启示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国际贸易中的地理因子研究及其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贸易便利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基于欧盟以及美日韩的实证研究[D]. 雷思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刻铭.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4]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D]. 李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D]. 许佳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贸易开放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D]. 苏婉茹. 西南大学, 2019(05)
  • [7]“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中国际软法问题研究[D]. 吴小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D]. 栾申洲. 辽宁大学, 2019(06)
  • [9]中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高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环境规制、贸易效应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D]. 李秀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国际贸易地理因素研究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