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推航天45周年连体小本邮资明信片(论文文献综述)
齐洪洲[1](2017)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1878年,清政府效仿英国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从此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将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邮票设计从最初的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尽管历经曲折,但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以中国邮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收集梳理其发展历史,运用设计艺术学、历史学等方法呈现其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技艺场景、设计风貌,剖析其中的视觉语言、设计思想及艺术风格,并据此勾勒清晰的设计发展脉络和流变轨迹。全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研究从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历史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层面不仅是文章的基础,也是全文的发展线索。文章在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学西观”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相互作用,使清代邮票的设计在照搬、模仿西方邮票设计格局的同时又体现出清代特有的艺术特色,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必然呈现;在国统区邮票与解放区邮票并行发展的民国历史时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新中国的邮票设计在建国初期获得良性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致使邮票事业呈现混乱状态,邮票设计工作也在反反复复中艰难前行;经过文革后两年徘徊时期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邮票事业繁荣发展,邮票设计也日渐成熟,特别是设计中民族风格的体现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近20多年的邮票设计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文章认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其次是物象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这一层面通过图表演示与文字阐述,对中国邮票各时期实物图像的构图、边饰、表现手法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其艺术特征,发掘艺术规律。本研究发现:中国邮票在近一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邮票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特征,均是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与写照;中国邮票的设计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曲折过程;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受到过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且这些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被运用于邮票设计当中,而反过来有的邮票设计形式也对某些艺术形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再次是技术层面,即中国邮票在各时期的印制技术特征。设计和印刷是邮票诞生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表明:中国邮票的印制从最初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间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票印制水平仍得到一定的提高;中国邮票的印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印制特点,不同的设计形式产生不同的图像特征,而印刷又往往决定着设计的最终面貌,有时乃至决定着艺术风格,如解放区邮票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木刻版画风格便是由这一时期特殊的印制条件所决定的。最后是现实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面貌呈现。第七章紧扣现实,总结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所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新面貌,探讨数字化设计平台给邮票设计所带来的利弊关系,最后建立在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和图表演示。在以上四个层面逐层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全面研究,本论文得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数字化设计平台在给邮票设计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等主要结论。
张励[2](2013)在《论邮册包装设计 ——以《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纪念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时代带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邮票的作用和职能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从最早由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到集邮爱好者手中的珍品,到传播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邮票已不仅仅是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证明。邮票的发行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邮品包装因运而生。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邮品包装和邮册设计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邮票的起源、发展、转变和邮品包装的产生,引出本课题的目前国内动态以及自己的见解,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对目前已有的邮册包装加以分类和评析第二部分:介绍了邮品包装的方法,包括油品的内涵和形式,邮品包装的定位方法、邮册设计的三要素色彩、图形、文字,以及常见的包装材质和印刷工艺第三部分:《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纪念邮册》设计实例阐述。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对企业的营销,结合设计的定位对《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纪念邮册》进行了包装设计的阐述。
刘大有[3](2002)在《《集邮博览》2002年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本索引主要根据《集邮文献分类表》[简表,载本刊1998年第9期]类目编排,增加了邮政、收藏等索引。题名和票品名有的根据其内容缩略或重拟。斜线后为作者署名,短文或为减少移行时从略。数字为发表的期次和页码(如0325为第3期25页)。ZK代表增刊。F1、F2、F3、F4分别为封面、封二、封三、封底。C1、C2、C3、C4分别为插页1、2、3、4,依此类推。(2001.1135←)0527表示对2001年第11期35页文章的增补、更正或商榷,刊登在2002年第5期27页。检索说明请看本刊2000年第6期3页《读〈博览〉查文献有索引更方便》一文。
二、首推航天45周年连体小本邮资明信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推航天45周年连体小本邮资明信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相关范畴与命题 |
(一) 邮票之“设计艺术” |
(二) 邮票之“技艺场景” |
(三) 邮票之“研究范围” |
四、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
五、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移植期(1878-1911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舶来与肇始 |
二、通信机构多样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人员单一 |
二、印制借法西方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九宫图式 |
二、象征设计手法 |
三、直、曲装饰风格 |
四、清邮“图像无人”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深层因素 |
小结 |
第二章 借鉴期(1912-1949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扬弃与推进 |
二、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人员多样 |
二、印制工艺精良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文字加盖 |
二、构图形式 |
三、设计主题“通俗化” |
四、西藏特色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三章 自立期(1930-1949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分隔与交融 |
二、人民邮政的开创与建立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队伍广大 |
二、印制工艺朴质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构图形式 |
二、独特的汉字设计形式 |
三、图案象征意义鲜明 |
四、人物图像丰富多彩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四章 探索期(1949-1966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承继与开创 |
二、中国邮政的新纪元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稳定 |
二、印制工艺精致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铭记与志号 |
二、幅面种类增多 |
三、构图形式多样 |
四、常见图案的表现方式 |
五、初探民族风格 |
六、设计开始走出国门 |
七、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五章 曲折期(1966-1978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低迂与激昂 |
二、邮政机构的波动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萎缩 |
二、印制精益求精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志号变化频繁 |
二、设计形式产生变化的纪念邮票 |
三、面貌单一的“文”字邮票 |
四、略有起色的编号邮票 |
五、好转并反复的“纪”(J)、“特”(T)邮票 |
六、徘徊中发展的“纪”(J)、“特”(T)邮票 |
七、客观看待“文革”邮票设计风格 |
小结 |
第六章 繁荣期(1979-1991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溯源与逐流 |
二、邮政机构健康发展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扩展 |
二、印制工艺精美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题材丰富 |
二、品种增多 |
三、新的构图形式 |
四、民族风格愈加鲜明 |
五、其它风格亦出精品 |
六、现代设计手法初露端倪 |
七、首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设计获得成功 |
小结 |
第七章 多元发展期(1992-2015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承载与传播 |
二、通信网络的全球化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多元 |
二、印制工艺精湛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选题侧重点有所调整 |
二、铭记、志号再次改变 |
三、票型种类多样 |
四、民族风格依然保持 |
五、其它风格崭露头角 |
六、现代设计手法日益丰富 |
七、先抑后扬的二、三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设计 |
八、数字设计平台对邮票设计的影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论邮册包装设计 ——以《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纪念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集邮文化和邮册的历史 |
1.1 邮册的诞生和发展 |
1.1.1 邮票的由来 |
1.1.2 邮票的文化内涵 |
1.1.3 邮票的发展和职能转变 |
1.2 集邮的起源和发展 |
1.2.1 集邮的由来 |
1.2.2 集邮的前景 |
1.3 邮册的由来 |
1.3.1 邮票的保存问题 |
1.3.2 邮册的产生 |
1.3.3 邮册的规格 |
1.3.4 邮册的种类 |
1.3.5 邮册的职能转变和发展前景 |
第2章 几种常见类型的邮册设计 |
2.1 邮票年册 |
2.1.1 普通年册设计 |
2.1.2 礼品年册设计 |
2.1.3 企业宣传年册设计 |
2.2 空白册设计 |
2.3 纪念册设计 |
第3章 邮册的包装策划与定位 |
3.1 设计定位与市场 |
3.2 设计定位方法 |
3.2.1 以包装的内容定位 |
3.2.2 以发行的目的定位 |
3.3 邮册设计内涵与形式 |
3.4 书面的策划方案 |
第4章 邮册的包装设计 |
4.1 邮册的装帧设计 |
4.2 邮册的板式设计 |
4.3 邮册设计中的色彩 |
4.3.1 基本色调 |
4.3.2 色彩的搭配 |
4.4 邮册设计中的图形 |
4.5 邮册设计中的文字 |
4.6 邮册设计的常见材质 |
4.6.1 纸材 |
4.6.2 织物 |
4.6.3 其它材质 |
4.7 印刷工艺的应用 |
第5章 设计实例—《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纪念册》 |
5.1 产品市场调查 |
5.1.1 公司介绍 |
5.1.2 发行背景 |
5.1.3 市场推广和收益 |
5.1.4 藏文化的调查 |
5.2 设计构思 |
5.2.1 方案一的构思 |
5.2.2 方案二的构思 |
5.3 包装设计 |
5.3.1 方案一的设计 |
5.3.2 方案二的设计 |
5.4 设计效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首推航天45周年连体小本邮资明信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D]. 齐洪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论邮册包装设计 ——以《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纪念册》为例[D]. 张励. 南昌大学, 2013(03)
- [3]《集邮博览》2002年总索引[J]. 刘大有. 集邮博览,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