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铜厂钼铜矿成矿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

锦屏铜厂钼铜矿成矿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

一、金平铜厂钼铜矿床赋矿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论文文献综述)

王炳华,曹晓民,杨淑胜,邢程,孙涛,李婉婷,张爱萍[1](2020)在《云南金平县阿德博独居石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具有复合叠加成矿特征。阿德博独居石矿床位于云南省金平县境内,印度地块、哀牢山-金沙江断裂带南侧,属于哀牢山隆起的东南延伸部分。该矿床赋存于花岗质风化壳中,岩性主要有片麻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矿体中主要含有独居石,少量磷钇矿、锆石、金红石、钛铁矿、榍石。岩体中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31.40±0.16Ma(MSWD=7.8),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34.52±0.22 Ma(MSWD=1.3),表明阿德博岩体形成于新生代古近纪,与三江地区构造体制转换阶段富碱斑岩体的成矿时期一致。片麻状花岗岩中45个锆石Hf同位素数据结果较均一,(176Hf/177Hf)i比值范围为0.282583~0.282712,平均为0.282633,εHf(t=31.40 Ma)范围为-6.00~-1.44,平均值为-4.21。二长花岗岩中13个锆石Hf同位素数据结果变化范围较大,(176Hf/177Hf)i=0.282484~0.282814(平均值为0.282681),εHf(t=31.40 Ma)=-9.43~2.22(平均值为-2.45);其中有8粒锆石的εHf(t)为负值,5颗锆石的εHf(t)为正值,暗示岩体的源区主要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有地幔物质的混合。

国显正[2](2020)在《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包含复杂多样的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古特提斯时期分布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本论文选取东昆仑东段(青海东昆仑)古特提斯时期3个典型矿床(小卧龙Sn矿床,多龙恰柔Mo矿床,那更康切尔Ag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内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火成岩开展锆石U-Pb定年,矿石矿物锡石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限定成岩成矿时代;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查明岩石类型和成因,探讨岩浆源区性质;结合矿相学、矿物地球化学、硫化物S-Pb同位素查明各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作用机制,解剖矿床成因。并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类型,总结时空分布规律,讨论成矿作用与岩浆耦合关系,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取得以下认识:1、首次获得小卧龙致矿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259.6±1.8Ma,矿石矿物锡石年龄为258.0±3.7Ma,表明成岩成矿形成晚二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高Si O2(71.26~73.13 wt%)、高Al2O3(13.84~14.46 wt%),钙碱性(K2O+Na2O=7.08~7.69wt%),弱过铝质(A/CNK=1.01~1.05)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和低的Zr,Nb,Y,Ce成分,为未分异I型花岗岩;全岩具有负的?Nd(t)(-6.8到-7.1)值,锆石?Hf(t)值介于-7.4到-1.6,表明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该矿床自岩体至碳酸盐地层具有明显的矽卡岩分带,成矿流体富集Si,Al的酸性岩浆流体与富Ca,Mg质的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矿化。体系氧逸度不断升高,Sn富集一定程度时开始结晶沉淀,之后随着体系温度降低,在退变质反应中,结晶大量锡石和磁铁矿等矿物,最终在北东向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矿体。小卧龙Sn矿床是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2、首次获得多龙恰柔钼矿区内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36.8±1.8 Ma,237.6±1.5Ma,辉钼矿Re-Os年龄为235.9±1.4 Ma,表明成岩成矿具有一致性。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锆石?Hf(t)分别为-3.0~0,-4.6~0.5,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271~1459 Ma和1240~1558 Ma;εNd(t)值分别为-5.6~-5.7,-5.5~-5.7,表明具有相同源区:来自新元古和中元古古老地壳,同时有幔源物质参与。角闪石温度计和压力计表明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温度分别介于772~805℃,742~826℃,压力分别为109~145MPa,77~133MPa,氧逸度△NNO分别为0.2~0.9,0.6~1.5,含矿二长花岗岩形成温度和压力均高于花岗闪长岩,具有更富水特征。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有高分离结晶特征,可能有利于钼的富集沉淀。多龙恰柔Mo矿为一斑岩型矿床。3、获得那更康切尔Ag矿区内流纹斑岩年龄为217.5±2.4Ma,表明银多金属成矿年龄与火山岩同期或晚于火山岩形成。流纹斑岩具有高硅高铝富钾贫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岩石系列,εNd(t)值为-7.4到-7.8,锆石εHf(t)值为-4.4到-9.7之间,岩石源区主要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岩浆,同时有地层的贡献,矿床银富集沉淀机制主要为成矿流体的混合作用,那更康切尔Ag矿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4、综合分析东昆仑区内中酸性岩浆作用特征,斑岩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一般具有高Si O2富Al2O3,低Cr,低Ni特征,岩石具有中等还原特征;斑岩Cu-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系列,中等氧化特征;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浆岩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矿种有Fe-Cu、Fe-Sn、Pb-Zn趋势。Sr-Nd同位素表明东昆仑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源区主要来自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不同幔源成分的加入。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Eu,Ti,P等异常,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不同类型的矿床岩浆岩氧逸度热液型C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Ag矿床>矽卡岩型Fe矿床>矽卡岩型Sn矿>斑岩型Cu矿床>斑岩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5、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不同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昆北构造单元主要以矽卡岩型Fe-Cu-Pb-Zn-Sn多金属矿床,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为主;昆中构造单元主要产出斑岩型Cu-Mo,斑岩型Mo矿床,矽卡岩型Fe-Cu多金属矿床,造山型Au矿床;昆南构造单元主要产出热液型Cu矿床,卡林型Au矿床,以及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东昆仑古特提斯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矿化作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中三叠世245~238Ma,晚三叠世早期232~228Ma,以及晚三叠世中晚期225~218Ma。6、依据沉积-构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提出三阶段动力学演化模式,分别为板片俯冲阶段,板片断离阶段,软流圈底侵阶段,对应浅部构造为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确认小卧龙矿床形成在板片俯冲动力学背景,多龙恰柔钼矿床形成板片断离动力学背景,那更康切尔Ag矿床形成后碰撞构造环境,建立东昆仑区域古特提斯时期与中酸性岩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龙天祥,何小虎,刘飞,李宗勇,王玉朝,赵俊,李云飞,王长兵,曹原[3](2019)在《长安金矿区碱性岩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长安金矿是哀牢山成矿带南段典型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区内发育大量的碱性岩脉。本文通过对矿区内碱性岩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的研究,限定碱性岩的形成时间、来源和成因,并进一步探讨该金矿床的成因。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长安金矿区碱性岩主要形成于晚始新世(37.0~35.0Ma)。碱性岩锆石微量元素、Hf同位素和结晶温度等表明其主要来自下地壳火成岩区,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少量1-648.5~34.8Ma不同时期的上地壳沉积岩物质的加入,碱性岩是哀牢山韧性剪切活动诱发基性—超基性熔体发生底侵作用,并加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成矿流体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提出碱性岩的形成与金矿化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下,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诱发哀牢山韧性剪切活动构造背景下的独立产物,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仅仅是同一构造地质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唐婉丽,黄文龙[4](2019)在《三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东南部三江地区在中-新生代时期的大洋俯冲增生和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为不同时期的成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洋壳俯冲相关的晚三叠世中甸弧斑岩成矿区和与陆内汇聚作用相关的新生代玉龙-马厂箐斑岩成矿带。虽然上述含矿斑岩均为具有高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组成特征;但两者在其他地球化学组成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相比,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有着相对较高的TiO2含量、MgO含量、Mg#值以及高的CaO/Na2O比值、低的Al2O3/TiO2和La/Yb比值。上述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结合研究区晚三叠世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演化,指示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的母岩浆很可能为俯冲的大洋板片熔体与其上覆的地幔楔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含矿熔体在随后的上升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广泛的MASH (即熔融作用、同化作用、存储和均一化)过程;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含矿斑岩母岩浆很可能是含石榴子石角闪岩相的加厚下地壳与少量的源于富集地幔的钾质熔体相互作用并在地壳深部经历了一定程度分异的结果。

吴松[5](2016)在《西藏冈底斯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与成矿》文中研究表明西藏朱诺超大型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昂仁县亚木乡境内,为一典型的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铜矿床。朱诺矿区岩浆作用发育,包括成矿前50Ma岩浆岩,成矿主期1315Ma复式岩体,成矿晚期1012Ma贫矿岩浆岩。成矿前岩浆岩低Sr/Y、La/Yb比值,低Sm/Yb、高La/Sm比值,以斜长石、磁铁矿、辉石的结晶分异为主,岩浆源区贫水。锆石Ce4+/Ce3+比值变化范围为3281014,高岩浆氧逸度。具相对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46260.706787,εNd(t)=-3.8-1.7,εHf(t)=-0.34.1,源于被俯冲特提斯洋壳脱水和上覆大洋沉积物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底侵形成的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成矿主期岩浆岩高Sr/Y、La/Yb、Sm/Yb比值,以角闪石早期结晶和斜长石晚期结晶为主,源区富水,残留矿物相为角闪石和石榴子石。角闪石矿物估算的氧逸度为?NNO=+2.2+2.8,logfO2=-13.6-11.0,含水性为H2Omelt(wt.%)=3.13.9;锆石Ce4+/Ce3+比值为45363,岩浆氧逸度较高。锆石εHf(t)值变化于-4.2-0.7,Sr-Nd同位素组成为(87Sr/86Sr)i=0.7071940.707901,εNd(t)=-8.0-5.5,源于早期底侵的下地壳再融。其富集的同位素特征与俯冲印度陆壳发生进变质作用,释放流体或熔体交代上覆岩石圈地幔,幔源岩浆熔体底侵加入到下地壳有关。成矿晚期岩浆岩以低Sr/Y,高La/Yb比值为特点,源区贫水。Sr-Nd-Hf同位素组成为(87Sr/86Sr)i=0.7094350.720919,εNd(t)=-13.6-9.0,εHf(t)=-7.8-0.9,模拟计算表明源区遭受约4575%印度陆壳物质的混染。锆石Ce4+/Ce3+比值为39196,氧逸度较低。朱诺矿区岩浆以钙碱性为主,还发育以煌斑岩、高镁闪长岩、闪长质包体为代表的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贯穿于成矿主期和晚期。这些岩石高Cr、Ni、Mg#值,富集LILE、亏损HFSE,富集的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7097640.731343,εNd(t)=-14.3-10.5,与藏南钾质-超钾质岩相似,表明大量印度陆壳交代的地幔高压部分熔融。冈底斯东西段斑岩成矿存在差异,东段成矿岩浆εNd(t)>5,εHf(t)=010;西段成矿岩浆εNd(t)<5,εHf(t)=-100。东段以驱龙为代表的斑岩矿床岩浆侵位深度为4.810.0Km、含水性为H2Omelt(wt.%)=3.84.6,西段朱诺斑岩矿床侵位深度(1.24.4Km)、水含量H2Omelt(wt.%)=3.13.9均低于东段。朱诺矿床形成的关键耦合条件为:早期俯冲交代,源区继承性;成矿期复式岩体发育;中新世幔源超钾质-钾质岩浆注水补给。西段超钾质岩较发育,林子宗火山岩覆盖较厚,具斑岩成矿潜力。

刀艳[6](2016)在《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宝兴厂铜钼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斑岩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区之一,矿区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不同类型富碱斑岩。本文对宝兴厂矿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用宏观地质体穿切关系与微观精确定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新厘定研究区岩浆侵位序列为正长斑岩(Ⅰ阶段)→斑状花岗岩+煌斑岩(Ⅱ阶段)→花岗斑岩+煌斑岩(Ⅲ阶段)→碱长花岗斑岩(Ⅳ阶段),证实矿区喜马拉雅斑岩体是同期多阶段岩浆脉动式活动的产物。其中,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为岩浆主要侵位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性岩浆活动。(2)对已有可靠成岩年龄数据及本次新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确认矿区喜马拉雅期岩体形成年龄于38-33Ma之间,处在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的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范围内,但略滞后于其北段岩浆活动高峰期。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时空分布分析显示,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从北段的玉龙→中段北衙、宝兴厂→南段铜厂等,岩浆活动年龄和成矿年龄逐渐变新,反映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有向高原东南部迁移的趋势。(3)矿区喜马拉雅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由早阶段至晚阶段具有由中酸性→酸性,并向碱度增强和逐渐富钾方向演化的特点。其中,由早阶段岩体至晚阶段岩体,Si02含量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A1203、CaO、Fe203、MgO和P205的含量有逐渐变低的趋势,分异指数(DI)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固结指数(SI)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Si02含量在42.53%-54.98%之间,Si02、MgO、K20和全碱(K2O+Na2O)含量由早阶段煌斑岩+暗色包体→晚阶段煌斑岩依次升高,而A1203含量则依次降低。固结指数由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逐渐增高,分异指数则相反且集中在40~50之间,暗示本区铁镁质岩浆岩结晶分异作用不强。其中,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特征值相似或相近,揭示它们之间密切的演化关系。(4)不同阶段花岗质岩体、暗色包体和煌斑岩具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V、Co、Cu和Zn等过渡族元素轻微富集,Cr和Ni相对亏损,过渡族元素蛛网图均呈大致相同的“W”型,明显富集Rb、Ba、U、Th、Sr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以及Nb、Ta(或“TNT”)异常亏损的特点。总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存在微弱δEu负异常的特点,其中花岗质岩体和晚阶段煌斑岩∑REE较低,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REE较高。(5)煌斑岩、暗色包体及花岗质岩体具有相近的Sr、Nd、Hf同位素的组成:总体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但暗色包体和煌斑岩εNd(t)高于寄主花岗质岩体,显示幔源组分较高,具有向Ⅱ型富集地幔端元演化的趋势;寄主花岗质岩体的εHf(t)全部为正值,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εHf(t)均为负值,岩体高Hf和低Nd的特征,指示难熔的古老岩石圈地幔与俯冲的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矿区岩体Pb同位素组成具造山带铅特点,成因与壳-幔混合的岩浆作用有关;花岗质岩体的锆石的结晶标型揭示岩体在低温、偏碱环境下形成,且为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成因,具有富水、富碱的特征,是利于成矿的岩浆系统;锆石总稀土含量很高,具有LREE强烈亏损、HREE富集的左倾配分型式,明显的正Ce异常,中等到弱的负Eu异常;锆石Hf同位素具有非常好的相似性,εHf(t)值散布于正值和负值(大部分为正值)之间,指示它们经历了比较显着的壳幔岩浆混合过程。因此,源区有显着的相关性又有区别,源区均具有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富集地幔的特点,其中铁镁质岩浆主要起源于大陆岩石圈地幔,而花岗质岩浆源区主要起源于壳幔混合区。(6)宝兴厂矿区富碱侵入体形成于后碰撞的板内环境,构造-岩浆活动经历了以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为主的减压升温过程,非常有利于发生基性到中酸性的岩浆演化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矿区复式岩体经历源区部分熔融、壳幔混合以及结晶分异作用:花岗质侵入体和晚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相对高部分熔融(分别为15%和10%)的结果,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低部分熔融(-3%)的产物;花岗质岩体地壳混染程度相对较高,煌斑岩混染程度相对较低;从花岗质侵入体→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结晶分异程度依次升高;壳幔混合比例在0.44~0.60之间,主要集中在0.5附近。(7)矿区经历了地壳缩短加厚、软流圈上涌底侵、部分熔融和混合作用→热流升高、地壳减薄、壳幔混合的深部动力学作用过程,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流动分异和差异性上升,并沿红河断裂与程海断裂交汇处的局部引张区发生脉动式侵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据此,本文建立了陆内走滑动力学环境下岩浆脉动式侵位模型。模型指出:第1阶段岩浆岩的源区深度较大,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高,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低,形成正长斑岩墙:第Ⅱ-Ⅲ阶段的岩浆的源区深度变浅,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低但规模大,有大量下地壳花岗质组分参与,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高,依次形成与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主岩体和含古老地壳基底物质的花岗斑岩岩枝(脉);第Ⅳ阶段岩浆的源区深度与第Ⅱ-Ⅲ阶段相似,但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最低,岩浆熔融规模小,分异程度高,仅形成岩墙状-脉状碱长花岗斑岩。岩浆主侵位阶段,还伴随有源区深度更大的小规模铁镁质岩浆侵入,形成矿区两阶段煌斑岩脉。

刀艳,李峰,王蓉,吴静,范柱国[7](2015)在《云南九顶山正长斑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特征》文中指出九顶山复式岩体沿北西向金沙江–红河断裂与南北向程海断裂交汇处发育,处于南北地洼区与滇西地洼区接触带,是滇西地洼期斑岩成矿带中段的代表性富碱斑岩体之一。该岩体由呈岩株、岩脉、岩墙或岩床等产出的斑状花岗岩、正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斑岩和煌斑岩等组成。本文着重对正长斑岩的形成年代、岩石地球化学和成因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正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6±0.7 Ma,即岩浆侵位于始新世(E2),属滇西地洼激烈期及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的产物;岩石具高硅(Si O2>56%)、高钾(K2O=3.38%8.92%,K2O/Na2O>1)、富碱(ALK=8.15%11.15%)和低Mg O(<3%)的特征,属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A/CNK=0.711.22)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高Sr(>400×10-6)、低Y(<18×10-6)和Yb(<1.9×10-6),与陆内造山环境形成的"C型"钾质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全岩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岩浆源区是壳幔物质混合的"EMII型"富集地幔源。正长斑岩的形成应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俯冲背景下,金沙江–红河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引起的热扰动和局部引张作用有关,在这种区域热–动力学条件下,地幔部分熔融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作用,形成活化型壳幔混合源高钾富碱岩浆。

刘江涛[8](2014)在《滇西北晚三叠世斑岩环境中Cu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北地区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是我国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产的重要基地。论文以区内最具代表性的普朗铜矿床、羊拉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分析、野外考察、室内鉴定、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讨论了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成矿斑岩体的起源、演化、流体出溶以及Cu元素的在容矿裂隙—脉系统中的运移、富集过程。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根据手标本、镜下斑晶的蚀变残余结构,首次将羊拉铜矿床中平硐3725中2号、9号矿体下盘发育的灰白色蚀变岩的原岩恢复为石英二长斑岩,并利用锆石LA-ICP-MS U-Pb方法测定其成岩年龄228.1+1.0Ma,与228Ma的辉钼矿Re-Os年龄一致,为成矿母岩的确立提供了依据。2.通过对斑岩体氧化—还原性的研究,提出Ce(IV)/Ce(III)值大于250,δEu小于0.38是区内岛弧环境中岩体斑岩型矿化地球化学指标;Ce(IV)/Ce(III)值大于150,δEu小于0.13是陆缘弧环境中矽卡岩型矿化的地球化学指标。3.MME的产状特征、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表明,羊拉复式岩体MASH过程以长英质岩浆对围岩的同化混染为主;普朗复式岩体则以基性岩浆注入到酸性岩浆为主要方式,为铁镁质岩浆去气后与长英质岩浆双对流的产物。4.普朗铜矿床中发育大量磁黄铁矿,成矿流体含较多CO2、CO和CH4等还原性组分,氧逸度低于FMQ缓冲剂,具还原性斑岩型铜矿的特征。还原性流体中Cu的溶解度比氧化性流体中的低,但Au的溶解度不受的影响,CH4还可使SO2还原形成S2-,为辉钼矿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使矿体中Cu品位偏低且伴生大量Au、Mo矿化。5.羊拉铜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岩体为石英二长斑岩,但并非碳酸盐岩与岩体直接接触发生“双交代”形成的典型的矽卡岩矿床,而是以岩浆流体为主携带成矿物质在远离岩体部位与地层中的大理岩透镜体单向交代的产物。6.斜向俯冲-剪切背景下,鱼波复背斜西翼的层间滑脱及顺层剪切构造控制了羊拉铜矿床矿体“弯曲梳状”的产出形态;平行于消减带的弧平行断裂、不同成因的张性脉以及岩浆-流体相互作用的裂隙构成了普朗铜矿床流体运移的通道并为Cu提供存储场所,控制着“多节葫芦状”矿体的产出。

王欢[9](2013)在《金平地块中酸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金平地块位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南段,区内出露的中酸性岩脉主要有正长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细晶正长花岗岩及石英正长斑岩等,呈小岩株、岩脉、岩墙等形态产出,矿物成分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副矿物由磷灰石、榍石、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组成。岩体与矿体在空间上紧密共生或相互穿切。对金平地块中酸性脉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研究,Si02含量介于65.63%~72.02%之间,Na2O+K20含量介于6.38%~10.38%之间,岩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在1.15~2.69,Si02和K20判别图上,大部分样品落在钾玄岩系列范围之内,Si02-AR(碱度率)判别图显示,大多数样品落在碱性系列的范围内,在Na20-K20图解中,样品点落入高钾质-钾质区域,中酸性岩石具有碱性-亚碱性、高钾及过铝质等特征,属钾玄岩系列岩石;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表明,金平地块中酸性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值为60.61~433.89 μg/g,LREE/HREE比值为9.1~26.65,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值介于0.8~1.06,呈弱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各类中酸性岩石可能为同源岩浆产物。锆石U-Pb.年龄为33.66~34.49Ma,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分别为38.985、39.022,207Pb/204Pb分别为15.600、15.612,2 6Pb/204Pb分别为18.706、18.828,分布较为稳定,显示出造山带铅源的特点;(87Sr/86Sr):均值为0.70733,143Nd/144Nd值变化范围为0.512247~0.512268;εNd(0)值变化范围为-4.02~-7.1,具有高的(87Sr/86Sr)i值和低的εNd(t)值特征;金平地块中酸性岩石形成于~34.5Ma的晚碰撞环境,起源于地幔的部分熔融。收集前人碳、氢、氧、硫、铅等同位素数据,分析成矿流体来源与岩浆热液有关,具有岩浆水与地层水混合的特征,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深部物质以及地层均贡献部分的成矿物质。综合地质、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成矿过程大致如下,受新生代大规模富碱岩浆沿断裂上侵的影响,含金、铜等的岩浆气液在运移过程中混合浅部流体并激发、萃取地层及有关地质体中的成矿元素,当成矿流体运移到浅部的有利构造部位时,在合适的地球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物质从流体中卸载并富集成矿。

胥磊落,毕献武,苏文超,齐有强,李亮,陈佑纬,董少花,唐永永[10](2011)在《云南金平铜厂斑岩Cu(Mo-Au)矿床含矿石英正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文中认为铜厂斑岩型Cu(Mo-Au)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南段,其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侵入体属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铜厂石英正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高碱、富钾及准铝质-弱过铝质等特征,属钾玄岩系列岩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铜厂石英正长斑岩明显富集Rb、Ba、Th、U、K、La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TNT"负异常,稀土总量高,明显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轻重稀土分馏显着;(87Sr/86Sr)i为0.707097~0.707138,εNd(t)为-7.1~-6.8,在Sr-Nd同位素相关图上,与EMII来源岩石相似。对比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北段的玉龙含矿的二长花岗斑岩和中段的马厂箐含矿的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铜厂含矿斑岩具有高的全碱、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高的(87Sr/86Sr)i值和低的εNd(t)值、不具埃达克质岩属性等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铜厂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在成因类型上属于A型花岗岩类,形成于~35Ma的晚碰撞走滑环境且直接起源于EMII地幔的部分熔融。铜厂与玉龙及马厂箐斑岩型Cu(Mo-Au)矿床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规模存在差异,与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程度和地壳物质的混染程度密切相关。

二、金平铜厂钼铜矿床赋矿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平铜厂钼铜矿床赋矿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金平县阿德博独居石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及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Pb测年
    4.2 锆石微区Lu-Hf同位素
5 讨论
    5.1 岩石组合与岩浆源区特征
    5.2 矿床年代学与新生代成矿事件
    5.3 阿德博风化壳型独居石矿床研究意义
6 结论

(2)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酸性岩浆成矿控制因素
        1.2.3 副矿物研究现状
        1.2.4 东昆仑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东昆北断裂
        2.3.2 东昆中断裂
        2.3.3 东昆南断裂
        2.3.4 哇洪山-温泉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3 锆石LA-ICP-MS定年
    3.4 锡石LA-ICP-MS定年
    3.5 辉钼矿Re-Os定年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7 矿物主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3.8 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小卧龙锡多金属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
        4.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4.2 成岩-成矿年代学
        4.2.1 成岩年龄
        4.2.2 成矿年龄
    4.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3.1 角闪石
        4.3.2 黑云母
        4.3.3 磷灰石
        4.3.4 石榴子石
    4.4 岩体地球化学成因
        4.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4.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S同位素特征
        4.5.2 Pb同位素特征
    4.6 矿床成因
第五章 多龙恰柔钼矿床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地质概况
        5.1.2 矿体特征
        5.1.3 矿石特征
        5.1.4 围岩蚀变
        5.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5.2 成岩-成矿年代学
        5.2.1 成岩年龄
        5.2.2 成矿年龄
    5.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3.1 角闪石
        5.3.2 黑云母
        5.3.3 磷灰石
    5.4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5.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5.5 成矿物质来源
        5.5.1 S同位素特征
        5.5.2 Pb同位素特征
        5.5.3 Re同位素特征
    5.6 矿床成因
第六章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床
    6.1 矿床地质特征
        6.1.1 矿区地质概况
        6.1.2 矿体特征
        6.1.3 矿石特征
        6.1.4 围岩蚀变
        6.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6.2 火山岩年代学
        6.2.1 火山岩年龄
        6.2.2 火山岩对成矿的限制
    6.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2 Sr-Nd-Hf同位素特征
        6.3.3 岩石成因及源区
    6.4 金属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5 成矿物质来源
        6.5.1 S同位素特征
        6.5.2 Pb同位素特征
    6.6 矿床成因
第七章 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7.1 中酸性岩浆作用
        7.1.1 岩石类型
        7.1.2 岩浆源区
        7.1.3 岩浆演化
        7.1.4 氧逸度
    7.2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7.2.1 空间分布规律
        7.2.2 时间分布规律
    7.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7.4 区域成矿模式
    7.5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第八章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三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2.1 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2.2 Sr-Nd-Hf-O同位素特征
3 讨论
    3.1 含矿斑岩物质源区讨论
        3.1.1 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的岩石成因
        3.1.2 玉龙-马厂箐成矿带含矿斑岩的岩石成因
    3.2 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成矿物质源区对比
4 结论

(5)西藏冈底斯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斑岩矿床研究现状
        1.2.2 冈底斯斑岩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演化
    2.2 岩浆-火山作用
    2.3 矿产分布
第3章 朱诺矿床概述
    3.1 矿床地质特征
    3.2 蚀变矿化及分带
    3.3 成矿期次及阶段
第4章 岩浆作用与成因
    4.1 岩浆演化序列
    4.2 岩石成因
    4.3 深部动力学机制
第5章 岩浆氧逸度和含水性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磷灰石
    5.3 角闪石
    5.4 黑云母
    5.5 磁铁-钛铁矿物对
    5.6 锆石
第6章 冈底斯东西段斑岩成矿对比
    6.1 冈底斯东西段岩浆源区对比
    6.2 冈底斯东西段成矿斑岩氧逸度与含水性对比
    6.3 冈底斯东西段剥蚀程度对比
    6.4 冈底斯西段成矿潜力评价
第7章 结束语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会议论文
个人简历

(6)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演化研究的历程
        1.2.2 主要新进展
        1.2.3 岩浆多阶段演化模式研究
        1.2.4 方法和手段
    1.3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 宝兴厂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1 花岗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4.2 铁镁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的创新性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本文研究内容
        1.7.2 测试方法
        1.7.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5 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性深大断裂
        2.1.3 金沙江—红河喜马拉雅期斑岩带
        2.1.4 遥感线环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重力异常
        2.2.2 区域航磁异常
        2.2.3 壳幔结构
    2.3 矿区地层岩性
    2.4 矿区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裂
    2.5 岩浆岩类型及其分布
        2.5.1 花岗质岩浆岩
        2.5.2 铁镁质岩浆岩
    2.6 主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第三章 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演化序列
    3.1 矿区岩浆岩类型及其特征
        3.1.1 花岗质岩浆岩
        3.1.2 铁镁质岩浆岩
    3.2 岩体侵位序列的宏观地质证据
    3.3 岩体年代学研究
        3.3.1 正长斑岩年龄
        3.3.2 斑状花岗岩年龄
        3.3.3 花岗斑岩年龄
        3.3.4 碱长花岗斑岩年龄
        3.3.5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年龄
    3.4 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与红河断裂带岩浆作用关系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4.1 花岗质岩石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
    4.2 花岗质岩石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微量元素组成
        4.2.2 稀土元素组成
    4.3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元素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4 全岩Sr-Nd-Hf-Pb同位素及变化
        4.4.1 全岩Sr-Nd-Hf同位素
        4.4.2 Pb同位素组成
    4.5 锆石群型特征
        4.5.1 锆石基本形态
        4.5.2 锆石标型特征
        4.5.3 锆石标型演化势
        4.5.4 锆石标型地质意义
    4.6 锆石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
        4.6.1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
        4.6.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4.6.3 锆石Hf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五章 成岩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5.1 成岩构造环境
        5.1.1 花岗质岩体构造环境
        5.1.2 煌斑岩和暗色包体的构造环境判别
    5.2 花岗质岩体和铁镁质岩体的成因
        5.2.1 花岗质侵入体的成因
        5.2.2 铁镁质暗色包体的成因信息
    5.3 煌斑岩成因机制
    5.4 岩浆源区特征
    5.5 岩浆演化
        5.5.1 部分熔融
        5.5.2 结晶分异
        5.5.3 壳幔混合作用
第六章 富碱侵入体侵位机制及成因模型
    6.1 岩浆起源深度
    6.2 富碱岩浆形成机制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6.3 岩浆侵位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及模型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的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8)滇西北晚三叠世斑岩环境中Cu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斑岩环境中Cu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1.1.2 成矿斑岩体
        1.1.3 Cu成矿作用
    1.2 选题依据
        1.2.1 战略需求
        1.2.2 理想选区
        1.2.3 成果借鉴
    1.3 滇西北晚三叠世Cu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3.2 斑岩体的性质
        1.3.3 母岩浆的起源
        1.3.4 岩浆的演化
        1.3.5 成矿流体的出溶
        1.3.6 成矿流体的输运
        1.3.7 成矿物质的富集
        1.3.8 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主要工作量
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2.1 区域构造与岩石建造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岩石建造
    2.2 “三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的形成与演化
        2.2.1 泛大陆解体及原特提斯的形成
        2.2.2 泛华夏大陆的形成
        2.2.3 古特提斯的形成及演化
        2.2.4 泛大陆形成
        2.2.5 第二次泛大陆解体
        2.2.6 中新特提斯关闭及陆内汇聚
    2.3 晚三叠世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2.3.1 构造—岩浆—成矿事件
        2.3.2 晚三叠世多岛弧—盆系的斜向俯冲—剪切模式
3 典型矿床地质
    3.1 羊拉铜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Cu矿体地质
    3.2 普朗铜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体地质
4 晚三叠世成矿斑岩环境
    4.1 斑岩体时空分布
        4.1.1 空间分布
        4.1.2 时间分布
    4.2 斑岩地球化学组成
        4.2.1 主量元素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
    4.3 斑岩性质
        4.3.1 埃达克质的亲和性
        4.3.2 氧化—还原性
    4.4 母岩浆的起源
        4.4.1 形成的构造环境
        4.4.2 Sr—Nd同位素示踪
    4.5 岩浆的侵位与演化
        4.5.1 岩浆混合过程
        4.5.2 结晶分异过程
        4.5.3 岩浆混合及结晶分异作用与成矿
    4.6 成矿斑岩与非成矿斑岩对比
        4.6.1 成矿斑岩的确立
        4.6.2 岩相学
        4.6.3 地球化学
5 Cu成矿作用
    5.1 Cu的来源与供应
        5.1.1 S同位素
        5.1.2 Pb同位素
    5.2 成矿流体来源与输运
        5.2.1 含矿流体的出溶
        5.2.2 含矿流体的性质
        5.2.3 含矿流体的输运
    5.3 Cu的富集与存储
        5.3.1 Cu的富集
        5.3.2 Cu的存储
6 成矿机制及动力学模式
    6.1 成矿机制
        6.1.1 羊拉铜矿床
        6.1.2 普朗铜矿床
    6.2 成矿动力学模式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金平地块中酸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现状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 完成工作量
    1.4 测试方法
        1.4.1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1.4.2 错石U-Pb测年
    1.5 主要工作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单斜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2.3 弧形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中酸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相学特征
        3.1.1 正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斑岩
        3.1.2 细晶正长花岗岩
        3.1.3 石英正长斑岩
    3.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1 常量元素特征
        3.2.2 稀土元素特征
        3.2.3 微量元素特征
    3.3 同位素地球化学
        3.3.1 硫同位素特征
        3.3.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3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中酸性岩石地质年代学
    4.1 LA-MC-ICP-MS锆石U-Pb定年
    4.2 其他年代学数据
    4.3 综合成岩时间
第5章 与成矿关系讨论
    5.1 岩体与矿体的空间关系
    5.2 岩体与矿体的时间关系
    5.3 区域内矿床的成因类型
    5.4 成岩与成矿关系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云南金平铜厂斑岩Cu(Mo-Au)矿床含矿石英正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主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特征
    4.3 Sr、Nd同位素特征
5 讨论
    5.1 成岩构造背景
    5.2 源区特征
    5.3 地壳混染
    5.4 岩石成因类型
    5.5 幔源物质对成矿的贡献
6 结论

四、金平铜厂钼铜矿床赋矿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金平县阿德博独居石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J]. 王炳华,曹晓民,杨淑胜,邢程,孙涛,李婉婷,张爱萍. 地质与勘探, 2020(03)
  • [2]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D]. 国显正.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长安金矿区碱性岩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龙天祥,何小虎,刘飞,李宗勇,王玉朝,赵俊,李云飞,王长兵,曹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06)
  • [4]三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J]. 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唐婉丽,黄文龙. 地球化学, 2019(04)
  • [5]西藏冈底斯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与成矿[D]. 吴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6]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D]. 刀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7]云南九顶山正长斑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特征[J]. 刀艳,李峰,王蓉,吴静,范柱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3)
  • [8]滇西北晚三叠世斑岩环境中Cu成矿作用[D]. 刘江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金平地块中酸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D]. 王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3)
  • [10]云南金平铜厂斑岩Cu(Mo-Au)矿床含矿石英正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J]. 胥磊落,毕献武,苏文超,齐有强,李亮,陈佑纬,董少花,唐永永. 岩石学报, 2011(10)

标签:;  ;  ;  

锦屏铜厂钼铜矿成矿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