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虚小鼠免疫指标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孟静一[1](2021)在《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对脾虚动物模型进行摸索,建立脾虚动物模型,探讨脾虚动物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在建立模型基础上,研究党参多糖的补脾作用及其机制,为党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制备以番泻叶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大黄组灌胃0.4 g/d剂量的大黄,造模5周,摸索苦寒药物的选择;以单因素造模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复合因素模型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加力竭游泳,造模5周,探索造模方法;以高、低番泻叶剂量(0.8 g/d、0.4 g/d)灌胃,探索成模的最佳剂量;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复制脾虚动物模型,分别在灌胃的4、5、6周后进行取材,探索成模最佳的灌胃周期。观察小鼠皮毛、腹泻、活动和体重等宏观体征。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trin,GAS),共同评价动物模型。第二部分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ICR雄性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宏观体征。5周后,摘眼球取血并处死动物,取结肠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测定血清中D-木糖、GAS、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血清淀粉酶(Amylase,AMS)、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Ig G和Immunoglobulin M,Ig M)、白蛋白(Albumin,A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的病理学改变。第三部分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党参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四君子汤对照组。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用番泻叶提取液构建脾虚小鼠模型,分组给药6周观察小鼠一般体征,检测红细胞数和血清中D-木糖、GAS、MTL、SS、VIP、AMS、Ig G、Ig M、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q RT-PCR法测定结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occludin m 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探索及建立在苦寒药物的选择中,造模后,大黄组与番泻叶组均出现脾虚体征,血清D-木糖相比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番泻叶组体重显着低于空白组(P<0.05),大黄组体重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番泻叶造模更符合脾虚临床症状。在造模方法选择上,单因素造模与复合因素造模均出现脾虚体征,造模5周,单因素造模组体重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复合因素造模组与空白无明显差异。复合因素造模组小鼠血清D-木糖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单因素造模组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复合因素造模法相较于单因素造模,操作复杂且出现脾虚症状较慢,因此选择单因素造模法。经灌胃剂量的摸索,高、低剂量组均出现脾虚体征,高剂量组造模后期出现小鼠明显死亡,胃出血和肠道组织粘连现象。低剂量组更为安全、有效,因此选择低剂量作为造模剂量。灌胃周期的摸索中,比较番泻叶灌胃4周,5周和6周血清D-木糖含量,模型组小鼠血木糖含量随造模时间逐渐下降且第5、6周模型组小鼠血清D-木糖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番泻叶灌胃4周,5周和6周血清胃泌素含量,第5周模型组小鼠血清胃泌素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故复制脾虚模型灌胃周期确定为5周。综合以上结果,采用番泻叶(0.4 g/d)灌胃5周为制备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出现稀便、扎堆、弓背、懒动、肛污,背毛稀疏,无光泽等脾虚症状。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体重降低,血清D-木糖、VIP、SS、AMS、Ig G、Ig M含量显着降低(P<0.05),GAS、MTL含量显着增高(P<0.05),结肠组织粘膜出现明显损伤。血清TP、AL和Hb浓度明显升高可能是番泻叶灌胃引起腹泻脱水导致的,与中医中的脾的功能无相关性,不认为是脾虚引起的机体变化。第三部分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相对于模型组,党参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及四君子汤组小鼠体重升高,血清D-木糖、VIP、SS、AMS、Ig G、Ig M、红细胞数显着提高(P<0.05),GAS、MTL、LPS明显降低,结肠中claudin和occludin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结论:1.采用番泻叶(0.4 g/d)灌胃5周是较为合适复制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方法,症状评价、血清D-木糖及血清胃泌素是判断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制备成功的重要依据。2.苦寒泻下脾虚小鼠出现畏寒、扎堆、体重增长缓慢的宏观变化,机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粘膜损伤、免疫功能下降的客观指标变化,即可判定苦寒泻下脾虚动物模型造模成功。3.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证小鼠具有显着治疗作用,党参多糖是党参补脾作用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增强免疫及保护肠粘膜屏障有关。
王新雪[2](2021)在《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泄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昆明幼鼠随机分为A对照组、B脾虚组、C小建中汤高剂量组(高剂量组)、D小建中汤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每天用0.2m1/10g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三组均用生大黄水煎剂(0.2m1/10g.d),连续7天,造脾虚泄泻模型。造模成功后,脾虚组及对照组予生理盐水定时灌胃(0.2m1/10g.d),高剂量组予小建中汤高剂量药液(0.2m1/10g.d)灌胃,低剂量组予小建中汤低剂量药液(0.2m1/10g.d)灌胃,连续10天。每天观察幼鼠一般情况,于实验开始第1天、第8天、第18天对各组幼鼠称体重。治疗结束后,用眼眶采血方式,采集幼鼠眼眶静脉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幼鼠血清免疫指标(C3、C4、IgA、IgM、IgG、IL-4、IFN-γ)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幼鼠外周血CD3T、CD4T、CD8T浓度。结果:1.幼鼠体重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脾虚组幼鼠体重明显增长缓慢(P<0.05),而予以小建中汤干预后,与脾虚组幼鼠比较,小建中汤高、低剂量组幼鼠体重均有增加,但小建中汤高剂量组体重增加显着(P<0.01)。2.幼鼠血清C4、C3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脾虚组血清C4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脾虚组比较,小建中汤高剂量组血清C4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小建中汤高剂量组血清C4含量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但血清C3在各实验小组中无显着变化(P>0.05)。3.幼鼠血清IgA、IgM、IgG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脾虚组血清IgA、IgM、IgG含量均降低(P<0.01,P<0.05和P<0.01);与脾虚组比较,小建中汤高、低剂量组血清IgA、IgM、IgG含量均升高(P<0.01);小建中汤高剂量组血清IgA、IgG含量高于小建中汤低剂量组(P<0.01和P<0.05)。4.幼鼠血清IL-4及IFN-γ浓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脾虚组血清IL-4含量明显升高而IFN-γ含量降低(P<0.01);与脾虚组相比,小建中汤高、低剂量组均表现为血清IL-4含量降低而IFN-γ含量升高(P<0.01)。5.幼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脾虚组CD4、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均显着降低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显着升高(P<0.01)。与脾虚组比较,小建中汤高、低剂量组CD4T、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着降低(P<0.01);小建中汤高剂量组CD4、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均高于小建中汤低剂量组(P<0.05,P<0.01,P<0.01),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小建中汤低剂量组(P<0.01)。结论:1.通过大黄-苦寒泻下造模法制作脾虚泄泻幼鼠模型,造模后脾虚泄泻幼鼠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大便溏、摄食减少、运动欠灵活、皮毛无光泽、蜷缩扎堆表现,表明造模成功。小建中汤能够增加脾虚泄泻幼鼠体重,改善脾虚幼鼠一般状况。2.脾虚泄泻幼鼠血清IgA、IgG、IgM的含量均降低,而小建中汤能增加脾虚泄泻幼鼠血清IgA、IgG、IgM的含量,提示脾虚泄泻幼鼠存在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而小建中汤可以提高脾虚泄泻幼鼠的体液免疫功能,且小建中汤高剂量组对体液免疫的改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3.脾虚泄泻幼鼠血清IL-4的含量升高,血清IFN-γ的含量降低,而小建中汤能降低血清IL-4的含量,升高血清IFN-γ的含量,来调节Th1/Th2达到平衡,提示小建中汤可以促使紊乱的Th1/Th2比例恢复正常水平。4.脾虚泄泻幼鼠CD4、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均下降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上升,小建中汤可以提高脾虚泄泻幼鼠CD4、CD3T淋巴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同时降低CD8T淋巴百分率,而高剂量组的作用更甚于低剂量组;提示脾虚泄泻幼鼠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小建中汤可以改善脾虚泄泻幼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小建中汤高剂量组对细胞免疫的改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5.脾虚泄泻幼鼠存在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小建中汤能够调节脾虚泄泻幼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这可能与小建中汤能治疗脾虚泄泻,改善脾虚症候有关。小建中汤仲景原方剂量(高剂量)对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现代教材推荐剂量(低剂量)。
曾勤[3](2021)在《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祛湿和络方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IgG4、IL-4和IL-17的水平是否有影响,从而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纳入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IMN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及具有可比性的健康受试者。IMN患者在常规基础性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祛湿和络颗粒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16周、24周后临床指标的差异。采集健康受试者、IMN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运用免疫表型方法表征、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比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IgG4、IL-4和IL-17水平,比较IMN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受试者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IgG4、IL-4和IL-17的差异。结果:(1)共纳入符合标准的IMN患者26例及健康受试者10例;IMN患者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2.50±1.18 g,治疗16周、24周后分别为2.06±1.43g、1.46±1.32 g,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总缓解率呈持续升高趋势,治疗24周后9例IMN患者部分缓解,6例IMN患者完全缓解,总缓解率为57.7%;随访期间IMN患者肝功能和血常规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肾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安全性良好。(2)与健康组比较,IMN中高危组Th1、Th17、Th1/Th2和Th1/Treg显着升高,低危组Th1、Th1/Th2、Th1/Treg和Th17/Treg显着升高,两组Th2和Treg均显着降低,两组IgG4、IL-4和IL-17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初始中医治疗组与难治性IMN中医治疗组相比,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IgG4、IL-4和IL-17无明显差异(P>0.05)。(3)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24周后较治疗前Th1、Th1/Th2和Th1/Treg均显着降低,Th2显着升高,IgG4和IL-17也显着降低(P<0.05)。(4)将IMN患者分为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治疗后较有效组治疗前 Th1、Th1/Th2、Th1/Treg 和 Th17/Treg 显着降低,Treg 显着升高,IgG4 和 IL-17也显着降低(P<0.05);无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和IgG4、IL-4及IL-17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和IgG4、IL-4及IL-17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组治疗后Th17、Th1/Treg和Th17/Treg水平显着低于无效组治疗后,Treg水平显着高于无效组治疗后(P<0.05)。结论:(1)IMN患者存在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炎症水平升高,主要表现为Th1、Th1/Th2和Th1/Treg显着升高,Th2和Treg显着降低,IgG4、IL-4和IL-17也显着升高。但尚未发现IMN患者病情轻重与CD4+T淋巴细胞亚群、IgG4、IL-4和IL-17水平的相关性。(2)健脾祛湿和络方可有效减少IMN患者蛋白尿,提高临床缓解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IMN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比例,降低Th1/Th2、Th1/Treg和Th17/Treg的比值,升高Treg细胞比例,降低IL-17水平,从而发挥免疫抑制,降低外周血炎症水平,减少肾脏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肾脏损伤有关。此外,健脾祛湿和络方能降低外周血IgG4水平,但是否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段伟萍[4](2021)在《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临床有“补脾宜炙用”之说,甘草作为代表,蜜炙后增强补脾益气功效确切。尽管对生、炙化学成分变化及免疫功效调节虽有一定的研究,但尚未深入。本论文旨在研究甘草蜜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增减变化,并以脾虚大鼠模型对比分析生、炙甘草对肠道菌及免疫活性的影响。(1)基于LC-Q-TOF/MS技术,对甘草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共鉴定了生、炙甘草中56个化合物;采用多元统计分析OPLS-DA对生、炙甘草的差异性成分进行了辨识,筛选到生、炙甘草中16个差异性化合物,包括7个黄酮,9个皂苷类成分。采用HPLC-UV法对其中8个代表性差异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蜜炙后黄酮类成分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平均含量分别上升5.11%及25.94%,甘草苷和芹糖甘草苷含量分别下降21.77%和18.43%,而甘草酸等4个三萜皂苷成分平均含量均出现下降,幅度在10.07%~16.69%。基于黄酮成分结构转化规律,推测应为二氢黄酮成分芹糖甘草苷和甘草苷在炮制加热过程中B环开环转化为查尔酮类成分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所致。(2)以HPLC-ELSD法建立了生、炙甘草中单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对6批甘草蜜炙前后的单糖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生甘草中果糖和葡萄糖未被检出(低于检测限),炙甘草中平均含量分别为89.07 mg/g和53.54 mg/g,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主要是由辅料蜂蜜的加入所导致的;以HPLC-PMP柱前衍生化方法,建立了一种更为准确检测甘草总多糖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甘草蜜炙前后总多糖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甘草蜜炙后总多糖含量平均增加了 41.57%;以上结果表明甘草蜜炙后单糖及多糖含量均有明显提升,为进一步阐明甘草蜜炙增效的功效物质奠定了基础。(3)基于免疫因子和肠道菌群分析比较四种常用脾虚大鼠的建模方法,优选确定了以过度疲劳联合饮食失节方法造模脾虚大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生、炙甘草对脾虚大鼠模型免疫活性(免疫因子及肠道粘膜损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炙甘草组均可使脾虚大鼠体重得到恢复,脾虚的一般体征得到改善,肠道炎症明显好转;免疫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生、炙甘草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调节免疫因子的表达,其中IL-2、IL-4、IL-6、IgA和IgG含量上升,TNF-α含量降低,与同等剂量的生甘草组相比,炙甘草对IL-2、IL-4、IL-6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更为显着(P<0.01);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lpha多样性指数降低,生、炙甘草组(高剂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均可使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炙甘草高剂量组趋势更为明显,基于属水平分析有益菌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Lachnospiraceae(毛螺菌属)增加;有害菌Faecalibaculum(拟杆菌属)、Ruminococcaceae(瘤胃菌属)和Allobaculum(异杆菌属)显着减少。提示炙甘草发挥补脾益气的药效作用与其调节免疫因子的表达和改善肠道菌群环境密切相关。本论文通过对比分析甘草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复制大鼠脾虚模型,进行了肠道菌群及免疫活性评价,推测了差异性化学成分通过增强对免疫因子的调节和改善肠道菌群的构成发挥补脾益气的功效,可为炙甘草饮片炮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李方彤[5](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和色谱质谱技术研究林下参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林下参核心功效为大补元气,是临床常用的补气药,用于治疗各种气虚之症,应用于因各种疾病(如恶性肿瘤病等)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目前对于林下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西医病症上的疗效,如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而对于林下参如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实现补气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并且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基于肠道菌群探究林下参的免疫调节作用,以脾气虚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体重、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脏器组织形态、脾细胞增殖、CD4+、CD8+淋巴细胞、免疫及炎症等指标的测定,考察林下参的免疫调节作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代谢组学对粪便样本中菌群代谢物进行分析,结合微生物多样性,探讨林下参基于肠道菌群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为林下参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建立林下参中人参皂苷的分析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orbitrap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Q-Orbitrap MS/MS),建立林下参有效成分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植物代谢组学比较林下参和园参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差异,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QQQ MS)联用技术中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林下参和园参中差异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2.林下参水提物对脾气虚证大鼠免疫调节的药效学研究:采用劳倦伤脾加控制饮食多因素复合造模法建立脾气虚大鼠模型。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参苓白术散(3.24g药物·kg-1)、林下参(1.62g生药材·kg-1)、园参(1.62g生药材·kg-1)水提液30d,考察给予林下参干预后对脾气虚证大鼠表型、体重、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脾脏器组织形态、血液分析、免疫生化指标、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脾气虚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high-resolution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全扫描检测粪便样本,由Mass Hunter软件收集质谱数据,通过QA软件进行峰对齐和归一化处理,而后导入SIMCA14.0中心化,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多变量统计分析。基于VIP>1及t检验p<0.05筛选与林下参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利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所筛选的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可能的代谢途径提取。4.脾气虚证大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组粪便样品,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基因功能注释及代谢通路情况,筛选与脾虚关系密切的关键菌株,进而明确林下参免疫调节作用和肠道菌群的作用规律。结果:1.林下参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的定性定量分析:在林下参和园参水提液中共鉴定出36个人参皂苷成分,均为两类人参共有成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林下参水提液中总皂苷含量为6.18%,植物代谢组学共分析出12种具有显着性差异的皂苷成分,分别为Rg1、Re、Rf、Rg2、Rb1、Rh1、Rc、Rb2、Rb3、Rd、Ro、Rg3,建立了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皂苷定量法,对主要差异性皂苷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林下参水提液中12种皂苷成分共占总成分的3.57%,园参水提液中12种皂苷成分占总成分的2.61%,结果显示与园参相比,林下参水提液中12种皂苷成分是园参的1.37倍。2.林下参免疫调节药效学结果:(1)体征、体重:林下参干预后大鼠表型显着改善(p<0.01),体重第15d开始明显增加(p<0.05);(2)免疫指标:显着提升巨噬细胞吞噬活性(p<0.01)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p<0.05),CD3+/CD4+T、CD4+/CD8+细胞比例均显着升高(p<0.01),免疫指标中IL-6、C3和s Ig G改善不明显(p>0.05),其他指标均显着增加(p<0.05);(3)血液指标:林下参能够使模型组中显着性下降的4个指标回调(p<0.05),其中WBC、RBC、PLT极显着性上升(p<0.01);(4)脏器指数和形态:林下参能够使脾气虚证大鼠的脾脏和胸腺脏器指数显着升高(p<0.01),同时在不同程度的使脏器形态基本恢复趋于正常水平,改善大鼠脏器形态。3.脾气虚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分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林下参给药组和园参给药组组间共查找到4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林下参能够回调25个生物标志物,包括Indole、Guanidoacetic acid、Cholic acid、Deoxycholic acid、Leukotriene E4、Pregnenolone等,其涉及到4个主要的代谢通路,分别为氨基酸代谢、胆汁酸代谢、类固醇代谢和脂肪酸代谢,主要参与NF-κB、MAPK、m TOR、Akt等信号通路。4.林下参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影响分析:脾气虚证大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软壁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林下参给药组逆转了上述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上,模型组中有益菌Lactobacillus、Akkermansia、Faecalibaculum菌属显着减少,而林下参有益菌的增加更具显着性(p<0.01)。KEGG功能基因预测林下参主要通过Global and overview maps(全局和概述图)、Amino acid metabolism(氨基酸代谢)、Energy metabolism(能量代谢)等调整脾气虚证大鼠肠道内微环境,进而提高机体免疫机制的作用,其中氨基酸代谢和脂代谢与粪便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相同。结论:本文对林下参皂苷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植物代谢组学查找到12种在含量上与园参差异较大的皂苷成分,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林下参中12种皂苷成分含量是园参的1.37倍。考察了林下参对脾虚大鼠表型、体重、脏器指数、免疫球蛋白、白介素等免疫指标的影响、对脾等脏器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分析,证实了林下参能够增加脾虚模型大鼠的免疫活性,推测林下参免疫效果更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林下参和园参中皂苷含量和比例不同。继而通过粪便代谢组学证实林下参对粪便代谢物的影响,应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表明林下参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在门、属水平物种组成上呈现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相对丰度的趋势,而这种肠道菌群的改善可能在疾病治疗及保健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初步阐明了林下参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物-免疫”轴发挥大补元气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为林下参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尹红梅[6](2020)在《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变化及其对湿证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薏苡(Coix lacryma-jobi L.)仁为我国药食同源资源,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等功效,是临床上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其营养较全面,为高蛋白、高油脂且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谷物。然而,在储藏过程中极易氧化变质、产生哈败味、生虫,严重影响薏苡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乳酸菌发酵是保持或提高农产品营养、感官、安全和货架期的最古老、最经济、最有价值的生物技术方法之一。因此,本研究拟将现代益生菌发酵技术应用于薏苡仁发酵,研究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对薏苡仁营养组成、产品均一性的影响。鉴于薏苡仁为我国常用的祛湿药,通过短期高湿环境暴露诱导外湿模型,探讨模型小鼠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及相互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检测技术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比较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组分对外湿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对薏苡仁营养组成和产品均一性的影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凝胶渗透层析(HPGPC)和紫外光谱等技术,检测分析发酵前后薏苡仁的营养组分、挥发性物质和产品均一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薏苡仁中有机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产生了乳酸(p<0.05)和丁酸(p<0.05),其p H值显着降低,由6.41±0.05降低至3.92±0.04(p<0.05)。碳水化合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总膳食纤维含量、总淀粉含量及淀粉体外消化特性无显着变化,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着增加(p<0.05),单糖和低聚果糖含量显着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发酵后薏苡仁中可溶性多糖提取率明显提高(p<0.05),两种多糖组分中均含有两个不同分子质量大小的级分,其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1350 Da和3062 Da(发酵薏苡仁多糖)及148812 Da和2082 Da(未发酵薏苡仁多糖),单糖组成均为葡萄糖。总蛋白质含量及其总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变化,发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显着升高(p<0.01)。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总游离脂肪酸水平显着升高(p<0.01),揭示植物乳杆菌NCU137可能具有脂肪水解活性。发酵薏苡仁的挥发性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醇类物质显着增加(p<0.05),醛类、酮类物质(p<0.05)以及2-戊基呋喃含量(p<0.01)显着降低,且产生了新的物质(己酸,p<0.01)。发酵薏苡仁的粒径增大(p<0.001),ζ电位绝对值降低(p<0.001),黏度增加,储藏过程中,产品不易出现分层现象,产品均一性提高。(2)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湿(90±2%)环境,分别将小鼠暴露于高湿环境中12 h、24 h、3天、7天和14天,构建外湿模型12 h、24 h、3 days、7 days和14 days组。采用生物化学、GC和16S r DNA测序技术等手段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结肠内容物和粪便代谢物及肠道菌群。结果发现,外湿环境暴露12 h后,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并于造模12 h之后极显着降低(p<0.01),同时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如体积增大、出现咬痕细胞、棘红细胞和泪滴状红细胞形态。血浆抗利尿激素(ADH)水平于造模3天后显着升高(p<0.05)。血浆Ig M和Ig G水平于造模12 h后显着升高(p<0.05),而Ig A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浆尿素氮(BUN)水平在造模12 h后显着升高(p<0.01),同时发现结肠内容物中尿素氮含量显着升高(p<0.01)。24 h出现结肠氨水平显着增加(p<0.01),7天后粪便氨基酸水平显着上升(p<0.05),14天后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并伴随粪便p H值显着下降(p<0.05)。在造模期间,小鼠粪便菌群组成随时间发生改变。相比正常组,24 h组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显着降低(p<0.05),Lactobacillus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相比24 h组,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其它外湿模型组粪便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显着升高(p<0.05),Lactobacillus菌属相对丰度降低;7天后,与氨基酸和SCFAs代谢相关菌属(如Bacteroides和Prevotella)相对丰度增加。通过短期高湿环境暴露诱导的外湿模型,模型小鼠血浆BUN升高,致使结肠中尿素流入增加,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结肠尿素氮代谢发生改变;同时红细胞形态异常,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变化,揭示短期高湿环境暴露可能诱导免疫功能失调。(3)通过分别灌胃薏苡仁产品(0.1 m L)或多糖组分(200 mg/kg)进行干预,研究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组分对外湿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干预14天后,采用生物化学、GC和16S r DNA测序技术等手段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粪便代谢物及菌群组成。结果发现,外湿模型组小鼠粪便质地不均一,或干硬或含水分过多,而干预组均能改善小鼠粪便质地,质地均一、颗粒长、表面光滑且湿润。相比较而言,发酵薏苡仁对模型小鼠的各项指标的干预作用尤为显着。其可显着提高外湿模型小鼠红细胞Na+K+ATPase活性(p<0.05),改善红细胞形态,显着降低血浆ADH、BUN、Ig M含量和血清氨水平(p<0.05)。显着上调血浆细胞因子IL-6和IL-4水平(p<0.05),显着抑制IFN-γ分泌(p<0.01),使其细胞因子水平恢复至正常组水平。显着降低粪便SCFAs含量,使其p H值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进一步发现,发酵薏苡仁干预组可显着改变外湿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显着提高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p<0.05),显着降低芳香氨基酸代谢相关菌属Anaeroplasma和SCFAs生产菌(Ruminococcus、Oscillospira等)菌属相对丰度(p<0.01),并显着增加肠道益生菌Bacteroides菌属的相对丰度(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CFAs含量与血浆Ig A呈负相关,与血浆Ig G呈正相关,揭示肠道SCFAs异常增加可能诱导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相比未发酵薏苡仁和发酵前后薏苡仁多糖组分,发酵薏苡仁在调节外湿模型小鼠血浆BUN、ADH、粪便SCFAs和菌群、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更显着的改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比较了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前后薏苡仁的营养组成、挥发性物质和产品均一性;通过人工模拟高湿环境并采用短期暴露诱导外湿小鼠模型,监测造模期间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肠道代谢物及菌群变化,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生化指标的相互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比较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组分对该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外湿模型小鼠结肠尿素氮流入增加,导致结肠尿素氮代谢失衡和肠道菌群失调,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影响外湿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等;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工艺可显着改变薏苡仁的营养组成、改善风味、降低加工过程中危害物的产生和提高产品均一性,并且提高了薏苡仁对外湿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和结肠尿素氮代谢的调节作用,恢复免疫功能。
施荣聪[7](2020)在《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患者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认识HIV患者自身免疫情况。通过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治疗脾虚湿盛HIV患者,观察体内相关免疫指标表达,评估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临床药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量120例,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纳入98例来自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爱中心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HIV/AI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中药组24例、西药组35例、中西药组39例,采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2例健康者。西药组给予一线治疗方案(AZT/TDF+3TC+EFV/NVP)或二线治疗方案(AZT/TDF+3TC+LPV/r),方案选择依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爱中心医师决定。服药方法:AZT,300mg,Bid;TDF,300mg,Qd;3TC,300mg,Qd;EFV,600mg,Qn空腹服用;NVP,200mg,前14日Qd,后Bid;LPV/r(1片含LPV 200 mg,RTV 50 mg),2片/次,Bid,疗程为6个月。中西药组在HAART基础上加健脾祛湿方(参灵扶正胶囊0.37g×4粒,Tid),疗程为6个月。中药组给与健脾祛湿方(参灵扶正胶囊0.37g×4粒,Tid),疗程为6个月。对3个用药组进行6个月的疗程观察,分别于入组前、治疗后6个月,测定IL-7及IFN-α细胞的数值,CD4+、CD8+T细胞免疫活化分子CD38、HLA-DR表达情况,以患者基本情况、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用药安全性指标作为观察指标,评价健脾祛湿法对增强HAART改善脾虚湿盛型HIV感染者的疗效。具体过程如下:(1)于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L-7及IFN-α测量OD值,运用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析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CD4+淋巴细胞免疫活化标志物CD38+、HLA-DR分子表达影响。(2)观察患者基本情况,于用药满3、6月后检测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17.0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最终纳入112例研究者,中药组22例、西药组32例、中西药组36例,健康体检组22例,脱落病历共8例,其中,中药组自动退出1例、外出务工1例,西药组药物副作用2例,依从性差1例,中西药组自动退出1例,药物副作用2例。2、结果显示患者以中老年为主,性别以男性居多,考虑感染途径与异性传播为主。3、HIV感染者组与健康体检组比较,HIV感染者IL-7和IFN-α的表达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应答系统存在慢性激活状态。4、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IFN-α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61.10±15.26)pg/ml、(61.10±15.26)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41.10±17.44)pg/ml、(38.88±10.62)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41.10±17.44)pg/ml、(31.92±14.0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38.88±10.62)pg/ml、(38.88±10.6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受试者IFN-α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IL-7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8.54±3.23)pg/ml、(9.73±5.44)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8.54±3.23)pg/ml、(9.26±4.8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9.73±5.44)pg/ml、(9.26±4.8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6.65±2.07)pg/ml、(7.01±3.3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6.65±2.07)pg/ml、5.41±2.61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7.01±3.33)pg/ml、(5.41±2.6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受试者IL-7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CD38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27.75±12.83)%、(31.52±1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27.75±12.83)%、(29.19±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31.52±11.70)%、(29.19±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13.22±7.31)%、(18.89±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13.22±7.31)%、(12.33±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18.89±6.73)%、(12.3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HLA-DR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10.12±4.83)%、(9.38±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10.12±4.83)%、(11.31±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9.38±3.22)%、(11.31±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6.59±3.01)%、(7.04±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6.59±3.01)%、(5.53±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7.04±4.49)%、(5.53±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后的HIVVL低于检测水平(50copy/ml)的例数分别是:2例、30例、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组的IFN-α、IL-7、CD38、HLA-DR均下降,CD4+T细胞计数均增加,HIVRNA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抑制率(低于检测线)较好,中药组不明显,提示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CD4+、CD8+T细胞活化,CD38、HLA-DR及IFN-α、IL-7表达有下调、抑制作用,单用健脾祛湿法对HIVRNA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健脾祛湿法减轻HAART毒副作用,临床运用安全。
陈志杰[8](2020)在《邱健行健脾益胃汤联合盘龙灸治疗脾虚证及其对免疫状态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脾虚证涉及脾胃系多种疾病,脾胃系疾病患者多表现有脾虚证型,而中医药治疗可在精准辨证的前提下,以证候为治疗靶点,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邱健行教授在脾虚证的诊治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对邱教授治疗脾虚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在其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选取灸药结合的治法,研究其对脾虚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免疫等指标对脾虚证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旨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探讨灸药结合的方法对机体免疫状态影响,并优化脾虚证患者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案。方法:学术思想总结部分:笔者侍诊邱健行教授两年余,每周1-2次,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整理门诊病历、记录病案、整理资料、定期总结交流等方式,对其治疗脾虚证的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临床研究部分:基于邱教授治疗脾虚证的经验,拟定健脾益胃汤联合盘龙灸的治疗方案。择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脾虚证患者辨证属脾气虚、脾阳虚的患者共80例。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组。对照组予自拟健脾益胃汤加减治疗,试验组予健脾益胃汤联合盘龙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中药每日1剂,盘龙灸每周3次。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免疫五项、安全性等指标并分析总结。结果:学术思想整理:将邱健行教授治疗脾虚证经验总结为临症思辨及临床治验两部分,系统归纳了其独具特色的“三因”制宜、“三辨”制法及“四诊”合参的临症思辨及学术思想;临症施治时把握用药方略,指导独具特色的灸疗方法,选取岭南特色草药、药对辨证施治。为脾虚证的中医治疗提供系统思路。临床研究观察结果:1、症状疗效:①有效性:试验组(健脾益胃汤联合盘龙灸)、对照组(健脾益胃汤)的总体症状的总有效率、愈显率(95.00%、85.00%)较健脾益胃汤组(70.00%、37.5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6<0.05),健脾益胃汤联合盘龙灸治疗总体症状好转情况较单用健脾益胃汤组比较更良好(P=0.000<0.01)。②主要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总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00<0.01);两组治疗后主症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总积分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提示经治疗,两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倦怠乏力、便溏泄泻、畏寒肢凉、食欲减退、脘腹冷痛五大主要症状,试验组主要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③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00<0.01);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提示经治疗,两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总体症状,试验组总体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2、免疫指标:①IgA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IgA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00<0.01);两组治疗后IgA指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两组治疗前后IgA指标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提示经治疗,两组均能不同程度升高患者IgA指标,试验组在IgA指标改善程度上大于对照组。②IgG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IgG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00<0.01);两组治疗后IgG指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两组治疗前后IgG指标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提示经治疗,两组均能不同程度升高患者IgG指标,试验组在IgG指标改善程度上大于对照组。③IgM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IgM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00<0.01);两组治疗后IgM指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两组治疗前后IgM指标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2<0.01);提示经治疗,两组均能不同程度升高患者IgM指标,试验组在IgG指标改善程度上大于对照组。④补体C3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补体C3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01、0.002<0.01);两组治疗后补体C3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477>0.05);两组治疗前后补体C3指标差值无显着性差异(P=0.733>0.05);提示经治疗,两组均能不同程度升高患者补体C3指标,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并无优势。⑤补体C4指标改善情况:试验组治疗前后补体C4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03<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补体C4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5>0.05);两组治疗后补体C4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942>0.05);两组治疗前后补体C4指标差值无显着性差异(P=0.360>0.05);提示经治疗,试验组治疗方法均能升高患者补体C4指标,而对照组不能提高患者补体C4指标。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并无优势。结论:以健脾化湿法为法的拟方健脾益胃汤可以改善脾虚证患者症状,联合盘龙灸治疗后可使疗效显着提高,灸药结合可改善患者体液免疫相关指标,对补体免疫系统无明显调节作用。此外,在综合改善患者脾虚证总体症状疗效上,灸药结合的方式明显优于单用中药。灸药结合的方法体现中医内服外调的治疗思路及扶正祛邪、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思想,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其机理可能与调节体液免疫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成顺[9](2020)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病理机制,抑制T细胞异常激活是重要治疗措施。有研究显示中医脏腑病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脾虚与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证候要素,两者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否有异目前尚无相关研究。通过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再障常有一定疗效,提示健脾补肾法可能有助于调控免疫功能。本课题以脾虚血亏和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明确脾虚及肾虚对T细胞亚群失调程度的不同影响,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T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明确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收集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简称慢性再障)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再障;②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③中医证候分型为脾虚血亏证或肾虚血亏证;④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⑤住院期间合并发热、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者除外。参照《中医虚证诊断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行业专家组意见拟定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诊断标准,在住院病历中提取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再分型。与健康成年人对照,明确再障患者T淋巴亚群(CD4+、CD8+、Treg及CD4+/CD8+比值)失调情况;分析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细胞毒性T细胞异常激活程度的差异,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年龄、性别、病程、全血细胞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收集可评价临床疗效的病例,分析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2.进一步探索不同证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拟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纳入肾虚血亏证或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障20例,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酌情联合西医基础治疗,1疗程为3个月,连续应用2个疗程,共6个月。入组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入组时及治疗后每月检测1次全血细胞分析;入组时及治疗6个月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CD4+、CD8+、CD4+/CD8+,T 淋巴细胞激活状态:HLA-DR+T、CD4+HLA-DR+、CD8+HLA-DR+、CD4+HLA-DR+/CD4+、CD8+HLA-DR+/CD8+、活化 T 细胞,ELISA 法检测血浆 TNF-α、TGF-β 及 IL-10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的表达。监测安全性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再障临床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全血细胞分析。与历史文献进行对照,分析应用健脾补肾法为主与单用西医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差异;通过疗效分层,探究中医证候分型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根据安全性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案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DZMEC-KY-2019-133)。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结果1.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脾虚血亏组免疫应答失调更为突出,CD8+T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较肾虚血亏组进一步减低。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57例,其中脾虚血亏证31例、肾虚血亏证26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54.38±17.58)岁。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再障组CD8+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CD3+、CD4+、Treg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分型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reg细胞及CD4+/CD8+比值与中医证型相关(P=0.010,P=0.046,P=0.025),脾虚血亏组CD8+、Treg细胞明显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肾虚血亏组。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CD8+细胞比例(OR=0.920,95%CI:0.860~0.985,P=0.017)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脾虚血亏组CD8+淋巴细胞较肾虚血亏组升高。④对治疗6月后检测T细胞亚群的32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缓解6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19例。与治疗前相比,缓解组CD8+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无效组显着增高(P<0.05),明显进步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CD4+/CD8+比值无效组进一步降低(P<0.01)。2.以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有助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障,治疗有效患者中,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8+HLA-DR+、CD4+HLA-DR+细胞比例、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肾虚血亏者各项T淋巴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18例,全数据集(FAS)16例,符合方案集(PPS)14例。脾虚血亏组7例,肾虚血亏组9例,两组基线一致。②按照临床疗效判定标准,FAS、PPS总有效率分别为62.5%、71.4%,与国外文献报道有效率(35%-64%)基本一致。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55.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FAS、PPS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7.5%、92.9%。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5.7%、88.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全血细胞分析:FA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治疗后明显提升(P<0.05,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访视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脾虚血亏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明显提升(P<0.05),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明显提升(P<0.05)。⑤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治疗3月时、治疗6月时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⑥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治疗6月后单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各症状改善率为食欲不振(86.7%)、失眠(83.3%)、大便干结(80.0%)、腰膝酸软(78.6%)、形寒肢冷(77.8%)、盗汗(77.8%)、神疲乏力(73.3%)、头晕(69.2%)、心悸(66.7%)、手足心热(62.5%)、大便稀溏(50.0%)、出血(50.0%)、面色萎黄(46.7%)。⑦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差异,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再障疗效分层统计,有效患者10例,包括脾虚血亏者5例,肾虚血亏者5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效患者治疗后 CD3+HLA-DR+、CD8+HLA-DR+比例及 CD8+HLA-DR+/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4+HLA-DR+、CD8+HLA-DR+比例及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显着降低(P<0.05),肾虚血亏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P>0.05)。⑧细胞因子TNF-α、TGF-β、IL-10:FAS、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⑨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部分T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相关性,脾虚与肾虚免疫应答失调的程度不同,健脾补肾法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免疫反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刘智慧[10](2020)在《仔猪腹泻的辨证论治及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文中提出提高猪场生产效益关键在于提高仔猪成活率,而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是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1)我们对猪场腹泻仔猪进行了望诊,结合四诊,重点从眼、耳、鼻等部位寻找出各证的变化规律。首次绘制出了猪的眼、耳、鼻的功能反射区图谱及治疗仔猪腹泻的主要穴位示意图,将仔猪腹泻总结归纳为寒湿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脾虚泄泻证及肾虚泄泻证,并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拟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2)选取妊娠13 d左右的昆明小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腹泻模型组、复方I组、复方II组,每组7只母鼠。在母鼠妊娠13~17 d,对照组和腹泻模型组母鼠每日灌胃给予生理盐水0.15m L/只,复方I组母鼠灌胃给予泰山磐石散煎剂0.15 m L/只,复方II组母鼠暂不做处理,在其产后6~10 d,灌胃给予泰山磐石散煎剂0.15 m L/只。母鼠产后,在仔鼠13~18日龄,每日分别给予腹泻模型组、复方I组和复方II组仔鼠灌服番泻叶煎剂0.15 m L/只,并腹腔注射大肠埃希氏菌菌液0.15 m L/只,对照组仔鼠分别灌服生理盐水0.3 m L/只,然后将仔鼠单独放在垫有滤纸的鼠笼内,观察记录其体征变化、稀便率、稀便级、出生个体重、各阶段均增重。在仔鼠19日龄时,从各组每窝仔鼠中随机抽取3只仔鼠,分别称量体重,均采用眼球摘除法采血,离心分离血清,颈部脱臼法处死后取仔鼠小肠组织,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制作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用ELISA试剂盒检测仔鼠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尿素氮(BUN)含量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研磨小肠组织后,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小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 A)、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显示,应用番泻叶煎剂和大肠埃希氏菌菌液成功制备了仔鼠腹泻模型,仔鼠呈现明显的倦怠乏力、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出现扎堆嗜卧现象,粪便由稀糊状到水样不等,无死亡现象。与腹泻模型组相比,复方I组和复方II组仔鼠腹泻指数显着降低(P<0.05);小肠组织结构更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现象均较轻;复方I组中仔鼠均增重、SOD和GSH-Px活性、s Ig A、Ig G、TP、GLU及BUN含量显着提高(P<0.05);复方II组中仔鼠均增重、GLU含量显着提高(P<0.05);复方I组仔鼠血清MDA、IL-1、IL-6及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3)选择20头妊娠95 d左右的母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头。对照组母猪饲喂妊娠母猪基础日粮,实验组母猪则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泰山磐石散,拌料给药75 g/d·头,连续给药5 d。在仔猪21日龄,前腔静脉无菌采血,分离血清,用于仔猪血液生化检查。并观察记录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间母猪的体况变化、产仔数、产活仔数、泌乳力、断奶母体再发情时间及仔猪的体况变化、出生及断奶时窝重及个体重、腹泻率、死亡情况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平均每窝断奶数、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平均日增重、21日龄仔猪成活率、母猪日泌乳力、仔猪血清TP、GLB、GLU、ALP水平均显着提高(P<0.05),母猪的发情间隔时间、仔猪腹泻率、腹泻指数和死亡率均显着降低(P<0.05),各实验组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出生个体重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表明,泰山磐石散饲喂妊娠期母鼠能够提高仔鼠的生长性能,增强仔鼠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提高仔鼠抗炎性损伤能力,降低仔鼠的腹泻率;泰山磐石散饲喂妊娠母猪能够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
二、脾虚小鼠免疫指标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虚小鼠免疫指标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苦寒药物的选择 |
2.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2.3 灌胃剂量的确定 |
2.4 灌胃周期的确定 |
3 讨论 |
3.1 脾虚动物模型评价 |
3.2 脾虚动物模型优化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小鼠宏观表征 |
2.2 脾虚小鼠生化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体重和行为的影响 |
2.2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D-木糖的影响 |
2.3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红细胞数的影响 |
2.4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2.5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AMS的影响 |
2.6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Ig G、Ig M的影响 |
2.7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2.8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肠道紧密连接claudin、occludin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9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LPS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小儿腹泻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保护IMN足细胞 |
2. 中医药减轻IMN肾脏纤维化 |
3. 中医药调节IMN免疫反应 |
4. 中医药抗IMN氧化应激反应 |
5. 中医药改善IMN高凝状态 |
6. 中医药对IMN其他方面的影响 |
7.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外周血TB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 |
1.T淋巴细胞 |
2. B淋巴细胞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 病例治疗方案 |
5. 观测指标 |
6. 随访 |
7. 疗效评价 |
8. 实验方法 |
9.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资料 |
3. 健脾祛湿和络方对IMN临床指标的影响 |
4.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临床缓解率 |
5. 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基线分析 |
6. 健脾祛湿和络方对IMN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 |
7.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有效组和无效组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临床疗效 |
2.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外周血免疫机制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炮制历史沿革 |
1.1 炮制方法历史沿革 |
1.2 现代炮制方法 |
1.3 炮制工艺研究概况 |
2 化学成分 |
2.1 黄酮类化合物 |
2.2 皂苷类化合物 |
2.3 其他化合物 |
3 免疫作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生、炙甘草非糖类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炙甘草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色谱条件 |
2.5 质谱条件 |
2.6 质谱定性分析 |
2.7 生、炙甘草样品中差异性特征成分含量变化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炙甘草糖类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
1 生、炙甘草的单糖定性定量分析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单糖的定性分析 |
1.3 单糖的定量分析 |
2 基于HPLC-PMP柱前衍生化的甘草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多糖含量测定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生、炙甘草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及免疫活性的影响 |
1 脾虚模型大鼠的复制 |
1.1 仪器和试药 |
1.2 方法与内容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生炙甘草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及免疫活性的研究 |
2.1 动物 |
2.2 药物的制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6 实验结果 |
2.7 生、炙甘草及辅料蜂蜜干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肠道菌群和色谱质谱技术研究林下参免疫调节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林下参水提物中人参皂苷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林下参、园参人参总皂苷提取 |
2.2 林下参、园参人参总皂苷纯化 |
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参总皂苷含量 |
2.4 UPLC Orbitrap HRMS定性检测人参皂苷 |
2.5 UPLC-QQQ-MS定量检测人参皂苷 |
3 实验结果 |
3.1 林下参和园参水提物中人参总皂苷含量 |
3.2 人参皂苷种类定性分析 |
3.3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林下参和园参中皂苷成分 |
3.4 差异标志性人参皂苷定量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林下参水提物对脾气虚证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动物实验 |
2 实验方法 |
2.1 脾气虚模型的建立及给药方案 |
2.2 检测指标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证候评分结果 |
3.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大鼠脏器指数的变化 |
3.4 大鼠血液指标变化 |
3.5 免疫指标检测结果 |
3.6 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 |
3.7 林下参对大鼠CD~(4+)和CD~(8+)T细胞的影响 |
3.8 林下参对脾气虚大鼠脏器组织形态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林下参水提物对脾气虚证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脾气虚证造模及分组 |
2.2 样本采集 |
2.3 样品处理 |
2.4 RRLC-Q-TOF MS条件 |
2.5 多元数据处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RLC-Q-TOF MS/MS检测大鼠粪便 |
3.2 多元统计分析 |
3.3 潜在生物标志物筛选 |
3.3 各组间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
3.4 主要代谢通路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林下参水提物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粪便标本的采集 |
2.2 DNA的提取 |
2.3 PCR扩增及纯化 |
2.4 Illuminna Miseq测序 |
3 实验结果 |
3.1 Alpha多样性分析 |
3.2 Beta多样性(Beta diversity)分析 |
3.3 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
3.4 KEGG功能基因预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变化及其对湿证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微生物拉丁名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中医湿证的概述 |
1.2.1 湿证的病因分类 |
1.2.2 湿证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
1.3 外湿致病的研究进展 |
1.3.1 外湿的定义 |
1.3.2 外湿的现代研究 |
1.4 薏苡仁的化学组成及治疗湿证的研究进展 |
1.4.1 薏苡仁的化学组成 |
1.4.2 薏苡仁治疗湿证的研究进展 |
1.5 乳酸菌发酵农产品的研究进展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6.1 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图 |
1.6.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挥发性物质和产品均一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H值和有机酸 |
2.3.2 碳水化合物 |
2.3.3 蛋白质及氨基酸组成 |
2.3.4 脂肪和脂肪酸组成 |
2.3.5 挥发性物质 |
2.3.6 发酵前后薏苡仁产品均一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短期高湿环境暴露诱导的外湿模型小鼠结肠尿素氮代谢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础指标 |
3.3.2 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 |
3.3.3 红细胞形态学分析 |
3.3.4 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 |
3.3.5 血浆抗利尿激素、尿素氮和氨含量变化 |
3.3.6 结肠尿素氮和氨含量变化 |
3.3.7 粪便游离氨基酸组成变化 |
3.3.8 粪便短链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 |
3.3.9 粪便菌群分析 |
3.3.10 多变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对外湿模型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基础指标 |
4.3.2 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和红细胞形态学 |
4.3.3 血浆尿素氮、抗利尿激素和血清氨含量变化 |
4.3.4 血浆胃泌素含量变化 |
4.3.5 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
4.3.6 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
4.3.7 粪便pH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 |
4.3.8 粪便菌群分析 |
4.3.9 多变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选择病例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分组与样本量 |
2 方法与材料 |
3 观察指标 |
4 免疫指标检测 |
5 安全性指标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免疫指标分析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与治疗 |
2 广西地区HIV患者证候体质分析 |
3 健脾祛湿方组成 |
4 免疫指标分析 |
5 安全指标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邱健行健脾益胃汤联合盘龙灸治疗脾虚证及其对免疫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脾虚证中医认识 |
一、脾虚证的源流论述 |
二、脾虚证病因病机论述 |
三、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
第二节 脾虚证的中医治疗研究 |
一、脾虚证的中药方剂治疗 |
二、脾虚证的针灸治疗 |
第三节 脾虚证免疫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脾虚证与免疫器官的相关研究 |
二、脾虚证与体液免疫的相关研究 |
三、脾虚证与细胞免疫的相关研究 |
四、脾虚证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研究 |
五、脾虚证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
第二章 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
第一节 脾虚证的临症思辨 |
一、“三因”制宜 |
二、“三辨”制法 |
三、“四诊”合参 |
第二节 脾虚证的治疗经验 |
一、用药方略 |
二、施灸之道 |
三、岭南脾胃病药物精选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病例分组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诊断标准 |
二、试验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价 |
六、数据统计方法 |
七、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二、基线材料可比性分析 |
三、治疗结果及分析 |
四、研究流程及脱落、剔除情况 |
五、安全性评估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一、立项依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免疫功能失调 |
2 骨髓微环境异常 |
3 端粒酶功能缺陷 |
4 克隆性造血与体细胞突变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 中医治则治法 |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础研究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5 讨论 |
试验二 健脾补肾中药干预慢性再障T细胞免疫应答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仔猪腹泻的辨证论治及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仔猪腹泻的概述 |
1.2 中药治疗腹泻的概述 |
1.3 中药复方泰山磐石散的概述 |
1.4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概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中药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2.2.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的影响 |
2.2.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3.1.1 仔猪眼、耳、鼻的望诊及治疗仔猪腹泻的主要穴位 |
3.1.2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3.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的影响 |
3.2.1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征的影响 |
3.2.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指数的影响 |
3.2.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重的影响 |
3.2.4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5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6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肠道组织炎性指标的影响 |
3.2.7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8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小肠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3.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3.3.1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
3.3.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4.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的影响 |
4.2.1 仔鼠腹泻模型的制备 |
4.2.2 泰山磐石散的组方原则 |
4.2.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征和腹泻指数的影响 |
4.2.4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重的影响 |
4.2.5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
4.2.6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氧化指标的影响 |
4.2.7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肠道组织炎性指标的影响 |
4.2.8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9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小肠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影响 |
4.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4.3.1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及死亡率的影响 |
4.3.4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脾虚小鼠免疫指标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D]. 孟静一.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新雪.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D]. 曾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活性的影响[D]. 段伟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肠道菌群和色谱质谱技术研究林下参免疫调节作用机制[D]. 李方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变化及其对湿证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尹红梅. 南昌大学, 2020
- [7]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D]. 施荣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邱健行健脾益胃汤联合盘龙灸治疗脾虚证及其对免疫状态的影响[D]. 陈志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D]. 陈成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仔猪腹泻的辨证论治及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D]. 刘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