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麟[1](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文丹[2](2021)在《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相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而言的,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实施方式,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突破应试教育的坚冰,改变地理教学纸上谈兵的落后局面,把课堂上和书本中的地理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因此,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是提升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在高中阶段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高中一线地理教师及哈尔滨市某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发现目前小课题研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基于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建设性原则设计出四个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第五部分对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进行梳理,开展了“从地理的视角看疫情”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并进行教学反思。最后,针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优化策略。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弥补传统地理教学缺乏实践应用的短板,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提供案例与开发思路。
梅雨彤[3](2020)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海洋地理教育策略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蔡莹[4](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网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李新龙[5](2020)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根本条件。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立足的重要战略举措。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性强是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通过生物学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国内在此学段开展的生物学实践活动主要有生物学实验和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两种重要形式,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培养高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和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天水市四所省级示范学校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这四所学校只有天水市第一中学开展了生物学实践活动。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多以“知识竞赛类”和“模型制作类”为主;其他三所学校均未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或生物学教师不够重视生物学实践活动、学校课时安排紧张和师资力量匮乏。结合调查结果梳理了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与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由此提出了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最后,设计了“模型制作类”、“生物调查类”、“实验探究类”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种类型的活动案例,并在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一级三个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对实践结果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学实践活动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以研究性学习成果为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作用比较显着。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对学生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赵凌云[6](2020)在《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教育需要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创新性人才转变。我国教育部在20世纪初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孕育、激发和生产的。因此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研究以建构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为目的,在梳理创造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析出其构成的核心要素、架构其实践框架,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具体的实践操作及效果分析。整个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问题一: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包括哪些核心要素?问题二: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实践层面如何操作?问题三: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效果如何?本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技术路线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分析,旨在理清创造、创造力、创新之间的关联,最终聚焦在“环境”支持的视角,来实现创造力的培育路径。第三章为理论基础,包括对学习理论的梳理、情境认知理论和活动理论以及他们与本研究的关系。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分别就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研究工具的建立以及研究的信度与伦理进行了详细的呈现与解释。第五章为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构建,围绕着核心要素及实践框架进行详细的推理与解释,这一章为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实践模型。第六章是实践案例的呈现与分析,在第五章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的呈现。第七章基于S中的实践分析其实践效果,主要从学生创造力测量表现以及访谈数据两部分展开。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反思,先围绕三个研究问题进行总结与回顾,再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理性地分析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围绕三个研究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梳理,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是:真实的情境;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持续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开放的支持性资源。(2)第五章建构了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框架并详细阐述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涵及可参考的操作指南,呈现了其应然的样态。第六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其实然状态,主要从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具体实践操作分别进行实践解读。(3)通过具体的实证数据佐证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有效性,具体如下:首先,在学生创造力测量结果的表现上,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创造性情感倾向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均优于未参加项目的学生。其中参加项目的学生创造性情感倾向测量在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三个维度上以及总分都有一定的提升,相反,没有参加的学生在冒险性、想象力、挑战性三个维度以及总分都有所下降。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测试的表现显示,通过对学生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虽然所有的学生在流畅性、灵活性以及新颖性各个指标上都有所下降,但是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未参加项目的学生。这说明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访谈数据可知参加项目的学生大部分获得了积极体验。最终学生提交的成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次,数学指导教师在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中有痛感也有进步。从学生、数学指导教师、管理者三个层面,在应然状态和实然表现上表现出最大张力的是数学指导教师。数学指导教师对于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理念的内化与践行是其在实践层面最大的困境。S中以教师为主体建立的实践共同体、实践探索以及积极的效果反馈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在实践活动完成后,数学指导教师的态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再者,学校管理层非常认可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设的理念与操作,在推进方面表现得也非常积极。S中的相关管理者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地剖析自身学校的情况、认识到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校本情况潜心进行课程改革的深化。这有效地保障了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设的有效开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本研究建构的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在实践层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也取得不错的实践效果。学生经历背景学习、问题聚焦、选题论证、制定计划、科学探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总结与反思、结题汇报八大环节,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了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表达、反思,最终形成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公开展现他们的成果与作品。这样的经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这些体验或者收获不会随着课题的结束而消失。
孟娜[7](2019)在《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自古有之。21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学习化时代”,进入新世纪之后,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新世纪之初,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一系列的文件,自此,我国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这些文件中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作为必修课在小学至高中阶段确立下来,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不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更是其核心和基础。它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的缘由,知识时代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大课改潮流的推动,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研究教育教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难点。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式进行研究是有很大价值的,对研究性学习探究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了解释。本文第一章节对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对接下来的探究做好理论的铺垫,第二章开始是本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对研究性学习主要的几种实践方式进行了介绍,第三章节是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第四章节是针对前一章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的做出优化。本文期望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种主要实践方式进行探究,发现其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优化策略。以此作为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丰富做出努力。
徐兰兰[8](2019)在《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彰显,而教育作为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生课外沟通不及时、学生能力培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实际教学与学科开设初衷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落实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一次尝试。本研究中,笔者对混合式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概述。在详细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入手,将线下面对面教学与线上学习活动的优势融合,构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模式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以检验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等组”实验研究法,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对照班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实施完成后,通过对量表数据、师生访谈数据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带来了较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交往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中构建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在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流程等研究,以期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俊佳[9](2020)在《高中语文“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第18个学习任务群,也是最后一个任务群,该任务群同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科学与文化论着研习”有紧密联系,同时,这一任务群要求高中生学习写作“学术性小论文”,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事物”。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将这一任务群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研究旨在对“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作出解读,并探索其实施策略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第一章对“学术论着专题研讨”进行解读。第一节对其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学术论着”﹑“学术专题”﹑“学术性小论文”做解释;第二节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同2000年的“研究性学习”﹑2003年提出的“文化论着研读”以及“科学与文化论着研习”进行比较,以期给其一个准确定位提供参照;第三节是在前两节基础之上对“学术论着专题研讨”的价值分析。第二章是调查研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到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存在学术论着阅读量较少、对新课标理解不够深入、研究意识不足等问题;学生存在学术论着阅读量极少、阅读学术论着有困难、对学术专题以及小论文缺乏了解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师提升学术素养及教师引导学生方面提出了教师要研究新课标、多读书、多向外部借力等建议。第三章是实施策略的探究。我们结合大量实际教学案例,对“学术论着专题研讨”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并针对各个环节提出一系列可行方法,针对“学术论着选读”,我们整合出一些可读书目并总结读书方法;在“学术专题研讨”中提出精心准备专题、充分占有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在“学术性小论文写作”中提出要有勇气和信心,要养成学术规范意识,并在撰写题目、拟定提纲、修改论文、准备答辩的过程给出了一定建议。最后,统整以上环节,结合《乡土中国》的教学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赵启平[10](2017)在《师范院校推广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需要.师范院校全面推广研究性学习,可从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三个维度来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管理层面提供制度支撑与政策扶持;师范院校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师范生通过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形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研究性学习 |
(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性学习 |
(二)小课题 |
(三)小课题研究性学习 |
(四)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三、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一)可行性分析 |
(二)必要性分析 |
第三章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内容 |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
(三)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四章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 |
一、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原则 |
(一)开放性原则 |
(二)综合性原则 |
(三)建设性原则 |
二、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展示 |
(一)方案一:“xx市某中学校园周边交通拥堵调查研究” |
(二)方案二:“xx市城区气温比郊区高的原因探究” |
(三)方案三:“我们身边的水——水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
(四)方案四:“关于xx市共享汽车市场发展的调查” |
第五章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
一、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
(一)准备阶段 |
(二)选题阶段 |
(三)分组及收集资料阶段 |
(四)提交开题报告阶段 |
(五)实施研究阶段 |
(六)展示评价阶段 |
二、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的背景分析 |
(一)选题背景 |
(二)学情分析 |
三、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案例 |
(一)确立研究课题,积极发挥学科特性 |
(二)分组及收集资料,贴合课题多方查阅 |
(三)完成开题报告,条理清晰直击问题 |
(四)实施研究,团队合作有条不紊 |
(五)提交结题报告,教师指导规范填写 |
(六)展示交流成果,基于已知有所创新 |
(七)总结分析,强调重点多元评价 |
四、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反思 |
五、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优化策略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校方面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2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问卷调查(教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案例分析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可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
1.3.2 可以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1.3.3 可以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创新能力培养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2 生物学实践活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2 研究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哲学理论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创新能力 |
2.3.2 实践活动 |
2.3.3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 |
2.4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
2.4.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2.4.2 有利于为国家发展需求孕育科技创新人才 |
2.4.3 有利于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 |
2.4.4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
2.5 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
2.5.1 启发性原则 |
2.5.2 量力性原则 |
2.5.3 因材施教原则 |
2.5.4 可行性原则 |
2.5.5 实践性原则 |
2.5.6 循序渐进原则 |
3.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数据的统计 |
3.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3.3.2 教师访谈的结果 |
4.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
4.1 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
4.2 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
4.2.1 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4.2.2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4.2.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4.2.4 提高教师对培养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
4.2.5 建立健全活动方案和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
4.2.6 根据地域性生物资源优势拓展实践活动类型 |
4.2.7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
5.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案例研究 |
5.1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展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创新性原则 |
5.1.3 开放性原则 |
5.1.4 课堂内外结合原则 |
5.2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案例 |
5.2.1 “模型制作类”案例 |
5.2.2 “生物调查类”案例 |
5.2.3 “探究实验类”案例 |
5.2.4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 |
1.1.2 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 |
1.1.3 指向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模式备受关注 |
1.1.4 学生创造力培养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短板 |
1.2 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缘起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创新之处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析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1.1 创造、创造力与创新 |
2.1.2 学习环境与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 |
2.2 创造力的文献述评与分析 |
2.2.1 进程与发展: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进程 |
2.2.2 测量与评价:创造力测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2.3 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itespss的可视化 |
2.2.4 策略与路径:透过典型案例分析创造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
2.3 关于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 |
2.3.1 学习环境概念的研究 |
2.3.2 学习环境设计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情境认知理论 |
3.1.1 学习理论的历史流变 |
3.1.2 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 |
3.2 实践共同体理论 |
3.2.1 实践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
3.2.2 实践共同体的内涵与实践指导 |
3.3 活动理论 |
3.3.1 活动理论的内涵以及发展脉络 |
3.3.2 活动理论之矛盾与发展的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方法 |
4.1.1 案例研究法 |
4.1.2 文献研究法 |
4.1.3 测量法 |
4.1.4 访谈法 |
4.1.5 观察法 |
4.2 研究对象 |
4.2.1 S中的情况概述 |
4.2.2 管理者基本情况 |
4.2.3 教师的基本情况 |
4.2.4 学生的基本情况 |
4.3 资料收集 |
4.3.1 测量数据的收集 |
4.3.2 访谈资料的收集 |
4.4 研究工具的编制 |
4.4.1 创造性情感倾向问卷的确定及统计方式的说明 |
4.4.2 创造性思维测试卷的编制及分析方案 |
4.5 研究信效度和研究伦理 |
4.5.1 研究信度 |
4.5.2 研究效度 |
4.5.3 研究伦理 |
第5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构建 |
5.1 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 |
5.1.1 真实的情境 |
5.1.2 富有挑战的任务 |
5.1.3 持续的探究过程 |
5.1.4 鼓励学生大胆发声 |
5.1.5 开放的支持性资源 |
5.2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架构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学习目标 |
5.2.3 开展流程 |
5.2.4 辅助条件 |
5.2.5 效果评价 |
5.2.6 实施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实践的案例分析 |
6.1 S中指向创造力培养的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 |
6.1.1 真实情境的开发 |
6.1.2 富有挑战的任务设计 |
6.1.3 开放的支持性资源的整合 |
6.2 S中 CMLEs实践操作 |
6.2.1 CMLEs指导思想 |
6.2.2 CMLEs学习目标 |
6.2.3 CMLEs开展流程 |
6.2.4 CMLEs辅助条件 |
6.2.5 CMLEs效果评价 |
6.2.6 CMLEs实施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效果 |
7.1 基于创造力的测量分析CMLEs的实践效果 |
7.1.1 学生在创造性情感倾向测量中表现 |
7.1.2 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测量中的表现 |
7.2 基于访谈数据的分析CMLEs建构的实践效果 |
7.2.1 基于访谈数据提取并分析学生参与项目的主观感受 |
7.2.2 基于访谈数据解读教师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逻辑 |
7.2.3 基于访谈数据分析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的身份与态度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1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 |
8.1.2 CMLEs的实践操作 |
8.1.3 CMLEs的实践效果 |
8.1.4 CMLEs的实践困境与应对建议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学生创造性情感倾向问卷 |
附件2:学生创造性思维测试卷A |
附件3:学生创造性思维测试卷B |
附件4:第一轮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5:第二轮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6:第一轮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7:第二轮H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8:第二轮W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9:S中两位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件10:W教师设计的挑战性任务 |
附件11:创造性情感倾向测试(前)的统计数据 |
附件12:创造性情感倾向测试(后)的统计数据 |
附件13:创造性思维测试(Test-A)的统计数据 |
附件14:创造性思维测试(Test-B)的统计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创新型社会的要求 |
(二)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
(三)研究性学习待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现状 |
(一)国外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现状 |
(二)国内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问题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 |
三、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式 |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
二、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
三、课外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 |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 |
五、课题研究中的研究性学习 |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
一、认识层面的问题 |
二、实践方式层面的问题 |
三、评价层面问题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优化 |
一、研究性学习实践者树立正确的理念 |
二、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标准 |
三、多重方式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五、建立各学科间的联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混合式教学 |
2.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2.1.3 教学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教育传播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 |
2.3.2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2.3.3 混合式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势作用 |
2.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
2.4.1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 |
2.4.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
2.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
2.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
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
3.1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选择 |
3.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3.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
3.2.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3.2.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
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
4.1 实验研究设计 |
4.1.1 实验研究基本内容 |
4.1.2 实验研究思路 |
4.2 东莞Z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4.2.1 教师访谈 |
4.2.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
4.3.1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
4.3.2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安排 |
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
4.4.1 前期分析 |
4.4.2 确定选题 |
4.4.3 活动实施 |
4.4.4 展示交流 |
4.4.5 总结反思 |
4.4.6 活动评价 |
5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
5.1 测量量表数据分析 |
5.1.1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1.2 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1.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2 师生访谈数据分析 |
5.2.1 教师访谈 |
5.2.2 学生访谈 |
5.3 过程性材料分析 |
5.3.1 学生研究成果分析 |
5.3.2 活动过程材料分析 |
5.3.3 平台数据分析 |
5.4 开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 |
5.4.1 教育局与学校层面 |
5.4.2 教师层面 |
5.4.3 学生层面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测量量表与师生访谈 |
附录2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
附录3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 |
附录4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
附录5 :部分学生研究成果展示 |
致谢 |
(9)高中语文“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解读 |
第一节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研究概念界定 |
一、学术论着 |
二、学术专题 |
三、小论文 |
第二节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定位 |
一、与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
二、与实验版课标中“文化论着研读”的比较 |
三、“学术论着专题研讨”与“科学与文化论着研习”的比较 |
四、“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定位 |
第三节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价值 |
一、读书研讨及论文写作,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二、提高师生水平,以更高能力应对高考升学 |
三、注重研究创新,为社会培养文科高端人才 |
第二章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教师教学状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及方式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及方式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对“学术论着专题研讨”施行的建议 |
一、对教师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的建议 |
二、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着专题研讨”的建议 |
第三章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实施及案例 |
第一节 选读感兴趣的学术论着 |
一、学术论着读什么 |
二、学术论着怎么读 |
第二节 研讨学术专题 |
一、专题设置:精心准备专题 |
二、专题研究:充分占有材料 |
三、专题研讨:运用逻辑思维 |
第三节 学术论文写作 |
一、“学习型写作”,要有写作勇气和信心 |
二、参照写作规范,培养学术素养 |
三、定题拟纲,写作论文 |
四、修改论文,准备答辩 |
第四节 “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案例分析 |
一、《乡土中国》教学案例 |
二、《乡土中国》教学案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师范院校推广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层面的积极推动和制度支持 |
1.1 国家提供制度支撑与政策扶持 |
1.2 学校搭建科研服务平台, 提供多方支持 |
1.2.1 建立健全研究性教学体系 |
1.2.2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体系 |
2 师范院校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
2.1 教师的角色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
2.2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
2.2.1 基于知识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
2.2.2 基于任务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
2.2.3 毕业论文写作和申报科研项目 |
3 师范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策略 |
3.1 个体独立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
3.2 小组合作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
四、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D]. 李凤麟. 西南大学, 2021
- [2]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文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海洋地理教育策略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D]. 梅雨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网站的研究与应用[D]. 蔡莹. 天津大学, 2020
- [5]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D]. 李新龙.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6]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D]. 赵凌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的现状与对策[D]. 孟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徐兰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高中语文“学术论着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D]. 王俊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师范院校推广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讨[J]. 赵启平.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标签:研究性学习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混合式学习论文; 性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