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训练谈运动成绩的再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袁兆彬[1](2020)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体育专业羽毛球专项班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及移动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羽毛球运动场地的规格设定,决定了练习者的移动是以多方向的直线移动为主要方式呈现的,想要赢得比赛或在每个回合中占据主动就需要保证移动速度上的优势,而快速启动和移动到位击球,则必须具备良好的下肢快速力量。因此,无论是专业训练还是业余活动,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快速力量是教学和训练的任务之,也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开展了大量研究,认为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和反应速度方面效果较为显着。为探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快速力量和移动速度是否有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实验研究法等,选取扬州大学2017级体育专业羽毛球专项班22名男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照组采用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干预。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的身体训练方法在研究选取的各项指标上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对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和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均能提高学生的下肢快速力量,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2)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和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均能提高学生移动速度中的短距离快速移动速度和专项移动速度,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能够反映羽毛球下肢快速力量专项需求的短距离快速往返能力、低重心移动能力及变向蹬跨能力的指标提高上有更好的效果。建议:(1)在实际训练中,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广泛运用于高校羽毛球专项班教学训练及公共体育课中,丰富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方法。(2)在运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前对中低水平的训练者进行训前评价,保证训练者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训练中要结合羽毛球专项技术的实际需求设计训练手段与负荷,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练习形式由简单到复杂。(3)在实际训练中可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有机结合。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是以传统力量训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力量训练,实际训练中应发挥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优势,并有机结合传统力量训练从而更好的发展下肢快速力量和移动速度的水平,有效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同时由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内容中的跳深及多方向跳跃等手段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实际训练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及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热情,例如跳深加纵跳练习中,可增加设置越过地面障碍亦或是触碰悬吊球。
王克[2](2020)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校男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力量训练手段,能有效的提升下肢爆发力,但是在适用对象是否需要较好的基础力量方面存在争议。其中缺少对普通大学生的实践研究,而体质测试的改革,使得大学生提高下肢爆发力具有实际的意义。目的:提高普通大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增强其体质,并验证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校男生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效果。方法:(1)采用专家访谈法和专家调查法制定普通大学生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计划;(2)采用专家调查法筛选出普通大学生下肢爆发力的评价指标;(3)采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随机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在校男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进行6周的训练实验,测试的指标是50米跑、立定跳远、20米单脚跳、立定三级跳和助跑摸高;(4)采用数理统计法,对组内前后测的差异和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1)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五项指标的前测数据上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在五项指标上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后测均值均高于前测,在50米跑和20米单脚跳指标上具有较大的效应量(ES>0.4),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和助跑摸高指标上具有中等水平的效应量(ES>0.25);(3)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在五项指标上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后测均值均高于前测,且五项指标均具有较大的效应量(ES>0.4);(4)对照组后测成绩与实验组后测成绩在50米跑、立定跳远、20米单脚跳和立定三级跳四项指标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后测均值高于对照组,在50米跑、20米单脚跳和立定三级跳三项指标上均具有中等水平的效应量(ES>0.5),在立定跳远指标上具有较大的效应量(ES>0.8);在助跑摸高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的提升幅度高于对照组。结论:(1)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与力量抗阻训练均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男生的下肢爆发力;(2)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校男生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效果优于力量抗阻训练;(3)对于高校男生而言,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其速度和弹跳力素质的提升高于力量抗阻训练。
赵伟健[3](2020)在《中外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全程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文中认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400米栏前三名运动员冯志强、尚硕、蔡俊奇与第三十一届里约奥运会男子400米栏冠军克莱蒙特、第十八届雅加达亚运会男子400米栏冠军萨姆巴之间全程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寻找我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全程技术的差距与不足,为提升我国男子400米栏整体竞技水平,改进我国男子400米栏优秀运动员全程技术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步数特征方面:步数节奏类型的不同导致我国3名优秀运动员步数的整体表现在第5至8栏、第8至10栏阶段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之间形成共性差距。2、速度特征方面:绝对速度基础差距是我国3名优秀运动员第1至3栏、第3至5栏、第5至8栏阶段速度表现均落后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的关键要素,其中,第3至5栏阶段差距最为明显。但从全程速度稳定性看,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全程速度波动幅度较大。3、过栏技术方面:我国3名优秀运动员的过栏速度和过栏技术稳定性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其中,冯志强全程过栏速度最慢;蔡俊奇全程过栏技术稳定性最差。4、步长和步频特征方面:我国3名优秀运动员步长表现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存在共性差距;步频节奏变化幅度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相比波动较大。但步长和步频的稳定性表现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相当。5、步长和步频指数特征方面:我国3名优秀运动员在第1至3栏、第3至5栏、第5至8栏阶段的相对步长和步频协调配合表现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存在共性差距。但全程跑动过程中相对步长和步频协调配合的波动幅度与国外2名优秀运动员相比较为稳定。
刘荷芳,杨文磊[4](2019)在《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田径普修学生100M短跑专项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00M短跑是体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的必修项目,并且短跑属于周期性速度力量型的项目,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速度和技术的结合要求很高,只有将三者有力的结合才能使力量效果达到一个最佳,才能有利的提高完善短跑的专项技术。而在短跑中核心力量的好坏就是评价运动员力量、技术效果的一个指标,本文以保山学院体育专业2016级田径普修班的5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短跑专项能力的指标来检验核心量对于短跑运动员的重要性。结果显示:通过12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专项力量、速度和其他身体角度指标都得到不同幅度的改善,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的提高幅度是大于对照组的,因此核心量训练可以作为短跑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
狄樱花[5](2019)在《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高校运动员主要招生来源的高考体育特长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阶段,但不少地区中学仍然在使用老套陈旧注重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动作模式的规范性,长期不合理的训练会导致运动员专项成绩提高缓慢、不稳定,甚至出现运动损伤。功能动作筛查是建立在基本运动技能上的,揭示受试者在完成动作模式过程中存在的身体功能性缺陷的评估工具,通过功能动作筛查可以对运动员的动作模式进行量化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与传统训练相结合可以促进运动员成绩更快、更稳的提升。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山西省临汾三中的28名短跑体育特长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n=14)和实验组(n=14),进行为期24周每周3次的矫正训练,用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整理,再通过对比分析矫正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数据来判断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成绩和功能动作筛查成绩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从FMS总体测试结果分析来看,高考体育特长生得分主要集中在14-16分,平均得分15.89分,说明受试者存在动作模式不标准等问题;低于14分的有2人,存在较高的损伤风险。2、从单项测试结果来看双侧动作测试中除肩部灵活性外其余动作模式普遍存在双侧不对称现象;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和躯干稳定俯卧撑是高考体育特长生在测试中易出现低分的动作模式。3、经过6个月的矫正训练后,对两组高考体育特长生再进行功能动作筛查和专项、专项素质测试,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FMS成绩提高有显着性差异;专项、专项素质成绩除30米成绩提高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成绩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功能动作筛查可以对运动员的功能动作模式进行有效评估并为科学训练提供有效的参考。4、矫正训练和传统训练相结合与单一的进行传统训练相比前者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员FMS成绩、专项素质和专项成绩的提高。
刘楠楠[6](2019)在《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200米跑全程速度变化差异性分析 ——以谢震业、博尔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短跑是人体器官在无氧代谢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其中100米和200米都是最具象征的短跑,但本质上却有较大差异。短跑的最终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选手的加速能力和维持最大速度时间的长短。200米跑才是真正意义上最高速度跑的“飞人大赛”。近几年在体育强国政策下,我国的短跑项目特别是110米跨栏、100米、200米等逐渐达到世界水平,但在国际比赛上与世界最高水平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本文研究对象是谢震业与博尔特的200米跑全程中各分段速度参数。在200米跑项目中,他们分别是中国和世界的纪录保持者。基于谢震业国际田联大阪黄金挑战赛及博尔特德国柏林世锦赛中的表现,分析两位运动选手200米跑全程的速度变化差异。本文主要运用图像解析法和其他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两位运动选手的相关数据,找出谢震业的优势及不足,为谢震业和国内200米跑项目训练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其结论如下:1.世界优秀200米跑运动选手的速度变化曲线以“单峰型”为主。我国谢震业以“双峰型”为特征,全程跑速度变化起伏较大;博尔特则以“单峰型”为特征,全程跑速度变化起伏较小。其表明博尔特的速度曲线更合理有效。2.本文基于谢震业和博尔特多次比赛的反应时统计得出,两位运动选手无显着差异。表明谢震业的起跑反应时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但稳定性仍需加强。3.加速跑阶段,谢震业起跑后短距离加速能力比博尔特强。但是,博尔特的持续加速距离更长,且减速不明显。4.最大速度阶段,谢震业加速距离较短,途中跑速度落后于博尔特,速度变化起伏较大;博尔特速度变化起伏小,且呈上升趋势。5.速度耐力阶段,谢震业后程持续积极加速,冲刺能力强;博尔特减速较晚,且减速不明显。在速度耐力阶段,谢震业冲刺跑技术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
孟蕊[7](2019)在《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跑技术作为影响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短跑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实例无不在证明短跑技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极为重要是其攀登成绩高峰的基石。本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基础上主要应用录像和视频解析法,以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及途中跑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年龄段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特点及途中跑技术特点,并以成绩为分组方式对比分析不同组别运动员短跑技术的差异性进而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得出:(1)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研究发现,该年龄段全程速度节奏特点表现“单峰式”,即:起跑后前20m的加速中加速急剧,在50m处达到了最大速度而后速度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与我国成年优秀男子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特点相同但是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应引起我国100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2)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研究发现,影响百米速度的原因与训练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无关,造成14-17岁不同水平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途中跑速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是单步时间中的支撑时间,在单步技术方面表现为二级组较三级组支撑腿下压扒地更加迅速并且在缓冲时具备更好的刚性,摆动腿折叠更加紧凑同时积极的摆动,上肢摆动更加积极。(3)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二级组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时不同时相相关参数与步速关联度的研究发现,该年龄段二级组运动员在着地时刻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着地角,其次是支撑腿踝角、髋角、膝角和摆动腿踝角等;垂直缓冲时刻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支撑腿踝角和支撑腿膝角;后蹬离地瞬间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支撑腿踝角和支撑腿膝角。
林慧君[8](2019)在《我国优秀200米跑运动员林慧君2017-2018年度冬训期训练安排研究》文中提出冬训期是运动员年度周期训练安排中的第一个阶段。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直以来把冬训期视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因此,冬训期也成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不同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运动队的冬训安排开展了研究,而针对近年来成绩快速提升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短跑项目冬训期的研究很少。为总结我国高水平短跑选手在冬训这一关键环节中的训练情况,依据现有研究条件,本研究选择现役优秀200米女子运动员林慧君2017-2018年度冬训期的训练安排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林慧君的冬训期训练安排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2017-2018年度林慧君冬训期初始阶段,教练员对林慧君竞技能力进行了诊断,认为在体能方面,速度耐力是其优势,而起动爆发还有待提高;技术方面的不足是限制运动成绩再提高的致因,改进起跑加速技术是实现突破的关键途径。提出了保持与巩固体能水平并进一步完善运动技术的训练目标,最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2)2017-2018年度林慧君冬训期训练划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基础准备阶段、专项转化阶段、专项提升阶段。总体看来,整个训练过程基本遵循了稳定训练量而逐渐提高训练强度的负荷控制理念。(3)2017-2018年度林慧君冬训期,教练员主要以基本训练周作为林慧君周训练安排的类型。周训练安排,林慧君的训练内容变化不大,而训练手段与要求则在各阶段间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本年度林慧君冬训期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成功经验。(4)2017-2018年度林慧君冬训期训练内容安排:运动速度方面,以一般力量的练习为基础,通过多种跳跃练习,实现向专项技术效果转化的目的;技术方面,避免支撑腿过于蹬伸,并且通过加快摆动腿前摆与下压的速度,来提高跑动频率,进而提升技术的经济性;通过关节动态灵活性练习、协调性练习、有氧辅助性练习等,全面发展运动能力,避免出现运动能力的短板。
潘欣玥[9](2021)在《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潘欣玥2019-2020年度周期训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
姜雪婷[10](2017)在《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对现代百米技战术的研究》文中指出耦合振荡子理论的创始者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提出任何显示周期性行为的系统都是一个振荡子,且提出在具有耗散结构的振荡体系中,当各个振荡子处于同步耦合的状态时,其能量的释放过程会被增强。“跑”是一项典型的周期性运动,也是一种振荡性运动;当百米运动员进行同场竞技的过程中,运动员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继而出现耦合,当耦合有目的、有组织的出现时,能节约能量上的消耗,提高有效的行为输出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表明导致百米竞技差距的原因是中外运动员如何运用技、战术的问题,即:如何储备高速消耗的体能,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高速消耗的体能。(1)并且查找到:刘易斯在1991年田径世锦赛中运用了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的原理作为技战术,利用耦合的作用,在绝对失利的情况下,反超对手获得冠军。所以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的了解、研究。以博尔特、加特林两位百米运动员在2008-2015年奥运会和世锦赛上的百米分段步频和速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位运动员是否运用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作为技战术,以达到储备高速消耗的体能并合理利用高速消耗的体能。得出以下结论:(1)发现博尔特、加特林确实都运用了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作为技战术,运用耦合振荡同步理论节约、储备体能,提高体能的有效输出率,在最后阶段奋力一博,获得最后胜利。(2)从百米阶段环节上的分段步频分析,在起跑及加速跑阶段,博尔特和加特林都处于劣势状态,并没有奋力追赶,却选择保持或者降低自身的跑速,与全场平均步频靠拢;途中跑阶段,两位运动员控制自身步频与全场运动员的平均步频成相等或近等差关系,即与全场的运动员的步频发生耦合同步;最后冲刺阶段,发现他们的步频相比其他运动员的步频下降缓慢甚至有超过途中跑阶段的步频。(3)从整体上的分段步频分析,两位运动员的每段步频之间的起伏小,差值小,与全场运动员的步频之间,起伏值也小,并与全场分段步频的平均值成等差关系,和同场平均步频发生耦合。(4)从分段速度上分析,两位运动通过途中跑阶段的耦合作用,储备能量,在最后冲刺阶段保持相对较高的速度状态,甚至高于途中跑阶段的速度。(5)博尔特与加特林的耦合技战术相互比较,发现博尔特和加特林虽都运用了耦合同步的战术,但在运用的技术上存在差异,并且直接影响比赛成绩。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百米竞技运动以及其他具有周期性特性的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二、通过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训练谈运动成绩的再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训练谈运动成绩的再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体育专业羽毛球专项班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及移动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
2.1.2 传统下肢力量训练 |
2.1.3 快速力量 |
2.1.4 移动速度、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 |
2.2 关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起源 |
2.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生理机制 |
2.2.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快速力量的研究 |
2.2.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速度、灵敏的研究 |
2.2.5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羽毛球运动中教学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6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计划设计的研究 |
2.3 有关羽毛球快速力量和移动速度的研究现状 |
2.3.1 快速力量的研究现状 |
2.3.2 快速力量对移动速度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前同质性检验结果 |
4.2 下肢快速力量测试结果 |
4.2.1 立定跳远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2.2 纵跳摸高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3 短距离快速移动速度测试结果 |
4.3.1 30m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3.2 10m×4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4 专项移动速度测试结果 |
4.4.1 左右移动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4.2 前后移动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4.3 10次低重心四角跑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4.4 5次边线间摸边跑指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5.1 对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 |
5.2 对短距离快速移动速度的影响 |
5.3 对专项移动速度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第7章 研究不足 |
7.1 被试数量不足 |
7.2 训练时间限制 |
7.3 课外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校男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实践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下肢爆发力 |
2.1.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
2.1.3 高校男生 |
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起源及定义 |
2.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原理 |
2.2.3 影响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效果的因素 |
2.2.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手段与内容 |
2.2.5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训练计划制定 |
2.3 下肢爆发力训练的研究现状 |
2.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下肢爆发力训练效果的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的创新点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时间、地点和器材 |
3.3.2 实验对象及分组 |
3.3.3 测试指标的确定及测试方法 |
3.3.4 实验计划的制定 |
3.3.5 实验外部因素控制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组学生下肢爆发力指标的比较分析 |
4.2 对照组实验前后下肢爆发力指标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下肢爆发力指标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4.4 实验后两组学生下肢爆发力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50米跑成绩的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的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20米单脚跳成绩的对比分析 |
4.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三级跳成绩的对比分析 |
4.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成绩的对比分析 |
4.4.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学生的建议 |
5.2.2 体育教学中的建议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与承诺书》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专家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专家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测试成绩的统计》 |
致谢 |
(3)中外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全程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有关400米栏项目步数特征的研究 |
1.3.3 国内外有关400米栏项目速度特征的研究 |
1.3.4 国内外有关400米栏项目步长、步频的研究 |
1.3.5 国内外有关400米栏项目特征、训练及技术评估的研究 |
1.3.6 综述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解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对比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外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全程步数特征对比分析 |
3.1.1 起跑至第1栏步数对比分析 |
3.1.2 栏间跑步数对比分析 |
3.1.3 第10栏至终点步数对比分析 |
3.1.4 前后5栏步数差值对比分析 |
3.2 中外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全程速度特征对比分析 |
3.2.1 起跑至第1栏速度对比分析 |
3.2.2 栏间跑速度对比分析 |
3.2.3 第10栏至终点速度对比分析 |
3.2.4 前后5栏速度差值对比分析 |
3.2.5 过栏速度对比分析 |
3.3 中外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全程步长、步频特征对比分析 |
3.3.1 步长重要参数对比分析 |
3.3.2 步频重要参数对比分析 |
3.4 中外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全程步长、步频指数特征对比分析 |
3.4.1 步长、步频指数全程特点分析 |
3.4.2 起跑至第1栏步长、步频指数对比分析 |
3.4.3 栏间跑步长、步频指数对比分析 |
3.4.4 第10栏至终点步长、步频指数对比分析 |
3.4.5 前后5栏步长、步频指数差值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运动成绩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田径普修学生100M短跑专项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访谈法。 |
(3)数理统计法。 |
(4)图像分析法。 |
(5)实验法。 |
(1)实验的时间地点及器材 |
(2)实验训练方案 |
2、结果与分析 |
2.1、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力量素质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2.2、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速度素质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2.3、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关节角度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3、结论与建议 |
3.1、结论 |
3.2、建议 |
(5)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功能动作筛查(FMS)的重要性 |
1.1.2 高考体育特长生现有训练手段的局限性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功能动作筛查概念 |
2.1.2 高考体育特长生概念 |
2.1.3 矫正训练(corrective exercise)概念 |
2.1.4 动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概念 |
2.2 国内功能动作筛查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功能动作筛查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功能动作筛查应用现状 |
2.3 国外功能动作筛查相关研究成果 |
2.3.1 FMS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
2.3.2 FMS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
2.3.3 影响FMS测试的因素研究 |
2.3.4 矫正训练(corrective exercise)和动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的研究成果 |
2.3.5 关于FMS的其他研究成果 |
2.4 高考体育测试项目特征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对象及时间 |
4.4 实验地点及器材 |
4.5 实验变量控制 |
4.6 实验测试内容 |
4.7 实验步骤 |
5 结果与分析 |
5.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情况分析 |
5.1.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5.1.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专项素质成绩统计分析 |
5.2 高考体育特长生功能动作筛查结果与分析 |
5.2.1 高考体育特长生功能动作筛查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
5.2.2 高考体育特长生功能动作筛查易出现的低分动作 |
5.3 功能动作筛查结果的矫正训练 |
5.3.1 高考体育特长生矫正训练计划制定依据 |
5.3.2 高考体育特长生矫正训练方案 |
5.4 实验后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成绩分析 |
5.4.1 实验后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成绩分析 |
5.4.2 实验后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素质成绩和专项成绩分析 |
5.5 矫正训练对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成绩影响分析 |
5.5.1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得分结果对比 |
5.5.2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总成绩分析 |
5.5.3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各项成绩分析 |
5.5.4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考体育特长生专项素质成绩和专项成绩分析 |
5.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成绩分析 |
5.6.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成绩分析 |
5.6.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素质成绩和专项成绩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200米跑全程速度变化差异性分析 ——以谢震业、博尔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200米项目相关研究 |
(二)短跑项群翼项之间的相关性 |
(三)谢震业200米跑相关研究 |
(四)博尔特200米跑相关研究 |
(五)200米全程速度相关研究 |
1.200 米跑全程速度变化相关研究 |
2.历史上200米优秀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相关研究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图像解析法 |
3.数理统计法 |
4.对比分析法 |
5.逻辑分析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谢震业与博尔特历年成绩变化特征 |
1.谢震业与博尔特成绩比较与分析 |
2.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高峰期 |
3.运动员竞技能力与竞技年龄的分析 |
(二)谢震业与博尔特200米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
1.世界优秀男子200 米运动员全程速度曲线模型分析 |
2.谢震业与博尔特全程速度曲线模型差异性分析 |
(三)谢震业与博尔特200米全程分段速度变化特征 |
1.确立200 米全程的分段速度 |
2.起跑反应时差异性分析 |
3.加速跑阶段速度变化特征差异性分析 |
4.最大速度阶段速度变化特征差异性分析 |
5.速度耐力阶段速度变化特征差异性分析 |
(四)谢震业与博尔特速度变化关键影响因素差异性特征 |
1.技术因素 |
2.战术因素 |
3.力量因素 |
4.能源物质因素 |
5.身体形态因素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特点研究 |
4.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4.2.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步长、步频特点的研究. |
4.2.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时间特征的研究 |
4.3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下肢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4.3.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着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
4.3.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不同时相髋、膝、踝角度的运动学分析 |
4.3.3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后蹬离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
4.3.4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摆动腿不同时相角度变化特点的运动学分析 |
4.3.5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摆动腿速度的运动学分析 |
4.4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上肢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4.5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二级组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不同时刻相关参数与步速关联度的研究 |
4.5.1 途中跑前着地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
4.5.2 途中跑垂直缓冲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
4.5.3 途中跑后蹬离地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我国优秀200米跑运动员林慧君2017-2018年度冬训期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关于冬训期训练理论的研究 |
2.2 关于短跑训练的研究 |
2.2.1 关于短跑训练身体素质方面的研究 |
2.2.2 关于短跑训练技术方面的研究 |
2.2.3 关于短跑训练周期方面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本研究的重点 |
3.2.2 本研究的难点 |
3.2.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林慧君冬训初始状态与训练目标分析 |
4.1.1 林慧君的初始竞技状态诊断 |
4.1.2 林慧君冬训目标分析 |
4.1.3 小结 |
4.2 林慧君冬训期总体安排 |
4.2.1 林慧君基本情况分析 |
4.2.2 冬训期总体任务与阶段划分 |
4.2.3 冬训期训练内容与训练手段 |
4.2.4 冬训期的周训练与课训练 |
4.3 林慧君冬训期各阶段具体训练安排 |
4.3.1 第一阶段训练安排 |
4.3.2 第二阶段训练安排 |
4.3.3 第三阶段训练安排 |
4.3.4 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专家 |
附录C 林慧君冬训期训练中部分实景图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对现代百米技战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实践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关系 |
2.1.1“耦合”内涵 |
2.1.2 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的概念及现象 |
2.1.3 现代百米技、战术的概念及关系 |
2.1.4 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与现代百米技战术的关系 |
2.2 关于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的研究 |
2.2.1 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在国内的相关研究 |
2.2.2 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现代百米技战术的研究 |
2.3.1 现代百米技术在国内的相关研究 |
2.3.2 现代百米战术在国内的相关研究 |
2.3.3 现代百米技、战术在国外的相关研究 |
2.4 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在百米技战术中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选择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对象选择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信息技术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08 年奥运会百米分段数据分析 |
4.2 2009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百米分段数据分析 |
4.3 2012 年奥运会百米分段数据分析 |
4.4 2013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百米分段数据分析 |
4.5 2015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百米分段数据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通过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训练谈运动成绩的再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体育专业羽毛球专项班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及移动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袁兆彬. 扬州大学, 2020(02)
- [2]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校男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克.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外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全程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D]. 赵伟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田径普修学生100M短跑专项能力的实验研究[J]. 刘荷芳,杨文磊.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24)
- [5]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影响的实验研究[D]. 狄樱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200米跑全程速度变化差异性分析 ——以谢震业、博尔特为例[D]. 刘楠楠.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D]. 孟蕊.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8]我国优秀200米跑运动员林慧君2017-2018年度冬训期训练安排研究[D]. 林慧君.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9]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潘欣玥2019-2020年度周期训练特征研究[D]. 潘欣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10]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对现代百米技战术的研究[D]. 姜雪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