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药复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一冰[1](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机制及主要通路,通过动物实验予以验证。材料与方法: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0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纳入病例67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剂,对照组予形状、气味、外观与治疗组颗粒剂相同的补阳还五汤模拟颗粒剂,两组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氧疗、抗感染治疗、利尿剂、抗凝等治疗,疗程4周,第12周随访。设置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作为筛选指标,肺功能、超声心动图、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评分、慢阻肺CA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Borg量表、BODE指数评分、血气分析、NT-pro 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有效性观测指标,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对本研究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通过TCMSP或BATMAN-TCM数据库获得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慢阻肺和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提取交叉靶点作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主要的通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四组采用脂多糖、烟熏及低氧的方式造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边造模边给药的方式进行实验。中药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灌胃;西药组予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中西医结合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三组均配置成2ml的药物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造模、灌胃4w后,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 PAP)、右心肥厚指数(RV/LV+S)、HE染色并观察肺血管管壁厚度/血管直径百分比(WT%)和血管壁面积/总血管面积百分比(WA%),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制备组织标本后通过TUNEL法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取出大鼠肺动脉,进行PASMCs的分离及培养,α-SMA抗体免疫荧光法对PASMCs进行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及影响细胞增殖的m TOR、p27kip1和PCNA以及影响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Bax、Cyt c、Caspase-3、caspase-9。结果: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项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RVFAC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余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20%),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6例(20%),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时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喘息、气短、咯痰、疲乏无力、胸闷或痛,痛有定处及面色暗淡等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rg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D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Pa O2、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 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安全性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进行监测,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右室大表现,个别指标呈现异常而无临床意义,未见明显异常。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共获得96个有效化合物,对应的作用靶点共1140个,根据预设条件获得203个疾病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具有显着意义的BP1416个、CC26个和MF68个。KEGG通路分析得到104个具有显着意义的通路。quercetin槲皮素、luteolin木犀草素、beta-caroteneβ胡萝卜素、kaempferol山奈酚和baicalein黄芩素等为主要成分,ALB、IL6、VEGFA、Akt1、IL1B等为主要靶点,AGE-RAGE、Relaxin、PI3K-Akt等为主要通路,分析后得出PI3K-Akt通路在本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3.1.1气管注射LPS、烟熏联合低氧持续4w后模型组大鼠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与正常组对比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成功造出COPD-PH的动物模型。3.1.2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COPD-PH大鼠的一般生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3肺小动脉TUNEL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减少,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相关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化裁方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3.2.1免疫荧光法鉴定PASMCs结果细胞均呈α-SMA阳性绿色荧光,可见明显肌丝,呈与细胞平行的丝状梭形排列,大鼠肺动脉成功提取出PASMCs。3.2.2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4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m TOR、PCNA、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上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p-m TOR、PCNA、p27kip1的表达与中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6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表达显着上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模型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下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与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COPD-PH患者喘促、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低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导致的肺血管收缩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原位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临床安全性高。2.补阳还五汤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有效成分,可以作用于ALB、IL6、VEGFA等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PI3K-Akt、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达到治疗COPD-PH的作用。3.补阳还五汤能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抑制PASMCs增殖,促进PASMCs凋亡,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COPD-PH肺动脉压力的作用。
李杨[2](2021)在《COPD中医证候演变分析及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为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的证候变化(主要症状、病位、证型);二是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效果。目的:(1)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急性期到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病位和证型)的演变规律,分析其临床特点,为慢阻肺的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思路。(2)观察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的效果,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推动中医特色管理手段参与慢阻肺稳定期的管理,科学防治慢阻肺。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慢阻肺急性期住院患者的基线期数据,据随机分组法分为中医管理组(以下简称中医组)和对照组;观察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从急性期到稳定期的证候演变(主要症状、主要病位、证型);出院后多时间节点多方式进行回访,观察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管理的效果。结果:1)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中医证候演变:(1)主要症状:(1)咳嗽:急性期到稳定期咳嗽程度明显减轻,两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咳痰: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咳痰情况明显改善,两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3)痰色: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痰色由黄转白,两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4)喘息: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喘息严重程度明显减轻,两期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5)短气: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短气严重程度明显改善,两期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主要病位: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随病程的增加,由单一向复合转变。急性期病位分布:肺(73%)>肺+肾>肺+脾>肺+脾+肾;稳定期病位分布:肺+肾>肺>肺+脾=肺+脾+肾,两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3)证型:慢阻肺急性期证型分布:痰热壅肺证>外寒内饮证>风寒袭肺证>痰浊阻肺>痰蒙神窍证;稳定期: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急性期到稳定期的具体证型转变: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各证型演变分布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17>0.05)。(4)不同肺功能分级主要病位、证型变化:(1)主要病位变化:各级肺功能分级急性期主要病位分布以肺为主,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6>0.05);稳定期轻、中度和重度、极重度肺功能分级主要病位:肺(68.20%)和肺+肾(60.80%)为主,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不同肺功能分级急性期的证型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9>0.05);稳定期证型轻、中度和重、极重度肺功能分级主要为:肺脾气虚证(68.20%)和肺肾气虚证为主(71.60%),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1)CAT评分:两组CAT评分中医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2)m MRC分级:两组m MRC分级中医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3)其他指标比较:过去1年内急性加次数中医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圣乔治评分、肺功能情况(FEV1/预计值、FEV1/FVC),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各指标差值(M12-稳定期):CAT评分、m MRC分级、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中医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圣乔治评分、肺功能情况(FEV1、FEV1/FVC)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证候演变: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主要病位由单一趋向复合;证型急性期以痰热壅肺为主,稳定期以肺肾气虚为主;不同肺功能分级的急性期主要病位和证型无明显差异,但在稳定期的主要病位和证型上则具有明显差异。(2)慢阻肺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中医规范化管理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等诸多方面有正向调节作用。
聂晓晶[3](2020)在《清热化痰活血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痰活血方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型)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CAT评分、肺功能、血气分析及炎症指标的影响,评价清热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热壅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为治疗本病提供理论支持和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型)患者80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氧疗、控制感染、扩张气道、解痉平喘、化痰止咳等)西医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口服清热化痰活血方,两组均进行健康宣教、戒烟等,共治疗10天。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咯痰、喘息、胸闷、大便干结、哮鸣音)、CAT评分、肺功能(FEV1/FVC、FEV1%pred)、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炎症指标(WBC、CRP、ESR)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试验结束后,将数据录入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中医证候方面: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8%,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组内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组内胸闷、大便干结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大便干结(P<0.05)有统计学意义,哮鸣音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CAT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A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CAT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肺功能指标: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中FEV1/FVC和FEV1%pred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的FEV1%pred比较,治疗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的FEV1/FV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血气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aO2和PaCO2较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的PaO2和PaCO2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5.炎症指标: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炎性指标WBC、CRP和ESR较前均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的WBC、CRP和ESR比较,治疗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痰活血方可以明显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型)患者咳嗽、咯痰、喘息、胸闷、大便干结、哮鸣音等相关症状及体征,缩短急性加重时间,提高临床诊疗有效率。降低炎症水平,减少全身炎性反应,及时有效控制感染,说明清热化痰活血方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在提高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血氧和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优势突出,清热化痰活血方治疗本病痰热壅肺证疗效确切,未出现不良反应。
杨辉[4](2020)在《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经过观察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评价加味补肺汤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方面的临床疗效,探究该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严格按照研究设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思力华)每日一吸(18ug/吸)),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味补肺汤(即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加味补肺汤),两组的疗程都为8周。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及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FEV1/FVC%、FEV1%Pred)、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评分(m 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问卷(CAT)、六分钟步行实验(6MWT)等的变化,最后将研究收集的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数据分析: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各自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病程、吸烟史、肺功能(FEV1/FVC%、FEV1%Pred)、中医症候评分、m MRC评分、CAT积分、6MWT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则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FVC%、FEV1%Pred)对比:治疗后两组各自的FEV1/FVC%、FEV1%Pred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及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EV1/FVC%、FEV1%Pred与治疗后的差值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两组m MRC评分及CAT评分对比:两组m MRC评分及CAT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各自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 MRC评分及CAT评分疗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两组6MWT距离对比:两组6MWT距离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6MWT距离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肺汤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患者与单纯西药组相比,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临床疗效更佳。
林芳超[5](2020)在《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CC16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C16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证62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按照慢阻肺全球倡议(2019)中AECOPD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颗粒剂加减温胆汤口服。疗程为10天,观察两组临床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及血清CC16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在一般资料方面(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在中医症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血清CC16、CAT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疗效: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90.00%)优于对照组(80.64%)。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项症状积分: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在咳嗽、咯痰、痰质粘、喘息、口渴、便秘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在发热、胸痛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在咳嗽、喘息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咯痰量、口渴、便秘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质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CC16:两组血清CC16各自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CC16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CAT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CAT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减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加减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咳嗽、痰量多、痰质粘、喘息、口渴、便秘等临床症状,且在痰量多、口渴、便秘方面效果更明显,在治疗痰质粘方面,效果更显着。3.加减温胆汤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方面,可能具有抗气道炎症反应的药理作用,从而通过提高血清CC16的水平,发挥气道保护作用,且联合西药比单用西药效果更显着。4.加减温胆汤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联合西药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
沈坤炜[6](2020)在《温肺化痰通络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发病特点、中西医治疗现状,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应用温肺化痰通络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通过比对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评级及相关辅助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该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分析温肺化痰通络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肺病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采用对应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改变情况、呼吸困难程度评级、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改变,记录两组用药不良反应。用Microsoft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记录观察结果。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治疗前肺功能分级,治疗前患者的症状积分、体征、辅助检查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效控制病情,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经检验,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评分级、血氧饱和度、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较前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评级、血氧饱和度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白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改善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痰瘀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但观察组痰瘀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氧饱和度、呼吸困难评级的改善更明显,临床痊愈率更高。2、在临床观察记录中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事件,无不良反应报道,表明温肺化痰通络汤在临床中具有安全性,对该类型患者适用。
陈星[7](2020)在《基于网络管理的中西医诊治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规范诊治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网络管理结合辨证中成药治疗,观察对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感冒次数、临床表现、运动耐力、肺通气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探讨新的治疗管理模式与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方法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西药组进行规范化西医治疗,中西药组在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应用中成药治疗,中西药+网络管理组(以下简称“网络组”)则在中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微信平台为主的管理。三组治疗时间各为6个月。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的急性加重次数、感冒次数、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分级、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通气功能及治疗期间诊治依从性情况。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结果:①急性加重次数:与治疗前比较,三组均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较西药组减少(P<0.05),网络组较西药组明显减少(P<0.01),网络组较中西药组减少(P<0.05)。②感冒次数:与治疗前比较,三组均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网络组较西药组均明显减少(P<0.01),网络组较中西药组减少(P<0.05)。③C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降低(P<0.05),中西药组、网络组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网络组较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1),中西药组与网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mMRC分级: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药组、网络组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网络组较西药组均降低(P<0.05),中西药组与网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6MWD: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药组、网络组均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网络组较西药组均增加(P<0.05),中西药组与网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肺通气功能: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明显下降(P<0.0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药组均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组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较西药组均有所升高(P<0.05),网络组FEV1%pred较西药组明显升高(P<0.01),FEV1/FVC%较西药组有所升高(P<0.05),中西药组与网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依从性:三组患者治疗期间规范用药百分数均值均大于0.9,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现代医学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辨证中成药治疗,具有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和感冒次数、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延缓肺通气功能下降的作用。②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网络管理手段,具有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肺通气功能的作用。③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西医结合网络综合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李蔷薇[8](2020)在《通下降气法对于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气道炎症、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宣白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评价通下降气法对AECOPD患者气道炎症、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宣白承气汤加减,疗程为4周。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后炎症指标以及肺功能、CAT评分、NHP量表等相关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肺功能、NHP量表积分、CAT评分、CRP、WBC、NE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除发热症状外,治疗组各项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总体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肺功能,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炎症主要指标(CRP、WBC、NEU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炎症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两组NHP积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治疗后除疼痛积分外,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宣白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AECOPD患者的肺功能、CAT评分、NHP积分、降低炎症指标(CRP、WBC、NEUT%),提高总体有效率,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段笑娇[9](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排名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对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疗效已被众多学者通过循证医学理念,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证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且缺乏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来证明中药注射剂间疗效的优劣,这就使得临床医务人员无法快速甄选出疗效更好、更适合的优势中药注射剂品种。鉴于此,探索新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证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干预措施成为最佳方案的概率,从而得到各干预措施的疗效排序。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小儿支原体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疱疹性咽峡炎为切入点,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网状Meta分析方法。根据国际公认的PICOS原则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来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分析的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用Stata软件调用WinBUGS结果得出曲线下面积概率值,并绘制网状关系图、比较-校正漏斗图、不一致性检验图、聚类分析图,以预测干预措施的优劣排序,甄别最优干预措施。研究结果(1)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结果纳入了 155个RCTs,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川芎嗪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丹红注射剂、黄芪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以及9个不同的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都比仅用西医常规疗法效果好,且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比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效果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方面,与仅用西医常规相比,参麦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FVC,此外,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较喜炎平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FEV1%;对于血气分析指标来说,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降低患者PaCO2的效果更明显,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提高患者Pa02的能力更好。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在FEV1/FVC、酸碱度、白细胞总数方面疗效最好;参麦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分别是FEV1%、Pa02、PaC02、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考虑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FEV1%、临床总有效率和C反应蛋白,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更好:针对临床总有效率和Pa02,细辛脑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更好。(2)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7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以及8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除细辛脑注射剂之外的4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均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较仅用阿奇霉素,可以减少患者X线体征恢复时间;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TNF-α、IL-6水平;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喜炎平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其余四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减少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痰热清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成为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减短退热时间、改善TNF-α、IL-6水平方面效果最好;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为减少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X线体征恢复时间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退热时间、住院时间、TNF-α水平综合分析时,疗效较为明显。(3)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8个RCTs,涉及6种中药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7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结局指标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优于仅用西医常规。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此外,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也是最好的;而在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炎琥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为最优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其余结局指标综合分析,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均为最优干预措施。(4)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2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3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和炎琥宁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并且在临床总有效率中,双黄连注射剂和痰热清注射剂的疗效较利巴韦林好。从曲线下面积排序结果可知,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均排第一,且所有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在聚类分析中,不论临床总有效率与退热时间还是疱疹消失时间综合分析,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均最好。研究结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在西医常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中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丹红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值得关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痰热清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相对突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相对较好;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时,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优于其他干预措施。但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结局指标方面疗效各有侧重,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需求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武素[10](2019)在《桃仁陈皮饮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桃仁陈皮饮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桃仁陈皮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痰瘀阻肺证型AECOPD提供新的有效的方剂。方法:纳入72例痰瘀阻肺证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对照组各36例,在研究过程中,两组分别因故剔除患者2例。最终有效病例68例,两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最佳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桃仁陈皮饮治疗。评价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呼吸困难指数、肺功能、血气分析、炎性指标等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化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基于评分改善情况,治疗组效佳(P<0.05)。(2)两种治疗均可改善肺功能,治疗组在改善FVC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均可提高PaO2、SaO2,降低PaCO2。组间对比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4)治疗后两组CRP、IL-6有显着差异(P<0.05),联合中药组可更好抑制炎症反应。(5)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可更好改善呼吸困难症状。(6)治疗过程中未见中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无安全性指标异常变化,桃仁陈皮饮安全性良好。结论:桃仁陈皮饮联合最佳对症支持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患者,能明显改善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抑制炎症,改善肺通气功能,有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AECOPD治疗的过程中安全性可,中医药具有安全有效等优势,且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可提高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桃仁陈皮饮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安全有效。
二、中西药复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复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COPD中医证候演变分析及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到稳定期证候演变分析 |
1.目的 |
2.资料 |
3.方法 |
4.结果 |
5.小结 |
临床研究二 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 |
1.目的 |
2.资料 |
3.方法 |
4.结果 |
5.小结 |
讨论 |
第一部分 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中医证候演变 |
1.一般人口资料学讨论 |
2.管理过程病例脱落讨论 |
3.中医证候演变结果讨论 |
第二部分 慢阻肺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 |
1.课题管理模式的选择 |
2.本课题管理模式的选择 |
3.本课题管理模式得以完成的条件分析 |
4.管理结果讨论 |
5.本临床研究观察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慢阻肺西医研究进展 |
1.慢阻肺流行病研究 |
2.危险因素 |
3.治疗 |
4.常见合并症及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阻肺中医证候研究及稳定期管理研究进展 |
1.中医对慢阻肺的认识 |
2.慢阻肺稳定期管理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清热化痰活血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测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质量控制方法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指标 |
3.3 安全指标 |
4.讨论 |
4.1 AECOPD的西医认识和治疗现状 |
4.2 痰热壅肺证是AECOPD的主要中医证型 |
4.3 AECOPD痰热壅肺型的中医认识 |
4.4 清热化痰活血方的立方依据 |
4.5 清热化痰活血方对AECOPD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分析 |
4.6 清热化痰活血方对AECOPD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及炎症指标疗效分析 |
5.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COPD的认识 |
1.1 COPD的中医病名 |
1.2 COPD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COPD的证型研究 |
1.4 COPD的中医治疗研究 |
2 西医对COPD的认识 |
2.1 COPD的流行病学特征 |
2.2 COPD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
2.3 COPD的发病机制 |
2.3.1 炎症机制 |
2.3.2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机制 |
2.3.3 氧化应激机制 |
2.3.4 肌肉功能障碍 |
2.3.5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
2.3.6 肺内微生物 |
2.3.7 免疫机制 |
2.4 COPD的西医治疗 |
2.4.1 COPD稳定期的治疗 |
2.4.2 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
3 络病理论在COPD的运用 |
3.1 络病理论的基本内容 |
3.1.1 络病理论的历史演变 |
3.1.2 络病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
3.1.3 络病的病因病机 |
3.2 络病理论与COPD的相关性 |
3.2.1 发病特点类似 |
3.2.2 结构功能上的相关性 |
3.3 基于络病理论论治COPD |
3.3.1 气虚络瘀是COPD的基本病机 |
3.3.2 益气活血通络是COPD的基本治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的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疗效指标对比 |
3.4 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标对比 |
3.5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肺肾气虚夹瘀证是COPD稳定期的主要证型之一 |
2 肺肾相关及气血同源在维持呼吸功能中的重要性 |
3 方剂分析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药来源 |
3.3 配伍意义 |
3.4 药理分析 |
结语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COPD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呼吸困难分级量表(mMRC) |
附录2 :慢阻肺评估问卷(CAT)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CC1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观察项目 |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法 |
2.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数据可比性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中医证候疗效 |
2.2 CAT评分 |
2.3 血清CC16 含量 |
3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研究 |
1.1 发病机制及炎性标记物 |
1.2 CC16 的研究概况及在AECOPD中的意义 |
1.3 西医主要治疗 |
2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名 |
2.2 中医对AECOPD病因病机的研究 |
2.3 中医对AECOPD证型的研究 |
2.4 AECOPD的中医治疗 |
3 加减温胆汤的理论基础 |
3.1 传统医学理论基础及组方意义 |
3.2 现代药理研究基础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治疗前一般资料信息可比性分析 |
4.2 中医症候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 |
4.3 单项症状积分分析 |
4.4 血清CC16 分析 |
4.5 CAT评分分析 |
4.6 小结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温肺化痰通络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研究 |
一、定义 |
二、危险因素 |
三、发病机制 |
四、病理特点 |
五、病原学调查 |
六、诊断与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慢阻肺的研究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论治 |
四、其他治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样本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用药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数据整理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中医证候积分 |
三、血氧饱和度比较 |
四、二氧化碳分压比较 |
五、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级比较 |
六、炎症指标对比 |
七、临床疗效比较 |
八、安全性评估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立方立法依据 |
一、温肺化痰通络汤立法依据 |
二、选方依据 |
三、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四、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候积分 |
二、血氧饱和度 |
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
四、呼吸困难评级 |
五、炎症指标 |
六、临床疗效 |
七、总结 |
第三节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基于网络管理的中西医诊治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临床表现及评估指标 |
1.3 稳定期治疗 |
2.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2.1 病名及病机 |
2.2 稳定期辨证分型 |
2.3 稳定期治疗 |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模式 |
3.1 国外基于网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现状 |
3.2 我国基于网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现状 |
3.3 中医防治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搜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与管理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急性加重次数 |
4.3 感冒次数 |
4.4 CAT评分 |
4.5 mMRC分级 |
4.6 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 |
4.7 肺通气功能 |
4.8 患者依从性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对评估疾病风险及预后指标的影响 |
1.2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1.3 对运动耐力的影响 |
1.4 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
1.5 患者依从性分析 |
2. 中西医治疗联合网络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作用分析与前景 |
2.1 现代医学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作用 |
2.2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防治作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
2.3 基于微信平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网络管理应用前景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通下降气法对于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气道炎症、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中医证候学疗效的积分评定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疗效性指标比较 |
3.3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评价 |
4、分析与讨论 |
4.1 通下降气法治疗AECOPD的理论研究 |
4.2 宣白承气汤组成药物的药理分析 |
4.3 AECOPD与生活质量、NHP、CAT的分析 |
4.4 AECOPD与气道炎症的分析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研究进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相关中药注射剂概述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一、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桃仁陈皮饮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1.2.7 中止标准及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项目与指标 |
2.3.1 观测指标 |
2.3.2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1 两组年龄比较 |
3.2.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3.2.3 两组肺功能分级分布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结果比较 |
3.3.1 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炎性指标的比较 |
3.3.4 两组治疗前呼吸困难症状的比较 |
3.3.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化评分的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较 |
3.4.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
3.4.2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3 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
3.4.4 治疗后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
3.4.5 治疗前后两组炎性指标比较 |
3.4.6 两组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的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4.2 传统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认识 |
4.3 导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认识 |
4.4 桃仁陈皮饮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1 桃仁陈皮饮组成 |
4.4.2 配伍原则及药理研究 |
4.5 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1.结论 |
2.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临床观察表 |
附表A1: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表A2:桃仁陈皮饮临床观察表 |
附表A3: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 |
附录B: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中西药复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D]. 秦一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COPD中医证候演变分析及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D]. 李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清热化痰活血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聂晓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杨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CC16的影响[D]. 林芳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温肺化痰通络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D]. 沈坤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基于网络管理的中西医诊治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作用研究[D]. 陈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通下降气法对于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气道炎症、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机制研究[D]. 李蔷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段笑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桃仁陈皮饮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武素.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