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于SDH的TU交叉连接最新技术——RC7830(论文文献综述)
邓锡[1](2019)在《县级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对现代化电力系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前各种宽带业务对网络容量的不断攀升,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凭借其同步复用技术和标准化接口等优势能够进一步挖掘光纤的频带资源,成为当前电力通信网络优化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给出了SDH的相关理论及技术特点。根据通信传输网络建设的指导原则,针对县级当前的电力通信传输网的现状和未来需求,提出了县级SDH组网的优化方案,阐述了县级SDH的传输网络的三层网络的构建方式,说明了基本业务的配置、以太单板的配置过程;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实施过程。本文的工作对电力通信网的理论实际应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张运峤[2](2019)在《基于SDH的民航系统业务的组网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民航通信网络是介于飞行组和地面管控中间的重要途径,伴随航线的增长和运输量的提升,通信网络变得更为复杂,网络设施数目、类型明显增长,必须组建具备一定的拓展性能,可与多个系统兼容的传输设施,给民航飞行调控带来尽可能多的保障。随着民航航班量的增加通信导航监视系统也随着航班量的增长而增多,新型甚高频系统,场监与一、二此雷达系统,新型转报系统,新型导航系统的加入也使得传统接入网接入半径小、工作带宽窄、传输信号单一、投资大、维护困难等缺点越发的明显,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民航系统中对业务传输的要求。所以,民航传输业务网需要一种集语音、数据、图像传输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业务接入网方式。因此本文针对民航空管系统业务信号传输的实际需求展开具体研究。本文首先根据目前国内民航空管主用信号进行分析,分别列举了甚高频、雷达、转报、管制电话信号的特点,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适用于空管信号传输的SDH系统,并选择华为HONET FA16系统作为本次组网的主要应用设备,讨论了FA16系统的通信原理。其次根据目前民航系统应用的业务信号,根据传输需求设计组网拓扑图,将西山雷达站站点、南山雷达站站点、塔台站点,长海导航台站点、付家庄导航台站点与航管楼站点按照星形连接组网,将航管楼站点、跑道西起飞站点、跑道中间站点、跑道东起飞线站点按照环形连接组网。然后按照组网设计,依次规划选择各站点的硬件设备主机、设备板卡、设备扩展接口板,安装主机与板卡并且进行加电测试硬件。基于U2000网管系统分别对各个站点进行网元节点的建立、配置网元板卡、板卡速率的配置,按照软件逻辑连接各网元站点、开通业务板卡与端口、配置保护环网、配置系统时钟、配置SDH业务、E1业务与以太网业务。最后进行信号的测试,通过多种设备与仪表进行各站点间的信号测试,业务信号的上架传输测试,通过各信号的终端设备显示以确认信号正常传输,检查误码率与信号强度。解决业务信号传输是遇到的故障,通过测试手段确认故障原因,更改硬件或软件配置以解决故障问题,完成空管业务的组网传输。
冯子悦[3](2019)在《OTN承载FlexE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4K/8K视频业务和物联网等新型应用和业务不断涌现,驱动带宽需求迅猛增长。大带宽、高速率成为光传送网演进的必然趋势。OTN传送网在现网运用多年,已十分成熟,其技术结合了SDH和WDM这两种技术的优势,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这四点:可接入多种类型的业务,并透明传输;可进行较大传输颗粒的调度;具有丰富的开销和完善的管理维护能力;且增强了组网和保护的能力。传统的以太网MAC速率受限于匹配以太网PHY的速率。OIF提出的Flex E的协议允许完全解耦MAC数据速率和支持它们的以太网PHY,包括MAC速率大于(通过绑定(Bonding))和小于(通过子速率(Sub-rating)和信道化(Channelization))用于承载Flex E的以太网PHY速率。目前ITU-T标准化的OTN承载Flex E的方案主要分为3种:非感知(Unaware)模式、终结(Terminates)模式和感知(Aware)模式。本文选取了OTN传送网承载Flex E作为研究课题,讨论了该课题的应用场景,并理论上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描述了三种模式的组网模型,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实现的难点。为了实现协议中所描述的应用场景,设计了一款Muxponder板卡,可支持以太网业务接入,并封装到Flex E Group,通过非感知模式映射到OTUCn。在最后进行了业务创建等基本功能的测试,确定了板卡软硬件运行正常,并选取了四种业务对板卡进行了以太网业务性能测试,通过对时延、吞吐量、丢包率和背靠背四项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的分析,讨论了传统以太网业务和Flex E业务的优劣,充分考虑此方案的先进性、可用性、安全性等因素。经测试,该板卡在实验室环境下业务能够正常运行,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工程所需水平。
霍晓明[4](2017)在《基于PTN实现滨州电力通信网的优化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力通信网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平台,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张,电网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为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减轻通信网的传输压力,滨州供电公司拟对市内电力通信网进行深度优化。本文针对滨州电力通信网的需求,结合PTN理论,对滨州电力通信网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实施运行。论文首先介绍了 PTN与SDH的特点与对比,然后根据滨州电力通信网现状,对其承载的业务进行调查和统计,深入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需求分析,针对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以及其承载业务带宽需求不同,总结出各类业务通道的配置和设备需求。论文应用国网公司地区带宽测算模型,得出滨州地区电力通信网发展的带宽需求趋势;其次论文进行了滨州电网PTN网络的规划并应用,并对该网络进行了以太网业务承载能力测试和网络保护特性检测。该网络建设工程竣工后,已通过山东省信息通信公司的验收。目前,滨州电网电力通信网络系统扩建及设备调试工作已经完成,PTN网络运行稳定,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能满足滨州电力的各类业务承载以及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方哲[5](2019)在《乡镇三险合一网络的工程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九江移动和德安县卫计委签订乡镇卫生室信息化接入协议。根据协议由移动方开启乡镇卫生室网络的工程规划和三险合一网络的实现工作。通过对乡镇卫生室的实地勘察,本文提出不同的工程设计方案,包括扩容SDH网络,新建EPON网络和新建GPON网络。从网络速度、拓扑结构、传输最大距离、业务可拓展性和后期网络维护优化等方面对三险合一网络进行分析与对比,认为GPON网络较适合乡镇三险合一网络工程。确定GPON网络为乡镇三险合一网络建设的主要方案后,根据实地勘察结果确定了光缆路由、工程项目、材料和网络设备。设计会审后进行网络工程建设,一方面对乡镇卫生室已覆盖的SDH网络进行工程改造,另一方面对没有网络的乡镇卫生室用GPON网络进行网络覆盖。特殊情况扩容原有的SDH网络进行改造。施工完成后对乡镇三险合一网络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完成工程验收。鉴于GPON网络操作管理维护(OAM)能力强的特点,利用华为U2000网管、江西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综资)和江西PON业务自动激活系统对乡镇三险合一网络进行操作、维护和管理,提高了维护和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杨伟振[6](2016)在《同步光网络仿真器与联合仿真接口的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结合关于智能电网可靠性及风险评估的研究项目,面向以SDH(同步数字系列)为骨干的电力专用传输网,聚焦于故障恢复及业务可靠性的网络仿真,设计实现专用的仿真系统,并向电力安稳和集中安全防御两个仿真器提供联合仿真接口。论文首先论述了光传输网络技术、SDH网络体系结构及其业务复用承载,对比了通用网络仿真平台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基于开源SSFNet/GLASS框架、面向STM(同步传输模块)帧级的SDH仿真方案。论文详细分析了基础框架的模块结构、类对象、仿真脚本语法。其次,在参考SDH规范和故障检测机制的基础上,论文描述了业务承载、保护、故障与告警的仿真需求。论文进一步给出了仿真总体结构,提出了分插复用器(ADM)、光链路和电力控制业务的类定义,以及业务承载、故障诱发告警和自动保护倒换(APS)协议的结构仿真方法。再次,论文描述了ADM节点和光链路的对象类及相关配置方法,详细论述了业务的类派生结构、功能函数定义、路由分配与帧传送的仿真方法,并针对可靠性观测论述了业务延时统计方法,进一步讨论了故障及关联告警、APS协议过程的仿真,以及联合仿真接口映射、消息和对象定义。最后,论文针对SDH仿真的功能验证,设计了线型、环型及混合型拓扑的业务承载测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光链路、光纤、光端口和光设备等单点与多点故障的故障修复测例,并设计了联合仿真接口的共同验证测例。论文工作所完成的仿真软件已经通过第三方测试,并在联合仿真系统中得到初步应用。
孟思[7](2016)在《传输综合网管系统应用功能设计》文中认为由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及宽带业务业务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带动底层传输网不断新建、扩容,网络规模日益扩大,但维护人员却未同步增加,导致维护压力增大。为减轻维护人员工作负荷,辽宁联通引入了传输综合网管系统对现网多厂家的专业网管系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而目前基于传输综合网管的应用还仅限于基础的告警管理、性能管理、资源管理等初级层面,虽然满足了最基本的日常维护需要,但仍需对传输综合网管可采集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和优化分析,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维护需求,有效降低维护人员的工作负荷。本文根据联通集团公司最新提出“提升网络维护工作效率,提高用户感知”的工作目标,从辽宁联通传输网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出维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功能需求:借助传输综合网管强大的数据采集功能,通过SQL程序实现了入环率统计、大环统计、虚占端口统计和空闲板卡统计4个新功能。新功能通过了严谨的测试并应用于日常生产实践中,指导维护人员对现网不合理的网络结构进行升级改造,对已经被占用但可以利用的端口资源进行释放,对已加电但空闲的板卡进行拆除作为备件使用,使网络结构更加合理,网络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提升了传输网的维护效率,减轻了维护人员工作压力,同时网络质量得到了改善,网络健壮性得到了增强,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
彭启昕[8](2016)在《基于MSTP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轨道交通中的专用通信传输系统,为地铁14个子系统提供综合信息传输服务。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子系统服务质量需求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出可靠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方案,并保证一定的经济性和运营维护的便捷性。国内主要城市轨道交通的专用通信传输系统,主要包括SDH、OTN、ATM、SDH+ATM和MSTP等。由于其他技术存在不能较好的支持实时业务,不能很好的满足地铁网络扩容后对系统稳定性的要求,而MSTP技术具有稳定性高、易于扩容升级、易于互联互通、网络结构简单等特点,现阶段MSTP技术组成的传输网络,逐步成为轨道交通专用通信最主要的选择。本文针对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实际,对其建设需求及系统容量进行了组网需求分析,设计并论证了基于MSTP技术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方案。考虑到地铁传输系统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将重点放在了 MSTP技术如何能保证传输系统的可靠性上。通过对MSTP设备、PCM接入设备、时钟同步设备容量的论证,以及各子系统对不同类型数据传输业务的需求,计算出传输系统网络的带宽需求,构建出MSTP设备作为骨干设备、PCM设备作为接入网设备、集中告警设备作为网管系统的传输系统,并对系统业务端口数量及接口类型进行配置,构建出以运营中心为网络切换点的双环网络,以四纤复用段保护的形式进行网络传输保护,设计传输速率2.5Gbit/s,可以实现单点故障的情况下,自动启动自愈保护,并设计通过在运营中心传输设备增加用户业务基板的方式,实现对远期工程新增节点的后期接入。充分考虑地铁二号线传输系统实际运营时的特殊性,分别对传输系统运营中心、换乘站、车辆段、停车场、一般站等进行了单独设计;通过对设备级、网络级、业务级三方面系统保护的分析,详细论证了基于MSTP技术的传输系统方案的可靠性与优势;通过对主控板、交叉时钟板、电源板等重要板卡,进行了 1 + 1主备冗余配置,实现了设备级的保护;利用四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网的工作方式,当主用光接口或光纤出现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通路上继续工作,保证了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现了网络级保护;针对传输系统不同的业务类型,通过设置固定的传输通道,可以实现对语音、视频、以太网数据等类型数据业务的接入及业务级保护;由于传输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预留设备端口、空余槽位,以及更换光接口板的方式,即可满足设备扩展和升级的需求,通过不同类型的设备接口,实现了各类业务的接入;在运营中心设置一套传输系统网管设备及时钟同步设备,满足了对设备状态告警及网络同步的需求。地铁二号线专用通信传输系统的设计实现,对包括STM-16光接口、以太网接口、PDH电接口、2/4线音频接口、RS422/RS232接口性能指标进行了设计论证,并对系统可靠性指标、网络特性指标、比特率和帧结构、系统保护及保护倒换指标进行严谨的计算及论证,完全满足传输系统的各类运行指标要求。最后,通过模拟光纤断裂、模拟车站传输节点故障、模拟运营中心传输节点故障等情况,引起传输光纤环路中断,对传输系统进行可靠性综合联调测试,充分验证了传输系统设计的可靠性。采用该方案建成的西安地铁二号线传输系统工程项目,从提出用户需求、方案设计、设备安装及单系统调试,直至传输系统与接口专业系统实现综合联调并投产使用,经过5年多的不间断运行,验证了该方案设计合理,组网设计、设备选型及功能满足地铁传输系统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王瑞雪[9](2016)在《电力通信网通道隐患点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是国家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加强通信网的运维工作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道作为通信传输网中承载业务的逻辑实体,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业务传输的安全可靠性。运维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定位出网络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通道及业务资源,在故障发生前对潜在的隐患点进行升级改造。目前电力通信网中开通业务通道数量庞大,传统人工隐患点查找的方式比较落后,存在分析效率低、结果准确率低、及时性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电力通信网现代运维的需求。本课题研究的通道隐患点分析模块作为国家电网通信管理系统(SG-TMS系统)的子模块,将电力通信传输网中现有的通道资源及业务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电力通信网业务承载方式及通道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完成网络资源建模及资源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同时对隐患点的分析标准和查找算法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实现隐患点自动查找和分析功能的设计思路,最终设计实现通道隐患点和业务隐患点的自动化查找和分析模块。电力通信网通道隐患点分析模块能实时准确地呈现系统中所有业务和通道隐患点的详细信息,协助运维人员对存在隐患点的业务和通道进行优化改造。为后续网络优化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也有效提升了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侯绍森[10](2015)在《STM-1支路汇聚卡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一种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MSAP机架设备中的STM-1支路汇聚卡的设计实现方法。SDH是一种将数据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SDH可实现网络有效管理、实时业务监控、动态网络维护、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多项功能,已在我国电信骨干网中被广泛采用,且价格越来越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SDH近年来向接入网方向发展,衍生出MSAP。MSAP主要用来解决电信运营商SDH传输网络的多业务接入问题,融合了现有的SDH、PDH、Ethernet等技术,提供了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以太网业务和TDM业务的方法,是SDH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MSAP设备是我国运营商网络建设的重要设备,作为该设备最重要的支路卡之一,STM-1支路汇聚卡的设计实现方法值得研究。本文主要内容有:STM-1支路汇聚卡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SDH的基本原理;STM-1支路汇聚卡典型的设计目标、技术指标和整体设计方案;STM-1支路汇聚卡的硬件设计方法,选用Freescale公司的MPC8309 CPU和Alter公司主流的Cyclone Ⅳ E系列EP4CE40 FPGA作为核心芯片进行电路功能设计;STM-1支路汇聚卡的嵌入式程序设计,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架构、功能实现、Mib定义等内容;STM-1支路汇聚卡的网络管理软件设计方法,包括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定义和实现、人机界面等内容;STM-1支路汇聚卡的实现和调试等。本文方法设计实现的STM-1支路汇聚卡,具有外围芯片少、系统集成度高、设计更改方便灵活,可定制化程度高等特点。
二、应用于SDH的TU交叉连接最新技术——RC783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于SDH的TU交叉连接最新技术——RC7830(论文提纲范文)
(1)县级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框架和内容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SDH的基本概念 |
2.2 SDH传输网的定义 |
2.3 SDH的网络节点接口、速率和帧结构 |
2.4 SDH传输网的特点 |
2.5 SDH网络的几种常见结构 |
2.6 SDH网络的复杂结构 |
2.7 SDH网络的整体结构 |
2.8 SDH传输网的保护方式 |
2.8.1 环网自愈保护 |
2.8.2 子网连接保护(SNCP) |
2.9 SDH网络同步 |
2.9.1 SDH同步方式 |
2.9.2 SDH网同步的要求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县级电力传输网的现状分析与优化 |
3.1 县级网络的基本情况 |
3.2 县级网络规划的方向和目标 |
3.2.1 县级传输网的网络优化目标 |
3.2.2 县级电力通信业务优化目标 |
3.3 县级传输网络建设指导原则 |
3.3.1 县级传输网络组建要点 |
3.3.2 县级本地网组网原则和要点 |
3.3.3 县级组网设备选择原则 |
3.4 县级组网优化方案 |
3.4.1 县级本地网网络站点规划 |
3.4.2 县级SDH传输网结构图 |
3.4.3 县级的各局站间中继电路需求的计算 |
3.4.4 县级的SDH网网络保护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级电力传输网优化项目的实践 |
4.1 县级组网建设的项目组织 |
4.1.1 项目实施过程 |
4.1.2 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
4.2 县级优化后的网络结构 |
4.3 设备选择 |
4.3.1 核心层设备选择 |
4.3.2 汇聚层设备选择 |
4.3.3 接入层设备选择 |
4.4 基本业务配置 |
4.4.1 创建网元 |
4.4.2 单板配置 |
4.4.3 网元连接 |
4.4.4 时钟配置 |
4.4.5 公务配置 |
4.4.6 电路业务置 |
4.5 以太网单板配置 |
4.5.1 单板数据规划 |
4.5.2 VLAN划分 |
4.5.3 虚拟局域网配置 |
4.5.4 时隙业务配置 |
4.6 县级SDH网络同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SDH的民航系统业务的组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民航空管信号传输需求分析与传输设备选择 |
2.1 民航空管信号传输介绍与分析 |
2.1.1 民航雷达自动化数据信号 |
2.1.2 民航甚高频电台语音信号 |
2.1.3 民航转报数据信号 |
2.1.4 民航气象设备数据信号 |
2.1.5 民航管制话音信号 |
2.2 民航空管主要业务需求分析 |
2.3 PCM设备与SDH设备 |
2.4 FA16 系统及通信原理 |
2.4.1 FA16 设备组成 |
2.4.2 FA16 系统提供的接口 |
2.4.3 FA16 的通信原理 |
2.4.4 FA16 设备组件 |
2.5 本章小结 |
3 空管站设计系统组网与设备硬件搭建 |
3.1 组网设计 |
3.2 FA16 设备的安装及调试 |
3.2.1 FA16 设备的安装 |
3.2.2 设备加电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4 U2000 监控软件的安装与业务配置 |
4.1 U2000 软件安装 |
4.2 建立网元 |
4.3 创建线缆 |
4.4 时钟配置 |
4.5 保护环网的配置 |
4.6 业务配置 |
4.6.1 配置SDH业务 |
4.6.2 配置以太网业务 |
4.7 基本表配置 |
4.8 本章小结 |
5 信号测试与设备信号传输 |
5.1 信号测试 |
5.1.1 甚高频信号测试 |
5.1.2 雷达信号测试 |
5.1.3 话音信号测试 |
5.2 业务信号传输测试 |
5.2.1 甚高频业务信号上线 |
5.2.2 雷达业务信号上线 |
5.2.3 话音业务上线 |
5.2.4 气象雷达业务 |
5.3 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法 |
5.3.1 长海监控信号传输故障及解决方法 |
5.3.2 付家庄导航台导航遥控盒无法接通故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OTN承载FlexE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OTN承载FlexE应用的研究意义 |
1.2 FlexE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OTN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
1.3.1 OTN技术发展概述 |
1.3.2 超100Gbit/s OTN技术发展介绍 |
1.4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OTN传送网中承载FlexE技术概述 |
2.1 FlexE标准协议介绍 |
2.1.1 FlexE 结构介绍 |
2.1.2 FlexE在 OTN组网中的应用模式 |
2.1.3 FlexE帧开销介绍 |
2.2 B100GOTN标准协议介绍 |
2.3 OTN承载FlexE的设备介绍 |
2.3.1 OTN典型设备介绍 |
2.3.2 FlexE接入模型介绍 |
2.3.3 FlexE接入设备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OTN承载FlexE设备设计模型 |
3.1 硬件设计 |
3.2 软件设计 |
3.2.1 操作系统 |
3.2.2 驱动软件设计 |
3.2.3 服务支撑层 |
3.2.4 应用层软件设计 |
3.2.5 单盘保护 |
3.3 组网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OTN承载FlexE设备性能测试与验证 |
4.1 测试方案 |
4.2 测试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4)基于PTN实现滨州电力通信网的优化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电力通信网与PTN技术现状 |
1.2.1 电力通信网现状 |
1.2.2 PTN技术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PTN与SDH相关技术概念 |
2.1 SDH光传输系统 |
2.1.1 SDH简介 |
2.1.2 SDH常见网络拓扑 |
2.1.3 SDH网络环形网保护方式 |
2.2 PTN概念 |
2.2.1 PTN简介 |
2.2.2 PTN分层技术 |
2.2.3 PTN功能平面 |
2.3 PTN与SDH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州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面临的新形势 |
3.3 业务分析 |
3.3.1 承载业务分类 |
3.3.2 电力业务网分类 |
3.3.3 业务需求特点 |
3.4 需求预测 |
3.4.1 业务需求预测分析 |
3.4.2 滨州公司层面业务断面分析 |
3.4.3 业务出口流量和带宽预测 |
第四章 滨州电力通信网规划设计 |
4.1 规划目标 |
4.2 设计原则 |
4.3 构架设计 |
4.3.1 组网模式分析 |
4.3.2 PTN网络拓扑设计 |
4.3.3 PTN网络同步 |
4.3.4 PTN网络保护方式 |
4.3.5 PTN设备要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滨州电力PTN通信网建设与运行 |
5.1 滨州电力PTN网络建设方案 |
5.2 光缆建设 |
5.3 PTN设备配置 |
5.3.1 设备选型 |
5.3.2 站点设备配置 |
5.4 业务配置 |
5.5 运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乡镇三险合一网络的工程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通信网发展历程 |
1.2 通信网发展方向 |
1.3 现代通信网特点 |
1.4 通信网现状与我国“宽带中国”战略的提出 |
1.5 三险合一网络现状与趋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乡镇三险合一网络的需求分析 |
2.1 需求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
2.1.1 需求的背景 |
2.1.2 需求的目标 |
2.1.3 需求的内容 |
2.2 三险合一网络改造基本要求 |
2.3 建设标准 |
2.4 网络拓扑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镇三险合一网络的工程设计 |
3.1 方案详细设计 |
3.1.1 SDH网络介绍 |
3.1.2 PON网络介绍 |
3.1.3 几种PON网络模式的对比 |
3.2 方案的选择 |
3.2.1 目标 |
3.2.2 解决的问题 |
3.2.3 采用的技术 |
3.3 技术可行性 |
3.4 原理与方法 |
3.4.1 光纤损耗原理 |
3.4.2 SDH速率体系和帧结构原理 |
3.4.3 SDH复用原理 |
3.4.4 GPON原理 |
3.4.5 光纤跳接原理 |
3.4.6 SDH组网技术 |
3.4.7 GPON组网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镇三险合一网络的施工建设 |
4.1 光缆敷设和熔纤 |
4.2 SDH网络实际组网 |
4.3 GPON网络实际组网 |
4.4 江西移动综合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录入 |
4.5 江西移动PON接入业务自动激活 |
4.6 三险合一网络实现 |
4.7 宽带网络实现 |
4.8 其它需求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镇三险合一网络的维护优化 |
5.1 网络维护 |
5.2 网络割接、扩容和变更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同步光网络仿真器与联合仿真接口的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合仿真研究现状 |
1.2.2 SDH仿真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光传输网与离散事件仿真综述 |
2.1 光传输网技术 |
2.1.1 光传输网类型及演进 |
2.1.2 SDH技术特点 |
2.1.3 SDH帧结构与复用方式 |
2.2 网络仿真技术 |
2.3 光传输网仿真的基础平台 |
2.3.1 SSF工作机制 |
2.3.2 DML语法 |
2.3.3 SSFNet源码包解析 |
2.3.4 GLASS源码包解析 |
第三章 仿真系统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 |
3.1 传送网功能结构 |
3.1.1 SDH设备仿真 |
3.1.2 业务传送线路仿真 |
3.1.3 网络拓扑仿真 |
3.2 数据面的业务承载与故障类型分析 |
3.2.1 业务承载仿真 |
3.2.2 故障类型分析 |
3.3 控制面的告警类型与故障自愈分析 |
3.3.1 告警关联与传播 |
3.3.2 故障自愈分析 |
3.4 系统概要设计 |
第四章 仿真系统及联合仿真接口的设计 |
4.1 业务传输功能与承载的仿真 |
4.1.1 传输节点 |
4.1.2 光链路 |
4.1.3 业务模拟 |
4.1.4 业务性能统计 |
4.2 故障告警与自动保护倒换仿真 |
4.2.1 故障告警模拟 |
4.2.2 APS协议模拟 |
4.2.3 APS协议信息模拟 |
4.3 状态同步的综合接口 |
4.3.1 ESIM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3.2 CENTER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第五章 仿真系统的功能测试与验证 |
5.1 业务承载功能的验证 |
5.1.1 线型网 |
5.1.2 环型网 |
5.1.3 线型与环型的混合网 |
5.2 故障告警及自愈功能的验证 |
5.2.1 单点故障 |
5.2.2 多点故障 |
5.2.3 故障修复 |
5.3 联合仿真接口信息交互功能的验证 |
5.3.1 ESIM接口功能的验证 |
5.3.2 CENTER接口功能的验证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传输综合网管系统应用功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辽宁联通传输网及综合网管系统 |
2.1 辽宁联通传输网系统 |
2.1.1 SDH网络 |
2.1.2 DWDM网络 |
2.2 辽宁联通传输综合网管系统 |
2.2.1 网管系统现状 |
2.2.2 辽宁联通传输综合网管系统架构 |
2.2.3 传输综合网管数据库服务器 |
2.2.4 传输综合网管数据采集与处理 |
2.2.5 传输综合网管已实现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 入环率统计功能 |
3.1.1 传输网系统保护机制 |
3.1.2 辽宁联通传输网系统现状 |
3.1.3 功能需求 |
3.2 大环统计功能 |
3.2.1 SDH环网系统网元数量 |
3.2.2 辽宁联通大环网系统现状 |
3.2.3 功能需求 |
3.3 虚占端口统计功能 |
3.3.1 传输端口类型 |
3.3.2 辽宁联通传输网端口利用情况 |
3.3.3 功能需求 |
3.4 空闲板卡统计功能 |
3.4.1 辽宁联通传输网备件情况 |
3.4.2 功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功能设计 |
4.1 入环率统计功能设计 |
4.1.1 设计思路 |
4.1.2 实现方式 |
4.2 大环统计功能设计 |
4.2.1 设计思路 |
4.2.2 实现方式 |
4.3 虚占端口统计功能设计 |
4.3.1 设计思路 |
4.3.2 实现方式 |
4.4 空闲板卡统计功能设计 |
4.4.1 设计思路 |
4.4.2 实现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MSTP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铁传输系统简述 |
1.2 地铁传输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MSTP技术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组网需求分析 |
2.1 工程需求 |
2.2 系统容量分析 |
2.2.1 MSTP设备传输容量分析 |
2.2.2 PCM接入设备容量分析 |
2.2.3 时钟同步设备容量分析 |
2.3 业务需求及带宽计算分析 |
2.4 业务配置分析 |
2.5 组网结构分析与实现 |
2.5.1 组网结构分析 |
2.5.2 组网结构实现 |
2.6 网络连接分析与实现 |
2.7 远期系统接入方案分析与实现 |
2.8 遵循的技术标准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STP技术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传输系统设备选型设计 |
3.2 设备组成与功能 |
3.2.1 运营中心设备 |
3.2.2 北大街设备 |
3.2.3 综合维修楼、车辆段设备 |
3.2.4 停车场设备 |
3.2.5 其它各车站设备 |
3.3 设备主要板卡设计与实现 |
3.3.1 传输设备主要板卡设计与实现 |
3.3.2 PCM接入设备主要板卡设计与实现 |
3.4 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 |
3.4.1 硬件设计与实现 |
3.4.2 人机界面设计与实现 |
3.4.3 网管系统升级设计与实现 |
3.4.4 传输系统集中网管设计与实现 |
3.5 同步时钟设备设计与实现 |
3.5.1 同步时钟设备设计与实现 |
3.5.2 BITS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3.6 系统保护设计与实现 |
3.6.1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
3.6.2 设备级保护设计与实现 |
3.6.3 网络级保护设计与实现 |
3.6.4 业务级保护设计与实现 |
3.7 系统扩展升级设计与实现 |
3.7.1 传输环网主干速率从2.5G升级至10G |
3.7.2 PCM接入设备扩容 |
3.8 业务接入设计与实现 |
3.8.1 RS422低速数据业务接入设计与实现 |
3.8.2 二线音频业务接入设计与实现 |
3.8.3 2M业务接入设计与实现 |
3.8.4 以太网数据业务接入设计与实现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STP技术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技术指标设计与实现 |
4.1 接口技术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4.1.1 STM-16光接口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4.1.2 以太网接口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4.1.3 PDH电接口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4.1.4 2/4线音频(FXS/FXO)接口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4.1.5 RS232/RS422低速数据接口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4.1.6 定时和同步性能设计与实现 |
4.2 系统指标设计与实现 |
4.2.1 系统可靠性指标设计与实现 |
4.2.2 网络性能指标设计与实现 |
4.2.3 比特率和帧结构设计与实现 |
4.2.4 系统保护及保护倒换指标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STP技术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联调的测试及实现 |
5.1 模拟光纤断裂引起的传输光纤环路中断步骤 |
5.2 模拟车站传输节点故障引起的传输光纤环路中断 |
5.3 模拟运营中心传输节点故障引起的传输光纤环路中断 |
5.4 联调测试主要指标及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力通信网通道隐患点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及技术 |
2.1 SDH技术 |
2.2 SDH保护机制 |
2.3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2.3.1 SG-TMS平台的介绍 |
2.3.2 Java、Oracle和Hibernate |
2.3.3 Flex和TWaver Flex |
2.3.4 BlazeDS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隐患点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
3.1 电力通信网及其业务介绍 |
3.2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研究 |
3.2.1 业务通道常见保护机制 |
3.2.2 基于保护机制的运维工作 |
3.3 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隐患点分析模块概要设计 |
4.1 模块总体架构设计 |
4.2 电力通信网资源建模 |
4.2.1 资源关联关系研究 |
4.2.2 资源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患点分析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通道串接子模块 |
5.1.1 模型设计 |
5.1.2 算法描述 |
5.2 保护组分析子模块 |
5.2.1 模型设计 |
5.2.2 算法描述 |
5.3 通道隐患点分析子模块 |
5.3.1 模型设计 |
5.3.2 算法描述 |
5.4 业务隐患点分析子模块 |
5.4.1 模型设计 |
5.4.2 算法描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隐患点分析模块实现效果 |
6.1 通道隐患点分析功能实现效果 |
6.2 业务隐患点分析功能实现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STM-1支路汇聚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及名词解释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 SDH的概念 |
1.3.1 SDH的基本原理 |
1.3.2 SDH的基本网元 |
1.3.3 SDH的基本网络拓扑结构 |
1.4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设计要求和整体设计 |
2.1 结构和电气参数要求 |
2.1.1 结构参数要求 |
2.1.2 电气参数要求 |
2.2 整体设计 |
2.2.1 整体方案 |
2.2.2 硬件 |
2.2.3 软件 |
第三章 硬件设计 |
3.1 CPU模块 |
3.1.1 CPU及外围芯片选型 |
3.1.2 CPU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 FPGA模块 |
3.2.1 FPGA及外围芯片选型 |
3.2.2 FPGA接口电路设计 |
3.2.3 FPGA程序设计 |
3.3 电源模块 |
3.3.1 需求评估和电源结构 |
3.3.2 芯片选用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1 软件架构 |
4.1.2 功能设计 |
4.1.3 Mib定义 |
4.2 网管软件设计 |
4.2.1 软件构架 |
4.2.2 协议选用 |
4.2.3 HMI要求 |
4.2.4 功能设计 |
第五章 实现与调试 |
5.1 PCB设计实现 |
5.1.1 PCB叠层设计 |
5.1.2 PCB布局布线 |
5.2 调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应用于SDH的TU交叉连接最新技术——RC7830(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分析与优化[D]. 邓锡.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2]基于SDH的民航系统业务的组网设计[D]. 张运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3]OTN承载FlexE关键技术的研究[D]. 冯子悦.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9(06)
- [4]基于PTN实现滨州电力通信网的优化与设计[D]. 霍晓明. 山东大学, 2017(11)
- [5]乡镇三险合一网络的工程设计和实现[D]. 方哲. 南昌大学, 2019(04)
- [6]同步光网络仿真器与联合仿真接口的系统设计[D]. 杨伟振.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7]传输综合网管系统应用功能设计[D]. 孟思. 东北大学, 2016(07)
- [8]基于MSTP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启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6)
- [9]电力通信网通道隐患点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王瑞雪.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10]STM-1支路汇聚卡设计与实现[D]. 侯绍森. 山东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