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砖产品还有哪些质量问题急需企业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民,肖景红,袁芳丽[1](2021)在《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陶瓷砖出口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建陶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陶瓷砖产品在国际上非常具有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国外频繁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陶瓷砖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陶瓷砖产业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培养企业主动应对意识;加强陶瓷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重视WTO/TBT特别贸易关注机制;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技术机构的综合应对能力;发挥专家团队作用等建议。以便专业、高效地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解决我国陶瓷砖出口企业的难题。
罗扬[2](2020)在《碱活化粉煤灰制备结构陶瓷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粉煤灰年排放量约达5.6亿吨,由于其利用率仅70%,导致粉煤灰堆积总量已超过30亿吨,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粉煤灰主要组分为Si02和Al2O3,与传统陶瓷原料在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且其粒径细小,与传统陶瓷原料粒度相当,可作为潜在的优质新型陶瓷原料。本论文首先分析了粉煤灰与传统陶瓷原料的理化性质和烧结性能差异,研究了粉煤灰在建筑陶瓷基体中微观作用机制与碱活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煤灰建筑陶瓷制备工艺研究。基于碱介质物相重构思路,又进一步开展先进氧化物结构陶瓷和先进非氧化物结构陶瓷制备新工艺等的开发研究,为粉煤灰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本论文取得如下创新性结果:(1)通过解析粉煤灰微观结构特性及元素赋存规律,揭示了其不同赋存形式在陶瓷基体中的作用机制。褐煤灰颗粒按照化学成分和烧结作用可划为三类:(Ⅰ)富含酸性氧化物(SiO2和Al2O3)的不规则大颗粒,作用类似于陶瓷配方中黏土;(Ⅱ)不规则石英大颗粒,作用类似于陶瓷配方中石英;(Ⅲ)富含碱性氧化物(特别是CaO,MgO和Fe2O3)的球形微珠,作用类似于陶瓷配方中长石。(2)阐明了碱活化对粉煤灰杂质相剥离、物相重构、表面结构改性和硅酸盐结构激活的作用机制。碱活化过程中,三类颗粒经历不同反应历程:Ⅰ类和Ⅱ类颗粒发生脱硅反应,使晶体骨架作用得到改善;Ⅲ类颗粒表面被新生成的羟基方钠石和P沸石相包覆,使助熔作用得到提升。同时,羟基被接枝到粉煤灰颗粒表面,使得颗粒之间产生氢键作用,粉煤灰由脊性料转变为塑性料。另外,粉煤灰硅酸盐网络逐渐解聚,部分Al(Ⅵ)转化为Al(Ⅳ)并置换[SiO4]中Si4+,使其硅酸盐结构得到激发,反应活性显着提升。(3)开发了新型全煤灰建筑陶瓷制备技术。通过控制碱活化深度制备了两种类型的活化粉煤灰:均匀P沸石相包覆的类黏土活化灰和均一羟基方钠石相的类长石活化灰。通过原始粉煤灰与Ⅰ类和Ⅱ类活化灰复配可制备全煤灰陶瓷砖,粉煤灰掺入量达100%。新型全煤灰建筑陶瓷性能远优于国标GB/T 4100-2015要求,烧成温度比陶瓷工业常规烧结温度低100℃左右,烧结温度窗口宽达100℃,无重金属浸出和放射性风险。(4)提出了粉煤灰碱介质物相重构制备先进氧化物结构陶瓷(硅灰石、莫来石)新思路。以褐煤灰为硅源在NaOH碱介质中合成了纳米纤维状托贝莫来石晶须,纤维直径小于200 nm,且大部分纤维长径比大于25,是制备硅灰石陶瓷的优质原料。托贝莫来石晶须烧结活性高,且其微观形貌经高温烧结后仍有效保留;铝硅置换效应可以促进托贝莫来石晶须生长,晶须长径比提高,有利于提高硅灰石陶瓷力学性能。研究同时发现,碱活化过程可以调控高铝灰化学成分,使其与莫来石成分接近,且可在高铝灰颗粒表面形成P沸石包覆相,促进陶瓷烧结和莫来石晶粒生长,两阶段表观活化能分别仅为90.39 kJ/mol和168.86 kJ/mol,低于文献报道值。硅灰石陶瓷最优烧结温度仅为900℃,产品抗折强度为52.47 MPa,体积密度为2.15 g/cm3。莫来石陶瓷最优烧结温度仅为1300℃,产品相对密度为90.85%,抗折强度为109.67 MPa。(5)建立了水玻璃碱活化粉煤灰制备SiC基先进陶瓷新方法。在碱活化反应中,褐煤灰硅酸盐结构和水玻璃网络通过[AlO4]交联形成具有许多局部缺陷的更大网络结构。碳热还原时,褐煤灰中活性Al2O3和Fe2O3可以诱导莫来石中间相形成,从而促进SiC晶须生长。晶须产品结晶度和纯度高,平均长径比达18.26,产率超过70%。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高性能SiCw/SiC复合陶瓷。SiCw交替进行H2O2氧化/HF酸洗改性后形貌更加均匀,且长径比增加了39.10%。再经Al2O3包覆后,纤维具备SiC-SiO2-Al2O3三层芯壳结构,Al2O3壳层和SiO2壳层在热压烧结中可形成莫来石界面相,发挥出显着的增韧作用。产品相对密度为93.8%,抗折强度为533.30MPa,断裂韧性可达13.60MPa·m1/2,维氏硬度为20.60 GPa。
汪超[3](2020)在《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抛釉砖因图案丰富、色彩绚丽、表面明亮光滑,集仿古砖和抛光砖的优点于一身,近年来受到业界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抛釉砖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对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抛釉废料。抛釉废料由于生产工艺导致其中含有Si C(来自于抛光磨头的损耗)这一高温发泡成分,因此作为坯体的生产原料使用时会对坯体的性能产生影响。本论文探究了高含量抛釉废料制备瓷质砖的可行性,详细研究了抛釉废料对坯体烧结行为和性能的影响。抛釉废料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节约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对解决陶瓷固体废料污染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XRF、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抛釉废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抛釉废料的化学组成介于抛釉和砖坯之间,其主晶相为石英晶体,并且含有少量的Si C相和氯氧镁水泥相,说明抛釉废料是釉面废料和砖坯磨边废料的混合产物。抛釉废料颗粒细小,平均粒径约为24.7μm,纯的抛釉废料加热到1050℃后开始发泡。这些研究表明抛釉废料能够作为原料用于陶瓷砖坯体中,但是需要控制其在高温下的发泡现象。其次,研究了在同一化学组成体系下抛釉废料的加入量对坯体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抛釉废料的加入对坯体的晶相种类没有影响,但会显着影响坯体的烧结行为。理化性能测试表明,当烧成温度≤1100℃,随抛釉废料的适当的加入,坯体吸水率下降、收缩增大、体积密度增加,说明低温下抛釉废料能够促进坯体烧结。而当烧成温度>1100℃,坯体体积密度和强度随抛釉废料的增加而降低。再次,由于抛釉砖特殊的抛光工艺,磨头引入的Si C可能被磨削下的釉料成分包裹或相互接触,因此探讨了坯体内常见的熔剂氧化物在熔块基体中对Si C腐蚀分解的影响规律。熔剂氧化物对样品烧结发泡的抑制作用为Ca O>Mg O>K2O>Na2O。最后,通过配方和工艺参数的优化,在低温快烧条件下成功制备出高废料含量性能优异的瓷质砖坯体。获得的最优配方为:抛釉废料29.0wt%、高岭土24.2wt%、石英12.6wt%、钾长石22.3wt%、钠长石6.8wt%、硅灰石4.8wt%、烧滑石0.3wt%。最佳工艺条件为:成型压力10MPa,烧成温度1150℃,升温速度20℃/min,保温时间20 min。后续将在此基础之上,辅助以企业生产陶瓷原料将抛釉废料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王聪[4](2019)在《添加剂法制备抛光渣泡沫陶瓷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陶瓷抛光渣排放量逐年增加,抛光渣的资源化利用已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陶瓷在抛光过程中,抛光磨头中的SiC被带到陶瓷抛光渣中(抛光渣中的SiC含量通常在15 wt%左右)。以抛光渣为原料制备陶瓷砖时,在烧成中SiC会与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并释放出CO和CO2,这些气体会阻碍烧结的致密化过程,导致产品合格率下降;其次,抛光渣回收利用率也比较低。但是,可利用抛光渣易在烧成中释放气体这一特性,将其用于制备多孔或泡沫陶瓷。泡沫陶瓷具有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密度低、耐高温性好以及热导率低等优点,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建筑保温材料之一。因此,本研究以抛光渣为原料制备隔热保温泡沫陶瓷材料。在分析抛光渣各项物理化学性能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烧成温度、保温时间及升温速率对抛光渣烧成发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抛光渣主要由石英相和非晶相组成,其与陶瓷砖原料粉体的区别在于,抛光渣含有少量SiC和氢氧化镁氯化镁水合物(即氯氧镁水泥),而SiC是抛光渣烧成发泡的主要原因;抛光渣在烧成温度1200°C、保温时间3045 mins、升温速率3-5°C/min条件下,可得到较好孔结构的泡沫陶瓷。此外,本研究为了得到低容重的泡沫陶瓷,在抛光渣中引入发泡剂SiC。研究结果表明,SiC加入后,泡沫陶瓷的内部孔结构不均匀,孔径大小相差较大,最终导致泡沫陶瓷材料性能不佳。在此基础上,以陶瓷抛光渣为主要原料,利用抛光渣自身含有的SiC为发泡剂,通过添加剂引入,制备孔结构均匀、孔径大小均匀的轻质隔热保温泡沫陶瓷,以提高陶瓷抛光渣的资源化利用率。本研究分别选取了钼酸铵、磷酸钠和硼砂这三种添加剂来制备轻质隔热保温泡沫陶瓷,系统研究了三种添加剂在不同含量、烧成温度下对泡沫陶瓷物相组成、体积密度、显微结构、孔径大小、抗压强度及导热性能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添加剂均能有效降低样品体积密度,并且均能得到较好的孔结构。三种添加剂的最佳烧成温度为1200°C,最佳引入量均为2 wt%。三种添加剂降低样品体积密度的程度没有显着区别,但添加钼酸铵的样品,抗压强度最高,而添加硼砂的样品,抗压强度最低。综合分析,在这三种添加剂中,钼酸铵对泡沫陶瓷的烧成有最佳的促进作用,可得到低密度、高强度、孔结构均匀的轻质隔热保温泡沫陶瓷。添加2 wt%的钼酸铵在1200°C烧成温度下,样品具有最低的体积密度0.362 g/cm3和最小的导热系数为0.122(w/m·K)。本论文以陶瓷抛光渣为主要原料,利用抛光渣自身含有的SiC为发泡剂,通过钼酸铵、磷酸钠、硼砂添加剂的引入,创新性地制备了孔结构、孔径大小均匀的轻质隔热保温泡沫陶瓷材料,为陶瓷抛光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实用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汪庆刚[5](2019)在《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大规格陶瓷薄板是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创新型陶瓷产品。与传统的陶瓷墙地砖相比,大规格化与薄形化生产技术可以实现陶瓷原材料用量、综合能耗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废渣、SO2、NOx、烟尘等的减排,是传统建筑卫生陶瓷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利用废弃矿渣、废料等资源制备高性能的陶瓷薄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强度,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厚度奠定基础是当前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本课题旨在研究建筑陶瓷板材性能的提高及功能化。首先研究了利用抛光废渣等废弃物制备发泡陶瓷板的工艺、结构和性能,实现了废渣的高品质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高强度、高白度的镁质瓷陶瓷薄板。利用莫来石微晶、硅酸钇晶须、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短纤维等增强陶瓷薄板,并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最后对优化的几种薄板进行了产业化中试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抛光废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发泡陶瓷板,优化了配方及化学组成。研究发现:烧成制度对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烧成温度在大于1100℃以后开始发泡。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总气孔率和闭孔气孔率均增加,开孔气孔率也略有增加,材料强度不断降低。提高烧成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促进莫来石相的形成。2.开发了MgO-Al2O3-SiO2材料体系,以高岭土、滑石、钾长石和钠长石为主要原料,使用三角配方设计方案,制备出满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陶瓷薄板。产品抗弯曲强度高,烧成范围宽。。3.分别以粉煤灰和粉煤灰漂珠为起始原料,通过引入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矿物原料,在低温下煅烧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达到我国烧结莫来石标准。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800-1000℃温度下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莫来石微晶为增强相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种莫来石均能有效增强陶瓷薄板。4.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直径尺寸为1-5μm,长度为30-60μm的硅酸钇晶须,所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其在室温至1000℃范围内的热导率在1.15W/(m?K)-1.25W/(m?K)之间,其在500℃至1100℃范围内的热膨胀系数在6×10-6/K7×10-6/K之间。以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薄板时,锂辉石比钾长石和钠长石更适合充当助熔剂;当硅酸钇晶须加入量达到6%时,陶瓷薄板的强度最佳,达到92MPa,提高了80.4%。5.采用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商用短纤维作为增强原料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者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随纤维的加入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氧化锆短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好。6.采用液相法合成了氧化钨微晶,发现微晶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对其催化反应活性有显着影响,薄片状的WO3?H2O具有活性晶面暴露和高比表面积特性而拥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其为光催化釉料活性成分,在陶瓷薄板表面制备了钨基快速结晶釉,发现该釉层以WOP2O7为主晶相,析晶尺寸大,结晶取向明显,装饰效果好,且具有紫外可见光降解污染物性能,为提升结晶釉功能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7.对发泡陶瓷板、高白度陶瓷薄板、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氧化锆短纤维增强陶瓷薄板以及光催化功能结晶釉装饰的陶瓷板材进行了中试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几种陶瓷薄板的尺寸、断裂模数、吸水率、耐磨性、可溶性铅含量、可溶性镉含量、静摩擦系数等均符合国家标准。发泡陶瓷板中试产品的密度、导热系数、平均断裂模数、吸水率等关键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
王一凡[6](2018)在《陶瓷砖几何量参数测量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陶瓷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陶瓷砖质量的提高对陶瓷砖质量检测单位的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国标GB/T 3810.2-2016规定所进行的陶瓷砖误差参数的检测中,存在1)误差参数测量过程中试样需要多次转动才能完成全部参数评价,2)由于支撑点位置的规定,造成部分砖型非支撑端悬垂量带来较大系统误差,难以对平整度参数进行准确评价,且易导致陶瓷砖失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陶瓷砖检测新方法:通过建立陶瓷砖几何量参数自动化测量模型,应用坐标法完成国标规定所有测量项的计算;仿真求解最佳支撑点位,使得自重变形所带来的系统误差最小;在总体机械设计方案完成的情况下,开展了陶瓷砖几何量参数测量装置的搭建以及调试工作,并对该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达到了设计指标。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在无人工参与情况下一次进砖即可测得陶瓷砖形状以及平整度全部误差参数,解决了原国标规定的支撑销位置造成的瓷砖试样失稳问题,自重变形所引入的测量误差减小90%左右。为使测量装置具有好的重复性,本文还通过误差分析确定误差来源与种类,进而确定误差补偿方法,设计了整体重复性测试实验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现了测量模型的良好应用。
李海东,熊恒庆,唐沿源[7](2018)在《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升级研究——以夹江陶瓷产业集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产业升级理论,从产品市场需求、产业上下游配套、创新收益、价值链跃迁四个方面揭示了建筑陶瓷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内在机制,即建筑陶瓷产业升级就是通过创新知识与技术的集成、整合、扩散来推动产业集群突破资源、环境和技术约束,最终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两端演进。在此基础上,以四川夹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为例,对其产业发展、产业链构成、产业升级瓶颈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夹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有必要在要素禀赋结构优化、陶瓷企业设计能力提升、低碳化、生态化、功能性建陶产品研发、产品销售渠道拓展、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建设等七个方面实现突破,从而助力产业升级。
廖祖旺[8](2018)在《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创新性地以废料铬铁废渣、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配以一定量的西矿陶土和石英,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以坯体的抗折强度为性能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和正交分析寻找到最佳配方。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EDS能谱分析、热膨胀系数测量仪、万能试验机等分析测试手段分别研究了不同铬铁废渣含量、粉煤灰的含量、烧成温度及保温时间对坯体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和正交分析得到釉面光泽度较好、釉面平整无开裂、坯釉结合性较好的透明釉的优化配方。结果表明:坯体在烧成温度为1120℃1160℃范围内,保温时间为2030min时,抗折强度在79100Mpa、吸水率0.412.2%、线收缩率在9%10%之间、体积密度为2.352.54。两种废渣的用量分别为:铬铁废渣的引入量为30.7wt%,粉煤灰的引入量为30.7wt%。建筑陶瓷仿古砖坯体中主要含有莫来石和石英相,两者按照特定的比例存在且分布均匀,其内部含有的大量短柱状外形的莫来石,板块状外形的石英以及颗粒状的尖晶石相互黏合在一起时,坯体中含有较小和较少的气孔存在,表现出良好的致密结构,坯体的抗折强度等性能指标达到最优。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使坯体的性能变差,可能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产品之间的物化反应不充分、不均匀,使得制品的结构不一致;当保温时间过长时,会造成产生的晶粒溶解,坯体的骨架塌陷,样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过烧现象,从而导致坯体的力学性能下降,本实验的优选保温时间为30min。在此基础上,本文成功的制备出了一种与坯体有较好结合性的透明釉。利用热膨胀系数测量仪测得坯和釉的热膨胀系数,得到α坯=6.70×10-6/℃,α釉=6.73×10-6/℃,两者接近。同时通过观察可以看出,釉面平整度较高、无开裂和针孔气泡等情况出现、光泽度较好坯釉结合性优良的透明釉。在烧成温度为1120℃,得到釉的综合性能指标最佳。釉料最优配方为钠长石51wt%、石英19wt%、方解石7.7wt%、碳酸钡7.0wt%、高岭土3.8wt%、氧化锌3.8wt%、白云石7.7wt%。因此,利用废料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建筑陶瓷中由于优质矿物原料短缺的问题,同时可以较大量的对这两种废料起到了综合运用,变废为宝,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符合国家提倡的废物循环利用的原则,对推进建筑材料革新和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杜龙[9](2017)在《不锈钢粉尘制备黑色瓷砖的物理性质和浸出行为》文中提出不锈钢粉尘是不锈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害副产品,富含大量的Fe、Cr和Ni等金属元素。然而在陶瓷生产中,不锈钢粉尘可以作为制作黑色瓷砖的一种原材料,此举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且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本文利用回收的不锈钢粉尘制成的黑色颜料烧制黑色瓷砖,对所制备瓷砖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包括堆积密度、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收缩率,并对长期浸出条件下瓷砖中重金属元素(Cr、Ni、Pb、Cd和Zn)的浸出行为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黑色陶瓷颜料添加量为8%、制样压强为25MPa、烧制温度为1200℃、保温30min条件下,所制备得到的黑色瓷砖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瓷砖所含Cr和Pd的浸出机理主要由初始时期瓷砖表面的冲刷这一环节控制,而稳定产物中Cd、Ni和Zn的浸出行为主要由基质扩散来控制。该回收利用过程能够安全、有效地对不锈钢粉尘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固定。
杜一鸣[10](2016)在《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在农村地区的低技化再生》文中研究表明陶瓷饰面砖以其简洁的风格、良好的抗污能力曾被大量应用于建筑外檐饰面,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中许多建筑的陶瓷砖外墙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鼓、脱落现象,严重影响到建筑的美观和使用安全,而外檐更新改造过程中产生的陶瓷面砖废弃物又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天津大学废弃建材再生利用课题组以建筑学院系馆外檐更新为契机,开展陶瓷饰面砖再生利用研究与实践,并取得初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金寨华润希望小镇建设中,因环境整治和农宅改造而产生的废弃陶瓷面砖如何再生利用展开研究与现场试验。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往往不具备完善的工业生产条件。利用农村地区较低的生产水平完成陶瓷饰面砖再生技术的低技化改良,实现陶瓷砖饰面材料的再生,是对乡村环境整治方式方法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保护。实践研究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入手,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法完成小镇陶瓷饰面砖材料低技化再生的方案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并通过正式生产前的试验完成方案调整,以保证再生产品达到设计要求,经过废料收集、骨料制作、混凝土搅拌、压制成砖、颜色调整等步骤共生产再生空心砌块834块,并最终成功砌筑于公建小学入口隔墙。论文最后就本次实验项目对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技术进行概括总结和推广展望。本文所关注的陶瓷砖饰面材料再生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低技化实践,既解决了乡村环境整治中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处理的环境问题,也完成了陶瓷砖饰面再生技术由城市向农村的低技化转变。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技术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具备巨大的推广潜力。
二、陶瓷砖产品还有哪些质量问题急需企业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砖产品还有哪些质量问题急需企业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陶瓷砖出口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对陶瓷砖出口的影响分析 |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严重影响我国陶瓷砖正常进出口 |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我国相关企业转型升级 |
二、我国应对陶瓷砖技术性贸易措施存在的问题 |
(一)陶瓷砖出口企业主动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不强 |
(二)应对陶瓷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投入支撑不足 |
三、应对陶瓷砖行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建议 |
(一)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培养企业主动应对意识 |
(二)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制造、提供绿色产品 |
(三)加强陶瓷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重视W TO/TBT特别贸易关注机制 |
(四)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技术机构的综合应对能力 |
(五)发挥专家团队作用,解决陶瓷砖出口的技贸难题 |
(2)碱活化粉煤灰制备结构陶瓷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粉煤灰概况 |
1.2.1 粉煤灰产生与分类 |
1.2.2 粉煤灰危害 |
1.2.3 粉煤灰基本物性 |
1.2.4 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
1.2.5 我国粉煤灰利用面临的挑战 |
1.2.6 粉煤灰利用新趋势 |
1.3 结构陶瓷和我国结构陶瓷产业概况 |
1.3.1 建筑陶瓷 |
1.3.2 典型先进结构陶瓷 |
1.4 粉煤灰基结构陶瓷研究进展 |
1.4.1 建筑陶瓷进展 |
1.4.2 先进结构陶瓷进展 |
1.5 目前粉煤灰制备陶瓷技术存在的问题 |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粉煤灰基础性质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过程 |
2.2.3 分析方法 |
2.3 典型褐煤粉煤灰基础性质研究 |
2.3.1 褐煤灰整体统计性质分析 |
2.3.2 粒度对粉煤灰颗粒化学成分影响规律 |
2.3.3 不同粒度粉煤灰颗粒在陶瓷砖中作用机制 |
2.4 特色高铝粉煤灰基础性质研究 |
2.4.1 高铝灰整体统计性质分析 |
2.4.2 高铝灰元素赋存规律 |
2.5 粉煤灰作为结构陶瓷原料局限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碱活化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过程 |
3.2.3 分析方法 |
3.3 碱活化对不同粒度粉煤灰颗粒改性效应 |
3.4 碱活化对粉煤灰陶瓷性能提升机制 |
3.5 碱活化对粉煤灰颗粒表面改性和可塑性调控 |
3.6 碱活化对粉煤灰硅酸盐结构激活效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全煤灰建筑陶瓷制备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分析方法 |
4.3 不同类型碱活化粉煤灰表征 |
4.3.1 物相和微观结构特征 |
4.3.2 热行为 |
4.4 全煤灰建陶表征 |
4.4.1 物理力学性能 |
4.4.2 物相及微观结构特征 |
4.4.3 重金属浸出和放射性测试 |
4.5 碱活化对全煤灰陶瓷性能提升机制 |
4.5.1 生坯强度(可塑性)提升机制 |
4.5.2 烧成制品物理力学性能提升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先进氧化物结构陶瓷制备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过程 |
5.2.3 分析方法 |
5.3 硅灰石陶瓷 |
5.3.1 托贝莫来石水热合成机理 |
5.3.2 水热合成托贝莫来石表征 |
5.3.3 前驱体烧结性能及新型硅灰石陶瓷表征 |
5.3.4 托贝莫来石微观形貌对陶瓷性能影响规律 |
5.3.5 铝硅置换效应对陶瓷性能影响规律 |
5.4 莫来石陶瓷 |
5.4.1 碱活化高铝粉煤灰表征 |
5.4.2 莫来石陶瓷性能和结构表征 |
5.4.3 烧结动力学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先进非氧化物结构陶瓷制备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2 实验过程 |
6.2.3 分析方法 |
6.3 碱活化粉煤灰制备碳化硅晶须 |
6.3.1 水玻璃与粉煤灰间硅酸盐网络交联反应 |
6.3.2 晶须性能与生长方向 |
6.3.3 碳热还原反应机理 |
6.3.4 晶须生成机理 |
6.4 SiC_w/SiC复合陶瓷结构设计与制备 |
6.4.1 SiC_w氧化动力学及改性效果 |
6.4.2 SiC_w表面Al_2O_3包覆机理及效果 |
6.4.3 SiC_w/SiC复合陶瓷结构与性能表征及增韧机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陶瓷砖分类及抛釉砖的制备工艺 |
1.2.1 陶瓷砖的分类 |
1.2.2 抛釉砖的制备工艺 |
1.3 抛釉砖的性能指标 |
1.3.1 抛釉砖的强度 |
1.3.2 抛釉砖的吸水率 |
1.3.3 抛釉砖的热稳定性 |
1.4 抛釉砖废料的来源及利用现状 |
1.4.1 抛釉砖废料的分类和来源 |
1.4.2 抛釉砖废料的治理和利用情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标 |
1.5.1 课题的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目标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工艺流程 |
2.4 实验样品的性能检测和表征 |
2.4.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2.4.2 原料及球磨后坯料的粒度分析 |
2.4.3 吸水率、开气孔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
2.4.4 收缩率的测定 |
2.4.5 样品抗折强度的测定 |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4.7 X射线衍射分析 |
3 抛釉废料的表征与分析 |
3.1 抛釉废料的性能表征 |
3.1.1 抛釉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
3.1.2 XRD分析 |
3.1.3 粒径分析 |
3.1.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3.1.5 抛釉废料的形貌分析 |
3.2 抛釉废料的烧结性能分析 |
3.2.1 抛釉废料在不同温度下的XRD分析 |
3.2.2 煅烧温度对抛釉废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3.2.3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吸水率的影响 |
3.2.4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线性收缩的影响 |
3.2.5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体积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抛釉废料对坯体烧结性能的影响 |
4.1 配方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
4.2 抛釉废料含量在不同温度下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
4.2.1 抛釉废料对试样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 |
4.2.2 抛釉废料对试样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 |
4.2.3 抛釉废料对试样的理化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在熔块体系中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
5.1 主要原料分析 |
5.1.1 熔块的化学组成 |
5.1.2 SiC的基本性能 |
5.2 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
5.2.1 SiC在熔块中样品的SEM分析 |
5.2.2 SiC在熔块中的分解情况 |
5.2.3 在熔块基体中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
5.3 本章结论 |
6 抛釉废料制备瓷质砖坯体的研究 |
6.1 基础配方组成 |
6.2 原料配方的单因素实验 |
6.2.1 高岭土的加入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6.2.2 硅灰石的加入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6.3 工艺参数的优化 |
6.3.1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 |
6.3.2 优化工艺参数后的样品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4)添加剂法制备抛光渣泡沫陶瓷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陶瓷固体废料的来源及利用现状 |
1.2.1 陶瓷固体废料的来源 |
1.2.2 陶瓷固体废料的分类 |
1.2.3 陶瓷固体废料的利用现状 |
1.3 多孔陶瓷的分类与制备工艺 |
1.3.1 多孔陶瓷的分类 |
1.3.2 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
1.4 无机类多孔泡沫材料 |
1.4.1 泡沫陶瓷 |
1.4.2 泡沫玻璃 |
1.4.3 泡沫混凝土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测试表征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操作流程 |
2.1.4 泡沫陶瓷的制备 |
2.2 实验测试表征方法 |
2.2.1 体积密度的测定 |
2.2.2 化学成分分析 |
2.2.3 抗压强度的分析 |
2.2.4 粒度分析 |
2.2.5 综合热分析 |
2.2.6 微观形貌观察和孔径分析 |
2.2.7 导热系数测试 |
第三章 抛光渣的性能测试分析 |
3.1 引言 |
3.2 抛光渣的成分分析 |
3.2.1 抛光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
3.2.2 抛光渣的物相分析 |
3.2.3 抛光渣的粒径分析 |
3.3 抛光渣发泡的原因 |
3.3.1 有机物 |
3.3.2 氯氧镁水泥 |
3.3.3 SiC |
3.4 SiC在抛光渣中的发泡机理 |
3.4.1 SiC作为发泡剂的热力学分析 |
3.4.2 SiC作为发泡剂的动力学分析 |
3.4.3 SiC在抛光渣中的发泡行为 |
3.5 烧成制度对抛光渣样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5.1 烧成温度对抛光渣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5.2 保温时间对抛光渣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5.3 升温速率对抛光渣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6 SiC发泡剂对抛光渣泡沫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6.1 体积密度 |
3.6.2 显微结构 |
3.6.3 抗压强度 |
3.6.4 导热系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入添加剂制备泡沫陶瓷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钼酸铵对泡沫陶瓷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2.1 烧结性能分析 |
4.2.2 XRD物相分析 |
4.2.3 显微结构分析 |
4.2.4 力学性能分析 |
4.3 磷酸钠对泡沫陶瓷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3.1 烧结性能分析 |
4.3.2 XRD物相分析 |
4.3.3 显微结构分析 |
4.3.4 力学性能分析 |
4.4 硼砂对泡沫陶瓷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4.1 烧结性能分析 |
4.4.2 XRD物相分析 |
4.4.3 显微结构分析 |
4.4.4 力学性能分析 |
4.5 三种添加剂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建筑陶瓷发展现状及进展 |
1.1.1 建筑陶瓷的分类及功能 |
1.1.2 国家建筑陶瓷的相关产业政策及建筑陶瓷行业的问题 |
1.1.3 建筑陶瓷的生产工艺 |
1.1.4 建筑陶瓷的应用现状 |
1.2 陶瓷薄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轻质陶瓷板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所用原料 |
2.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工艺流程 |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2.5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QQ板)的配方实验设计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抛光废渣的结构性能分析 |
2.3.2 QQ板材试样性能 |
2.3.3 工艺因素对QQ板力学和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4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发泡机理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超薄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坯料化学组成体系的选择 |
3.2.2 坯料配方三角配料实验方案设计 |
3.3 实验方法 |
3.3.1 工艺方法 |
3.3.2 测试及表征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莫来石微晶粉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
4.2.3 以粉煤灰漂珠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
4.2.4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莫来石微晶 |
4.3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
4.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
4.3.2 制备工艺 |
4.3.3 表征分析 |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陶瓷晶须及纤维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硅酸钇晶须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制备工艺 |
5.2.3 表征 |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
5.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
5.3.2 制备工艺 |
5.3.3 表征分析 |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
5.4.1 原料及实验设备 |
5.4.2 制备工艺 |
5.4.3 表征分析 |
5.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晶须及陶瓷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机理分析 |
5.5.1 硅酸钇晶须增强机理分析 |
5.5.2 氧化锆短纤维增强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陶瓷薄板表面钨基光降解型釉料活性成分及结晶釉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活性纳米WO_3材料的制备 |
6.2.2 钨基陶瓷结晶釉的合成 |
6.2.3 结构表征 |
6.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活性WO_3材料的制备与其结构-光催化性能研究 |
6.3.2 活性钨氧化物基陶瓷釉料的制备与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几种薄板的中试工艺技术研究 |
7.1 中试产品规格选择及工艺方案 |
7.2 关键工艺参数优化 |
7.2.1 成型压力的优化 |
7.2.2 烧成制度的优化 |
7.3 关键设备选择 |
7.3.1 成型设备 |
7.3.2 烧成设备 |
7.3.3 釉料施釉和装饰等其它设备 |
7.4 中试产品性能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附录一 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情况 |
附录二 项目鉴定情况 |
附录三 个人荣誉 |
(6)陶瓷砖几何量参数测量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陶瓷砖几何量参数测量体系发展概况 |
1.3 多维系统误差控制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难点 |
第2章 陶瓷砖几何量参数测量模型 |
2.1 陶瓷砖误差参数 |
2.1.1 边长和厚度 |
2.1.2 形状误差 |
2.1.3 平整度误差 |
2.1.4 国标新增测量项 |
2.2 国标检测方法 |
2.3 自动化测量模型建立 |
2.3.1 边长测量模型 |
2.3.2 直角度测量模型 |
2.3.3 边直度测量模型 |
2.3.4 对角线长度测量模型 |
2.3.5 平整度参数测量以及凸凹测量模型 |
2.3.6 坐标测量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陶瓷砖几何量参数测量系统构成 |
3.1 测量装置的整体机械结构 |
3.1.1 陶瓷砖边角测量单元 |
3.1.2 陶瓷砖平面参数测量单元 |
3.1.3 陶瓷砖支撑单元 |
3.1.4 陶瓷砖推紧单元 |
3.2 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 |
3.2.1 上位机开发方案选择与流程设计 |
3.2.2 主从式通讯网络架构 |
3.2.4 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量装置系统误差分析与整体重复性测试 |
4.1 测量装置误差分析与综合误差调整方案设计 |
4.1.1 测量装置误差分析 |
4.1.2 测量装置综合误差调整方案设计 |
4.2 陶瓷砖自重变形误差与修正措施 |
4.3 平动轴误差测量数据分析 |
4.3.1 线性导轨误差测量 |
4.3.2 线性导轨与电机误差结果分析 |
4.4 加工误差与安装误差综合测量调整与数据分析 |
4.4.1 基于空间坐标系的测量装置模型建立 |
4.4.2 测量装置安装平台误差分析及安装调整 |
4.4.3 边角测量单元与平面测量单元相对位置调整 |
4.4.4 传感器姿态误差调整分析 |
4.5 测量装置整体测量重复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升级研究——以夹江陶瓷产业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建筑陶瓷产业升级过程分析 |
三、夹江陶瓷产业发展与产业链分析 |
(一) 夹江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
(二) 夹江陶瓷产业链分析 |
四、夹江陶瓷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瓶颈 |
(一) 原材料供需链条结构较为松散, 导致建陶企业生产成本高企 |
(二) 高端生产要素供给不足, 导致建陶产业转型升级后劲乏力 |
(三) 陶瓷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偏弱, 抑制了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 |
(四) 产业链纵向延伸深度不够, 产业国际分工的参与水平需进一步改善 |
(五)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限制了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
五、夹江陶瓷产业升级策略 |
(一) 提升要素禀赋结构, 促进陶瓷产业升级 |
1. 推进陶瓷原材料本地化,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
2. 提高集群内高端人才要素的集聚水平, 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
(二) 提升建陶企业自身的设计能力, 促进产品升级 |
(三) 加大低碳化、生态化建陶产品的开发力度, 助力产业升级 |
(四) 加大功能性建陶产品的研发力度, 提升建陶产品附加值 |
(五) 扩展产品销售渠道, 打造新的市场空间 |
(六) 强化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多渠道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
(七) 建立专业化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 打造夹江陶瓷区域品牌 |
(8)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建筑陶瓷发展概况 |
2.1.1 建筑陶瓷简介 |
2.1.2 建筑陶瓷发展趋势 |
2.2 铬铁废渣的概况 |
2.2.1 铬铁废渣简介 |
2.2.2 铬铁废渣国内研究现状 |
2.2.3 铬铁废渣国外研究现状 |
2.3 粉煤灰的概况 |
2.3.1 粉煤灰的简介 |
2.3.2 粉煤灰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粉煤灰的国外研究现状 |
2.4 综合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概述 |
2.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意义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所用原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工艺流程 |
3.2.1 坯体及釉料工艺流程简介 |
3.3 坯体部分 |
3.3.1 铬铁废渣和粉煤灰的组成分析 |
3.3.2 废料制备仿古砖试验配方 |
3.3.3 单因素改变对坯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釉料部分 |
3.4.1 釉料配方的确定 |
3.4.2 釉料配方中对原料的煅烧处理实验 |
3.4.3 釉料配方的不同烧成温度实验 |
3.4.4 釉料配方的不同保温时间实验 |
3.4.5 结构与性能表征 |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坯体部分 |
4.1.1 废渣料的组成分析 |
4.1.2 坯体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3 单因素改变对坯体性能的影响结果分析 |
4.2 釉料部分 |
4.2.1 釉料配方中对原料的煅烧处理实验结果 |
4.2.2 釉料配方的不同烧成温度的实验结果 |
4.2.3 釉料配方的不同保温时间的实验结果 |
4.2.4 坯釉的结合性 |
5 结论 |
6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不锈钢粉尘制备黑色瓷砖的物理性质和浸出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不锈钢粉尘的物化性质、处理工艺与资源化利用 |
2.1.1 不锈钢粉尘的形成机理 |
2.1.2 不锈钢粉尘的分类、成分及物相组成 |
2.1.3 不锈钢粉尘的理化性质 |
2.1.4 不锈钢粉尘的处理工艺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
2.2 黑色瓷砖的制备、性能评价及研究进展 |
2.2.1 瓷砖的原料及制备工艺流程 |
2.2.2 黑色陶瓷颜料的制备 |
2.2.3 黑色陶瓷颜料的研究进展 |
2.2.4 瓷砖的性能评价指标 |
2.2.5 固化产品重金属元素浸出机理 |
第3章 不锈钢粉尘的特性研究 |
3.1 实验过程及设备 |
3.1.1 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 |
3.1.2 形貌及能谱分析 |
3.1.3 粒度分析 |
3.1.4 浸出毒性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不锈钢粉尘的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 |
3.2.2 不锈钢粉尘的形貌及粒度分析 |
3.2.3 不锈钢粉尘的浸出毒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锈钢粉尘制备黑色瓷砖研究 |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 实验过程 |
4.2.1 前期研究 |
4.2.2 黑色陶瓷颜料制备 |
4.2.3 黑色瓷砖制备 |
4.2.4 黑色瓷砖物理性质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黑色瓷砖形貌及色度值 |
4.3.2 黑色陶瓷颜料的物相组成 |
4.3.3 黑色陶瓷的化学成分及物相组成 |
4.3.4 烧制温度对黑色瓷砖物理性质的影响 |
4.3.5 保温时间对黑色瓷砖物理性质的影响 |
4.3.6 矿化剂对黑色瓷砖物理性质的影响 |
4.3.7 制样压强对黑色瓷砖物理性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色瓷砖中重金属的半动态浸出试验 |
5.1 固化产物中有毒金属的浸出模型 |
5.1.1 基于浸出时的表面清洗或界面反应动力学的浸出模型 |
5.1.2 基于扩散模型的浸出模型 |
5.1.3 基于溶解或腐蚀的浸出模型 |
5.2 实验原料及半动态浸出实验过程 |
5.3 陶瓷砖中重金属的浸出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在农村地区的低技化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背景与缘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源起 |
二、研究的概念、范围和内容 |
1. 相关概念 |
2.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
三、既往研究 |
1. 陶瓷砖饰面相关既往研究 |
2. 乡土材料传承与再利用 |
3. 陶瓷废料制备再生混凝土研究 |
4. 再生骨料混凝土砌块案例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的意义 |
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1.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的步骤 |
第一章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在农村地区低技化再生的相关研究 |
1.1 农村地区废弃建材的再生需求 |
1.1.1 农村地区建筑材料的使用变化 |
1.1.2 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与废弃建材 |
1.1.3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再生在农村地区需求迫切 |
1.2 陶瓷砖饰面相关研究 |
1.2.1 陶瓷砖的定义、分类及产品要求 |
1.2.2 陶瓷砖的材料组成 |
1.2.3 陶瓷砖饰面的施工工艺 |
1.2.4 陶瓷砖饰面的历史发展 |
1.3 陶瓷砖饰面脱落现象及应对措施 |
1.3.1 陶瓷砖饰面脱落现象 |
1.3.2 陶瓷砖饰面脱落的原因 |
1.3.3 陶瓷砖饰面脱落的处理办法 |
1.4 陶瓷砖饰面废料再生利用的方向 |
1.4.1 陶瓷砖废料再生的主要方向 |
1.4.2 陶瓷砖饰面再生案例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技术方案研究 |
2.1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实施环境 |
2.1.1 试验背景 |
2.1.2 环境整治与农宅改造 |
2.1.3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再生设想 |
2.2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再生试验生产条件 |
2.2.1 普通工厂生产情况 |
2.2.2 农村地区工厂生产情况 |
2.3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生产方案设计 |
2.3.1 废料收集处理 |
2.3.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3 再生空心砌块的生产和养护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 |
3.1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 |
3.1.1 第一次试验 |
3.1.2 第二次试验 |
3.2 再生空心砌块生产 |
3.2.1 再生空心砌块生产技术方案 |
3.2.2 再生空心砌块生产工程实录 |
3.3 再生空心砌块墙体砌筑 |
3.3.1 再生空心砌块墙体砌筑技术方案 |
3.3.2 再生空心砌块砌筑工程实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总结与展望 |
4.1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综合评价 |
4.1.1 创新性评价 |
4.1.2 经济评价 |
4.1.3 社会影响评价 |
4.2 废弃陶瓷饰面砖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存在的问题 |
4.2.1 客观条件 |
4.2.2 观念认识 |
4.2.3 技术瓶颈 |
4.3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技术改进策略 |
4.3.1 生产工艺改进 |
4.3.2 产品性能改进 |
4.3.3 产品类型拓展 |
4.3.4 技术改进实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的得与失 |
二、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技术推广可能 |
1. 推广基础 |
2. 推广前景 |
附录 |
附表 1:陶瓷饰面砖湿铺工艺流程 |
附表 2:陶瓷原料中常见矿物质 |
附表 3:拆改房汇总 |
附表 4:第一次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 |
附表 5:第二次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 |
附录 1:第一次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验测报告 |
附录 2:第二次陶瓷砖饰面材料低技化再生试验验测报告 |
参考文献 |
专着 |
技术标准 |
外文文献 |
学位论文 |
期刊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陶瓷砖产品还有哪些质量问题急需企业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陶瓷砖出口的影响分析[J]. 刘亚民,肖景红,袁芳丽. 对外经贸实务, 2021(08)
- [2]碱活化粉煤灰制备结构陶瓷应用基础研究[D]. 罗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3]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汪超.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4]添加剂法制备抛光渣泡沫陶瓷及性能研究[D]. 王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D]. 汪庆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8)
- [6]陶瓷砖几何量参数测量模型及应用研究[D]. 王一凡. 天津大学, 2018(06)
- [7]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升级研究——以夹江陶瓷产业集群为例[J]. 李海东,熊恒庆,唐沿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8(05)
- [8]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D]. 廖祖旺.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7)
- [9]不锈钢粉尘制备黑色瓷砖的物理性质和浸出行为[D]. 杜龙.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10]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在农村地区的低技化再生[D]. 杜一鸣. 天津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