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肖琳娜,李晓红[1](2021)在《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Scoping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筛查和评估方法、诊断策略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PubMed、 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帕金森病并发冲动控制障碍的中英文相关文献,截至2020年12月,并辅以参考文献回溯和手工检索。提取相关数据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共返回文献2355篇,最终纳入30篇,来自10个国家,主要来源于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睡眠医学运动障碍等相关的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0年至2020年。研究主要涉及帕金森病并发冲动控制障碍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筛查和评估方法、诊断策略和治疗方法等。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并发冲动控制障碍的危险因素众多,多巴胺能药物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冲动控制障碍的干预强调预防和早期识别。应在调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李珂珂[2](2020)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评价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有静止性震颤、四肢和躯干僵直、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对于PD的治疗,左旋多巴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然而在左旋多巴的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运动并发症,成为PD治疗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持续多巴胺能刺激(Continuous Dopaminergic Stimulation,CDS)这一PD治疗的新理念,可以给患者提供最佳的临床效果并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已有的CDS治疗方式通常存在费用昂贵,给药操作困难,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因此需要开发PD治疗更有效、更少侵入性和依从性好的CDS治疗方式。PD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其临床特征还有非运动症状,其中疼痛是PD的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PD患者通常会经历静坐不能、神经性疼痛、骨骼肌疼痛、中枢性疼痛和肌张力障碍疼痛不同类型的疼痛,其中最常见的是骨骼肌疼痛,这与PD患者的肌强直、运动或肌张力障碍有关,这些运动症状可使肌肉或关节持续拉伸,产生炎症病变,导致炎症性疼痛。PD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常伴有骨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也会导致炎症性疼痛,疼痛可显着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PD可促进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的释放,加速神经元的变性和凋亡,从而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产生严重损伤。老年PD患者本身也会由于“炎症衰老”存在慢性低水平的系统性炎症。总之,PD会伴随炎症反应的发生,相关抗炎治疗已被证明可以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内神经元的炎症状态。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在分子结构上与多巴胺相似,能直接刺激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药物,用于早期PD治疗,可以推迟左旋多巴的应用,是PD早期治疗的首选药物;在PD晚期作为辅助药物,可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罗匹尼罗(Ropinirole,ROP)是一种新型的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通过选择性刺激纹状体多巴胺D3和D2受体,恢复PD患者多巴胺功能,是PD治疗的一线药物。目前ROP上市的剂型仅有普通片剂和缓释片剂,常采用一日多次或一日一次服用。由于PD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用药治疗,这就需要PD患者制定较为严格的用药方案,一旦用药延迟将会导致活动不便等症状的出现,同时,PD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等特点,从而降低了用药的安全性、顺应性。罗替戈汀(Rotigotine,RTGT)也属于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激动D3/D2/D1受体发挥抗PD的作用。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材料,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注射用罗替戈汀缓释微球(Rotigotine Extended-release Microspheres,RTGT-MS,LY03003),可以连续输送药物,使血浆和脑纹状体中药物浓度稳定。RTGT-MS可显着增加6-OHDA致PD大鼠对侧旋转行为,且药效较为稳定。RTGT-MS联合左旋多巴应用时,可有效降低PD大鼠运动并发症的发生。该制剂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持续多巴胺能刺激治疗PD的长效制剂。为研究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长效缓释微球,本课题以ROP和RTGT两个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备ROP长效缓释制剂,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该类长效制剂的释药机制、药效学与药动学及其相互关系,为该类药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持;二是对已完成系统的临床前研究,并已开展治疗PD运动症状临床研究的RTGT-MS,开展治疗非运动症状疼痛、炎症的药效学和机制研究,为该类长效制剂更科学的临床应用及其拓展提供实验基础。(1)多巴胺受体激动剂ROP长效缓释制剂制备及特性研究为了提高ROP的治疗效果,避免ROP口服片剂应用安全性、顺应性差的问题,在RTGT-MS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发ROP缓释微球(Ropinirole Extended-release Microspheres,ROP-MS),对ROP-MS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体外释药特征和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ROP-MS抗PD运动症状的效果。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研制了ROP-MS。考察了微球处方和制备工艺,如PLGA型号、浓度、载药量、乳化剂浓度、去突释附加剂、油相水相体积比和乳化搅拌速度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和体外释放的影响,筛选得到ROP-MS的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简便,重复性好,制得微球的载药量为21.42%、包封率为85.68%,平均粒径105.7μm,体外释药可达21 d。在ROP-MS的加速释药及释药机制研究中,考察了释放介质离子浓度、p H值、温度和乙醇浓度对ROP-MS加速释药的影响,确定了与ROP-MS体外长期释药具有相关性的加速释放条件,建立体外加速释放与体外长期释放的相关性,通过长期释放过程中微球形态的变化和Ritger-Peppas模型揭示ROP-MS的体外释药机制。结果显示,在37°C条件下含5%乙醇的0.05 mo L·L-1 p H 7.4 PBS为释放介质,可加速ROP-MS的释药过程,与长期释放曲线具有良好相关性(R2=0.9980)。ROP-MS的体外释药受ROP的溶解扩散和微球的逐渐溶蚀共同控制,并以骨架的溶蚀机制为主。建立了大鼠血清中ROP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的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大鼠肌肉注射ROP-MS和ROP混悬液的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绘制药时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和T1/2、MRT等药动学参数对比结果表明,ROP-MS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在体内3周内释药较为平稳。通过腹腔注射鱼藤酮混悬液制备PD大鼠模型,以大鼠体重、爬杆实验、矿场实验、游泳实验评分以及大鼠中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神经元数目评价ROP-MS的抗PD效果。结果显示,ROP-MS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在给药后的第10 d时体重、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ROP混悬液组,并可明显减少大鼠中脑黑质中TH神经元的损失,显着增加TH神经元的数量。表明ROP-MS可明显改善PD大鼠的运动症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抗PD效果。(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长效缓释制剂RTGT-MS镇痛、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为了考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长效缓释制剂对PD非运动症状的作用,研究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RTGT-MS对炎症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对慢性和急性炎症的影响以及可能的镇痛、抗炎机制。肌肉注射RTGT-MS,对角叉菜胶致大鼠炎症性疼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RTGT-MS可以降低炎症性疼痛模型大鼠炎症组织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水平,使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和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的表达下降。腹腔注射盐酸氯丙嗪(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CPZ)注射液,可减弱RTGT-MS诱导的COX-2和c AMP的下调,并部分抑制PKA的下调,表明RTGT-MS的镇痛机制可能与外周D2受体,以及AC-c AMP-PKA通路有关。通过等高线法分析结果和两药相互作用指数表明,RTGT-MS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炎症性疼痛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协同镇痛作用。两药联合应用有望在缓解PD运动症状的同时,减轻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疼痛及患者本身具有的风湿病、骨关节炎等疾病伴发的疼痛。通过棉球诱导大鼠慢性肉芽肿实验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观察了RTGT-MS对炎症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炎症组织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TNF-α、IL-1β的表达,揭示RTGT-MS可能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RTGT-MS对棉球诱导的大鼠慢性肉芽肿的形成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足跖肿胀率,显着降低大鼠炎症足跖组织的病理评分,抑制病理损伤,并且这种对急性炎症的抑制作用与降低炎症组织中IFN-γ、TNF-α和IL-1β的表达有关。而CPZ可阻断多巴胺受体消除RTGT-MS对炎症的抑制作用,说明多巴胺受体通路在RTGT-MS抗炎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ROP-MS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内外均可持续稳定地释放药物,可明显改善PD大鼠的运动症状,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明显延长给药周期,符合目前CDS治疗PD的新理念,有望解决PD患者吞咽困难影响服药的问题,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顺应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长效缓释制剂RTGT-MS,对炎症性疼痛具有一定的长效镇痛作用,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具有明确的协同镇痛效应,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证明RTGT-MS作为治疗PD的持续多巴胺能刺激的长效制剂,在治疗PD运动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减轻非运动症状疼痛及患者伴发风湿病、骨关节炎等疾病时的疼痛,减轻炎症,为该类药物长效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其拓展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
张淑丽,杨海龙,汤宇[3](2020)在《非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药物治疗仍是目前临床上控制和缓解其症状的主要方法。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新型手段,不仅能在早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在晚期显着延缓和减轻运动并发症,因此受到药物研发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持续、稳定的多巴胺受体刺激是控制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基于此理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发展迅速,主要对其缓释剂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启菲[4](2020)在《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以研发治疗帕金森病药物为研究对象,研制新药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将左旋多巴与普拉克索配伍,以求发挥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病,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及转换性。并对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考察,以为新药研发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在单因素实验考察的基础上,以基质材料的类型和数量,填充剂,润滑剂和润湿剂的类型为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片剂的压力是否对缓释片剂的累积释放产生影响。确定涂层处方,研究各种因素对涂层效果的影响。2、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对缓释片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筛选辅料,优化处方,确定最佳成型工艺。3、采用包衣锅包衣法对素片包肠溶衣,确定包衣材料,并将包肠溶衣后的片剂与素片体外释放度进行比较,考察包衣质量。4、对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进行质量评价研究,包括薄层色谱鉴别,含量测定、药物累积释放度测定,以及片剂的其他常规检查。5、制定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结果:1、对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片处方进行研究,确定最优处方为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磷酸钙、羟丙甲纤维素、预胶化淀粉、二氧化硅以及硬脂酸镁。2、检查了基质材料的类型和数量,填充剂,润滑剂和润湿剂的类型,以及片剂的压力是否对缓释片剂的累积释放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研究确定了涂层处方,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涂层效果的影响,确定缓释片剂和包衣制剂的工艺参数。3、选择欧巴代作为涂层材料,包衣处方和确定为浓度为12%欧巴代,增重3%-4%。4、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剂性质稳定,片剂重量差异和累积释放符合要求。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在密封塑料包装中稳定性良好。5、建立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结论:本课题研制的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内缓释片能发挥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病,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及转换性。本课题将左旋多巴-普拉克索制成肠溶缓释片,具有良好的药物重现性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能缓慢释放药物,消除峰谷现象,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提高药物安全性和病人的依从性。
梁俊杰[5](2020)在《非药物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非药物疗法(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9年03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东直门医院、北京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的患者,年龄在30=80岁之间,符合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2015)和纳排标准,且能够配合完成临床试验共纳入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加帕金森病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在0周、4周、8周分别进行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on-Motor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 for Parkinson’ s Disease,NM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帕金森病疲劳量表(Parkinson’s Fatigue Scale,PFS-16)以及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s disease sleep scale,PDSS)的评定,通过组间及组内前后对比评价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2.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描述。病程以及Hoehn-Yahr分级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的60例患者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平均年龄为67.87±6.5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5.97±8.40岁。试验组男性24例(80%),女性6例(20%);对照组男性17例(56.7%),女性13例(43.3%)。以及受教育年限、病程、H-Y分级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0周两组间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PFS量表及PDSS量表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试验组组内比较,4周、8周与0周比较,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PFS量表、PDSS量表积分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8周与0周相比,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及PFS量表积分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4周时两组PFS量表、PDSS量表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两组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PFS量表及PDSS量表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非药物疗法(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可在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睡眠、疲劳、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具有增效作用。2.非药物疗法(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对抑郁、焦虑的起效时间更早,治疗抑郁、焦虑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周期。3.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操作简单,可作为帕金森病有价值的辅助治疗方法。
薛妍[6](2020)在《固本定颤方治疗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通过观察固本定颤方对于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患者UPDRSⅢ、中医证候评分、改良H-Y分级以及血清Hcy、Hs-CRP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固本定颤方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门诊的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多巴丝肼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固本定颤方。治疗12周后,分别比较两组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中的第Ⅲ部分(UPDRSⅢ)、中医证候评分、改良H-Y分级、多巴丝肼用量、血清Hcy、Hs-CRP方面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果 1治疗后两组UPDRSⅢ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皆有显着改善,且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46.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H-Y分级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多巴丝肼用量较治疗前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多巴丝肼用量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多巴丝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治疗组Hcy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治疗组Hs-CRP水平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固本定颤方对于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UPDRSⅢ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相关血清学指标(Hcy、HsCRP);2固本定颤方用药安全无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西药用量,但仍不能代替西药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暂不能达到逆转疾病的作用。图0个;表11个;参154篇。
沈赟[7](2020)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和强光对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下颏肌电和夜间异常行为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目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REM)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前驱期生物学标志。RBD诊断需要两个关键特征,即梦境行为演绎(Dream-enactment behavior,DEB)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骨骼肌失弛缓现象(REM-sleep without atonia,RWA)。临床上并非所有的PD患者都能诊断为合并性RBD,且较少研究同时评估PD患者的DEB和RWA。因此,我们详细分析我们中心PD患者这两种RBD关键特征,探寻与临床症状的潜在关系。方法:我们收集了所有完成多导睡眠监测的PD患者共175例。所有PD患者进行完整的临床评估,包括统一帕金森氏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H&Y)分期,病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抗帕金森药物换算为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最终纳入研究的PD患者共145例。REM睡眠期紧张性下颏肌电增高(tonic RWA%)≥30%和/或时相性下颏肌电增高(phasic RWA%)≥15%定义为诊断RBD的下颏肌电异常临界值。患者在REM睡眠期的运动行为和/或声音,似乎能表现出某种目的或能与次日晨起梦境回忆相对应,纳入DEB相关行为。研究对象被分为四组:1)临床RBD组:患者有明确的DEB行为,RWA高于下颏肌电异常临界值;2)亚临床DEB组:患者有明确的DEB行为,但RWA低于下颏肌电异常临界值;3)亚临床RBD组:患者RWA高于下颏肌电异常临界值,但缺乏明确的DEB行为;4)正常REM睡眠期组:患者无明确的DEB行为,且RWA低于下颏肌电异常临界值。结果:PD患者共有145例,平均年龄64.7±9.8岁,94例为男性。调整年龄后,相关分析发现两种RWA%与H&Y分期、UPDRS III得分、PD病程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睡眠1期呈正相关,与MoCA得分、NREM-2期和REM睡眠期呈负相关。PD的病程与RWA相关,而与DEB无关。合并DEB的PD患者年龄更大,H&Y分期和UPDRS III得分更高,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更大,MoCA得分更低,下颏肌电失弛缓程度更严重。与亚临床DEB组相比,临床RBD和亚临床RBD组的PD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和睡眠参数更为接近。比正常REM睡眠期相比,两组的H&Y分期、UPDRS III得分更高,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更大,MoCA得分更低,睡眠结构更紊乱,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D病程在四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D诊断两个关键因素RWA和DEB与PD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PD的病程与RWA相关,与DEB无关。亚临床RBD与亚临床DEB可能存在不同的疾病演变过程。随着PD疾病进展,RWA可能会持续增加,而DEB症状可能会出现波动甚至消失。RBD症状(RWA和DEB)的不同改变及差异,反应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退行过程中的差异。第二部分强光对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影响初步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存在生物节律紊乱,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出现睡眠障碍、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强光作为一种可行的调控生物节律的治疗手段,或许可以成为PD治疗的新方法。然而我国目前尚无PD患者接受强光的临床相关研究报道。方法:我们对27位PD患者进行连续7天,每天一小时的10,000 Lux强光照射。所有PD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一天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在结束后第三周进行非运动症状评估。运动症状评估主要选用UPDRS量表及Hoehn&Yahr分期。非运动症状评估包括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oCA量表)、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焦虑(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生活质量(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39)、日间嗜睡(ESS量表)、整体睡眠状况(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帕金森病睡眠量表第二版(Parkinson’s disease sleep scale-2,PDSS-2)、RBD(RBD筛查量表和香港版)、睡眠时型(清晨型和夜晚型问卷自评量表)、自主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量表)及其他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Non-motor symptom Questionnaire,NMSQ)。结果:最终完成干预及随访的PD患者共23位,平均年龄64.9±11.6岁,14例为男性。选用配对T-检验对PD患者强光照射前后进行比较,发现强光可以显着改善PD患者睡眠质量,包括日间嗜睡程度、睡眠总体状况、入睡及睡眠维持。ESS总分、PSQI量表总分和PDSS-2总分治疗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强光可能可以改善PD患者认知功能水平,MoCA量表总分和延迟记忆因子分在接受强光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运动症状和其他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焦虑、自主神经功能,强光前后并未见到明显统计学差异。强光后,PD患者睡眠时型表现出中间型比例减少、中度清晨型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强光后三周,PD患者的睡眠量表评分大部分恢复基线水平,HAMA和NMSQ量表评分反而出现增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强光对合并日间嗜睡的PD患者影响相对更大。结论:PD患者接受强光的临床研究在国内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由于观察时间短、患者数目少,我们初步认为强光对PD患者的睡眠及认知功能的作用可能是相对积极但却较为温和、短暂的。将来我们会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增加评估的项目及观察时间、人群,更为客观而全面反应强光对PD的临床作用。
黄燕熙[8](2020)在《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方案对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Parkinson’s disease sleep disorder,PDSD)患者运动症状及睡眠结构的影响,同时探寻优化PD中西医治疗方案对PD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等睡眠-觉醒调节机制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0例,采用数字查表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在美多芭加喹硫平稳定用药的基础上,应用温针灸进行治疗,隔日1次,一周3次,12次为一疗程,共计3疗程;对照组予以美多芭加喹硫平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UPDRS-Ⅲ、PDSS、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及中医症候积分和疗效评定。同时,于治疗前后进行PSG(Polysomnography)监测并分析两组患者睡眠结构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记录相关结果。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先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及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并根据用药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比较分析其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脱落率为4.29%,总计67例按疗程完成全部治疗。治疗过程中67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和血常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药浓度等实验室指标均未出现显着的异常变化。(2)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个量表积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UPDRS-III评分均有下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的UPDRS-III评分与治疗前对比,显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PDSS评分均明显升高。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对比,两组PDSS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对比,对照组组内比较,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评分显着降低,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睡眠有效率均提高,转醒次数减少、REM睡眠持续时间及N3睡眠持续时间均有显着增加(P<0.05),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并计算两组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结果表明:两组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联合口服美多芭及喹硫平和单纯使用美多芭加用喹硫平均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PDSD患者的睡眠质量。(2)两种治疗方案比较,温针灸联合口服美多芭及喹硫平对PDSD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客观睡眠结构及运动功能的总体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西药组。(3)中医温针灸在促进患者运动能力提升的同时通过纠正PDSD患者紊乱的睡眠结构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此外,对PDSD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等睡眠-觉醒调节机制有显着改善作用。
张艳[9](2020)在《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采用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P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质量较高的文献,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0项RCTs研究,共3041例PD患者。分别对治疗有效病例数及UPDRS总分、UPDRSⅡ部分、UPDRSⅢ部分相对基线变化幅度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PD患者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OR=5.05,95%CI[3.75,6.78],P<0.01)。可显着降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总评分、UPDRS第Ⅱ部分评分(UPDRSⅡ)和UPDRS第Ⅲ部分评分(UPDRSⅢ);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分别为(MD=-7.31,95%CI[-9.74,-4.89],P<0.01)、(MD=-2.23,95%CI[-3.17,-1.30],P<0.01)、(MD=-4.88,95%CI[-6.01,-3.7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对PD的整体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运动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显着疗效。对不良反应的Meta表明: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组同单用多巴丝肼组比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恶心呕吐、低血压、头晕、嗜睡、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用药组增加了幻觉的发生率(OR=4.03,95%CI[1.37,11.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PD的疗效显着,体现在PD患者整体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运动症状改善等方面;对患者UDPRS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统一,研究时间较短,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RCTs进一步验证。
覃宏伟[10](2020)在《帕金森病“剂末现象”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帕金森病(PD)患者剂末现象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129例PD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在运动功能较好状态下用PD评分量表(UPDRS)评价运动功能;自主功能神经量表、PD睡眠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相应非运动症状;PD患者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量表评价近1个月健康生活质量。采用UPDRS-36项和剂末现象问卷(WOQ-9)判定剂末现象的发生及特点。结果:(1)剂末现象发生率为51.9%;(2)存在剂末现象患者中,非运动症状波动不单独出现;(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WOQ-9得分(p=0.010)、HAMA得分(p=0.028)和MMSE得分(p=0.016)是PDQ-39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R2=0.55,F=15.28)。结论:“剂末现象”发生率较高且临床特点呈现多样化和规律性。“剂末现象”是PD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对它的筛查和干预。
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Scoping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发病机制 |
2.3 危险因素 |
2.4 临床表型、评估和诊断 |
2.5 治疗 |
3 小结 |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评价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帕金森病 |
1.1.1 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 |
1.1.2 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 |
1.1.3 持续多巴胺能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
1.2 帕金森病疼痛的研究进展 |
1.3 帕金森病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
1.4 微球 |
1.4.1 制备微球常用的载体材料 |
1.4.2 微球的制备方法 |
1.4.3 微球中药物释放模式 |
1.5 罗匹尼罗及其研究进展 |
1.5.1 罗匹尼罗基本信息 |
1.5.2 罗匹尼罗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
1.5.3 罗匹尼罗的药代动力学 |
1.5.4 不良反应 |
1.5.5 国内外罗匹尼罗制剂研究现状 |
1.6 罗替戈汀及其研究进展 |
1.6.1 罗替戈汀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
1.6.2 已上市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
1.6.3 罗替戈汀微球的研究现状 |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1.7.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2 课题的整体研究思路 |
2 罗匹尼罗微球的处方设计及工艺研究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罗匹尼罗的制备 |
2.2.2 罗匹尼罗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3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4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罗匹尼罗微球 |
2.2.5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评价 |
2.2.6 单因素考察筛选罗匹尼罗微球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
2.2.7 罗匹尼罗微球最优处方及工艺的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罗匹尼罗纯度的测定结果 |
2.3.2 罗匹尼罗含量测定方法的实验结果 |
2.3.2.1 方法专属性考察 |
2.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3 精密度 |
2.3.2.4 准确度 |
2.3.3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释放度测定实验结果 |
2.3.4 处方工艺因素对罗匹尼罗微球性质的影响 |
2.3.5 罗匹尼罗微球最优处方及工艺的验证结果 |
2.4 小结 |
3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加速释药及释药机制研究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罗匹尼罗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考察 |
3.2.2 释放曲线相似性比较 |
3.2.3 加速释药影响因素的考察 |
3.2.4 加速释药与长期释药的相关性 |
3.2.5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释药模型拟合与释药机制研究 |
3.2.6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长期释药过程中微球的表面形态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罗匹尼罗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测定结果 |
3.3.2 影响微球体外释放的主要因素 |
3.3.3 加速释药与长期释药的相关性评价 |
3.3.4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释药模型拟合与释药机制分析 |
3.3.5 罗匹尼罗微球体外长期释药过程中微球降解结果 |
3.4 小结 |
4 罗匹尼罗微球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材料和试剂 |
4.1.3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溶液和药液的配制 |
4.2.2 HPLC-MS/MS检测条件与方法学考察 |
4.2.3 罗匹尼罗微球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大鼠罗匹尼罗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实验结果 |
4.3.2 罗匹尼罗微球在大鼠血清中药物浓度测定结果 |
4.3.3 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 |
4.4 小结 |
5 罗匹尼罗微球抗帕金森病药效学研究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1.1 实验仪器 |
5.1.2 材料和试剂 |
5.1.3 实验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溶媒和药液的配制 |
5.2.2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制备 |
5.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5.2.4 指标测定 |
5.3 统计学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罗匹尼罗微球对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
5.4.2 罗匹尼罗微球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5.4.3 罗匹尼罗微球对TH表达的影响 |
5.5 小结 |
6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罗替戈汀微球镇痛作用研究 |
6.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6.1.1 实验仪器 |
6.1.2 材料和试剂 |
6.1.3 实验动物 |
6.2 实验方法 |
6.2.1 试剂及给药制剂的配制 |
6.2.2 罗替戈汀微球的质量评价 |
6.2.3 罗替戈汀微球对角叉菜胶致大鼠炎症性疼痛的影响研究 |
6.2.4 罗替戈汀微球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角叉菜胶致炎症性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影响研究 |
6.2.5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罗替戈汀微球的质量评价结果 |
6.3.2 罗替戈汀微球对角叉菜胶致大鼠炎症性疼痛的影响 |
6.3.3 罗替戈汀微球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角叉菜胶致炎症性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
6.4 小结 |
7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罗替戈汀微球抗炎作用研究 |
7.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7.1.1 实验仪器 |
7.1.2 材料和试剂 |
7.1.3 实验动物 |
7.2 实验方法 |
7.2.1 试剂及给药制剂的配制 |
7.2.2 罗替戈汀微球对棉球诱导大鼠慢性肉芽肿的影响研究 |
7.2.3 罗替戈汀微球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研究 |
7.2.4 统计学处理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罗替戈汀微球对棉球诱导大鼠慢性肉芽肿的影响 |
7.3.2 罗替戈汀微球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7.4 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非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 |
2 罗匹尼罗缓释片 |
3 罗替戈汀缓释制剂 |
3.1 罗替戈汀透皮贴剂 |
3.2 罗替戈汀长效缓释微球 |
3.3 其他 |
4 吡贝地尔缓释片 |
5 阿朴吗啡 |
6 结语 |
(4)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2. 左旋多巴简介 |
3. 普拉克索简介 |
4. 肠溶缓释片 |
5 肠溶包衣材料简介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7. 展望 |
第二章 处方辅料初选 |
1. 仪器与试剂 |
2 工艺与结果 |
2.1 辅料选择 |
2.2 考察项目 |
2.3 初步探索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2.4 小结 |
第三章 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素片的制备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试 |
1.2 试验仪器 |
2. 工艺制备与流程 |
2.1 建立体外释放度方法 |
3. 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研究 |
3.1 筛选辅料 |
3.2 压片工艺研究及粉体学考察 |
3.3 验证试验 |
4. 小结 |
第四章 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素片包隔离衣、包肠溶衣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包衣工艺 |
2.2 包衣片体外释放与包衣前素片的体外释放对比 |
3. 小结 |
第五章 肠溶片的质量评价及肠溶片的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释放度的测定 |
2.1 考察系统精密度 |
2.2 滤膜吸附作用考察 |
2.3 专属性 |
2.4 线性关系 |
2.5 考察回收率 |
2.6 考察精密度 |
2.7 溶液的稳定性 |
2.8 耐用性的实验研究 |
3. 含量测定 |
3.1 试药和材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含量的测定方法 |
3.4 测定专属性 |
3.5 线性测定 |
3.6 回收率试验 |
3.7 精密度 |
3.8 耐用性 |
3.9 溶液稳定性 |
4. 稳定性研究 |
4.1 影响因素试验 |
4.2 加速性稳定试验 |
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1.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制备 |
2.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缓释片的质量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非药物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研究进展 |
1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2 精神症状 |
3 睡眠障碍 |
4 嗅觉障碍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帕金森病中医治疗进展 |
1 帕金森病相关的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中医药治疗 |
4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疗效指标比较 |
3 各疗效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及基线分析 |
2 治疗方法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固本定颤方治疗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1.7 临床脱落病例的处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疗效评价标准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4.1 一般资料分析 |
1.4.2 临床资料分析 |
1.4.3 安全性分析 |
1.5 讨论 |
1.5.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5.2 组方及药物分析 |
1.5.3 结果分析 |
1.6 不足与展望 |
1.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2.1.1 概述 |
2.1.2 帕金森病病因的认识 |
2.1.3 与帕金森病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
2.1.4 西医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
2.2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2.2.1 中医病名的概述 |
2.2.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3 中医颤证的辨证论治 |
2.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B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和强光对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下颏肌电和夜间异常行为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强光对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影响初步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睡眠障碍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纳入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6 知情同意的签署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类型 |
3.2 分组方案与盲法 |
3.3 临床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情况 |
4.2 主观量表指标 |
4.3 睡眠结构观察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4.5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4.6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7 质量控制 |
5 统计结果分析 |
5.1 统计学方法 |
5.2 脱落情况及统计结果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1.2 Hohen-yahr分级评估 |
2 量表指标结果比较 |
2.1 UPDRS-Ⅲ评分比较 |
2.2 PDSS评分比较 |
2.3 ESS评分比较 |
3 PSG监测结果与分析 |
4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及分析 |
5 临床疗效的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与分析 |
1 PD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治疗概况 |
1.1 PDSD临床特点 |
1.2 PDSD治疗概况 |
2 基于中医证候特征阐释PDSD特征 |
3 温针灸治疗PDSD的相关理论依据 |
3.1 温针灸的相关理论 |
3.2 温针灸的治疗机理 |
4 喹硫平使用依据 |
5 客观疗效指标选择依据 |
6 疗效指标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UPDRS-Ⅲ评分结果分分析 |
6.3 PDSS结果评分分析 |
6.4 ESS结果评分分析 |
7 PSG监测结果分析 |
8 临床症状积分及疗效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检索策略 |
1.1 文献来源 |
1.2 中文检索词 |
1.3 英文检索词 |
1.4 文献纳入时间 |
1.5 文献语种 |
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 纳入文献类型 |
2.2 研究对象类型 |
2.3 干预与对照措施 |
2.4 结局指标 |
2.5 排除标准 |
3.纳入文献的筛选与质量评价 |
4.统计学方法 |
5.文献筛选流程 |
6.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结果 |
3.1 治疗有效性 |
3.1.1 治疗总有效率 |
3.1.2 UPDRS |
3.1.3 UPDRS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3.1.4 UPDRSⅢ(运动功能) |
3.2 治疗安全性 |
3.2.1 头晕 |
3.2.2 嗜睡 |
3.2.3 恶心呕吐 |
3.2.4 开关现象 |
3.2.5 失眠 |
3.2.6 低血压 |
3.2.7 运动障碍 |
3.2.8 幻觉 |
3.2.9 精神症状 |
3.3 发表偏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10)帕金森病“剂末现象”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1.绪论 |
1.1 帕金森病 |
1.2 剂末现象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和资料的收集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剂末现象组PD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1 WOQ-9 调查表分析 |
3.2.2 剂末现象与运动症状波动 |
3.2.3 兼有运动和非运动波动组与仅出现运动症状波动比较 |
3.2.4 剂末现象组与无剂末现象组临床特征比较 |
3.2.5 影响PD患者长期健康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6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Scoping综述[J]. 肖琳娜,李晓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07)
-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评价及药效学研究[D]. 李珂珂. 烟台大学, 2020(04)
- [3]非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张淑丽,杨海龙,汤宇.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6)
- [4]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D]. 张启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非药物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D]. 梁俊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固本定颤方治疗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临床观察[D]. 薛妍.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和强光对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影响研究[D]. 沈赟. 苏州大学, 2020(06)
- [8]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燕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Meta分析[D]. 张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10]帕金森病“剂末现象”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D]. 覃宏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