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冠脉内超声指导下的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晴晴[1](2021)在《替罗非班联用硝普钠对STE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若出现无复流,经微导管冠脉内给与硝普钠及替罗非班,与冠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及替罗非班对术后TIMI血流的影响,以及对术中及术后短期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及此次主要不适症状、服药史及过敏史等,查体,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心肌梗死标志物、血栓与止血、BNP钠尿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对于确诊STEMI的患者,立即予以负荷量(阿司匹林0.3g、氯吡格雷300mg)嚼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作为手术入路进行穿刺,然后经穿刺动脉鞘管推入肝素3000U,后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延长、以1000U/h追加推注,介入手术正式开始时再次以60U/kg进行动脉鞘管内推注肝素。把该类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病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处理方法为:首先经微导管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后推注硝酸甘油、剂量为200ug;观察组亦首先同样方式给予相同剂量替罗非班,后同样方式冠脉内推注硝普钠、剂量为300ug,其中两组冠脉内推注的替罗非班剂量均以10ug/kg计算,均需在3分钟内推注完毕。3分钟后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并判断TIMI血流,3级表示有效,0-2级表示无效。两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24h、速度为0.15ug/kg/min,且术后无明显出血倾向情况下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抗凝、延缓心肌重塑等药物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基础情况及冠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值大于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分别经实验组或对照组处理后术再次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术后TIMI血流,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3.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7天不良心血管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替罗非班与硝普钠联用于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患者中,可改善其术后TIMI血流;2.替罗非班与硝普钠联用于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患者中,可降低其术中及术后短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徐维[2](2019)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及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相关性目的:冠状动脉微循环主要负责调节心肌血液流向和心肌内营养物质以及代谢物的交换,而现代观点认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也是引起冠心病基本机制之一。微血管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是一项侵入性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强以及不受心脏外膜冠脉循环影响等优势。γ-谷氨酰转肽酶(γ-gamma-glutamyltransferase,γ-GGT)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在体内主要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过程。最近的研究发现,γ-GGT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本研究主要探讨γ-GGT与IMR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是否可作为评估CMD的有效指标。方法:选取2013年03月至2017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4例患者,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结果为阴性,同时行IMR测量。根据IMR值分成IMR<25组(29例)和IMR≥25组(15例)。收集入院患者一般资料和测定γ-G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清指标,分析γ-GGT与IMR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临床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按照γ-GGT血清学水平中位数及四分位数[30(17.25,41.5)]将IMR<25组和IIMR≥25组分为四组,不同γ-GGT水平中IMR≥25者所占比例比较,且组中IMR≥25的比例最大(54.55%),但是各组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χ2=3.384,P=0.399)。3.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y-GGT与IMR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r=0.401,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 IMR 之间呈负相关性(r=-0.320,P<0.05)。4.以IMR值为因变量,y-GGT、HDL-C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结果显示:y-GGT与IMR值存在线性关系(t=2.838,P=0.007),而HDL-C与IMR值存在负线性关系(t=-2.185,P=0.034)。结论:1.γ-GGT与IMR呈线性相关关系,γ-GGT可以用于评估CMD的严重程度。2.HDL-C降低可能参与CMD的病理过程。第二部分SYNTAX Ⅱ评分联合NLR预测STEMI患者pPCI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现象目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严重的急症之一,患者早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尽快恢复血流,限制心肌进展坏死,降低死亡率、改善早期及远期预后。然而,部分STEMI患者在接受pPCI治疗后,缺血心肌仍有得不到充分血液灌注,心肌功能得不到恢复,导致出现CMD,临床上表现为心肌无复流现象。SYNTAXⅡ(SSⅡ)评分是在SYNTAX(SS)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解剖学的复杂程度的基础上,加入相关临床相关指标及未保护的左主干等因素,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对血运重建策略做出选择,同时预测病患长期死亡率。近些年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NLR)可以作为全身炎症反应的指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NLR在STEMI患者行pPCI治疗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评价SS Ⅱ和NLR在STEMI患者接受p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0在本院心内科住院,行急诊pPCI手术的203名STEMI患者,其中52名患者出现了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的判定标准主要根据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分级(thrombolysisin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来判定,将 TIMI 分级≤2 的冠脉血管定义为无复流。根据TIMI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流正常组和无复流组。基于SS Ⅱ结果分为低危组(SS Ⅱ<22,68例),中危组(22≤SSⅡ≤31,69例)和高危组(SS Ⅱ>31,66例)。分别比较血流正常组和无复流组,以及SS Ⅱ三组患者之间临床资料。进一步Logistic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SS Ⅱ及NLR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正常组和无复流组患者中,年龄、多支病变、淋巴细胞数、脂蛋白a、NLR、左室射血分数(LVEF)、SS、SSⅡ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SS Ⅱ评分,高危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多支病变、无复流、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尿素氮、甘油三酯、HDL-C、脂蛋白a、LVEF、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低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HDL-C、LVEF、eGFR与低危组、中危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7)。3.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淋巴细胞数,LVEF,NLR,SS,SSⅡ是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SSⅡ(OR:1.055,95%CI:1.018-1.094,P=0.003),NLR(OR:1.097,95%CI:1.014-1.188,P=0.022)是独立预测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4.SSⅡ评分、NLR水平以及SS Ⅱ评分和NLR水平联合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SⅡ评分 AUC 为 0.648(95%CI:0.558,0.739,P<0.002)。SS Ⅱ的最佳截断值为 28.85,预测无复流的灵敏度为60.8%,特异性为65.1%。NLR水平AUC为0.611(95%CI:0.520,0.730,P=0.018),此时NLR的最佳截断值为6.38,预测无复流的灵敏度为56.9%,特异性为68.4%。SSⅡ联合NLR 的 AUC=0.668(95%CI:0.575,0.760,P<0.001),两者联合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1.在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中,SS Ⅱ评分和NLR存在明显差异。2.SS Ⅱ评分和NLR是独立预测STEMI患者p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危险因素。3.在pPCI后,SSⅡ评分联合NLR可以提高预测在STEMI中发生无复流的能力,两者联合诊断具有可行性。
田增有[3](2019)在《冠脉内血栓抽吸配合应用rhPro-UK对STEMI患者PCI术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应用冠脉内血栓抽吸(Thrombus aspiration,TA)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rhPro-UK)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造影示罪犯血管血栓高负荷并行介入治疗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血栓抽吸配合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组(联合治疗组)33例,仅冠脉内血栓抽吸组(单纯治疗组)36例。在PCI术前所有患者均应用阿司匹林0.3 g,氯吡格雷0.3 g或替格瑞洛0.18 g。联合治疗组罪犯血管的处理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单纯治疗组罪犯血管的处理仅应用血栓抽吸。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心电图ST段回落率、CK与CKMB及出血事件,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随访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MACCE事件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BMI、年龄、心率、肝肾功能、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脑血管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罪犯血管、Killip分级、手术时间和平均植入支架个数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血管灌注评价: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在术后罪犯血管恢复TIMI血流3级的患者数分别为32例(96.97%)和33例(81.67%),两组P值为0.6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分别为24.63±2.32(帧)和26.95±3.48(帧),两者P值为0.04,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肌组织灌注3级获得率两组分别为31例(93.94%)和27例(75.00%),两组P值为0.03,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率分别为28例(84.85%)和23例(63.89%),两组P值为0.048,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率分别为30例(90.91%)和30例(83.33%),两组P值为0.56,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术后心肌酶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术后肌酸激酶分别为1165.51±731.62(U/L)和1485.6±819.34(U/L),两者P值为0.023,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为126.42±78.47(U/L)和157.53±86.65(U/L),两者P值为0.016,有统计学差异(P<0.05)。4心功能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53±5.12(%),53.31±4.84(%),两者P值为0.1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左室舒张末径分别为52.73±6.31(mm)和53.99±4.34(mm),两者P值为0.02,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9.15±5.47(%),56.17±7.28(%),两者P值为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左室舒张末径分别为51.52±5.63(mm)和53.81±6.13(mm),两者P值为0.02,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比较:联合治疗组发生大出血0例,小出血0例,微出血2例,合计共2例;单纯治疗组发生大出血0例,小出血0例,微出血1例,合计共1例,两者出血事件P值为0.94,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MACCE事件的比较:联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3例,再次血运重建0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例,心源性死亡0例,卒中0例和心力衰竭0例,合计共3例;单纯治疗组再发心绞痛4例,再次血运重建0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例,心源性死亡0例,卒中0例和心力衰竭1例,合计共5例,两组综合MACCE事件P值为0.8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冠脉内应用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1降低冠脉无复流发生率,提高心肌灌注水平,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有利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2临床安全性可行,不增加出血事件和MACCE事件的发生率。图3幅;表8个;参130篇。
邬青[4](2014)在《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冠脉内支架植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探讨通过此方法以提高患者用药、复查、健康生活方式等依从性,改善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再入院率,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方法:1.质性研究阶段: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采用立意取样法选取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接受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的患者。以半结构访谈法收集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资料,并以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根据质性研究结果制定过渡期护理干预措施。2.过渡期护理模式实施阶段:采用单盲、随机对照实验方法。用便利取样法从苏州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收集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例和干预组70例。干预组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过渡期护理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解答其疑问。干预分为两部分:术后第2天针对手术及出院后常见问题,如饮食、运动、药物服用方法,预防并发症发生等,对患者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教育课程,并发放《冠脉内支架植入后患者过渡期健康教育手册》;出院后采取电话和上门两种随访方式。效果评价指标为研究对象在依从性、生存质量、血脂、血压、体重指数及再入院率的变化。随访时间点为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所有数据用Epidata3.1软件录入,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质性研究阶段。深入了解和探索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在过渡期进行自我照护的的真实体验后,发现患者在过渡期存在以下问题:自觉过渡到家庭存在障碍;期望得到家庭、社会的关怀与支持;缺乏疾病康复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2.过渡期护理模式实施阶段。使用随机分组法将14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70例,对照组70例。干预前将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未见统计学差异。干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治疗依从性各维度改变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查、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运动等方面改变显着(P<0.01)。干预后干预组生存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症状功能、心理社会功能、不良反应、治疗满意度方面改变显着(P<0.01)。干预后干预组血压低于对照组(出院后2周、1个月P<0.05,出院后3个月P<0.01),干预组收缩压较基线下降6.57mmHg(P<0.01)。干预后干预组总胆固醇较基线下降0.65mmol/L(P<0.01)。干预组体重指数较基线下降0.66kg/m2(P<0.05)。干预后干预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对冠脉内支架植入后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切实可行,可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改善血压、血脂、体重指数水平,降低再入院率,值得推广。
陈玉善[5](2013)在《结合OCT技术分析DES术后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目前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的置入可以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及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DES治疗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尤其是晚期和晚晚期支架内血栓,虽发生率不高,常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探讨冠脉DES治疗后晚期、晚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仍是冠心病介入防治的热点和难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组织分辨率高,可达10μm,接近于组织病理学水平。可清晰观察动脉壁中的超微结构,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性质、冠脉血管壁与支架情况,已广泛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中。OCT可用于介入治疗术前了解冠脉内斑块性质,决定治疗策略;介入治疗术中评价支架置入后即刻效果:了解支架是否贴壁,有无夹层、内膜撕裂、组织脱垂、膨胀不全、残余狭窄等;还可以评价支架的远期效果:支架内皮覆盖和贴壁情况、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等。临床中,结合OCT对冠脉血管和支架的准确观察,对于探讨和评价支架内晚期和晚晚期血栓的原因及制定正确的策略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结合OCT检查分析DES术后支架内晚期或晚晚期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DES术后晚期或晚晚期血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确诊为冠心病,曾在本院或外院行DES置入术,经冠脉造影和或OCT确诊的发生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19例患者。按年龄、性别(2:1)匹配原则抽取曾行DES置入术,冠脉造影证实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对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和OCT资料分析。评估OCT横断面支架小梁的内膜覆盖、纤维增生水平和支架贴壁情况。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DES术后发生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血栓形成后的处理策略。支架内血栓组根据OCT检查的具体结果给予相应的介入治疗策略。介入治疗后再次复查OCT。结果19例发生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平均时间(17.42±5.66)月。支架内血栓组糖尿病史、既往急性心梗病史、空腹血糖、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定量冠脉造影分析及OCT检查结果显示:支架内血栓组患者置入支架数目、支架长度、支架贴壁不良率、支架内皮未被覆盖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ES术后发生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既往心肌梗死病史(OR:7.642;95%CI:1.412-41.152;P<0.01).糖尿病史(OR:7.256;95%CI:1.721-30.591;P<0.01).支架长度(OR:13.285;95%CI:3.198-55.189;P<0.01)、支架数量(OR1.645;95%CI:1.106-2.447;P=0.014).支架贴壁不良率(OR5.132;95%CI:4.800-5.464;P=0.001).未被覆盖支架柱比例(OR12.549;95%CI:3.657-43.067;P<0.01)为其危险因素。正常的LVEF(OR:0.714;95%CI:0.574-0.887:P=0.002)为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保护因素。OCT检查显示支架内血栓的主要原因为:支架内皮化不全、贴壁不良、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斑块破裂、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等。根据每例患者OCT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症状,给予相应治疗策略:单纯支架内球囊扩张术6例,支架内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13例。所有再次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均术后复查OCT,确认支架完全贴壁、无血栓、血管夹层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长支架、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和支架内皮化不全是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数是其保护因素。改善冠心病介入术后心功能、以OCT为指导提高支架贴壁水平,促进支架后内皮愈合可减少晚期或晚晚期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聂谦[6](2013)在《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消渴兼见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证患者,PCI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因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而在我院心血管科住院并行冠脉内支架植入的病例7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西药规范治疗加益心通脉汤组,35例)和对照组(西药规范治疗组,35例),疗程均定为1年。观察在用药前、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情况的变化,及用药前、后第1周、1月、3月、6月、1年的中医证候单症状、中医证候量表的变化,同时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1、疗效性评价:完成临床试验者共68例,研究结果示:再狭窄率评定疗效,治疗组34例,再狭窄率8.82%,对照组34例,再狭窄率17.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情况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73.53%,对照组有效率为61.7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中医证候疗效标准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35.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安全性检测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益心通脉汤能进一步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消渴兼见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证PCI术后1年支架内的再狭窄率,还能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胸痹心痛)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中医单症状有明显改善。益心通脉汤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张小卫[7](2011)在《药物防治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药物预防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目的多种药物已在临床用于冠脉支架术后无再流的预防,但各自的疗效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药物预防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慢血流/无再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的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2009年第1期),PubMed (1966-2009.1), MEDLINE, EMBASE (1900-2009.1), CBM (1978-2009.2), CNKI (1994-2009.2), VIP (1989-2009.2),万方数据资源(1979-2009.2)。纳入有关冠脉支架后无再流的药物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取盲法,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2手册推荐的方法,有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如下信息: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患者基线资料、干预措施、观察指标、失访和是否进行意向分析等,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过大的资料则采用描述性分析。纳入研究的方法学的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随机方法是否正确或是否充分、分配隐藏是否正确或是否充分、采取的盲法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不完整数据的报道和采取意向分析(ITT)等。结果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2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包括196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冠脉内注射腺苷、地尔硫卓、尼可地尔可明显减少无再流/慢血流的发生,而冠脉内注射乌拉地尔却没有意义。静脉注射尼可地尔、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无再流/慢血流的发生,而孟替普酶却没有此效果。冠脉注射替罗非班,冠脉和静脉注射尼可地尔可以改善CTFC(校正的TIMI帧数),而冠脉注射硝普钠,CTFC却未见改善。冠脉内注射奈替普酶、腺苷和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均可提高TIMI,但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却未见此效果。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可以增加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而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却未见此效果。冠脉内注射奈替普酶增加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而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却没有增加出血并发症。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可以有效地减少室颤、室速等并发症,冠脉内注射孟提普酶却没有。冠脉内注射奈替普酶,地尔硫卓,腺苷,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均没有减少术后死亡率。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冠脉内注射腺苷、地尔硫卓、尼可地尔和静脉注射尼可地尔、替罗非班都可以起到预防无再流/慢血流的效果,而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尼可地尔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要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第二部分药物治疗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治疗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无再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的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2009年第2期)、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资源(截至2009年4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个RCT试验,包括593病人。Meta分析显示:尿激酶、腺苷和山莨菪碱均可明显改善TIMI血流,此外,山莨菪碱还可提高冠脉内血压,但腺苷对上述指标降低方面并无差异。就不良反应而言,尿激酶明显降低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非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但不能改变患者的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山莨菪碱、尿激酶、乌拉地尔、腺苷对无再流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提高TIMI血流,改善心肌灌注,尿激酶明显降低MACE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力强[8](2009)在《冠通方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疗效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其术后再狭窄率高达20-30%,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再狭窄是影响冠心病介入治疗预后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方剂配伍理论是方剂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方剂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冠通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分析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有关药理学研究成果所创制。论文目的是探讨冠通方防治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IRS)的临床疗效及配伍作用机理。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冠通方防治IR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经普通支架植入术成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组)和治疗组(常规西药+冠通方),每组60例,分别对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结果:1.冠通方降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好地防治术后复发心绞痛(P<0.01);2.两组术后6个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CAG)复查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支架内最小内径、管腔内径净获得、管腔面积获得等方面均分别大于对照组、晚期内径丢失小于对照组(P<0.01);3.与对照组比较,支架植入术后24h、7天,冠通方可显着降低血清细胞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白介素-6(IL-6)水平(P<0.01)。第二部分实验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是IRS主要病理基础之一。目的:以VSMC为靶细胞,应用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观察冠通方及其拆方(益气拆方、祛痰化瘀拆方)对AngⅡ诱导大鼠VSMC增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以期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冠通方配伍及防治再狭窄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组织贴块法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VSMC作为研究对象,用Ang II诱导VSMC增殖。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AngⅡ组)、冠通方组、益气拆方组、祛痰化瘀拆方组。应用MTT比色法整体观察对VSMC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DAB显色),观察细胞胞浆α-肌动蛋白(a-actin)表达;采用RT-PCR法半定量检测VSMC的调控基因c-fos和c-myc表达。结果:1. Ang II通过增加体外培养VSMC增殖活性(OD)值,降低a-actin表达,上调VSMC的调控基因c-fos和c-myc表达,发挥促进VSMC增殖的作用;2.冠通方通过降低OD值,增加α-actin表达,下调c-fos和c-myc表达,发挥拮抗AngⅡ诱导作用,抑制VSMC增殖的综合效应(P<0.01)。虽然益气拆方及祛痰化瘀拆方组也可在一些环节显现抑制VSMC的作用,但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其作用不及冠通方全方。结论:1.冠通方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有一定预防作用,并较好地防治术后心绞痛复发。2.定量冠脉造影分析显示冠通方可改善冠脉病变血管情况。3.支架植入术后早期,冠通方可显着降低血清CRP、TNF-a、IL-6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4.冠通方抑制VSMC增殖与其上调α-SMA表达,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下调VSMC的调控基因c-fos和c-myc表达有关。5.拆方研究表明,益气药与祛痰化瘀药配伍对抑制VSMC增殖有协同作用,说明冠通方辨证组方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
杨玉英[9](2008)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已经成为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冠脉)狭窄性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已成为当前疾病治疗的主要局限。本文将对血管内超声在减少和判断冠脉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的应用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由本文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冠脉支架置入的血管内超声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4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血管内超声在冠脉支架置入前的应用。②血管内超声对冠脉支架置入效果的评价。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可在支架置入前确定靶血管的狭窄程度、血管及血管腔的大小和面积,帮助选择大小长度适合的支架,指导支架正确而有效的放置。血管内超声要求在支架选择与血管内径匹配上尽可能使支架最小内径不小于3mm,尽力避免或减少支架两端的内膜撕裂和支架内斑块脱垂。②在支架置入后支架扩张不完全,与血管壁贴靠不良是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血管内超声可以立即观察到支架是否完全扩张,扩张后的支架是否对称,精确测量扩张后支架的大小以及支架与血管壁的紧贴程度。明确冠脉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特点,指导对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治疗,降低再次再狭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支架置入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在其指导下的支架置入可获得较大的支架面积和较小的再狭窄率,在冠脉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超声可准确检测支架的扩张及血管壁内贴壁情况,对冠脉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骆永娟[10](2008)在《冠脉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冠脉内超声对冠脉早期病灶、心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准确识别和指导冠脉内支架置入及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冠脉内超声在冠脉内介入性治疗中重要作用。
二、经冠脉内超声指导下的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冠脉内超声指导下的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1)替罗非班联用硝普钠对STE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关于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综述 |
4.参考文献 |
(2)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及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相关性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YNTAX Ⅱ评分联合NLR预测STEMI患者pPCI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现象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冠脉内血栓抽吸配合应用rhPro-UK对STEMI患者PCI术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1.1.3 术前准备 |
1.1.4 冠状动脉介入操作 |
1.1.5 术后临床资料收集 |
1.1.6 观测指标和判读准则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两组术后心脏灌注水平的评价 |
1.2.3 两组术后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比较 |
1.2.4 两组术后心功能比较 |
1.2.5 两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比较 |
1.2.6 两组MACCE事件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研究进展 |
2.1 冠脉无复流的定义 |
2.2 冠脉无复流的诊断及评价方法 |
2.2.1 冠脉动脉造影术 |
2.2.2 心电图ST段回落率 |
2.2.3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 |
2.2.4 心肌声学造影 |
2.2.5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 |
2.2.6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2.3 冠脉无复流的定义 |
2.3.1 预先存在的微血管功能障碍 |
2.3.2 微循环远端微血栓栓塞 |
2.3.3 心肌缺血性损伤 |
2.3.4 心肌再灌注损伤 |
2.3.5 患者个体易感因素 |
2.4 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 |
2.4.1 急性高血糖 |
2.4.2 急性高血压 |
2.5 冠脉无复流的治疗 |
2.5.1 化学药物治疗 |
2.5.2 冠脉无复流的非药物治疗 |
2.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冠脉内支架植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概念界定 |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2、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
3、过渡期护理模式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路线 |
第一部分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过渡期自我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研究方法与对象 |
研究方法与对象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过渡期护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本课题受资助情况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5)结合OCT技术分析DES术后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已发表论文 |
(6)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病例分组 |
2.4 治疗方法 |
2.5 评价指标 |
3 评价标准 |
3.1 主要疗效指标评价标准 |
3.2 次要疗效指标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受试者依从性的保障方法 |
5 统计分析 |
5.1 统计分析软件、内容与指标 |
5.2 统计分析方法 |
6 结果 |
6.1 病例完成情况 |
6.2 入组时两组受试者的可比性分析 |
6.3 疗效评价 |
6.4 安全性评价 |
7 讨论 |
7.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ISR的中、西医认识及防治现状 |
7.2 益心通脉汤的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 |
7.3 益心通脉汤的立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
7.4 益心通脉汤疗效评价标准及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药物防治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药物预防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流程图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证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4 评价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检索结果 |
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药物治疗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流程图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证据来源与检索略 |
4 评价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检索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
3 统计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冠通方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疗效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与术后再狭窄的评判标准 |
1.2.2 病例纳入标准 |
1.2.3 排除病例标准 |
1.3 材料与器械 |
1.3.1 材料与手术器械 |
1.3.2 冠脉内支架植入 |
2 治疗方法 |
2.1 分组 |
2.2 药物使用 |
2.3 术后处理和随访 |
2.4 意外情况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5.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2.5.2 临床观测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年龄、病程分布 |
4.1.2 性别分布 |
4.1.3 冠心病类型 |
4.1.4 合并疾病情况 |
4.1.5 病变程度 |
4.1.6 病变位置 |
4.1.7 植入支架情况 |
4.1.8 支架植入术前定量冠脉造影 |
4.1.9 支架植入术后定量冠脉造影 |
4.1.10 支架植入术6个月后随访情况 |
4.1.11 支架植入术6个月后定量冠脉造影 |
4.1.12 复发心绞痛事件 |
4.1.13 安全性研究 |
4.1.14 两组患者CRP含量比较 |
4.1.15 两组患者TNF-α含量比较 |
4.1.16 两组患者IL-6含量比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冠通方及拆方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1.6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药物及试剂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主要溶液配制 |
1.1.5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血清的制备 |
2.2 大鼠主动脉VSMC的分离培养 |
2.3 VSMC的传代 |
2.4 VSMC细胞冻存与复苏 |
2.5 VSMC的鉴定 |
2.5.1 形态学 |
2.5.2 抗α-actin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6 四唑盐MTT比色试验 |
2.6.1 四唑盐法MTT原理 |
2.6.2 细胞接种 |
2.6.3 细胞分组及用药 |
2.6.4 呈色 |
2.6.5 比色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原代VSMC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
4.2 VSMC的鉴定 |
4.3 冠通方及其拆方药物血清对AngⅡ诱导VSMC增殖活性的影响 |
实验二 冠通方及拆方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蛋白表达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血清的制备 |
2.2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及鉴定 |
2.3 细胞接种 |
2.4 细胞分组及用药 |
2.5 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免疫组化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冠通方对Ang 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蛋白表达免疫组化DAB显色结果见下图 |
4.1.1 空白对照组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表达 |
4.1.2 AngⅡ组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表达 |
4.1.3 冠通方组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表达 |
4.1.4 益气拆方组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表达 |
4.1.5 祛痰化瘀拆方组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表达 |
实验三 冠通方及拆方调控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c-fos、c-myc基因表达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血清的制备 |
2.2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及鉴定 |
2.3 细胞接种 |
2.4 细胞分组及用药 |
2.5 RT-PCR反应 |
2.5.1 实验原理 |
2.5.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5.3 mRNA反转录为cDNA |
2.5.4 引物设计合成 |
2.5.5 PCR反应 |
2.5.6 RT-PCR产物的检测和分析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冠通方及拆方组对Ang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 冠通方及拆方组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冠通方临床疗效分析 |
1.1 中医对ISR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1 心气亏虚是IRS的病机之本 |
1.1.2 瘀血、痰浊阻滞是IRS的病机之标 |
1.2 治法方药探析 |
1.2.1 治法探讨 |
1.2.2 冠通方配伍原理 |
1.3 冠通方对支架植入后冠脉再狭窄疗效分析 |
1.3.1 降低再狭窄率 |
1.3.2 防止心绞痛复发 |
1.3.3 改善冠脉病变血管 |
2 冠通方配伍及其作用机理探讨 |
2.1 方剂拆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关于血清药理学方法 |
2.3 炎症反应与IRS |
2.4 冠通方对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
2.4.1 对血清CRP的水平影响 |
2.4.2 对血清IL-6的水平影响 |
2.4.3 对血清TNF-α的水平影响 |
2.5 血管紧张素Ⅱ与VSMC的增殖 |
2.6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IRS |
2.7 冠通方及拆方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8 α-actin与VSMC增殖 |
2.9 冠通方及拆方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0 原癌基因c-fos、c-myc与VSMC增殖 |
2.11 冠通方及拆方调控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c-fos、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冠脉支架再狭窄的病理及中医药防治综述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参加科研情况 |
(9)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 |
问题1:血管内超声成像在支架置入前是否能够指导选择大小适合的支架? |
问题2:冠脉内超声是否能够及时评价支架置入后支架扩张程度和贴壁情况? |
2 问题的讨论 |
2.1 血管内超声在心血管支架置入前有助于指导支架的选择 |
2.2 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后支架扩张及血管壁内贴壁情况可进行实时评价 |
3 小结 |
3.1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基础 |
3.1.1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的发生 |
3.1.2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
3.1.3支架扩张不完全 |
3.2血管内超声的冠脉内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 |
(10)冠脉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冠脉内超声的适应证 |
2 冠脉内超声指导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
3 冠脉内超声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 |
4 冠脉内超声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的应用 |
5 冠脉内超声的不足与展望 |
四、经冠脉内超声指导下的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罗非班联用硝普钠对STE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D]. 陈晴晴.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及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D]. 徐维. 扬州大学, 2019(02)
- [3]冠脉内血栓抽吸配合应用rhPro-UK对STEMI患者PCI术疗效评价[D]. 田增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冠脉内支架植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邬青. 苏州大学, 2014(11)
- [5]结合OCT技术分析DES术后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D]. 陈玉善. 郑州大学, 2013(04)
- [6]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D]. 聂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7]药物防治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D]. 张小卫. 兰州大学, 2011(10)
- [8]冠通方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疗效及机理研究[D]. 杨力强.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5)
- [9]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与评价[J]. 杨玉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09)
- [10]冠脉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骆永娟. 继续医学教育, 2008(05)
标签: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血栓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