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术书》解读解析

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术书》解读解析

一、《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释文》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19)在《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收载的医学词汇进行研究。其中,楚简包括:湖北江陵望山楚简、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湖北江陵天星观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河南新蔡葛陵楚简;秦简包括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沙市周家台秦简、湖南省龙山县里耶秦简;汉代简帛包括甘肃敦煌汉简、甘肃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湖南长沙马王堆简帛、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甘肃武威旱滩坡汉简。本研究旨在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收载的医学词汇进行搜集、整理,用现代语言学、词汇学研究方法分析其构词特点,并对其中部分重言词、联绵词、同源词进行重点考察;对其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分化字等用字情况加以分类研究;在分析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运用传统训诂学方法考证部分疑难医学词汇的名实关系,以期爲相关中医训诂提供新材料。方法1 贯彻广泛性与材料第一手原则:穷尽性地搜集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收载的医学词汇,对照原始图版、新缀合图版、文字编,获取原文字形。2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一定量的例证来描述和分析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的用字现象与构词规律。3 比较法:将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4 传统训诂学、现代语言学与中医学研究相结合: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部分疑难词汇进行考释,分析部分词汇的命名理据,探讨名源关系。结果1本研究梳理了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的人体词汇、疾病词汇、药物词汇、诊疗词汇等医学词汇,举例说明了这些医学词汇中的构词方式。2本研究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医学词汇中存在的异体字、通假字、分化字等特殊文字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分类举例说明。本研究将异体字分为异构字与异写字。异构字是采用不同的构形方式或选取不同构件构成的异体字。异构字又分为四种情况:构形方式不同的异体字、构形方式相同而选用构件不同、构形方式和选用构件相同而构件位置不同的异体字、构件增加或简省的异体字。异写字是由於书写变异形成的异体字。异写字又分为三种情况:由於书写变异造成笔划微异的异写字、简省或增加笔划产生的形体微异的异写字、构件讹混而产生的异写字、由於隶定造成的异写字。分化字包括本义分化字与引申义分化字。通假字的研究对象是音义无关的同音借用字。3本研究梳理了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医学词汇中的重言词,并重点考察了其中的“溳溳”、“(?)”两词。其中,“溳溳以(?)”或可以形容气疽发於全身时的病理状态,特徵是疽发於全身各处,以至於相互合并,连接成片。“(?)”在简文中义为残余义,由兽食余义引申而来。“其头所不齐(?)然”描述了被斩後的死人头颈部血肉模糊,残缺不全的样子。4本研究简略分析了古今联绵词观的不同之处,并考察出“芎藭”的词源意义是“大而曲”。5本研究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医学词汇中存在的同源词进行考察,并重点分析了其中几组同源词。主要包括:苦(?)之(?)、茈(?)之(?),(?)痛、浸浸善畀(痹)之(?),脉(?)之(?),(?)等药物名、病症名中之从帚得声之字,含有渐进、侵食、干犯等义,其义相通,当为同源关系;(?)、阑、连古音相近,词源义包含了相连续的意象,故音近义通,为同源词;喑、瘖、黯、黭音近,且四者的词源义均含有把事物隐藏起来之义,为同源词。6本研究运用传统训诂学、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比传世医籍,以及非医学出土文献,对部分疑难医学词汇进行考释,提出新观点。如:(?),槖,(?),约隋,(?)、(?)、清、浚,(?)、(?)等。结论这些医学文献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和学术史意义,为研究我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资料。前辈学者通过大量研究,揭示其在文献学、语言文字学、文化史等方面的巨大价值。本研究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中出现的医学词汇进行整理研究;在分析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对其中的部分医学词汇进行训诂考证,辨析,以期爲相关中医训诂提供新材料。

蔡天琪[2](2017)在《《居延新简》词汇专题研究》文中指出《居延新简》是1972~1982年10年间在肩水金关、甲渠候官(破城子)、甲渠候官第四燧遗址及额济纳旗布肯托尼以北地区发掘出的汉代简牍汇编,总数约有2万余枚。其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军事、典章制度等。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居延新简》中的词汇,从语义分类、语义场视角和古白话词三个角度进行专题研究,并从中归纳汉语词汇演变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居延新简》文书类文献中,数量统计、时空、社会事物、生物体等义类词汇的使用频率相对其他义类普遍高出许多。在进行这些门类的研究时,应当充分重视《居延新简》的语料价值。同时,《居延新简》所含话语热点,在各类文书中呈不均匀分布状态。也因此,在汉语史研究领域,《居延新简》各类文书文献语料价值上有所不同。(2)对从《居延新简》中提取的几组语义场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同一语义场内部的不同词汇成员,在语义的表达功功能、流行范围等方面表现出独立的特徵。同时,这些共时层面上的不同,也与语义场成员在历时层面上各自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3)本文梳理、考察了《居延新简》词汇中的部分古白话词,为《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提供了一些书证等。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居延新简》的材料性质、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利用电脑技术从《居延新简》简文中离析词汇,录入到资料库中。整合资料,找出《居延新简》所反映的语义热点和盲点,进行描写。最终做到尽可能准确地评价《居延新简》对汉语史研究的意义。第三章根据语义场理论,从《居延新简》中发掘、整理出几组语义场词汇:"借贷"义语义场、"执持"义语义场、"言语"义语义场,对其进行立体的描写和比较,研究其语义与演变规律。第四章对《居延新简》中"罗罔"、"旦夕"、"白记"等42个古白话词,进行考证,希望能够对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和结论。

史大丰[3](2017)在《《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字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国秦汉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汉简文字词汇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文字和词汇都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文字处於隶变阶段,对原有字形进行了改造,词汇复音化显着发展构词法渐趋成熟。由於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字上承秦简隶书书体风格近乎早期秦简的“古隶”,因此对《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以下简称“银雀山汉简(贰)”或“银贰”)文字词汇的研究有助於揭示这一变革时期文字词汇的共时面貌对汉字隶变发展史重要时期的考察和汉初出土文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共七章,绪论介绍了学界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方法,第一至四章是《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的文字研究部分。第一章《银雀山汉简文字形体的特点》首先对银贰文字的特点进行了概述,认为银贰文字仍保留篆意,一字多异写,有共用、存古现象,然後指出银贰文字存在简省笔划、减省相同构件、减省其他构件的简化现象,存在增加笔划、增加形符的繁化现象,存在偏旁位置不固定、义近形旁换用、音形均相近、音近、造字法不同的字形变异现象,隶变时为了便於书写和认知,汉字书写构件存在着33组同化现象,同时构件亦有分化现象,词汇内部形符有类化现象。第二章《银雀山汉简(贰)文字与战国秦汉文字的关系》指出了银贰文字有上承金文、籀文的现象,有《说文解字》(本文采用“大徐本”,以下或简称“说文”)正篆、或体并现者2组,不从《说文》正篆,而从《说文》或体者22组,通过其与秦简文字高度的相合说明了秦“书同文”的成效,同时也由於秦统治时间较短,汉初文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战国东方齐、楚等文字的影响,有与《说文》古文、齐文字、楚文字相合的情况。第三章《由西汉简看中古俗字的源头》总结了 42组字形相近而讹混的例子,说明了相应的字际关系。银贰较多的异写字储存了隶变的过渡形体,许多中古碑刻、敦煌的写法在古隶秦汉简中已经出现。第四章《银雀山汉简(贰)的用字》指出银贰存在着一形多音义现象,例释了《说文》正篆未收的字,举例指出银贰文字可以证《说文》两字分立,可以证《说文》小篆讹形,可以证《说文》释义与字形,对比分析了银贰文字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以下或简称“银壹”)文字的异同,指出两者同出於银雀山,字形基本相同,银壹草字较多,两者互相参照,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银雀山汉简文字的全貌。第五、六章是《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的词汇研究部分,通过语义学的义素分析法辨析了银贰的同义词、反义词,认为银贰以单音节词为主,举例分析了银贰中的单纯复音词中的联绵词、专有名词、重言词,列举了银贰复音词中见於甲骨文、金文、秦简、楚简的词。论文指出,银贰语法构词以并列式、偏正式为主,动宾式、主谓式等还不多,举例分析了并列式中的同义复词和反义复词等。战国秦汉时期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复合词语素间凝结度还不高,也就是词汇化程度还不高,有的是介乎於词汇与词组之间的“准词”。第七章《战国秦汉文字对照表》,搜集了《说文》重文、传抄古文、战国秦晋楚齐四系文字以及西汉马王堆简帛、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含壹、贰)、北大汉简、武威汉简的文字,在战国秦汉众多文字编的基础上,本表做出了进一步的汇总,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较清晰地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字发展轨迹,较全面地展示了战国秦汉这一时期的文字面貌。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银贰文字处於汉初古隶的共时截面,同时也处於向今隶过渡的时期。文字通过异写造成异构,汉字形体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同时,以银雀山汉简为代表的秦汉时期出土文献语料仍然以单音节词为主文字一形承担多音义现象仍然存在,语义聚合的系统性、范畴化在不断发展,汉语词汇语义系统在不断丰富,滋生了相当多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表意更加准确、全面,复音词增量呈现了巨大潜能,构词法渐趋丰富、完备。论文的创新在於《战国秦汉文字对照表》清晰直观地展现了出土文献的文字面貌,汇总後使这一时期文字的互相参照较为方便,不仅限於银雀山汉简,工作量较大。论文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构词的观点来分析出土文献和简帛词汇。论文运用语义学的义素分析法来剖析简帛同义词、反义词和复合词,清晰地展现了同义词、反义词义素的异同,对出土文献简帛词汇研究的方法做了尝试。

苏丽婷[4](2017)在《战国至魏晋简牍书籍形式与文书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牍自出土以来,迎来的研究是多不胜数,有关注简牍形制与内容的研究,也有关注简牍分类的研究。一般来说,简牍可分为书籍与文书两大类。简牍书籍与文书内容又可按研究者的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对部分出土简牍资料进行了整理。因以完整和较完整的简牍为研究对象,对每批简牍做了以下的工作:一是根据发掘简报找出完整简牍的资料;二是如果发掘报告没注释出土简牍是否完整,会利用图片来确认。本文将在前人的分类研究基础上,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部分出土的简牍进行分类:第一部分是将简牍按出土地域编排,以时代先后排序分为战国楚、秦、汉和魏晋。这些出土地点的资料是参照有关的发掘报告;第二部分是将简牍分为书籍和文书两大类,依据《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将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文书是依据李均明先生在《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一书中的分类法,将文书分为书檄、律令、簿籍、录课、符券、检楬、遣策与告地策七类;第三部分是将简牍分为战国、秦汉、魏晋三个时期,按书籍、文书分类,按外形划分为"简"、"牍"、"方"、"揭"四类,以长宽度为讨论点。其中发现战国秦汉时期"简"类的书籍和文书长短不一,以法律文书为例,秦汉时期的法律文书在一尺一寸至一尺三寸之间,文献记载律令所使用的简牍长度为二尺四寸与三尺两种,有学者推测这个情况可能是因为官方的法律文书是用三尺简抄写,目前发现的秦律可能都是私人抄本,可以不遵守定制。秦汉时期"牍"类的书籍和文书长度大部分都在一尺左右,但是宽度则宽窄不一,窄的只有1.1厘米,宽的可达9厘米,可见宽度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存在。至于"方"类的汉魏晋时期的文书,长度一致,在一尺至一尺一寸之间,宽度在6.1厘米至7.5厘米之间,看似无明确的规格。汉时期的"楬"类,长度不一,在5.7厘米至16.5厘米之间,这是因为"楬"有三种不同的外形而产生的;第四部分将综合以上三个部分的分类结果做出一些观察。有10个省份出土了战国秦汉书籍,以湖北省居多。数术类的数量最大的,战国秦汉墓葬均有出土,可以说数术类的书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有13个省份出土了战国秦汉魏晋文书,文书的七类,湖北省均有出土,有大概一半的文书载体是竹简,另一半则是木牍,整体来看,似乎当时的人并没有偏向于任何一种载体。但是如果跟湖北省出土的简牍书籍比较的话,木牍的比例就高多了,所以可以猜测当时的人在选择书写载体的时候会有所考虑。这个观察是表面的,需要考虑到其它的因素,如当时的自然环境的情况,法律的限制等,再加上所收集的资料有限,所以需要更多完整的资料才能做出深一层的研究。

张林[5](2017)在《西汉早期简牍字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的发展史是汉文字系统运动的历史。作爲文字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字量可以反映一个文字系统的规模、应用范围、成熟程度等特点。断代测查是字量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断代测查获得详细数据,观察汉字演变,理顺汉字发展脉络,从而总结汉字发展规律。历时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确立历代汉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从断代的角度看,目前从殷商文字到战国文字对於字量字频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西汉早期文字是古今汉字转换的阶段,文字的形体书写和用字情况复杂多变,且文字内容丰富。对这一时期的字进行系统处理和分析能够填补这一时期相关文字系统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历时比较,更全面的了解汉字发展规律。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了目前已公布的17种西汉早期简牍文献材料,并总结了其文字考释现状和文字本体研究情况,说明了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释文改释。字形的考释认定是进行字量研究的基础因素。笔者对释文进行校订,以确定所有文献用字的释读,将改释的字头按地区分节列表说明,爲下一步穷进性分析和描写打下坚实基础。第三章字量研究。本章分为三节,首先从异构、异用、合文、重文、讹字等角度进行说明,确定字的统计规则,统计有单字量3731字,用字总量113669。然後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字频分级,了解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情况,体现不同的单字在文字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共时层面,着眼文献种类,进行文书类和古籍类的比较,以张家山汉简和银雀山汉简爲例从字量字频角度对照分析用字异同;历时层面,以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文献和张家山汉简法律文献爲例对比,从中总结不同时期相同文献类型用字特点。第四章西汉早期简牍异体研究。主要立足构件,从异体数量和异体类型,包括构件的移位、替换、增减等角度了解这一时期的异体字,并统计频率分布情况。第五章《说文》未收字。分三节,首先考察了西汉早期简牍中《说文》未收字概况,共581个,用字总量爲1349,从未识字、传承字、新出字进行了字量字频统计;然後分析了《说文》未收字的字量字频特点,最後与秦简对比,探讨传承字中传承渊源关系。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本文始终采用数据化手段,对材料进行穷尽性整理,力求数据准确,结论科学化,解决问题。论文的创新之处:首次对现有西汉早期简牍文字材料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清理,运用数据库完成了字量、字频的统计分析,并作了共时和历时层面的比较,填补了这一时期相关研究的空白。充分运用定量统计法,首次对西汉早期简牍中出现的异体字数量、异体类型等进行了穷尽性统计,以量化形式,客观描写简文中的异体字。首次整理出西汉早期简牍《说文》未收字,并作了字量字频分析,这一时期《说文》未收字在传承字和新出字量化统计分析中,传承字使用率高,新出字与罕用字直接相关。

周朋升[6](2015)在《西汉初简帛文献用字习惯研究(文献用例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西汉初简帛文献的用字习惯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重点对西汉初用字习惯与汉以後文献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探讨,并确定某字能够表示某音义的原因。用字习惯是一定时期的文字材料中约定俗成了的为表示某音义而选用某字的现象。西汉初指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时间跨度在80年左右。简帛材料包括:①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竹简和三号墓的帛书,以及遣册;②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③广西贵县罗泊湾简牍;④安徽阜阳双古堆简牍;⑤湖北云梦大坟头木牍;⑥湖北江陵凤凰山简牍;⑦湖南沅陵虎溪山竹简;⑧山东临沂银雀山竹简.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本文的相关术语和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包括三章,主要是按照某音义的汉语拼音音节为顺序,列出了若干组某音义与字的对应表格,说明某字能够表示某音义的依据,第一章共十二节,从字母A到字母J,第二章共十二节,从字母K到字母X,第三章共二节,从字母Y到字母Z。第三部分包括三章,主要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西汉初简帛用字习惯的规律进行了总结,第四章是其一致的用字习惯,第五章是其差异性的用字习惯,第六章主要以“字”为视角,考察了字与某音义由於复杂原因形成的复杂的对应关系。

路方鸽[7](2013)在《楚地秦汉简牍字词论考》文中提出楚地秦汉简牍,顾名思义,是指在楚地出土的秦朝和汉朝两个时期的简牍材料,是从地域和年代两个角度封筒牍划分的类别。自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掘到现在,楚地共出土了40馀批秦汉简牍,凡26葛馀枚。这些简牍具备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材料真实、年代明确等鲜明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秦汉时期的文献语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截至目前,秦汉简牍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单批简牍的研究;然以楚地秦汉简牍为名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有必要对这块空白的领域做一番尝试和探索。本文以楚地秦汉简牍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七批简牍,为《睡虎地秦墓竹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关沮秦汉墓简牍》、《张家山汉墓竹简》、《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东牌楼东汉简牍》,主要采用了传统训诂学和历史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全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中,本文主要探讨了楚地秦汉简牍的四个问题,第一,研究方法。从使用频率上来锐,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当属比较法和据境求证法;第二,语言特点。楚地秦汉简牍无论在文字的构形、书写,还是词语的使用上,基本摆脱了楚地的方言特色,与同期传世文献的语言特点相差无几。我们在结合简牍本身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概括了它主要的特点;第三,整理研究。原有的释文在文字释读和注释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部分以实例的形式归纳分析了简牍整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法律文书同义词研究。法律文书是楚地秦汉简牍中最重要的一类内容,对其进行同义词的研究,可以大体窥兄楚地秦汉简犊同义词的基本面貌。下编中,本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为吏之道》和《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之《为吏治官及黔首》两部分做了较全面的释文校勘和注释,对其中存在的异文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简文中其它的语言现象,如通假现象和用韵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张冬冬[8](2012)在《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选题是以研究战国、秦以降典籍所载古代史书书署制度文献为经,尝试以20世纪以来考古发掘简牍书迹实物的整体作为主体考察材料,主要从①简、牍的源流及简牍书署制度的概念,②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战国楚系竹简册、秦简、秦牍、的类型学分类及简牍学特征,③两汉简牍年代学及其简牍学特征,④三国·孙吴及魏晋时期简牍所载的署书及署书书体的渊源与流变,⑤20世纪以来,西域地区新疆楼兰遗址等出土汉晋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⑥简牍署书文字的字体及书写特征,⑦简牍制度的起源及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⑧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与其书署形制的特点,⑨周代外史(大学)“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谕书名”教育,同秦汉之际,以书课吏制度的书署专门之学之间的关系,⑩书署课吏制度中“兼会杂体”与“正文字”对书法史五体并存的影响。等10个方面来探讨和论述:简牍书署制度的存在状况以及对早期中国字体的演变与书法史以及魏晋以降书法“名家流派时代”的决定性意义为主要目的。

魏晓艳[9](2012)在《简帛早期隶书字体研究 ——从书写角度进行考察》文中认为摘要内容:早期隶书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隶书,是指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汉武帝初年以前)的隶书,又称为篆隶、古隶、草篆等。早期隶书的文字材料在时间跨度上从战国晚期到西汉初年,这一时期书写载体各种各样,其中,简帛是记录古文字的主要材料,殷商时期简牍已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帛书,从字体上看,简牍文字几乎涵盖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基本字体。简帛更能反映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且简帛文字的隶变速度也快于其他书写载体的文字,简帛隶书遵循了汉字的自然演化序列,因此,我们把简帛早期隶书作为研究对象。汉字研究可以分为字形结构和字体(风格)两方面。长期以来,字形结构是汉字学研究的主流,字体(风格)始终未纳入汉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早期隶书正处于隶变时期,以往隶变研究更注重字形结构分析,其实隶变最初是书写方式的变化,字体对字形结构变化有直接影响,只研究字形结构已不能满足汉字研究需要,早期隶书作为隶变的初期阶段,在字体、字形结构上都表现出了过渡性特征,我们从书写角度考察早期隶书的字体,藉此可以深化对隶变过程的认识。我们结合汉字构形学、字体学、书法学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提取特征法、特征描写法、层次分析法、数量统计法、系统比较法,对早期隶书的笔划(线条、笔画)、构件、整字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特点,并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一些规律,探讨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原因。本文从书写角度详细地描写了早期隶书字体由篆到隶的动态演变过程,这是论文的写作重点,也是创新之处。除绪论和结论之外,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章、第二章是对早期隶书研究现状以及字体材料的选择和整理,详细介绍了和本论题相关的理论研究情况,在秦至汉初十八种简帛中,我们选取了其中九种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早期隶书处于隶变过程中,形体变化剧烈,异体字大量存在,字样整理即是对异体字的研究。论文对睡虎地、马王堆、银雀山三大简帛中的异体字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类与描写。异体字的分类标准有两点:第一,构意是否发生变化;第二,变异层面不同。首先根据构意是否变化,把早期隶书异体字分为异写字和异构字,异写字构意完全一致,异构字构意发生变化;其次根据变异层面不同,把异写字分为笔划异写字和构件异写字,笔划异写字发生在笔划层面,构件异写字发生在构件层面。我们还对早期隶书字形表的制定情况、字形对比的参照系予以说明,主要是以战国秦篆为参照字形,辅以甲骨文、金文字形。第三章早期隶书字体的描写与分析。本部分是论文的写作重点,我们从笔划、构件两个层面进行细致描写,并总结了早期隶书笔划、构件的特点。早期隶书处于由篆到隶的转变时期,书写元素处于线条向笔画的过渡时期,笔划的变化包括曲与直、连笔与断笔、延长与缩短、圆转与方折。早期隶书笔划演变的两大重要特点就是:平直化和方折化,这既是古文字笔划演变的继承,也是隶变时期的突出特点。平直化和方折化常常是相伴发生的。我们从典型化的角度,统计了横、竖两大主要笔划较为明显的变化,早期隶书笔划的平直率为42.58%,方折率为25.53%。我们对构件的描写仍然是从书写角度出发,主要是通过笔划变化来判断构件隶变程度,进而对构件做出分类。早期隶书构件类型有:完全隶变构件、半篆半隶构件、半篆半草构件。我们对睡虎地、马王堆、银雀山简帛的构件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分析,并对各种类型的构件做了数量测查。早期隶书中的草化现象比较普遍,草化方式主要有连笔书写和笔划、构件的省简,还有快速书写中形成的特殊符号。笔划、构件的草化是比较普遍的,半篆半草构件在缓缓增加,我们从整字构成上做了数据统计,从中可见草书的萌芽与发展,但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草书。第四章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理论阐述。我们从书写角度对早期隶书笔划和构件的规律性变化做了概括。线条化和笔画化涉及书写元素性质的变化,早期隶书处于隶变过程中,书写元素的单位既有篆书的线条,又有初步形成的现代笔画。在笔划描写的基础上,我们归纳了早期隶书的笔形系统。笔画化过程中具有不平衡现象,同一构件的笔划演变不同步,笔划演变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早期隶书演变中,字体上出现了简化和繁化,以简化为主,表现在笔划和构件两方面,笔划繁化是纯粹外形上的繁化,大多无意义,构件繁化属于文字结构方面,这种字形变化表面上是繁化,实际上是字形结构的一种演变。早期隶书正处于隶变时期,字体上出现了大量简化,笔划简化主要表现在一些构件中笔划的消失或减省。构件简化主要表现在整字中重复构件的减省。还有几种特殊的简化方式:共笔与合文、粘合与分离。同化和异化是针对一组字形而言,同化使原本不相同的一组形体变得相同,异化使原本相同的某一形体变成了不相同的形体,二者相反相成,推动着汉字形体演变发展。早期隶书字体的同化虽造成了一些字构形理据模糊,降低了汉字的象形性,但同时也提高了构件的单元化、推动汉字符号化进程。早期隶书字体的异化常常是因为构字时位置不同、独体与合体不同而造成了同一构件的变异。同化和异化是从不同角度对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分析,实际上二者是同时进行、相互交叉的。第五章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原因探析。早期隶书字体演变既有汉字系统内部原因,也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根本原因在于汉字系统的内部矛盾运动。字形和字体是汉字研究的两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汉字的发展。此外,书写材料与工具、书写者以及社会因素对于早期隶书字体演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书写工具与材料对字体有直接影响,早期隶书的书写者多为下层人民,字体日积月累的变化也就发生在书写者不经意间的日常用字中。文字属于社会现象,字体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也有一定联系,早期隶书正处于战国至秦汉易代的变革阶段,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也为字体的转化提供了契机。

杨国誉[10](2012)在《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 ——以官员为中心》文中指出秦汉社会转型变局之下,士人群体传统食禄模式遭遇困境与冲突,两汉士大夫为此作出因应与调整,形成新的食禄心态与取向。这一独特食禄心态的表现包括:“仕不为禄”,不贪恋禄位,轻去就;“禄不为己”,对自身食禄的清教主义态度;多分俸之举,“泰于待贤,狭于养己”。两汉士人在俸禄使用中的节俭倾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时“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这一风尚的形成,并非简单的“上行”与“下效”的因果关系,而是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注意上”到“注意下”、从号召到风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是包括皇室、士人、官员以及普通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作为当时官员的另一重要收入来源,两汉赏赐行为的出现,是特定时代和理论背景下的产物,同时又有着其基于现实需要的经济和政治合理性,并在施行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若干特点,成为掌控于最高统治者手中的独特工具。两汉时代的地下与地上文献材料中蕴含着有关当时不同秩级官员俸额的具体线索、当时衣食价格的丰富实例以及边地口粮供应的系统记录。籍此可定量推测两汉官员与自耕农的经济收入状况并进行相关比较。前后汉官员的俸额比较显示,东汉相对于西汉,六百石以上官员俸额的减少以及六百石以下官员俸额的增加都十分明显;西汉官员体额的级别悬殊明显大于东汉;无论西汉还是东汉,内地官员因当地谷价相对较低,实际俸禄收入都会超过边地官员;两汉高级官员的月俸收入高低按西汉内地、西汉边地、东汉内地、东汉边地的顺序排列;低级官员方面,西汉边地官员的实际收入相对最低,东汉边地与内地官员的收入普遍高于西汉边地官员。两汉官员的俸禄收入与自耕农收入的比较显示,西汉二百石以下、东汉比二百石以下的官吏都带有“半官半民”的性质。两汉官员与明代官员的俸额对比显示,汉代低级官员的俸给比公认“薄俸”的明代官员还要低上一些,对“明俸最薄”的观点要辩证看待。

二、《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释文》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释文》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立题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特点
    参考文献
前言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特殊用字研究
        1 特殊用字界定
        2 异体字研究
        2.1 异构字
        2.2 异写字
        3 通假字研究
        3.1 按形体联系分类
        3.2 按照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来分类
        3.3 按照本字之义与通假义,通假字与本字出现与否分类
        4 分化字研究
        4.1 本义分化字
        4.2 引申义分化字
    第二章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初探
        1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概貌
        2 重言词例释
        2.1 溳溳
        2.2 (?)
        3 关於联绵词的一点思考
        4 同源词初探
        4.1 (?)、浸、(?)、(?)
        4.2 (?)-阑-连-仑
        4.3 喑-瘖、黯、黭
        5 疑难词汇考证
        5.1 (?)
        5.2 (?)-槖-橐-(?)-囊-櫜-卵
        5.3 (?)
        5.4 约隋
        5.5 (?),(?),清,浚
        5.6 (?)、(?)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居延新简》词汇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材料与现状概述
    第二节 研究价值、目檩与方法
第二章 《居延新简》语义分类研究
    第一节《居延新简》语义分类研究思路
    第二节《居延新简》的语义分类标准
    第三节 语义分类视角的《居延新简》词汇研究
第三章 语义场视角的《居延新简》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语义场理论与出土文献词汇研究
    第二节 语义场视角的《居延新简》词汇举隅
第四章 《居延新简》古白话词研究
    第一节《居延新简》古白话词研究缘起
    第二节《居延新简》古白话词的呈现
    第三节《居延新简》古白话词的比较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3)《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纶
    第一节 选题宗旨与具体目标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一部分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字研究
    第一章 银雀山汉简文字形体的特点
        第一节 银雀山汉简文字形体的特点概述
        第二节 简化与繁化
        第三节 变异
        第四节 同化与分化
        小结
    第二章 银雀山汉简(贰)文字与战国秦汉文字的关系
        第一节 银雀山汉简与金文、籀文的关系
        第二节 银雀山汉简(贰)文字与《说文》正篆、或体的关系
        第三节 银雀山汉简(贰)文字与战国文字的关系
        小结
    第三章 由西汉简看中古俗字的源头
    第四章 银雀山汉简(贰)的用字
        第一节 银雀山汉简(贰)《说文》未收字研究
        第二节 银雀山汉简文字证《说文》
        第三节 “银壹”与“银贰”文字对比
        小结
第二部分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词汇研究
    第五章 银雀山汉简(贰)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第一节 银雀山汉简(贰)的同义词
        第二节 银雀山汉简(贰)的反义词
        小结
    第六章 银雀山汉简(贰)复音词研究
        第一节 银雀山汉简(贰)的单纯复音词
        第二节 银雀山汉简(贰)复合词概况
        第三节 银雀山汉简(贰)的同义复词和反义复词
        第四节 银雀山汉简复合词的其他语法构词
        第五节 银雀山汉简(贰)词语例释
        小结
第三部分 战国秦汉文字对照表
    第七章 战国秦汉文字对照表
        《战国秦汉文字对照表》说明
        战国秦汉文字对照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字数据库样表
附录二: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词汇语料库对照表样表
後记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战国至魏晋简牍书籍形式与文书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战国至魏晋简牍的出土
    第一节 战国楚简的出土
    第二节 秦简的出土
    第三节 汉简的出土
    第四节 魏晋简的出土
第二章 战国至魏晋简牍内容分类
    第一节 简牍书籍内容分类
    第二节 简牍文书分类
第三章 战国至魏晋简牍外形分类
    第一节 简
    第二节 牍
    第三节 方
    第四节 楬
第四章 结论:战国至魏晋简牍分类与观察
    第一节 简牍书籍分类与观察
    第二节 简牍文书分类与观察
参考文献
致谢

(5)西汉早期简牍字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材料介绍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释文改释
    第一节 山东省西汉早期简牍
    第二节 安徽省西汉早期简牍
    第三节 湖北省和湖南省西汉早期简牍
    第四节 广东、广西及香港中大西汉早期简牍
第三章 字量研究
    第一节 字量概述
    第二节 字频
    第三节 张家山汉简和银雀山汉简字量字频比较
    第四节 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张家山汉简两者法律文献字量字频比较
第四章 西汉早期简牍异体研究
    第一节 西汉早期简牍异体数量分析
    第二节 西汉早期简牍异体类型
第五章 《说文》未收字研究
    第一节 传承字和新出字概况
    第二节 《说文》未收字的字量字频分析
    第三节 《说文》未收字的传承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西汉早期简牍字频表
    二、第二章引用文献目录表
    三、张家山汉简和银雀山汉简字频对照表
    四、西汉早期五种简牍文献字频对照表
後记

(6)西汉初简帛文献用字习惯研究(文献用例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目标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材料简介
第一章 西汉初简帛用字习惯对应表(上)
    凡例
    第一节 A
    第二节 B
    第三节 C
    第四节 D
    第五节 E
    第六节 F
    第七节 G
    第八节 H
    第九节 J
第二章 西汉初简帛用字习惯对应表(中)
    第一节 K
    第二节 L
    第三节 M
    第四节 N
    第五节 O
    第六节 P
    第七节 Q
    第八节 R
    第九节 S
    第十节 T
    第十一节 W
    第十二节 X
第三章 西汉初简帛用字习惯对应表(下)
    第一节 Y
    第二节 Z
第四章 西汉初简帛一致性的用字习惯
    第一节 同批简帛材料内部一致性的用字习惯
    第二节 不同简帛材料之间一致性的用字习惯
第五章 西汉初简帛差异性的用字习惯
    第一节 同批材料内部差异性的用字习惯
    第二节 不同材料之间差异性的用字习惯
第六章 西汉初简帛复杂的字与音义对应理据
    第一节 一字对应一音义现象
    第二节 一字对应多音义现象
    第三节 字与音义交叉使用现象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楚地秦汉简牍字词论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楚地秦汉简牍字词概论
    第1章 绪论
        1.1 简牍概述
        1.1.1 简牍概况
        1.1.2 简牍分类
        1.1.3 楚地秦汉简牍概述
        1.2 研究概述
        1.2.1 简牍的研究
        1.2.2 秦汉简牍的语言学研究
        1.2.3 简牍词语考释的特点
        1.3 选题缘起和研究方法
        1.3.1 选题缘起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楚地秦汉简牍的字词特点
        2.1 文字特点
        2.1.1 保留了部分疑难字
        2.1.2 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错别字
        2.1.3 形成了易混的形近字
        2.1.4 充斥了大量的通假字
        2.2 词汇特点
        2.2.1 保存了珍贵的古语词
        2.2.2 新出了大批俗语词
        2.2.3 汇集了系统的专业语词
        2.2.4 使用了部分方言语词
    第3章 楚地秦汉简牍释文整理研究
        3.1 文字整理研究
        3.1.1 形近字误释例释
        3.1.2 异体字误释例释
        3.1.3 通假字语释例释
        3.1.4 残泐字漏释例释
        3.2 注释整理研究
        3.2.1 通假关系误释研究
        3.2.2 词义误释研究
        3.3 对释文整理的一点思考
        3.3.1 对文字整理的思考
        3.3.2 对注释整理的思考
    第4章 《睡简》和《张简》法律文书同义词研究
        4.1 法律文书同义词概述
        4.1.1 同义词的界定
        4.1.2 法律文书同义词概况
        4.2 同义词分类研究
        4.2.1 音节多少标准
        4.2.2 义位多少标准
        4.3 同义词差异研究
        4.3.1 语义方面
        4.3.2 语法方面
        4.3.3 语用方面
        4.4 同义词对比研究
        4.4.1 重合义位下成员全同
        4.4.2 重合义位下成员不同
        4.4.3 没有重合的义位
下编 楚地秦汉简牍节选注释
    1. 体例
    2. 题解
    3. 注释
        3.1 《睡简·为吏之道》
        3.2 《岳简[壹]·为吏治官及黔首》
    4. 待质录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睡简》和《张简》法律文书同义词统计表
作者简介

(8)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状况概述
    1.2 本研究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3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
第二章 用简用牍及简牍书署制度研究综述
    2.1 简、牍的源流及简牍书署制度的概念
    2.2 简牍年代学研究的成果、内容及现状
    2.3 简牍书署制度研究的成果、内容及现状
    2.4 用简、用牍制度的起源
    2.5 20 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战国楚系竹简册的类型学分类及简牍学特征
        2.5.1 楚地出土简册年代学综论
        2.5.2 出土战国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战国早期、中期前段至中期
        2.5.3 出土战国楚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战国中期后段至中期偏晚
        2.5.4 出土战国楚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战国中期晚段竹书的代表
        2.5.5 出土战国楚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战国晚期早段至晚期
        2.5.6 系年未能确定或信息不全面的部分战国楚地出土简册
    2.6 简牍署书文字的字体及书写特征
        2.6.1 战国楚系简牍文字概念的界定
        2.6.2 战国简牍楚系文字字体的书写特征
第三章 简牍制度的起源及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
    3.1 先秦佚籍文献、卜筮祭祷与司法文书等三类写手间的联系及其书署形制特点
    3.2 简牍书署制度中的先秦两汉古佚籍抄件特点
    3.3 文献中书署制度的主体与先秦简牍实物中的签署人
    3.4 周代小学六艺教育中的“书名”传习及书写实物的对应考察
    3.5 包山 M2 楚墓所出土文书类及卜筮祭祷类简文,所见署名分类及战国简牍书署制度的探讨
        3.5.1 包山 M2 楚墓出土文书简简文后署名的分类与书写风格的划分
        3.5.2 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筮祷祠简简文中的署名之分类及书写风格的划分
第四章 秦及两汉时期——简牍书署制度的完成
    4.1 “掌官书以赞治”的周代史官与秦汉衙署府史、胥吏的“史书而仕宦”的传承关系
    4.2 秦汉之际以书课吏制度的书署专门之学
    4.3 20 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出土秦简、秦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4.3.1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战国秦至始皇前期
        4.3.2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秦始皇嬴政至二世时期
        4.3.3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秦与西汉之相交叠时期
    4.4 秦系简牍署书文字实物的时代下限
        4.4.1 秦系简牍文字的专称——“署书”概念的界定与近年来考古所见实物的关系
        4.4.2 秦系简牍署书的书写特点
    4.5 秦汉宦学教本——早期习书的“法帖”
        4.5.1 《为吏之道》作为秦代学吏制度习字教本的文献依据
        4.5.2 《为吏之道》在书写风格及字形结体上同其它秦汉简牍抄件的联系
第五章 两汉简牍年代学及其简牍学特征
    5.1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长江流域汉代墓葬简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5.1.1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含帛书)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西汉早期至武帝期
        5.1.2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
        5.1.3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东汉早期至东汉晚期
        5.1.4 两汉简牍部分详细系年待公布或无法确定者
    5.2 20 世纪初以来,西北地区汉代边塞遗址简牍(含纸文书)的发现及其简牍学特征
        5.2.1 敦煌汉简部分
        5.2.1.1 1949 年以前,有关敦煌及部分楼兰遗址出土汉简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5.2.1.2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敦煌汉简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成果
        5.2.1.3 1949 年以来,新发现敦煌汉简的发掘与整理
        5.2.2 罗布淖尔汉简部分
        5.2.3 居延汉简部分
        5.2.3.1 1949 年以前,国内有关旧居延汉简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5.2.3.2 1949 年以来,国内有关旧居延汉简图版与释文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5.2.3.3 1949 年以来,台湾对旧居延汉简图版及释文的最新研究成果
        5.2.3.4 新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工作的进展
        5.2.4 1949 年以来,甘肃省东部——武威地区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5.2.5 1949 年以后,西域地区于阗、尼雅等地区出土汉简牍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第六章 简牍制度在两汉的形成
    6.1 古代简牍制度文献的比勘、研究与分析
    6.2 从简牍出土实物与文献的比勘,看简牍制度的形成
    6.3 汉代简牍署书体——“八分”的起始年代问题
    6.4 20 世纪以来出土简牍中所载秦汉字书兼法帖:《仓颉篇》书体之研究
第七章 简牍书署制度对名家流派书法时代的决定性影响
    7.1 简牍书署制度对秦汉书法风格的决定性影响
    7.2 简牍缀联与后世书法作品的行款
        7.2.1 简牍缀联与书写顺序
    7.3 史“掌官书以赞治”的化石性标志——简牍书迹行款中装饰性笔画:掠磔饰笔
        7.3.1 问题的提出
        7.3.2 掠磔笔画在两汉简牍书迹中出现的规律
        7.3.3 装饰性掠磔笔划在两汉简牍书迹章法中的作用新探
        7.3.4 “掠磔笔划”的渊源及其与隶变的关系
        7.3.5 书简书牍制度对秦汉其它写件的影响
    7.4 秦汉简牍文书习语与汉代早期草书形成的关系
        7.4.1 西汉早期简牍草书体系年的考察
        7.4.2 简牍文书中习语与简署书体书写草化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三国、两晋及六朝——简牍与纸张的交替时代
    8.1 三国、孙吴及魏晋时期简牍所载的署书及署书书体的渊源与流变
        8.1.1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三国吴至十六国时期简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8.1.2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晋六朝简牍的简牍学特征及类型学分类
        8.1.3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三国、两晋时期无法系年的简牍
    8.2 20 世纪以来,西域地区新疆楼兰遗址等出土汉晋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8.2.1 1949 年以前,有关新疆楼兰遗址内汉文魏晋木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8.2.2 1949 年以来,有关新疆楼兰遗址内汉文魏晋木简牍及纸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8.2.3 1949 年以后,新疆楼兰地区出土简牍的发现与整理工作
    8.3 书署字体在简牍制度探讨上的重要地位
        8.3.1 简牍书署制度的研究对探讨书法艺术基本美学的重要意义
馀论
论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发表的学术专着、论文目录

(9)简帛早期隶书字体研究 ——从书写角度进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 理论依据
        (二) 研究方法
    三、相关术语界定
        (一) 字体与书体
        (二) 笔划与笔画
第一章 早期隶书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早期隶书相关理论研究
        一、秦汉简帛与早期隶书的产生
        二、早期隶书演变的系属探讨
    第二节 早期隶书与隶变研究
    第三节 早期隶书与字体研究
    第四节 早期隶书资料整理与着录
第二章 早期隶书字体材料的选择和整理
    第一节 材料的选取原则
    第二节 材料的整理
    第三节 字样的整理
        一、异体字整理
        二、字样选取标准
        三、字形表的内容
    第四节 字体研究所选参照系
第三章 早期隶书字体的描写与分析
    第一节 笔划的变化
        一、曲线变直线
        二、延长与缩短
        三、连笔与断笔
        四、圆转与方折
    第二节 构件的变化
        一、睡虎地秦简构件分类
        二、马王堆简帛构件分类
        三、银雀山汉简构件分类
    第三节 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特点
        一、早期隶书笔划的平直化和方折化
        二、早期隶书构件的半篆半隶
        三、早期隶书字体的草化现象
第四章 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线条化和笔画化
        一、笔画化中的新笔形
        二、富有隶书特色的笔划
        三、笔画化中的篆书笔形
        四、笔画化中的不平衡现象
    第二节 繁化和简化
        一、繁化
        二、简化
    第三节 同化和异化
        一、同化
        二、异化
第五章 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内部原因
        一、字形结构与字体演变的相互作用
        二、字形的定型化推动字体演变
    第二节 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书写材料与工具对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影响
        二、书写者对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对早期隶书字体演变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 ——以官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汉士大夫官僚食禄心态与取向的宏观考察
    第一节 汉初士人“谋食”与“谋道”的冲突困境
    第二节 汉初士人的食禄心态与理论的转变
    第三节 “养士”与“养宗亲”——对两汉官僚士大夫分俸对象的类型化分析
第二章 “上行”与“下效”——对两汉“崇俭抑奢”风尚的再探讨
    第一节 “崇俭抑奢”风尚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 “崇俭抑奢”风尚的阶层分析
第三章 两汉赏赐制度述论
    第一节 两汉赏赐的内容及分类
    第二节 两汉赏赐的特点
    第三节 两汉赏赐的动机与背景
    第四节 两汉赏赐的功能
    第五节两汉赏赐的总体评价
第四章 以汉简为中心的西汉官员俸额的再考校
    第一节 二千石以上秩级官员的俸额
    第二节 二千石以下秩级官员的俸额
第五章 关于两汉边地口粮廪给诸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两汉边地口粮廪给形式的问题
    第二节 两汉边地口粮是否足食的问题
第六章 两汉粮食与衣物价格的计算
    第一节 两汉粮食价格的计算
    第二节 两汉织物与衣物价格的计算
第七章 两汉自耕农家庭生产消费规模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两汉自耕农家庭的户均人口
    第二节 两汉自耕农家庭的亩产及田税
    第三节 两汉耕农家庭的户均垦田亩数
    第四节 两汉自耕农家庭“农桑结合”的普遍性
    第五节 两汉自耕农家庭的纺织效率
    第六节 两汉自耕农家庭经济状况的总结
第八章 两汉官员俸禄收入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两汉官员俸额的比较
    第二节 两汉官员俸禄收入与自耕农的收入比较
    第三节 两汉官员俸额与明代官员俸额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释文》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医学词汇研究[D]. 李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居延新简》词汇专题研究[D]. 蔡天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字词汇研究[D]. 史大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4]战国至魏晋简牍书籍形式与文书分类研究[D]. 苏丽婷. 南京大学, 2017(09)
  • [5]西汉早期简牍字量研究[D]. 张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西汉初简帛文献用字习惯研究(文献用例篇)[D]. 周朋升. 吉林大学, 2015(03)
  • [7]楚地秦汉简牍字词论考[D]. 路方鸽. 浙江大学, 2013(04)
  • [8]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D]. 张冬冬. 吉林大学, 2012(04)
  • [9]简帛早期隶书字体研究 ——从书写角度进行考察[D]. 魏晓艳.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6)
  • [10]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 ——以官员为中心[D]. 杨国誉.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术书》解读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