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洪水和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

黄河洪水和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黄河水沙对水环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爽[1](2021)在《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主题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水资源的低效利用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河流来水量逐年递减,加上生活和生产用水对生态用水的大量挤占,河道留存水量急剧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由此引发大量环境问题,为了防止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提出生态基流的概念。我国对生态基流的研究已有50年的历史,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具体河段的生态基流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概念不唯一,内涵不完善、计算方法难选择、难以确定计算结果是否满足实际需求等方面,目前仍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计算方法[1]。本文针对当前生态基流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基流动态主题化评价服务模式,在分析现有生态基流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各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动态主题化评价,主题选择与目标河段主要生态服务对象相对应,对评价不达标基流值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符合目标河段实际情况的生态基流推荐值。基于综合集成平台构建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主题化评价系统,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方法,也可以增加或删减评价指标,使生态基流计算具有更强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本文收集常用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包括水文学方法、水力学方法、栖息地法、整体法和其他方法,对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并且按照方法不同适用条件对方法进行分类,根据方法数据需求与求解过程重新划分方法类型,形成方法选择概化图,并且将可以编程实现的方法组件化,无法编程实现的方法形成知识图,便于计算生态基流时对方法的选择和调用;(2)本文根据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多,计算结果差异大的问题,提出生态基流动态主题化评价服务模式。基于生态基流服务对象的不同,将评价划分为四个主题——连通性主题、水环境主题、水生态主题和水沙平衡主题,每个主题都有对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于定量化的评价对象,连通性主题采用物元可拓法评价,水环境主题采用一维水质模型法评价,水生态主题采用生境模拟法评价,水沙平衡主题采用含沙量法评价。依椐目标河段生态基流服务对象选择评价主题,对于评价后不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基流进行修正,形成推荐生态基流。本文将生态基流动态主题化评价服务模式应用于渭河中下游,得到一组考虑水环境和输沙需水的生态基流推荐值,结果符合实际需水要求;(3)本文基于知识可视化综合集成平台,构建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主题化评价系统。以主题驱动评价模式,以组件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实现计算和评价的业务应用,以综合集成平台实现适应性决策要求。系统主要分为生态基流计算和生态基流动态主题化评价两大模块,生态基流计算模块主要包括历史径流资料查询、计算方法查询、计算方法选择、生态基流计算和结果分析,最终形成生态基流结果集。生态基流动态主题化评价模块基于生态基流结果集,结合河段主要生态服务对象,匹配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方法,对生态基流结果集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评价结果的值进行修正,形成一组生态基流推荐值。

梁健[2](2021)在《赣南桃江稀土矿区流域水系泥沙迁移和氨氮污染演化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稀土资源是现代工业、国防和科技发展的不可代替的重要原材料,而我国赣南地区是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主要产地。近50年来,赣南地区先后采用池浸、堆浸、原地浸矿三种方式开采稀土资源,破坏地表植被,甚至使原有林地变成裸地加重水土流失,开采过程使用铵盐作为浸矿剂导致河流水体氨氮污染。因此,研究赣南稀土矿区水系泥沙的迁移及氨氮污染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赣南桃江稀土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桃江流域各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结合遥感数据,分析了流域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建立适用于桃江流域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法定量分离和评价气候变化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稀土开采、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稀土矿区小流域实地水质监测,利用水文模型法分析稀土两类开采方式(池浸/堆浸、原地浸矿)对河流径流量、泥沙量、氨氮量的影响;最后利用GMS地下水模型技术,分析原地浸矿对流域地下水氨氮污染的影响过程。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桃江流域1960~2015年的降水量、气温、潜在蒸发量和径流量、泥沙量的变化特征。桃江流域年降水量呈现微弱下降趋势,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潜在蒸发量先降后升,拐点出现在1991年前后;流域年均实测径流量和泥沙量显着下降,突变点分别发生在2002年和2003年。(2)通过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的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图的分析表明:林地、水田和旱地是桃江流域内最主要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并不显着。但采用池浸/堆浸方式的稀土用地A类的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采用原地浸矿方式的稀土用地B类、城镇居民用地的面积呈上升趋势,而林地的面积则呈现下降趋势。(3)利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情景模拟法,从桃江全流域尺度上定量分离并评估了气候变化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于桃江干流出口处的年均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对桃江干流径流量和泥沙量呈现增加效应,而气候变化因素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对桃江干流径流量和泥沙量呈现减少效应,水利工程建设是桃江干流径流量和泥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4)利用SWAT模型和土地利用类型替换法,确定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径流量、泥沙量、氨氮量的贡献率。对于桃江全流域,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径流量的贡献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稀土用地A类>城镇居民用地>水田>旱地>草地>稀土用地B类>林地,对河流水体中的泥沙量的贡献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稀土用地A类>旱地>水田>草地>稀土用地B类>林地>城镇居民用地,表明池浸/堆浸是导致稀土矿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对于开采结束后约18年的稀土矿区小流域,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体中的氨氮量的贡献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田>旱地>稀土用地B类>城镇居民用地>稀土用地A类>草地>林地,表明原地浸矿可造成矿区水系长期的氨氮污染。(5)利用GMS地下水数值模型,分析了原地浸矿对地下水氨氮污染的影响过程。矿山原地浸矿注液开始氨氮污染物即随地下水流向下游的河流方向迁移扩散。在浸矿结束后实施清洗,清洗工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氨氮污染的浓度峰值,但没有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起到任何拦截作用。在原地浸矿场下游设置截渗装置,并采用填料过滤或水力控制等手段,有望能彻底解决原地浸矿技术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王慧亮,秦天玲,严登华[3](2020)在《黄河流域水问题发展态势、症结及综合应对》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而黄河水问题是影响黄河治理与保护的主要因素之一,辨析黄河流域水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从水沙关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等4个方面剖析了黄河流域现阶段存在的主要水问题,并分析了其发展态势,认为黄河流域水问题的症结在于水土资源功能不协调、水资源调配忽略"点-线-面"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存在地下水与地表水管控分离等3个方面。最后从"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的角度提出了应对黄河流域水问题的主要思路,建议从水土资源联合配置、立体水网构建、精准水沙调控和智慧监管体系完善等4个方面系统应对黄河流域水问题。

郭晖[4](2020)在《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文中认为水沙置换是为统筹解决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与鄂尔多斯新增工业用水需求而提出的全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由有新增用水需求的工业企业出资,在十大孔兑修建拦沙坝,以此取得部分黄河下游节约的输沙水量作为生产用水。实施水沙置换,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制度经济学和水文水资源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实施水沙置换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1)将拦沙工程建设与水权交易相结合,从理论上构建了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其关键环节是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2)利用SWAT模型定量模拟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并以模拟结果为基础计算拦沙工程实现的减水减沙量。(3)通过流域水沙模拟分析,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拦沙可置换水量。(4)采用工程费用法核算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5)针对水沙置换特点,引入水权交易机制,设计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提出相应的交易机制和保障措施。(6)以西柳沟流域为例,对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计算得出,在设定的最可能出现的25a系列黄河干支流水沙方案组合下,新建79座拦沙坝,年均可减少入黄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288.22万m3和138.53万t,工程平均拦沙年限为28a,年均可节约输沙水量1173.51万m3,以工程建设投资为依据核算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为22934.93万元。设定年均可交易的拦沙置换水量为1000万m3/a,交易年限为25a,采用成本定价法和影子价格法计算,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准价格范围在0.92元/m3·a至1.52元/m3·a之间。研究表明,在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可以减少黄河干流河道淤积,进而节约下游输沙水量,虽然在拦沙的同时也拦蓄了部分进入干流的径流量,但其节约的输沙水量远大于工程拦截的水量,可以认为是相对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这是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础。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利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和相关利益方的共赢。

谢京凯[5](2020)在《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水储量变化是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研究时间段内流域水量输入值(如降水)和输出值(如径流、蒸散发)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还可以作为有效参考指标直接评估流域水资源量变化状况。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平均气温显着升高,不仅对区域水文循环过程、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导致了区域水文水资源时空格局的演变以及水资源总量的变化,而准确估算水储量变化是揭示区域水文循环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内容,对理解区域乃至全球水循环过程、预报极端气候事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揭示了水储量变化在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GRACE数据对黄河流域近年来的水储量时间序列进行估算和分析,并结合水文气象数据和人类活动统计数据,分别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储量的贡献作用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选取黄河流域内的小浪底水库和龙羊峡水库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库调度对水库周围区域及其所在子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作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联合利用GRACE数据和降水、径流等水文气象实测数据,通过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对黄河源区的月蒸散发时间序列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源区在2003-2015年间的多年实际平均蒸散发量为403.4mm,且该蒸散发估算结果与GLDAS2.0的Noah模型的蒸散发模拟结果符合度最高,相关性系数r=0.90,均方根误差RMSE=13.11 mm,相对偏差BIAS=-11%;与MODIS卫星的蒸散发反演结果符合度最低,相关性系数r=0.80,均方根误差RMSE=21.7mm,相对偏差BIAS=33%。研究流域内不同蒸散发估算结果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文模型未能够考虑各种人类活动对蒸散发模拟的影响作用,而MODIS卫星未充分考虑土壤水分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作用。此外,若水量平衡方程中未能考虑流域水储量变化,则会造成月蒸散发序列估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表明水储量变化在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基于GRACE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储量在2003-2015年期间的变化速度为-4.64±1.4mm/yr,结合GLDAS中Noah水文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储量在研究期间段内以-4.20±1.0 mm/yr的变化速度急剧减少,且地下水储量变化序列与流域水储量变化序列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7,显着性水平为p<0.01,表明黄河流域内近年来的水储量减少与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建议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制定更加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水资源保护措施并对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超采现象引起重视。(3)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及其子流域内的水储量变化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选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量和干燥度指数作为影响因子来研究气候变化对水储量变化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年干燥度指数能够有效反映研究流域内的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特征,与黄河流域内年水储量变化的相关性最好,相关性系数达到r=-0.78,且显着性水平为p<0.01,而年降水量与黄河流域内年水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系数r=0.76,年潜在蒸散发与黄河流域内年水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系数r=-0.63。(4)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储量的改变主要是由水库调度时蓄水量的变化和人类用水量增加共同引起的。本文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内的水库调度和人类用水量对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库蓄水量变化与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r=0.85,要明显高于流域用水量与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r=0.40,且部分子流域(如子流域I)内水库调度对水储量变化的贡献作用甚至超过气候变化对水储量变化的影响作用。(5)基于本文首次提出的水储量变化“贡献指数”,可以量化分析气候变化及各种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造成黄河流域及其各个子流域水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各个研究流域的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剧烈程度。其中,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年际间水储量变化的贡献作用为20.4%~63.8%,人类活动用水量对黄河流域年际间水储量变化的贡献作用为-75.5%~-25.8%,而水库调度对黄河流域年际间水储量变化的贡献作用为-11.8%~14.9%。(6)通过GRACE数据对黄河流域水库调度造成的水储量变化信号进行监测,发现小浪底水库和龙羊峡水库等大型水库的调度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水资源迁移,并导致水库周围及其所在子流域水储量发生明显改变。此外,结合水库水位和蓄水量变化数据,对大型水库蓄水量变化与水库所在子流域水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羊峡水库的年蓄水量变化与水库所在子流域的年水储量变化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r=0.83,显着性水平为p<0.01;小浪底水库年蓄水量变化与水库所在子流域的年水储量变化之间同样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r=0.90,显着性水平为p<0.01。

高爽[6](2020)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黄土坡面水沙及NO3--N、PO43--P流失模拟》文中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坡地更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源地,尽管长期以来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使入黄泥沙量减少,但黄土坡面的水土养分流失问题仍不可小觑。基于此,本文以黄土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多因素(雨强、坡度、生物炭、植被、耕作方式)条件下坡面水沙氮磷流失过程及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因素对黄土坡面水沙氮磷流失影响机理,以期为黄土坡地水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场次降雨坡面的产流强度均随降雨历时先逐渐增大后趋于平稳,坡度20°时对数函数表示最优(n≥12,R2≥0.7,P<0.01);植被坡面产流强度趋于平稳的时间随雨强的增大而缩短,且累积径流量与降雨历时呈线性相关;当其他影响因素相同时,植被坡面坡度越大产流过程越剧烈,且产流过程的剧烈程度随生物炭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3%时最大,除此之外裸坡产流剧烈程度大于植被坡面;坡度为10°时产流能力可被横垄削弱,坡度为20°时植被也能够减少产流,但产流能力随雨强、生物炭含量的增大而增大。(2)各场次降雨的产沙与产流过程密切相关,产沙速率和产流速率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60%以上的产沙速率由产流速率决定;当其他影响因素相同时,产沙能力与雨强、坡度、生物炭含量呈正相关,同时生物炭含量、雨强越大,总产沙量的增加速率也越大,并且雨强不同时,总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加速率也不同,雨强60mm/h时,坡面从10°增加到15°的产沙量大于从15°增加到20°的增加速率,雨强大于90mm/h后,结果与60mm/h相反;另外,横垄与植被均能有效减小侵蚀作用,横垄坡面的产沙量相较于平作减少了67.3%,裸坡的总产沙量相较于植被坡面增加了42%;除此之外产沙过程的剧烈程度与雨强呈正比,且裸坡条件下产沙过程较植被坡面更剧烈。(3)植被坡面下各场次降雨的NO3--N流失过程中,NO3--N浓度均随降雨历时先逐渐下降后趋于平稳,流失过程呈幂函数趋势(n≥12,R2≥0.72,P<0.01),出现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NO3--N流失浓度最大值出现在雨强90mm/h坡度15°时,为0.033mg/ml,其他条件相同时NO3--N总流失量随雨强、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坡度15°时流失过程最剧烈,流失浓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3.94;雨强60、90mm/h时,横垄可以减少NO3--N的流失,但雨强120mm/h时,横垄坡面的NO3--N流失量反而比平作更多;雨强60mm/h时3%生物炭含量可减少NO3--N的流失,NO3--N流失浓度随生物炭含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雨强90、120mm/h时,NO3--N流失浓度与生物炭含量呈正相关;除此之外,裸坡的NO3--N流失过程较于植被坡面更加剧烈,植被坡面下的NO3--N平均流失浓度较裸坡减少了18%。(4)各场次降雨PO43--P流失过程中,PO43--P浓度均随降雨历时小幅度波动,无明显规律性,且植被坡面最高流失浓度与最低流失浓度的比值最大为1.71,裸坡条件下为2.41,裸坡下的流失过程更剧烈;其他影响因素相同时,植被坡面的PO43--P流失浓度与雨强、生物炭含量成正相关,雨强由60mm/h增加至90mm/h后,流失浓度增加了18.6%~19.23%,90mm/h增加至120mm/h后,流失浓度增加了4.84%~9.8%,且PO43--P总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横垄和植被均能减少PO43--P的流失,植被坡面下的平均流失浓度比裸坡减少了15%,横垄条件下的流失量比平作减少了9.2%。(5)各因素对水沙氮磷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在雨强60~90mm/h、坡度10~20°、生物炭含量0%~6%、存在植被及耕作措施时,产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雨强、生物炭含量、植被,决策系数分别为0.34、0.095、0.048,产沙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生物炭含量、雨强、耕作措施,决策系数分别为0.22、0.097、0.038,NO3--N流失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雨强、产流量、产沙量,决策系数分别为-0.079、0.217、0.155,PO43--P流失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生物炭含量和产流量,决策系数分别为0.195、0.248。同时各因素的间接作用也不同,对水沙而言,雨强、生物炭含量、植被及耕作措施对产流产沙只有直接影响,没有间接影响,对NO3--N流失而言,雨强、产沙量的间接影响为负作用,产流量的间接影响为正作用,对于PO43--P而言产流量及生物炭含量的间接影响均为负作用。

徐寰宇[7](2020)在《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人文、环境要素与入黄泥沙协同演进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治理是事关民族复兴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在生态环境统筹治理方面遇到的关键难题及挑战。黄土高原的产沙量占黄河中游输沙的90%以上,地区内的人类活动以及环境状况与入黄泥沙联系紧密,具有明显的人-水耦合作用,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受制于历史数据模糊缺失,针对黄土高原-黄河中游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近数十年的现代时间尺度,难以认识到长期以来入黄泥沙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子全貌,不能完全满足“科学预测未来水沙变化”的治黄需求。论文基于社会水文学的研究理念,遍历整理各类史书文献、近现代期刊以及HYDE、GIMMS、CRU等现代数据集资料,借助Python、VBA、Matlab等编程语言及工具,定量了A.D.0-2017间黄河中游输沙量以及黄土高原人口、耕地、气候、植被覆盖度等重要影响因子的数据序列与空间分布,并结合PLS模型、Mann-Kendall检验、PCA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主要人文、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入黄泥沙的协同演进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完成主要工作并获得结论如下:(1)在对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使用数值统计、定性分析、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突变检验、Logistic阻滞模型等方法,获得了黄土高原近2000年来主要人文、环境因子的数据序列,分析了黄土高原降水、气温、人口、耕地、战争、政策等要素的长期演变趋势、突变时期(年份)和空间分布状况。(2)根据水热条件、人类活动及文献描述的植被关键词等因素,定量反演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与空间分布状况,探讨了过去2000年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及诱因。综合历史重建值及现代遥感数据来看,自西汉以来,受气候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黄土高原植被状况呈波动下降态势,植被覆盖度从A.D.140(东汉)的最高值54.3%,下降至A.D.1578(明清)的最低值29.8%,耕地是人类活动中对植被负面作用最大的因素(-8.49%至-26.31%);至A.D.1980后,因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的调控,植被覆盖度快速回升至49.4%的平均水平。(3)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游输沙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Cramer、Pettitt检验及累积曲线等分析方法,将近2000年来的中游输沙序列分为4个阶段:A.D.0-600的低幅波动阶段(年输沙量均值0.58亿吨),A.D.600-1661的一次剧增阶段(7.55亿吨),A.D.1661-1970的二次剧增阶段(14.39亿吨),以及A.D.1970-2017的锐减阶段(6.65亿吨)。PLS模型输出结果显示:在整体尺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方面,人口、耕地、降水等因素对中游输沙提供正向贡献,战争频率、气温、植被覆盖等因素起到负面作用。在各阶段预测因子投影重要性指标(VIP)方面,1阶段输沙量的重要影响因子(VIP>0.8)包括气温、降水及植被覆盖度,人文因素重要性较低;自2阶段起至3阶段期间,人文因子中战争频率、人口、耕地的VIP开始上升至0.8的显着水平,3阶段中人口、战争VIP一度达到1.5以上,气候因素VIP则降低到了0.5至0.8之间;4阶段中的各类水利、环境政策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是输沙减少的重要原因(VIP=0.973)。在整体尺度的VIP值方面,耕地面积(VIP=1.428)是对中游输沙重要程度最高的因素。两次PCA分析结果认为耕地及输沙的变化为第1主成分(贡献率46.9%、47.6%)的主导因素,亩产、土地政策、城乡人口比等与人地关系相关的因子特征向量(Ui)也多集中于第1、2主成分中,气候因素所主导的第3主成分贡献率仅有14.9%和11.0%。(4)揭示了过去2000年黄土高原人文、环境要素与黄河中游输沙的协同演进规律。近2000年来的黄土高原-入黄泥沙协同演变历程主要为人地关系变化的作用结果,黄土高原的人地关系从早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有限利用,逐步演变为人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再到如今的人地关系和谐,气候变化是这一协同演进历程的长期外部控制因素,而人地关系的演变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及中游输沙量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

刘睿[8](2019)在《渭河陕西段水沙变化对河流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国河流普遍多沙。泥沙颗粒作为化学物质与微生物的载体,是陆地、地表水与沉积物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重要媒介,也是流域内部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河流泥沙来源复杂多样,且其迁移变化往往伴随着不同生境间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加上传统微生物研究手段的局限性,颗粒物所带来的微生物生态影响往往难以被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围绕“河流泥沙-水质-细菌群落生态效应”这一核心问题,选取渭河(陕西段)作为季节性多泥沙河流的代表,首先通过采样分析考察了悬浮物与沉积物的颗粒理化特征和溶解态与颗粒态有机物、氮、磷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明了渭河(陕西段)的水沙环境变化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T-RFLP)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浮游细菌群落与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在不同水文时期的空间分布模式,通过CCA、RDA等方法识别了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驱动因子,并辨析了泥沙浓度、氮磷含量、粒度特征等对水和沉积物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程度。最后,进一步探析了由颗粒迁移联通的流域不同生境之间的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差异,及颗粒特征变化在其中的贡献程度。从而系统阐明了泥沙变化对河流水质与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相关结果可以为渭河及同类季节性多泥沙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的依据和视角。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研究期渭河(陕西段)流域悬浮颗粒物浓度介于0.003g/L16.332g/L之间,丰水期干流TSS浓度均值是平水期的23倍、枯水期的58倍,悬浮颗粒物以粘粒和细粉砂为主(d(0.5)=7.34μm)。上游及北岸支流雨洪、关中流域农业非点源、城市市政排污和雨水径流是渭河(陕西段)TSS的主要来源,它们在不同水文季节的相对贡献差异,决定了TSS不同的空间变化规律。渭河干流2014年丰水期泥沙表现出在宝鸡段发生沉积,咸阳-西安段冲淤交杂,接受北岸支流来沙后最终在渭南段再次沉积的过程。不同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造成了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空间差异。(2)丰水期渭河干流上游来沙TN与TP含量分别为11.28g/kg和5.31g/kg,泾河携沙TN与TP含量为8.21g/kg和4.65g/kg,氮磷含量丰富。这些外源颗粒使咸阳周至-渭南潼关段渭河干流颗粒态CODCr、TN和TP的占比达到49.3%、40.8%和98.8%,分别是其它时期CODCr、TN和TP颗粒态浓度的9、59和15倍,同时溶解态复杂有机物和溶解态有机氮的比例增加。RDA分析表明,TSS是不同时期水质变化的关键解释因子,对平、枯、丰三个水文季节综合水质变化的单独解释度为28.1%、2.0%和7.3%。相对于粒度特性,丰水期悬浮颗粒物浓度及颗粒TN、氨氮含量对河流水质空间变化的影响更为显着。河道水沙变化过程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塑造了不同水文时期渭河(陕西段)的水质空间格局。(3)浮游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在1.422.91之间,整体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关系。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大于空间变化,且在变化中维持着稳定的“核心”优势菌群,其中包含很多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性物种,表明了渭河水体潜在的自净能力。TSS、溶解态TP和C/N比是不同季节渭河浮游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其中TSS在平、枯、丰三季可以单独解释12.5%、23.5%和9.4%的细菌群落变化。丰水期高悬沙水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6.7%56.4%)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2%33.4%)为绝对优势门类,变形菌门中又以β-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最高,且干流δ-变形菌纲(4.99%6.29%)和?-变形菌纲(0.98%7.72%)的相对丰度高于其它大多数地表水。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对32-63μm颗粒体积占比变化最敏感,不同菌群对不同粒度区间有特殊偏好。TSS浓度在丰、平、枯三个水文季节中,与同汛期雨洪、农业非点源和城市污染源相关的污染物降解菌群或指示菌群相对丰度存在显着相关关系。颗粒物的存在对增加平水期功能菌群占比具有积极意义,并在丰水期巩固“核心”浮游菌群的同时增加致病菌带来的河流健康风险。(4)沉积物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介于1.053.18之间,在除丰水期外的大部分时期高于浮游细菌群落。颗粒为沉积物细菌群落提供了更复杂多样的生存空间。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分析表明,不同水文季节里细菌群落在表层水和沉积物两类生境中存在明显分型,两类细菌群落具有不同的空间与季节演替方向。丰水期流域沉积物细菌群落优势T-RF从21/26条增加到31条,优势菌群种类更加丰富,且复杂的冲淤过程增加了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空间差异。较粗的粒径与较高的重金属污染压力,使平水期西安段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2.37)低于干流其它点位,并出现代表金属耐受性菌群的优势T-RF片段。枯水期西安段沉积物颗粒是致病菌的“收纳所”,并为下游水体造成长期健康风险。多元直接梯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多类环境因子中,沉积物氮磷含量及粒度特征对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程度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最为突出。(5)丰水期滨岸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高于浮游细菌群落与沉积物细菌群落。三类生境中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组成十分相近,但不同菌群的相对丰度有异,且此差异在精细的分类水平上表现更为充分。浮游细菌群落与土壤细菌群落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均表现出更高的Bray-Curtis相似度。三元图分析表明ε-Proteiobacteria和Sphingobacteria在表层水中的丰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类生境;Bacilli、Bacteriodia、Clostridia、Synergistia和Themoleophilia在沉积物样本中的丰度更高,而Nostocophycideae、Synechococcophycideae、Spartobacteria、Chloracidobacteria和Solibacteres在河滨土壤样本中的丰度更高。三种生境里都存在具有生境独特性的高丰度物种,且沉积物与土壤中数量比表层水更加丰富。汛期陆源物质输入与沉积物再悬浮对维持渭河浮游细菌群落中的低丰度物种具有重要意义,而流域土壤对稳定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贡献比沉积物更大。颗粒物硝氮含量与粒度特征指标可以解释研究区域三类生境间65.5%的细菌群落变化。粒度多样性和中值粒径是所选颗粒物理化性质指标中,影响丰水期渭河浮游细菌群落、沉积物细菌群落、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最关键的因子。

孙妍[9](2019)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引黄口区域水沙情势及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对沿途省市和终点白洋淀起到引水、灌溉等调控效益的同时,也会对该工程引黄口的水沙情势和水沙丰枯遭遇概率等产生影响,针对该工程起点渠村引黄口进行相关研究,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该工程实施前后59年的径流和含沙量日数据的基础上,从水沙情势变化、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水沙边际函数和联合分布函数构建、丰枯遭遇分析等方面进行水沙综合分析,主要结论下:(1)“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后,考虑赋值的变化范围法(RVA法)依据生态权重优化了综合指标水沙改变度的评价结果,渠村引黄口径流量和含沙量分别达到55.60%和62.64%的中度改变状态,该研究区天然水沙过程产生的变化和水沙的频繁波动,导致天然水沙过程发生了改变,影响了区域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基于离差平方和最小准则(RMSE)与AIC准则检验结果,研究区域TA阶段(1958~2005年,工程影响前阶段)年径流量和年含沙量分别选用Gen.Extreme Value和Log-Pearson3的边际分布函数;TB阶段(2006~2016年,受到工程建设影响阶段)则分别选用Log-Gamma和Log-Pearson3的边际分布函数拟合效果最佳;并选取不同参数的Clayton Copula作为水沙TA和TB阶段的联合分布函数效果最佳,可根据两阶段水沙联合分布图和等值线图,为研究区域的水沙调控提供技术支撑。(3)研究区域水沙同丰性频率降低,“水丰”频率组合的概率均降低,同时水沙同枯性频率增加44.47%;该工程建设增强了“水枯”情况的稳定性,使丰枯遭遇组合的变异系数降低18.52%,使不同丰枯遭遇组合频率分布更为均匀。(4)基于累积量斜率变化方法(SCRCQ)和6种基于Budyko假设的公式的弹性系数法,定量综合分析后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村引黄口处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8.58%~46.74%和53.26%~61.42%;人类活动是影响该工程引黄口区域径流情势产生改变的主要影响。

黄凌霄[10](2019)在《黄河宁夏典型河段及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具有连续弯道的大柳树-沙坡头河段和地形复杂的鸭子荡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RNGk-ε紊流数学模型,结合实测结果进行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对这两个典型研究对象进行了水流运动、泥沙输移、河床变形和水质对流扩散等问题的研究。首先,利用图像拼接算法、边缘检测算法结合CAD软件和Google Earth软件对水岸边缘进行精准检测,高效地获取研究区域经纬度信息,结合实测高程信息编程生成所需地形文件。其次,通过Bowyer-Watson算法对初始地形进行Delaunay三角化的网格剖分,构造不规则三角网模型TIN,由离散高程点生成不规则三角网,实现网格剖分后的三角形网格地形插值。再次,建立三维水沙水质数学模型和平面二维水沙水质数学模型,并将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通过瞬态项、对流项、扩散项和源项写成统一的通用形式。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体积法中的五种格式对通用控制方程进行离散,使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SIMPLEC算法结合欠松弛技术对离散后的控制方程进行求解,利用GMES算法结合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实现离散方程组的求解。最后,对大柳树-沙坡头河段和鸭子荡水库进行了 RNG k-ε紊流数学模型的验证,对大柳树-沙坡头河段进行了四种工况的平面二维和三维水流运动、河床变形数值模拟,对鸭子荡水库进行了四种类型八种工况的平面二维水流运动数值模拟和三维水质对流扩散数值模拟。对实测的大柳树-沙坡头河段断面高程和断面泥沙粒径进行分析之后,将该河段的平面流场、断面流场、横向流速和河床变形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结果符合较好。结合实测资料,对该河段的水流运动、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该河段水流的流场、泥沙的运移和河床的变形会根据入口流量、悬移质含沙量、k值、ε值和出口水位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对实测的鸭子荡水库库底高程、水库等高线和水库三维地形进行分析之后,将该水库的水流流场和断面垂线平均流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结果符合较好。结合实测资料,对该水库的水流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该水库中水流的流场和流速受进水量、取水量、风速和风向的支配。对实测的鸭子荡水库取水塔附近的七种水质指标进行采样和分析之后,将该水库中CODCr和TN浓度分布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结果符合较好。结合实测资料,对该水库的水质对流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该水库中水质浓度的分布受进水量、取水量、风速和风向、水库中水质的初始浓度分布、入水口进水水质浓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上述研究结果为研究类似连续弯道和类似水库的水沙运移规律和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黄河水沙对水环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水沙对水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主题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生态基流研究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貌水系
        2.1.2 气象水文
        2.1.3 水环境状况
        2.1.4 水生态状况
    2.2 生态基流理论现状分析
        2.2.1 生态基流的概念来源
        2.2.2 生态基流相关规范
        2.2.3 生态基流的内涵
        2.2.4 生态基流的特性
        2.2.5 生态基流与生态流量的区别
    2.3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现状分析
        2.3.1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优缺点分析
        2.3.2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2.4 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研究现状分析
        2.4.1 已有的研究
        2.4.2 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主题化评价模型研究
    3.1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选择
    3.2 建模思路
    3.3 模型构建
        3.3.1 主题确定
        3.3.2 评价标准
        3.3.3 评价方法
        3.3.4 评价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评价系统集成
    4.1 系统框架及技术支撑
        4.1.1 系统框架
        4.1.2 技术支撑
    4.2 组件化描述
        4.2.1 组件开发
        4.2.2 组件库构建
    4.3 可视化描述
        4.3.1 知识图绘制
        4.3.2 知识图库设计
    4.4 系统实现
        4.4.1 生态基流计算模块
        4.4.2 生态基流动态主题化评价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主题化评价
    5.1 渭河中下游径流演变趋势分析
        5.1.1 径流年际变化
        5.1.2 径流年内变化
        5.1.3 径流趋势分析
    5.2 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计算
        5.2.1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选取
        5.2.2 生态基流计算
        5.2.3 生态基流计算结果分析
    5.3 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动态主题化评价
        5.3.1 连通性主题评价
        5.3.2 水环境主题评价
        5.3.3 水沙平衡主题评价
        5.3.4 基流修正
        5.3.5 合理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赣南桃江稀土矿区流域水系泥沙迁移和氨氮污染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学术热点——河流水环境变化研究
        1.1.2 稀土开采与河流水环境的矛盾
        1.1.3 稀土矿区河流水环境变化分析的紧迫性及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河流水沙变化的相关研究
        1.2.2 气候变化因素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1.2.3 人类活动因素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1.2.4 河流水环境影响的归因分析方法
    1.3 研究方案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本文各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获取
    2.1 桃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质地貌
        2.1.4 土壤植被
    2.2 桃江流域稀土开采历史
        2.2.1 池浸/堆浸开采方式
        2.2.2 原地浸矿开采方式
    2.3 桃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2.3.1 遥感数据源介绍
        2.3.2 土地利用分类及变化趋势
    2.4 水文气象观测资料的获取
        2.4.1 水文资料的获取
        2.4.2 气象资料的获取
    2.5 小结
第三章 桃江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3.1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统计方法
        3.1.1 趋势分析方法
        3.1.2 突变点分析方法
    3.2 桃江流域水沙变化分析
        3.2.1 径流量变化
        3.2.2 泥沙量变化
    3.3 桃江流域气象变化分析
        3.3.1 降水量变化
        3.3.2 气温变化
        3.3.3 潜在蒸发量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桃江流域干流的水沙变化归因分析
    4.1 桃江流域SWAT模型构建
        4.1.1 模型基本原理
        4.1.2 数据库处理
        4.1.3 模型率定、验证、敏感性分析
    4.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水沙变化
        4.1.1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概况
        4.1.2 情景设计
        4.1.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水沙变化归因分析
    4.3 不同稀土开采方式的水沙变化
        4.3.1 情景设计
        4.3.2 不同稀土开采方式的水沙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桃江流域支流的水沙变化及氨氮污染归因分析
    5.1 矿区小流域基本概况
        5.1.1 池浸/堆浸小流域基本概况
        5.1.2 原地浸矿小流域基本概况
    5.2 氨氮源强确定
        5.2.1 源强确定方法
        5.2.2 源强确定结果
    5.3 矿区小流域水沙变化及氨氮污染的贡献率
        5.3.1 池浸/堆浸小流域的水沙变化及氨氮污染的贡献率
        5.3.2 原地浸矿小流域的水沙变化及氨氮污染的贡献率
    5.4 矿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预测
        5.4.1 池浸/堆浸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预测
        5.4.2 原地浸矿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预测
    5.5 小结
第六章 稀土开采对河流水环境影响途径分析
    6.1 稀土开采方式对水环境影响途径分析
        6.1.1 池浸/堆浸方式对水环境影响途径分析
        6.1.2 原地浸矿方式对水环境影响途径分析
    6.2 原地浸矿氨氮污染地下水迁移扩散过程
        6.2.1 地下水模型构建
        6.2.2 源强输入与情景设计
        6.2.3 氨氮污染迁移扩散过程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黄河流域水问题发展态势、症结及综合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流域水问题及成因诊断
    1.1 水沙关系不协调,水患灾害频发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竞争性用水矛盾突出
    1.3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退化与水环境恶化严重
    1.4 水土资源空间不匹配,水量分配方案适应性降低
2 黄河流域水问题发展的新态势
    2.1 来水来沙锐减但时空减幅不同步,水沙调控面临新问题
    2.2 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势在必行,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2.3 上下游湿地退化,中游生态退化与过度生态修复并存
    2.4 气候变化导致水土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加剧
3 黄河流域水问题的症结
    3.1 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互为边界,未能融合两者的互馈作用
    3.2 以“河-湖-库”为核心的“点-线”结合方式进行水资源调配,未能融合坡面与河道之间的水力联系
    3.3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离管控,未能融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
4 黄河流域水问题综合应对
    4.1 总体思路
    4.2 关键任务
        (1)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2)立体水网构建。
        (3)精准水沙调控。
        (4)智慧监管体系完善。
5 结 语

(4)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1.4 经济外部性理论
        2.1.5 博弈论理论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2.2.1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理论
        2.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
    2.3 水权交易相关理论
        2.3.1 水权与可交易水权的法律界定
        2.3.2 水权交易基础理论
        2.3.3 水权交易定价理论
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构建
    3.1 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的基本思路
        3.1.1 思路提出的背景
        3.1.2 思路的阐释
    3.2 相关实践与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3.2.1 内蒙古黄河干流取水权交易的实践
        3.2.2 水权交易参与合同节水管理的研究
        3.2.3 水权交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
    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设计
        3.3.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可行性分析
        3.3.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3.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模拟
    4.1 模型概述
        4.1.1 水文模型
        4.1.2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
    4.2 模型选择
        4.2.1 SWAT模型结构
        4.2.2 SWAT模型原理
        4.2.3 SWAT模型适用性
    4.3 模型建立
        4.3.1 研究区域概况
        4.3.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析
        4.3.3 研究区域淤地坝概况
        4.3.4 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影响的计算方法
        4.3.5 淤地坝模块设置
        4.3.6 模型输入
        4.3.7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4.4 模型应用
        4.4.1 情景设置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
        5.1.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方法
        5.1.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结果
    5.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5.2.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5.2.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研究
    6.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础条件
        6.1.1 交易需求条件
        6.1.2 经济可行条件
        6.1.3 工程技术条件
        6.1.4 政策引导条件
    6.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机制设计
        6.2.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主要原则
        6.2.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市场要素
        6.2.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本策略
        6.2.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运作流程
    6.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保障措施
        6.3.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风险防范
        6.3.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政策保障
    6.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模拟
        6.4.1 交易方案
        6.4.2 交易定价
        6.4.3 交易流程
        6.4.4 效益分析
        6.4.5 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创新点
    7.3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陆地水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1.2.1 气候变化的影响
        1.2.2 人类活动的影响
        1.2.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作用
    1.3 陆地水储量变化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
        1.3.1 传统技术
        1.3.2 水文模型
        1.3.3 卫星遥感技术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流域、研究数据和主要方法
    2.1 研究流域概况
        2.1.1 地理特征
        2.1.2 水文气象
        2.1.3 气候变化
        2.1.4 人类活动
    2.2 GRACE重力卫星介绍
        2.2.1 GRACE重力卫星
        2.2.2 GRACE数据来源
    2.3 GRACE数据反演水储量主要原理
        2.3.1 球谐系数法
        2.3.2 球谐系数截断
        2.3.3 空间平滑滤波分析
        2.3.4 高斯滤波分析
        2.3.5 GRACE数据的其他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RACE数据的黄河源区水储量变化和蒸散发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研究区域
    3.3 研究数据
        3.3.1 水储量距平值
        3.3.2 降水数据
        3.3.3 蒸散发数据
        3.3.4 径流实测数据
    3.4 研究方法
        3.4.1 水储量时间序列及水储量变化量
        3.4.2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估算流域实际蒸散发
        3.4.3 蒸散发估算结果评价指标
    3.5 研究结果及分析
        3.5.1 2003-2015年内的黄河源区水储量变化及其原因
        3.5.2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黄河源区月蒸散发变化序列
        3.5.3 黄河源区蒸散发的季节性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异对黄河流域水储量的影响作用及其量化分析
    4.1 本章引言
    4.2 研究数据
        4.2.1 GRACE重力卫星数据
        4.2.2 气象数据和径流实测数据
        4.2.3 人类活动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
        4.2.4 土壤水储量和地表水储量数据
        4.2.5 归一化植被指数
    4.3 研究方法
        4.3.1 水储量主要成分分析
        4.3.2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4.3.3 Penman-Monteith方法
        4.3.4 水储量变化贡献指数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黄河流域水储量时空间分布
        4.4.2 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率变化对黄河水储量的影响作用
        4.4.3 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储量的影响作用
        4.4.4 不同影响因子对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贡献
        4.4.5 各个子流域内水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4.4.6 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研究不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库蓄水量变化对流域水储量的影响
    5.1 本章引言
    5.2 研究区域、数据和方法
        5.2.1 研究区域
        5.2.2 研究数据
        5.2.3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黄河流域水库蓄水量变化
        5.3.2 小浪底水库和龙羊峡水库的水位变化序列
        5.3.3 利用GRACE数据监测水库蓄水量变化
        5.3.4 水库调度对流域水储量年际变化的影响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小浪底水库和龙羊峡水库的水库调度模式分析
        5.4.2 GRACE重力卫星监测水库调度的可行性
        5.4.3 水库蓄水量变化与流域水储量变化的相关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6)多因素耦合作用下黄土坡面水沙及NO3--N、PO43--P流失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坡面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1.2.2 坡面养分流失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方法
        2.1.2 试验材料与装置设备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试方法及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产流产沙对雨强变化的响应
        3.1.2 产流产沙对坡度变化的响应
        3.1.3 产流产沙对生物炭含量的响应
        3.1.4 产流产沙对有无植被的响应
        3.1.5 产流产沙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3.2 讨论
        3.2.1 雨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2.2 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2.3 生物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2.4 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2.5 耕作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坡面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氮磷流失对雨强变化的响应
        4.1.2 氮磷流失对坡度变化的响应
        4.1.3 氮磷流失对生物炭含量的响应
        4.1.4 氮磷流失对有无植被的响应
        4.1.5 氮磷流失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4.2 讨论
        4.2.1 雨强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4.2.2 坡度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4.2.3 生物炭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4.2.4 植被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4.2.5 耕作方式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水沙氮磷流失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5.1 坡面水沙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产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产沙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坡面氮磷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NO_3~--N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5.2.2 PO_4~(3-)-P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讨论
        5.3.1 各因素与产流产沙的相关性分析
        5.3.2 各因素与氮磷流失的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人文、环境要素与入黄泥沙协同演进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社会水文学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黄土高原各类人文环境因素及黄河水沙的研究进展与局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黄土高原范围
        2.1.2 地貌及土壤侵蚀现状
        2.1.3 气候概况
        2.1.4 土地利用与覆被状况
        2.1.5 经济水平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1 人口数据整理方式
        2.2.2 耕地数据计算方法
        2.2.3 其他数据来源与提取方式
        2.2.4 拟合植被覆盖度本底值对水热条件的响应方程
        2.2.5 历史时期植被覆盖度重建方法
        2.2.6 各类分析中使用的模型及方法汇总
第三章 人文类数据的整理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人口数据的汇总分析
        3.1.1 黄土高原历代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3.1.2 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人口数据的整体趋势及分析
    3.2 耕地数据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2.1 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总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3.2.2 土地利用政策等级
    3.3 其他人文数据
        3.3.1 历史战争次数及频率
        3.3.2 瘟疫频率
    3.4 小结
第四章 环境类数据的提取重建结果与分析
    4.1 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检验
        4.1.1 年均气温及年降水量
        4.1.2 旱涝灾害频率等级
    4.2 植被覆盖度的重建结果及分析
        4.2.1 历代植被覆盖度本底值
        4.2.2 各类因素对植被覆盖度重建值的贡献率
        4.2.3 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4.2.4 黄土高原历代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4.3 小结
第五章 各类人文及环境因子与入黄泥沙的协同演进规律
    5.1 近2000年来中游入黄泥沙的演变趋势
        5.1.1 各类泥沙数据序列汇总及阶段划分
        5.1.2 中游年输沙量的逐阶段协调演进过程分析
    5.2 中游输沙与黄土高原各因素的协同演进关系定量分析
        5.2.1 Pearson相关分析
        5.2.2 PLS回归模型输出结果及PCA分析对比
    5.3 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人文及环境要素与入黄泥沙协同演进规律总结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渭河陕西段水沙变化对河流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泥沙对地表水理化环境的影响
        1.2.2 泥沙的地表水微生物生态效应
        1.2.3 决定泥沙水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因素
        1.2.4 地表水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中的分子生物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渭河陕西段水沙特征及其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2.1 渭河近年水沙特性分析
        2.1.1 渭河水沙量年际变化
        2.1.2 年内丰平枯规律
        2.1.3 南北支流含沙量差异
        2.1.4 颗粒级配特征
    2.2 采样及实验方法
        2.2.1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设置
        2.2.2 采样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渭河陕西段泥沙理化特征
        2.3.2 渭河陕西段含沙水体水质特征
        2.3.3 影响渭河陕西段水化学特性的关键环境因子
    2.4 讨论
        2.4.1 泥沙的来源、特征与汛期冲淤行为
        2.4.2 水质空间格局由水沙变化过程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塑造
        2.4.3 总氮控制是当前渭河(陕西段)水质管理的关键
    2.5 小结
3 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浮游细菌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因子
    3.1 实验方法
        3.1.1 样点布设及采样方法
        3.1.2 T-RFLP分析方法
        3.1.3 细菌宏基因组测序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群落多样性分析
        3.2.2 群落相似性分析
        3.2.3 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排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3.2 浮游细菌群落优势T-RF片段丰度构成
        3.3.3 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分析
        3.3.4 不同时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驱动因子识别
        3.3.5 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物种结构分析
    3.4 讨论
        3.4.1 季节性多沙条件下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
        3.4.2 浮游细菌对水体污染的指示作用以及渭河潜在的自净能力
        3.4.3 丰水期水沙过程对浮游细菌群落的生态影响
        3.4.4 不同水文季节里与颗粒物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机制
    3.5 小结
4 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沉积物细菌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因子
    4.1 实验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与理化分析
        4.1.2 T-RFLP实验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2 沉积物细菌群落优势T-RF片段构成
        4.2.3 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分析
        4.2.4 不同水文时期关键环境因子的识别
    4.3 讨论
        4.3.1 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浮游细菌群落的差异
        4.3.2 丰水期水沙过程对沉积物细菌群落的影响
        4.3.3 各类环境因子对沉积物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程度
    4.4 小结
5 沉积物与滨岸土壤对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区域与样品的采集
        5.1.2 理化性质的测定
        5.1.3 分子微生物检测分析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及分析
        5.2.1 悬浮物、沉积物与河滨土壤颗粒理化性质分析
        5.2.2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5.2.3 基于T-RFLP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5.2.4 三类生境中细菌的物种构成
        5.2.5 流域细菌群落的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5.3 讨论
        5.3.1 河流表层水、沉积物及河滨土壤细菌群落的异同
        5.3.2 沉积物与河滨土壤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程度
        5.3.3 颗粒粒度特征是流域不同生境间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解释因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9)“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引黄口区域水沙情势及径流变化归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水沙情势变化研究
        1.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研究
        1.2.3 水沙联合分布函数拟合研究
        1.2.4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影响研究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IHA/RVA法
        2.3.2 边际分布函数的拟合
        2.3.3 联合分布模型的建立
        2.3.4 水沙丰枯遭遇组合
        2.3.5 累积量斜率变化方法
        2.3.6 弹性系数法径流情势变因定量分析
    2.4 研究数据来源
    2.5 技术路线
3 水沙指标改变分析
    3.1 引黄口区域水沙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3.1.1 径流量的年际、年代和滑动变化
        3.1.2 含沙量的年际、年代和滑动变化
    3.2 IHA/RVA法水沙单项指标改变程度
        3.2.1 月均值
        3.2.2 年均极值水沙变化
        3.2.3 年极端水沙值发生时间变化
        3.2.4 高低水沙频率及历时变化
        3.2.5 水沙变化率及频率改变
    3.3 三种RVA法的水沙整体改变度
    3.4 综合水文指标改变度合理性分析
    3.5 小结
        3.5.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3.5.2 三种RVA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4 引黄口区域水沙边际拟合
    4.1 年径流量边际分布函数的初步拟合检验
        4.1.1 TA阶段
        4.1.2 TB阶段
    4.2 年含沙量边际分布函数初步拟合检验
        4.2.1 TA阶段
        4.2.2 TB阶段
    4.3 边际分布函数进一步检验与确定
    4.4 小结
5 区域水沙联合分布及丰枯遭遇分析
    5.1 区域水沙联合函数确立
    5.2 引黄口区域水沙丰枯遭遇分析
    5.3 小结
6 径流情势变化归因分析
    6.1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6.1.1 降水量的年际、年代和滑动变化
        6.1.2 蒸散发量的年际、年代和滑动变化
    6.2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前后累积变化率改变
    6.3 年径流情势变化的归因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黄河宁夏典型河段及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述
        1.2.2 水流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3 泥沙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3.1 动床阻力
        1.2.3.2 水流挟沙力
        1.2.3.3 推移质输沙率
        1.2.3.4 恢复饱和系数
        1.2.3.5 泥沙扩散系数
        1.2.4 水质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形的前处理
    2.1 图像拼接技术
        2.1.1 SURF特征点检测
        2.1.1.1 积分图像
        2.1.1.2 Hessian矩阵
        2.1.2 SURF特征描述
        2.1.3 特征匹配
        2.1.4 图像配准
        2.1.5 图像融合
        2.1.6 实验结果和分析
    2.2 图像边缘检测
        2.2.1 数学形态学基本运算
        2.2.2 多尺度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
        2.2.2.1 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
        2.2.2.2 多尺度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
        2.2.2.3 本文算法描述
        2.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 DXF文件生成结果
    2.4 KML文件生成结果
    2.5 地形文件生成结果
    2.6 小结
第三章 网格剖分技术
    3.1 网格的分类
    3.2 Delaunay三角化法网格的生成
        3.2.1 Delaunay三角化法的原理
        3.2.2 Delaunay三角化法网格生成的算法
        3.2.3 Delaunay三角化法网格的关键问题
        3.2.4 Delaunay三角化法网格剖分的步骤
        3.2.5 Delaunay三角化法网格剖分的实现
    3.3 网格地形插值技术
        3.3.1 地形数据的获取
        3.3.2 基于散点的网格地形插值
        3.3.3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网格地形插值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沙水质数学模型
    4.1 三维水沙水质数学模型
        4.1.1 水流运动方程
        4.1.2 泥沙输移方程
        4.1.3 水质变化方程
    4.2 平面二维水沙水质数学模型
        4.2.1 水流运动方程
        4.2.2 泥沙输移方程
        4.2.3 水质变化方程
    4.3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4.3.1 三维水沙水质数学模型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4.3.2 平面二维水沙水质数学模型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4.4 小结
第五章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5.1 离散方法的概述
    5.2 通用控制方程的离散
        5.2.1 常用的离散格式
        5.2.1.1 中心差分格式(Central Differencing Scheme,CDS)
        5.2.1.2 一阶迎风格式(First Order Upwind Scheme,FUS)
        5.2.1.3 混合格式(Hybrid Scheme,HS)
        5.2.1.4 指数格式(Exponential Scheme,ES)
        5.2.1.5 乘方格式(Power Law Scheme)
        5.2.1.6 二阶迎风格式(Second Order Upwind Scheme,SUS)
        5.2.1.7 QUICK格式
        5.2.2 常用离散格式的性能对比
        5.2.3 二维和三维通用控制方程的离散
        5.2.3.1 二维和三维问题的控制体积
        5.2.3.2 二维和三维问题的离散方程
    5.3 离散方程的求解
        5.3.1 流场数值计算的主要方法
        5.3.2 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算法
        5.3.2.1 交错网格和同位网格
        5.3.2.2 动量方程的离散
        5.3.2.3 速度修正方程
        5.3.2.4 压力修正方程
        5.3.2.5 欠松弛技术
        5.3.2.6 同位网格上SIMPLE算法的计算步骤
        5.3.3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SIMPLEC算法
        5.3.3.1 SIMPLEC算法
        5.3.3.2 通用控制方程在非结构网格上的离散
        5.3.3.3 动量方程的离散
        5.3.3.4 速度修正方程
        5.3.3.5 压力修正方程
        5.3.3.6 非机构网格上SIMPLEC算法的计算步骤
        5.3.4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
        5.3.5 定解条件
        5.3.5.1 初始条件
        5.3.5.2 边界条件
    5.4 小结
第六章 大柳树-沙坡头河段水沙运移数值模拟
    6.1 大柳树-沙坡头河段实测数据分析
        6.1.1 断面地形的分析
        6.1.2 泥沙粒径的分析
    6.2 大柳树-沙坡头河段平面二维水沙运移数值模拟
        6.2.1 河段地形及网格划分
        6.2.2 初始边界条件
        6.2.3 模型的验证
        6.2.3.1 水流运动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6.2.3.2 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6.2.4 模拟结果及分析
        6.2.4.1 水流运动数值模拟
        6.2.4.2 河床变形数值模拟
    6.3 大柳树-沙坡头河段三维水沙运移数值模拟
        6.3.1 河段地形及网格划分
        6.3.2 初始边界条件
        6.3.3 模型的验证
        6.3.3.1 平面流场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
        6.3.3.2 断面流场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6.3.3.3 横向流速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
        6.3.3.4 输沙特性的分析
        6.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6.3.4.1 水流运动数值模拟
        6.3.4.2 河床变形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鸭子荡水库水流运动和水质对流扩散数值模拟
    7.1 鸭子荡水库断面实测数据分析
    7.2 鸭子荡水库平面二维水流运动数值模拟
        7.2.1 水库地形及网格划分
        7.2.2 初始边界条件
        7.2.3 模型的验证
        7.2.4 模拟结果及分析
        7.2.4.1 类型1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2.4.2 类型2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2.4.3 类型3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2.4.4 类型4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3 鸭子荡水库水质实测数据分析
    7.4 鸭子荡水库三维水质对流扩散数值模拟
        7.4.1 水库地形及网格划分
        7.4.2 初始边界条件
        7.4.3 模型的验证
        7.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7.4.4.1 类型1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4.4.2 类型2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4.4.3 类型3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4.4.4 类型4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猷
致谢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黄河水沙对水环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渭河中下游生态基流确定及动态主题化评价研究[D]. 高爽.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赣南桃江稀土矿区流域水系泥沙迁移和氨氮污染演化规律[D]. 梁健.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黄河流域水问题发展态势、症结及综合应对[J]. 王慧亮,秦天玲,严登华. 人民黄河, 2020(09)
  • [4]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D]. 郭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D]. 谢京凯. 浙江大学, 2020
  • [6]多因素耦合作用下黄土坡面水沙及NO3--N、PO43--P流失模拟[D]. 高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近2000年来黄土高原人文、环境要素与入黄泥沙协同演进规律研究[D]. 徐寰宇. 西北大学, 2020(02)
  • [8]渭河陕西段水沙变化对河流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D]. 刘睿. 西安理工大学, 2019(10)
  • [9]“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引黄口区域水沙情势及径流变化归因分析[D]. 孙妍.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黄河宁夏典型河段及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数值模拟研究[D]. 黄凌霄. 宁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黄河洪水和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