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B.Epstein 的地震震级分布统计模型

评 B.Epstein 的地震震级分布统计模型

一、评B.Epstein关于地震震级分布的统计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岳茂光[1](2009)在《场地—结构体系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展及土地资源的减少,在存在液化、震陷及岸坡失稳等抗震不利地段亦开始大量修建高层建筑,场地非线性及稳定性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显着。本文研究目的是在现有抗震规范“三水准二阶段”设计方法基础上,提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实用性及可实现性,并纳入场地非线性、稳定性影响因素,以服务于工程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建立的小型工程用强震数据库基础上提出了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输入地震波的选波原则,即以规范谱为基准,采用平台段反应谱的均值误差和对结构影响较大的前几阶周期附近反应谱的加权误差的双控指标进行选波。提出了完全非平稳多点人工波的模拟方法,强度非平稳特性通过传统的包络函数来考虑,频率非平稳特性通过相位差谱来体现,并且针对Clough-Penzien功率谱密度函数建议了模拟多点地震动的峰值因子的取值。2.对多级性能设计目标进行了讨论并特别就“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一个多层框架结构和一个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对小震丙类、小震乙类、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四个性能目标进行了研究。工程量分析和增量动力分析表明,6度区按中震设计并不能明显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7度和8度按中震性能目标设计的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会明显提高,但是工程量增加显着,所以设计时应谨慎,否则可能会无法实际实现。最后,用汶川强震记录分析了汶川地区按7度(震前)和8度(震后)抗震设防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3.提出了场地-支护结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三水准性能目标准则并具体实现,包括场地的滑移和震陷的判断标准、支护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和支护结构对高层建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福建某建设场地的抗震稳定分析表明,小震下场地只发生轻微震陷,但不会滑移;中震下场地会发生中等震陷,堤岸附近土体会产生一定滑移;大震下场地会发生严重震陷和滑移,将对结构产生较严重影响。支护结构的地震内力分析表明双排支护桩能够满足小震不开裂、中震不屈服、大震不坏的性能目标。4.利用生成的多点人工波分析了基岩多点激励下场地和支护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多点激励会降低地表的地震动参数,减小地表的水平相对位移和竖向震陷位移,减小支护桩的地震内力反应等,但是也会放大某些地震反应,比如堤岸挡墙的最大弯矩反应和第二排支护桩的桩顶水平相对位移等。5.研究了双向地震作用下场地非线性对上部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高层框剪结构,考虑场地非线性反应的影响后,体系的绝对加速度、层间位移,以及构件的地震内力反应在不同的楼层均有放大现象,因此折减有时是偏危险的。场地非线性对构件不同方向地震反应的影响不同,双向地震动作用下,各楼层的层间位移、绝对加速度、构件内力的折减系数也并不相同。因此,规范中只采用单一的折减系数亦不太合理。

朱兆才[2](1990)在《东北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文中指出本文用韦布尔(Weibull)分布对东北中强地震活动进行了概率统计分析,得到了各地震区中强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和发震概率。可以通过各地震区的韦布尔概率模型获得任一预测时间的地震发生概率。

洪时中,秦卫平[3](1986)在《用极值理论研究大地震发生的模式——定时段最大地震震级的分布》文中研究说明 (一) 若随机变量组{Xk,k=1,2,…,n}是独立同分布的,并且X1的分布函数F(x)=P{X1≤x}是已知的,则这n个随机变量的极大值X(?)=max{Xk}也是一个随机变量,并可知其分布函1≤k≤n数即Gn(x)=[F(x)]n 对随机变量组的极大和极小值的分布以及有关其统计特性的研究,称为极值理论。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一领域中,极值理论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有着广泛的实用背景,它在理论上的成长与在实际中的应用从其开始就是结伴而行的。1925年L.H.C.Tippett对来自正态母体的样本的极值与其范围的研究被当作这方面工作的开端。1928年R.A.Fisher与Tippett关于样本中最大最小值频率分布的极限形

常克贵[4](1985)在《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缘地震危险性的估计》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缘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认为该地区从1984年起,在未来的五年内发生6.0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文中对极值理论作了较详细的理论推导,通过对分布函数检验的计算,初步认为:基于一定资料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即极值重指数分布函数不但必须进行检验,而且对其赖以成立的两个假定(指震级频率分布和泊松分布)也必须进行检验。只有这样运用通过检验关的数学模型进行适当的外推计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

常克贵[5](1984)在《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西东三缘地震危险的估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东、西等三缘地区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仅从该方法的统计预测的角度来看;北缘从1984年至1988年,西缘从1983年至1987年,东缘从1983年至1987年,分别具有发生6.0、6.3、5.7、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

马逢时[6](1982)在《评B.Epstein关于地震震级分布的统计模型》文中提出本文指出 B.Epstein提出的地震震级分布函数G(y)=exp(—αe-βy),y≥0并不是Ⅰ型极大值分布函数,而是泊松指数型复合极值分布,这是因为G(y)在y=0处有跃度e-α.当地震资料中有某一年“无震”时,Epstein方法就不适用了。为此,本文不但给出更一般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与台风导致的海洋波高分布的计算是相似的。此法对地震资料较少的地区将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评B.Epstein关于地震震级分布的统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B.Epstein关于地震震级分布的统计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场地—结构体系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汶川大地震框架结构震害调查
        1.1.1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情况介绍
        1.1.2 汶川地震框架结构的震害特点
    1.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发展及选题背景
        1.2.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发展
        1.2.2 论文选题背景
    1.3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2 动力时程分析中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2.1 工程用强震记录数据库及其反应谱
        2.1.1 工程用强震记录数据库
        2.1.2 地震反应谱及其与规范谱的比较
        2.1.3 时程分析中地震记录的选择准则
    2.2 人工波生成技术
        2.2.1 生成人工波的常规方法
        2.2.2 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效应
        2.2.3 多点完全非平稳人工波的生成技术
        2.2.4 多点人工波的频谱特性
    2.3 近断层地震动谱分析
        2.3.1 集集地震近断层地震记录数据库
        2.3.2 台湾集集近断层地震动的谱分析
        2.3.3 汶川近断层地震动的分析
        2.3.4 汶川地震与集集地震的反应谱的比较
    2.4 实例分析
        2.4.1 非近断层地震动作用
        2.4.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
    2.5 小结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的讨论
    3.1 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讨论
        3.1.1 "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性能目标
        3.1.2 不同性能目标的构件内力组合效应
    3.2 不同性能目标下结构工程量分析
        3.2.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2.2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3.3 不同性能目标下框架结构的超强能力评价
        3.3.1 抗震规范要求的抗震能力分析
        3.3.2 结构的抗倒塌(超强)能力评价
    3.4 汶川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3.4.1 单向水平汶川波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反应
        3.4.2 双向水平汶川波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反应
    3.5 本章小结
4 场地稳定性及其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影响
    4.1 工程概况与主要问题
        4.1.1 工程概况
        4.1.2 主要抗震问题
    4.2 抗震性能目标与输入地震动
        4.2.1 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
        4.2.2 输入地震动
    4.3 场地-地基-结构体系分析模型
        4.3.1 分析软件选择及技术要点
        4.3.2 土体本构关系模型
        4.3.3 土-桩-结构体系的阻尼
        4.3.4 地基土边界条件的确定
        4.3.5 场地稳定性评价准则
        4.3.6 有限元分析模型
    4.4 工程场地抗震稳定性分析
        4.4.1 场地二维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4.4.2 场地自振特性及地应力平衡分析
        4.4.3 场地的抗震稳定性分析
    4.5 支护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其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5.1 支护方案
        4.5.2 三维分析模型
        4.5.3 支护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4.5.4 支护结构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水平多点激励对场地和支护方案抗震性能影响
    5.1 运动方程及输入地震动
        5.1.1 多点激励的运动方程
        5.1.2 多点激励地震动
    5.2 水平多点激励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5.2.1 多点激励对场地反应的影响
        5.2.2 多点激励对堤岸挡墙地震反应的影响
        5.2.3 多点激励对支护桩地震反应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双向地震动下场地非线性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6.1 分析模型及基本参数
        6.1.1 分析模型
        6.1.2 输入地震动
        6.1.3 分析步设置与接触处理
    6.2 计算结果分析
        6.2.1 自振特性分析
        6.2.2 结构水平绝对加速度反应分析
        6.2.3 结构层间位移反应分析
        6.2.4 梁端弯矩反应分析
        6.2.5 柱内力反应分析
        6.2.6 剪力墙内力反应分析
        6.2.7 计算结果的讨论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强震记录数据库
附录B 归一化振型参与系数的推导
附录C 多点人工波程序
附录D 框架结构不同抗震等级的设计基本要求和抗震措施
附录E 抗震墙结构不同抗震等级的设计基本要求和抗震措施
附录F 土的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附录G "泉州中芸州工程场地抗震稳定性研究"项目审查意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四、评B.Epstein关于地震震级分布的统计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场地—结构体系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研究[D]. 岳茂光.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9)
  • [2]东北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J]. 朱兆才. 东北地震研究, 1990(02)
  • [3]用极值理论研究大地震发生的模式——定时段最大地震震级的分布[J]. 洪时中,秦卫平. 大自然探索, 1986(04)
  • [4]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缘地震危险性的估计[J]. 常克贵. 华北地震科学, 1985(02)
  • [5]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西东三缘地震危险的估价[J]. 常克贵. 山西地震, 1984(04)
  • [6]评B.Epstein关于地震震级分布的统计模型[J]. 马逢时. 地震学报, 1982(04)

标签:;  ;  ;  ;  ;  

评 B.Epstein 的地震震级分布统计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