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腋窝小直切口结扎动脉导管

儿童腋窝小直切口结扎动脉导管

一、小儿腋下小直切口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论文文献综述)

邵宝伟[1](2019)在《经左前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左前胸小切口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及效果分析,并与胸骨正中切口术径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自2012年9月至2017年1月,应用左前胸小切口手术治疗干下室间隔缺损61例,设为“微创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3.0~12.0)岁,平均(5.26±2.76)岁,体重(15.0~42.0)kg,平均(20.70±8.52)kg。随机抽取同时期经胸骨正中切口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5例设为“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1~14.0)岁,平均(4.80±2.54)岁,体重(9.0~46.0)kg,平均(18.82±8.36)kg。两组患者心内畸形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病变。微创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轻度主动脉瓣脱垂10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对照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房间隔缺损26例,轻度主动脉瓣脱垂15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37例。2.手术方法微创组,患者仰卧位,左肩下垫高20°,左手臂外展15~20°,采用单腔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手术切口与操作:胸骨左侧第3肋间切口开胸,长约3.5~6cm。左心引流管经左腋中线第7肋间小切口(术后引流管位置)送入胸腔,自左心耳插入左心房。若存在动脉导管未闭畸形,需要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分离并结扎未闭的动脉导管。术野全程冲入二氧化碳气体,减少气体栓子形成。主动脉阻断钳自胸骨右缘第2肋间经皮穿刺通过胸骨后进入左侧胸腔、心包腔,夹闭阻断升主动脉,自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停跳液,心脏停跳后,经肺动脉前壁横切口或右心室流出道冠脉裸区切口切开心脏,显露干下室间隔缺损,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涤纶或Gore-Tex补片方法关闭室间隔缺损,最后一针打结前,停止左心引流,膨肺促进肺内血液进入左心房、左心室,排出左心气体。全部打结完成后,再次胀肺观察有无血液自室间隔溢出,判断有无残余室间隔缺损。5-0或6-0无创聚丙烯缝线缝合肺动脉横切口或右心室流出道冠脉裸区切口,最后一针开放腔静脉阻断线、临时性阻断腔静脉引流管道,静脉血进入右心房、右心室,排出右心气体。左心排气方法采用升主动脉根部接负压吸引途径,左心房、左心室内气体排除充分后,打开升主动脉阻断钳,冠状动脉恢复血液供应,促进心脏复跳。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没有室间隔残余分流、心内气泡。体外循环复温至37℃左右,检验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酸碱平衡、无电解质紊乱,逐步停止体外循环。检查各切口有无出血,拔除左心引流管、股静脉引流管,静脉注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反复检查心脏各切口、大血管插管口、心包边缘、胸壁切口等有无出血,若无异常,逐层关闭胸腔,左腋中线第7肋间小切口留置一根16-20F胸腔闭式引流管。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口的处理:拔出股动脉供血管道、股静脉引血管道后,用阻断钳钳夹血管近心端、远心端,充分暴露插管口后,用6-0可吸收缝线(PDS)垂直血管方向连续缝合插管口,避免引起血管的狭窄。逐层缝合筋膜、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缝线皮内连续缝合方式缝皮,手术结束。对照组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术径,常规插管方法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室间隔缺损修补方法同微创组。3.围术期管理(1)术前:宣教,让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仔细询问病史、常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检查,排除肺部疾病。常规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股动脉、股静脉、髂动脉、髂静脉,排除血管发育不良或其他畸形。(2)术中:左侧胸膜腔切开后,采用高频率、低潮气量通气,每隔15-20min膨肺一次,保证分钟通气量,避免二氧化碳蓄积。湿纱布遮挡左肺表面,避免触碰损伤。全部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3)术后:机械通气采用容量控制模式(VC),设置呼气末正压(PEEP)3-6cm H2O、潮气量(VT)10-15ml/kg,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术后尽早检查床旁胸部X线片,观察气管插管位置、有无肺水肿或其他损伤。每2小时吸痰,吸痰后充分膨胀肺,防止肺不张。麻醉清醒后,更改呼吸机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血流动力学若稳定,肌力恢复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鼓励自主呼吸与咳痰。积极早坐起及下地活动。对比观察双侧下肢皮温、足背动脉搏动、趾端经皮血氧饱和度,每天服用一次阿司匹林3-5mg/kg,防止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处出现血栓。4.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无死亡病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机械通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切口长度及愈合情况等指标。对收集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呈现,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两组1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二次手术,全部存活。对照组与微创组在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胸比例、体重、心功能等基本临床资料上对比,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47.42±9.29min)稍长于对照组(40.35±7.12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术后继续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残余分流。随访12~36月,微创组无乳腺发育不对称,无脊柱侧弯、鸡胸畸形,对照组鸡胸畸形4例。结论:对于干下型室间隔缺损,采用左前胸小切口术径修补是可行的、安全的,与常规胸骨正中术径相比,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疼痛轻、美容效果好等优点,获得了良好的微创治疗效果。本研究论证了左前胸小切口术径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左前胸小切口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初步的临床实践经验,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占平[2](2014)在《右外侧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比较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2年05月-2014年01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62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包括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32例(51.6%),其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3例;经胸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30例(48.4%),其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1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时间(min)、ICU重症监护时间(h)、术后呼吸机呼吸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术后引流量(ml)、切口长度(cm)及愈合情况等指标。结果: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小切口组)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常规组)两组病人均无手术死亡。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观察指标对比: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61.7±18.6)min)vs(51±3.8min)],两组方差分析比较,P>0.05;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16.1±7.3h)vs(28.0±12.1h)],两组方差分析比较,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6.5±2.5)vs[7.8±3.6h],两组方差分析比较,P<0.05;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7.5±1.5d)vs(9.8±2.8d)],两组方差分析比较,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27.3±122.6ml)vs(508.0±135.5ml)],两组方差分析比较,P<0.05;切口长度分别为[(6.9±0.9cm)vs(15.5±1.9cm)],两组方差分析比较, P<0.05;正中胸骨切开术后2例发生局部切口液化,伤口延期愈合。右胸外侧小切口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术后均无气栓、气胸、体外循环栓塞等有关并发症。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畸形矫正效果满意,可靠安全,操作简单。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切口小,创面较小,出血少,较为美观。推荐作为ASD修补的标准方法,尤其是女性患者。

王征[3](2011)在《右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胸骨正中切口与右胸小切口是心脏瓣膜手术常用途径。前者作为传统方法,已成为标准术式。而后者是近十余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对其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45例右胸小切口与22例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和并发症等,对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作客观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外科22例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传统手术组)和2009年12月—2011年5月45例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微创手术组)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术中情况(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术后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引流量、用血量、住院费用等),近期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二次开胸止血、心律失常等)及随访转归情况(心脏结构及功能,疗效及晚期并发症等)。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分析两组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P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瓣膜病变、合并心脏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无院内死亡病例,传统组院内死亡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再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肺炎、脑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膈神经损伤等)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微创组的体外循环时间(140.1±38.1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83.5±25.9分钟)较传统组体外循环时间(113±60.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59±16.4分钟)长(P<0.05),而术后ICU住院时间(68.9±26.6小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0.5±20.05小时)、术后住院时间(9.8±3.7天)较传统组ICU住院时间(85.8±35.5小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36.0±15.1小时)、术后住院时间(11.7±4.5天)短(P<0.05),术后引流量、用血量微创组较传统组少(P<0.05)。术后微创组随访12.0±4.5月,传统组26.3±3.4月。两组均无院外死亡病例,无瓣周漏、脑血管意外、机械瓣故障、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微创组出现抗凝过度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传统组抗凝过度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右胸小切口瓣膜手术安全、有效,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比较,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切口更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采用微创方法行瓣膜置换,应明确手术适应症,严格选择病例,遵循治疗原则及操作规范,选择个体化的治疗。

杨敏烈,孙寒松[4](2008)在《微创技术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杨玉伦[5](2005)在《电视胸腔镜在胸外疾病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胸腔镜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始于1910年,由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首次应用于胸腔粘连烙断术,主要用于肺结核的治疗。80年代,光学技术尤其是内镜视频技术的发展,胸腔镜及其配套设备日趋完善,使传统胸腔镜外料发展为现代胸腔镜外科—电视胸腔镜外科(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它不仅用于胸外疾病的诊断,而且用于由最初的胸膜疾病、肺大泡等简单手术发展到能够完成早期肺癌、早期食管癌、纵隔疾病等复杂手术治疗。 首先,临床常见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利用胸穿抽液、胸膜穿刺活检其阳性率较低,有学者统计其阳性率分别为22%和26%,而电视胸腔镜既可以全面探查胸膜腔,又能准确获取病变组织,提高了确诊率,并能准确对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期。文献报道,胸腔镜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可达93~96%。同时,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尤其是恶性胸腔积液经电视胸腔镜喷撒滑石粉行胸膜固定术,其治愈率可达93%。所以,电视胸腔镜既可对恶性胸腔积液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时机。 第二,在慢性脓胸早期,胸腔内常有大量脓性坏死组织,经保守治疗多次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可能会形成包裹性脓胸,胸腔有大量蜂窝状纤维分隔,肺表面纤维膜形成,抗感染治疗和胸穿、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灌洗疗程长且疗效差。经电视胸腔镜治疗,可以在直视下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彻底打开脓腔分隔,并能剥离纤维板,使肺完全复张。慢性脓胸胸腔镜早期治疗,具有痛苦小、疗程短、效果好等优点。 第三,电视胸腔镜手术已被认为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法。常规胸腔镜肺大泡手术多采用全麻下双腔管气管导管下手术,也有学者采用在局麻加镇静剂下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肺大泡治疗自发性气胸,尤其是不能耐受全麻和单肺通气

路少林,李军,费立聪,郑培坤,刘涵[6](2002)在《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切口方法。方法 采用腋下小(直)切口胸腔内、胸膜外二种手术切口行小儿PDA术。结果55例患者,49例胸腔内、6例胸膜外结扎导管,不安放胸腔闭式引流管,3例术后左胸少量积液,经胸穿积液消失,术后心脏杂音均完全消失。结论 腋下小切口PDA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剖、关胸时间短,切口美观,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无胸膜腔损伤之患。

明腾,舒斯伟,曾婕[7](2001)在《小儿腋下小直切口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总结小儿腋下小直切口手术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的经验。方法 :对 16例 1~ 15岁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以腋下小直切口作为手术径路 ,实施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 :16例病儿均痊愈出院。术中导管破裂出血1例 ,暂时性轻度声音嘶哑 2例 ,术后随访 3月~ 2年 ,未见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创伤小、美观 ,适用年龄广 ,无其它手术禁忌 ,易实施

李香伟[8](2001)在《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附13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左腋下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组对 13例小儿 PDA应用左腋下微小直切口结扎术 ,切口以第 4肋间上下延长共约 5 cm进胸后常规行 PDA结扎术。结果 :全组术野显露良好 ,术中经过顺利 ,术后并发症少 ,无死亡。结论 :左腋下微小切直切口手术径路隐蔽美观 ,效果满意 ,特别适合小儿 PDA结扎 ,值得临床推广。

盖东和,刘建军,郭银堂[9](1996)在《经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文中研究表明经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盖东和,刘建军,郭银堂1994年11月至1995年7月,我们应用腋下直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16岁,10岁以下者9例。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术后住院7~9天,全部治愈出院。手术方法病儿取右侧卧...

王良旭,疏元善[10](1991)在《经腋下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目前,对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大多采用标准胸后外侧切口径路.此切口暴露良好,但有切口长,创伤大、出血多,开胸关胸费时等缺点,术中过度牵拉肩胛骨而影响术后左上肢活动.为避免以上不足,我院自1988年12月至1989年12月改用左腋下切口加垫结扎动脉导管7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5

二、小儿腋下小直切口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腋下小直切口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经左前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附表与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心脏外科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右外侧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组:
        1.2.2 常规正中胸骨切开房间隔缺损修补组
        1.2.3 麻醉及 CPB 方法
    1.3 统计指标
    1.4 统计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小切口组和常规手术组统计指标比较
    2.2 小切口组和常规组手术结局
第3章 讨论
    3.1 胸骨正中切口的弊端
    3.2 各种小切口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兴起
    3.3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优势
    3.4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体会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3)右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采集
    2.3 外科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术前临床资料
    3.2 术中临床资料
    3.3 术后临床资料
    3.4 术后随访资料
    附图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4)微创技术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ICS的概念和内涵
2 微创技术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
    2.1 微创技术在瓣膜病外科的应用
    2.2 微创技术在冠脉和大血管外科的应用
    2.3 微创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的应用
3 总结与展望

(5)电视胸腔镜在胸外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电视胸腔镜外科发展概述
二、电视胸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电视胸腔镜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治疗
四、电视胸腔镜脓胸清创及纤维板剥脱术
五、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
六、电视胸腔镜肺部恶性肿瘤的治疗
七、电视胸腔镜食管疾病的治疗
八、电视胸腔镜在胸部外伤疾病的应用
九、电视胸腔镜纵隔疾病的诊断治疗
十、电视胸腔镜手术并发症及预防
十一、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6)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8)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附1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结果:
2 讨 论

四、小儿腋下小直切口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左前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D]. 邵宝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 [2]右外侧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对比研究[D]. 占平.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3]右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对照研究[D]. 王征. 浙江大学, 2011(01)
  • [4]微创技术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与发展[J]. 杨敏烈,孙寒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05)
  • [5]电视胸腔镜在胸外疾病的临床应用[D]. 杨玉伦. 郑州大学, 2005(08)
  • [6]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J]. 路少林,李军,费立聪,郑培坤,刘涵.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02)
  • [7]小儿腋下小直切口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J]. 明腾,舒斯伟,曾婕.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1(06)
  • [8]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附13例报告)[J]. 李香伟. 广西医学, 2001(02)
  • [9]经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J]. 盖东和,刘建军,郭银堂.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6(05)
  • [10]经腋下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J]. 王良旭,疏元善.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91(03)

标签:;  ;  ;  ;  ;  

儿童腋窝小直切口结扎动脉导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