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间期精神障碍79例报告

癫痫发作间期精神障碍79例报告

一、发作间癫痫性精神障碍79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曾榕,磨丽莉[1](2021)在《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暴力行为是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的表现之一,患者的暴力行为具有突发性、残暴性、盲目性以及反复性的特征。正确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进行评估并加强护理、防范,才能确保患者及周围人群的安全。

王富丽[2](2020)在《非癫痫性发作的电-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发作性疾病是一大类具有突发性、反复性、自限性等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癫痫性发作与非癫痫性发作是发作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二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临床上误诊率极高。尽管国内外均有文献描述了如何将癫痫性发作与非癫痫性发作相互鉴别,但仍有部分非癫痫性发作患者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明确诊断,有些甚至被诊断为“难治性癫痫”并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的关于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长程视频脑电图是诊断非癫痫性发作的金标准,其判断方法主要以排除癫痫发作为主,尚缺少系统的关于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的研究,更缺少关于非癫痫性发作脑电图方面的研究。目的:分析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特征,并对其病因学进行归纳总结,为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综合门诊的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诉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者病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史、体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结合影像学、心电图、心理测试、常规及特殊血化验等结果,由2名神经科医生和心理科医生明确诊断,并完善病因学诊断。总结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其视频脑电图的背景活动、发作期、发作间期脑电图特征,最终对其进行病因的归纳总结。结果:1.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占比分析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诉并行VEEG监测的患者644例,其中癫痫345例(53.57%),NES 233例(36.18%),痫性发作40例(6.21%),癫痫共患NES 26例(4.04%)。2.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NES患者男女比例为0.78:1,女性多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0-12岁儿童为30例(12.88%),13-17岁青少年为23例(9.87%),18-40岁青年为59例(25.32%),41-60岁中年为87例(37.34%)所占比例最高,60岁以上老年为34例(14.59%)。平均病程5年,1年以下为60例(25.75%),1-5年为100例(42.92%)所占比例最高,6-10年为39例(16.74%),10年以上为34例(14.59%)。临床表现以运动性发作最为常见共135例(57.94%),其中PNES表现为运动性发作73例(31.33%),生理性NES表现为运动性发作62例(26.61%),具体表现为头部后仰或转头、双上肢抖动、双侧肢体抖动、肚皮抖动、单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双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睡眠中惊跳、不自主运动、肢体无力及猝倒、发声,其中双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为最常见的发作形式;非运动性发作98例(42.06%),其中PNES表现为非运动性发作10例(4.29%),生理性NES表现为非运动性发作88例(37.77%),具体表现为头痛、头晕、腹胀、幻觉、惊恐、记忆丧失、意识丧失、肢体麻木,其中意识丧失最为常见。3.非癫痫性发作的脑电图特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提示正常节律脑电图为NES患者主要的脑电活动特征;18例(7.73%)出现非特异性快波(β);20例(8.58%)出现非特异性慢波(θ);监测到临床发作的57例患者发作同期脑电图均为干扰波,未见痫样放电。4.非癫痫性发作的病因学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综合门诊中,生理性因素引起的NES最为常见,共150例(64.50%),其中晕厥54例(23.22%)为最常见的病因,晕厥类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心律失常性晕厥、脑源性晕厥,次为常见的病因为非痫性惊厥,共29例(12.47%),引起非痫性惊厥的病因:低血糖、胰岛细胞瘤、离子紊乱、高热惊厥、酒精戒断综合征、阿-斯综合征,NES的其它病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9例(8.17%)、偏头痛17例(7.31%)、抽动症14例(6.02%)、睡眠障碍7例(3.01%)、短暂性全面遗忘(TGA)3例(1.29%)、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PKD)4例(1.72%)、颈椎病2例(0.86%)、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0.43%);由精神心理疾病引起的PNES共83例(35.50%),其中躯体或精神创伤为最常见病因,共47例(20.10%),其它为焦虑状态28例(11.98%)、抑郁状态6例(2.56%)、躁狂2例(0.86%)。5.癫痫共患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本研究中癫痫共患NES 26例,临床表现均可见2种或以上发作症状,除刻板的癫痫发作症状之外,惊恐发作和幻觉最常见均为8例(30.77%),且多伴有焦虑,此外,伴发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更易误诊为癫痫发作,如低血糖、睡眠障碍,其它临床症状包括:双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4例(15.38%),猝倒1例(3.85%),发声3例(11.54%),头痛2例(7.69%)。26例癫痫共患NES患者的病因:最常见的为精神心理疾病,共16例(61.54%),包括躯体或精神创伤10例,焦虑状态5例,抑郁状态1例;生理性因素10例(38.48%),包括离子紊乱5例,胰岛细胞瘤1例,肝癌并发低血糖1例,偏头痛2例,睡眠障碍1例。结论:1.VEEG是诊断NES的重要依据,NES无发作期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发作间期背景脑电图可作为诊断参考。2.NES临床特征及病因复杂多样,生理性NES以非运动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晕厥为最常见病因。PNES以运动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躯体或精神创伤为最常见的病因。NES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对病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重视病因筛查及治疗是NES良好预后的保障。

毛慧慧[3](2018)在《舍曲林联合丙戊酸钠对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消化、免疫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探讨舍曲林联合丙戊酸钠对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消化、免疫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106例,按照患者用药治疗方案差异做分组观察,其中观察组53例,采取舍曲林联合丙戊酸钠用药治疗,对照组53例,经给予丙戊酸钠做常规抗癫痫用药;均持续用药观察半年,(1)记录两组用药疗效及副作用反应症状;(2)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析患者精神障碍改善程度;(3)依据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变化;(4)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HMGB1、IL-2、INF-γ指标变化,评估用药前后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免疫功能状况;(5)利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性,不具统计学意义;经用药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改善,其中观察组HAMD评分降低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QOLIE-31评分无明显差异性,不具统计学意义;经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QOLIE-31评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观察组QOLIE-31评分降低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前,MMSE评分评分无明显差异性,不具统计学意义;经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评分均无明显变化,观察、对照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认知功能未见严重损伤,二者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反应,总体不良反应症状表现,观察组用药副作用反应相对较对照组高,不过两组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05)。(5)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HMGB1、IL-2、INF-γ等指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HMGB1、IL-2、INF-γ指标下降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追踪持续观察半年,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45%(49/5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48/53),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实施舍曲林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癫痫伴精神障碍者HAMD评分明显降低,证实舍曲林对改善癫痫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情绪是有效的。(2)对癫痫伴有精神障碍实施抗癫痫及抗精神症状用药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观察组患者抗癫痫用药效果显着,在遏制癫痫症状的发作期间,对患者精神症状进行针对性的调节环境,解除精神症状与癫痫的共病机制,因此在控制癫痫症状方面略具优势,证实抗精神药物对癫痫症状的控制效果。(4)两组患者在治疗控制癫痫症状频次基本一致,未见诱发癫痫症状者,说明丙戊酸钠合并利舍曲林较单用丙戊酸钠治疗并未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5)癫痫发作可激活HMGB1免疫应答反应,促进IL-2、INF-γ炎性释放,造成免疫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当患者癫痫症状进展,其患者免疫应答反应也将越发强烈。(6)丙戊酸钠与舍曲林在治疗癫痫伴精神障碍患者中对认知功能不具损害。

郑艳萍[4](2017)在《影响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发病因素及其脑电图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脑梗死后抑郁(Post-cerebral-infarction Depression,PCID)为脑梗死后的常见精神类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情绪消沉、兴趣减退,意识、失语和智能障碍等,医生无法对其详细问诊,加上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手段,增加了PCID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因此探究一种客观性、特异性水平高的PCID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⑴采用HAMD量表测评以探讨影响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⑵通过分析急性期PCID患者的异常脑电活动,寻求诊断急性期PCID疾病的客观依据。⑶探讨急性期PCID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病灶部位、脑电图之间的关系。⑷明确急性期PCID患者的异常脑电活动与HAMD量表测评结果一致,探讨急性期PCID的发病机制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和HAMD量表测评结果进行分组,并收集患者的电子病历。患者入院7天内进行脑电图检查,医师分析其异常脑电活动,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收集的数据。结果1.本文研究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21例,急性期脑梗死后无抑郁患者88例,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患者233例,急性期PCID的发病率为72.6%。2.急性期PCID发生的概率随着患者的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加(P<0.05),相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易发生急性期PCID;而急性期PCID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3.高血压史与急性期PCID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急性期PCID与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症无明显相关性(P>0.05)。4.病灶部位(基底节、放射冠)、病灶个数≥2,易发生急性期PCID(P<0.05)。而其它病灶部位(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脑梗死次数与急性期PCID无明显相关性(P>0.05)。5.急性期PCID患者的脑电图易呈现低振幅α波和θ波(P<0.05)。而急性期PCID患者脑电图中出现β波和δ波与急性期PCI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急性期PCID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病灶部位、病灶个数、脑梗死次数、异常脑电活动无明显相关性,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教育程度越高、高血压史、病灶部位(基底节和放射冠)、多病灶与急性期PCID的发生相关性较大。急性期PCID患者的脑电图易呈现低振幅α波和θ波脑电活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结果与HAMD量表测评的结果相一致,急性期PCID的发病机制由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脑电图可作为急性期PCID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为急性期PCID的治疗提供新的评价、监测手段。

万小勤[5](2017)在《基于样本熵的多导癫痫信号成分分析》文中指出癫痫是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的人患有癫痫。癫痫患者不仅遭受身体上的伤害,还会遭受精神上的打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当发生癫痫时,信号的同步性会发生变化,同步性的改变会影响信号分离的结果,快速独立成分分析(FastICA)由于其收敛速度快、计算简单等优点在信号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理,同步性的改变使信号的复杂度也随之改变,样本熵是反应信号复杂度的一种度量,因此本研究将样本熵与FastICA相结合来分析间期与前期脑电的独立成分个数情况及其样本熵波动情况。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基于样本熵的独立成分分析算法本研究结合FastICA与样本熵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熵的独立成分分析算法。该算法基于信号的同步性分析了间期与前期脑电独立成分的两种情形:(a)、不同时间间隔下间期与前期脑电独立成分的个数差异以及前期脑电各时段独立成分个数的差异;(b)、间期与前期脑电独立成分样本熵波动差异。研究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对间期与前期脑电的独立成分进行特征对比分析,为癫痫研究提供一定的探索基础。2.前期数据的独立成分平均个数多于间期的独立成分平均个数,且时间间隔T为30s时两者对比差异度最大对连续一小时的间期与前期数据进行时间间隔T分别为20s、30s、60s的数据段划分并求其对应的独立成分个数,进而得到连续一小时独立成分个数的均值,比较间期与前期独立成分平均个数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前期数据的独立成分平均个数普遍多于间期数据的独立成分平均个数。且当T=30s时,间期与前期脑电独立成分平均个数的差值最大,它比T=20s时的情况大0.130.14,比T=60s时的情况大0.2。接下来探索了发作前期各阶段脑电独立成分个数的变化,对癫痫发作前30分钟内每10分钟的前期数据进行了上述类似的独立成分个数分析,并与相同时长的间期数据的独立成分个数作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发作前期数据的独立成分平均个数普遍多于间期数据,发作前期各时段脑电中越接近癫痫发作期的脑电,其独立成分平均个数越多。在同等数据的条件下,当T=30s时,间期与前期脑电独立成分平均个数的差值最大,它比T=20s时的情况大00.7,比T=60s时的情况大0.20.8。3.前期脑电独立成分样本熵波动比间期脑电独立成分样本熵波动更为剧烈本研究分析了前期与间期数据四种熵的波动情况:(a)、所有独立成分的均值样本熵波动;(b)、原始数据所有通道的均值样本熵波动;(c)、独立成分中前三个独立成分的均值样本熵波动;(d)、独立成分中前三个独立成分的均值近似熵波动。这四种均值熵分析都表明了前期数据的均值熵波动程度比间期数据的均值熵波动程度更强烈。其中(b)的间期与前期波动差值比(a)的间期与前期波动差值大0.0000770.000416。(c)的间期与前期波动差值比(b)的间期与前期波动差值大0.0000690.000081。(c)的间期与前期波动差值比(d)的间期与前期波动差值大9.217E-060.00015。因此(c)情况分析时前期与间期对比差异现象最明显。样本熵比近似熵更适合用于间期与前期信号的分析处理。

王雪[6](2016)在《癫痫患者的人格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癫痫患者人格改变的的特点,分析癫痫患者的人格改变的发病机制及影响人格改变的相关因素,为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人格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5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确诊为特发性及隐源性癫痫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类型、脑电图及影像学资料;正常组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癫痫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采用袭耀先教授1984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的中文版,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癫痫患者的人格特质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癫痫组与正常组人格数据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组的P、N量表得分明显增高,E量表得分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L量表得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癫痫组中,脑电图异常放电位于颞叶有38例,位于额叶有19例。颞叶放电在精神质(P)、神经质(N)量表得分中明显高于额叶放电,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L、E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2)癫痫组中,脑电图异常放电位于左侧有14例,位于右侧有13例,位于双侧有30例。左侧、右侧、双侧的P量表得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E、N、L量表得分无统计学意义。(3)癫痫组中,发病年龄≤10岁有5例,发病年龄10岁至20岁之间有19例,发病年龄≥20岁有33例。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的P、N量表得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L、E量表得分上则无统计学差异。在癫痫组中,病程≤3年有23例,病程在3年至10年之间有12例,病程≥10年有22例。不同病程的P、N量表得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L、E量表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4)癫痫组中,癫痫组每月发作<1次有19例,每月发作≥1次有38例。不同发作频率的P、N量表得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E、L量表得分则无统计学差异。在癫痫组中,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有39例,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有18例。不同发作持续时间的P、N量表得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E、L量表得分则无统计学差异。(5)癫痫组中,未经过抗癫痫药物治疗有14例,单药物治疗有26例,联合药物治疗有17例。不同药物使用数量的P、N量表得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E、L量表得分则无统计学差异。(6)癫痫组中,其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男女性别的人格各量表得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癫痫家族史的有4例,无癫痫家族史有53例,有无癫痫家族病史的人格各量表得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癫痫组中,有癫痫持续状态病史5例,无癫痫持续状态病史52例,有无癫痫持续状态病史的人格各量表得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癫痫组中,单纯部分性发作有1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有14例,部分继发全面发作有31例。F检验得出,不同发作类型的各量表得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颞叶癫痫的患者更易出现人格的改变。(2)癫痫性人格改变可能与大脑优势半球的异常放电有关。(3)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对癫痫患者的人格改变影响越大。(4)癫痫发作的越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对癫痫患者的人格改变影响越大。(5)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对于癫痫患者的人格有一定的影响。(6)男女差异、癫痫家族史、癫痫持续状态病史、不同发作类型对人格没有显着影响。

刘秋华,张鉴文,黄新,黄进能,胡栓贵,朱寿鸿,李亚平,洪翰明,黄珩沙[7](2009)在《立体定向毁损伏隔核为主治疗精神疾病41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毁损伏隔核为主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药物依赖、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3例难治性癫痫合并精神障碍、1例酒精依赖的患者行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伏隔核为主,配合毁损扣带回、杏仁核、Forel-H区,观察其疗效。结果41例患者均符合手术疗效标准出院。术后经1~22个月的随访,药物依赖患者中6例复吸,精神分裂病人中1例强迫症发作住院治疗1次,癫痫病人术后发作明显减少,疗效尚满意。结论伏隔核可能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靶点,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伏隔核为主治疗精神疾病效果肯定,相对安全。

赵华英,晏丽丽[8](2002)在《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方法 :对 4 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疗效欠佳 ,合并抗癫痫药物治疗后 ,疗效较好的有 2 2例 (5 2 .38% )。结论 :癫痫性精神障碍若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 ,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临床上应予鉴别诊断 ,以降低误诊率 ,提高疗效

葛桂杰[9](2000)在《癫痫所致人格改变(附四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回顾我院1998~1999年曾收治了多名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有4名患者发作间精神障碍明显,其中又以人格改变为突出。现报告如下: 例1 1.一般情况:患者申××,女性,38岁,汉族,已婚,无业。住院号:0195。入院时间:1999年4月13日,癫痫病史11年。病前性

韩祖亮[10](2000)在《发作间癫痫性精神障碍79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二、发作间癫痫性精神障碍79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作间癫痫性精神障碍7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特点
2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评估
3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护理
    3.1 环境安全护理
    3.2 癫痫发作的护理
    3.3 自杀行为防范
4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饮食护理
5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服药护理
6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
7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康复

(2)非癫痫性发作的电-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来源
        3.1.2 入选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临床资料
        3.2.2 发作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3.2.3 视频脑电图监测
        3.2.4 多导睡眠监测
        3.2.5 神经心理测试
    3.3 研究内容
        3.3.1 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占比分析
        3.3.2 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
        3.3.3 非癫痫性发作的脑电图特征分析
        3.3.4 非癫痫性发作的病因学分析
        3.3.5 癫痫共患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占比分析
    4.2 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
        4.2.1 发病年龄与性别
        4.2.2 病程
        4.2.3 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表现分析
    4.3 非癫痫性发作的脑电图特征分析
    4.4 非癫痫性发作的病因学分析
    4.5 癫痫共患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学分析
        4.5.1 临床特征分析
        4.5.2 病因学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NES、癫痫共患NES典型病例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舍曲林联合丙戊酸钠对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消化、免疫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分组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改善情况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IE-31评分情况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改善分析
    2.4 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分析
    2.5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HMGB1、IL-2、INF-γ变化分析
    2.6 两组患者用药疗效分析
3.讨论
    3.1 分析舍曲林与丙戊酸钠用药对癫痫伴精神障碍者HAMD评分改善影响
    3.2 分析舍曲林与丙戊酸钠用药对癫痫伴精神障碍者QOLIE-31评分改善影响
    3.3 舍曲林与丙戊酸钠用药对癫痫伴精神障碍者的疗效分析
    3.4 舍曲林与丙戊酸钠用药对癫痫伴精神障碍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3.5 舍曲林与丙戊酸钠用药对癫痫伴精神障碍者的免疫影响
    3.6 舍曲林与丙戊酸钠用药对癫痫伴精神障碍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影响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发病因素及其脑电图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案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手段
    1.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3.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3.3 研究方法
    1.3.4 脑电图结果判定
    1.3.5 统计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急性期PCID与既往病史的关系
2.3 急性期PCID与病灶部位、脑梗死次数、病灶个数的关系
2.4 急性期PCID与脑电图的关系
2.5 急性期PCID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病灶部位、病灶个数的关系
2.6 急性期PCID患者的抑郁程度与脑电图的关系
2.7 急性期PCID患者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影响急性期PCID发病的相关因素
    3.1.1 急性期PCID与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
    3.1.2 急性期PCID与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3.1.3 急性期PCID与病灶部位、脑梗死次数、病灶个数的关系
3.2 急性期PCID与脑电图的关系
3.3 急性期PCID抑郁程度与病灶部位、脑电图的关系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前言
1.脑电图简介
    1.1 脑电图起源
    1.2 脑电图测量
    1.3 脑电图节律与特征波形
2. 脑电图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
3. 脑电图在精神科的临床应用
4. 脑电图与PSD关系
    4.1 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现状
    4.2 脑卒中后抑郁脑电图特征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情况
参与科研项目

(5)基于样本熵的多导癫痫信号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癫痫的研究背景
    1.2 癫痫信号的产生及其信号特点
        1.2.1 癫痫信号的产生
        1.2.2 癫痫信号的特点
    1.3 癫痫的诊断与治疗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癫痫的独立成分分析与样本熵分析
    2.1 小波变换
        2.1.1 小波变换原理
        2.1.2 小波变换的应用
    2.2 独立成分分析
        2.2.1 独立成分分析原理
        2.2.2 独立成分分析的应用
    2.3 样本熵与癫痫分析
        2.3.1 近似熵原理
        2.3.2 样本熵原理
        2.3.3 近似熵与样本熵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癫痫的独立成分分析
    3.1 连续一小时数据分析
        3.1.1 数据的独立成分分析
        3.1.2 讨论
    3.2 癫痫发作前30分钟数据分析
        3.2.1 数据独立成分分析
        3.2.2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独立成分的样本熵分析
    4.1 所有独立成分的均值样本熵分析
        4.1.1 均值样本熵分析
        4.1.2 讨论
    4.2 部分独立成分的均值样本熵分析
        4.2.1 均值样本熵分析
        4.2.2 讨论
    4.3 近似熵与样本熵效果分析
        4.3.1 近似熵分析
        4.3.2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关于癫痫分析算法的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癫痫患者的人格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癫痫患者人格特点
    2.2 癫痫患者人格改变的发病机制
        2.2.1 神经生物学
        2.2.2 分子生物学
    2.3 癫痫患者人格改变相关影响因素
        2.3.1 致痫灶侧别对人格改变的影响
        2.3.2 癫痫的发作类型对人格的影响
        2.3.3 发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对人格影响
        2.3.4 抗癫痫药物对人格的影响
        2.3.5 遗传易感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2.3.6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2.4 预防及干预措施
    2.5 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3.2 资料采集
    3.3 应用的测试方法及量表
        3.3.1 测试方法
        3.3.2 人格分类及换算方法
        3.3.3 不同测试内容的意义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学历
    4.2 临床资料
        4.2.1 发病年龄及病程
        4.2.2 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
        4.2.3 发作类型
        4.2.4 脑电图的定位及定侧
        4.2.5 既往病史
        4.2.6 药物应用情况
    4.3 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人格数据比较
    4.4 癫痫组内各亚组间人格比较
        4.4.1 癫痫不同放电部位的人格比较
        4.4.2 癫痫不同放电侧的人格比较
        4.4.3 癫痫不同性别的人格比较
        4.4.4 有无癫痫家族史的人格比较
        4.4.5 有无癫痫持续状态病史的人格比较
        4.4.6 癫痫不同发作类型的人格比较
        4.4.7 癫痫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的人格比较
        4.4.8 癫痫不同病程的人格比较
        4.4.9 癫痫不同发作频率的人格比较
        4.4.10 癫痫不同发作持续时间的人格比较
        4.4.11 不同抗癫痫药物使用数量的人格比较
    4.5 癫痫组人格特质改变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癫痫患者的人格总体评价
    5.2 致痫灶与人格改变
    5.3 与癫痫患者的人格改变相关的因素分析
        5.3.1 致痫灶的侧别对人格影响
        5.3.2 性别差异对人格的影响
        5.3.3 癫痫家族史对人格的影响
        5.3.4 不同发作类型对人格的影响
        5.3.5 发病年龄及病程对人格的影响
        5.3.6 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对人格的影响
        5.3.7 不同抗癫痫药物使用数量对人格的影响
    5.4 预防及干预措施
    5.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立体定向毁损伏隔核为主治疗精神疾病4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器械
    1.3 术前评定工具与方法
    1.4 手术方法[4]
        1.4.1 定位术
        1.4.2 导向术
        1.4.3 术后处理
        1.4.4 疗效评估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2.2 并发症
    2.3 术后随访
3 讨论
    3.1 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
    3.2 毁损伏隔核治疗精神疾病的可能机制
        3.2.1 伏隔核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3]
        3.2.3 伏隔核与精神分裂
        3.2.4 伏隔核与癫痫
        3.2.5 伏隔核手术体会
4 结论

(8)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癫痫发生和发作的年龄、起病形式及病前性格特征
    2.2 病因及遗传因素
    2.3 临床精神症状
    2.4 脑电地形图 (BEAM) 检查
    2.5 精神症状与发作频率的关系及误诊率
    2.6 治疗
    2.7 随访
3 讨论

四、发作间癫痫性精神障碍79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护理[J]. 曾榕,磨丽莉. 内科, 2021(01)
  • [2]非癫痫性发作的电-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D]. 王富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3]舍曲林联合丙戊酸钠对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消化、免疫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D]. 毛慧慧. 江苏大学, 2018(02)
  • [4]影响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发病因素及其脑电图特点的研究[D]. 郑艳萍. 深圳大学, 2017(07)
  • [5]基于样本熵的多导癫痫信号成分分析[D]. 万小勤. 重庆邮电大学, 2017(04)
  • [6]癫痫患者的人格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王雪. 吉林大学, 2016(09)
  • [7]立体定向毁损伏隔核为主治疗精神疾病41例[J]. 刘秋华,张鉴文,黄新,黄进能,胡栓贵,朱寿鸿,李亚平,洪翰明,黄珩沙. 中国现代医生, 2009(29)
  • [8]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J]. 赵华英,晏丽丽. 实用临床医学, 2002(05)
  • [9]癫痫所致人格改变(附四例报告)[J]. 葛桂杰. 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2000(02)
  • [10]发作间癫痫性精神障碍79例报告[J]. 韩祖亮. 现代康复, 2000(01)

标签:;  ;  

癫痫发作间期精神障碍79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