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涂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水性丝印油墨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性油墨的使用具有较多优势。首先,对于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也不会被影响。另外,机器残留溶剂的现象也不存在,简单易清洗,研究开发水性油墨已成为大趋势。但是,现有的水性丝印油墨存在干燥性、耐磨性、附着力、光泽度差的缺陷。针对用于丝网印刷的水性油墨存在的光泽度低以及耐磨性差等问题,配制出一种各方面性能优异并且成本低廉的水性丝印油墨。基于印刷适性的原理,通过单因素优选试验法对油墨不同组分含量的变化造成的性能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测试,优选出各组分的最优用量区间。然后根据正交实验法,对油墨黏度、耐磨性、光泽度、干燥速度、附着力以及抗回粘性进行检测,通过对结果分析得出水性丝印油墨的最优配方。利用耐磨测试仪、数显黏度计等仪器对水性丝印油墨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将数据记录下来。确定最佳的各组分用量为: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用量27%,慢干剂乙二醇用量5%,改性树脂醋酸丁酸纤维素用量0.75%,消泡剂用量1.0%,聚乙烯腊浆用量6%,氨水用量11%,缔合型增稠剂用量0.8%,去离子水用量38.25%,颜料用量10%,以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结果表明:配制所得的水性丝印油墨符合丝网印刷行业对黏度的要求,通过对实验进一步改进,所得到的水性丝印油墨在光泽度、附着力、抗回粘性和耐磨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因为其在纸张水油面、PET、以及PVC薄膜上均具有极好的附着性能,并提供良好的光泽,所以配制的水性丝印油墨可适用于贺卡、标牌、彩盒印刷包装等产品。
李兰[2](2021)在《自交联型水性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烯酸树脂主要是以丙烯酸类单体作为主要单体,经过聚合反应制得的聚合物,一般用在涂料中会有较好的耐候性能,并且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至于各个国家对有机挥发物(VOC)的排放进行了限制,这也导致了水性树脂的兴起,也因此丙烯酸树脂的水性化显得极其重要。金属及其构件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被腐蚀,这就会导致经济的损失,久而久之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保护金属构件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金属表面涂覆涂料。尽管丙烯酸树脂涂料有着较好的金属防护性能,但依然存在着成膜性差、硬度低以及耐腐蚀性不足等缺点,因此需要对丙烯酸树脂进行适当的改性,来制备性能更好的丙烯酸树脂涂料。本文主要是通过在聚丙烯酸酯分子链段上引入自交联单体的方式对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然后用制备得到的树脂分散体作为基料,添加适量的水性助剂,配制漆膜并测试其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原料,通过先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式将自交联单体甲基丙烯酸乙酰乙酰氧基乙酯(AAEM)引入到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上,再通过转相方式制备得到水分散型自交联聚丙烯酸酯,并采用1,6-己二酸二酰肼(ADH)作为交联剂制备得到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涂膜。对聚丙烯酸酯分散体及其固化膜的研究表明,随着AAEM用量的增加,分散体的粒径增大,涂膜对水的接触角增大;随着中和度的提高,分散体的粒径减小而粘度增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透射红外等对交联单体、固化剂、树脂以及固化涂膜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自交联单体成功接枝到聚丙烯酸酯分子链段上且固化反应成功进行。DSC分析表明,AAEM用量为5.0 wt%时,所得固化涂膜的玻璃化温度(Tg)最高,达到了56.89℃,即该条件下所得涂膜的交联程度最高;TGA分析表明,AAEM用量为5.0 wt%时,固化涂膜的外推起始温度最高,达到了347.5℃,即该涂膜的热稳定性最好。当AAEM用量为5.0~7.5 wt%、共聚物Tg为45℃、中和度为90%、ADH用量为150%时,固化涂膜的凝胶分数达到了90%,固化漆膜的铅笔硬度为H,附着力为1级,弯曲性能为3 mm,耐冲击性为50 kg·cm,耐水性达到了72 h,具有较好的性能。(2)通过先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式将AAEM引入到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上,再通过转相的方式制备得到水分散型自交联聚丙烯酸酯,分散体在高温烘烤条件下能发生自交联,在180℃条件下固化时间为1 h时得到的涂膜凝胶分数达到71%左右。对聚丙烯酸酯分散体及其固化膜的研究表明,随着AA用量的增加,分散体粒径减小而粘度增大,涂膜对水的接触角减小;随着AAEM用量的增加,分散体的粒径增大,涂膜对水的接触角增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透射红外等对树脂以及固化涂膜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自交联单体成功接枝到聚丙烯酸酯分子链段上且固化反应成功进行。DSC分析表明,AAEM用量为5.0 wt%时,所得固化涂膜的Tg最高,达到了60.53℃,即该条件下所得涂膜的交联程度最高;TGA分析表明,AAEM用量为5.0 wt%时,固化涂膜的外推起始温度最高,达到了360.2℃,即涂膜的热稳定性最好。当AA用量为3.5 wt%、AAEM用量为5.0 wt%、共聚物Tg为45℃、固化条件为180℃烘烤1 h时,固化涂膜的凝胶分数达到了72.3%,固化漆膜的铅笔硬度为2 H,附着力为1级,弯曲性能为3mm,耐冲击性为50 kg·cm,耐水性达到了168 h,具有较好的性能。
吕洁茹[3](2021)在《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文中指出近年来,人们的环保理念日益增强,水性漆在涂料行业中备受青睐与关注。腐蚀,不仅危害金属本身,也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水性金属漆是环保型水性工业漆,具有性能好、环境污染小、人体危害少、低VOC等特点,不仅符合国家倡导的环保理念,而且能解决腐蚀带来的问题。本论文通过配方优化、原材料筛选等方式,测试综合性能,制备了市场上常用的几种水性金属漆。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以水性丙烯酸乳液、阴离子型水性丙烯酸乳液和水性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分别制备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按照HG/T 4758-2014《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测试综合性能,确定了阴离子型丙烯酸乳液AC.1、AC.2、AC.5,水性丙烯酸乳液AC.6、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AC.7为主要成膜物。2.水性丙烯酸金属漆配方优化选用AC.2为成膜物,对实验原料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确定了优化后水性丙烯酸金属漆配方。经测试,部分性能有所提高,均符合行业标准。由于耐蚀性不佳,故可用作钢结构轻防腐底漆、低成本钢结构底面合一水性金属漆;以AC.1制备的漆膜硬度增强到HB,光泽度72.9 Gs,可做水性丙烯酸金属面漆;以AC.5乳液制备的漆膜光泽度超过90.0 Gs、耐盐雾测试时间超过96 h,可用作防腐性能要求较高的水性丙烯酸金属底漆、底面合一水性丙烯酸金属漆;以AC.6制备的漆膜光泽度为93.7 Gs,综合性能优异,考虑生产成本,可用作钢结构水性金属面漆;以水性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AC.7制得的漆膜硬度为H,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可用作钢结构水性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3.高性价比水性金属漆性能的提高为了增强以高性价比AC.2制备的水性金属漆性能,选用了不同的颜填料经定量、定性测试,获得以下结果:加入4%高岭土,硬度增长到H;复合铁钛粉和磷酸锌以3:5复配时,耐盐雾测试时间延长24 h;复合磷酸锌替代磷酸锌,硬度提高到H;改性磷酸锌替代磷酸锌,耐盐雾性能得到改善;加入6%超磷锌白,耐蚀性能得到增强;加入8%氧化铁红,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添加1.5%锶铬黄,漆膜具有最佳的性能——耐水性测试超过720 h,耐盐水性超过96h,耐酸性超过36 h,耐碱性超过12 h,耐盐雾测试超过120 h。高性价比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性能的提高,可应用于钢结构的防腐防锈中。4.水性环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根据基础配方,测试了多种树脂和固化剂经交联制备出的水性环氧金属漆,按照HG/T 4759-2014《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测试了涂层的性能,确定了实验的水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为EP.1+CU.1。5.水性环氧金属漆配方优化对部分实验原料进行定量、定性测试,优化了基础配方,经测试,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可作用工程机械水性金属防腐底漆。6.水性聚氨酯金属漆及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以高羟值水性羟丙分散体PO.2搭配异氰酸酯固化剂CU.6,低羟值PO.1搭配CU.5,依据HG/T 4761-2014《水性聚氨酯涂料》测试漆膜性能。经测试,两种漆膜力学性能均超过行业标准,PO.1与CU.5交联反应光泽度为92.6 Gs,PO.2与CU.6交联反应光泽度为78.2 Gs,均可作为水性金属防腐面漆。结合性价比和光泽度,确定低羟值的PO.1水性羟丙分散体与CU.5异氰酸酯固化剂交联制备水性金属面漆。将双组分环氧底漆和双组分聚氨酯面漆制备复合涂层,依据HG/T 4761-2014测试性能。经测试,耐盐雾测试超过672 h,耐水性测试超过144 h,耐酸性测试144 h无异常,均超过行业标准。因此,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可用作工程机械防腐中的底漆和面漆。
周春宇[4](2021)在《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多种含羟基的水可分散型丙烯酸树脂产品,并对水性丙烯酸基础树脂的制备工艺及参数进行了确定。然后以基础树脂为基底,利用长支链单体及功能单体对其进行改性研究,获得了多种改性树脂的合成工艺及生产配方。最后成功制备出了多款双组份丙烯酸涂料产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溶液聚合方法制备水性丙烯酸基础树脂,确定树脂的合成条件以及酸值、羟基值、玻璃化转变温度等性能参数进行确定,从而得到树脂合成的最佳实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最佳基础树脂产品硬度为2H,光泽度为90±2Gu,耐冲击、柔韧、附着力性能均达到2级。(2)利用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A)、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BMA)四种长支链单体对树脂进行改性研究。根据国家标准HG/T 4758-2014对所制备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并使用IR、STM、DSC等表征手段对树脂和漆膜进行性能表征。其中,LMA改性树脂在硬度为2 H,耐冲击、柔韧、附着力性能均达到1级,在硬度与柔韧性方面达到平衡;耐水102 h、耐盐水120 h不失效,静态水接触角为85.308°,漆膜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疏水性。(3)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OBMA)、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苯乙烯(St)四种功能单体对树脂进行改性研究。功能单体改性树脂可提升漆膜在光泽度、力学性、保护性等方面的性能。对所制备的树脂产品进行涂料产品的制备研究。设计了涂料产品复配配方,并对涂料产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MA改性树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保护性能,适用金属防护等方面;GMA改性树脂具有较好的光泽度,适用于道路标识牌防护等方面;IOBMA改性树脂耐摩擦和耐划伤性能较好,适用于高塔保护方面;CHMA改性树脂透光性和耐老化性能较好,适用于清漆制备;St改性树脂价格低廉,适用于廉价钢结构防腐漆中。
钟秋华[5](2021)在《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在水性金属烤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保政策的严格把控,传统溶剂型涂料正逐步向水性化等方向转型,产品的性能随着丙烯酸单体与助剂的多样化及合成工艺的完善而逐步提高,水性丙烯酸涂料将向着多功能、高性能的方向发展。本文旨在采用氟硅单体改性丙烯酸树脂,合成水分散型氟硅改性丙烯酸脂涂料。通过制备微纳复合结构SiO2颗粒来对改性丙烯酸树脂进行物理掺杂或化学接枝,得到具有结构刚性的超疏水涂料。本文首先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制备水分散型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研究了亲水单体、含氟单体、含硅单体的用量对疏水涂层性能的影响,并对涂层的耐候性能和物理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其次基于仿生“荷叶效应”,提出了微纳复合结构有序自组装策略,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经过修饰改性的SiO2纳米颗粒(10nm),使之与SiO2亚微米颗粒(500 nm)进行化学键合,构建表面修饰的SiO2微纳复合结构颗粒。最后,通过微纳复合结构SiO2颗粒与改性丙烯酸树脂之间的化学接枝,实现微纳复合结构的构筑,制备具有结构刚性、耐磨性好,附着力优异,力学性能好等优点的超疏水涂层。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水分散型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最佳实验工艺条件为:水溶性单体MA用量3 wt%,氟单体G06C用量5 wt%,硅单体DSiA用量5wt%,反应温度90℃,所得到的树脂涂层硬度为3H,冲击强度>50cm,杯突性8.0mm,光泽度(60°)为106.3°,对水接触角为97.2°,耐丁酮测试在100次以上,耐候性良好;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对影响SiO2纳米颗粒粒径尺寸的规律进行研究,合成SiO2纳米颗粒的最优实验工艺条件为:正硅酸乙酯用量3.8wt%,催化剂用量2.0 wt%,水的用量6.4wt%,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h,得到的SiO2纳米颗粒粒径分布比较均一,平均粒径为10nm;在丙烯酸树脂与具有复合结构的SiO2颗粒的质量比为1:2时,物理混合法制备的涂层对水接触角为150.6°,实现了超疏水的效果,同样质量比的化学改性法制备的涂层虽然在疏水性能上稍低于物理混合法制备的涂层,但摩擦测试结果表明,化学改性法制备的涂层的耐磨性能远远优于物理改性法制备的涂层,并且有良好的自清洁效果。本课题提出的一种新颖的方法制备水性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在水性化条件下实现涂层的超疏水效果,同时具有极强的耐磨性、附着力、耐候性能和力学性能,在高端建筑、轨道交通、家居、海洋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束树军[6](2021)在《低VOC丙烯酸乳液在氨基烤漆中的应用及研究》文中提出首先以特殊的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丙烯酸酯乳液,并以此乳液为成膜物质,辅以氨基树脂、合适的颜填料和助剂,制备成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研究了烘烤温度、烘烤时间以及氨基树脂用量等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与市场上常见的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水性丙烯酸二级分散体等产品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该水性丙烯酸酯乳液可以提供与水溶性丙烯酸相媲美的光泽和硬度,同时提供更好的耐盐雾和耐候性能,更低的VOC排放,低气味,绿色环保,具有较大的应用市场。
吴金平[7](2020)在《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水性氨基-丙烯酸烤漆作为一种环保涂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农用机、电动车、自行车以及防盗门等轻工机械。但是目前水性氨基-丙烯酸烤漆仍存在附着力、硬度以及耐候等性能上的不足。本文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掺入氨基-丙烯酸烤漆乳液中,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和掺入浓度对氨基-丙烯酸烤漆性能的影响,寻求提高氨基-丙烯酸烤漆性能的最优方案。具体内容如下:利用半间歇式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改变投料方式、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无水乙醇的体积等因素,探索合成平均粒径在120-150 nm范围内纳米粒子的最大化量产条件。首先,在不定点投料方式条件下,TEOS的体积由10m L上升到20m L时,所制备粒子的平均粒径仍维持在120-150 nm范围内,且形貌良好,产率在97%以上。其次,在TEOS体积20m L的基础上,探索制备120-150 nm范围SiO2纳米粒子的最小醇/水体积比。结果表明,获得单位质量该粒径粒子所需乙醇溶剂减少了约62.5%。在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合成过程中,加入不同粒径、不同重量百分比的SiO2纳米粒子溶胶,制备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对其光泽度、粘度、附着力、硬度、接触角、耐盐雾等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加,复合烤漆乳液的粘度增大,光泽度逐渐下降,漆膜接触角在57°-73°之间,附着力先增加后减小(最高可达6.02 MPa),铅笔硬度先增高后下降(2H到4H)。耐盐雾性能在掺入粒子的重量百分比为1.0 wt%和1.3 wt%条件下最优。另外,TGA图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表明SiO2的加入未降低原始漆膜的热稳定性,且可以有效提高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漆膜的耐老化性能。本论文共有图26幅,表9个,参考文献100篇。
谢德晟[8](2020)在《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性涂料受到行业的青睐。拉链头以及五金用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但是目前用于拉链头的涂料以溶剂型涂料为主,含有大量的有机挥发物,对环境和人体带来危害,因而研制一款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水性烘烤漆存在水洗后容易掉漆的缺陷,本文研究了影响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涂料性能的因素,并开发出一款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论文主要内容有:研究了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配方和固化条件,采用加入环氧基聚硅氧烷改性水性环氧树脂的方法,在树脂交联体系中引入具有优异韧性和耐磨性的硅氧键,制备得到具有优异湿附着力和耐水洗色牢度的漆膜。研究中,探讨了成膜树脂和氨基树脂固化剂的种类及配比,水性助剂种类及其添加量,漆膜固化时间和固化温度对漆膜综合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水性环氧树脂C作为成膜树脂,氨基树脂Cymel mm-100作为固化剂,两者的质量比为10:1,水性环氧基聚硅氧烷添加量为3%,附着力促进剂SH-DP3006k加入量为1~2%,漆膜的固化温度设定为150℃,固化时间设定为20min时,漆膜的综合性能最好,漆膜硬度达到2H,附着力0级,耐冲击达到50kg·cm,耐丁酮擦拭>200次,耐酸碱性、拉链头耐水洗色牢度性能均最佳。分析和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漆膜弊病,从涂料配方设计以及施工条件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基材表面的预处理、调整涂料粘度在15~25s之间、加入0.1~0.3%润湿剂Gresdol E20均能较少甚至消除漆膜的缩孔问题;加入0.6‰消泡剂Greesol DF901N,能够消除漆膜的气泡;走枪速度均匀、创造一个清洁的喷漆环境、定时清理喷枪以及烘箱,均能够避免涂料流挂以及漆膜颗粒等问题的发生。
曹东萍[9](2020)在《汽车零部件用烘烤型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水性烘烤型涂料为研究对象,结合汽车零部件的防护要求和相关标准,甄选11款水性聚酯树脂、11款水性丙烯酸树脂和3款水性氨基树脂进行性能评价,优选出适用的水性树脂。通过涂层方案设计、颜填料及助剂筛选、配方设计与优化、涂层性能评价,研制出汽车零部件用水性聚酯氨基中间漆与水性丙烯酸氨基面漆配套的涂层体系。开展了水性聚酯氨基中间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筛选水性聚酯树脂和水性氨基树脂并优化配比,选用适宜的颜填料与助剂,制备出流平性良好的水性聚酯氨基烘烤涂料。结果表明:当A03水性不饱和聚酯树脂与甲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质量比为5:1时,制备的清漆DSC放热峰约135℃,经135~140℃固化25~30min,清漆涂层硬度可达3H且耐热、耐介质性能优良;通过正交试验优选颜填料的品种与用量,当磷酸锌用量3wt%,三聚磷酸铝用量10wt%,滑石粉用量4wt%时,制备的涂层力学性能良好,耐水240h涂层无破坏,耐低浓度H2SO4、NaOH等介质性能优良。进行了水性丙烯酸氨基面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筛选水性丙烯酸树脂并优化其与水性氨基树脂的配比,选用金红石型钛白粉与多种助剂,制备出耐候性良好的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涂料。结果表明:当B08水性丙烯酸树脂与甲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质量比为4:1时,混合树脂的DSC放热峰约135℃;钛白粉含量为20wt%的色漆,经130~135℃固化25~30min,涂层力学性能和耐介质性能良好,紫外老化500h后色差△E*<1.0。研制的水性聚酯氨基中间漆与水性丙烯酸氨基面漆的配套性良好,层间附着力≥4MPa;涂装在电泳底漆表面,形成的汽车零部件用水性防腐耐候涂层体系耐介质和耐候性能优良。
王吉江[10](2020)在《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本文从制备了一种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在满足应用的需求下,分别从水性实色氨基烤漆和水性银色氨基烤漆的两个方面,从配方角度分析了配方组成对漆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整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于无效应颜料的水性实色氨基烤漆配方体系,分别对羟基丙烯酸分散体与氨基树脂进行筛选并优化了两者的比例,同时研究了配方中颜料体积浓度和比体积浓度这两个参数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出配方体系最佳的颜料体积浓度和比体积浓度。研究了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配方体系的润湿分散剂,消泡剂,流表面助剂,流变助剂和助溶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筛选与优化。通过对配方体系的各类影响因素,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水性实色氨基烤漆。实验结果表明:当选用羟基含量为4.5%的羟基丙烯酸分散体为基体树脂,搭配CYMEL325/CYMEL303(1/2)组合交联剂,且两者的质量比为8/1;同时,设定配方的颜料体积浓度为0.08,且比体积浓度为0.13时,制备的漆膜综合性能较好。配方中的助剂使用DISPERBYK-190/DISPERBYK-2010(1/1)组合型润湿分散剂,BYK-015/BYK-024(1/1)组合型消泡剂,BYK-3455/BYKETOL-AQ(1/1)组合型表面助剂和RHEOLATE 299流变助剂,可以提高漆膜的外观装饰性和施工性。针对于高温烘烤体系,选用了复合助溶剂BCS/DCAC(1/1)作为体系的助溶剂。控制稀释比例为10-15%,施工固含为43~44%,施工黏度为30~35s时制备的漆膜外观装饰性较好。通过对配方各组成进行筛选优化后,漆膜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均能达到行标,可广泛应用于五金,家电仪表等领域。第二部分针对于有效应颜料的水性银色氨基烤漆配方体系,根据目前水性配方体系中的铝粉定向困难以及定向助剂价格高的问题,配方中使用了价格较低,具有自增稠的效应的羟基丙烯酸乳液;研究p H调节剂和助溶剂对树脂流变性的影响,同时对铝粉和润湿分散剂进行了筛选,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水性银色氨基烤漆。结果表明:羟基丙烯酸乳液与羟基丙烯酸分散搭配使用,并且使用2%中和剂和10%BCS/DCA(1/1),体系的触变性较好,并且使用6μm的铝粉和酸值较低的润湿分散剂,制备的水性银色氨基烤漆体系稳定,漆膜外观的闪烁性与随角异色效应较为明显。通过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目前使用定向助剂的配方成本,并且提高漆膜的外观装饰性。
二、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涂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涂料(论文提纲范文)
(1)水性丝印油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连接料的研究现状 |
1.2.2 色料的研究现状 |
1.2.3 助剂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 技术方案及路线 |
2 理论分析 |
2.1 配方设计 |
2.1.1 油墨的组成 |
2.1.2 配方设计原则 |
2.2 配方选取 |
2.2.1 树脂的选取 |
2.2.2 助剂的选取 |
2.2.3 色料的选取 |
2.3 实验设计 |
2.3.1 单因素优选实验法 |
2.3.2 正交实验法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实验 |
3.1 实验器材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材料 |
3.2 实验 |
3.2.1 连接料与油墨制备方法 |
3.2.2 影响油墨性能配方实验设计 |
3.2.3 油墨配方实验 |
3.3 油墨性能测试 |
3.3.1 黏度 |
3.3.2 附着力 |
3.3.3 干燥速度 |
3.3.4 耐磨性 |
3.3.5 光泽度 |
3.3.6 抗回粘性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单因素优选结果 |
4.1.1 连接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
4.1.2 颜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
4.1.3 慢干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
4.1.4 氨水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
4.1.5 助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
4.2 正交实验结果 |
4.2.1 数据分析与方案选取 |
4.2.2 配方方案 |
4.2.3 油墨最优配方的性能测试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作者简况 |
(2)自交联型水性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性树脂的种类 |
1.3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概述 |
1.3.1 丙烯酸树脂的发展 |
1.3.2 丙烯酸树脂的类型 |
1.3.3 丙烯酸树脂的水性化 |
1.3.4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分类 |
1.3.5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改性研究 |
1.4 几种常见交联体系的研究简介 |
1.4.1 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交联体系 |
1.4.2 环氧基交联体系 |
1.4.3 氨基交联体系 |
1.4.4 氮丙环交联体系 |
1.4.5 多异氰酸酯交联体系 |
1.4.6 硅氧烷交联体系 |
1.4.7 酮羰基与酰肼基交联体系 |
1.4.8 乙酰乙酰基交联体系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室温自交联型水性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制备工艺 |
2.2.4 表征方法 |
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AAEM对聚合物、树脂分散体及固化膜的影响 |
2.3.2 聚合物T_g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固化漆膜性能的影响 |
2.3.3 中和度对树脂分散体及固化漆膜性能的影响 |
2.3.4 固化剂对固化膜的影响 |
2.3.5 树脂和固化涂膜的表征 |
2.3.6 热稳定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温自交联型水性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3 制备工艺 |
3.2.4 表征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AA对聚合物、树脂分散体及固化膜的影响 |
3.4.2 AAEM对聚合物、树脂分散体及固化膜的影响 |
3.4.3 聚合物T_g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固化漆膜性能的影响 |
3.4.4 固化条件对固化膜的影响 |
3.4.5 树脂和固化涂膜的表征 |
3.4.6 热稳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金属腐蚀原理 |
1.3 金属腐蚀防护 |
1.4 水性金属漆树脂及防腐涂料 |
1.5 水性金属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水性金属漆制备及性能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原料 |
2.3 水性金属漆的制备 |
2.4 水性金属漆的样板制备 |
2.5 漆膜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 |
3.1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树脂的选择 |
3.2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配方优化 |
3.3 优化配方后的水性金属漆性能 |
3.4 颜填料对水性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水性环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 |
4.1 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的选择 |
4.2 水性环氧金属漆的优化配方 |
4.3 优化配方的性能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水性聚氨酯金属漆与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
5.1 水性聚氨酯水性金属漆的制备 |
5.2 漆膜性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 |
5.4 复合涂层的制备 |
5.5 复合涂层的性能测试 |
5.6 结果与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附录1 水性金属漆省级检测报告 |
附录2 水性金属漆国家级检测报告 |
附录3 水性金属漆使用效果图 |
致谢 |
(4)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环保型涂料概述 |
1.1.1 环保型涂料概念 |
1.1.2 环保型涂料的发展 |
1.1.3 环保型涂料的研究意义 |
1.2 涂料产品分类 |
1.2.1 单组份涂料 |
1.2.2 双组份涂料 |
1.3 环保型涂料的分类 |
1.3.1 水性涂料 |
1.3.2 高固体份涂料 |
1.3.3 其它环保型涂料 |
1.4 涂料用成膜物质 |
1.4.1 树脂 |
1.4.2 乳液 |
1.4.3 分散体 |
1.5 水性树脂 |
1.5.1 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1.5.2 水性树脂分类 |
1.6 水性丙烯酸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7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基础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水性含羟基丙烯酸基础树脂的制备 |
2.4 涂料产品制备 |
2.4.1 清漆的制备 |
2.4.2 色漆的制备 |
2.4.3 测试样板的制备 |
2.4.4 测试方法 |
2.5 树脂合成参数 |
2.5.1 E-10P引入量 |
2.5.2 酸值 |
2.5.3 羟基含量及羟值 |
2.5.4 玻璃化转变温度 |
2.5.5 中和度 |
2.5.6 固体含量 |
2.6 树脂合成参数确定及表征 |
2.6.1 树脂合成参数确定 |
2.6.2 树脂性能表征 |
2.7 结论 |
第3章 长支链单体改性树脂及耐水涂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树脂及涂料制备方法 |
3.3.1 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3.3.2 涂料及样板制备方法 |
3.4 改性树脂合成及性能表征 |
3.4.1 2-EHA改性基础树脂 |
3.4.2 LMA改性基础树脂 |
3.4.3 SMA和 BMA改性基础树脂 |
3.4.4 性能表征 |
3.5 结论 |
第4章 功能单体改性基础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树脂及涂料制备方法 |
4.3.1 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4.3.2 涂料及样板制备方法 |
4.4 改性树脂合成及性能表征 |
4.4.1 GMA改性基础树脂 |
4.4.2 IOBMA改性基础树脂 |
4.4.3 CHMA改性基础树脂 |
4.4.4 St改性基础树脂 |
4.5 结论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5)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在水性金属烤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现状 |
1.2.1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树脂 |
1.2.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 |
1.2.3 氟硅共改性丙烯酸树脂 |
1.3 超疏水涂层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
1.3.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
1.3.1.1 蝴蝶翅膀 |
1.3.1.2 水黾 |
1.3.1.3 荷叶 |
1.3.2 超疏水表面的相关原理 |
1.3.2.1 Young理论 |
1.3.2.2 Wenzel理论与Cassie-Baxter理论 |
1.3.2.3 Wenzel状态与Cassie状态的转换 |
1.3.3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
1.3.3.1 刻蚀法 |
1.3.3.2 模板法 |
1.3.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
1.3.3.4 溶胶-凝胶法 |
1.3.3.5 其它方法 |
1.4 超疏水涂层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4.1 超疏水涂层的应用 |
1.4.1.1 自清洁 |
1.4.1.2 防结冰 |
1.4.1.3 摩擦减阻 |
1.4.1.4 油水分离 |
1.4.1.5 其它应用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水分散型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2.2.1.1 实验原料 |
2.2.1.2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条件的设计 |
2.2.2.1 单体的选择 |
2.2.2.2 引发剂的选择 |
2.2.2.3 溶剂的选择 |
2.2.2.4 中和剂的选择 |
2.2.2.5 固化剂的选择 |
2.2.3 水分散型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2.2.4 涂料的配制与涂层的制备 |
2.2.5 测试方法 |
2.2.5.1 外观 |
2.2.5.2 接触角 |
2.2.5.3 表面自由能 |
2.2.5.4 硬度 |
2.2.5.5 光泽度 |
2.2.5.6 杯突性 |
2.2.5.7 冲击强度 |
2.2.5.8 紫外耐老化试验 |
2.2.5.9 色差 |
2.2.5.10 红外表征 |
2.2.5.11 DSC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反应机理 |
2.3.2 改性前后树脂的红外分析 |
2.3.3 DSC测试结果分析 |
2.3.4 甲基丙烯酸用量对树脂水分散性的影响 |
2.3.5 氟单体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6 硅单体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7 氟硅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8 固化剂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9 固化温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10 紫外线耐老化试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改性SiO_2微纳复合结构颗粒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3.2.1.1 实验原料 |
3.2.1.2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条件的设计 |
3.2.2.1 单体的选择 |
3.2.2.2 催化剂的选择 |
3.2.2.3 溶剂的选择 |
3.2.2.4 实验方案的设计 |
3.2.3 SiO_2微纳复合结构颗粒的合成 |
3.2.4 测试方法 |
3.2.4.1 外观 |
3.2.4.2 粒径测试 |
3.2.4.3 红外表征 |
3.2.4.4 电镜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机理 |
3.3.2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3.3.3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SiO_2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 |
3.3.4 TEOS用量对改性SiO_2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 |
3.3.5 水的用量对改性SiO_2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 |
3.3.6 反应时间对改性SiO_2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 |
3.3.7 改性粒子的FTIR分析 |
3.3.8 改性粒子的微观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疏水仿生涂层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4.2.1.1 实验原料 |
4.2.1.2 实验仪器 |
4.2.2 物理改性法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
4.2.3 化学改性法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
4.2.4 测试方法 |
4.2.4.1 接触角 |
4.2.4.2 红外表征 |
4.2.4.3 电镜表征 |
4.2.4.4 EDS |
4.2.4.5 AFM |
4.2.4.6 自清洁性测试 |
4.2.4.7 耐磨性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涂层的超疏水机理 |
4.3.2 超疏水涂层的红外分析 |
4.3.3 物理混合改性法制备超疏水涂层 |
4.3.4 化学接枝改性法制备超疏水涂层 |
4.3.5 超疏水涂层的耐磨性 |
4.3.6 固化温度与涂层的耐磨性 |
4.3.7 超疏水涂层的自清洁性 |
4.3.8 超疏水涂层形貌的电镜表征 |
4.3.9 超疏水涂层的元素含量分析 |
4.3.10 超疏水涂层的三维形貌及粗糙度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低VOC丙烯酸乳液在氨基烤漆中的应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羟基丙烯酸乳液A的制备 |
1.2.2 基于丙烯酸乳液A的水性氨基烤漆的制备 |
1.3 漆膜的制备 |
1.4漆膜的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氨基烤漆的交联原理 |
2.2 烘烤温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3 烘烤时间对于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 交联剂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 不同树脂的物理性能对比 |
2.6 基于不同树脂的氨基烤漆物理性能对比 |
2.7 不同树脂制备的氨基烤漆漆膜耐水和耐盐雾性能对比 |
2.8 不同树脂制备的氨基烤漆漆膜耐候性能对比 |
3 结语 |
(7)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丙烯酸树脂概述 |
1.3 水性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研究进展 |
1.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 实验路线与分析方法 |
2.3 性能测试方法 |
3 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实验条件优化 |
3.1 前言 |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
3.3 不同因素对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粒径、分散度以及量产方面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 |
4.3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烘烤漆涂料的研究进展 |
1.2.1 烘烤漆交联技术 |
1.2.2 氨基漆的种类、特点及水性化研究 |
1.3 氨基树脂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涂料用氨基树脂的发展状况 |
1.3.2 氨基树脂的种类和特征 |
1.3.3 醚化三聚氰胺树脂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研制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制备 |
2.3.1 水性烘烤漆配方 |
2.3.2 水性烘烤漆的制备工艺 |
2.3.3 漆膜的制备 |
2.3.4 拉链头喷漆工艺 |
2.4 测试及表征 |
2.4.1 涂料固含测试 |
2.4.2 涂料粘度测试 |
2.4.3 涂料细度测试 |
2.4.4 涂料热稳定性测试 |
2.4.5 拉链头耐水洗色牢度测试 |
2.4.6 耐丁酮擦拭测试 |
2.4.7 耐盐水、耐酸碱性测试 |
2.4.8 附着力测试 |
2.4.9 硬度测试 |
2.4.10 耐磨性测试 |
2.4.11 耐冲击测试 |
2.4.12 交联度测试 |
2.4.1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4.14 红外(FT-IR)分析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成膜树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2 氨基树脂固化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3 水性环氧树脂和氨基树脂固化剂的质量比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4 水性环氧基聚硅氧烷的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5 附着力促进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6 固化条件的确定 |
2.5.7 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漆膜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施工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拉链头喷漆设备 |
3.3 漆膜缩孔的防治 |
3.3.1 缩孔的危害及成因 |
3.3.2 缩孔的影响因素和防护措施 |
3.4 气泡的防治 |
3.4.1 气泡、气泡的危害和成因 |
3.4.2 气泡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
3.5 施工工艺及设备对漆膜表观的影响 |
3.5.1 流挂 |
3.5.2 起粒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汽车零部件用烘烤型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性汽车涂料发展现状 |
1.3 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
1.3.1 环氧氨基烘烤型涂料 |
1.3.2 醇酸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3 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4 水性聚酯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反应原理 |
2.2 实验方案设计及涂层制备流程 |
2.2.1 实验方案设计 |
2.2.2 水性氨基烘烤型涂料的制备流程 |
2.2.3 涂层制备流程 |
2.3 涂料及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涂料及涂层基础性能测试 |
2.3.2 涂层性能表征 |
第三章 水性聚酯氨基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水性聚酯树脂与水性氨基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
3.2 水性助剂的分析及筛选 |
3.3 颜填料的分析及评价 |
3.4 配方设计 |
3.4.1 基础配方设计 |
3.4.2 不同比例涂层的超景深显微镜分析 |
3.5 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
3.5.1 烘烤温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3.5.2 烘烤时间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3.6 配方正交试验设计 |
3.7 红外光谱分析 |
3.8 涂层综合性能评价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
4.2 水性助剂的分析与筛选 |
4.3 颜填料的分析 |
4.4 基础配方设计 |
4.5 树脂的固含量之比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6 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
4.6.1 烘烤温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6.2 烘烤时间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7 颜基比对光泽度和耐候性能的影响 |
4.8 红外光谱分析 |
4.9 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涂料的热曲线分析 |
4.10 涂层性能评价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套涂层性能研究 |
5.1 配套涂层配套性研究 |
5.2 配套涂层性能研究 |
5.2.1 配套涂层耐介质性能研究 |
5.2.2 配套涂层综合性能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氨基烤漆 |
1.1.1 氨基烤漆的水性化 |
1.1.2 氨基烤漆固化机理 |
1.1.3 氨基树脂的研究进展 |
1.1.3.1 氨基树脂的发展历史 |
1.1.3.2 氨基树脂的种类与特点 |
1.2 丙烯酸-氨基烤漆的研究进展 |
1.3 水性丙烯酸分散体氨基烤漆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2章 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水性实色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制备 |
2.2.3.1 实验测试配方 |
2.2.3.2 制备工艺 |
2.2.4 实验测试与表征 |
2.2.4.1 液体与施工性测试 |
2.2.4.2 漆膜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成膜树脂与氨基树脂的选择 |
2.3.1.1 羟基丙烯酸分散体的选择 |
2.3.1.2 氨基树脂的选择 |
2.3.1.3 主树脂与氨基树脂比例的选择 |
2.3.2 颜料体积浓度(PVC)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3.3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
2.3.4 消泡剂的选择 |
2.3.5 表面助剂的选择 |
2.3.6 助溶剂的选择 |
2.3.6.1 助溶剂对涂料稳定性的影响 |
2.3.6.2 助溶剂对漆膜干燥速度的影响 |
2.2.6.3 助溶剂对漆膜光泽的影响 |
2.2.6.4 助溶剂的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2.6.5 助溶剂的用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
2.3.7 流变助剂的选择 |
2.3.8 施工黏度对漆膜的影响 |
2.4 涂料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性银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 |
3.2.4 实验测试与表征 |
3.2.4.1 液体和施工性能测试 |
3.2.4.2 漆膜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成膜树脂的选择 |
3.3.2 pH调节剂对树脂流变性的影响 |
3.3.3 助溶剂对树脂流变性的影响 |
3.3.4 铝颜料的选择 |
3.3.4.1 铝颜料的粒径大小对漆膜外观的影响 |
3.3.4.2 铝颜料的用量对装饰性的影响 |
3.3.5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
3.4 漆膜综合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涂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性丝印油墨的性能研究[D]. 张旭.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自交联型水性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兰. 江南大学, 2021(01)
- [3]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D]. 吕洁茹.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D]. 周春宇.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氟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在水性金属烤漆中的应用[D]. 钟秋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低VOC丙烯酸乳液在氨基烤漆中的应用及研究[J]. 束树军.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21(02)
- [7]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吴金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拉链头用高耐水洗水性烘烤漆的研制[D]. 谢德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汽车零部件用烘烤型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曹东萍.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10]高性能水性实色氨基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吉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